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执业药师--中药(药综)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a425c4f5acfa1c7aa00cc39.png)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理论的一门学科。
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即是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概念2.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论治(施治):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是"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依据。
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属性阴和阳,作为哲学的概念,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不局限为某一特定事物,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矛盾对立统一的概念。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皆为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或属于有形的器质方面的皆属于阴。
"天为阳,地为阴","水为阴,火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阳化气,阴成形"。
把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二、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2016年中药综合真题答案及解析
![2016年中药综合真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2cc4b0ccbff121dc36831b.png)
2016中药综合参考答案宋雨婷一、最佳选择题1.D2.C3.A4.C5.B6.D7.D8.E9.B 10.B 11.C 12.C 13.E 14.E 15.E 16.B 17.A 18.D 19.D 20.D 21.D 22.B 23.B 24.E 25.B 26.E 27.C 28.C 29.E 30.E31.D 32.B 33.B 34.B 35.D 36.D 37.B 38.B 39.E 40.E二、配伍选择题41.D 42.A 43.C 44.B 45.D 46.C 47.B 48.D 49.B 50.A 51.D 52.B 53.E 54.C 55.A 56.B 57.B 58.C 59.A 60.C 61.E 62.D 63.E 64.A 65.E 66.C 67.D 68.A 69.B 70.A 71.C 72.B 73.E 74.B 75.B 76.D 77.C 78.B 79.A 80.A81.E 82.A 83.C 84.B 85.E 86.E 87.C 88.B 89.E 90.A三、综合分析选择题91.C 92.E 93.C 94.B 95.C 96.D 97.B 98.D 99.E 100.E 101.C 102.E 103.C 104.B 105.A 106.B 107.D 108.D 109.D 110.A 四、多项选择题111.AC 112.ABCE 113.ABCE 114.ABC 115.ABCE116.ACDE 117.ABCDE 118.ABCDE 119.ABCDE 120.BCE答案解析一、最佳选择题1.解析:本题考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症,即症状,是人体对疾病的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个别表象。
入发热、头痛、脉浮等。
客观的症状称为体征,如舌象、脉象。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阻等,都属于此概念。
执业药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
![执业药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355743702020740be1e9ba8.png)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大纲要求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在结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等方面。
(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 3)人与社会的统一性:要点讲述一、整体观念1、整体观念的概念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2、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五脏一体观: 2)形神一体观: 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1、病、证、症的关系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症状和体征。
如发热、恶寒。
病:疾病。
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
如感冒。
病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如风寒表实证。
它包含了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关系。
反映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2、辨证与论治概念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
3、辨证与论治概念( 1)辨病与辨证的关系:既辨病又辨证。
通过辨证来认识疾病。
中医治病,主要着眼于证。
( 2)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所表现出证候不同,因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出现同一性质的证候,因而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证同治同,证异治异,是中医临床论治的基本规律。
是“同病异治”“异病典型例题1、下列属于症的是()A 嗳气B 食积C 热淋D 虚劳E 鼻渊答案: A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c.时令晨昏对人体有影响 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E.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答案: E3、中医学中“证”的确切含义是()A.疾病的症状 B.疾病的病机 C.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理概括D.疾病的病名 E.疾病的体征答案: C4、“异病同治”的依据是()A.病因相同B.病种相同C.病邪相同D.病机相同E.某一症状相同答案: D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启元教育执业药师 中药综合 第一章
![启元教育执业药师 中药综合 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8daf473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c.png)
