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讲义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3、教权之上论
基督教会就是上帝之城在现实生活中 的代表。教会是上帝拯救人类灵魂的组 织者和实施者,它本身是神圣的、正确 的。人们必须皈依这个神圣的组织才能 得救。换句话说,只有通过基督教会, 才可能进入天堂。在这个意义上说,教 会的使命高于世俗国家的使命教会的权 力高于世俗国家的权力。
三、奥古斯丁政治思想的影响
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代表 作有《忏悔录》、《论秩序》、《论生活的 幸福》、《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 作为政治理论的代表作是《上帝之城》,稍 次还有《论自由意志》一书。
奥古斯丁生活在古代社会向中世纪社会 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作为一名罗马人,他 继承并为自己的时代介绍了由柏拉图创立的 政治哲学;而作为一名基督教徒,他又修正 了这一哲学使其适合信仰的需要。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概述
一、中世纪的概念
中世纪一般是指从公元5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文艺复兴 运动兴起之间这段历史时期。
当人文主义者回望历史的时候, 发现在古典时代与他们生活的现代 世界之间,横亘着一个漫长的时代, 他们将其称为“中世纪”。
二、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地位
二、奥古斯丁的主要政治思想
1、恩典说
所有的人生来就有罪,这就是原罪。由于人 类无法选择自己的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无法逃 避上帝的惩罚。在上帝面前,人们无能为力, 只能等待恩典。这就是奥古斯丁的恩典说。
人间本来就是灾难深重,只有进入天国才能 摆脱苦海。(也许生活原本就没有痛苦。人比 动物多的,只是计较得失的智慧,以及感受痛 苦的智慧。)
5、法是人类的行动准则,法的 目的是公共幸福。永恒法高于一切 法。
三、阿奎那政治思想的影响
第一,阿奎那在宣传亚里 士多德政治学说方面可谓不遗 余力、功不可没。
第三章西欧
(二)教权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教皇尼古拉一世:提出了教权至上的思想,反 对世俗政权干预教会的事务。 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提出了日月论的思想,认 为君主的权力是教皇授予的,因此才具有合法性。 教皇英诺森三世:自命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广泛插手各国世俗事务,把各国君主置于教会的控 制之下。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提出两剑论的思想,对教 权派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并强调世俗统治者必须服 从教会和教皇的旨意。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思想
(第三章)
《西方政治思想史》
(本章概要)
中世纪欧洲政治思想在形式上表现为基督教。 基督教是从罗马帝国后期发展起来的,到了中世 纪中期阶段,不仅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了主导地 位,而且成为干预各国世俗政权的强大的政治力 量。教会借助教皇的权威和政教合一的制度,宣 扬君权神授,鼓吹教权至上,统治欧洲长达一千 多年。 在中世纪后期阶段,反映市民阶级和农民意 志的宗教“异端”思想在基督教内部顺应而生, 这种异端思想及其引发的宗教异端运动成为各国 反对基督教会重要的社会力量。
(封臣拜见封主)
三、二元权力体系与王权教权之争
(一)中世纪各国政教关系
人的构成和人的生活都具有二重性,国 家与教会有各自的权力范围,因此西欧各国 神权政治的基本格局:由国王负责国家事务, 由教会负责宗教事务,即所谓“凯撒的物归 于凯撒,上帝的物归于上帝”。 王权教权之争围绕的问题:1.关于君主 权力的来源;2.对待割据势力的态度
●
(三)神权政治的特征
●宣扬君权神授 ●体现教会至尊 ●鼓吹天国幸福 ●强调神权至上
恩格斯在《德国的农民战争》一文中 指出,各国天主教会垄断了教育的权力和 政治权力,神学教条成为处理问题通行的 原则,所有学科都是神学的分支学科,任 何思想都被神学思想所控制。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讲义绪论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政治思想是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关于政治问题的观点和主张。
集中体现在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和管理国家的观点和主张。
政治思想的构成要素:对政治现象的描述、分析,对政治问题的价值选择。
