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雀东南飞》中的悖论与反讽
_孔雀东南飞_悲剧主题中的伦理悖论
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摘要:作为“乐府双璧”之一,古诗《孔雀东南飞》为世人展示了一场追求婚姻自由而不能得到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个人情感与封建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
通过探讨《孔雀东南飞》的文化内涵,来揭示封建伦理道德本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悲剧;伦理道德中图分类号:I222.6文献标识码:A《孔雀东南飞》悲剧主题中的伦理悖论蔡亮(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收稿日期:2008-08-12作者简介:蔡亮(1980-),男,湖北钟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诗词学。
文章编号:1674-2494(2008)04-0100-03作为“古今第一首长诗”[1]54,《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编《玉台新咏》,后人取此诗首句,称为《孔雀东南飞》。
此诗通过对焦仲卿与刘兰芝爱情悲剧的描绘,向世人展示了封建社会里一对青年男女对忠贞爱情的誓死捍卫和对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高超的叙事技巧和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思想意义,使它的出现标志着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历代研究者对此诗思想主题、艺术成就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探讨已经异常丰富成熟,但任何作品都不拒绝后人对其进行多角度的解读,每一次解读都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发现,一种创造,一种增添,正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对作品进行阐释才成就了文学作品的丰富多样,才体现了文学的魅力。
但出于种种原因,用特定的时代色彩来曲解人物关系,以狭隘的阶级观点来判断作品主旨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因而把《孔雀东南飞》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观照,从大文化的视角来综合审视,对诗歌中蕴涵的民族文化心理有所揭示,也不失为一种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
一《孔雀东南飞》的抗争主题除了反映封建礼教对男女爱情的扼杀,也体现了亲情在封建伦理观念重压下的扭曲。
对于这首长诗的主题,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以“歌颂爱情忠贞,控述宗法制度为主题”[2]269。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共6页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以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朴素的语言历来为人们称道。
刘兰芝、焦仲卿夫妇追求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我们只有审视《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才能真正分析出造成焦刘二人婚姻悲剧甚至生命悲剧的真正原因。
矛盾点之一:相同的家庭组合模式与不同的权利分配方式焦刘两家的家庭组合模式完全相同,都是老母和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但是,两个家庭在权利分配上却截然不同,刘家是母弱子强,而焦家却是母强子弱。
这实在让人费解,分析这一现象要从封建理念说起。
《仪礼·丧服·子夏传》中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对于死去丈夫的寡妇来说,“从子”就是“从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长大,对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遵从,重大事情由儿子做主。
因此,在类似焦家、刘家这种情况,应该是焦仲卿和刘兄把持家庭大权。
但是因为儒家伦理中又有“尊母孝母”的传统,因此母亲又可能对儿子拥有相当的权力,在有的家庭甚至完全是母亲做主。
封建理论本身的自相矛盾,必然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寡母+儿子类型家庭里权力分配的混乱。
这时,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就会成为影响权力分配的重要因素,能力强、性格刚强的人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权力。
首先看焦家,焦仲卿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焦母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人,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
再看刘家,刘兄是一位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人,他性格暴戾,趋炎附势,见利忘义;刘母虽然深爱自己的女儿,但是又太软弱,不能保护自己的女儿。
从以上焦刘两家母子个性特征的分析不难看出,母子二人相因相成的个性特点决定了焦刘两家完全相同的成员结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庭地位。
矛盾点之二:刘兰芝被焦家休弃与休弃后高门求婚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再婚要受人唾骂、让人瞧不起乃至遭受封建族权、政权迫害,但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回家后却有高门求婚呢?我们知道,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而确立了儒家的法统地位。
一石激起千层浪——《孔雀东南飞》引发的“争论”
性格 内向 的一些 学生 ,都 不积 极参 与 到讨 论 中 ,让他 们 自由发 挥 ,
生3 :说 兰芝 “ 审察 形 势 ”还 是 贴切 的 ,文章 一 开 始就 让 我们 他们 反 而无 所适 从 。为此 ,辅 以写 的作业 ,从 中挖掘 他们 独 立思考 从 兰芝 的 自述 中 ,看到 了兰芝 的清醒 ,她 已经看 到 了 自己将 被 驱遣 的东西 ,再进 行鼓 励 和表扬 ,可 以 防止部 分 学生 信心 度下 滑 。
她有 些夸 大 了。
通过 这样 的分 析 ,我 发现 抓住 契 机 ,给学 生 一个 畅所 欲 言 的机 会 往 往能 激活 学生 思维 ,促 使学 生 学会 独立 思考 ,而且更 加 接 近文
生2 :老师 ,我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常说 “ 仁者爱人”所谓仁 本 。同时教 师也 要注 意 :
时 也能 用 自己最 漂亮 的话 来表 达 。这 时突 然又 有学 生提 出 了质疑 : 兰 芝是 否 当得 起 这样 的评 价?