启元教育执业药师中药综合第一章(6.25)洛阳学员中药综合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一、最佳选择题1.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 [单选题] *A. 异病同治B. 辨证论治(正确答案)C. 整体观念D. 恒动观念E. 同病异治2.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中医学称为 [单选题] *A. 辨证论治B. 整体观念(正确答案)C. 恒动观念D. 阴阳互化E. 中和思想3.中医理论认为“症”、“证”、“病”含义不同,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 [单选题] *A. 感冒B. 咳嗽C. 风寒犯肺(正确答案)D. 鼻痒喷嚏E. 恶寒发热4.下列属于症的是 [单选题] *A. 嗳气(正确答案)B. 食积C. 热淋D. 虚劳E. 鼻渊5.属于疾病名称的是 [单选题] *A. 湿热B. 肝郁C. 瘀血D. 暑湿E. 感冒(正确答案)6.“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了阴阳的哪种关系 [单选题] *A. 对立制约B. 互根互用(正确答案)C. 消长平衡D. 相互交感E. 相互转化7.属证的是 [单选题] *A. 发热恶寒B. 肝胃不和(正确答案)C. 胸肋胀满D. 纳呆食少E. 头身疼痛8.下列药物属阳的是 [单选题] *A. 补中益气(正确答案)B. 清热导滞C. 降气收敛D. 消积导滞E. 降逆收敛9.根据阴阳相互关系,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属于阴阳的 [单选题] *A. 相互交感B. 对立制约C. 互根互用D. 消长平衡E. 相互转化(正确答案)10.在阴阳学说中,“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什么治疗原则 [单选题] *A. 阴病治阳(正确答案)B. 阳病治阴C. 阴中求阳D. 阳中求阴E. 阴阳双补11.在五行中,“土”的特性为 [单选题] *A. 升腾B. 收敛D. 生化(正确答案)E. 升发12.临床常见的心火引动肝火的病证,属于 [单选题] *A. 相乘传变B. 子病及母(正确答案)C. 母病及子D. 反克传变E. 相侮传变13.据五行相生理论确定的治法是 [单选题] *A. 佐金平木法B. 抑木扶土法C. 泻南补北法D. 培土制水法E. 金水相生法(正确答案)14.下列治法中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确定的是 [单选题] *A. 培土生金B. 金水相生C. 滋水涵木D. 益火补土E. 培土制水(正确答案)15.既为五体,又为奇恒之腑的是 [单选题] *A. 胆C. 肉D. 脉(正确答案)E. 髓16.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核心是 [单选题] *A. 调畅情志B. 疏泄气机(正确答案)C. 促进脾胃运化D. 促进生殖E. 促进血行和津液代谢17.有“气血生化之源”之称的脏腑是 [单选题] *A. 心B. 肺C. 脾(正确答案)D. 肝E. 肾18.称为“娇脏”的是 [单选题] *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正确答案)19.称为“刚脏”的是 [单选题] *B. 肝(正确答案)C. 脾D. 肺E. 肾20.华盖的脏器 [单选题] *A. 心B. 肝C. 脾D. 肺(正确答案)E. 肾21.与呼吸运动密切联系的两脏器是 [单选题] *A. 心肺B. 肺肝C. 肾肝D. 肺脾E. 肺肾(正确答案)22.肺与脾的关系表现在 [单选题] *A. 宗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正确答案)B. 血的生成和运行C. 气机的调节D. 呼吸运动与消化吸收E. 阴液互资23.胃的生理特性是 [单选题] *A. 喜燥恶湿主升B. 喜燥恶湿主降C. 喜润恶燥主降(正确答案)D. 喜润恶燥主升E. 喜湿恶燥主升24.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 [单选题] *A. 心气B. 肺气C. 营气D. 卫气E. 宗气(正确答案)25.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气是 [单选题] *A. 营气B. 宗气C. 元气D. 卫气(正确答案)E. 真气26.手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 [单选题] *A. 从脏走手B. 从手走头(正确答案)C. 从头走足D. 从足走腹E. 从头走手27.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单选题] *A. 带脉B. 冲脉C. 任脉(正确答案)D. 督脉E. 阴维脉28.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单选题] *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正确答案)E. 燥邪29.梅核气为痰气凝结于 [单选题] *A. 经络B. 咽喉(正确答案)C. 筋骨D. 胸肋E. 胸膈30.虚证的病机是 [单选题] *A. 邪正俱盛B. 正气不足(正确答案)C. 正邪相持D. 邪正交争E. 正盛邪祛31.亡阴和亡阳之汗的主要区别在于 [单选题] *A. 汗出的原因B. 汗出的冷热(正确答案)C. 汗出的气味D. 汗出的多少E. 汗出的颜色32.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足太阴脾经上接 [单选题] *A. 手阳明大肠经B. 足阳明胃经(正确答案)C. 手少阴三焦经D. 足少阳胆经E. 足太阳膀胱经33.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足厥阴肝经上接 [单选题] *A. 手阳明大肠经B. 足阳明胃经C. 手少阴三焦经D. 足少阳胆经(正确答案)E. 足太阳膀胱经34.寒邪的性质是 [单选题] *A. 升散B. 趋下C. 重浊D. 开泄E. 收引(正确答案)35.暑邪的性质是 [单选题] *A. 升散(正确答案)B. 趋下C. 重浊D. 开泄E. 收引36.风邪的性质是 [单选题] *A. 升散B. 趋下C. 重浊D. 开泄(正确答案)E. 收引37.脾阳不振,运化无力的水肿,其病机是 [单选题] *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正确答案)C. 真虚假实D. 真实假虚E. 上实下虚38.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其病机是 [单选题] *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真虚假实D. 真实假虚(正确答案)E. 上实下虚39.实热内盛,伤津耗气,其病机是 [单选题] *B. 虚中夹实C. 真虚假实D. 真实假虚E. 上实下虚二、多选题40.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法有 *A. 培土制水法(正确答案)B. 滋水涵木法C. 泻南补北法(正确答案)D. 佐金平木法(正确答案)E. 抑木扶土法(正确答案)41.关于肾与志、液、体、华、窍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 *A. 在志为恐(正确答案)B. 在液为涎C. 在体为骨(正确答案)D. 在华为毛E. 在窍为耳(正确答案)42.肝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正确的是 *A. 在志为怒(正确答案)B. 在液为泪(正确答案)C. 在体为脉D. 在华为爪(正确答案)43.关于心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正确的是 *A. 在志为喜(正确答案)B. 在液为血C. 在体为脉(正确答案)D. 在华为发E. 在窍为舌(正确答案)44.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有 *A. 发病急骤(正确答案)B. 病情较重(正确答案)C. 病状相似(正确答案)D. 传染性强(正确答案)E. 易于流行(正确答案)45.多食肥甘厚味容易 *A. 生痰(正确答案)B. 助湿C. 化热(正确答案)D. 发生痈疡(正确答案)E. 发生瘿瘤46.亡阳证的临床表现有 *A. 汗热而黏B. 冷汗淋漓(正确答案)C. 脉微欲绝(正确答案)E. 四肢厥冷(正确答案)47.引起津液不足的原因有 *A. 发热(正确答案)B. 多汗(正确答案)C. 吐泻(正确答案)D. 失血(正确答案)E. 多尿(正确答案)48.未病先防的原则和方法有 *A. 重视精神调养(正确答案)B. 加强身体锻炼(正确答案)C. 进行人工免疫(正确答案)D. 抑制疾病的传变E. 避免病邪的侵害(正确答案)49.康复的原则有 *A. 形神共养(正确答案)B. 调养气血(正确答案)C. 调养阴阳(正确答案)D. 协调脏腑(正确答案)E. 疏通经络(正确答案)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选择城市: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基础理论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281ff8604a1b0717fd5dde3.png)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本章预计分值:10~15 分章节预计分值重点提示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0~1 辨证论治第二节阴阳学说1~3 阴阳的属性、阴阳的相互关系第三节五行学说1~3 五行的生克乘侮第四节藏象1~3 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六腑的生理功能奇恒之腑第五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3 气、血、津液的生成、分类、功能第六节经络0~1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第七节体质0~1 体质的构成要素与分类第八节病因2~3 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第九节发病与病机1~2 各种发病的病机第十节预防与康复0~1 预防和康复的原则、常用的康复疗法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考点精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五脏的主宰是心。