政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构成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是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西欧和近现代西欧北美的政治思想发展史。
二、西方政治思想史发展的基本线索1、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思想。
2、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3、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三、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1.有助于全面正确认识西方政治文化2.丰富有关政治学方面的知识3.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4.认识政治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提高分析认识政治问题的能力5.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提供借鉴和参考第一章古典希腊城邦时期的政治思想第一节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政治思想特点一、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希腊人将科学、哲学与宗教、巫术区分开来,将从直接经验而来的技术上升为抽象的科学。
希腊城邦制度是产生政治思想的基础。
二、城邦制度的形成和特征希腊城邦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
城邦形成的三条道路和三种类型。
城邦制度的外部特征:小国寡民的规模和多元主义的政治格局。
城邦制度的内在特征:城邦是公民的自治组织。
城邦的基本社会结构,公民的地位和权利,发达的公共生活和政治辩论,政治体制的多样性,公民政治文化。
三、政治思想特点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
2.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3.以政体研究为中心,以协调公民内部关系为主题。
4.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视角。
第二节柏拉图以前的政治思想一、早期自然哲学家的贡献早期自然哲学家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和政治活动。
早期自然哲学家对西方政治观念形成的贡献:理性思考的开端及求知传统;宇宙秩序和人类社会;逻各斯和自然法;自然秩序和社会和谐、社会正义。
二、智者的活动和影响智者的产生和派别。
智者是民主生活繁荣的产物:智者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世纪西欧政治学说
❖ 五、“天上和平”还是“地上和平” ❖ 城指的是社会,“爱”是社会赖以形成的纽
带。
❖ 强调社会的秩序,为此用到了“和平”的概 念
❖ 一切事物的和平都是秩序的平衡
❖ 由此提出了“天上和平”(精神)和“地上 和平”(物质)的区分。
❖ 六 、历史意义
❖ 1、反映了当时的教会对世俗社会活动的兴趣 ❖ 2、反映了帝国末期人们国家观念的改变,对
❖ (三)教会:基督徒的组织
❖ 随着教会的壮大,教会从虚无缥缈中回到现 实,成为管理宗教事务并独立于国家的独特 体制。
❖ 二、封建制下的教会 ❖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教会的伦理
发展壮大起来。 ❖ 原因: ❖ 1、经济原因 ❖ 2、文化原因 ❖ 教会的壮大激化了与世俗国王的矛盾
❖ 三、教皇与国王
❖ 2、基督教产生 ❖ 创始人:耶稣 ❖ 注重虔诚、道德和仁爱,不重仪式和戒律 ❖ 时间:公元一世纪
❖ (3)基督教受到迫害 ❖ 一世纪至4世纪 ❖ (5)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并成为国教 ❖ 313年的君士坦丁的“米兰敕令” ❖ 392年狄奥多西确定基督教为国教
❖ (5)基督教发展的原因 ❖ 罗马的堕落 ❖ 世界宗教性质 ❖ 信仰廉价 ❖ 注重信仰和道德修养,不重仪式和清规戒律 ❖ 教徒纯洁、道德高尚、纪律严明
❖ 但教会和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政教关系的实质
政教关系的三种模式
王权压制教权
教权压制王权 教权与王权分离与并立
❖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政治学说 ❖ 一、生平与著述 ❖ 生平: ❖ 两大特征:旺盛的精力和欲望;很高的天赋 ❖ 宗教历程:摩尼教到基督教 ❖ 著作:《上帝之城》因罗马陷落一事而为基
督教辩护
中世纪西欧政治学说
❖ 第一节 社会状况和政治学说概述 ❖ 中世纪: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
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状况 和政治观念
一、时期 2. 国家权力的极度分散和君权的微弱 二、罗马传统和日尔曼传统的结合 1. 政治的
以私人效忠为基础的人身依附关系 日尔曼人的民主传统 对法律的尊崇与敬畏
2.