“ 不 遣 自归” ,完 全是 一位 柔 弱女 子在 坚强 地抗 击着 代 表封 建礼 教 的婆 婆 !或许 她 的这种 勇气 宣告 了亚里 斯 多德等 人 对 于女性 歧视 的 言论 的破 产 。 “ 她忍辱 负重 、 自尊 白持 ,无 愧 于 勇者 ”这个 概 括很
人 格 ,正 因为超 越才 更加 难 能可 贵 。这表 明 :深 邃可 以存 在 于一 位
生1 :说兰芝 “ 推己及人 、深明大义 ,无愧于仁者”好像有些 普 通女 子 的内心 ,而 真正 的美是 普遍 的向往 ,无 论怎 样 的时代 。
不 符 合 ,因 为 “ 仁 ”是儒 家 的思想 ,惜 民,爱 民乃 为仁 。这 么评价
( 提示 :孟子所要求的 “ 要珍惜 民力 ,不要做劳民伤财 的事 食 情”这是从 国家社稷 的角度讲 “ 仁 ”,如果我们不局限的看 “ 仁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
《孔雀东南飞》两处注释质疑《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这首诗以孔雀为主角,描绘了孔雀在东南方向飞
翔的情景,表现了孔雀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两
处注释,却引起了一些质疑和争议。
首先,关于“百舞百态”一词的注释,有人认为这里的“百舞百态”并非指孔雀的舞蹈动作,而是在表达孔雀翅膀的美丽多彩。
因为在古代
文学中,“舞”有时也指花草树木摇曳的姿态,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因此,将“百舞百态”解读为孔雀羽翅的多彩美丽,或许更符合整首诗
的主题。
其次,有人对“霁月华”一词的解释提出了疑问。
一般认为“霁月”是指夜幕中逐渐消散的月光,而“华”则表示辉煌美丽。
然而,有学者指出,这里的“霁月”可能暗指大好月华,与前文的“百舞百态”相呼应,表现孔雀翩翩起舞时所形成的美丽氛围。
从整首诗的意境来看,“霁月华”更多是一种韵律上的呼应,而非字面意义上的月亮光华。
总的来说,对于《孔雀东南飞》中的两处注释,不同的解读角度都有其合理性。
这些争议反而为这首古诗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和深度,使
读者对于诗歌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或许正是这些质疑和争议,
让这首千古传世的杰作更加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
的悲惨命运。
在小说中,可以看到三个主要的悲剧因素导致了女主角的悲剧结局。
这三个
悲剧因素分别是道德堕落、社会压力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道德堕落是导致女主角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故事中的女主角石头原本是个纯洁善良
的姑娘,但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误入了妓院。
在那个混乱的环境中,她渐渐迷失
了自己,与之前的善良相去甚远。
她开始拜金、自私,并且没有了理想和追求。
这种道德
的堕落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社会压力也是造成女主角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小说中,女主角石头是一个出身贫
寒的姑娘,生活在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
她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那
个时代,社会地位是根据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来决定的。
贫穷的石头无法逃脱贫困的桎梏,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迫使她做出了一些不幸的选择。
社会的不公平使得她的努力和付出毫
无价值,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个人命运的无奈也是造成女主角悲剧的因素之一。
在小说的结尾,女主角石头本意是
想通过妓院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最终却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她被社会的偏见和道
德压力所束缚,无法摆脱妓院的身份。
她的命运完全被外界所左右,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和
主动权。
在一个个偶然的事件和巧合中,她的悲剧命运逐渐显露出来。
她无法改变自己的
命运,也无法摆脱自己的悲惨遭遇。
孔雀东南飞,反面分析
孔雀东南飞反面分析论点:《孔雀东南飞》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后人对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这样的:焦刘夫妇勤劳勇敢、坚贞不屈,焦母刻薄顽固,刘兄蛮横,但我通过对这篇文章的仔细品读,从文章的某些章节描写中得到一些不同的结论,在这里与同学老师分享,其中难免有不妥甚至错误的地方还请大家谅解,如果大家能就此进行讨论就更好了。
我的主要分析的人物是故事的女主人公刘兰芝,人们对她往往是正面的评价,比如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等,但我看到的刘兰芝却是虚伪和懒惰,而且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也是另外的东西,听到这里各位同学可能要问了,“你凭什么这样说?!理由在哪里?”,下面我就把我的分析一一给大家阐述下:论据与论证:1、“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翻译:“我们见面的日子常常是日渐疏稀。
每天当鸡叫的时候我就进入机房纺织,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
三天就能在机上截下五匹布,但婆婆还故意嫌我缓慢松弛。
不是我纺织缓慢行动松弛,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公婆难服侍。
”分析:这段话背后的含义是说我在你们家非常勤劳,每日辛苦劳作,但婆婆却还是故意为难我挑剔,给我脸色看,你们家的媳妇太难当了,由此阐述了她离开的原因,不是怕吃苦,而是婆婆太刻薄故意挑她的不是。