配合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以及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学习中医学宜从这一观点来认识和研究人体的生理情况和病理情况。
2.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结合与统一。
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与其相关的生理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协调统一。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也可称为“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界保持着统一的整体关系,主要表现为生理上的适应调节,病理上的内外影响,诊断上的内外审查。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因素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人也在与社会环境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与协调平衡。
二、辨证论治(一)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中药药综第一章习题集
![中药药综第一章习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0fbeebc858f5f61fb7366666.png)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一、最佳选择题1.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D.整体观念E.辨证论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中指导思想的认识。
中医学是一个具有独特理论的医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都充分体现着整体认识的方法,因此说“整体观念”是其指导思想。
2.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A.整体观念B.恒动观念C.同病异治D.异病同治E.辨证论治【答案】E【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中诊治特点的认识。
中医学对疾病的理性认识过程就是“辨证”,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论治”,所以说“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
3.下列属于疾病名称的是A.湿热B.肝郁C.感冒D.气虚E.瘀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症”、“证”、“病”含义的理解。
湿热、疾血属于病因范畴;肝郁、气虚为病机或证名;只有感冒属于疾病的病名。
4.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中心是A.五脏B.六腑C.奇恒之腑D.形体官窍E.经络【答案】A5.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A.水痘B.麻疹C.风寒犯肺D.头痛E.恶寒【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症”、“谇”、“病”含义的理解。
水痘、麻疹属于病名,头痛、恶寒是具体的症状。
6.下列表述中属于症的是A.消渴B.恶寒C.肺痈D.水肿E.咳嗽【答案】B【解析】恶寒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属“症”的范畴。
消渴、肺痈、水肿、咳啦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属“病”的范畴,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7.“证”是指A.疾病的体征与症状B.对疾病的症状与体征的调查C.对疾病的症状与体征的分析D.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E.对疾病全过程规律的认识【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在于考查对“证”含义的掌握。
中医学认为,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8.同病异治的实质是A.证同治同B.证异治异C.病同治同D.证异治同E.病异治同【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医学病治异同的认识。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第一章绪论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第一章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ca8d48b876a20029bd642d73.png)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
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
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七)《中华本草》:当代。
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确立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1)泄: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连。
(2)燥指苦能燥湿,如苍术。
(3)坚:①坚阴,即泻火存阴; ②坚厚肠胃。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c113db6d0d233d4b14e69c1.png)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五脏的主宰是心。
配合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以及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学习中医学宜从这一观点来认识和研究人体的生理情况和病理情况。
2.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结合与统一。
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与其相关的生理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协调统一。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也可称为“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界保持着统一的整体关系,主要表现为生理上的适应调节,病理上的内外影响,诊断上的内外审查。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因素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人也在与社会环境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与协调平衡。
二、辨证论治(一)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也称“施治”,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二)症、证、病症、证、病的区别见表1-1。
(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也称“证异治异”。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也称“证同治同”(表1-2)。