文化的
基督教的影响 罗马法与罗马法学的影响
三、5-10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 1. 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2. 没有国家的概念 3. 政治学成了神学的婢女
第二节 教权和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 想
一、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 二、教权和王权斗争中教派权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托马斯· 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 想
一、生平和著作 《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二、信仰和理性 三、教会和国家 四、国家的起源和目的 五、政体理论 六、法的性质和分类
第四节 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统治 的政治思想
一、城市的兴起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二、但丁的世界帝国论 三、马西略的政治思想 四、市民和农民异端的政治思想
第三章西欧封建政治思想
(第三章) 第三章)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本章概要) 本章概要)
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到中世纪已经神学化了, 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到中世纪已经神学化了, 在罗马帝国后期崛起的基督教, 在罗马帝国后期崛起的基督教,逐渐发展成为 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它宣扬天国至上, 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它宣扬天国至上,强调 教会至尊,主张君权神授,阻碍社会进步, 教会至尊,主张君权神授,阻碍社会进步,并 借助于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 借助于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统治欧洲长达一 千多年。 千多年。 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市民阶级的形成, 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市民阶级的形成,异端 思想成为延续西方政治文明的主要方式。 思想成为延续西方政治文明的主要方式。
坚持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观 提出人民权力的思想 反对教会干预国家事务
梵蒂冈城国
罗马教廷所 在地, 在地,位于意大 利罗马城内, 利罗马城内,面 44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积0.44平方公里, 现有人口1400 1400人 现有人口1400人, 常住人口仅540 540人 常住人口仅540人。
一、欧洲社会变迁与神权政治现象 (一)西方古代文明的终结
● ● ●
商品经济退化为自然经济 行政制度让位于采邑制度 行政制度让位于采邑制度 古典文化倒退为基督教文化
(二)教会权势的形成
公元5世纪以前, 公元5世纪以前,基督教取得了合法 地位并发展成为各国国教; 地位并发展成为各国国教; 公元765年丕平献地事件, 765年丕平献地事件 ● 公元765年丕平献地事件,是基督教 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公元9世纪初期, ● 公元9世纪初期,法兰克王国查理曼 大帝进一步扶持基督教; 大帝进一步扶持基督教; 公元11 14世纪 11~ 世纪, ● 公元11~14世纪,基督教正统教派天 主教势力达到鼎盛时期。 主教势力达到鼎盛时期。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思想
国家是“那些服从同样法律、并受单一政府指导,以求生 活充盈的人”组成的社会 国家与教会的关系:承认世俗国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政体理论
继承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认为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 原因在于君主制最接近于自然
4、法的性质与分类
永恒法 自然法 人法 神法
2、生平: 1225-1274
出生于意大利伦巴底望族家庭 青年时代加入多米尼克教会 (Dominican Order) Monk/Friar/Mendicant
在罗马、巴黎、那不勒斯等地 任教;建立系统、完整的神学 体系
3、主要著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神学大全》、《反异端大全》、《论君主政治》等 阿奎那逝世以后,其神学思想在教会内受到激烈批 评,50年后才被教会认为是正统 1323年,被封为圣徒,其著作也获得经典地位 宗教改革时期,“托马斯主义”被规定为天主教会 的正统学说 19世纪末期,将阿奎那神学进行改造之后的“新托 马斯主义”成为天主教正统理论,至今仍有重要影响
3、奥古斯丁的主要著作:
《上帝之城》
回应罗马人的责难(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
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政治问题,说明教会与世俗权力之间的 关系,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的政治观
《论自由意志》 《论三位一体》 《忏悔录》
二、奥古斯丁的双城论:
人的双重本质:人是由肉体和灵魂同时构成的
↓
人类社会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城: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城——即社会,是一个有序的人的群体)
↓
双城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以不同的“爱”为基础 双城在现实生活中混在一起,只有在末日审判的时候 才会分开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新)
教权派政治思想
●尼古拉一世(858-867)
教会独立,国家不得干预教会事务
●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
教会高于国家,教皇至高无上,教会永不犯错
●英诺森三世(198-1216)
“日月说”,教会是完整社会,基督掌管世界
●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
“两剑论”,王权服务于教权
王权派政治思想
(一)日尔曼人宗教文化和精神个性
宗教文化的素朴性: 以其肤浅的、抽象、空无的宗教文化直 接面对从希腊罗马时代遗传下来的那些既定的、成熟的宗教文化 内容,把基督教文化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让日尔曼民族“基 督教化” 。 自由个、忠诚个性:日尔曼精神的不成熟,却也注定了他 们精神中先天地存在一种“自由”因素。这种“自由”精神加上 “忠诚”精神,导致日尔曼人凭自己的自由选择,自动地服从着 某一个人,却无须外在的强迫。 日尔曼人刚从原始社会走出,为身陷绝境的西欧社会带来了 活力和生机。
3、教权和王权斗争的历史意义
(1)中世纪西欧的基督教社会却形成了一 种独特的二元化的政教关系; (2)基督教信仰也产生了人民控制政府的 愿望和需要; (3)基督教也是近代自由主义的重要思想 渊源。
Have A Break!
