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影评:阳光灿烂的日子
影评: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
叙事让我深深感动。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一个家庭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
生活的无常。
首先,电影通过精心构建的剧情和细腻的演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
影片以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为背景,通过两个家庭之间的纠葛展开。
故事围绕着一个被迫离婚的女人和她的儿子展开,这个家庭的命运在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导演运用了细腻的细节描写和真实的演技,使观众能够深
入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的挣扎。
其次,电影在讲述个人故事的同时,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迁。
通过展示20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运动和家庭生活的变化,电影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常。
观众可以看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他们在社会变革中
的适应和迷茫。
这种社会背景的渗透使电影更具有普遍的共鸣力,让观众不仅
仅是被故事所打动,更是被电影所思考。
最后,电影的摄影和音乐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官体验。
电影运用了大量的
自然景观和室内场景,通过细腻的摄影手法展现了不同的情感氛围。
音乐的运
用也非常巧妙,既能够凸显角色的内心世界,又能够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深刻的情感、细腻的叙事和出色的演技,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常。
这
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故事,更是一幅社会变革的画卷。
它给观众带来了强
烈的感官体验和思考,让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影评:阳光灿烂的日子
影评: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
刻的情感表达,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观和
精美的摄影技巧,将每一个画面都呈现得异常细腻。
无论是阳光洒在大地上的
金黄色,还是细雨中的淡淡忧伤,每一帧都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这种美感不仅
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电影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让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
好和瞬间的珍贵。
其次,电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爱情的
伟大。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是那么真实而又触动人心。
尤其是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既充满了激情和甜蜜,又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他们在历经了种种困难和考验后,依然选择坚守爱情,这种坚持和执着令人动容。
电影通过这种情感描绘,让观众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爱情的真挚性,引发
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最后,电影中的音乐也是其一大亮点。
影片中的音乐既能够烘托气氛,又能够
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
无论是欢快的旋律还是悲伤的音符,都让人不由自主地
陷入其中。
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得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也能够通过音乐
的力量感受到电影所传递的情感和信息。
总之,《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精美的画面、深刻的情感描绘以及动人的音乐,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艺术品,它让观众
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美好和爱情的真谛。
《阳光灿烂的日子》视听语言分析
《阳光灿烂的⽇⼦》视听语⾔分析 《阳光灿烂的⽇⼦》是著名中国导演姜⽂的处⼥作。
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闹⽂⾰时,北京部队⼤院⾥⼀群正处青春期的孩⼦们的故事。
由于当时忙着“闹⾰命”的⼤⼈们没有闲⼯夫理会⼩孩⼦们,⼜加上学校停课⽆事可做,于是这群青春期的孩⼦们在耀眼刺⽬的阳光下,靠起哄、打架、闹事、拍婆⼦①等⽅式挥霍着他们过量的荷尔蒙。
这是⼀部有着冲动、有着爱情、有着性、有着幼稚、有着失败、有着冒险、也有着成长的电影。
《阳光灿烂的⽇⼦》视听语⾔分析 两个⼩时长的影⽚拍摄总共花费了25万尺胶⽚。
导演姜⽂说他“在拍摄过程中⽤⼀切⽅法、⼿段来寻找是什么在吸引着我,折磨着我,直到把它找到。
我想这种寻找的意义超过电影成功本⾝。
”本⽂就通过对影⽚《阳光灿烂的⽇⼦》独具⼀格的拍摄⼿法、画⾯⾊彩以及旁⽩系统的运⽤的分析,来还原姜⽂在电影创作中的这种追寻过程。
⼀、独特的机⾓⾊ 在回忆拍摄《阳光灿烂的⽇⼦》时,摄影师顾长卫记得姜⽂曾经说“发现定格拍也不⾏,死拍也不⾏,只有将摄影机摇来摇去地拍才⾏”。
因此,姜⽂对于摄影机应当成为⼀个⾓⾊的要求造就了《阳光灿烂的⽇⼦》中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的⼤量运⽤。