那么接下来我们在后面的描述中看看刘兰芝是不是如她所说地“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般地辛苦操劳,“君家妇”又是那么“难为”呢?!2、“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翻译:“我有一件绣花的短袄,绣着光彩美丽的花纹。
还有一床红罗做的双层斗形的小帐,四角都垂挂着香囊。
大大小小的箱子有六七十个,都是用碧绿的丝线捆扎紧。
里面的东西都各不相同,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分析:这段话中写了刘兰芝的所有物,可以看出刘兰芝在焦家的生活还是有点过的好的,大大小小的箱子都有六七十个,用的蚊帐都那样好。
孔雀东南飞,反面分析
孔雀东南飞反面分析论点:《孔雀东南飞》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后人对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这样的:焦刘夫妇勤劳勇敢、坚贞不屈,焦母刻薄顽固,刘兄蛮横,但我通过对这篇文章的仔细品读,从文章的某些章节描写中得到一些不同的结论,在这里与同学老师分享,其中难免有不妥甚至错误的地方还请大家谅解,如果大家能就此进行讨论就更好了。
我的主要分析的人物是故事的女主人公刘兰芝,人们对她往往是正面的评价,比如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等,但我看到的刘兰芝却是虚伪和懒惰,而且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也是另外的东西,听到这里各位同学可能要问了,“你凭什么这样说?!理由在哪里?”,下面我就把我的分析一一给大家阐述下:论据与论证:1、“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翻译:“我们见面的日子常常是日渐疏稀。
每天当鸡叫的时候我就进入机房纺织,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
三天就能在机上截下五匹布,但婆婆还故意嫌我缓慢松弛。
不是我纺织缓慢行动松弛,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公婆难服侍。
”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徒然留下采也没有什么用处。
分析:这段话背后的含义是说我在你们家非常勤劳,每日辛苦劳作,但婆婆却还是故意为难我挑剔,给我脸色看,你们家的媳妇太难当了,由此阐述了她离开的原因,不是怕吃苦,而是婆婆太刻薄故意挑她的不是。
那么接下来我们在后面的描述中看看刘兰芝是不是如她所说地“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般地辛苦操劳,“君家妇”又是那么“难为”呢?!2、“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翻译:“我有一件绣花的短袄,绣着光彩美丽的花纹。
还有一床红罗做的双层斗形的小帐,四角都垂挂着香囊。
大大小小的箱子有六七十个,都是用碧绿的丝线捆扎紧。
里面的东西都各不相同,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分析:这段话中写了刘兰芝的所有物,可以看出刘兰芝在焦家的生活还是有点过的好的,大大小小的箱子都有六七十个,用的蚊帐都那样好。
孔雀东南飞语言风格
孔雀东南飞语言风格孔雀东南飞,这个故事真是让人揪心啊!一说起这个,大家肯定会想起那两位年轻的恋人,真的是爱得死去活来的。
不过,故事里面的悲剧可真是让人心疼,俩人为了爱情,不顾一切,最后却只能以分离收场。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身边的爱情故事,有时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你想啊,刘兰芝和焦仲卿本来是多么恩爱的一对,像两只小鸟儿,整天在一起唱歌。
可惜,天不遂人愿。
兰芝的家庭可不太同意她跟焦仲卿在一起,家长总是觉得女儿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这可难倒了兰芝。
爱情就像是那颗流星,美丽又短暂,转瞬即逝。
焦仲卿那小子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为了兰芝,他真的是不怕一切的阻碍。
每次想到这,我都忍不住想,这俩人到底是多么疯狂啊!为了爱,居然愿意逆天而行,简直是“爱得深沉”,这份勇气我真心佩服。
话说回来,现在的年轻人爱情观也挺有意思的。
说实话,很多人恋爱的时候都是热火朝天,谁能想到有一天可能就分道扬镳了呢?就像故事里的焦仲卿,明明心里有爱,可是却被现实打得七零八落,心碎一地。
要说,这个社会真是复杂得很。
很多人为了家庭、为了工作,往往把爱情放在了一边。
真是说不出的无奈,心里想的是“你让我怎么爱你”,嘴上却说不出口,憋得慌。
再说兰芝,那个姑娘真的是个倔脾气,心里装着的是满满的爱与执念。
为了焦仲卿,她宁愿选择离家出走,真是个不怕风雨的女汉子!有时候我就在想,这种坚定的爱,真是让人羡慕。
可是,爱情光有激情可不够,还是得讲究点现实,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遇到困难就想逃,最后的结果也是心痛无比。
很多时候,我们在爱情中都很容易迷失自我,觉得世界只有对方,直到失去才明白那份情是多么的珍贵。
爱情就像是把双刃剑,能让你飞上天,也能把你砍得粉碎。
就像故事里的结局,虽说是个悲剧,但也是在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人和事。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烦恼,生活压力大得很,爱情更是其中的一部分。
想想现在的情侣们,有时候光靠甜言蜜语是没用的,得在平淡中寻找快乐。
《孔雀东南飞》的封建礼教批判
《孔雀东南飞》的封建礼教批判《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动人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位美丽、勤劳、善良且多才多艺的女子。
她嫁给焦仲卿为妻,尽心尽力地侍奉公婆,操持家务。
然而,焦母却对她百般挑剔,横加指责,最终逼迫焦仲卿休妻。
尽管焦仲卿深爱着刘兰芝,试图反抗母亲的无理要求,但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他无奈地选择了妥协。
刘兰芝被休回娘家后,其兄又逼迫她改嫁。
在强大的封建礼教和家族压力面前,刘兰芝和焦仲卿这对有情人最终选择了以死抗争,双双殉情。
他们的悲剧命运,令人扼腕叹息,同时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礼教的残酷和荒谬。