二、罗马传统和日尔曼传统的结合
日尔曼人是雅利安人(aryans)的一大支系。日尔曼 (germanic)一词,意为军人,系罗马人以其剽悍善战而为之命 名。当日尔曼人占领西罗马帝国以后,建立起许多日尔曼王国, 如法兰克、勃艮地、东哥特、西哥特、汪达尔、盎格鲁撒克逊王 国等。
王权派代表如亨利四世亨利四世( King Henry IV 1367--1413 ) 在位时间:1399-1413英格兰国王,则以《圣经》为依据,认为 世俗权力属于上帝,只对上帝负责,教会不能 干预皇帝或国王的统治,不能废黜皇帝或国王。 其他如法学家阿库秀斯、巴尔杜斯、巴 多鲁斯等更依据罗马法认为,君主的地位是神 圣的,具有最高权威,不可剥夺,对王权的指 责是对神明的亵渎。
西方政治思想史3
其五,基督教作为一个统一的权威,在各种
政治体林立和君王割据严重的中世纪,对于 限制世俗君王的权力,协调各种政治势力的 冲突,以及遏制战争和维持和平,具有核心 的作用。 在伯尔曼看来,凡此种种都表明了基督教及 其教会法对于近代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和发 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第二节 教权与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
灵魂(理性) 人 肉体(情欲)
宗教生活 天堂幸福
教会 教权
人的生活 生活目标
社会组织 权力体系
世俗生活 世俗幸福
国家 王权
教民(信徒)
上帝的物
人的角色
权力领域
臣民(公民)
凯撒的物
一仆二主格局
政教关系的三种模式
王权压制教权 教权压制王权 教权与王权分离与并立
二、教权派政治思想 ●尼古拉一世 教会独立,国家不得干预教会事务 ●格里高利七世 日月论:教会高于国家,教皇至高无上, 教会永不犯错 ●英诺森三世 教会是完整社会,基督掌管世界 ●卜尼法斯八世 “两剑论”,王权服务于教权
授职权之争的妥协解决
1122年的《沃姆斯协议》达成一致。“皇
帝保证教会独自自由地选举主教和修道院 长,并放弃向他们授予象征教权的权戒和 权杖的权利。这种权戒和权杖意味着照应 灵魂的权力。就教皇而言,他承认皇帝有 权参与选举,并在选举有争议的地方加以 介入。”
3.政教二元体系的理论基础:人的二重性理论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中世纪(约476-1453),亦称中古时代,是
欧洲(主要是西欧),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东 罗马帝国灭亡、民族国家抬头的时期为止。另 有人认为中世纪是476年-1492年(哥伦布发 现美洲)。 中世纪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封建割 据、战争频繁,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 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 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 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状况和政治观念
第二节 教权和王权斗争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托马斯 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第四节 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统治的政治思 想
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状况和 政治观念
一、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封建社会的特征 三、5-10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
另一个效忠的纽带,亦即领袖和随从战士之 间的支配关系,也起因于早期日耳曼人好 战的癖好。这是一种自愿关系。 他们形成以誓言结合的团体, 使彼此负有义务 ,并在精心挑选 的关系中对领袖。
二、封建社会的特征 第一,武士贵族对社会的支配 第二,政治权威在封土贵族持有者 第三,一个封臣对领主个人的忠诚,而非所 有臣民对一个假定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国家 忠诚。
他们没有可支配的官僚,他们确实是一群私 人朋友,通过一项特殊的忠诚条约,即古 老的日耳曼文“武士盟誓”的法兰克文译 文,受制于国王人称此团体为“义勇卫 队”,其成员为“法兰克国王的侍从”。 同样地,在“城市”中的法兰克伯爵们与 他们所取代的罗马行政官员也没有什么相 似之处。
他们拥有一个法庭,维持着秩序,但他们并 不是受国家俸禄的官员。他们靠私人田产 的收入生活,这些田产是在法兰克征服时, 国家恩赐给他们的。他们与国王的关系仍 然是一个个人忠诚的问题,当软弱或不得 人心的国王们不能维持这种忠诚时,这些 伯爵就将独立。