表1-2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独家记忆近三年考试的侧重点都在考证和病的区别上。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a83b71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7.png)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是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药临床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诊断学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诊断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诊断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
闻诊是通过闻气味或听病人的声音来辨别疾病。
问诊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对话,通过病人的主诉、病史等获得病情资料。
切诊是通过按摩全身的穴位来探查病情,了解疾病的程度和位置。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中药学主要包括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物成分、药物剂型和药物的质量控制等内容。
中药学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总结,建立了中药的性味与归经理论,即通过中药的味道和性质来判断其对脏腑的作用。
中药学又研究中草药的药效成分,通过分离和鉴定药物中有效的化学成分来解释中药的作用机制。
方剂学是研究中药组方和药物配伍的学科。
方剂学主要包括对古代名方的研究、方剂的分类和药物配伍的原则等内容。
方剂学通过对历代名方的整理和总结,发展出了千余种中药方剂。
方剂是多种中药组合而成,通过合理的药物配伍来调理病人的脏腑功能和平衡阴阳的关系。
中医药临床基本知识是指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了解的中医理论和方法。
包括常用的中药和方剂的临床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等内容。
中医辨证论治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即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中药和方剂治疗。
总的来说,中医基础理论是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提高药师对中医药学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中医药服务。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点汇总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738ba43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62.png)
第一章执业药师与中药药学服务考点一常用古文献典籍(一)主要医学典籍书籍现实意义《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
《素问》: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灵枢经》:侧重于经络理论和针刺方法。
有《针经》之称。
《伤寒论》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将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
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称为“众方之祖”。
《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
《巢氏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本证候学专著。
继承和发展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
《温疫论》为中医史上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
(二)主要本草典籍书籍现实意义《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法。
是最早的本草学专著,为我国医药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
药物分类按自然属性进行区分。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增加了图谱,开创了图文对照编纂药学专著的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也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古本草合刊本。
《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收载药物1892种。
(三)主要方书典籍书籍现实意义《肘后备急方》急症手册性质。
全书总结了东晋以前的中医急症治疗成就。
《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大医精诚”。
《千金翼方》《千金要方》的续编。
《外台秘要》综合性医学巨著,重视某些药物的特异疗效,对结核病、中风、奔豚、天花、霍乱、脚气等病证的记述甚为细致。
执业药师《中药师综合知识与技能》考点汇总《太平圣惠方》理法方药兼收并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典。
《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
(四)主要炮制典籍书籍现实意义《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前人炮制技术和经验,初步奠定了炮制学基础。
《炮炙大法》作者缪希雍。
载有雷公炮炙十七法。
为第二部炮制专著。
《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所著,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
考点二患者合理用药教育1.服药时间(1)空腹服:活血化瘀药、峻下逐水药、驱虫药、攻积导滞药。
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2eaeec0afc4ffe473368abdf.png)
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著,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脏腑辨证。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共载经典方剂323首,又为中医方剂之祖。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晋、隋、唐时期。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新修本草》,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制定并颁布的药典。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将病因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刘河间)倡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治以寒凉清热——寒凉派。
张从正(张子和)倡“攻邪”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攻邪三法——攻邪派。
李杲(李东垣),强调“胃气”的作用,“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主温补脾胃——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以滋阴降火——养阴派。
(3)明、清时期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中药综合核心知识点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中药综合核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f764e8ccaaedd3382c4d3da.png)
心烦、急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吐、衄血,舌红,脉数
肺气虚
咳喘无力、稍用力则喘甚+气虚症(气短懒言,自汗,乏力,面色㿠白 )
肺阴虚
咳嗽较重,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阴虚证(潮热,盗汗,颧红)
风寒犯肺
咳嗽
气喘
咯痰
咳痰稀薄,色白多泡沫+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风热犯肺