封建礼教强调“三从四德”,要求女子无条件地服从长辈和丈夫。
在这种礼教的束缚下,刘兰芝尽管尽善尽美,却依然得不到焦母的认可。
焦母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由,强行拆散了这对夫妻。
然而,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兰芝的行为并无失礼之处,她的勤劳和孝顺是有目共睹的。
焦母的不满,更多的是出于封建家长的权威意识和对儿媳的偏见。
这种无理的指责和压迫,正是封建礼教对女性自由和尊严的践踏。
封建礼教还注重门第观念。
焦母或许认为刘兰芝的家庭出身不够高贵,配不上焦家。
这种门第之见,使得焦母不顾儿子的幸福,执意要将刘兰芝赶走。
而刘兰芝回到娘家后,其兄逼她改嫁,也是为了家族的利益和所谓的门当户对。
在封建礼教的影响下,人们的婚姻不再是基于爱情,而是被各种外在的因素所左右,个人的情感和意愿被完全忽视。
此外,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贞操观念有着严格的要求。
刘兰芝被休回娘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被视为有失贞洁。
这种观念不仅给刘兰芝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也使得她在婚姻选择上更加被动。
她的命运仿佛被封建礼教紧紧锁住,无法挣脱。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作为一个男性,同样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他虽然深爱着刘兰芝,但在母亲的权威面前,却显得软弱无力。
深度剖析《孔雀东南飞》悲剧
深度剖析《孔雀东南飞》悲剧《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这首诗讲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悲剧故事,千百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封建礼教的束缚。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要求极为严苛。
刘兰芝被婆母嫌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举动自专由”,不符合传统礼教中女子温顺、服从的规范。
而焦仲卿虽然对母亲表示反抗,但最终也无法挣脱礼教的枷锁,只能在无奈中妥协。
这种礼教的压迫使得夫妻二人无法自主地追求幸福,成为导致悲剧的重要根源。
焦母的专横和偏见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焦母作为封建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
她对刘兰芝的不满可能源于多种原因,或许是因为刘兰芝的性格不符合她心中儿媳的标准,或许是出于对家族利益的考量。
无论如何,她的独断专行和对刘兰芝的恶意排斥,直接破坏了儿子的婚姻,将焦仲卿和刘兰芝推向了痛苦的深渊。
刘兄的市侩和自私同样对悲剧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刘兰芝被遣回家后,刘兄没有给予妹妹应有的关心和支持,反而逼迫她改嫁。
他看重的是金钱和地位,完全不顾及妹妹的感受和幸福。
这种唯利是图的态度,使得刘兰芝在家庭中失去了最后的依靠,进一步加剧了她的悲剧命运。
从焦仲卿和刘兰芝自身来看,他们性格中的软弱和妥协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焦仲卿虽然深爱着刘兰芝,但在面对母亲的压力时,没有足够坚定的勇气去抗争。
刘兰芝虽然勇敢地反抗了不公,但在兄长的逼迫下,最终还是选择了屈服。
他们的犹豫和不坚决,使得他们错过了一些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此外,社会环境的冷漠也是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同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度,对于焦仲卿和刘兰芝的遭遇,并没有太多人站出来表示同情和支持。
这种社会的冷漠和麻木,让他们在困境中感到孤立无援。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和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
浅析《孔雀东南飞》中的悖论与反讽(网友来稿)
吴晓祈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封建礼教悖论反讽《孔雀东南飞》是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的乐府民歌,还记得当时老师说这是一篇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进行揭露与批判的作品。
这样概括它的主题或许是无可非议的吧。
但如今再读,我们却强烈感受到作品中包含的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更为具体、深刻的认识,以致有了尝试将一些也许未免浅薄的看法写下来的冲动。
本文尝试运用悖论、反讽等工具对《孔雀东南飞》进行解读。
我们知道,刘兰芝之所以被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焦仲卿的软弱,而焦仲卿的软弱却是一个封建“孝子”的典型表现,一个官僚阶级对大汉王朝“以孝治天下”思想的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奉。
我们当然不能以今人的要求去衡量焦仲卿,并大义凛然地说他落后愚昧;相反地,我们只能以历史的眼光、以当事人的处境去理解他、同情他。
那么,刘兰芝之死确乎能以简单的“死于封建礼教的迫害”一语作结?非也,盖因焦仲卿对焦母之“孝”,并非终置刘兰芝于死地之源也。
刘兰芝被遣归家之后,县令遣媒提亲,当她向刘母表明与焦仲卿“结誓不相离”时,刘母并不多加逼迫: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而当刘兄逼嫁时,刘母却始终不致一辞,更不劝阻。
