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中的几个词语比较
现代汉语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分原则和方法
现代汉语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分原则和方法*——兼议《现代汉语词典》同形同音词分立的有关问题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张博一“共时—历时”双重限定的区分原则在词的多义性(polysemy)研究中,不同语言的研究者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区分一词多义和同音形异义(homonym)现象?由于已经提出的标准都有分析上的困难,因此,多义词和同形同音词的区别“始终是语言学不断讨论的一个问题”(戴维·克里斯特尔,1996:274—275)。
在汉语语言学界,有关的讨论是随着对同音词的特性、来源和类别的讨论而不断集中和深入的。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同音词”就被作为一种重要的词语类聚列入词汇学专著和语言学教材中。
综观50年来的有关研究,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同音词”概念的界定发生了由宽而严的偏移。
宽式界定在早期著述中常见,基本表述为:“语音形式相同而词义不同的词是同音词”。
(孙常叙,1956:199;杨欣安,1957(第二册):94;高名凯、石安石,1963:119)该定义是在属概念“词”上加两个种差作出的。
种差(1)“语音形式相同”显然没有问题,而种差(2)“词义不同”则属冗余限定。
因为,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一个词之所以能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语言的词汇系统之中,必在语音形式或意义内容上与他词有所不同。
既然同音词已在语音上相同,“词义不同”是理所当然。
语言中怎么可能存在两个音形皆同而词义也完全相同的词?即便字形不同、音义全同,那也是一词之异体或用字之通假,而不是两个词。
因此,用“词义不同”来限定同音词的意义关系等于没有限定,而且也无需这样限定,这好比同义词不用“语音不同”来限定一样。
透过这种限定过宽的逻辑失误,可以看出,当时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别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学者们在认识同音词的意义关系时,一般没有把多义词的特点作为主要参照,因而在同音词的定义中没有显出特别强调同音词与多义词差别的意图。
严式界定已出现于早期的一些著述中,以后渐被认同。
MHK常用词汇辨析
高考汉语阅读理解中常考词语辨析1、太、极、很、深太:副词。
表示程度过分。
人太多了,会客室里坐不开极:副词。
表示达到最高程度。
极重要、极少数很:副词。
表示程度相当高。
很快、很喜欢深:副词。
很;十分。
深知、深信2、只是、只好、只要、只管只是:仅仅是;不过是。
我今天进城,只是去看看朋友,没有别的事儿只好:不得不;只得只要:连词。
表示充足的条件(下文常用“就”和“便”呼应)。
只要肯干,就会干出成绩来只管:副词。
只顾3、比例、对比、比较、一般比例:名词,比;比重。
老师和学生的比例已经达到了要求。
对比:动词,(两种事物)相对比较。
古今对比、新旧对比比较:副词,表示具有一定程度。
一般:一样;同样。
一般高4、合理、合适、合算、合格合理:合乎道理或事理。
合理使用合适: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
这双鞋你穿着正合适。
合算:所费人力物力较少而收效较大。
适于种花生的地用来种棉花当然不合算。
合格:符合标准。
质量合格5、增多、增强、增长、增进增多:数量比原来增加。
轻工业产品日益增多增强:增进;加强。
增强体质增长:增加;提高。
增长知识增进:增加并促进。
增进友谊6、发达、发育、发扬、发动发达:(事物)已有充分发展。
(事业)兴盛发育:生物体成熟之前,机能和构造发生变化,如植物开花结果,动物的性腺逐渐成熟。
发扬:发展和提倡(优良作风和传统等)。
发扬光大发动:使开始。
发动战争7、感觉、感到、得到、觉得感觉:觉得。
一场秋雨过后就觉得有点儿冷了/他觉得工作还顺利感到:觉得。
从他的话里我感到事情有点儿不妙。
得到:事物为自己所有;获得。
得到鼓励/得到一张奖状觉得:产生某种感觉。
游兴很浓,一点儿也不觉得疲倦。
8、这样、这么、那样、那么这样:指示代词,指示性质、状态、方式、程度等。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么:指示代词,指示性质、状态、方式、程度等。
有这么回事那样:指示性质、状态、方式、程度等。
那样儿也好,先试试再说那么:指示性质、状态、方式、程度等。
我不好意思那么说9、总算、总得、总之、总是总算:副词,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一连下了几天雨,今天总算晴了。
“的确”与“实在”
“的确”与“实在”作者:鲁珍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05期摘要:基于BCC语料库,对副词“的确”与“实在”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在不同的语境中,“的确/的确是”“实在/实在是”的情感色彩有异有同。
“的确”与“实在”的否定和转折用法也有不同。
通过分析这些异同,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的确;实在;对比分析一、引言“的确”与“实在”是一对有共同特点的虚词。
我们先看在一些词典对两词的解释。
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对“的确”的解释是:“完全确实。
表示十分肯定。
”对“实在”的解释是:“完全正确;的确。
强调事情的真实性。
”张斌(2001)《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对“的确”的解释是:“表示对事物性质或动作行为十分肯定,相当于‘确实’。
”对“实在”的解释是:“表示十分肯定,有‘的确’、‘确实’的意思。
”侯学超(1998)《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对“的确”的解释是:“对事物性质或动作行为十分肯定。
