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歌谣1、上古歌谣的存在形式是诗、乐、舞、音。

(单选)2、神话的起源有宗教和劳动两种。

3、福州可分为创世、英雄、自然与传奇神话。

创世神话分为自然宇宙神话和人类来源两种。

4、简述神话特征。

5、简述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诗经》311篇,现存完好的305篇。

6、《诗经》收录了从西汉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

7、删诗说(解释)是有《诗经》编订的一种说法,最早由司马迁提出。

他认为,《诗》原有3千多篇。

孔子读后删掉其中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311篇,其中保完好的只305篇。

8、《诗经》分为“风”“雅”“颂”三是根据“音乐的不同”(重要)9、《诗经》中属于“史诗”的五篇作品在《大雅》中,它们是《生民》《》《绵》《皇矣》《大明》。

10、释“楚辞”。

“楚辞”是屈原开创的一种诗体。

11、屈原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

12、《九歌》包括13、《九章》包括14、论结合作品论述《离骚》的艺术特色。

先秦文学(历史、诸子)诗歌之外作品16、《尚书》是我国最早一部历史文集(尚=上)17、《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总编年体史书。

18、《左传》有哪些名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古文》《春秋内传》)19、《左氏春秋》属编年体史书。

20、简述《左传》的文学色彩。

2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又称《春秋外传》。

22、先秦诸子散文的三个阶段:A从春秋至战国初[语录体:《老子》《墨子》《论语》。

B战国中期[《孟子》《庄子》]C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23、《战国策》24、《论语》属语录体散文。

25、简述《庄子》一书的文学色彩。

26、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一位大家,也是其集大成者。

27、(单选)秦代唯一值得一提的作家是李斯《谏逐客书》。

汉代诗歌28、乐府(释)29《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30、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168)汉散文31、汉代最负盛名的作家是贾谊。

汉史传文*32《史记》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

【密训-考前30天】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密训-考前30天】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它记事简括,以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思想主张。
★★★★ 3. 《春秋》的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
4. 名词解释:《国语》《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主要记载周、鲁等诸侯国的史实,以
记言为主。其整体风貌是质朴平实。 《左传》的
5. 《左传》的辞令艺术:(1)《左传》的外交辞令理富文美;(2)能够深入对方内心,把握其心理; 叙事、写人
驳的机会。
《庄子》、 《孟子》等 诸子散文
★★★
(2)善于以典型事例、引喻譬义和寓言说理。 13. 《庄子》的寓言的文学色彩:
(1)故事:异彩纷呈的故事,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螳臂当车,西施病心,蛮触之争。 (2)想象:奇幻谲诡的想象,如鲲鹏的变化以及形体的巨大。 (3)文风:空灵飘忽的文风,寓言多奇幻飘逸,而不按常理连缀。“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忽
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3)成就:被称为“亚圣”,
与孔子并称“孔孟”。
12. 《孟子》的文学特点:
(1)雄辩色彩较强,而且不是简单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而是具有独到特点。
1)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善于设置圈套,使对方心悦诚服;
2)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进入圈套,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
言辞端正委婉,不卑不亢,道理充分,分寸恰当,使对方不能不折服;(3)能够引经据典,言辞 和辞令艺术
婉转伶俐。 ★★★★
6. 《左传》的写人艺术。(1)人物形象性格鲜明。(2)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3)把人
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4)不仅能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
1 / 12
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有的甚至能写出性格的发展。