由此可见,在刘家,掌握话语权的人是刘兄,而作为“家长”的刘母的行为却也自有其依据――汉代礼教对妇人的“三从”(在此主要表现为“从子”)规范。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刘母的“从”使刘兰芝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如果说刘兰芝的“被遣”可以归因于焦仲卿对封建“孝”道的“顺”,那么,刘兰芝的被刘兄“逼嫁”则大可归结为刘母对刘兄的“从”。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统一于封建礼教之下以焦仲卿为代表的“孝”道思想和以刘母为代表的“三从”思想,原本同为统治阶级用于道德教化的工具,在此却通过刘兰芝的遭遇被置于深刻的悖逆之中,封建礼教自身的矛盾性昭然若揭,正是这一悖论所形成的巨大合力,最终酿成了刘兰芝的悲剧。
因此,刘兰芝悲剧的深刻意义,就在于她是在封建礼教下受着相互对立的两种力量的共同摧残而走向绝路的女子。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孔雀东南飞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孔雀东南飞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问题探究对于这首诗,我们提出两个问题请大家讨论:第一个问题:《孔雀东南飞》的主题。
一般的教科书是这样概括的: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
本书在“预习提示”里也沿用了这个说法。
但是,不少人对此提出异议,核心问题是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是不是封建礼教压迫的结果,刘焦二人是不是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反抗。
这里涉及三个具体问题:一是对封建礼教如何界定;二是焦母为什么休遗兰芝,刘兄为什么逼婚;三是诗歌作者的本意是什么。
刘焦的悲剧是不是封建礼教压迫的结果?应该是肯定的。
汉奉行的《周礼》规定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即所谓七出,又称“七去”“七弃”。
所谓“七出”,即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所谓“七去”,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
“七出”“七去”词殊而意同,都体现了男尊女卑思想,有利于家庭中的夫权统治。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显然,焦母执意休遣兰芝就是封建礼教观念的表现。
《礼记》中还有女子“三从”的规定,即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因此,兰芝婚姻大权就只能由其兄长操纵。
另外,无论是焦母逼遣还是阿兄逼婚,都与当时盛行的门阀观念有很大关系,焦母言:“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阿兄言:“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二人言语如出一辙。
所以,刘焦的悲剧可以说是封建礼教的产物。
但是,封建礼教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充实的过程。
宋朝以后的礼教内容和唐汉相比,有很大不同,如果把兰芝殉情解释为保持宋以后盛行的“从一而终”的贞操,那就不合符历史了。
仲卿和兰芝有没有对封建礼教进行反抗?毫无疑问,他们在观念上没有也不可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兰芝说“理实如兄言”就是明证,但是,他们的行动却是越出了封建礼教的规范。
人物评价定性化的谬误及其发生语境——以《孔雀东南飞》为例
文人物评价定性化的谬误及其发生语境○李 娟摘 要:人们习惯上将刘兰芝、焦仲卿归为正面人物,而焦母、刘兄则被归为反面人物,这种对人物评价定性化的倾向存在谬误。
谬误的发生语境既有徐陵序文的情感暗示,又有文学接受中的片面选择,还有特定时期文学史教材的引导。
我们应该知道,刘焦爱情悲剧的根源在于诗歌的表层逻辑无视内在逻辑的存在,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张力,使人愈发无奈、无助,并非某些恶人当道所致。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人物评价 定性化 发生语境所谓“人物评价定性化”是指人们在评价某一作品人物时,会习惯地将人物进行简单化分类,或好、或坏、或美、或丑。
这种分类方式有其历史的延续性和部分的合理性,但缺乏全面性、准确性。
检索有关《孔雀东南飞》的评论文章,我们不难看出对于诗歌人物评价的大致统一的结论:刘兰芝、焦仲卿是爱情的捍卫者,他们以自己的死来对抗封建家长制的淫威,以死来表明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最大牺牲者,也是那个时代的思想启蒙者,是彻底的受害者。
既然他们是受害者,那施暴者是谁呢?除了封建家长制之外,最受人诟病的就是焦母和刘兄了。
在大学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连续多年预设了相同的问题,即“《孔雀东南飞》中是否有坏人?谁是坏人?”多年来,每年至少有一半的学生认为有坏人,且坏人是焦母和刘兄。
这种对人物定性化的评价来自于他们高中语文学习的经验,这种结论显然存在谬误。
这一问题的错误率如此之高,使我们不由得要追问导致《孔雀东南飞》中人物评价定性谬误化的发生语境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拟论之。
一、徐陵编撰的序文带有明显的情感暗示《孔雀东南飞》的创作年代虽然被界定在汉末,而文学版本最早见于梁陈时期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诗前有徐陵所配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1]序文,又名序言、引言、前言。
基于现代思维对《孔雀东南飞》解读的商榷
“赶快” 的意思, 也就是说, 不管 嫌迟。 非为织作迟, 君家妇难为。 一是 “故意” 的意思, 还可以是
出于何种原因, 刘兰芝是主动提出 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 “还是” 的意思。 如果当成 “故意”
要离开焦家的。 而焦母的回答也证 公姥, 及时相遣归。” 有人说, 这 来理解, 那就是焦母在找刘兰芝的
嫁。 其家逼之, 乃投水而死。 仲卿
闻之, 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
为诗云尔。” 这个序言陈述了以下
基本事件: 1. 刘兰芝为焦母所遣; 2. 刘兰芝 “自誓不嫁”; 3. 刘家逼 刘兰芝再嫁; 4. 焦仲卿因为听到 刘兰芝自杀才上吊的。
仔细研究文本, 序言表述的事 件与真相不符。 阅读如同观剧, 在 情节节奏的紧锣密鼓里, 有时我们 必须停下来, 认认真真问几个问 题, 或许会有不一般的发现。
