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一、说教材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标准解读
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
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2.1.1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一、说教材1、出处、地位、作用本部分教学内容出自中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的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中的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这一节的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教材结构图二、说学情1、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来看,高一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而且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2、但考虑到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
介于这两点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地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3、课程标准原文(节选)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4、课程标准解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其实是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后的一个能量的转换过程。
因此我把本条标准解读为:明白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并运用图表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5、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重点的确立依据:弄清楚大气的热源,学好大气的受热过程能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对后面的教学活动有促进作用,因此我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的确立依据:由于教材对大气组成成分和作用都作了介绍,但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跨度较大,讲解时需要适当的回顾和补充,高一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限,讲解时难度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大气的直接热源(2)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具体受热过程(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能用图表分析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部分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内容要点有: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热力过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联系紧密,环环相扣。
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地理实际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知识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让学生能画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界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并可以解释,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社会。
二、说教学方法:根据高一学生学情:已有的基本知识,知道地球外部大气层的存在,也对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有所了解。
已有的基本技能:对一些景观图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
与此同时,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思维开始进入强劲发展阶段,创造性、参与意识、求知欲、合作意识较强,课外活动的机会较多,接触面较广,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还缺乏系统地解释地理现象或地理事实的能力。
大气的内容比较抽象,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多而复杂,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采用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探究式教学法、板图法、案例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引言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科学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核心的研究内容之一。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大气的运动、形成以及各种气象现象的产生,从而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气象预报和天气灾害预警工作。
本文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层的吸收与反射、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地面的辐射等内容。
二、太阳辐射地球接受到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这就是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外辐射的各种能量,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热量等。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化学过程的能量来源。
根据日地距离的不同,太阳辐射的强度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也是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
三、大气层的吸收与反射大气层是太阳辐射的第一道屏障,它对太阳辐射进行了吸收和反射。
大气层中的气体,如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可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
其中,紫外线只能被臭氧层吸收,可见光和红外线则大部分可以穿透大气直接到达地球表面。
此外,云层也会对太阳辐射起到反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阴天日照不足的原因。
四、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大气的温度分布是由大气的受热和冷却过程共同决定的。
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可分为4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小,而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的温度则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对流层主要靠地面传递来的热量进行加热,而高空则主要接受太阳辐射的加热,这一过程被称为臭氧层的臭氧加热。
五、地面的辐射地面也能够向外辐射能量,这就是地面的辐射。
地面的辐射是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在内的多种方式的综合作用,形成的热平衡状态决定了地面温度。
当地面温度高于气温时,就会产生对流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夏天天气炎热的原因之一。
此外,地面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的运动和形成各种气象现象。
六、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气象学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在实际的气象预报和天气灾害预警工作中,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引子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气温的高低,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很热,有的时候又会感觉很凉爽。
那么这个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呢?其实这个与大气的受热过程密不可分。
本次说课主要介绍的就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概述大气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一样,会不断地接受来自太阳的辐射,由此产生热量。
而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如气体、液体和固体等,又有不同的吸收和释放热量的能力。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太阳辐射、大气成分、气溶胶、云等因素,还受到地球自转、大气运动、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会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呢?下面将分别介绍。
三、影响大气的因素1. 太阳辐射太阳是大气和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系统得以存在和生存的源头。
太阳辐射与大气的交互作用是影响大气的主要因素之一。
太阳的辐射是不断变化的,但整体上来看,在地球上太阳常数是一个固定值,其辐射主要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三部分辐射能量,这些辐射能量与地球各层大气和地面发生交互作用。