00538(全国本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精讲版

00538(全国本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精讲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带你一起背考点
【名词解释】
赋、比、兴 宋代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语言 准确而简明。叙事特点:微言大义。 《吕氏春秋》 1.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的,成书于秦统一中国之前,向来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 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2.文章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创作了近 300 则丰富多彩的寓言 故事。 “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 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 “建安风骨”是指汉末魏初诗歌创作的时代风格,形成了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左思风力 西晋左思的诗歌创作继承了建安风骨,被钟嵘《诗品》誉为“左思风力”。左思的诗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 刚健有力。 玄言诗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发端自魏正始时代,盛行于东晋。内容特点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 理的表述。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 宫体诗 宫体诗是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遣性质,注重对写实技巧的追求,构形常常惟妙惟肖。 《水经注》 郦道元《水经注》约成书于北魏,是为《水经》所作的注释,共 40 卷。它不仅是地理著作,也是系统而完整 的学术著作,书中根据水道流程记述了河流两岸的名胜古迹、风物景象以及神话历史传说故事等,是一部描绘山 水风光的优秀散文著作。
3
(2)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3)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 嵇康诗歌的特色 钟嵘的《诗品》评价其诗风“过为峻切,讦直露才”。 (1)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 (2)有一种峻切之语。 (3)清远之意境、隽秀之语言,别具一格。 太康诗歌艺术形式的特点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1)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 (2)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 (3)描写更加细腻。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1.《咏史》八首是左思的代表作,这八首诗主要反映了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最能表现左思气 概的是《咏史》其五。 2.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怀抱,名为咏史,实是咏怀。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 的特色。《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诗品》又说他“文典以怨”。 简述庾信诗歌的艺术特色 (1)庾信诗风体现了南方清绮诗风与北方贞刚诗风的融合。(2)庾信的诗歌创作可以依 42 岁留魏为界,分 为前后两期:①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徘偶均自然工巧。②后期诗歌格调苍劲,技巧精工,集南北诗 歌之大成。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主要体现 (1)在感情方面的怅惘哀伤(2)在表现方面的迷离恍惚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第一编 先秦文学第一章 上古文学1.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弹歌》出自《吴越春秋》 ;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 春秋》。

2. 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 、《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 《诗经》1 汉代采诗说 (关于诗经编订情况) :班固《汉书 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 王者所以观风俗, 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 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 之太师, 比其音律, 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 “男年六十, 女年五十, 无子者, 官衣食之, 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 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 《维天之命》 、《武》、《载芟》《閟宫》 2. 颂赞诗 “大雅”中的《生民》 、《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 怨刺诗《民劳》 、《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 婚恋诗《关雎》 、《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 征役诗《载驰》 、《采薇》、《无衣》(看书 P34- 50)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1. 《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 722),下至鲁 哀公十四年(- 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 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 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

书中既尊礼, 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 来源 :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1. 《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 和后学编纂而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想象,跟人的劳动宗教有关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百兽率舞。

”出自《尚书·尧典》2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出自《诗大序》。

3 神话的基本特性之一是幻想的4 神话产生比较通行的两种解释:劳动说宗教说5试论中国神话主要特征:⑴不管想象多离奇,始终以人生为主题。

⑵集体创作,流传中不断完善成型⑶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

⑷浓烈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形象。

第二章《诗经》:内容,特点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简述《诗经》文学成就。

⑴抒情和写实的统一⑵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⑶形式(四言句式)和语言方面(双声叠韵,词汇丰富)的特点。

2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比其音律,疑问与天子。

”是《汉书·食货志》关于采诗说的论述。

3 汉代“四家诗”指齐鲁韩毛。

4 汉代“四家诗”种属于古文经学的是毛诗。

5 《王风·黍离》是《诗经》中以深沉忧伤的笔调,写家国沦丧的悲哀的诗篇。

6 《诗经》分类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7 周人最著名的史诗,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8 论述《诗经》中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情爱诗:歌唱爱情婚姻;反映与之相关社会问题的诗。

社会政治诗:下层人抨击政治;官吏对政治不满;生活郁闷忧伤;称颂执政者第三章先秦散文:历史散文:有文采地记事诸子散文:通过刻画讲道理寓意1 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的《尚书》文本是《今文尚文》。

2 经过孔子的修订过的编年史是《春秋》。

3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

4 “《春秋》三传”指《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5 简述《左传》及其作者,论述其的文学特色。