咯痰色黄稠,不易咳出+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或恶风、咽痛,鼻流浊涕,口干)
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
第二节
失神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假神
原来精神极度衰颓,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又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癫病
表情淡漠,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笑哭无常
痰气郁结,阻蔽心神
狂病
呼号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
痰火扰心
痫病
突然昏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搐
痰迷心窍,肝风内动
白色
主虚寒证、失血证
良附汤
饮食停滞
胃痛胀满,嗳腐恶食,或吐不消化食物
保和丸
肝胃不和
胃脘胀痛,痛连胁肋,嗳气后痛减,生气时痛甚
柴胡舒肝散
肝胃郁热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燥易怒,泛酸嘈杂
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手足不温
黄芪建中汤
泄泻
食伤肠胃
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泻下伴有不消化食物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病治阳
补阳时佐以补阴药,即阴中求阳,补阴时佐以补阳药,即阳中求阴
第三节
木
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
火曰炎上
执业药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
![执业药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f91a9b2f524ccbff121849b.png)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大纲要求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在结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等方面。
(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 3)人与社会的统一性:要点讲述一、整体观念1、整体观念的概念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2、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五脏一体观: 2)形神一体观: 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1、病、证、症的关系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症状和体征。
如发热、恶寒。
病:疾病。
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
如感冒。
病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如风寒表实证。
它包含了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关系。
反映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2、辨证与论治概念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
3、辨证与论治概念( 1)辨病与辨证的关系:既辨病又辨证。
通过辨证来认识疾病。
中医治病,主要着眼于证。
( 2)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所表现出证候不同,因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出现同一性质的证候,因而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证同治同,证异治异,是中医临床论治的基本规律。
是“同病异治”“异病典型例题1、下列属于症的是()A 嗳气B 食积C 热淋D 虚劳E 鼻渊答案: A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c.时令晨昏对人体有影响 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E.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答案: E3、中医学中“证”的确切含义是()A.疾病的症状 B.疾病的病机 C.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理概括D.疾病的病名 E.疾病的体征答案: C4、“异病同治”的依据是()A.病因相同B.病种相同C.病邪相同D.病机相同E.某一症状相同答案: D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4a0eb37b4daa58da0114a9e.png)
第一章:绪论1 .中成药概念和中成药的特点:概念: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成药为辅料,按规定的处方和工艺成批生产的具有确切的疗效和可控的质量标准,可以直接供临床辨证使用的制剂,简称成药。
特点:有明确的功效和主治;严格的用法和用量;科学的命名和有效期;便于贮存和携带;毒副作用小。
2. 中成药学的发展,各个朝代的代表作:先秦时期:《五十二病方》两汉魏晋南北朝:《黄帝内经》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首创麻醉药《麻沸散》华佗;晋代:《肘后备急方》最早应用脏器疗法实例之一;隋唐时期:《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思邈;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无择;明清时期:《本草纲目》;近现代时期:《中国药典》;3 .中成药处方的主要来源:历代医药文献,经验方,医院制剂协定方和新研方。
4. 君臣佐使:君: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其用量较大,甚至超过常用量。
臣:辅助君药治疗主病的药物;对兼病或兼证其主要作用的药物。
佐:主要治疗次要见证的药物,但在本方中作用次于臣药;用以消除、减弱君药、臣药的毒性或峻烈之性,而又能起相反相成作用的药物;反佐药是指在病斜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的药物。
使:引经药,即利用其归经的特点以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5 .中成药的命名:以处方组成功效命名:以主药名称命名《益母草膏》;以成药功效命名《清热解毒颗粒》;以主药及其功效命名《柏子养心丸》;以组成药物味数命名《二妙丸》;以组成中药味数及主要功效命名《十全大补丸》;依主治病症命名《白带丸》;依味药加减命名《复方丹参片》;以方源、创始人及产地命名:依制药处方原载书籍命名《局方牛黄清心丸》;依制剂创始人命名《使国公药酒》;依产地或厂家命名:《云南白药》;以炮制方法,方药配伍,服用剂量及服用方法命名:依炮制方法命名:《石灰丸》;依方药配比命名《六一散》;依服用剂量命名《十滴水》;依服用方法命名:《川芎茶调散》;以成品的外观性状而命名:依成品德颜色命名《紫雪》;依裱褙材料命名《狗皮膏》;以古代哲理或寓意、夸张命名:依古代哲理命名《定坤丸》;依寓意或夸张而命名《逍遥丸》;6 .常见剂型概念,优缺点:剂型:中药的形态,即中成药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临床应用形式,并与中成药的制法和服法密切相关。
中药学药综冲刺金题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学药综冲刺金题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84e3eccbd64783e08122bd4.png)
