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本课古诗是《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涵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

耐人寻味。

《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刻画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学习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学情分析这两首诗中的生字不多,因此学生诵读起来不算困难。

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熟读成诵。

学习《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的观察、欣赏。

学习《游山西村》要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学生比较困难,教师加以帮助。

教学重难点:1.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突破措施:引领学生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的大意。

学生:查阅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

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莫、腊”等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1.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 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教学内容课题: 5、古诗两首本课时数:2课时课型: 新授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演示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一、教学目标: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二、教学、难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一、课件演示导入:1、看课件,边看边想:说说方块演示告诉了我们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有不同的发现。

)2、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有不同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诗人苏轼笔下的庐山面目。

3、板书课题,了解题意,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四川眉山。

陆游——南宋著名诗人,浙江绍兴人。

)二、重温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三、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三、点播提高1、分组合作学习,要求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全班交流。

※前两行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挺立的山峰。

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后两行的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啊!3、品读悟意境(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到特点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想到了什么呢?(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师——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识庐山 真 面 目, 自己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28
诗的大意是: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 伏,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高 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 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
29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22


各 不 同


23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认识 远近高 低 各 不 同。 面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庐山所呈现的景象
24
题西林壁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隐( 稳(
峰( 锋(
) )
) )
36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缘分 绿( 绿色 侧( 测( ) )
) 隐( 隐藏 ) 稳( 安稳 峰( 锋( ) )
37
) )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缘分 绿( 绿色 侧( 侧面 测( 测量
) 隐( 隐藏 ) 稳( 安稳 )峰( ) 锋( ) )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10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11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12
山 岭
13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14
山 峰
15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精品教学课件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精品教学课件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lóu), 烟花三月下扬州(zhōu)。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li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会采用哪种方式来表达你当时离别时的情感 呢?你可以直抒胸臆表达内心的不舍,把你的不舍、 伤感全部写出来;也可以含而不露的描写周围的景 物、事物等将自己的情感委婉表达; 你可以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一首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自学要求: 1.自己学:默读诗歌,圈一圈关键字词,并在学习单 上写写你想象到的画面和从中体会到的诗人心情。 (3-4分钟) 2.小组交流:相互补充,把其他同学好的发现也写在 学习单上。 3.小组代表:把你们小组体会到的诗人心情写在黑板 贴上,并贴到大黑板上。(3-4分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两首》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李白乘舟将欲行, 烟花三月下扬州。 忽闻岸上踏歌声。 孤帆远影碧空尽, 桃花潭水深千尺,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不及汪伦送我情。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持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理解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课文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我告别,他要在繁花似锦的三月去往扬州。

他的船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留下长江水滚滚东流,流向天边。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清晨的渭城细雨湿润了路上的轻尘,旅店周围柳树的新绿分外清新。

我劝你再饮下这杯离别的酒,因为你向西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遇不到像我这样的老朋友了。

【赏析】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描绘离别情景的七言绝句。

诗中以“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等意象,既表现了对友人孟浩然美好前程的祝福,又寓含着深深的离愁别绪。

尤其是那“长江天际流”的画面,把离别时的哀而不伤、深情厚谊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风格。

2.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五言绝句,通过对渭城早晨雨后清新景色的描绘,以及与友人临别时劝酒的情景刻画,抒发了诗人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深深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既是现实场景的再现,又是情感的升华,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和深沉的人生哲理。