3.神权君主制的成熟 公元800年,查理曼由教皇加冕为皇帝,这是 西方皇帝的开端,而后 西方历任皇帝药油 教皇加冕涂油, 才具合法性。 涂油仪式是对 王权神授观念的 仪式性表达
二、教权与王权的斗争 1.教会的变革 2.格列高利七世与亨利四世的斗争 3.卜尼法斯八世与美男子 腓力(菲利普)的 斗争
2.神授王权的思想 对神授王权做出重要贡献的是教皇大格列高 利和西班牙大主教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 在教权与王权的关系,大格列高利遵循格拉 修斯的传统。同时,他将王权描绘成基督 教的工具,承担这个职责的国王要有基督 教的谦卑。
第三章-中世纪神学政治思想
2018/4/21
33
基督教发展的原因 基督教从犹太教的一个支派发展为世界宗教, 并压倒其它宗教而成为罗马国教,其原因何在? ① 社会矛盾复杂,人们渴望得救 ② 宣称上帝对各民族同等看待 ③ 廉价信仰廉价得救 ④ 宗教仪式简单,戒律简洁易行 ⑤基督徒道德纯洁、纪律严明
2018/4/21
34
早期基督教的性质
2018/4/21 23
二、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早期政治思想 (一)基督教的产生 1.基督教是从犹太教的一 个分支发展而来的。其产生和 发展适应了西罗马帝国覆灭之 后西欧的社会、政治、经济形 势。 2.基督教社会基础的变化 与罗马帝国后期社会危机的加 深促使基督教的政治地位发生 了转变,最终成为罗马国教。
2018/4/21 6
封臣对其封君的义务有三:效忠、帮助与劝告; 而君对臣的义务则有二:保护和维持。封君封臣关系 的兴起也是起源于一种保护与被保护。领主和附庸形 成依附关系。 如公元9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典型的誓词是这样 的:
“我一定遵守誓言,永远忠诚:以神的名 义,在这神圣的教堂里,我发誓对他(封主)真 心真义,忠心耿耿。我要按照神的律法和宇宙 的秩序,爱他所爱的一切,避开他所避开的一 切。我永远不会做任何令他不高兴的事,说令 他不高兴的话。”
封主和封臣的封建关系,实际上是松散的、含混 的、暂时的、多变的、脆弱的。
2018/4/21 7
2、多元权力体系 (1)纵向上看:君主以下,层层结成领主与陪臣的关 系 国王与陪臣间的关系是以契约为基础的相互的权利 义务关系,对陪臣没有绝对的控制支配权,大贵族对 他们的陪臣也是如此。 “我的陪臣的陪臣不是我的陪臣”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版图是十分破碎的,各封地之间 犬牙交错。
2018/4/21 3
第三章 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PPT课件)
基督教神学政治观中人的二重性与二元化权力体系
灵魂 宗教生活 天堂幸福
教权 教会 教民 上帝的物
人 人的生活 人的目标 权力体系 社会组织 人的角色 权力范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肉体 世俗生活 世俗幸福
王权 国家 臣民 凯撒的物
中世纪政教制约关系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提要
教父与奥古斯丁 人的“原罪”与信仰主义 “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
在异端运动当中,胡 斯运动受到了英国理论家 约翰·威克里夫的影响。 威克里夫认为,只要虔诚 信仰上帝,普通信徒不需 要教会也可得救。他支持 民族教会,认为国王是教 会最为适当的管理者。 民间异端运动为宗教改革确立了大致的方 向和内容,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路德的宗教改革政治思想
I. 路德反对罗马教会提出的通过各种悔过形式 实现得救的主张。在他看来,对上帝的真心 信仰是基督徒获救的唯一条件。
第一节
基督教的兴起与 中世纪政教斗争
提要
神学政治观在中世纪的统治地位 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早期政治思想 王权与教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
一、神学政治观在中世纪的统治地位
I. 基督教义规定了基本政治价值与原则; II. 在政治理论上采用特定的论证方法; III. 教士阶层在知识、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处于垄断
地位; IV. 政治概念和原理,都是在神学体系内、以神学
四、论法的性质与分类
I. 永恒法源于上帝的智慧,具有终极权威。 II. 自然法低于永恒法,人参与和分享了永恒法。 III. 人法低于自然法,是自然法在人类的具体社会
政治事务中的应用。 IV. 神法就是教会法,是记录在《圣经》中上帝的
法。
阿奎那关于法律性质和分类的学说吸取了 古典法律传统与基督教神学传统。他不仅将一 切法律置于永恒法之下,而且论证了教会法应 当高于国家法律的主张。阿奎那用上帝的理性 为自然法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但他也承认自然 法是人类的普遍理性,并将有利于人类保全和 禁止毁灭自身作为自然法的普遍规则,这些都 为近代自然法理论提供了思想材料。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三讲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三)阿奎那政治思想的影响
