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而展开。

这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从而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学习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曹操在这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等图片,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3.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4.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列表归纳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三国志》(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播放“桃园三结义”的视频片段,并向学生介绍有关三国时期的历史书籍和电视剧,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知道的三国时期的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周瑜等,接着指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与这些历史人物有关,从而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1.说说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及结果。

2.说说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及结果。

3.说说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4.230年,谁率领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并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以及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总分:一、选择题(2×20=40分)1.官渡之战,前后历时共约8个月,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以2万多兵力,出奇制胜,击破了袁绍10万之兵,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官渡之战的胜利()A.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B.使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D.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2.“值有疾病,孤(曹操)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赖我大皇,发圣明。

虎臣雄烈,周与程。

破操乌林,显章功名。

”这两句话是对下列哪一战役的追述()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肥水之战3.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三国鼎立形成于()A.公元2世纪前期B.公元2世纪后期C.公元3世纪前期D.公元3世纪后期4.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图中①①处分别指的是()A.①长安①建业B.①长安①建康C.①洛阳①建康D.①洛阳①建业5.据何兹全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

”材料中的这次“变乱”指的是发生在晋惠帝时期的()A.黄巾起义B.“国人暴动” C.“楚汉之争”D.“八王之乱”6.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一次人口大迁徙都伴随着浩劫与灾难。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形成于()A.西汉后期B.西晋末年C.东汉后期D.东晋末年7.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

“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

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A.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B.推恩令的实行C.君主的腐朽统治D.民族矛盾激化8.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魏晋时期政权并立C.东汉末年军阀割据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9.《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几乎家给人足矣。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教案、教学设计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高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情境,让学生代入历史角色,体验历史事件,增强历史感悟。
5.设计实践活动,如制作思维导图、编写历史短剧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3.使学生了解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
4.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现实生活服务。
5.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对于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了解有限。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浓厚,但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仍有待提高。针对这一学情,本章节教学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
3.引导学生关注北魏孝文帝改革,阐述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的意义。
4.讲解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突出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如政权分立的原因、民族汇聚的表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等。
2.各小组针对主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总结小组观点。
5.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年表等工具,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的历史现象。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点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与曹操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二、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220年曹丕建立魏国,都:洛阳;水利工程2、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丝织业3、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造船业(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孙权230年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民族内迁(1)时间:东汉末年(2)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3)规模:西晋初,人数达几百万(4)影响: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3、西晋灭亡:内迁匈奴于316年灭西晋二、淝水之战1、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今南京)2、前秦:氐族黄河流域3、淝水之战(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时间:383年(2)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3)结果:前秦失败以少胜多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牧野之战、城濮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4、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总称“南朝”.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1)自然条件优越;(2)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1)农业: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水稻为主,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2)手工业3、作用: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部编版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部编版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巧练(部编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01 单元概览【单元概述】(总览全局高屋建瓴)本阶段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魏、蜀、吴。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单元时空】(时空定位把握脉络)【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课件(共29张ppt)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课件(共29张ppt)

拓展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 鼎立(分裂)是历史 的倒退还是进步?
考点梳理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 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 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 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 基础。
知识点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识点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考点梳理
1.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东晋与前秦 结果: 前秦战败
特点:它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
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提示: 三场战役区分:
(1)北魏: 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时空坐标
三国时期
两晋
南北朝
200年 208年 220年 221年 222年 266年
官渡 之战
赤壁 之战
魏国 建立
蜀国 建立
吴国建立 西晋 三国鼎立 建立 局面形成
420年 439年 589年
北魏统一 黄河流域
南北 统一
单元知识建构
考点梳理
1.西晋 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2.八王之乱
原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 大;晋惠帝昏庸无能;朝政腐败。
爆发: 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 兵,相互混战。
南 的 开 发
表 现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现象和民族交融过程。

教材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历史知识体系,但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2.教学难点:理解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分析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历史图片资料;3.历史地图;4.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权分立现象。