中药学药综冲刺金题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一、最佳选择题1.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有密切联系的两脏是A.心与脾B.肝与脾C.肺与肝D.肝与肾E.脾与肾2.“至虚有盛候”是说明A.实证B.虚证C.虚实夹杂证D.真虚假实证E.真实假虚证3.下列属于症的是A.嗳气B.食积C.热淋D.虚劳E.鼻渊4.在志为喜,在液为汗的脏为A.肝B.心C.脾D.肺E.肾5.属证的是A.发热恶寒B.肝胃不和C.胸胁胀满D.纳呆食少E.头身疼痛6.下列不属于六淫之邪的是A.寒邪B.疠气C.湿邪D.燥邪E.火邪7.下列药物属阳的是A.补中益气B.清热导滞C.降气收敛D.消积导滞E.降逆收敛8.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A.可变性B.稳定性C.全面性E.复杂性9.其性属阳的药是A.黄芩B.黄柏C.生姜D.麦冬E.石斛10.下列属阴阳互损病理变化的是A.阴盛格阳B.阴虚阳亢C.阴损及阳D.阳盛格阴E.阳胜则热11.下列是按相生规律制定的是A.佐金平木B.滋水涵木C.培土制水D.泻南补北E.抑木扶土12.“寒者热之”是治疗A.实热证B.虚热证C.实寒证E.寒热往来证13.根据五行学说,金的特性为A.生长B.生化C.升发D.肃降E.滋润14.“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A.阳偏盛证B.阴偏盛证C.阴偏衰证D.阳偏衰证E.阴阳俱衰证15.称为“娇脏”的是A.肾B.肝C.脾D.心E.肺16.以下属于阴阳格拒之证的是A.阳盛则热B.阴胜则寒C.阳虚则寒E.阴虚则热17.“水火既济”是指A.心与肝的关系B.心与肾的关系C.心与脾的关系D.心与肺的关系E.脾与肾的关系18.因恐惧过度而出现二便失禁,摄纳不住的表现是A.气上的症状B.气下的症状C.气乱的症状D.气结的症状E.气消的症状19.被称为“华盖”的脏器是A.心B.肝C.脾D.肺E.肾20.突然受惊后出现精神不安,惊慌失措的表现为A.气上的症状B.气下的症状C.气乱的症状D.气结的症状E.气消的症状21.梅核气为痰气凝结于A.经络B.咽喉C.筋骨D.胸肋E.胸膈22.六淫中,具有黏腻停滞特征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23.六淫中,常挟湿邪的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燥邪E.火邪24.出现干咳少痰,痰液胶粘难咳是由于感受了A.暑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25.燥邪伤人最易损伤人体的A.心B.肝C.脾D.肺E.肾26.好发为痈肿疮疡的六淫为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27.火热邪气致病除高热症状外,还伴有口渴喜饮,口舌咽干,小便短赤等症状,这是因为A.火热之邪其性炎上B.火热之邪易生风动血C.火热之邪最易耗伤人体津液D.火热之邪易发肿疡E.火热之邪易伤肺脏28.在养生防病时,对阳盛体质的宜忌是A.宜塞忌通B.宜凉忌热C.宜平忌消D.宜泻忌补E.宜温忌寒29.不易感受外邪,平时很少生病的体质为A.阴虚质B.偏阴质C.阳虚质D.偏阳质E.阴阳平和质30.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A.可变性B.连续性C.复杂性D.普遍性E.稳定性31.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A.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B.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C.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D.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E.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32.肝经的经脉名称是A.足太阴经B.足阳明经C.足厥阴经D.足少阳经E.足太阳经33.头痛在额部,病变多在A.少阳经B.少阴经C.厥阴经D.阳明经E.太阳经34.经络在躯干部分的分布规律,足三阳经的阳明经行于A.上肢B.背面C.头面D.手足E.胸腹35.下列不属于十二经表里相合关系的是A.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B.手少阴经与手少阳经C.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D.手阳明经与手太阴经E.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36.对整个津液代谢起主宰作用的脏腑是A.肾B.三焦C.脾D.肺E.心37.临床上治疗血虚病症时常于补血药中配以补气药,体现了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生气E.血能载气38.临床上治疗血行失常时,常分别配合行气药或补气药,体现了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生气E.血能载气39.治疗血瘀时配以行气药的原因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生气E.血能载气40.生成宗气的器官是A.心和肺B.肺和脾胃D.肝和脾胃E.肺和肝41.使内脏维持于固有位置而不下垂是依赖于气的A.固摄作用B.气化作用C.防御作用D.推动作用E.温煦作用42.与肾相表里的是A.胆B.小肠C.胃D.大肠E.膀胱43.与心相表里的脏腑是A.脾B.小肠C.大肠D.膀胱E.胃44.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A.脾B.小肠D.膀胱E.胃45.具有泌别清浊生理功能的是A.小肠B.大肠C.胃D.膀胱E.三焦46.具有开泄性质,易袭阳位的外感病邪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燥邪E.火邪47.在中医领域中,下列属阴的功能是A.推动B.温煦C.兴奋D.滋润E.上升48.脉的形态属阴的是A.涩脉B.滑脉D.大脉E.浮脉49.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是以下哪项中医理论的内容A.辨证论治B.整体观念C.恒动观念D.阴阳互化E.中和思想50.偏阳体质者易于表现为A.疲劳B.急躁C.喜热D.喜静E.少动51.肝其华在A.发B.唇C.毛D.面E.爪52.全身血液经脉聚会于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输布到全身,这体现了A.肺主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B.肺主宣发与肃降C.肺主气,司呼吸D.肺朝百脉E.肺为水上之源53.有“孤府”之称的为A.心B.肝C.脾D.三焦E.肾54.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腑是A.心B.肝C.脾D.肺E.肾55.被称为“刚脏”的脏腑为A.心B.脾C.肾D.肝E.肺56.“治未病”是指A.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B.外避病邪和既病防变C.未病先防和早期诊治D.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E.调养正气和控制疾病传变57.“泻南补北”法治疗的证是A.心肾不交B.肾阴虚而肝阳上亢C.肾阳虚而心火旺D.肾阴虚而相火妄动E.心阴虚而心阳亢58.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气是A.宗气B.营气C.元气D.肾气E.卫气59.按照五行相生关系,治疗肝火亢盛应配合A.泻肺热B.滋肾水C.泻脾气D.泻肝火E.清心火60.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A.肝B.肾C.心D.脾E.胃61.下列治法中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是A.培土生金B.金水相生C.滋水涵木D.益火补土E.泻南补北62.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A.金乘木B.火乘金C.土乘水D.水乘火E.木生火63.具有“主胞胎”功能的奇经是A.带脉B.任脉C.冲脉D.督脉E.阳维脉64.瘀血引起出血的特点A.出血量多B.出血颜色鲜明C.出血量少D.出血伴有血块E.出血色淡质清稀二、配伍选择题【65~66】A.肝B.肺C.脾D.心E.肾65.能调通水道的是66.能运化水液的是【67~69】A.实中夹虚B.虚中夹实C.真虚假实D.真实假虚E.上实下虚67.实热内盛,伤津耗气,其病机是68.脾阳不振,运化无力的水肿,其病机是69.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其病机是【70~73】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70.血液在脉内循行是依赖气的71.维持人体恒定体温是依赖气的72.护卫肌表是依赖气的73.防止血液溢出脉外是依赖气的【74~76】A.气消B.气结C.气下D.气收E.气耗74.悲则75.思则76.劳则【77~80】A.正气B.邪气C.谷气D.元气E.四气77.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是78.从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是79.机体内起抗邪御病作用的物质总称为80.导致机体产生疾病的因素称为【81~83】A.干涩B.炎上C.黏滞D.善行E.重浊81.风邪的特性是82.燥邪的特性是83.火邪的特性是【84~86】A.疼痛剧烈B.肌肤不仁C.周身困重D.迫血妄行E.病位游移84.风邪的致病特点是85.寒邪的致病特点是86.