解释春秋的,编年史,作者左丘明。

⑴剪裁、历史事件故事情节化。

0407-全国-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407-全国-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答案:D
解析:庾信在南朝的赋作都是绮丽柔靡之作,入北以后,身世之感,乡关之思,使他的赋作一改旧辙,虽然精工不减,格调却苍凉悠远。诚如杜甫所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1分7.与《三都赋》有关的成语是()
A.反复推敲
B.呕心沥血
C.洛阳纸贵
D.韦编三绝
主知识点:14.3.3、三、主要赋作家
A.《同声歌》
B.《七哀诗》
C.《燕歌行》
D.《善哉行》
主知识点:9.3、第三节其他建安诗人
答案:C
解析: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为唐代歌行体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1分14.《文选》所收录的“苏李诗”是()
A.四言诗
B.五言诗
C.杂言诗
1分17.贾谊的《过秦论》在分类上是()
A.抒情散文
B.描写散文
C.史论散文
D.时评散文
主知识点:5.2、第二节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
答案:C
解析:贾谊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铺排渲染的战国纵横家遗风。《过秦论》是贾谊最负盛名的史论散文。它深刻分析秦亡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
1分18.《论语》在体裁上属于()
答案:B
解析: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写少女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转战12年,屡立战功后辞官回乡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英勇善战而又机智活泼的巾帼英雄形象,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
1分9.谢灵运的五言诗被评为()
A.铺锦列绣,雕缋满眼
B.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C.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D.锦工机锦,玉人琢玉
1分15.《汉书》体例中所取消的一类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00538(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00538(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目录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1)第二章《诗经》 (1)第三章先秦散文 (2)第四章屈原和楚辞 (3)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4)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4)第七章两汉辞赋 (5)第八章两汉诗歌 (6)第九章建安诗歌 (6)第十章正始诗歌 (7)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7)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7)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8)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8)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9)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 (9)第十七章盛唐的诗人们 (10)第十八章李白 (10)第十九章杜甫 (10)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11)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11)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11)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12)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12)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13)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神话释义★★(简答题)简述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神话比传说产生得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古代神话★★★(简答题)简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特征。

(1)紧紧围绕人的生存主题。

(2)神话中的英雄都充满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4)神话是集体创作的,在流传中不断丰富变化并成型。

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绪论《诗经》风、雅、颂含义★★(简答题)《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1、依据音乐的不同分类。

2、含义:(1)“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2)“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3)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4)“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诗经》★★(名词解释)《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个多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类。

0507-全国-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507-全国-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1分19.《战国策》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
A.各国的国别史
B.各国的外交策略
C.各国国君的外事活动
D.纵横家的事迹、言论
主知识点:3.1.3.0、《战国策》简介
答案:D
解析:《战国策》多记叙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其主要目的是要听者信服自己的说法,所以往往大肆敷张道理,营造气势,因此造就了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A.《逸周书》
B.《春秋》
C.《国语》
D.《尚书》
主知识点:3.1.1、一、《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
答案:D
解析: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汉初,有今、古文不同的传本。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古文《尚书》在汉武帝时出现,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这16篇后来亡逸了。
A.《九辩》
B.《九难》
C.《九歌》
D.《九议》
主知识点:4.4、第四节宋玉
答案:A
解析:宋玉是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曾在楚襄王朝为官,职位不高,生活困窘。《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之一,虽思想境界不及《离骚》,然而从艺术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的精品。
1分18.在《九章》的下列作品中,一般认为写作时间最早的一篇是()
A.杜甫
B.李白
C.王维
D.李商隐
主知识点:19.2.1、一、五律七律兼擅
答案:A
解析:杜甫是七律的第一位大家,他创作了超过前人创作数量总和的七律。唐人的七言律,在盛唐诸家以兴趣情韵见长,到杜甫手中,境界始大,感慨始深,无论模写物象,还是抒发性情,皆能摆去拘束,于尺幅之中,含有思飘云物、律惊鬼神的壮观景象。杜甫七律创作的全盛期在入蜀以后,他在寓居夔州以后所作律诗,这方面的成就,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0904-全国-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904-全国-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904-全国-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总分:60.0一、单选题(共27题,27分)1分1. 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B.齐诗C.韩诗D.毛诗主知识点:2.0、《诗经》答案:D解析:汉代首先传授《诗经》的,有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分别称为鲁诗、齐诗、韩诗,毛诗。