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呈现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过程,如三国鼎立、八王之乱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如封建制度的衰落、民族融合的趋势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构建知识体系。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如对封建制度的影响、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等。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请你为这一时期的某一重要人物设计名片:
人物选择正确;主要事迹史事准确,表达清晰;评价恰当
样例: 人物:诸葛亮 主要事迹: 联合孙权,抗击曹操; 辅佐刘备,建立蜀国; 治理蜀国,成就突出。 示范: 人物:曹操
主要事迹:
官渡之战,统一北方; 兴修水利,恢复生产; 精于兵法,善于谋虑。 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 1 诗中的“三顾”“两朝”各指什么?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 2 他在辅佐“两朝”期间做了哪些努力? (任人唯贤、发展生产、改善周边关系) 3 学习他什么品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 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今台湾岛),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 联系。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①三国时期,是中国从东汉末年的割据状态走向统一的 过渡阶段。形成局部性统一。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全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三国鼎立和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相比,是历史的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发展。
有用之才。
第三单元
考点4 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1: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1.北魏建立:鲜卑族拓拔部建立了北魏政权,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2..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改革背景:①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②北方民族交融趋势出现。 2、改革的目的:①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②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 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祖母和孝文帝进行的改革) ①政治上: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②经济上:恢复发展生产,实行均田制; ③迁都:由(平城)迁到(洛阳); ④改革鲜卑旧俗(禁胡服、学汉语、改用汉姓、 与汉族人通婚、用汉制、学汉礼)。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整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整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朝的政治: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表现
淝水之战:383 年,前秦与东晋
背景
迁都洛阳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
汉化措施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科学家祖冲之和圆周率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书法:王羲之和《兰亭集序》
第6页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方式、史实和实质
方式 史实实质
民族迁徙和杂 北方游牧民

族的内迁
少数民族统治 北魏孝文帝
者的改革 改革
战争或联合斗 内迁各族反
(1)从形式上看,是汉化过程 (2)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是农业化过程 (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 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抗西晋
经过商鞅变 法,秦国成为 战国后期最 富强的封建 国家,为秦的 统一奠定了 基础
促进了民族 交融,加速了 北方各族的 封建化进程
第5页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四次短暂统一 第一次是曹操统一北方。东汉政权遭到黄巾起义沉重打击,北方 各地方军事集团为争夺地盘长久混战。曹操在政治、经济、军事 上采取了有效办法,逐步强大起来,统一北方。 第二次是西晋短暂统一。三国后期,各地遭受战乱之苦,西晋灭 吴,终于实现统一,但因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统一是短暂,北方 少数民族趁机大批内迁。 第三次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很多政权,北方 陷入各割据政权混战十六国时期。因为氐族贵族苻坚励精图治,国 家逐步强盛,统一了黄河流域。 第四次是北魏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混战和割据 状态。鲜卑族建立北魏,到439年统一了北方。这一次统一使北方 出现了民族大交融趋势,北方社会经济也得到恢复和发展。

初一历史上册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初一历史上册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 成立政权
南 前秦
北 朝 淝水之战 对
峙 东晋建立
317年
南朝
2、民族融合
在地图上用箭头和线简要地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 流动的趋向。并标明迁移的种族有哪些?想一想,这一时期民 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
匈奴、鲜 卑、羯、 氐、羌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本单元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589年)
历史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本单元复习目标
运用列表、填图、分析、比较 等方法,从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四个方面来综合复习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复习过程 一、政治方面:政权分立;民族融合
1、政权分立
三国鼎立的形成
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
经济发展
二、经济发展
典型事件: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第二,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第三,江南地区的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第四,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努力。
(2)江南地区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建立 时间
建立 者
都城
灭亡 时间
替代者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266 司马炎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263 魏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280 西晋
(1)三国分立后,实现统一的是哪个国家? 它成立的时间、人物、都城都在哪里?
266年,司马炎改魏为晋, 定都洛阳,西晋建立。
(2)统一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括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

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全国。

但是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加之内迁各族的反抗斗争,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中国陷入南北分裂状态,淝水之战使这一局面持续。

3、四世纪后期,北魏政权建立,统一黄河流域,顺应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孝文帝在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知识体系松散但是求知欲强,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本单元线索清晰但内容抽象,利用大量的图片和材料,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材料、图片的阅读与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哦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3、比较系统的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教学插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阅读课文,找出关于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有关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 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383 年,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概况
晋军在淝水打败前秦军
淝水之
特点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__以以少少胜胜多__的著名战役 Nhomakorabea战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多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
影响
混战的状态
北魏建 4 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北魏魏。439 年,北魏统一
锺锺繇 独创楷书书法
(2繇)王羲之:东晋时期书法家,被后人誉称为“ 书 艺术 书法
代表 圣书 ”,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天下第下一
行一圣行书书”