摄影机总是会跟随影⽚中的⾓⾊进⾏⼤幅度地移位,上⾄屋顶,下⾄床底,每个⾓落⽆所不在。
摄影机也仿佛已经成了影⽚中⾓⾊中的⼀员,被⼀种青春期的躁动与不安⽀配着,或⾛或停、或坐或爬,或混迹于桥头群架中预备打⽃⼀番,或跨上具有年代感的⾃⾏车在北京的⽼胡同⾥左冲右突,“像⼀只热铁⽪屋顶上的猫”。
姜⽂这种极具视觉感、⽅位感和运动感的摄影机⾓⾊运⽤,把观众带⼊到了⼀个⾝临其境的臆想空间⾥。
(⼀)低⾓度的三线合⼀视点 好莱坞经典“透明叙述”②的效果是众所周知的,它能“使电影故事显得真实,不可预料其发展,故事事件似乎是⾃然涌现的,这样也就掩盖了故事叙事组织的任意性和叙事者的⼲预作⽤”。
⽽在此基础上,倘若导演再⽤上⼀些特殊视觉的“透明叙述”⼿法,影⽚所表达出来的意味会更加真实和浓郁。
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原著:王朔编剧:姜文摄影指导:顾长卫录音师:顾长卫美术师:陈浩忠原著音乐:郭文景主演:夏雨(饰马小军)宁静(饰米兰)获奖:本片获1994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分析读解]一、人物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们是一类新典型,它展示了革命家族内部的精神冲突。
马小军们不是一般的胡同串子和市井顽主,他们是大院里的孩子,是红色特权的享有者。
他们具有由衷的英雄理想和子承父志的革命自豪感,同时又充满反秩序、反常规的自由渴望,跟父辈的革命规范和伦理法则形成了激烈冲突。
父母不在身旁,学校管理秩序的失控滋养了他们的自由发展,青春的力量无处发泄,成长的迷惑无人导引,便很容易地发展为暴力。
这是“文革”期间政治迫害之外另一种残暴。
“文革”的大环境是它滋生的土壤。
同时,马小军的青春期又具有超越时代的一般特点:一个少年开始面对社会的艰难,其间不是为外人道,耻于为外人知的辛酸在影片中时有流露:如马小军从唐山回来,见到米兰与刘忆苦亲密神态的故作轻松;从派出所回家后对着镜子阿Q式的自我宜泄;对在老莫中与刘忆苦斗殴的想像。
躁动的欲望和让人绝望的失败折磨着他,阳光灿烂之下,阴影也必浓重。
二、个人化的叙述方式(阳光)故事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中的70年代。
但是,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完全不同于以往文艺作品的“文革”历史。
这里没有批斗,没有漫天的大字报,没有苦难和创伤,没有冤狱和流放。
有的是高亢的革命歌曲,灿烂的阳光,平静悠闲的大院生活,英雄主义的理想,兄弟般的友谊和爱情的萌动,失控的欲望和游戏一般的暴力斗殴。
这是姜文记忆中的“文革”,这是姜文的少年时代,姜文无意提供一段教科书一般全面、严谨的“文革”历史,他更感兴趣的是讲述一个少年在乱世中成长的故事。
他带给观众的,是他主观中的真实。
影片纯粹从个人观点出发,不带社会公共的价值尺度去处理这个题材,这就有别于以往人物行为背负公共道德和价值要求的作品。
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1
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1第一篇: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1《阳光灿烂的日子》评述姜文电影姜文的三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像他本人一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争议。
姜文的三部作品均由他本人参与改编创作,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空间,尤其是第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他对题材的把握、人物的透彻、电影叙事技巧的运用等都带有了浓重的个人色彩。
尤其是“独立思考”的性格,最终形成了姜文独特的风格。
一、关于叙事层面的把握1、个人化的叙述方式叙事者是叙事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抽象的故事讲述者,一旦文本产生,他就远离作者自己独立存在。
同叙述者一样,接受者也是虚构的,是观众在文本中的个人化身,《红高粱》中,承担大部分叙事的“我”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不能把叙述者与作者混在一起,否则就会造成故事叙事与日常话语叙述的混淆,同样如《泰坦尼克号》里开头女主人公的叙述,虽然采用了罗斯的视角,但她的个人经历又是另外一个叙述者叙述出来的,《白银帝国》中就通过三个叙述者对剧情阐释,以及冯小宁《紫日》东北老者的回忆。
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姜文适当时机的进入戏里的角色,然后静悄悄的退出,使得本片更有深度,让观众深陷其中,可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独有的青春记忆。
《阳光灿烂的日子》故事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中的70年代。
但是,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完全不同于以往文艺作品的“文革”历史。
不像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段小楼与程蝶衣那样受尽折磨,相互批斗。
但这里一反常态,没有批斗,没有漫天的大字报,看不到有任何苦难和创伤,没有冤狱和流放。
有的是高亢的革命歌曲,有的只是灿烂的阳光,悠闲的大院生活,充满英雄主义的理想,兄弟般的友谊以及爱情的萌动,失控的青春躁动和游戏一般的暴力斗殴。
这是姜文记忆中的“文革”,这是姜文的少年时代,姜文无意讲述令人瞠目结舌、不堪回首“文革”历史,他更感兴趣的是讲述一个少年在乱世中成长的故事。
浅析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
一、光影与色彩的运用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姜文对光影和色彩的运用堪称一绝。他通过巧妙 地运用光影和色彩来表达人物情绪,深化主题,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象征意义。
在电影开头的一幕,马小军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带着青春的热情与向往, 踏上了通往成熟的道路。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形成了一片温暖的光 影。姜文用这种光影效果来表现出马小军的内心世界——他向往阳光,向往灿烂 的日子。