这两首古诗都以其生动鲜明的意境、深挚诚恳的情感,成为我国古代送别诗的经典之作,传承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_古诗两首_峨眉山月歌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_古诗两首_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
四年级语文上册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自读古诗, 读后同桌检查是 否准确通顺,再 交流各自对诗句 的理解。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28字中有12字为地名,你能找出 来吗?
峨眉(méi)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jūn)不见下渝州。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四年级语文上册
读一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四年级语文上册
读一读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四年级语文上册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峨眉山 四年级语文上册
四年级语文上册
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中的词语。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四年级语文上册
半轮秋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四年级语文上册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四年级语文上册
听写词语 秋月 青螺 湖光 白银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四年级语文上册
你认为最好最美的 诗句是哪一句?说说你 的理由。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四年级语文上册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优秀课件2 新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优秀课件2 新人教版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 课文。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 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 的深厚情谊。
送元二 使安西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 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 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王维(701年-761年), 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 祁县,唐朝诗人,外号 “诗佛”。今存诗400余 首。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 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 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山居秋暝》、 《鸟鸣涧》等。
2、写送别场面。(话别) 3、没有直接抒写离情别绪,而是写孤帆, 江水,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关切与 祝福。
填空练习
“之”的意思是(去 )。
“广陵”是现在的(扬州 )。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
“故人”是老朋友,这里指(孟 浩 然 )。因为 (黄 鹤 楼 在 扬 州 的 边 ),所以说“西辞”。
(壮行的酒)祝愿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边关 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
诗句包含思想感情: 从包含深情地的劝酒中,可以体会 出朋友间的那种依依不舍与牵挂。
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
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 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 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们用一生品味, 用一生去守侯。
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
为什么? “烟花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此时 此刻作者却没有心情赏春,而是默默地注 视着江上,老朋友的船渐渐远去,独自忍 受离别之苦。
李白与孟浩然告别时能说些什么?发 挥你们的想象同学间交流。
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 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想象一下,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 过或看到过送行的场面?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由两首宋诗构成,一首是苏轼《题西林壁》,一首是陆游《游山西村》。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zhòng(重量、重担)只:zhǐ(只有、只好)zhī(船只、一只鸡)【反义词】远──近高──低真──假暗──明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句子赏析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题西林壁》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新课标人教版(部编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ppt课件

新课标人教版(部编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ppt课件

2019/9/9
15
送元二使安西
[唐 ] 王 维
渭城朝雨 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019/9/9
16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2019/9/9
17
20、古诗两首
2019/9/9
1
鹤孟陵辞唯
2019/9/9
2
孟浩陵辞唯舍君
2019/9/9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 楼名,在今湖北武汉。 之: 去,到。
2019/9/9
4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 这里指老朋友。 烟花: 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 的烟雾。
2019/9/9
2019/9/9
10
送元二使安西
使: 出使。
2019/9/9
11
渭城朝雨 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 湿润。
2019/9/9
12
诗句意思: 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 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 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20感情: 从包含深情地的劝酒中,可以体会 出朋友间的那种依依不舍与牵挂。
2019/9/9
14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 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 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 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 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 在即时的劝酒, 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 关切与祝福, 使人不难想到 这对好友频频 祝酒、殷殷话 别的情景。
5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么样的情感?
诗文理解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来自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 •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诗人 • (王维)。作者在渭城的蒙蒙细雨中
送自己的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 作者通过劝朋友( 饮酒)的方式,
表达了作者对于朋友离去的
(依依不舍之情)。
古诗两首课后巩固
• 课堂作业
古诗两首
青石桥小学 谈娇
你是否有过与朋友家人 分别的时刻?说一说分 别时的感受与心情。
诗文创作背景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 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 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 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 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 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 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 歌颂友情的作品。
• 清晨的雨水润湿了渭城的灰尘,旅馆的柳 树更显得青葱翠绿。
前两句交待了辞别的时间、地点、天气。 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朋友啊!你再饮完这杯酒,(要知道)向 西出了阳关之后,你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 了。
王维与李白的送别方式有什么 不一样?但是同样都表达了什
我们还学过哪些 李白写的诗呢?
生字学习
mèng hào
líng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wéi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 老朋友在黄鹤楼向我挥手辞别,他在鲜花 盛开的三月即将去扬州远游。
你能说出辞行的时间、地 点吗?
诗文创作背景
•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 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 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 “阳关三叠”,又名“渭城 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 前。