”对“实在”的解释是:“表示确认;的确,确实。
”李晓琪(2003)《现代汉语虚词手册》对“的确”的解释是:“表示十分肯定,带有强调语气,相当于‘确实’。
”对“实在”的解释是:“有‘的确、确实’的意思。
”宋立(2009)《现代汉语常用虚词双向学习手册》对“的确”的解释是:“表示完全确实,实在。
”对“实在”的解释是:“有真、的确的意思,表示对情况的确认。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虚词工具书都是用互训的方式来解释“的确”与“实在”,由此可知这两个词的词义十分相近。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不仔细区分、辨析,留学生很容易出现对这两个词的误用。
张则顺(2011)曾分析了留学生使用“实在”的偏误情况,如:“*山本实在知道哪里的中国菜好吃。
”“*我今天下午实在跑步了。
”在这两个句子中,“实在”的用法存在问题,换成“的确”比较恰当。
这说明一些留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的确”与“实在”的意义,从而混淆了两者的用法。
现代汉语易混词辨析2
2、白茫茫白蒙蒙前者形容云、雪、大水一片迷茫,无边无际。
后者指水汽、烟雾模糊不清。
对象和语义都不相同。
眼前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
大雾白蒙蒙的,飞机只好暂停起飞。
9、保障保证“保障”与法律权利、生命财产、生活等有关。
“保证”与决心及决定性条件有关。
注意习惯的组合对象。
检察机关审查逮捕的环节对于保障人权、促进司法公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房租补贴制度是目前德国对低收入居民住房保障的主要方式。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中国有条件依靠国内来保障能源供给。
抓好这一阶段的工作,是保证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基础和前提。
加强党组织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16、备受倍受备受:受尽,尝尽,强调范围全面完备。
倍受:加倍受到,强调同过去比较的程度。
如“倍受欢迎”是加倍受到欢迎。
“备受欢迎”则是受到全面欢迎。
使用注意语境需要,还要看习惯搭配。
如“备受煎熬”。
随着环保意识、健康意识的增强,各种绿色食品倍受欢迎。
这一新产品投放市场后,备受消费者的欢迎。
这一产品经过新技术加工后,倍受消费者的欢迎。
24、毕竟究竟都可作副词,但“毕竟”只能用在陈述句中,不能用于疑问句。
而“究竟”却可以,它还可以作名词。
不查出个究竟来,决不罢休。
这种汽车究竟省油不省油?虽然有些不情愿,他毕竟还是去了。
(亦可用究竟,意思一样。
34、编撰编纂意义不同。
编撰侧重撰写,编纂侧重集中编辑。
侧重对象不同。
“编撰”适用于一般的书44、病征病症病征,是疾病显示出来的征象。
病症,是某种疾病。
从病征看,这孩子患的是腮腺炎。
三十多年来,他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
55、不止不只用法和意义都不相同。
“不止”是动词,有不停止或超出、“不只是”的意义。
“不只”是连词,连接前后两分句构成递进关系。
他不止一次说过这种话。
会做这门手艺的人不止他一人。
修好这个水库,不只本县受益,下游的几个县也跟着受益7、慘景惨境惨景:悲惨的情景,是具体的。
惨境,是悲惨的境地。
这种生离死别的惨景让人无法不落泪。
现代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
现代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现代汉语语法基本参考书目一、现代汉语语法(含现代汉语教材中的语法部分)马真(1997)《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2003)《现代汉语》(重排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胡裕树主编(2000)《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2007)《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邵敬敏主编(2007)《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邢福义、汪国胜主编(2003)《现代汉语》,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斌主编(2004)《简明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卢福波(1996)《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齐沪扬主编(2005)《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孙德金(2002)《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杨德峰(2009)《对外汉语教学核心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施春宏编著(2009)《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概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语法部分] 三、对外汉语教学参考语法施春宏编著(2010)《国际汉语教学语法教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待出。
供国际汉语教师和准教师使用;也可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生招生考试的参考用书]房玉清(1992)《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李德津、程美珍(1988)《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刘月华、潘文娱、胡韡(2001)《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陆庆和(2006)《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宝林(2006)《汉语教学参考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言文学考研真题