火邪的致病特点是【87~89】A.头面B.手足C.胸腹D.上肢E.下肢87.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88.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89.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在【90~91】A.气海B.血海C.阳脉之海D.阴脉之海E.十二经脉之海90.督脉为91.任脉为【92~95】A.宗气B.元气C.营气D.卫气E.中气92.行于脉外的是93.积于胸中的是94.根于肾的是95.行于脉内的是【96~98】A.血虚B.血热C.血瘀D.血寒E.出血96.血液不足,称为97.血行不畅,称为98.血溢脉外,称为【99~101】A.脾B.小肠C.大肠D.膀胱E.胃99.主受盛化物的脏腑是100.主传化糟粕的脏腑是101.以降为和的脏腑是【102~104】A.升散B.趋下C.重浊D.开泄E.收引102.寒邪的性质是103.暑邪的性质是104.风邪的性质是【105~106】A.髓海B.血海C.气海D.水谷之海E.十二经脉之海105.膻中被称为106.胃被称为【107~108】A.手阳明大肠经B.足阳明胃经C.手少阴三焦经D.足少阳胆经E.足太阳膀胱经107.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足太阴脾经上接108.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足厥阴肝经上接【109~110】A.心B.肺C.脾D.肝E.肾109.主推动血液运行的脏是110.主统摄血液的脏是【111~115】A.心B.脾C.肾D.肝E.肺111.称为“后天之本”的是112.称为“水之上源”的是113.称为“先天之本”的是114.为“气血生化之源”的是115.为“脏腑阴阳之本”的是【116~117】A.滋水涵木法B.益火补土法C.培土生金法D.金水相生法E.抑木扶土法116.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是117.用泻肝健脾法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方法又称【118~120】A.木B.水D.金E.火118.五行中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为119.五行中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为120.五行中具有具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是【121~122】A.阴不足则阳相对亢盛B.阳热亢盛易于耗伤阴液C.阴消亡则阳无所依D.阳不足则阴相对有余E.阴寒偏盛易于损伤阳气121.“阴盛则阳病”的含义为122.“阳盛则阴病”的含义为【123~124】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寒者热之D.扶阳益火E.滋阴壮水123.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称124.用温热药治疗寒证称【125~126】A.泻热C.扶阳D.补阴E.利水125.对阳虚者须采用的治疗原则是126.对阳盛者须采用的治疗原则是【127~129】A.辨证论治B.对症治疗C.异病同治D.同病异治E.辨病论治127.同种疾病,若其表现的证不同,则治法应采用128.不同的疾病,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其治法应采用129.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称为【130~131】A.齿B.发C.骨D.肉E.爪130.“血之余”是指131.“筋之余”是指三、综合分析选择题【132~133】某两患者同患感冒,患者甲症见恶寒身痛、咳嗽咽干、鼻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患者乙症见发热重、咽喉肿痛、咳嗽、痰稠黄、舌红苔黄。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讲课文档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讲课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c231c2684254b35effd3421.png)
(二)辨证论治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
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 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论治过程
因证立法 随法选方 据方施治
第三十四页,共46页。
(二)辨证论治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
同一疾病
体质不同者
发病时间不同
(一)整体观念
五脏一体观
系 统 五脏 六腑 五体 官窍 经 脉 精气血津液
心系统 心 肝系统 肝 脾系统 脾 肺系统 肺 肾系统 肾
小肠 胆 胃 大肠 膀胱
பைடு நூலகம்
脉舌
十二
筋目
经脉
肉口
内外
皮鼻
联系 通路
骨 耳及二阴
构成人体、 维持人体机 能的基本物 质
第十一页,共46页。
(一)整体观念
形神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十世纪,中国人平均寿命为71.4岁。
第二十二页,共46页。
(一)整体观念 综上所述,中医学认为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
第二十三页,共46页。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 则。
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 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天”,此指整个“自然环境”而言,包括气候和地 域环境。
人是自然的产物
人依赖自然生存 天人相应
人与自然相通应
第十五页,共46页。
(一)整体观念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 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四时气候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生物相应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BCDA】
A.滋水涵木法 B.益火补土法 C.培土生金法 D.金水相生法 E.抑木扶土法 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是 用泻肝健脾法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方法又称
答案【BE】
A、抑强扶弱法 B、补母泻子法 C、滋水涵木法 D、培土生金法 E、扶土抑木法 56、健脾益肺的方法治疗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方法 57、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 58、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
志液体华
应用实例
脾
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
思则气结
脾胃不和,口涎自出
在体合肉
其华在唇
治痿症独取阳明
唇四白
在窍为口
脾失健运,口味异常
五脏 肝
志液体华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应用实例 怒伤肝 肝主目 爪为筋之余 肝血虚少,血不养筋 肝主目
大便
肺 游溢精气 脾
汗、呼气 三焦(通道)
肃 宣 降 疏 发 泄 气 化
肾 膀胱
肝
尿
肝
主疏泄
1 调畅情志 2 促进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3 促进消化吸收 1 肝为血海,贮存一定血量制约肝 的阳气升腾 2 调节各部分血量分配 3 有防止出血的作用
主藏血
肾 肾藏精 主生长 、发育 与生殖
主生长发育: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肾中精气 的盛衰密切相关,与头发牙齿关系密切 主生殖:肾藏精,肾精(天癸)是胚胎发 育的物质基础肾为各脏阴阳之根本,肾阴 又称元阴、真阴,肾阳又称元阳、真阳
B.肝郁 D.暑湿
答案【E】
下列属于证的是 A.发热恶寒 C.胸肋胀满 E.头身疼痛
B.肝胃不和 D.纳呆食少
答案【B】
A.辨证论治 B.对症治疗 C.异病同治 D.同病异治 E.辨病论治 1.同种疾病,若其表现的证不同,则治法应采用 2.不同的疾病,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其治法应采用 3.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称为
阴阳 诊断 的临 床应 用 治疗 原则 考点