(3)魏碑: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
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 书法 地位
课标要求: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 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简介
北朝贾思贾思勰勰所著,总结了农、林、牧、副、渔 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齐 地位 我国现存最最早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民要 (1)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农学 术》 影响 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2)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
形成 蜀(蜀汉) 221 年 刘备 成都
三 国
吴(孙吴) 229 年 孙权 建业 三国鼎立形势图
鼎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立 统治 (2)孙吴开发江东,发展了海外贸易。230 年,孙权派卫温率领
措施
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对比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究。
展示课件
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相近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科技文化
自主学习,查阅课本,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感受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明。(达成学习目标5)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1.数学: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该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历法: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机械制造: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二: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黜。“
——《资治通鉴》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钟繇 D.王羲之
4.[2019•湖南怀化] 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
A.《女史箴图》
B.《兰亭序》
C.《水经注》
D.《洛神赋图》
5.“古人云,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阅读后,请回答:
(1)上述这段话出自《齐民要术》,它是何人所写?作者生活在什么时期?
——《资治通鉴》
问题:
(1)依据材料分析,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哪几项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
(一)研读史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材地位《三国鼎立》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史实;思考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战争概况,提升复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战役胜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对比、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4、方法:复述法、表格对比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国时期是历史的进步,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趋势。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国名、时间、创建者、实力)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必然性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让我们回到东汉末年,去看看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是什么样的,多媒体展示课件1、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2、路有饥妇人,抛子弃草间。

--王粲《七哀诗》3、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同学们看了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生答(人民生活很惨,老百姓生活流离失所,社会一片荒凉,大小军阀混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两大恶瘤交替专权,政治腐败黑暗,加之灾荒连年,大量农民衣食无着,最终导致184年黄巾起义的爆发。

为镇压农民起义,东汉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和地方士族豪强自行招募军队。

黄巾起义之后,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各自为政,长期混战,东汉政府已经名存实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课题三国鼎立时间2021年4月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生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教师主要以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授课过程为主教学资源及用具1.布置学生课前查找历史故事等相关资料,精心准备,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认真聆听。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汉末纷乱——群雄并起争天下设疑激趣,导入本课学习。

本课我们将分为以下三个篇章来进行学习。

汉末纷乱——群雄并起争天下三足鼎立——豪杰抗争分天下优势发展——三国竞相强天下东汉末年,群雄尽起、割据混战,烽火连天不休。

曹操的实力越来越强。

他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和野心的人,一直以统一天下为己任。

但是,袁绍是当时北方地区最强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在北方地区最大的敌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鼎立》政权分立与民 族融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生动有趣的课程,搭配各个互动环节助理您教学成功
感谢所有辛勤付出的人民教师
曹操(155—220), 沛国谯(今安徽亳县 人)人。小名阿瞒, 字孟德。东汉末年的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
一、官渡之战(200年)
1.曹操实力迅速壮大的原因:
政治上:(1)“(挟xié)天子以令诸侯”
1.战前形势
2.赤壁之战(208年)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官渡之战曹操可以少 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 却以多负于少。你认为 原因何在呢?
赤壁之战
1.曹军士兵多为北方人, 不习水战。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战术合乎天时 地利人和。
三、三国鼎立赤壁之战 Nhomakorabea200年时战官渡, 曹、袁力量有悬殊, 曹操用了许攸计, 统一北方定根据。 老骥伏枥志千里, 208年 战又起, 曹操南下到赤壁, 孙刘联军齐抗击, 孔明周瑜巧用计, 火烧赤壁定大局。
请找出途中的错误
孙权
刘备
看图说成语
二.赤壁曹之战(208年)

曹操 刘备 孙权 孙、刘联军

刘刘 刘
五万
赤壁之战孙、刘
曹军
联军 孙
二十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二、赤壁之战和三国的建立
(2)“唯才是举”
经济上: 实行屯田
2、官渡之战的经过

十万人

乌巢
官渡之战
袁绍
曹 操 三、四万人 曹操
一、官 渡 之 战
1.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2.曹操势力的壮大 3. 官渡之战(200年)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作用: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龟虽寿(部分)
汉.曹 操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惨败---无力南下 孙权---巩固江南 刘备---巩固与发展
三方都不 具备统一 全国的条 件
三、三国鼎立
(pī)
220年,曹丕自称 皇帝,国号魏,定 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 ,国号汉,史称蜀
汉,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称 王,国号吴,定 都建业。
三、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曹魏重视农耕
广屯田 修水利 造翻车
2.诸葛亮治蜀
重农耕 织蜀锦和西南夷
3.孙吴开发江南
垦荒田 制青瓷 通夷州
夷洲
吴国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
我们讲到曹操, 很容易就联想起《三
我们国戏应台演该上义那》一,更位而花想面起的 如何奸评臣价,但这不是观察 曹操? 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
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