齐、鲁、韩三家《诗》于魏晋到北宋期间相继亡佚,只有毛诗流传到今天。

1分2. 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A.《管子叙录》B.《列子叙录》C.《战国策叙录》D.《说苑叙录》主知识点:5.3.1、一、引经据典、以灾异论政: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主流新趋向答案:C解析:成帝初年始,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战国策叙录》。

它简要介绍了该书的编校、名称等情况之后,重点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化以及纵横家应运而生等历史情状。

1分3. 提出著名观点“辞人之赋丽以淫”的是()A.屈原B.扬雄C.董仲舒D.蔡邕主知识点:7.2.2.3、艺术表现上有了新的变化答案:B解析:扬雄提出著名观点“辞人之赋丽以淫,诗人之赋丽以则”,他的大赋在构思、取材上确实是讲究规范的。

1分4. 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全盛局面的是()A.曹冲B.曹植C.曹操D.曹丕主知识点:9.1、第一节首开风气的曹操答案:C解析: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1分5. 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五言()A.《咏史》诗B.《咏怀》诗C.游仙诗D.宫体诗主知识点:10.2.1、一、阮籍答案:B解析: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82首五言《咏怀》诗。

它们非一时一地之作,既有统一的文学特征,又各具特点。

《咏怀》诗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1分6. 《过秦论》分析秦亡原因,归纳为()A.“恣行暴虐”B.“仁义不施”C.“举措太众”D.“刑罚太极”主知识点:5.2、第二节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答案:B解析:《过秦论》深刻分析秦亡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

中国古代文学史1

中国古代文学史1

《中国古代文学史1》一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题为(《弹歌》)。

2. 上古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出自《礼记·郊特牲》,题为(《蜡辞》)。

3. 上古歌谣:“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周易·贲卦》六四)4. 中国古代四大神话都保存在(《淮南子》)这部书里。

5. 写出一则中国古代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名称(“盘古开天地”)6. 写出一则中国古代关于人类自身起源的神话名称(“女娲补天”)。

7. 写出一则中国古代关于洪水神话名称(“大禹治水”)。

8.保存神话资料最多, 神话学价值最高的古代文献是(《山海经》)。

9.《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或称(诗三百)。

10. 《诗经》的篇数共有( 305 )篇。

十五《国风》计( 160 )篇。

11.《大雅·大明》描写了历史上武王灭商的(“牧野之站”)和(“师尚父”)的活动。

12.《大雅·生民》描写了周人始祖( 后稷 )神异的出生。

13. 诗三百”演变至汉代随着经学的兴起,被尊称为“诗经”。

14.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今天所见《诗经》是(毛诗)。

15. 《诗经》五篇史诗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6、被誉为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的文献是(《春秋》)。

17.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是(《尚书》)。

18.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19. 列举两个以上孟子散文《齐桓晋文之事》中使用的著名比喻(“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

20. 先秦散文名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21、“楚辞”是(战国后期)由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22. 名句:“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名词解释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3、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4、《春秋》:本是周朝各国史书的通称,我们今天见到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书中按年代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四年的重大事件。

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后来被儒家当作经书。

《春秋》记事简略,不带有文学色彩,在记事的用语和行文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5、《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6、《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着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1.我国神话的特征答:一。

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二。

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三。

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四。

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

2.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答:一。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从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总集《诗经》,一直到近现代的文学创作,从诗歌散文,到戏曲小说,无不得到古代神话的滋养。

第二章《诗经》 1.《诗经》的流传答:秦以前,除去祭祀、宴享时奏唱之外,还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常常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一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秦火后,只因为它是乐歌,有幸在学者的记诵中得以保全。