的艰难, 这就将自己与婆婆的矛盾 的自主选择权, 在经济上有一定的
汉末建安中年, 社会舆论对女
交到焦仲卿的手中了。 通过 “示 私有财产, 因而秦汉时期夫妻地位 性的约束已经开始变得有点强大,
弱 ” , 女 性 有 效 地 激 发 了 男 性 的 相对平等。 妇女有自己的私有财 但还处于过渡阶段, 果敢的女性还
曾表现出来, 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 时候, 说明他 (她) 对人生的期许 其词, 对生活的困难进行渲染, 是
要 “遣归” 刘兰芝。 现在, 刘兰芝 是很高的, 希望在这方面得到相与 因为她想改变生活的处境, 离开这
提出要回娘家去, 她也就答应了。 匹配的成就。 刘兰芝认为她的 “才 种痛苦的生活。
有人说, 焦母早就预谋把刘氏赶 德” 应该为她会有美好的人生, 但
的 。 刘 兰 芝 首 先 对 焦 仲 卿 说 : 诗书, 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让肉体下沉。 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
《孔雀东南飞》主题矛盾的多元双向对立
《孔雀东南飞》主题矛盾的多元双向对立作者:邱雨晴来源:《牡丹》2016年第14期《孔雀东南飞》在高中语文教材里经久不衰,不仅仅是其文体特殊,知识全面,故事内容与情节魅力、情感教育与熏陶也足以让它走在文学的前沿、教材的前线。
反复阅读、深入理解此文,发现其主题矛盾的多元双向对立,包含了无尽的教学资源和德育熏陶。
正如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所说:“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多重的,开掘不尽的意义……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的,甚至是无穷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
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文学阅读的魅力也在于此。
”《孔雀东南飞》作为一篇高中语文教材里的经典作品,其主题矛盾的多元双向对立性体现了文学阅读的魅力。
一、“去”与“留”的双向矛盾对立焦仲卿与刘兰芝这对青年男女真心相爱,婚后夫妻生活和谐而甜美。
焦仲卿对焦母这样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他认为自己“得此妇”已是幸运万分。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他认为自己的幸福才刚刚开始,盼望着这幸福无限延续下去,一直到“黄泉共为友”。
焦仲卿对自己的婚姻十分满意。
然而,命不由人,作为家长的焦母却要对这桩美满姻缘横加干涉。
焦母强逼儿子休妻另娶,态度蛮横霸道,仲卿不惜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相威胁,却也无济于事。
焦母“棒打鸳鸯”,完全无视一对恩爱夫妻的婚姻诉求,仅是凭着“家长”的权力而已。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一语道尽封建家长制度下婚姻悲剧的根源所在。
冲突的另一方,刘兰芝也清醒地看到婆母容下自己,因而决定离开焦家。
如此一来,女主人公刘兰芝的去留就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
婆媳之争似乎永远是男性跨不过去的一道坎。
对焦仲卿来说,兰芝的去留是摆在他面前一道头疼的难题:母命难违,爱妻更是难舍。
无奈之下,只好选择让兰芝“暂还家”,一则缓解婆媳矛盾,一则可以等待机会重聚。
这一权宜之计虽然在短时间内化解了婆媳矛盾,而兰芝离开焦家之后的发展事态殊难预料。
【课外阅读】《孔雀东南飞》赏析
【课外阅读】《孔雀东南飞》赏析《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
千百年来,吸引了许多读者。
其动人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一、情节波澜曲折,跌宕起伏。
作者在故事的开头设置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感情深厚,但为婆婆不容,一定要赶其回家。
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仲卿希望能够缓解矛盾,于是百般求告,但矛盾不仅未得到丝毫缓解,反遭母亲搥床痛骂。
仲卿迫于无奈,只得让兰芝暂回家门。
话别之时,两人相约誓不相负。
兰芝回家后,母亲见到不请自归的女儿,十分震惊,后经兰芝解释,这才谅解。
但不久,县令、太守相继为儿子求婚,兰芝不为所动,一一回绝。
但其兄为了攀结权贵,步步相逼,这样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兰芝被迫之下选择允婚,其实已作了以死抗争的打算。
仲卿闻讯,责问兰芝,兰芝道出真情,许下诺言,并约定黄泉相见。
结婚当晚兰芝投河自尽,仲卿听后也吊死树下。
他们以死抗争的方式将矛盾推向了最高峰。
最后两家求得合葬,葬后两人双双化鸟,告诫世人。
二、叙事双线交替,缜密紧凑。
采用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
第一条线索围绕刘焦两家的家庭矛盾冲突展开。
仲卿求母,是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的第一次冲突;兰芝辞婆,是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的第二次冲突;兰芝拒婚,是兰芝的忠贞与其兄的虚荣的第三次冲突;仲卿别母,是焦母的顽固与仲卿守约的第四次冲突。
这四次冲突,实际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且演绎得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
第二条线索是围绕兰芝与仲卿矢志不渝的爱情铺展的。
这条线索建立在上述矛盾冲突的基础上。
第一次是仲卿求母失败后,与兰芝的临别,反映了两人浓厚深切的恋情;第二次是兰芝辞婆后,与仲卿的话别,抒写了他们真挚坚定的感情;第三次是兰芝拒婚后,与仲卿的诀别,刻画了他们生死相依的爱情。
这两条线索,交替发展,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及人物命运的交代。
另外,结构上呼应映衬。
如不同场合中两次出现的蒲苇磐石的比喻,加深了读者对刘焦夫妇爱情坚贞的认识。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共6页