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 ,中世纪神学和哲学的 集大成者; “基督教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不仅在当时 成为宗教和世俗思想的权威,更为后世奠 定了亚里士多德在西பைடு நூலகம்思想史上的权威地 位。
天上和平天上和平和和地上和平地上和平三奥古斯丁政治思想的三奥古斯丁政治思想的历史意义历史意义奥古斯丁的国家观反映了帝国末期人们奥古斯丁的国家观反映了帝国末期人们对以往的国家观念的一种转变对以往的国家观念的一种转变
【教育类精品 资料】
第三讲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一、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概述
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 兴起。
(三)奥古斯丁政治思想的历史意义
–奥古斯丁的国家观反映了帝国末期人们 对以往的国家观念的一种转变; –创立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政治思想传统— —神学政治思想。
三、托马斯· 阿奎那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
阿奎那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著作主要有:《神学大全》、《论君主政治》、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诠释》等等。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基础——基督教; 教会世俗化; 教会与国家的关系; 神学政治观。
中世纪“四大博士”:安布罗斯、杰罗姆、奥古斯 丁和格里高利。
信仰上帝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双重政治。
二、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一)著述
《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等等。
(二)主要思想
1.柏拉图主义; 2.“双城说” (“上帝之城”还是“世俗之 城” ?); 3.教会权威和世俗权威; 4.“天上和平”和“地上和平” 。
(二)主要思想 1.亚里士多德主义; 2.国家观;
国家的目的:最高的善(维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 ); 国家的本质:国家是一个有政府和法律的社会; 立法者是“上帝” 。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学说
小的犹太民族一次又一次成为邻近强大民族掠夺和鱼肉的对象。
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罗马等强大帝国,都曾 侵略和掠夺过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亡国,沦于异族统治之下。
并且常常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掳到外地或卖到外地充当奴隶。
最著名的一次,史称“巴比伦之囚”。指的是巴比伦王国国王 尼布甲尼撒二世于公元前597、586年,两次攻占耶路撒冷,灭
化,将写在羊皮之上的古典著作刮去,抄写基督教文献,无数
古典著作因此而失传,古典文化中大量不能纳入基督教的成分 被抛弃和毁灭了。
采邑制度 日耳曼人建立了一套采邑制度,并在采邑制的基础上 形成了封建等级制。? 当日耳曼人夺取一块土地后,国王将其分封给为其效力的亲兵, 这些亲兵就成为大贵族。国王有义务保护受封者,公正裁判它 们之间的诉讼,但受封者必须承担为国王服兵役等义务。国王 与贵族结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大贵族又与小贵族结成这种关 系。 领主与附庸之间形成一种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它以契约为基 础,受法律的保障。一方对另一方的权利要求以自己为对方尽 义务为前提,如果一方不履行义务,另一方也可以解除义务。 虽然领主与附庸的权利并不是平等的,但在双方互有权利义务 这一点上却是对等的。每个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都经营着一个 独立王国,国王对贵族没有绝对的统治权。“我的仆人的仆人 不是我的仆人”。 这带来国家权力的极度分散和君权的微弱。国王“大于个人而 小于整体”,国王具有特殊地位,享有比其他人更多的特权, 更尊贵的地位,但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