汉传授《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汉代经学兴,为五经之一。

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随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余三家诗亡。

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

2.《诗经》中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答: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2.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

3.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

4.称颂执政者的诗。

3。

《诗经》中情爱诗的内容: 答:1.歌咏美丽的爱情。

12.抒写婚姻生活。

3.反映某些相关社会问题。

4.《诗经》中重要的史诗有哪几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答:《诗经》中重要的史诗有《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大雅》的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周人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其特色表现为: 1. 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打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打印

倾向的重大转变。

三、其他抒情小赋作家赵壹:《刺世嫉邪赋》激烈抨击时政,直抒愤激情感,毫不掩饰,在汉赋中实属罕见。

《穷鸟赋》祢衡:《鹦鹉赋》正言曲说,嘉宏悲哀浓度,通篇比喻象征,抒情深沉浓郁,艺术水平颇高。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其辞赋代表作是《登楼赋》汉初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汉大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扬雄《蜀都》《甘泉》《长扬》《河东》《校猎》其他司马相如《长门赋》西汉中后期骚体赋汉武帝《李夫人赋》刘歆《遂初赋》班婕妤《自悼赋》其他短赋东方朔《答客难》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孔臧《杨柳赋》《蓼虫赋》王褒《洞箫赋》东汉骚体赋班彪《悲征赋》蔡邕《述行赋》冯衍《显志赋》大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第四章两汉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陶渊明的文学成就:(选)1、成就:①开拓了新的诗歌领域——田园诗;②创造了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开千古平淡之家”《饮酒》最能代表渊明冲淡之美的诗。

2、作品:①诗:平和冲淡——《饮酒》《归田园居》;金刚怒目——《咏荆轲》《读山海经》②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③赋:《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不可追。

)《感志不遇赋》《闲情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诗风时代风格代表个人风格综述南北朝诗歌元嘉诗坛刘宋情思带玄理山水诗萌发谢灵运清水芙蓉重艺术特质,个性化抒情形式技巧鲍照雕藻淫艳倾炫心魂永明体齐梁初中抒情,重娱乐永明体注重格律谢朓清新明丽宫体诗梁中陈末重声律,重辞采徐庾体雕饰绮艳北朝北地三才温子升,刑邵,魏收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庾信南北诗风集大成民歌南朝鲜丽明快第一节元嘉诗坛自刘裕代晋(420),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

南朝诗歌承魏晋诗歌之风,沿着重艺术特质、重抒情以至重娱乐的方向发展,尤其重视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追求。

与此同时的北方政权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北朝直接继承汉诗之风,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一、名词解释: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

它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颂多为贵族的作品,国风多为民间的作品。

它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2、三家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3、毛诗:毛诗晚出,出于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在西汉被立为官学,并在民间广泛传播,最终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属于古文经学,多采用先秦古文篆书书写,独传至今,即今本《诗经》。

4、风、雅、颂:①、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②、雅:即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即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5、赋、比、兴:①、赋: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直述其事,直抒其情。

②、比:托物言志,打比方。

③、兴:托物起兴,是诗歌的开头引起下文,托物兴辞。

6、《尚书》:《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文献汇编。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

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

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诰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及文化的珍贵资料。

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

7、《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等。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今人多以为并非成于一人之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二、我国神话系统
• 古代神话散见于《楚辞》、《山海经》、《淮南 子》等古籍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 创世神话 • 自然灾害神话 • 战争神话
(一)创世神话
• 盘古开天地 •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开辟天地的故事最为
著名: •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
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 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 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 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徐 整《三五历纪》) • 这类创世神话提出了后来宗教、哲学与科学关注的 一个核心问题——宇宙的起源。
•愉快的劳动生活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易·归妹》上六)
•思恋之歌 候人兮猗。(《吕氏春秋·音初篇·候人歌》)
•再现劳动过程的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弹歌》)
特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
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 奏自然也不复杂。
• 其次,神话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精神的源头,它极 大地激发着中国文学的想象力,标志着浪漫主义创 作方法在中国的诞生。
• 第三,神话中包含着大量文化的心理原型,它为中 国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母题,成为题材与灵 感的重要来源。
第二章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 《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 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 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 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 夸夫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 化为邓(桃)林。
• 夸父逐日应是一个驱除旱魔的巫术。同鲧一样, 夸父也是在杀神仪式中为部落献出了生命。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学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学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学期)一、先秦文学概览1.1 远古传说与神话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