四年级-第二单元-《古诗两首》课件

四年级-第二单元-《古诗两首》课件

2021/4/14 星期三
7
介绍诗人
陆游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 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 中,基本都是表现自己抗金复国的决心和 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2021/4/14 星期三
8
*诗人朝代 *诗题的构成形式 *诗句的朗读节奏 *诗歌的形式 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类:由四 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 称七言绝句。 *都是诗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有感而发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1/4/14 星期三
5
*诗人朝代
2021/4/14 星期三
6
介绍诗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 画家。 他对诗、文、书、画 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被合称“三苏”。苏轼一生坎坷,屡 遭贬谪,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 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 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题:书写,题写。西林,指西林寺。 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题西林壁” 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题 壁诗也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同学们在 游览名胜古迹的时候常会发现古人在墙 壁上留下的诗歌。这和古时印刷业的落 后有关。
2021/4/14 星期三
11
(1)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查资料、看注释、看插图想象、联系上 下文或生活经验、反复诵读等 (2)轻声读诗,结合你学习古诗的方法, 想想全诗大概是什么意思? 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 么? 明白了诗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横、 侧、远、近、高、低,联系上下文还看出 了“横看”就是从正面看。
2021/4/14 星期三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完整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完整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第五课古诗两首1苏轼,远近高低各不同。

,。

2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疑无路,。

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李白故人西辞,。

,唯见长际流。

2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无故人。

下册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

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

,春来江水绿如蓝。

?宋绿遍山原白满川,声里雨如烟。

闲人少,才了又插田。

宋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唐西塞山前,肥。

,绿,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年级上册:一水间,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明月何时照我还?《》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册 [](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三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卧月明下册: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卧月明。

宋·一叶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宋·茅檐低小,溪上。

醉里,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

最喜小儿亡(同"无")赖,溪头卧剥。

《》唐·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上册(节选),。

今我来思,。

唐·杜甫,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

宋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元孤村落日残霞,轻烟,一点影下。

青山绿水,红叶黄花。

唐大漠沙如雪,。

何当,快走踏清秋。

下册原文煮豆持作羹(g e n g),漉菽以为汁。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2单元第5课 古诗两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2单元第5课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柳暗花明又一村。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惠崇〈春江晓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其诗歌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

主要作品:《示儿》《书愤》《卜算子•咏梅》《诉衷情》等。

1.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2.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海 豚hǎi tún腊(là nà )酒 浑( hún hùn )水摸鱼 莫( mò mè )笑 海豚( tún tén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课前加导入: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

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

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出示课题)二、解诗题,知作者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

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

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

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学生读诗句,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

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

评价:真厉害!为什么这么贴?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 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古诗意思的好办法。

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师: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怎样的一番景象?生:也是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师:老师请大家欣赏下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

(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

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师: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请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并带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两句诗。

2.孟浩然的船走了。

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

几只?生:一只。

师:诗中哪儿告诉我们?生:孤帆。

师:对!孤帆就是?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

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

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

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

(点击课件一支孤帆。

)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

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读读,指名读。

你的眼里有孤帆了。

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

很好,范读,再来一遍。

齐读。

3.“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能否用上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能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就像老师上课开始时介绍过的,送别诗已经成为当时一种风俗,有许多诗人都在送别他的亲人和朋友时,寄情于诗表达出自己的深情厚义。

请看(出示送别诗)古诗的学习还需要平时的积累,希望大家课下能多积累、多背诵送别诗。

6、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

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

哪句诗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一读。

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

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

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

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

指名读。

加上第三句诗,谁来?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

一二组读。

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

三四组读。

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

男同学站起来吧。

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

这是豪壮的相送。

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

这是柔情的相送。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⑴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

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⑵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8. 师:是啊!人虽分,情永在,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目送朋友远去的情景,抒发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一年后,李白对自己的朋友,对当时送别孟浩然的情景仍旧念念不忘。

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

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

师范读。

你们也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生配合读。

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五、小结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诗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意,其实这样的深情谁没有遇到过呢?谁没有这样的亲人朋友呢?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感受诗人王维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六、作业课下,背诵默写这首诗,可以搜集送别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还可以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篇小故事,好吗?下课。

第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20 送元二使安西)二、学习古诗(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王维 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多诵读,悟诗情(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