浅析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 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
目录
01 一、光影与色彩的运 用
03
三、人物塑造与情感 表达
02 二、构图与视觉风格
姜文,一位充满个性化的导演,他的电影作品总是充满了独特的风格和视角。 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在1994年上映,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主 题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了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本次演示将通过分析姜文在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对光影、色彩和构图的运用,以及他在塑造人物、构建故 事、传达情感的手法,来探究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
的美丽,同时也表现马小军心中爱情的浪漫、美好和诗意。这一幕不仅令人 印象深刻,更是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冲击力,使观众被深深吸引。
三、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
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不仅通过光影、色彩和构图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更是在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上下了大功夫。通过对主人公马小军的深入刻画,姜 文展现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热情奔放的少年形象。同时,通过马小军的成长经 历,也揭示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感谢观看
马小军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成长,也在成长中经历了社会的风雨。他的经历 映射出了那一代人的迷茫、冲动和追求。而在影片的情感表达上,姜文以一种内 敛而含蓄的手法,将青春的激情、爱情姜文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示了他在电影视 听语言方面的独特见解和深厚功力。通过巧妙地运用光影、色彩、构图以及情感 表达等手法,他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既具有艺术性又充满感染力的视听效果,使 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也能深深地感受到影片所传达的情感与内涵。
阳光灿烂的日子 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从多个方面来看,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感受和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的画面简直就是一幅艺术品。
每一帧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和色彩对比,将每个场景都渲染得如梦似幻。
尤其是在表现四季变换的过程中,电影中的色彩变化令人陶醉,仿佛置身于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中。
这种视觉享受让我感到无比愉悦。
其次,电影中的音乐也让我深深着迷。
无论是轻柔的钢琴曲还是悠扬的小提琴声,每一首配乐都恰到好处地点亮了情感的火花。
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得观影过程更加感性。
每当听到那首《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主题曲,我的心情都会随之起伏,仿佛与电影中的人物一同沉浸在那段美好的时光里。
此外,这部电影的剧情也是引人入胜。
影片通过两个男主角的成长故事,展现了一个特殊时期下的社会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们的友情、爱情、亲情以及对自由的追求,都让我深深感动。
尤其是在电影结尾处,当主人公们面对残酷的现实,却依然保持着坚持和乐观的态度,我不禁为他们的坚强与勇敢而动容。
最后,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对生活的思考。
它让我意识到,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少艰难和挫折,阳光始终存在。
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我们也可以找到光明的希望。
电影中的主人公们用他们的坚持和乐观向我们传递了这个美丽的信念,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总之,《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优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和深刻的剧情,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感受和共鸣。
它让我相信,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阳光灿烂的日子》结尾处游泳池戏的视听语言分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结尾处游泳池戏的视听语言分析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临近结尾处马小军在游泳池跳水的片段是全片中不可磨灭的亮点之一。
在这个片段中,摄像综合运用了景别、角度、用光、色彩等多方面的画面造型元素,体现了深厚的功底以及导演在视听语言运用中的别样之处。
以下主要通过景别与角度,来对这个片段做分析。
这个片段的一开始是一系列拍摄马小军往跳水高台的最顶点上爬的镜头。
在我的理解里,这里的扶梯,其实是在隐喻马小军的生命历程,他不断向上爬,探索着自己的人生之路。
它以一个脚部特写作为开篇镜头开头。
这是由于特写分割了被摄体与环境的空间联系,因而常被用作转场镜头。
这个特写突出和强调了马小军的脚部动作,形成强烈清晰的视觉形象。