汉语言文学学专业基础考研试题北京大学2002年考研汉语言文学A试题一、举例说明下列各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每组4分,共16分)1。
塞音/擦音/塞擦音2.儿韵母/儿化韵3。
结果宾语/结果补语4。
单音词/单纯词二、用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分别给下面一句话注音。
(各6分,共12分)我了解这孩子,打小儿就是个淘气包,这会儿可知道用功了。
三、你认为“北京话是一种方言"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试加以分析.(10分)四、汉语拼音方案中e代表了普通话里哪些音素?为什么可以这样设计(10分)五、试分析说明“忽然"和“突然”的异同,并举例说明二者在作状语时是否完全相同。
(8分)六、试说明下列句法结构的特点,并归纳其中“第一”的义项。
(8分)第一中学第一夫人第一时间第一速度第一反应第一追求第一世界第一产业七、请举一些不能受数量词修饰的名词的例子(不少于10个),并说明这些名词的类型和特点。
(10分)八、试对下面的例子进行比较、分类,并说明它们在句法和语义上的差异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12分)(挑)花了眼(看)走了眼(吹)迷了眼(吓)傻了眼(打)瞎了眼(哭)红了眼、九、举例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那些进展北京大学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汉语言文学学专业基础试卷一、根据材料建立A语言和C语言、B语言和C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说明AC之间的对应关系与BC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哪些区别.(10分)A B C人Go go ry 手Ga ka ri 走Gi khi rei 一Gho gu ry山Gha ke ri 水Ghi kgI rei二、下面三列都是含有“老"的语言片断,分析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
(10分)老李老虎老板老张老鹰老手老刘老鼠老实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上声字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调,“一”字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变调,请分析并说明这两种变调的区别。
(10分)A卷第二部分:现代汉语(共四题,35分)四、解释下列术语。
现代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讲义北京语⾔⼤学郑贵友第⼀章语法概说⼀、语法和语法学⼆、语法单位三、句⼦成分四、句⼦分析——分析句⼦的两种⽅法第⼆章词类⼀、词类的含义及词类划分的⽬的⼆、词类划分的标准三、词的⼀级分类和再分类四、各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象体词五、各类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词六、兼类问题第三章短语⼀、定义⼆、短语的种类三、短语的构成⼿段四、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五、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六、⾃由短语和固定短语七、短语和词宏观上的同与异第四章句⼦成份⼀、句⼦成分的性质⼆、主语、谓语主语的语法构成主语的语义类型谓语的语法构成三、动语、宾语动语的语法构成有宾动词⽆宾动词宾语的语法构成宾语的语义类型四、定语五、状语六、补语补语的语法构成补语的语义类型宾语、补语的顺序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七、中⼼语⼋、独⽴语第五章单句⼀、基本概念⼆、句型确定的原则和⽅法三、主谓句主谓谓语句双宾语句连动句兼语句存现句“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有”字句“所”字句四、⾮主谓句五、单句和短语第六章歧义分析⼀、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的⼆、歧义的种类(1)同⾳造成的歧义同形造成的歧义⼀词多义造成的歧义词兼类造成的歧义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三、歧义的种类(2)第七章复句⼀、复句的含义⼆、复句中的关系词语三、复句的分类四、⼴义的并列关系五、⼴义的因果句因果关系⽬的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六、⼴义的转折句七、复句的扩充⼋、复句的紧缩第⼀章语法概说⼀、语法和语法学(⼀)语法1.语法的含义及其作⽤(1)语法的含义语法,是语⾔中的词、短语、句⼦的构造规律。
语⾔有三个要素,语⾳、词汇和语法。
其中,语⾳是由⼈的发⾳器官发出的、表达⼀定意义的声⾳,是语⾔的物质外壳。
词汇,是语⾔中的语素、词和固定短语以及现成话的集合,是语⾔的建筑材料。
⽽语法则是语⾔“建筑体”的建筑法则。
西⽅传统语⾔学认为,语法包括两个⼤的⽅⾯:词法和句法。
词法,主要涉及词的构成、词的分类和词形变化等内容。
现代汉语中“原来”与“本来”的对比分析
文苑雅香 >> 14在这些先验对象面前无法逃脱的怪圈。
四、“二律背反”的深远影响“二律背反”对哲学变革的深远影响康德的“二律背反”客观上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使理性心理学、理性神学和理性宇宙学暴露出种种问题,摧毁了上帝存在的神学,在悖论的基础上,上帝、灵魂、统一宇宙和经验现象世界应该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因此,上帝的存在不能被证实,它纯粹是一个主观信仰的问题。