2. 大气成分大气成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大气成分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氩气、甲烷、水气等。
其中,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之一,当其存在于大气中时,能够吸收地面反射的红外辐射,在大气中将其转化为热能,能量再次向地面传递,这样就形成了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相对较高。
3. 气溶胶气溶胶是指形成于大气中的液态或固态粒子。
它们与太阳辐射的交互作用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改变和影响大气所接受的能量量,进而影响大气对地面的热量贡献。
4. 云云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它们可以反射太阳辐射,也可以吸收地面反射的红外辐射。
有时,云还能够增加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量,例如在秋季和冬季,由于太阳高度角比夏季低,太阳的辐射能量流量也较小,而此时云能够增加地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使得地面的温度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温度。
5. 地球自转、大气运动、地形等因素除了以上介绍的因素外,地球自转、大气运动和地形等因素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引入大部分人都可以感觉到天气的变化,一天到晚的温差、冬夏的交替。
而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体。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大气受热过程的奥秘。
二、概述太阳光照在地球上,通过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吸收等作用,使得地球得以保持温暖。
这个过程就是大气受热过程(Atmospheric Heating)。
在过程中,大气吸收了太阳能量,大气分子运动加快,从而产生热量,再将这一热量转移和传输到地球表面,使得地球温度升高。
三、具体过程大气受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阳光的辐射太阳是一个大型恒星,其表面温度高达5500℃,它不断地向外发射光线和热能,这些光线和热能就组成了我们所说的太阳辐射。
这些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紫外线可以直接照到地球表面。
2.大气层的吸收地球大气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其中主要被吸收的是紫外线和短波长可见光。
通过这一过程,大气分子内部的电子被激发,分子动能增加,热能也随之增加。
3.大气层的散射和反射除了吸收,大气层还可以使辐射散射和反射。
对于大气层外层的辐射,可以被散射至大气层中,同时也可以被反射回太空中,这就是反射。
对于地面的辐射,经过散射后会到达大气层中,产生额外的热量和温度变化。
4.地面的吸收和反射地面也能够吸收阳光的能量,特别是被散射后的辐射。
由于地面可以吸收所有波长的辐射,所以地面吸收的能量频率更高。
同时,地面通过辐射将热能向大气层传输。
5.大气运动的产生由于阳光的辐射和地面的辐射都产生热能,大气分子受到激发后,会运动生成气流,从而影响大气运动,使得我们的天气出现变化。
如温暖的海面上会不断上升的气流,形成季风和暖流,影响周围气温。
四、总结大气受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层的吸收、散射和反射、地面的吸收和反射,以及气温的变化等因素。
通过这一过程,地球表面能够保持温暖,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天气,一天到晚的温差、冬夏的交替就是因为这一过程不断地进行着。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肯定见过塑料大棚。
塑料大棚因为其具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可以种植反季节的蔬菜而在农业中广泛使用,那为什么塑料大棚可以种植反季节蔬菜呢?现在不知道没关系,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首先补充知识:物理学上给出的规律:物体辐射原理物体温度越高,辐射能量最大的能量部分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能量最大的能量部分波长越长。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大气和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有微尘,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
在第一章中我们学过,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太阳那里获得的。
我们都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来到地面的这之间发生了哪些过程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重点。
师:太阳辐射波普主要包括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因为前面提到大气的组成成分是不同的,导致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所发生的作用各不相同。
结合PPT上的图,大家来思考一下,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层时,大气会对太阳辐射有哪些作用呢?首先,【吸收作用】大气物质直接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热能。
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和平流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的红外线。
然后,【散射作用】空气分子、细小的尘埃对可见光有散射作用。
大气中颗粒越小,波长越短的光越容易被散射。
颗粒越大就无选择性。
(晴朗的天空成蔚蓝色、朝霞成橘红色)最后,【反射作用】较大的微尘和云层会对可见光有反射作用(无选择)夏季多云白云气温不太高的原因;世界极端最高气温值并不是出现在赤道附近地区,而是出现在七月北回归线附近的沙漠地区,为什么?师:大家看黑板上,老师具体讲解一下。
太阳放出太阳辐射,投射到地球的太阳辐射能,要首先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够到达地面。
太阳辐射能在传播的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和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是地面的温度升高,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太阳暖大地”。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中学的地理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解的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的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我将从课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说课。
课程背景,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们不仅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还影响着地球的自然环境。
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和动力机制;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大气受热过程,二是大气运动。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我将向学生介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概念和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大气运动部分,我将讲解大气运动的驱动力、风向和风速的形成原理,以及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和分布。
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1)提问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过程。
评价方式,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将采用以下三种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等方面;2)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3)考试成绩:通过期中或期末考试来检验学生对整个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内容在知识内容上涉及众多的地理概念、地理过程及物理、数学等跨学科知识。
设计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影响及运用融为一节课,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
(2)教材结构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节内容在必修一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相呼应,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
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知识、理论基础,其中所包含的人地关系分析思想也对今后地理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的开篇内容。
所以,本节内容在必修一自然地理学习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1、学生刚升入高中不久,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2、本部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所以教师有技巧的设问,一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由感知形成结论,由结论解释现象。