画面中,马小军不断向最高的跳水台挺进,不断往上爬,呈现出马小军不断想要突破画框向外扩张的趋势,创造了视觉张力。
紧接着是一个中景推镜头,依旧是马小军在不断向上爬。
与之前的脚部特写不同的是,这段中景镜头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马小军上半身的行为、动作和面部表情上:在看到马小军向上爬动作的同时,观众也看到了马小军脸上的彷徨不安。
由此,也呈现出马小军此时不安的心理状态。
而后是一个远景主观推镜头,拍摄马小军眼里,远处的朋友们正在嬉戏,自己却孤单得不知所措。
和客观角度相比,主观角度着重表现主体人物的视觉心理,会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往往出现不寻常的视觉印象。
再接着,片段中由以不同角度去展示马小军向上爬的动作。
第一个是一个俯拍的全景。
在这个俯拍镜头中,马小军作为被摄主体,显得十分萎缩、渺小,仿佛受到压抑。
这种角度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出片段中阴郁、悲伤的情绪和气氛。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就是接下来的仰拍视角镜头。
仰摄突出了马小军的画面主体地位,作为被摄主体他也比平时更为挺拔高大,表现出此时尽管他感到彷徨无助,却还是没有停下过一直向上爬的目标,勇敢的探索未知的人生之路,就算有畏惧却也没想过半途而废的高贵品质。
.谈谈《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视听语言的华彩,影视艺术概论
.谈谈《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视听语言的华彩,影视艺术概论我感激所处的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知识。
我很同情现在的学生,他们即便认识到他们是在浪费青春也无计可施。
我至今坚持认为人们之所以强迫年轻人读书并以光明的前途诱惑他们仅仅是为了不让他们到街头闹事。
——《动物凶猛》(王朔)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拍成的电影。
姜文为什么将名字改了,可能那些日子对于那时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一段阳关灿烂的日子,无人管教,放任自流。
在他们的眼中文革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时代,就像电影中姜文的独白一样,那时侯,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或许还有一些讽刺的意味在里面吧。
至于王朔的原著为什么取名《动物凶猛》,我不知道,因为没有看过原著,但网上有人评论说,“小说里有一句话解释了题目的由来--‘那时的我就像凶猛的动物,关在笼子里没什么,但放出来就会危及他人’(大意如此)”。
那一种凶猛的野性或许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青春的躁动”,人就是一种动物,同时人也是最凶猛的生物……本片作为中国电影中的经典之作,它所取得的成就就不再多说,由于本论文是为《视听语言》这门课程而作,故主要方面讲画面和声音,其他方面则次之讲述。
本片的摄影是顾长卫,录音是顾长宁,他们是哥儿俩吗?答案:不是兄弟,但是他们都是从事和电影有关的工作,顾长卫是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是一位知名的摄影师,顾长宁也是一位国内知名的录音师,《孩子王》《红高粱》都是他的杰作。
总之两位都是厉害人物,必然会成就这部片子的。
导演是姜文,不用说了,这么厉害的人,但要说明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那先从画面开始讲述吧。
为了突出主题“阳光灿烂”,全片90%以上的戏份都是在白天,而且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黄的晃眼的光芒,是本片的一大特色。
尤其在米兰房间的戏中,这种感觉体现的最为突出,阳光透过窗户射进屋中,形成一束束明显的光束,连灰尘都能看的一清二楚,充满了神圣和庄重。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视听语言分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视听语言分析作者:陈婧霞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1期摘要:对中国导演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美国《时代》周刊曾给予过“堪称是94年度全世界令人赞绝的、至今仍渴望观看的影片之一”的高度评价。
是什么让这部华语电影受到如此高度的称赞?为寻找答案,本文从最为直观的视听语言着手,对《阳光灿烂的日子》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视听语言;电影分析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39-03《阳光灿烂的日子》是著名中国导演姜文的处女作。
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闹文革时,北京部队大院里一群正处青春期的孩子们的故事。
由于当时忙着“闹革命”的大人们没有闲工夫理会小孩子们,又加上学校停课无事可做,于是这群青春期的孩子们在耀眼刺目的阳光下,靠起哄、打架、闹事、拍婆子①等方式挥霍着他们过量的荷尔蒙。
这是一部有着冲动、有着爱情、有着性、有着幼稚、有着失败、有着冒险、也有着成长的电影。
两个小时长的影片拍摄总共花费了25万尺胶片。
导演姜文说他“在拍摄过程中用一切方法、手段来寻找是什么在吸引着我,折磨着我,直到把它找到。
我想这种寻找的意义超过电影成功本身。
”本文就通过对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独具一格的拍摄手法、画面色彩以及旁白系统的运用的分析,来还原姜文在电影创作中的这种追寻过程。
一、独特的摄影机角色在回忆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时,摄影师顾长卫记得姜文曾经说“发现定格拍也不行,死拍也不行,只有将摄影机摇来摇去地拍才行”。
因此,姜文对于摄影机应当成为一个角色的要求造就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的大量运用。
摄影机总是会跟随影片中的角色进行大幅度地移位,上至屋顶,下至床底,每个角落无所不在。