对于这种形而上学的存在,无论是相信它的人还是不相信它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没有人能够驳斥它。
康德则把上帝赶出了认识论的领域。
事实上,康德并不是故意这么做的。
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宣扬无神论,让人们怀疑上帝的存在。
他的哲学告诉人们上帝是否存在只是信仰的问题,不能用经验来证明。
康德认为,信仰上帝的先验观念的存在对人类的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对人们的世俗生活尤其有益。
(二) “二律背反”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无论人类走向何方,物质满足和灵魂转化都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物质享乐主义和精神禁欲主义在成熟的人类文明中都是昙花一现的。
只有世俗生活在良好的法律法规指导下才最符合人性。
后现代主义的反批判,拒绝形而上学的激进主义,避免崇高的喧嚣,恰恰说明崇高是存在的,形而上学是不可抗拒的,人类灵魂的家园是不可取消的。
因为万物都离不开物质欲望,所以人类需要科学的存在和发展。
然而,人超越一切,有着更高的精神需求[5]。
人作为一种先验存在,需要康德的价值取向等道德信条。
因为人是有远见的,人不仅关心自己的现在,而且关心未来,关心子孙后代。
康德的二律背反给人类找到了一种超越自身的价值依托,因此,他不仅完成了哥白尼哲学革命,也是人文精神的伟大开拓者之一。
五、结 论重读康德哲学,我们体会到“绝对律令”的无与伦比的尊严,它使社会个体承担起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责任。
真正理解康德的人,向这位哲学家学习的人,将不再把理性置于价值之上,也不再出于功利的欲望而把人异化为事物。
人类精神的压抑与孤独,道德的沦丧,对未来的深切忧虑,都将迎刃而解。
2023年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A(含答案)
2023 年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 A(有答案〕一、填空题1、会发翘舌音但发不好平舌音的人建议他们发音时把舌尖对准,反之,会发平舌音但发不好翘舌音的人建议他们把舌尖对准。
2、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分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它是从语音的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
3、汉语最常见的构词方式是。
4、汉语中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在英语中只用uncle 这一个词来表示。
这说明词义是具有的。
5、“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釆用了的修辞手法。
6、联想电脑的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釆用了的修辞手法。
7、甲骨文是通行于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8、在汉字标准化工作中,“四定”指的是、、。
9、从句子特性看,“老张让我去见局长”是句,“他推开门走了出去”是句。
10、“他不是不想学,而是没有时间学”是表示关系的复句。
二、推断题11、汉语一个语素肯定与一个音节相对应。
〔〕12、2“猩猩”是单纯词,“哥哥”是合成词。
〔〕13、“臧”的笔画是14 笔14、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金文是西周时期的文字。
〔〕15、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最早的麻醉药麻沸散的制造者华佗”的话,第一层关系是定中短语。
〔〕16、定语是体词性成分前面的修饰语,状语是谓词性成分前面的修饰语。
〔〕17、“这种文章让人实在没有胃口再看下去”运用了比方修辞格。
( )18、语言标准化是为了消退语言使用中多种方言并存的混乱现象,更好地发挥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
19、某些儿化韵母发音时主要元音带有鼻化颜色。
〔〕20、“天”和“田”不同音,主要是音质不同。
〔〕三、选择题21、“面包”读为[miam51pau55],是语音的〔〕。
A.同化B.异化C.弱化D.脱落22、以下汉字音节中,主要元音是舌面、前、半高、不圆唇元音的是〔〕。
A.月B.对C.论D.界23、以下都带补语的一组是〔〕。
A.住了一天、读了一本B.踢了一脚、打了一下C.买了一斤、吃了一个D.等了一个小时、用了一个小时24、“在”在汉语一般话中有〔〕种词性。
时间词“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的案例分析
时间词“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的案例分析作者:绞云虹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04期摘要本文根据从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获得的资料,运用对比法、文献研究法、语料统计法等,从语义方面对同义时间词“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这五个词语各自的语义特点。
关键词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0引言马真先生认为,表示过去的定时时间副词“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等都“表示某种状态或状况从过去到说话时间为止一直是这样”。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从来”等五个时间词的解释分别是:从来—从过去到现在。
向来—从来;一向。
向来—从来;一向。
素来—从来;向来。
一向—过去的某一段时间;表示从过去到现在。
可见它们不仅都是表示过去时态的词,而且还可以相互解释,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来说,近义词是比较难掌握的。