3、知识储备: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太阳辐射和对流层大气特点等的知识储备,也有了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训练,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4、但考虑到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
三、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2、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1)区域认知学会分析区域特征,进而形成区域认知素养,即在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基础上,会分析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地带分布不均的原因,理解大气削弱作用的意义。
(2)综合思维明确要素是动态变化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地理组:雷杰一、教材分析(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承上启下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圈层结构知识延伸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论依据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二)说课标课标内容: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自选或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强化环保意识、低碳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和大气受热过程。
2、教学难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二、说教法原则: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1、讲授法---讲授概念,提高教学效率。
2、集体讨论法---集体讨论,团结协作,交流表达3、活动探究法---创设情境,学生独立探索,培养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一)、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但对本节内容却不了解,缺乏社会实践,实际操作能力。
(二)学法指导学生通过进行小组合作,学会观测,比较、分析、总结;通过绘制大气受热示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1)联系生活设问:同学们在军训的时候更喜欢阴天还是晴天啊?(2)观察图片设问:太阳下山了,为什么天还是亮的呢?2、讲授新课(1)搭建知识框架:以图形方式展示大气受热过程,搭建整体知识框架。
(2)讨论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所收集的当地近期的天气数据。
(数据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收集)问题:(3)、比较白天晴天和阴天气温的差异,并探索原因。
(4)、比较夜晚阴天和晴天气温的差异,并探索原因。
3、课堂小结(1)简单回顾导入中的问题。
(2)进行课堂练习。
4、板书设计---直观性、系统性;便于理解。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版本册数章节知识类型人教版(新)地理1第二章第二节自然地理来源:人教版高中地理1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来源:人教版高中地理1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结构设计思路《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是学生知识的来源,是老师授课的关键,首先,我来谈一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本课选自人教版(2019版)地理1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
大气受热过程是这一节内容的开端,具有引领作用。
主要内容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部分内容。
本节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二、说学情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作为老师要因材施教。
高一学生对于大气有一定了解,在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大范围的气体运动形式,但对其系统的学习和原理性的解释都较为陌生,尤其是相对理论性的知识学生很难直接掌握,因此,我会采用直观式教学的方式,通过播放大气受热过程的动画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读图析图和小组讨论提升学生分析地图、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立,能够为课堂树立明确的方向,本堂课目标如下:1.知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结合示意图,准确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2.通过绘制示意图,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合作探究,认识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提高地理探究能力。
3.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探讨,提高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增强对地理的探索精神,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重难点同时,我也确定本课的重点为大气的受热过程,难点为大气逆辐射与保温作用。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打算在本堂课中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这一节的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能够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绘图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掌握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科学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大气保温作用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二、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3活动探究法:结合教材上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动画演示、模型操作、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同时,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气象现象,提高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1.通过气象现象的现场观察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气象学的实际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气象现象的动态过程,如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包括学生对复杂气象现象的理解困难、气象图表解读能力的限制,以及学生参与度的差异。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动画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提供辅导;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吸引力。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调整,我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以下导入方式: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引人入胜的气象现象图片或视频,如龙卷风、暴雨等,让学生感受到气象学的魅力;然后,我会提出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会出现暴雨?”,“高压和低压系统是如何形成的?”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最后,我会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说课稿
39
现象探究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为什么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都能够改善农 业生产条件。请简要说明原因。
塑料薄膜与玻璃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 明的,太阳辐射可以大部分进入。但对地面 辐射却不透明,长波辐射很少能通过。它们 隔绝了室内与外界空气的热量交换,外界热 量能进入室内,室内热量却很少散失,从而 增温。
削弱作用
晚上还有削弱作用吗?
降低白天 近地面的 气温
25
三.大气的保温作用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大阳暖大地
26
三.大气的保温作用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大气吸收 并且增温
水汽和 CO2
地面 长波 辐射
大地暖大气
27
三.大气的保温作用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水汽和CO2
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31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中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的是哪种气体?
CO2
升高
地面
保温
32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3.结合下图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33
课堂检测与小结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大气的受热过程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你知道世界上最“贵重”的衣服 是什么样的吗?