《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以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朴素的语言历来为人们称道。
刘兰芝、焦仲卿夫妇追求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我们只有审视《孔雀东南飞》的矛盾点,才能真正分析出造成焦刘二人婚姻悲剧甚至生命悲剧的真正原因。
矛盾点之一:相同的家庭组合模式与不同的权利分配方式焦刘两家的家庭组合模式完全相同,都是老母和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但是,两个家庭在权利分配上却截然不同,刘家是母弱子强,而焦家却是母强子弱。
这实在让人费解,分析这一现象要从封建理念说起。
《仪礼·丧服·子夏传》中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对于死去丈夫的寡妇来说,“从子”就是“从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长大,对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遵从,重大事情由儿子做主。
因此,在类似焦家、刘家这种情况,应该是焦仲卿和刘兄把持家庭大权。
但是因为儒家伦理中又有“尊母孝母”的传统,因此母亲又可能对儿子拥有相当的权力,在有的家庭甚至完全是母亲做主。
封建理论本身的自相矛盾,必然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寡母+儿子类型家庭里权力分配的混乱。
这时,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就会成为影响权力分配的重要因素,能力强、性格刚强的人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权力。
首先看焦家,焦仲卿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焦母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人,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
再看刘家,刘兄是一位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人,他性格暴戾,趋炎附势,见利忘义;刘母虽然深爱自己的女儿,但是又太软弱,不能保护自己的女儿。
从以上焦刘两家母子个性特征的分析不难看出,母子二人相因相成的个性特点决定了焦刘两家完全相同的成员结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庭地位。
矛盾点之二:刘兰芝被焦家休弃与休弃后高门求婚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再婚要受人唾骂、让人瞧不起乃至遭受封建族权、政权迫害,但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回家后却有高门求婚呢?我们知道,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而确立了儒家的法统地位。
孔雀已往东南去留下矛盾空悠悠_浅谈_孔雀东南飞_并序_中的两处矛盾
・76・在线学科教学孔雀已往东南去留下矛盾空悠悠——浅谈《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两处矛盾湖北安陆一中江琨杨坤《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在文学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光耀千秋。
然而,这朵奇葩有两处瑕疵,鲜为人知(我个人认为)。
这首“古今第一首长诗”是我的至爱,所以不免“爱之深,责之深”。
在这里,我斗胆提出一些幼稚的看法,同时也恳请同行方家指正。
矛盾之一:家庭地位相等的人,拥有截然不同的权力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两个家庭地位完全相等的男人:一个是刘母的儿子刘兰芝的哥哥——刘兄,一个是焦母的儿子刘兰芝的丈夫——焦仲卿。
同时,在《孔雀东南飞》中,也有两个家庭地位完全相等的女人:一个是丧夫的刘母,一个是丧偶的焦母。
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家庭地位相等的人,却拥有截然不同的权力。
首先,谈谈两个家庭地位完全相等的男人。
刘兰芝的兄长,对妹妹兰芝有着父亲般的权力。
在兰芝的婚事上,刘兄完全不遵照妹妹兰芝的意思,正如兰芝所言“处分适兄意”。
在封建社会,对于丧父的女子兰芝来说,长兄如父。
毫无疑问,身为封建家长的刘兄,在兰芝的婚事上,拥有最终决定权(在封建社会,女子的婚事,完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古代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伦理约束)。
对于丧夫的刘氏,刘兄也有绝对的权力。
在妹妹兰芝的婚事上,刘兄根本无需征得母亲刘氏的同意。
因为,在封建伦理中,明确规定“女子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而同样作为封建家长的焦仲卿,却没有相应的权力。
在与妻子兰芝的婚事上,完全不能作主。
母亲叫他遣兰芝归家,他丝毫不敢怠慢。
也就是说,对于兰芝,焦仲卿没有支配权。
这有悖于“出嫁从夫”的封建伦理规范。
对于丧偶的焦氏,焦仲卿也没有绝对的权力。
母亲焦氏对焦仲卿反而有绝对主宰的权力(婚事可以作证)。
这有悖于“夫死从子”的封建伦理规范。
再谈谈两个家庭地位完全相等的女人。
作为丧夫的刘母,在刘家没有多少家庭地位,在作为男子的刘兄的支配下生活,完全没有什么权力。
两家求合葬:《孔雀东南飞》语言博弈探析
两家求合葬:《孔雀东南飞》语言博弈探析考察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与现状,本着生存至上的需求与考量,博弈自始至终贯穿于人们社会生活的交际行为之中。
而作为交际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活动无疑会成为交际活动的主体,并影响着事态的发展方向与进程,促使博弈主体由冲突走向合作,进而实现双赢的目标。
“两家求合葬”,我国古代著名的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便是语言博弈的一个经典案例,值得我们运用语言博弈的相关理论进行初步的探究与分析。