并且,对“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这五个词作系统的研究的还很少,这样在语言学习上,特别是在外国人学汉语时很容易引起混淆,出现差错。
如:(1)一向来,我喜欢中国文学,对于其他的中国文化我不屑一顾,但当我遇到了从台湾来的李亨利教授之后,他把我带领到一条中国最艰涩而又孤单的道路上,那就是中国王术的研究。
(2)我一向来是赞成“女理内,男理外”的思想,但是,为了适当世界社会的风气,女人趋向到外面当职员,打工以及赚钱,来帮助家庭。
例句“一向来”应该是用“向来”或“一向”,但决不能用“一向来”。
究其错误的原因,是把“向来”和“一向”杂糅在一起了,是因为二者的意义及用法相近。
因此,对“从来”等几个时间词进行区分非常必要。
本文拟从语义差异上对几个词进行分析,区分这五个词的异同,以便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
2“从来”、“向来”、“历来”、“素来”、“一向”的语义差异2.1“从来”的语义“从来”侧重一种情况从开始到现在以来没有改变过,所表示的时间会随着表达有长或短的变化,并且后面常用“都”、“就”等词语配合,表达强调的意味。
“满意”与“满足”语法、语义、语用层面的对比分析
“满意”与“满足”语法、语义、语用层面的对比分析作者:张子璇来源:《现代语文》2017年第12期摘要:目前,各类工具书对“满意”“满足”的词性、语法功能等的界定存在区别。
本文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检索BCC语料库、MLC语料库,运用抽样调查与全面调查结合的方法,结合定性、定量分析和对比、描述等方法,从三个平面对两词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满意”与“满足”句法功能、语义和语用的异同,希望能进一步明确两词的意义与用法,丰富和完善现代汉语实词系统。
关键词:“满意”与“满足” 语法语义语用对比一、引言在已有的学术论述中,对实词的辨析远少于对虚词、语序的分析,因为汉语的语法功能主要由虚词、语序来承担。
在汉语词典和其他工具书中,对实词的界定已经非常全面和完善,但仍存在许多词意义模糊、近义词边界不清的现象,出现了例句“上级领导很满意公司里这一届班子的人选”①。
笔者认为这种用法并不规范,因此有必要以这两词为例,进行三个平面上的准确分析。
(一)工具书释义目前各类工具书中“满意”“满足”的词性、用法等有所区别:在《现代汉语词典》②中,两者都为动词,例句有“他非常满意这个工作”等。
在《应用汉语词典》③中,“满意”为动词:心里感到满足、合意:“这套房子我很满意”“很不满意这件事”“他满意过谁?”。
“满足”为动词:①感到满意,感到已经够了;②使得到满足。
在《汉语8000词词典》④中,“满意”为形容词,后面不可跟其他成分;“满足”为动词。
在《1700对近义词组用法对比》⑤中,两词词性都为形容词兼动词,例句有“他不满意自己这次考试的成绩”“他不满足自己这次考试的成绩”等。
也就是说,现阶段两词词性尚不明确,更重要的是,学者对于两词各自的用法说法不一,问题主要在于“满意”后能否加成分、两词后面各跟何种成分等。
这也是本文期望解决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目前,学界还没有对“满意”“满足”的对比论述,但我国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注意到了汉语语法、语义、语用功能的区别,提出了“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学说,并从多个角度证实其科学性、实用性。
“比较”是介词吗-
“比较”是介词吗?摘要:一般认为“比较”有副词、动词和介词三种用法,其中最常见的是副词用法。
但是在动词和介词的用法上,词典和教材的解释和用例很多都不大能令人信服。
该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考察“比较”的历时变化,认为其经历了“虚化—实化”的演变过程,“当代”汉语中的“比较”基本上失去了介词的意义,而成为一个弱动性的动词。
关键词:比较语法化动词介词这节课我们比较水鸭和旱鸭。
(2)上次课我们了解了水鸭,今天来比较旱鸭。
(3)水鸭比较旱鸭大。
本文主要通过”比较”一词的语法化过程来考察其种种特点,语料来源为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下文不再注明出处。
一、“比较”的语法化过程“比较”是随着“比”逐渐虚化成介词以及汉语双音节化的需要逐渐产生的,在语料中始现于唐代。
(4)伏请今後凡是徵科毕日,比较功过,只归令佐。
此时的“比较”是一个动词,后面的宾语必须在意义上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较点或比较项,也就是说比较的对象必须同现在宾语位置上。
如果严格一点来说,“比较”的宾语实际上并不是比较项,而只是比较点。
以上两句更适合说成“从功过?筑勤怠的方面来比较……”而不是“把功?筑勤和过?筑怠相比较”。
宋元时期的“比较”仍以动词用法为主,比较项可以在宾语位置,也可以话题化或省略等,但比较项一般不能分开,而宾语位置上常出现的是比较的结果项。
(5)先看一段,次看第二段,将两段比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
(6)纵朝廷实无好人犹应於见任之内比较其尤善者以为上第。
例(5)的比较项被提前做次话题,而(6)的则被隐含。
清代,“比较”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发展出了副词、介词、名词等多种用法。
本文主要考察动词和介词的用法。
“比较”作为动词时,所比较的对象可以分开,即可以分别处于不同的语法位置上,或者省略一部分。
(7)同苏州的许宝琴、花云香比较起来,却也不相上下。
(8)癣疾虽然发了,比较在京城时,还是大大减轻了。
如果此时的结果项和“比较”短语之间没有停顿的话,那么则客观上造成了一个连动句式,“比较”成了连动句式的前一个动词。
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中的几个词语比较
词语比较是我的弱项,我能体会到词语之间的细小差别,但是难以描述。
推荐《现代汉语八百词》,这样能少走弯路,当作字典查即可。
“差点没”和“差点”的区别何在?一位学汉语的韩国人曾问中国老师:[考大学]差点没考上,差点考上。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显然有差别,一是考上了,二是没考上。