入城邦的政治生活。他们的全部忠诚指向城邦,在他 们的心目中,他们全部的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都属于 城邦。希腊人的一般观念通常都认为正是通过优良的 城邦生活,一个公民才能达到完美的道德境界和实现 自己的本性。
第三章 中世纪政治思想
三、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地位
中世纪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重大转变,是政治哲 中世纪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重大转变, 学思考或研究主题的转换。古典时代, 学思考或研究主题的转换。古典时代,政治思考的 主题是国家(城邦)权力的起源、 主题是国家(城邦)权力的起源、归属和如何使用 的问题,其核心是权力的归属问题。 的问题,其核心是权力的归属问题。因此古典时代 的思想家一般都将对政体问题的研究置于突出地位。 的思想家一般都将对政体问题的研究置于突出地位。 政治哲学的讨论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政治哲学的讨论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但中世纪在 基督教神学信仰的影响下, 基督教神学信仰的影响下,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讨论 重点转向政治权力的性质和范围问题, 重点转向政治权力的性质和范围问题,即国家权力 属于什么样的权力,其权力界限在哪里? 属于什么样的权力,其权力界限在哪里?正是沿着 中世纪开创的这个方向, 中世纪开创的这个方向,出现了近代的人权与宪政 思想, 思想,产生了一整套作为现代政治思想主流的自由 主义理念。 主义理念。
(五)法的性质与分类
法是“ 法是“人们赖以导致某些行动和不做其它一些 行动的准则或尺度” 法的本质就是“ 行动的准则或尺度”。法的本质就是“受理性节 的意志。 制”的意志。 法分为四类,即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 法分为四类,即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 永恒法是上帝的理性,适用于整个宇宙, 永恒法是上帝的理性,适用于整个宇宙,是一切 法律的本原。自然法是管理人类行为的法, 法律的本原。自然法是管理人类行为的法,是上 帝的理性在人类理性中的体现,适用于全体人类。 帝的理性在人类理性中的体现,适用于全体人类。 人法是统治者颁布的法律,包括万民法和市民法, 人法是统治者颁布的法律,包括万民法和市民法, 它是自然法的特殊运用。神法,即教会法, 它是自然法的特殊运用。神法,即教会法,是上 帝赋予人类的法律。 帝赋予人类的法律。
中世纪的政治思想
中世纪的王权与代议制
中世纪的王权 (1)源于上帝,上帝授权
(2)通过教皇的中介(教皇或大主教加冕)和/或 (3)人民的中介(贵族和人民选举或同意) (4)按照习惯从适当的家族中产生(合法的血统) 尽管王权合法性的三个来源(神意的授命、世袭继承 的惯例和贤人及人民的选举)在中世纪早期还是十分 模糊甚至彼此之间相互冲突的概念,但是它们已经成 为国王具有权威的必要条件。
国王在形式上是封建国家的首脑,也是全体封建主的最高 “封主”。国王把大部分土地通过“采邑”形式分封给宗 教的和世俗的大封建主——公爵和伯爵;大封建主把土地 留下一部分,其余的土地分给中等封建主——男爵和子爵, 他们占有几个或几十个庄园;中等封建主也把土地留下一 部分,其余的再分封给小封建主——骑土。严格说来,骑 士是封建阶梯中最低的等级。
一种“由个别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领土范围内,在或高或低 的程度上,代表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
西欧的封建化从日尔曼人入主西欧即已开始,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 在大部分地区,于11-12世纪达到全盛,而后开始走向衰落;到14-15 世纪,封建主义趋于解体。
封建关系在中世纪西欧各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而且随着社会的变 化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古典时代的平等观也出现了变化。古典时代讲平等是以人的公开的不 平等身份为前提的,所谓的平等是在平等的人中实行平等,在不平等 的人中则赤裸裸地主张不平等。从斯多葛派开始,出现了普遍的人格 平等思想,基督教吸收了斯多葛派平等思想并将其进一步予以强化, 它确立了一个大前提,即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从此以后, 平等问题演变成是什么意义上的平等,在何种范围上的平等。正是这 个意义上的平等的讨论一直延续到当代社会。