摄影机也仿佛已经成了影片中角色中的一员,被一种青春期的躁动与不安支配着,或走或停、或坐或爬,或混迹于桥头群架中预备打斗一番,或跨上具有年代感的自行车在北京的老胡同里左冲右突,“像一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深情的电影,它讲述了两个家庭在中国大陆的历史
背景下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情感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深深地触动了我。
首先,我要说的是电影的情感表达。
影片中的角色情感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和情感变化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主人公们的爱情、友情和家庭关系都让人感同身受。
尤其是在历史背景下,他们的命运和情感纠葛更是让人心痛不已。
其次,电影的叙事手法也非常出色。
导演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通过回忆、闪
回等方式将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影片的画面也非常美丽,每一个画面都让人感到震撼和共鸣。
最后,我要说的是电影的音乐。
影片的配乐非常出色,每一个音乐都恰到好处
地配合着情节,让人更加投入到故事中去。
总的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仅仅是一部
电影,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和共鸣。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友情的珍贵和家庭的温暖。
如果你也想感受这份情感,不妨去电影院一睹为快吧!。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视听表达
作 者简 介 : 高明 , 江苏城 市职业 学院传媒 艺术 系教师 , 文 学硕 士, 主要从事影视 艺术研 究。( 江苏南京 2 1 0 0 3 6 )
影 片主题 决定影 片 风格 。《 阳光灿 烂 的 日
子》 与我们常见 的主 流电影大不 相同 , 是 一部诗
意的、 极度 “ 风格化” 的电影 。 _ l J l 。 一般说来 , 电影
手段 , 使得影 片处处呈现 出一种 激情。
关键词 : 视 听语 言 ; 《 阳光灿烂 的 日子》 ; 电影
中图分类号 : J 9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4 2 0 7 ( 2 0 1 3 ) 0 6— 0 0 6 9—0 4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0— 3 0
上米兰突然 回家 , 情急 之下 马小军 只能慌 张 地 躲到床底 下 , 并 看 到 了米兰换 衣服 的过 程。这 个段落里 面导演是在床底下通 过低角度模拟 马 小军的主观视线来拍摄外 面的情景 。这是一 个 别 具 匠心 的角 度 , 在 这 个 角 度 的表 现 下 , 外 面 的 世界变得 与众不 同。首先 , 摄像 机 的低角 度会 使得画面当 中的米 兰动作 变得 夸张 , 这 与马 小 军心中米 兰 的淑女形 象 不符 。其次 , 通过 低 角 度加上广角拍摄 , 会使得米 兰 的形体发 生形 变 。 画面中的米兰看 似非 常肥 胖 , 与照 片 中我们 看 到 的那甜美 的样貌有所 不同。这两点其实也 预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运用――《阳光灿烂的日子》赏析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运用——《阳光灿烂的日子》赏析那个夏天,阳光格外灿烂,那些有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屈指可数,历历在目。
《阳光灿烂的日子》用134分钟追溯逝去的光阴,一闪而过,稍纵即逝。
故事讲述的是文革时期的北京,部队大院里的一群小孩正经历着成长的故事,父母被这个时代折腾的无暇看管好子女,稍大一点的孩子们又都上山下乡去了,这社会变得无法制约这批孩子。
他的青春锁定在两个不可分割的主题,权力与爱情,那也是马小军的追求,他和同性之间的较量,渴望成为老大,他追求米兰,期待爱情。
当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他们却活在自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在这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表现手法体现那纯真的年代,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两方面上分析影片的艺术意义。
一.蒙太奇表现手法画面是蒙太奇实现的物质基础,然而单一画面或者单一的镜头都是难以独立的承担叙事表意的任务,意义的产生通过上下文关系由若干镜头组成的镜头段落来实现。
正如库里肖夫实验所证明的那两条蒙太奇定律:镜头组合产生意义,镜头组接顺序影响意义。
蒙太奇追求的是形声综合的集约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1+1>2"。
1.影片用到了心里蒙太奇,马小军幻想与米兰在一起的种种幸福甜蜜的场景,却终究只能是做梦,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的反差。
马小军讨厌余北蓓那种放荡随便的女人,用对比蒙太奇将米兰与余北蓓对比,更加深了马小军对米兰的疯狂迷恋,米兰就是他心中的天使。
岁月不饶人,当年胆小的马小军摇身变成了大老板,而当年的大哥刘忆苦却变成了傻子。
影片前后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那个社会背景下愚昧的价值取向。
姜文巧妙的用对比,给观众出乎意料的结果,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2.在剧中,马小军的成长过程和那一时期许多人的经历都很相似,虽然他只是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却以它的真实而震撼人心。
值得提到的还有影片中的配乐,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暴力场景展现着这种凶猛:砖块、刀、榔头、铁链,血流满面的镜头频繁切换,伴随着这些场景的音乐,则多是文革时流行的“红太阳”歌曲。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论文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论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论文摘要: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也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在国内外影坛上享有盛名。