——但是,[活太多]差点没累死,差点累死。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显然无差别,都是没有死。
同样是“差点没”和“差点”,为什么效果不同?差点没累死是“差点没把我累死”的省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拟,也就是说是不可能存在的。
差点没考上,就不一样了.我是这样理解的,在“差点,差点没”后的那个词是自己希望达到的,那么意思就有差别,比如“我上次四级考试差点就优了”,表示惋惜。
而“我上次四级差点没优啊!”表示好险优了。
而“差点,差点没”后跟的是和自己愿望不符合的东西,句意就相同了。
差点后面加上趋势是向上的事物时,表示与此趋势相反;差点后面加上趋势是向下的事物时,表示与此趋势相同"有点”和“一点”的比较“一点”和“有点”在表义上有相同点,即都表示“略微,稍微”,但两者在表义和用法上有不同之处,大致规律如下:1,如果需要修饰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时,需要在动词、形容词前用“有点”作状语,如果需要补充说明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时,需要在V/A后用“一点”作补语。
(V/A表动词或形容词)2,当一个句子具有请求、劝告、命令、催促、对比、比较等意思的时候,一般要在V/A 后面用“一点”作补语3,否定句的V/A不能用“一点”作补语;而要用“有点”作状语4,陈述句一般也要用“有点”做V/A的状语5,有时候,V/A既可以用“有点”作状语,也可以用“一点”作补语,此时,是用哪个要看具体语言环境eg:(1)酒一口一口吞下去,心头好象有点活泼起来了。
(鲁迅《在酒楼上》)(2)我的汉语水平有点提高。
(1)可以说成“心头好象活泼一点了”;(2)可以说成“水平提高一点了。
”在这些句子里,用“有点”和“一点”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语气不完全相同接受“和“接收“的区别是怎么解释?1我《接受+接收-》了他的礼物2我接受+接收-了他的感情3信号接受-接收+到了4这个学校接受+接收+外国留学生5他的条件我不能接受从上面例子我觉得他们有两点区别第一接受是在客观上收到和主观上同意接收是客观上收到不强调主观第二接受连接的宾语多是感情和看得见的事物接收的是虚拟的象信息,汇款之类方位词“里边”和“里”如何区分答1:主要是具体使用上的区别,特别是在做词语的语法功能上的区别时。
现代汉语八百词词语辨析吕叔湘
1.按 & 按照(二者的选择与后面名词音节的多寡有关)按时完成按照预定期限2.巴不得巴不得& 恨不得希望的是可能做到的事巴不得有人来帮帮忙宾语可以带否定式巴不得不去巴不得可以加“的”修饰名词正是我巴不得的事恨不得希望的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我恨不得马上见到他3.不比 & 不如都用于对比不比强调前后两者有差异,但不一定谁好谁坏不如强调前者不如后者4.不必 & 未必不必是必须的否定,不需要、用不着未必是必定的否定,不一定5.不得了 & 了不得高兴得后加二者没什么区别,但了不得可做定语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了不得可以做有(没有)的宾语,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了不得可以表示超乎寻常6.不管 & 不论 & 无论不管多用于口语不论,无论多用于书面语,后常可接如何,是否,与否等文言色彩的词不管天气热不热无论天气热还是不热7.不及 & 不如不及用来比较不同的人或事物前后只能是名词不如除此之外还能比较动作行为的利弊前后可以是名词、动作或小句8.采取 & 采用采取对象多为抽象名词,如策略、方针、态度等后可接名、动、形容词宾语采用对象多为具体事物或某种方法,后只能接名词宾语9.参与 & 参加参与指参加事物的计划、讨论、处理等活动参加加入某种组织或对某事提出意见10.曾经 & 已经曾经现在已结束时间一般不是最近已经现在可能还持续时间一般是不久前11.朝 & 向用朝的都可以用向向可以用在动词后,朝不可以跑向终点向还以用在抽象名词向群众学习12.除非 & 只有只有从正面提出唯一的条件只有,才。
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条件,语气更重除非是。
除非才。
除非,不。
13.处处 & 到处到处多指具体的场所处处可指抽象的场所14.此外 & 另外此外和另外都可以当连词另外还有指别词的用法。
另外的人都去了15.在 & 当在只能跟处所词、方位词结合当只能跟少数名词组合在头上泼冷水当头泼冷水16.而况 & 何况二者基本用法相同,都可表示反问加强语气何况前可加“更、又”17.非常 & 十分非常可以重叠使用十分不可以重叠十分前可用不18.分别 & 分头一般都可用于多个主体对多个客体或多个主体对同一个客体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我准备分别找老李和小张了解情况19.刚刚,刚,刚才刚,和刚刚都是副词用刚(刚刚)的句子,动词后可以跟时量短语我刚来一会儿刚才是时间名词20.各 & 每都指所有的个体,但意义上的重点不同每着重于取出一个或一组做例子每个人都有三辆车每加名词要与量词连用各家各户各着重于同时遍指,可以直接加名词21.固然 & 虽然固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22.管 /不管管他是谁后要加代词不管什么人后可直接加疑问代词23.由 & 归归只用于划分职责范围,由不限于此专机由(归×)三架战斗机护航24.还 & 又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又”表示已实现的动作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25.好在 & 幸亏“幸亏”指由于某种偶然出现的有利的条件而避免了不好的后果“好在”所表示的某种有利条件是本来就存在的幸亏遇到警察才转危为安好在我带了伞26.何苦 & 何必都表示无必要、不值得,但“何苦”比“何必”语气更重。
【VIP专享】从语义范畴的角度看“刚” 和“刚才” 的区别
从语义范畴的角度看“刚”和“刚才”的区别3谢成名北京大学中文系提要 “刚”和“刚才”是留学生容易发生偏误的一对“易混淆词”。
本文结合留学生的偏误,立足于“刚”和“刚才”所属语义范畴的不同,首先分析了它们的语义基础,指出“刚才”具有固定的参照点,表达绝对的时间概念;而“刚”没有固定的参照点,表达一种时间关系。