这些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等,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2 《诗经》——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

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3 《楚辞》——浪漫主义诗歌的瑰宝《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爱,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1.4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以诸子百家著作为代表,如《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

这些著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在文学上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世散文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文学的发展2.1 汉赋的兴起秦汉时期,文学创作逐渐从先秦的哲理散文转向了辞藻华丽、形式自由的赋。

汉赋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为代表,其内容广泛,既有对帝王生活的颂扬,也有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展现了汉代的繁荣与昌盛。

2.2 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是汉代民间流行的歌谣,它们大多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

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作品,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3 史传文学的辉煌秦汉时期的史传文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以司马迁的《史记》最为杰出。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严谨的史实、生动的叙述、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后世史传文学的典范。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变革3.1 魏晋诗歌的新风貌魏晋时期,诗歌创作呈现出新的风貌。

以曹操、曹植、王粲等为代表的建安七子,以及陶渊明等诗人,他们的作品摆脱了汉代赋的华丽辞藻,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魏晋风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一、“中国文学”之美我们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接受人类文明洗礼的人类之一,作为四大闻名古国(中、印、埃、希)的唯一幸存者,从最初杂乱的民族形态到今天统一的民族实体,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适应环境的方式和一种族体心理在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弥漫演进、长期积淀,文学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既是我们历史生活的见证,又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鲁迅先生把中国的语言字概括为三美——①意美以感心(意境之美可使人在心灵上获得感恬审美愉悦,物境、情境、理境、由景起情,由景生情);②音美以感耳:元音占优势→乐音→节奏美,外国人听上去像唱歌,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贺敬之《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榆林,一想到延消水、宝塔山、小米粥,心情还真的蛮激动,可到跟前一看,水也快干了,灰头垢面)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东方红的故乡佳县→白云山;③形美以感目(汉字是东方魔块,方块字,有中心有外围)a对称合谐美;b.肢体语言美,象形文字c.绘画语言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只要你一看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眼前肯定会浮现出一个阔大、壮美的画面,一句话“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二、文学发展不平衡1、文体的不平衡首先,文体的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诗歌、散文商周就形成了,小说到魏晋才初具规模,戏剧宋金时期形成。

其次,各种文体从萌生→形成→成熟,发展过程的长短也不同,如小说:从远古神话→唐传奇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赋以形成则很短。

2、朝代的不平衡总体上,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汉赋、唐诗、宋词,即使在一个朝代之内也不平衡,唐三百年,初唐一百年相对缓慢,经过二三代人的努力才繁荣,而一些小朝廷倒容易异军突起,如梁陈宫体诗,南唐和西蜀词。