故事虽然发生在60年代,但这个特殊的年代丝毫没有限制影片对青春的追逐和颂扬。
本文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重构人物形象,运用一种更加人文的方式来阐述梦想和青春的意义。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叙事学《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时间并没有让人们淡忘这部电影,而是散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摆脱了以往的束缚和桎梏,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纵观全片,姜文和顾长卫的完美搭档使画面极富美感,加上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使电影本身就有扎实的文学基础,夏雨、宁静等新人的表演更是可圈可点。
此外,还有一点是无法忽略的,那就是影片独特的叙事手法。
本文将从叙述本体、叙事时间、叙事空间这几个方面来浅析影片丰富的内涵和魅力。
1 叙述本体影片一开始,导演就试图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来引导观众,从而把银幕前的观赏者带入故事的情节节奏当中,与主人公一起回到青葱年少,去感悟青春的美好和张扬。
为了引领观众的思维,片中一开始就运用了旁白的方式:“北京,变得这么快……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姜文富有磁性的声音以及富有时代感的背景音乐将人们一下子带进了导演为观众设计的故事情节中,不仅讲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还点明了回忆与怀旧的青春主题。
这种画外音的形式在影视作品中随处可见,通常画外音看似是脱离了故事情节而独立存在的,实则不然,它通常作为桥梁存在于剧中人物和观众之中,推动影片故事情节发展,展现剧中人物性格,营造新的矛盾冲突。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马小军的记忆总是出现偏差,分不清现实和幻觉,表面上看起来影片的旁白叙述者“我”对所有事情的.发展都了如指掌,但记忆一直“横生枝节”,不断推翻“我”的回忆,使讲述不得不被迫中断以及重构。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案例
片中还有“文革”歌曲的穿插,体现出当时的社会背景。
孩子们在游泳时,通过全镜来表现他们的快乐俯视的角度拍摄,马小军站在跳台上,此时用俯视的角度拍摄,也就是摄像机仿佛就是马小军的眼睛。
马小军看到的都呈现在摄影机前。
在拍这一段时整个色调都是暗黄的。
同伴们弃他而走后,用一个远景和长镜头拍小军一个人躺在水池里,音乐慢慢响起,显得小军非常的孤单,很无助。
(注:
选自苏牧新浪博客。
苏牧: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荣誉》和《新世纪新电影》作者,在他的电影解读里都可以听见时代的脉搏,感受他对电影的热爱。
)主题阐释·初看影片,可以看出表层主题有两个:
一是友谊,二是爱情。
该片描写了一群从小玩到大的伙伴,他们从小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起丢书包,一起逃学,一起旷课,一起打架,一起追女孩子„„同时,友谊也存在“嫉妒和背叛”。
影片中的色彩多采用红色和蓝色,整部影片的色调都很鲜明,似乎是永远在阳光的沐浴下,充满活力和激情,马小军第一次真正被请到米兰的家,外面强烈的阳光射进来,在他们中间似乎形成了一堵墙,此时米兰将窗帘拉住,似乎是打破了这堵墙,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在马小军从唐山回来,朋友们都开始隔离他,在游泳中,用了一个慢镜头,小军爬上跳水台,那悲壮的一跳似乎具有很强的仪式性,在水中,朋友们开始用手推、用脚蹬,影片用了一个慢摇的镜头,来表达当时的悲痛。
当马小军穿着米兰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条鲜红的游泳裤站在高台上的时候,与其说要再次向米兰证明自己,不如说他是要彻底摧毁自己美丽的幻想。
他绝望地从高台跌入水中,在池中浮游,那一刻马小军再也没有美丽的念头了。
他再次游向了米兰,刘忆苦、于北蓓这些昔日的伙伴,他渴望再次融入他们,然尔结果却又是摧毁,千万只脚一次次踏下来向他宣告他彻底的孤寂。
《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青春、乱世、现实中的超现实————《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视听分析内容提要:姜文的处女作电影《阳光》在艺术和票房上都成绩卓越。
不同于其他导演,姜文的片子冲斥着这样的标签:乱世,男子汉,现实中的超现实。
在《阳光》除了叙事角度的新颖,在视听语言上也很有特点。
本篇文章将从电影视听语言的角度分析此片。
【故事梗概】70年代初的北京,大人们忙着“闹革命”,愉学校停课,某军队大院里一帮十五六岁的男孩子们整佑日沉溺于打架,闹事儿,马小军就是其中之一。
他有一个嗜好是用万能钥匙偷开别人家的锁,经常趁白天大部分家中无人的时候,开锁溜进别人家中,玩够了再走,并自鸣得意地告诉别人没有他打不开的锁,而且他也从没被人发现过。
一天,马小军又进了一户人家,看到一张女孩子的泳装照片。
他立刻被这个笑容灿烂、浑身透着青春朝气的不知名的女孩所吸引。
通过院里小孩们的“头儿”刘忆苦,马小军竟然认识了他在照片上所看到的女孩米兰。
比照片上还要好看的米兰立刻成为马小军的梦中情人,可米兰根本不拿他当大孩子看,而是喜欢刘忆苦。
马小军气得找茬儿跟刘忆苦打了一架。
马小军的父亲对他成天与别人混在一起玩闹非常生气,骂小军不好好学习,并狠狠打了他一顿,但父母们并没有时间认真管他们,孩子们仍然继续混在一起……就这样,在那个混乱的时期,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在现实中的超现实中长大了。
镜头:影片刚开始的段落,童年的马小军和他的朋友们在一块空地上奔跑着,孩子们围成一个弧形,把装载着学校教育的陈腐知识的书包抛向充满诗意和想象的蔚蓝天空,比谁抛的更高,书包落下的时候,接书包的已是成长为少年的马小军了。
这个镜头用了仰角拍摄,把书包抛向天空象征着对自由的的向往,童年的马小军包书包少年的马小军接书包又揭示了他们行为的继承,仿佛他们是在抛书包中度过学生时代的,也反映了对刻板的腐朽的教育的反抗。
在《阳光》中大量的使用了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以便于表现少年人的在情感上的骚动。