然后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语料库中大量例句的分析,考察了“刚”和“刚才”与体助词“了”的共现情况,分析了“刚+VP +后/以后/之后”结构可接受程度低的原因,并从认知规律上对上述现象做出了解释。
关键词 “刚” “刚才” “了” 语义范畴一 引言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刚”和“刚才”是留学生容易发生偏误的一对“易混淆词”。
关于这两个词,前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它们语法性质的辨析(冯成林,1981)和句法位置的描写上(周晓冰,1993),也有一部分学者从汉语教学的角度考察它们用法上的差异,考察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处于状语位置的“刚才”和“刚”进行辨析,指出“刚才”表示的时间客观性强,时量较小,“刚”表示的时间主观性强,时量可大可小(周小兵,1987;聂建军、尚秀妍,1998);2)对“刚”和“刚才”与时体成分的共现情况进行考察,指出“刚才”与体标记的共现比较自由,而“刚”一般不和体标记“了”共现(周晓冰,1993;聂建军、尚秀妍,1998)。
为了了解留学生使用这两个词的实际情况,我们考察了北京语言大学中介语语料库,共搜索出包含时间副词“刚”的句子403句,包含“刚才”的句子75句,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和鉴定,得到包含“刚”的偏误句34句,包含“刚才”的偏误句23句。
①并归纳出以下三种最典型的偏误:(一)“刚”和“刚才”的混用偏误,主要表现为应该用“刚”的位置用“刚才”来替代,这样3①本文是在张旺熹教授的课上受到启发,在导师崔希亮教授和袁毓林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
修改过程中吸收了《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并得到了蔡淑美、路明洁和罗丹等同学的帮助,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_一起_和_共同_的辨析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现代汉语词典[M]. 5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 辞书部.现代汉英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 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2(4). [5] 李胜梅,张振亚.现代汉语中“一起”的义项和语法功能[J].浙江
“关心、创造、保护、维护、研究、缔造、奠定、开拓、把持、进步、
(5)他还亲自到北京的一些机关同大家一起动手炒面。 执掌、经历、承担、分享、应对、遵守、崇拜、形成”等。
(《周恩来传》)
因为都能修饰抽象动词,因而能同时被这两个副词修饰
-- 61 --
的动词也比较多,如“生活、工作、指挥、领导、加热、组成、构
这两个词语除了充当副词外,“一起”还可以充当名词, “共同”没有这一用法;而“共同”可以充当形容词,“一起”没
有这一用法,下面简单介绍这两类词性的用法。 (一)“一起”充当名词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介绍了“一起”的名词用法有以下
几种:(1)用在“在、到”等少数动词后,如“他始终同父母在一 起”;(2)用在“动词+在/到+一起”结构中,如“两件事碰到一 起了”;(3)用在“在+一起+动词”结构中,如“我们俩在一起 工作”。
(三)所关涉对象的连接词不同
这两个副词所关涉对象,一定是复数、复指(两项或两项
以上的),但不一定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来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比较是我的弱项,我能体会到词语之间的细小差别,但是难以描述。
推荐《现代汉语八百词》,这样能少走弯路,当作字典查即可。
“差点没”和“差点”的区别何在?
一位学汉语的韩国人曾问中国老师:[考大学]差点没考上,差点考上。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显然有差别,一是考上了,二是没考上。
——但是,[活太多]差点没累死,差点累死。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显然无差别,都是没有死。
同样是“差点没”和“差点”,为什么效果不同?差点没累死是“差点没把我累死”的省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拟,也就是说是不可能存在的。
差点没考上,就不一样了.
我是这样理解的,在“差点,差点没”后的那个词是自己希望达到的,那么意思就有差别,比如“我上次四级考试差点就优了”,表示惋惜。
而“我上次四级差点没优啊!”表示好险优了。
而“差点,差点没”后跟的是和自己愿望不符合的东西,句意就相同了。
差点后面加上趋势是向上的事物时,表示与此趋势相反;差点后面加上趋势是向下的事物时,表示与此趋势相同
"有点”和“一点”的比较
“一点”和“有点”在表义上有相同点,即都表示“略微,稍微”,但两者在表义和用法上有不同之处,大致规律如下:
1,如果需要修饰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时,需要在动词、形容词前用“有点”作状语,如果需要补充说明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时,需要在V/A后用“一点”作补语。
(V/A表动词或形容词)
2,当一个句子具有请求、劝告、命令、催促、对比、比较等意思的时候,一般要在V/A 后面用“一点”作补语
3,否定句的V/A不能用“一点”作补语;而要用“有点”作状语
4,陈述句一般也要用“有点”做V/A的状语
5,有时候,V/A既可以用“有点”作状语,也可以用“一点”作补语,此时,是用哪个要看具体语言环境
eg:(1)酒一口一口吞下去,心头好象有点活泼起来了。
(鲁迅《在酒楼上》)(2)我的汉语水平有点提高。
(1)可以说成“心头好象活泼一点了”;(2)可以说成“水平提高一点了。
”
在这些句子里,用“有点”和“一点”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语气不完全相同
接受“和“接收“的区别是怎么解释?