贵
重
2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宇航服的功能: 供氧 通讯 防辐射 防寒和御热…
总重量:120公斤 造价:约3000万元人民币
3
品质来自专业 信赖源于诚信
月球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2《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课标:运用资料,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组成。
第一课时中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本课《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教学重难点重难点: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对其原理的运用二、学情分析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这与初中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多的问题,人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
三、教学方法问题式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讲练结合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学生进校军训的照片,并提出同学们军训期间喜欢阴天还是晴天?为什么?导入新课(根据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授课一、大气的受热过程【问题导学】1、太阳辐射:投影各种辐射波长范围图片,让学生明确长波短波的概念。
2、大气的受热过程展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的过程,让学生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方式有吸收、反射和散射,并强调吸收作用的选择性。
【合作研学】活动:☆运用所学原理,解释以下地理现象:1.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天低?2.拉萨为什么叫做“日光城”【小组展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并加强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理解。
【重难引学】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也会向外放出辐射,一部分向宇宙空间,一部分向地面,叫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散失的热量换会给地面,是地面得到保温,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课件
03
通过实验操作和模拟训练,学生应掌握观测和模拟大气受热过
程的基本技能。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气候变化研究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未来需 要进一步揭示其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高分辨率模拟技术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发展高分辨率的大气受热过程模拟 技术将成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遥感观测技术创新
06
总结与展望
课程内容总结
热力学基础知识 大气受热机制 影响因素分析
观测与模拟方法
在课程中,我们首先回顾了热力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温度、热 量、内能等概念,为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打下基础。
详细解析了大气受热的主要机制,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等的吸收、反射和传输过程。
讨论了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诸多因素,如大气成分、云层覆盖 、地表类型等,使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有更全面的认识。
大气受热意义
其次,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于 理解大气环流、气候变化以及预 测天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设定
知识目标
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掌握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 等基本概念。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释相关 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积极的环 境价值观。
介绍了观测和模拟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包括遥感 观测、数值模拟等。
学习成果展望
知识体系构建
01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构建起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完整知识体系
,理解其在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性。
分析能力提升
02
学生应具备分析和解释与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现象的能力,如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这一节的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能够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绘图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掌握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科学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大气保温作用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
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3活动探究法:结合教材上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
三、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兴趣学习法、思考评价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
这样做有什么科学依据吗?学过本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
(通过熟悉的电视剧片段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知道,太阳辐射能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假设太阳辐射能为100%,那穿过大气层后太阳辐射能就只有47%,那53%去哪里了呢?----被削弱了。
由此引入大气层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散射。
(此部分内容课本上已经删去了,但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需要加入进来)
然后我会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探究生活中的几个案例:
1、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2、红绿灯的设定依据
3、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通过这几个案例分析,让学生区分不同的削弱作用)
承转: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又会发生什么呢?(此处承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会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部分内容较难,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较难理解,因此我先讲
解,再让学生复述,借此突破难点,且记忆深刻。
最终总结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总结完毕后我会给出案例,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其合作,团结的意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用科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增加对地理的兴趣。
最后,我会让学生总结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的关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接着我会给出课堂习题: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2.朱开山2.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a辐射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D.改变b的辐射方向
设计这个问题回到开头的导入环节,前后照应,并能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运用。
课后探究: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可以用本节课的知识解释呢?
这样设计培养学生观察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关注。
五、说板书
本板书直观,简洁,便于学生记忆,并能很好的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所谓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说课的基本步骤与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从地位上、结构上、内容上、教育意义上等方面论述本节教材在本课\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找出确立重点难点的依据并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依据《纲要》、课标的四性、新理念、新教法等理论具体说明将在课堂设计中运用那些方法。
这里可以从大的方面,从宏观上来说一下,具体详细可以放在下一个教学程序里说明。
如:
1、参与式
2、讨论式
3、互动式
4、体验式
5、研究性学习
6、谈话、对话、辩论、调查、情景模拟、亲历体验、小活动等
三、说学法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说出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
达到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合作中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主体部分:说出教学的基本环节、知识点的处理、运用的方法、教学手段、开展的活动、运用的教具、设计的练习、学法的指导等。
并说出你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五、说板书
一般正规的说课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是要在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写出板书提纲的。
如果时间很紧张,你可以提前写在一张大纸上,张贴在黑板上也可以。
能够配合讲解适时出示,达到调控学生、吸引注意、使师生思路合拍共振的目的说出这样设计的理由。
如:能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有审美价值等。
说课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说课活动的前提
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说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保证说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性原则对说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分析正确、透彻。
2、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
3、教学目
的的确定符号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4、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可行性强。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说课活动的灵魂
说课是说者向听者战士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
因此在说课活动小中,说课人不仅要说清其教学构想,还要说清其构想的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依据,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时间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1、说课要有理论指导。
2、教法设计应上升到理论高度。
3、理论与实际要
有机统一。
三、实效性原则--说课活动的核心
任何活动的开展,考试大都有其鲜明的目的。
说课活动也不例外。
说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说课”这一简易、速成的形式或手段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检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实效性”就成了说课活动的核心。
为保证每一次说课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目的、收到可观实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的明确。
2、针对性强大。
3、准备充分。
4、评说准确。
四、创新性原则——说课活动的生命线
说课是深层次的教研活动,是教师将教学构想转化为教学活动之前的一种课前预演,其本身也是集体备课。
在说课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尤其是研究性说课,其实质就是集体备课。
在说课活动中,说课人一方面要立足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学风格。
另一方面更要借助有同行、专家参与评说众人共同研究的良好机会,树立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
为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在说课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才能使说课活动永远“新鲜”、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