3、地域的不平衡建安文学在邺都;梁陈文学在金陵;河南、山西两地在唐朝涌现的诗人较多;江西在宋;江浙在明清作家最多;岭南文学在近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词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的民谣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1.神话释义。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 的解释和说明;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它的愿望;它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 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做出符合实际解释的时代产物。 神话和传说的关系。神话产生比传说早;神话是传说故事的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内涵着人间行为的准则。 2.我国的神话系统。创世(女娲造人 盘古开天辟地)、自然灾害(大禹治水 女娲补天)、 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 3.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及其影响。内涵:体现着初民的原始思维特征,即通过神幻的想象, 把不同类质的事物毫无理性、逻辑联系起来;紧紧围绕“人的生存”主题;英雄人物充满昂
第三章 两汉辞赋
第一节 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势
• 骚体 贾谊《吊屈原赋》《旱云赋》《惜誓》,抒情叙志,情感浓郁,多直 抒胸臆,议论多于形象。
• 赋体 《西京杂记》枚乘《柳赋》路乔如《鹤赋》《七发》是标志着枚乘
开创太赋的典范之作。铺叙描写,夸饰渲染,完全失去了作者自我的真情实 感。
第二节 司马相如、扬雄与汉大赋的勃兴 • 司马相如赋的特征
手法的拓展;结构语言上的创新。
第三节 屈原的其它作品
• 清新幽渺的《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
河伯、山鬼、国殇、礼魂-送神曲,一组祭神歌曲。 叙写神灵的活动和情感,所在的环
境和气氛,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
• 平实朴素的《九章》 包括《惜诵、涉江、哀郢ying 、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
第二节、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和语言的特点
重章复沓;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生叠韵的连绵词。
第三章 先秦散文
第一节、《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1.《尚书》《春秋》早期历史散文
•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誓、命、诰、训。有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伪 《古文尚书》三个传本。
第四节 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
• 东汉的骚体创作
班彪《北征赋》 记叙行程,感古伤时,摹绘悲凉景物,表达安穷乐道的思想。 冯衍《显志赋》隐居高蹈的志愿。 蔡邕《述行赋》前半吊古,后半伤今,沿途所见史迹引发的感慨。抒发浓重的家国忧患。
• 东汉赋体的创作演变
班固《两都赋》在题材和内容上,不再以苑囿田猎、宫殿景物、山川物产为 主,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观念。在谋篇布局上,摆脱了大赋通篇摹 画而曲终奏雅的模式,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
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英雄气概;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 想象力。 对后世的影响: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 后世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描写夫妻间深挚的情爱;弃
现手法单调。
第一节 屈原和楚辞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 屈原,名平。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九章》9、《招魂》共23篇。
• 楚辞的渊源及其文体特点 楚文化的要素:楚声楚歌,楚国民间巫歌,楚地风物及方言。
文体特点:诗风想象富奇铺排夸饰,体式较《诗经》篇
汉武帝《李夫人赋》 情思浓烈的怀人之作。思念之情,真挚深切,艺术表现水平
高。
刘歆《遂初赋》自身的遭遇,所感、所思、浓烈的情感,鲜明的自我色彩。 班婕妤《自悼赋》抒写自己从入宫到被废黜过程中的心态的变化和感受,深刻细致
入微。
• 西汉中后期的抒情、咏物短赋 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 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孔臧《杨柳赋》《蓼 虫赋》 王褒《洞箫赋》
《子虚赋》《上林赋》统称《天子游猎赋》,问难的结构、整齐排偶的句式。 特征:丧失了真情实感;空间的极度排比;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描摹绘为主 要表现手法;遣词用语繁难僻涩。
• 扬雄对大赋的拓展
题材领域:祭祀、劝的色彩;艺术表现上新的变化:篇幅缩短,对象集中。
第三节 西汉中后期的其它辞赋创作
• 西汉中后期的骚体赋
• 精巧的裁剪和安排 在保证历史事件叙事的完整和真实性同时,又展现的历史人物事件中悲欢离 合的命运和鲜明的性格。“互见法” • 刻画人物性格的集中经典手法 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在特定的环境凸 显人物性情;以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凸显精神风貌。
第三节 班固和《汉书》 • 班固及其《汉书》他的著作有《汉书》《白虎通德论》论、诗、赋…41 辑本《班兰台
• 《离骚题义》《史记》离骚者,犹离忧也,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糟也;骚,忧也。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
• 创作时间 可能作于屈原流放江南之时,顷襄王初年。
• 精神价值
判精神。
美政思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嫉恶如仇的批