望;色泽鲜明为阳,晦暗为阴 闻:高亢洪亮多言,语声低危无力少言 切:寸为阳,尺为阴;数为阳,迟为阴
八纲辨证
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壮水之主以致阳光,抑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四气五味、升降沉浮
药性
【A型题】根据阴阳相互关系,寒极生热,热 极生寒属于阴阳的 A.相互交感 C.互根互用 E.相互转化 答案【E】 B.对立制约 D.消长平衡
情 志 怒 喜
甘
辛 咸
黄
白 黑
湿
燥 寒
中
西 北
土 脾 胃 口 肉
大 皮 金 肺 肠 鼻 毛 膀 水 肾 胱 耳 骨
思
悲 恐
一
五 行 阐 释 疾 病 传 变
相生 母病及子:肾精亏虚不能养肝—肝肾精血亏虚 肾阴不足不涵肝木—肝阳上亢 子病及母:心血不足累及肝血—心肝血虚 心火旺盛引动肝火—心火旺盛 相克 相乘:肝气郁结上逆影响脾胃运化—木旺乘土 脾胃虚弱不能耐受肝气克伐—土虚木乘 相侮:肝火旺盛肺金无力制约肝木—木火刑金 脾土虚衰不能制约肾水水肿—土虚水侮
【A型题】治疗阴虚证,在补阴药中酌加补阳药, 以阳中求阴,属于阴阳的 A.对立制约 C.消长平衡 E.相互交感 B. 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答案【B】
【B型题】 A.寒者热之 D.阳病治阴 B.热者寒之 C.阴阳双补
E.阴病治阳
(1)阳偏盛的治疗方法是 (2)阴偏盛的治疗方法是 (3)阳偏衰的治疗方法是
三
滋水涵木法
滋肾阴以养肝阴
五 行 相生 确 定 治 则 治 法 相克
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
温肾阳以补脾阳
健脾气以补肺气 养肺阴以滋肾阴
金水相生法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疏肝健脾
补脾利水 泻肝清肺 泻心火滋肾阴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A、肝病影响脾 B、肝病影响心 C、肝病影响肺 D、肝病影响肾 E、肝胆同病 ★43、属于母病及子的是 ★44、属于相侮的是 ★45、属于子病及母的是 ★46、属于相乘的是
【A型题】 1.根据五行学说,火的特性为 A.生长 C.生发 E.清洁 答案【B】 B.上升 D.收敛
2.根据五行学说,水的特性为 A.生长 C.生发 E.清洁 答案【B】 B.向下运行 D.收敛
3.下列是按相克规律制定的是 A.滋水涵木 B.益火补土 C.泻南补北 D.培土生金 E.金水相生
相乘:恃强凌弱
相侮:反克反制
五行的五种特性和取类比象 古人称 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温热、升腾 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清洁、肃降、收敛
寒凉、滋润、向下
自然界 五 味 酸 苦 五 色 青 赤 五 气 风 暑 五 方 东 南
五 人体 行 五 六 五 形 脏 腑 官 体 木 肝 胆 目 筋 小 火 心 肠 舌 脉
(4)阴偏衰的治疗方法是
答案【BAED】
A型题:下述疾病现象中属于阴的是 A、面色鲜明 B、咳声有力 C、脉象滑数 D、声低气微 E、脉象洪大
答案【D】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指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阴中求阳 D.阳中求阴 E.补阴扶阳
答案【A】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相生:木-→火-→土-→金-→水-→木 相克:木-→土-→水-→火-→金-→木
答案【DEC】
【A型题】根据五行学说,金的特性为 A.生长 C.生发 E.滋润 答案【D】 B.生化 D.收敛
【A型题】下列是按相生规律制定的是 A.佐金平木 B.益火补土 C.培土制水 D.泻南补北 E.抑木扶土 答案【B】
【X型题】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法有 A.培土抑水法 B.滋水涵木法 C.泻南补北法 D.佐金平木法 E.抑木扶土法 答案【ACDE】
答案【A】
★3、有“华盖”之称的为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答案【D】
★4、牙齿与骨同属于 A、心所主 B、肝所主 C、脾所主 D、肺所主 E、肾所主
答案【E】
A型题:下列哪项是脾统血的主要含义 A、脾气的推动作用 B、脾气的气化作用 C、脾阳的温煦作用 D、脾气的固摄作用 E、脾的升清作用
答案【ABCDE】
第 二 节 阴 阳 学 说
阴阳 阳:推动、温煦、兴奋 的属 上、体表、肢外、背、六腑、心肺居上 性 阴:凝聚、滋润、抑制 下、体内、肢内、腹、五脏、肝脾肾属下 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制约,阴平阳秘 的关 互根互用:气属阳,血属阴。 系 消长平衡:四季、昼夜的变迁 相互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答案【D】
被称为元阴、真阴的是 A、心阴 B、肺阴 C、肾阴 D、肝阴 E、脾阴
答案【C】
肾脏的生理功能是 A、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B、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C、主水液 D、主纳气 E、濡养温煦脏腑
答案【ACDE】
五脏之间的关系(十大关系)
心——肺:气血关系 肺——脾:宗气生成、津液代谢 肝——肾:精血互化,藏泄互用,阴阳承制 肝——脾:反映在统藏失司的出血 肺——肾:津液代谢、呼吸运动
肾主水 肾精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 排泄,维持津液代谢平衡,起着极为重要 的调节作用肾的气化作用主要有赖于肾阳 和肾气
肾主纳 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 气 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B型题】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1)主宰精神活动的脏是 (2)主司调畅情志的脏是
答案【AD】
答案【B】
五脏志液体华 五脏 心 志液体华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 在窍为舌 应用实例 喜伤心 血汗同源 心主血脉 面部血脉丰富 舌为心之苗
五脏
肺
志液体华
在志为忧 在液为涕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
应用实例
悲忧伤肺 风寒犯肺,鼻流清涕 皮肤呼吸 毫毛的营养 鼻为肺之门户
五脏
心——肝:血液运行、神志活动 脾——肾:先后天互资、水液代谢 心——脾:血液运行、血液生成 心——肾: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肺——肝:气机调节、肝火犯肺
【A型题】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有密切联系的两脏是 A.心与脾 C.肺与肝 E.脾与肾 B.肝与脾 D.肝与肾
答案【A】
【A型题】“水火既济”是指 A.心与肝的关系 B.心与肾的关系 C.心与脾的关系 D.心与肺的关系 E.脾与肾的关系
答案【DCA】
X型题:下列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思想观点的是 A.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 的联系而构成 的有机整体 B.中医学是以“有诸内必形诸外”为理 论依 据进行察病的 C.中医学诊治用药强调结合机体内外因 素 进行全面考虑 D.中医养生原则之一是强调顺应自然 E.中 医学对局部病变的治疗,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脾 主运化
运化水谷精微: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并
传送其精微物质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传输吸收布散
主升清
指脾气具有把轻清的精微物质上输于
头目心、肺,以及维持人体脏器位置 恒定的生理功能。
主统血
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 行于脉内,而不溢出于脉外
口 水谷 胃(大锅) 小肠 别浊 大肠
1
8 3 5 3 10 4 7 3 3 2 8 5
1
1 2 1 1
2
19 15 19 4 9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 一 节 中 医 学 的 基 本 特 点
整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一体观
体
观 念 辨
形神一体观
物质与功能一体观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证
论 治
辨证与论治的概念
病、症、证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