镜头随着角色的移动而位移。
阳光灿烂的日子色彩分析【视听语言】
阳光灿烂的日子色彩分析【视听语言】《阳光灿烂的日子》色彩分析BY浔不见觅在观看影片之前,我还没有思考好从什么角度去分析它,课堂上曾经看过一小段片段,觉得这部电影的拍摄角度挺有意思的,从电影一开始夸张地仰拍毛主席像就可以出来。
而色彩是视听语言中的重要的表意元素,因为兼学Photoshop,所以对色彩的基本特性——色相、纯度、明度都还算有一定了解。
但是最后我还是选择从色彩的角度分析画面。
《阳光灿烂的日子》,似乎从题目就可以感受到影片迸发的色彩。
影片开头,大片的军绿服装、彩色带子以及红色大鼓强烈地展现出那个时代鲜明的特色,在2:40,马小军的父亲要远离家乡当兵,大片大片枯黄的草表现出一种离别的肃杀与萧瑟,以及那一架架军绿色的飞机点明去意。
来送别的人大多穿着主色为白、灰、深蓝的衣服,十分朴素。
7:07几个主角骑车游荡,背景是湛蓝的天和土瓦墙,营造出一种自由与青春的气息。
整部电影表述的事那个特定时代的人的青春,色彩基调是暖色调,大多是由太阳光、低瓦数泛黄的白炽灯营造出来的。
在12:10,昏黄的暖色灯光下,男主逃课回家撬锁,饱满的汗珠在黄色灯光下尤其明显,给人以一种闷热的感觉。
而在41分左右,同样昏黄偏黑的路灯下,男主一砖头打破别人的头,流出暗红的血,这时候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恐慌与害怕、暴力等等。
在暖色调下也有热闹的氛围,59分左右,约的群架没有打起来,双方握手言和到餐厅喝酒,以红色黄色为背景色,衬托热烈的氛围。
有一场戏是米兰在洗头,阳光充足的房间,连水都让人觉得舒服,借暖色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
还有一幕让我影响深刻的画面是在1:41:00左右,昏黄的灯光下摆满了燃烧的蜡烛,更添了黄色的氛围,几个男生滑稽地跳着四小天鹅的舞曲,而不同的是,米兰和刘忆苦跳起了正经的双人舞,在热情中也包含了男主角的嫉妒。
除了暖色基调外,还有几幕以冷色调为主的画面,在1:29:00左右,男主出门寻找同伴看电影,画面以蓝色偏黑的冷调为主,表现出男主心底的孤独。
《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声音艺术分析
人声是影视艺术 中的声音三要素之 一,也是观众最熟 悉、最易 接 受 的 影 视 声 音 表 现 手 段 。
人声是指人 的发声器 官发出 的所有 声音 ,其 中最 重要 的是语 言 。因人 的音调 、音色、力度 、节奏等 因素,语 言具有情绪 、性格 、气 质等形 象方面 的丰富表现 力。影 视作品 当中语言 主要以对 白、旁 白、独 自和内心独 自、解说几种形式出现。在 《阳光灿烂 的 日子 》当 中,旁 白的运用是影 片语言方 面 的一 大特 色,旁 白不 仅起到补 充 、 解释画面的作用 ,更予 以蜮面更深层次 的含义 。
这首歌不是老 唱片,是 由刘维维重新演唱 的。1969年。全国都 在都 唱这个 歌 ,当时的唱 片里 ,是一首节奏舒缓 的男 声独唱 。没有 姜文在 片中渲染得那样大气磅礴 ,更没有 10o多人的交响乐队与大 合 唱。这首歌的歌名是 《毛主席 ,革命战士敬祝你 万寿无疆 !》。从 作 品来 看 ,作 曲很有才 华 ,四个 乐段构 成的全 曲 ,起承转 合 自然顺 畅。乐段之 间的衔接逻辑性极强 ,一气呵成 。歌曲和画面相配合 ,从 视觉 和听觉 两个方面给观众 以强烈 的刺激 ,以这种迅 速而直接 的 方式把观众拉进了那个年代 。
阳光灿烂的日子当中音乐的运用紧紧把握住了影视音乐的重要特性之一21文革苏联朝鲜歌曲的使用影片开头随着姜文充满感情的画外音的结束一片湛蓝的天空在静场中出现了稍顷激越的音乐骤然响起毛主席那只全中国人们无比熟悉的巨手和头部在下摇的镜头运动中缓缓入画
影片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
那时候,天空很亮。 那时候,莫名忧伤。 …… 那时候,夜里梦着白天, 清清楚楚。 可是,白天却行走在梦里。 ——《那时候》
• 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 的各种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 的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
一、影片概述
• • • • • • • • • • 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 编剧:姜文 导演:姜文 摄影:顾长卫 主演:夏雨(饰马小军)/宁静(饰米兰)/耿乐(饰刘忆 苦)/陶虹(饰于北培) 获奖记录: 1994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 角、最佳摄影、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音效六项大奖。 第7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美国《时代》周刊1995年度十大佳片第一名。
• 17、老莫欢聚: 打架后,马小军与“小坏蛋“等在老莫欢聚。(场 景35) • 18、冲头发:马小军在米兰家,为米兰冲头发。(场景36—39) • 19、跳烟筒: 马小军跳烟筒。 (场景40—43) • 20、父亲遇米兰: 马小军父亲遇到米兰。 (场景44) • 21、看电影: 马小军、米兰等看电影。(场景45—50) • 22、唱歌、送米兰: 众少年月夜唱歌。马小军清晨送米兰。 (场 景51—53) • 23、回老家奔丧: 姥爷死了,马小军回老家奔丧。 (场景54—55) • 24 、 米 兰 与 刘 忆 苦 在 一 起 : 米 兰 和 刘 忆 苦 在 一 起 , 二 人 关 系 亲 密。 (场景56—60) • 25、游泳池对峙: 马小军、刘忆苦等为米兰与流氓“彪子”对峙。 (场景61) • 26、老莫过生日: 马小军、刘忆苦在老莫过生日(两次)。 (场 景62—66) • 27、雨中示爱:马小军雨中向米兰表达爱情。 (场景67—69) • 28、强暴米兰:马小军绝望中强暴米兰 。(场景70—74“情节点 Ⅱ”。)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视听表达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视听表达
高明
【期刊名称】《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24)6
【摘要】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姜文的代表作品.姜文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没有将影片的故事性、戏剧性等要素作为表现主题,而是将视听语言作为影片最重要的剧作手段,充分运用各种视听表达的手段,使得影片处处呈现出一种激情.