• 艺术表现成就 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比兴
妇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描写无端造人谗害的人生境遇;士的人生悲哀;抒发深刻的
人生哲理。
3.政治讽喻诗。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描写当时繁重的劳役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抒怨;
颂美统治者。
4.史诗及其他。史:《诗经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农事《七月》;
周人礼俗观念《周南螽斯》多子多孙,《小雅斯干》重男轻女;贵族生活
品格给予有力批驳。实际上包含着对东汉神学政治的批判。
• 切中时弊、情感浓郁:东汉后期散,
王符 切中时弊,富有情感。
仲长统《昌言》 思想庞杂、活跃,崇尚实用,变革的思想。文风质朴,辩
论色彩,言辞激烈。 • 东汉其它散文
冯衍《与妇弟任武达书》 休妻信
朱穆《崇厚论》《绝交论》 针对时俗而发,阐明道理之中,蕴含深沉的情感。
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创作了300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谏逐客书》李斯 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
秦代刻石文在形式上以四言为句,多三句,气度恢宏,韵律谐和。
第二节 西汉初期散文
• 贾谊《过秦论、治安策》 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有铺排渲染的战国纵横家
遗风。
• 晁错《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策、论贵粟疏》 切实中肯,质实厚朴,
集》17.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起于高祖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全书100篇,
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传。
• 《汉书》的文学价值 叙事平实稳健,文章组织严密,语言典雅凝练。最负盛名《李广苏武传》中 对李陵、苏武的描写。
第四节 东汉其它历史散文
• 赵晔《吴越春秋》袁康《越绝书》
• 都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内容有相同之处。记录基本史实之外,还 虚构了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用了民间神话传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课程代码 00538
目 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先秦文学 秦汉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上古传说、《诗经》、先秦散文、 屈原楚辞
秦汉政论抒情叙事、司马迁两汉史 传散文、两汉辞赋诗歌
建安正始两晋诗歌、陶渊明、散文 辞赋小说
文学合流初唐诗歌、李白、杜甫、 大历诗坛、中唐诗歌、李商隐与晚 唐、唐散文、传奇俗讲变文、唐五
第二章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一节 司马迁及其《史记》
写史记的动因 内因:基于家族荣誉感而激发出来的强烈的著史愿望 外因:李陵事件所激发的发愤心态
《史记》创造了纪传体通史体例。全书由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 列传、十表、八书组成。
第二节 《史记》的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 采用了全新的体例,以人物活动为记叙视角,以人物贯穿事件,把人物描写 和事件叙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追求叙事地故事情节化,注重塑造性格化人 物,有所创新成熟。
• 色彩纷呈的故事。以寓言故事说理,庄周梦蝶、庖丁解牛
• 奇幻诡异的想象。《逍遥游》鲲、鹏 • 空灵飘忽的文风。连缀而成,跳跃跳跃连接。 • 谐趣的讽刺横生。“鸱得腐鼠” • 精湛传神的文笔。《秋水》,浅井之蛙的习性。
4.《荀子》和《韩非子》 • 《荀子》长于比喻,少用寓言;创作附和诗《礼、知、云、蚕、针》 • 《韩非子》寓言最具文学色彩,使用最多,通俗浅白;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思想;表
《墨子》71篇,今存53篇,保存了墨子墨家各派的基本思想。作者,一般认为墨子的弟弟。
特点:善于由小及大,连类譬喻,逐层推理;质朴无化,口语化。
2.《孟子》的雄辩色彩 • 具有雄辩色彩。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气势丰沛,是非鲜明。 •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出于幽谷,迁于乔木”
3.《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
张衡《二京赋》是汉代大赋的绝响。《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
第四章 两汉诗歌
第一节 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最早的五言诗应该是东汉前期应亨和班固的作品,《赠四王冠诗》《咏史》 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
橘颂、悲回风》
• 《天问招魂》简介 《天问》是最为奇特的诗歌,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针对自然现象、
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见识渊博思想深刻以及勇 于怀疑批判的精神。作于放逐汉北之时。 《招魂》一般认为是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的作品, 较高的艺术成就。特色:结构精密,铺排描摹。
擅长分析,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具体对策。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后期散文
• 引经据典、以灾异论政: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主流新趋势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它的文章推衍于《春秋》,天人相感、阴阳灾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