语言博弈语用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我国古代著名的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便是语言博弈的一个经典案例,值得我们运用语言博弈的相关理论进行初步的探究与分析。
《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情节内容,所涉及的语言博弈的语境主要有三个:别离、抗婚和殉情。
语言博弈主体间的关系分别是:夫妻、婆媳、母子(女)和兄妹。
语言博弈的具体形态为:“别离”中刘兰芝对焦仲卿、焦仲卿对焦母、刘兰芝对焦母;“抗婚”中刘兰芝对刘母、刘兰芝对刘兄;“殉情”中刘兰芝对焦仲卿、焦仲卿对焦母。
从实际情况看,这些人构成了利益共同体,体现着语言博弈的关系准则。
在具体的语境下,在语言博弈过程中,关系准则说明的是交际资质,它决定着博弈主体方的话语权力和支配地位。
这里,所谓的交际资质,是指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家境,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等诸多主客观要素。
只有明晰了语言博弈主体间的这种关系准则,才能对人物在博弈过程中语言运用的手段、策略做出科学而合理的解读。
根据博弈的性质,结合语言博弈的语境,在关系准则的支配下,我们可以将《孔雀东南飞》一诗中语言博弈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抗性质的,像刘兰芝和焦母、刘兰芝和刘兄、焦仲卿和焦母;另一种是合作性质的,像刘兰芝和焦仲卿、刘兰芝和刘母。
通常情况下,博弈强调对抗性,侧重于双方矛盾冲突的展示。
因此,具有对抗性质的语言博弈在该诗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它能够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决定矛盾冲突的性质,并揭示出作品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雀东南飞》中的悖论与反讽
吴晓祈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封建礼教悖论反讽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的乐府民歌,还记得当时老师说这是一篇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进行揭露与批判的作品。
这样概括它的主题或许是无可非议的吧。
但如今再读,我们却强烈感受到作品中包含的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更为具体、深刻的认识,以致有了尝试将一些也许未免浅薄的看法写下来的冲动。
本文尝试运用悖论、反讽等工具对《孔雀东南飞》进行解读。
我们知道,刘兰芝之所以被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焦仲卿的软弱,而焦仲卿的软弱却是一个封建“孝子”的典型表现,一个官僚阶级对大汉王朝“以孝治天下”思想的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奉。
我们当然不能以今人的要求去衡量焦仲卿,并大义凛然地说他落后愚昧;相反地,我们只能以历史的眼光、以当事人的处境去理解他、同情他。
那么,刘兰芝之死确乎能以简单的“死于封建礼教的迫害”一语作结?非也,盖因焦仲卿对焦母之“孝”,并非终置刘兰芝于死地之源也。
刘兰芝被遣归家之后,县令遣媒提亲,当她向刘母表明与焦仲卿“结誓不相离”时,刘母并不多加逼迫: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而当刘兄逼嫁时,刘母却始终不致一辞,更不劝阻。
由此可见,在刘家,掌握话语权的人是刘兄,而作为“家长”的刘母的行为却也自有其依据——汉代礼教对妇人的“三从”(在此主要表现为“从子”)规范。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刘母的“从”使刘兰芝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如果说刘兰芝的“被遣”可以归因于焦仲卿对封建“孝”道的“顺”,那么,刘兰芝的被刘兄“逼嫁”则大可归结为刘母对刘兄的“从”。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统一于封建礼教之下以焦仲卿为代表的“孝”道思想和以刘母为代表的“三从”思想,原本同为统治阶级用于道德教化的工具,在此却通过刘兰芝的遭遇被置于深刻的悖逆之中,封建礼教自身的矛盾性昭然若揭,正是这一悖论所形成的巨大合力,最终酿成了刘兰芝的悲剧。
因此,刘兰芝悲剧的深刻意义,就在于她是在封建礼教下受着相互对立的两种力量的共同摧残而走向绝路的女子。
在刘兰芝身上,我们看到了汉代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双重迫害的典型。
在认识到封建礼教自身的悖论性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孔雀东南飞》正是通过对封建礼教的生动展示,从而揭示了刘兰芝悲剧原因的深刻内涵。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孔
雀东南飞》由于结构上的反讽(刘兰芝在焦母、刘兄的相继逼迫下被遣乃至灭亡与最终“两家求合葬”)而形成的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与嘲讽也具有深长的意味。
纵观全文,着墨之重莫不在于叙述焦母、刘兄之辈对刘兰芝的戕害,乃至刘兰芝“举身赴清池”;而“两家求合葬”是对焦刘殉情之后的归宿以及焦刘两家态度的简单说明,看似对整个悲剧的简单作结之笔,但我们认为,这样的结构安排,精心而隐晦地表达了民歌作者对造成焦刘悲剧的封建礼教的代表——焦母与刘兄的莫大嘲讽与批判,正与全文详尽记叙刘兰芝被一步步迫害致死形成对照,从而在结构上完成了对焦母、刘兄的无声谴责。
所谓的“两家求合葬”,对于焦母与刘兄来说,不论是出于对焦刘坚贞爱情的同情还是感动,都在有意无意之中完成了对自我的鞭笞,在悲悼的氛围之中尖锐地暴露了自身造就悲剧的罪恶,大大加强了批判力度。
就这样,全文被置于一个大的反讽中,实现了形式与意义的统一。
综上,我们认为,《孔雀东南飞》通过对造成焦刘悲剧的悖论性礼教的深刻揭露,以及对以焦母、刘兄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统治阶级的反讽性批判,使作品达到超越了简单的“批判封建礼教”的深刻意义。
而这一切,均由《孔雀东南飞》文本自身中体现的悖论与反讽所决定。
这些,就是我们再读《孔雀东南飞》所得到的认识。
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