【总页数】4页(P69-72)
【作者】高明
【作者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江苏南京 2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1
【相关文献】
1.阳光灿烂的色彩——浅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所用色彩色调的蕴意 [J], 叶婷婷;王秋雁
2.阳光灿烂、青春无悔——《阳光灿烂的日子》赏析 [J], 孟文彬
3.有我之"镜"、无我之"镜"——《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十三棵泡桐树》之视听语言对读 [J], 余权;刘敬
4.浅析姜文电影的视听特点——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 [J], 周云云
5.从灿烂的日子到苍白的时代——观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有感 [J], 孙珂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乱世、现实中的超现实
————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视听分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导演的电影处女作,该片讲述了1970年代初的北京,生活在部队大院的主人公马小军,在大人们忙着“闹革命”、学校停课的时代环境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在现实中的超现实中长大了。
影片以不同之前影片对“文革”的苦难叙事,而是代之以“阳光灿烂”的憧憬和怀恋的话语进行讲述,这些景象的呈现与本片视听语言的运用有着不可剥离的关系。
镜头:
影片刚开始的段落,童年的马小军和他的朋友们在一块空地上奔跑着,孩子们围成一个弧形,把装载着学校教育的陈腐知识的书包抛向充满诗意和想象的蔚蓝天空,比谁抛的更高,书包落下的时候,接书包的已是成长为少年的马小军了。
这个镜头用了仰角拍摄,把书包抛向天空象征着对自由的的向往,童年的马小军包书包少年的马小军接书包又揭示了他们行为的继承,仿佛他们是在抛书包中度过学生时代的,也反映了对刻板的腐朽的教育的反抗。
在《阳光》中大量使用了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以便于表现少年人的在情感上的骚动。
镜头随着角色的移动而位移。
例如:马小军第一次去米兰家,一打开门,阳光洒满了整个屋子,当他用望眼镜无意间扫到了米兰的照片。
这里电影运用了摇镜头。
摇镜头表现出对人眼的模仿,观众看到的画面是马小军通过望远镜看到的。
由于摇镜头有一个连续划过场景空间的过程,这是在作一种展现式的表现,是介绍场景或人物关系时最常见的镜头运动方式。
这样的镜头处理不是在一个换面中整个呈现出场景,而是随着镜头的摇拍逐步呈现的,让观众更强烈的意识到对眼睛的模仿和引导。
当马小军找到了出现在望远镜里的姑娘时,米兰在电影中出场了,那种似梦有不是梦的感觉令人恍惚。
在马小军想要去强暴米兰那一段,马小军走在去米兰家的楼梯上脱了鞋和袜子赤着脚走在木地板上,镜头采取了仰角镜头的跟拍拍摄,在电影语言上可以表现暗示个体的权威和威吓。
当镜头置于被摄体的前下方,不仅看到马小军的脸部严肃、愤怒、豁出去的表情,还在在表现人物运动的同时,对人物前进的周围环境有了明确的感知。
尤其是在人物处于危险境地的时候,从后面跟拍往往会产生特别强烈的效果。
这组镜头充分营造出了紧迫性,也预示了因为马小军当时的冲动将造成不好的后果。
马小军在院门口等米兰那场戏,开始给了一个全景,几个伙伴正在玩羽毛球,然后镜头渐渐移动定格在马小军的位置,景别渐小,直到给马小军特写镜头,预示着马小军在这伙人中的位置重要,因为他约得米兰,米兰是不是会来他最在意。
而后镜头有渐渐拉远,找到了这一伙
人,说明马小军在这伙人中是并不很有地位的
马小军和米兰彻底闹掰以后马小军走上跳水台,这时跳水台的台阶在画面中成了阻隔了主人公与伙伴们的屏障勾成了栅栏式遮挡,预示着马小军已经被大家孤立起来,对方关系破裂。
此后,马小军在水中想要上岸。
这时,一个主观镜头,马小军仿佛看到他的伙伴们正伸手要拉他一把。
但现实却不是这样,他被一次次揣进水里。
这里再次运用摇拍,以马小军的视角看到岸上的人对他伸出的不是手而是脚,此外,镜头来回切换,马小军的视角和现实的场景不停切换。
不现实与现实切换。
最后只有马小军一个人飘在水上,镜头逐渐拉远形成全景构图。
马小军不再成为画面的中心。
蒙太奇:
无论是姜文早期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被禁的《鬼子来了》,还是《太阳照常升起》,甚至《让子弹飞》,里面都是有着姜文非常强烈的精神意识的。
在《阳光》中姜文以记忆的形式来讲故事,片中的全部基础在于心理上的真实,而回忆像是一个过滤器,与他关系不大的社会事件是不会印象深刻的,而追女孩,兄弟友谊倒是他心里的大事,才让她印象深刻。
就因为如此无论导演如何讲故事都是有理由的,因为那些都是靠不住地记忆。
《阳光》中有一段出现了“伪造的事件”
这一段出现在马小军的姥爷归西了,马小军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米兰,多次未果,用于有一天,他看到米兰和刘忆苦在一起很亲密。
这是他开始对米兰不友好,在给与刘忆苦过生日那天马小军在莫斯科餐厅闹起来了,到马小军打刘忆苦时,前面的故事突然被推翻了,“我现在怀疑和米兰的第一次像是伪造的,其实我根本就没在马路上遇见他。
那天下午,我和大蚂蚁收刘忆苦委派,在院门口等米兰才是我们第一次相识。
”与“记忆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搞得我头脑很乱,真假难辨。
,”于是,故事改头换面了。
这一段的蒙太奇的处理手法彰显了姜文电影的特色,
声音:
“有时候,一种声音或是一种味道可以把人带回真实的过去”在《阳光》中把人带回到过去的正是声音。
《阳光》中的画外音是片子的一个特点,在姜文的其他的电影里这一特点都有继承。
在影片的开始成年后的马小军沧桑感十足的独白,将人们一把拉入了那个特殊的时代,具体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大概情况,也重点的强调了记忆。
此外,《阳光》中还穿插着多首1970年代流行的革命歌曲,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其中片中还多次出现了反映时代背景的苏联歌曲和越南人民抗美胜利的广播新闻。
这些声音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唤起人们的怀旧和烘托故事的大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
另外,在《阳光》中有一段音乐多次出现——《乡村骑士》成为了他对那个时代回忆的主旋律。
马小军鬼使神差的进入到米兰家看到挂在墙上的米兰的泳装照音乐响起,反映了主人公看到健康阳光的米兰后心中留露出的感情,此后,在对女孩的焦急等待中和米兰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惊心动魄的那一刻音乐也奏响过,最后在他爱情破灭的时候再次响起,此时主人公友情爱情双失利,悲伤绝望,音乐也变得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