1我《接受+接收-》了他的礼物
2我接受+接收-了他的感情
3信号接受-接收+到了
4这个学校接受+接收+外国留学生
5他的条件我不能接受
从上面例子我觉得他们有两点区别
第一接受是在客观上收到和主观上同意接收是客观上收到不强调主观
第二接受连接的宾语多是感情和看得见的事物接收的是虚拟的象信息,汇款之类
方位词“里边”和“里”如何区分
答1:主要是具体使用上的区别,特别是在做词语的语法功能上的区别时。
如:“里面很宽敞”,就不能说成“里很宽敞”
答2:我觉得里边是名词里是副词,前者做主语宾语后者只能做补语
答3:里跟在别的名词后构成方位短语之后,整体作句子的主宾,里边是复合方位词,可单独做句子的主宾
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该如何比较辨析呢?请说说分析方法!比如:一样和同样
一样同样
我俩的意见很不~。
+-
他跑得真快,像飞~。
+-
我妹妹长得和我母亲~。
+-
这是~的道理。
++
下了一夜雪,校园里松树上堆满了梨花~的积雪。
+-
教材内容是全新的,~,教学方法也应不~。
-+
相同点:都表示没有差别;都可以作修饰语,修饰名词、动词。
不同点:1)"一样"可以用在表示"跟……一样"的意思的句子中,"同样"不能。
2)"一样"可以表示相似,近于"似的","同样"不能。
3)"同样"可以用在小句和小句之间,承接上文,类似连词,后有停顿;"一样"没有这种用法。
4)"一样"可以作谓语,"同样"不能。
同义词辨析,先尽量举出含有进行比较的词的例句,然后根据出现的语境,从理性义,色彩义,以及语法功能方面总结异同。
不管是近义词还是反义词,你的分析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个体例
如下:1。
设计典型例句.包括适用对象和句法功能(就是语法)两方面
归纳总结:最好同时和近义词的区别那节课联系.即词语的理性意义(适用对象/对象特征)/语法意义/色彩意义
这组词语有什么区别,“看起来”、“看样子”、“看上去”、“看来”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何区别这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都表示根据某种情况作出推测的意思。
其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1.“看来”一般为通过对客观情况的分析判断后得出的结论,既可用于具体事物,又可用于抽象事物,适应范围较大。
如:怎么你的咳嗽还没好?~是你吃的药不对症吧。
/这件事拖了这么久还没解决,~情况比较复杂。
2.“看样子”多为从表面、从直觉上的判断。
多用于具体事物,多用于口语,如:小王~像外地人。
/这双鞋~还比较结实。
3.“看起来”既可用于分析后的判断,也可用于表面上的判断,如:今年冬天的雪下得真大,~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这事~很容易,其实很难办。
/小王~随和,其实挺倔强的。
4.“看来”、“看起来”、“看样子”虽然都可用于句首,并有短暂的停顿。
如:看来/看起来/看样子,你必须亲自过问这件事了。
但“看来”还可用在“在……看来,”、“从……看来,”、“依……看来,”的结构。
如:在我看来,事情不那么简单。
“看起来”和“看样子”都不能用于这样的结构。
5.“看样子”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如:看她那不安的样子,一定是遇到了什么着急的事了。
“看来”和“看起来”都不能这样用。
06年现古合卷中的同义词辨析:得----得到鼓励----鼓舞;03年的一道同义词辨析.挑----拣----选;得----得到
1.得得到
例句
这次比赛,小李~了冠军。
+-
我最近没~过感冒。
+-
他前一段~了一场大病。
+-
你真是~了便宜卖乖。
+-
老王~一个出国深造的机会。
-+
小李~一张奖状。
-+
他的工作~了大家的认可。
-+
辨析:二者都可以表示“获得,得到”的意思,1.在搭配范围上有较大的区别:“得”侧重于具体事物,事物现象可以是积极意义的,也可以是消极意义的;而“得到”多与抽象事物相搭配,事物现象多是积极意义的。
2.语法意义上:得:作谓语,一般不可以直接跟宾语,需要借助于“了”、“过”等助词。
得到:作谓语,可直接跟宾语。
3.色彩意义上:得:常用于口语得到:既可用于口语,也可用于书面语。
2.鼓励----鼓舞
同: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努力上进的意思。
异:(1)“鼓励”着重指在特定的目标下,一方对另一方的激励,希望对方从事某种活动。
既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不好的方面,如:对这样的好人好事,我们应该给以~。
/我们不能~这种不好的行为。
“鼓舞”指受到某种积极的影响而奋发起来,不一定有具体的目标,也不固定为一方对另一方,只用于好的方面。
如:这消息太~人心了。
“鼓舞”的主语多为抽象事物,如“消息”、“榜样”、“精神”、“艺术”等。
(2)“鼓励”的方式,可以是精神上,即思想、语言上的鼓励,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鼓舞”只表现为精神上的激励。
(3)“鼓励”不仅可以用于别人对自己,也可以用于自己对别人,自己对自己;“鼓舞”只能用于别人对自己。
如:在困难的时候,我经常~自己要有信心。
/对那些进步很快的学生,我就及时地~他们,使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前进。
/他这些话给了我莫大的~。
(4)“鼓励”的宾语一般是人或事;“鼓舞”的宾语除了人或事外,还可以是“斗志、士气、人心、决心”等抽象名词。
3.挑----拣----选
~喜欢的~好看的~毛病~接班人~代表~衣服把坏的~出去~柴~破烂儿
挑++++++
+--
拣?+---
-?++
选++-+++
---
辨析:三者都可以表示“挑选”的意思,但“挑”多用于具体事物方面,与之搭配的事物现象可以是积极意义的,也可以是消极意义的;而“选”的搭配对象多是积极意义的;“捡”的搭配对象则多是具体事物,如“~柴”、“~破烂儿”等,而“挑”和“选”都不能与这些事物相搭配。
关于得——得到,似乎可以再补充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