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第一节中世纪政治经济状况及对政治思想的影响一、政治和经济状况1 、采邑制基础上的等级制度采邑制:日尔曼人灭亡了罗马帝国,同时也摧毁了罗马文明。
中世纪的欧洲,经济凋敝,文化衰落。
日尔曼人建立了一套采邑制度,在采邑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大小领主之间,层层结成领主与陪臣的关系,层层向上依附。
处于最低层的是农奴。
这种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中世纪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
等级制:由国王把土地分给大贵族,受封者必须承担为国王服兵义务。
国王有义务保护受封者,公正裁判他们的诉讼等,相互结成领主与陪臣(附庸)关系。
后来采变成了世袭领地。
大贵族又依此方式把它层层分给下面的小贵族。
农奴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依附于贵族领主,往往与土地一起被封给某个贵族。
国王 --> 大贵族 --> 小贵族 ...... 农奴等级特权:中世纪的人,才是处于某个等级地位的人。
在等级关系网上的特定位置上的人。
都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2 、多元权力体系(1) 纵向上看:君主以下,层层结成领主与陪臣的关系① 国王是许多大贵族中的第一个,是大哥而非父亲。
有时其直属领地还不如其他贵族,他与共陪臣间的关系是以契约为基础的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
并没有对陪臣绝对的控制支配权。
大贵族对他们的陪臣也是如此。
“我的陪臣的陪臣不是我的陪臣”基于这个原则,国王对隔一层的陪臣没有任何权力。
领主 --> 陪臣领主 --> 陪臣领主 --> 陪臣每个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才是近乎独立的小国王。
②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版图是十分破碎的。
(中国整齐划一的郡县制)各封地之间犬牙交错。
(如英法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这使封建制度变得杂乱无章。
教会领地、修道院的独立性。
城市的相对独立性。
(2) 从横向上看 . 政教二元化权力体系这是西欧独有的政治现象 .在世俗国家四分五裂、君权式徽的同时,天主教会却控制了巨大的权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的起源与目的
1.人的合群性与分工产生国家 但人本性自私 为维护共 人的合群性与分工产生国家,但人本性自私 人的合群性与分工产生国家 但人本性自私.为维护共 同幸福---共同的治理原则与机构的产生 共同的治理原则与机构的产生. 同幸福 共同的治理原则与机构的产生 国家即那些”服从同样的法律并受单一政府的指导 国家即那些 服从同样的法律并受单一政府的指导 以求生活充盈的人”组成的社会 组成的社会. 以求生活充盈的人 组成的社会 国家的目的: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 融洽无间,以行 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融洽无间 国家的目的 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 融洽无间 以行 善为目标,物质保障 生产发展与私人占有(神圣权利 物质保障.----生产发展与私人占有 神圣权利, 善为目标 物质保障 生产发展与私人占有 神圣权利 人类理性对自然法的补充) 人类理性对自然法的补充 合群生活需要管理人群的政治权力:需要指导 需要指导, 合群生活需要管理人群的政治权力 需要指导 照顾公共幸福的需要.社会需要某种控制力 社会需要某种控制力. 照顾公共幸福的需要 社会需要某种控制力
●信仰和理性 信仰和理性: 信仰和理性 1.以信仰为一切的基础 以信仰为一切的基础 2.调和宗教与哲学 理性与信仰 给理性和经验以一定地位 调和宗教与哲学,理性与信仰 调和宗教与哲学 理性与信仰:给理性和经验以一定地位 3.三重根据 神学的 理性的和经验的 三重根据:神学的 三重根据 神学的,理性的和经验的 有感性的快乐,亦有理性即过良善生活的欲求和倾向 亦有理性即过良善生活的欲求和倾向. 有感性的快乐 亦有理性即过良善生活的欲求和倾向 4.上帝创造人和人的理性 上帝印在人心中的自然命令或自然 上帝创造人和人的理性:上帝印在人心中的自然命令或自然 上帝创造人和人的理性 率 5.理性引导人们认识上帝的存在 人们靠启示和光明 认识上帝 理性引导人们认识上帝的存在,人们靠启示和光明 理性引导人们认识上帝的存在 人们靠启示和光明,认识上帝 的本质. 的本质 6.信仰的真理 上帝存在的证明 信仰的真理:上帝存在的证明 信仰的真理
●政体理论 1.两种统治:对奴隶是天然的 政体理论涉及对自由人的治 对奴隶是天然的,政体理论涉及对自由人的治
理. 2.根据宗旨分为两大类 六种政体 根据宗旨分为两大类:六种政体 根据宗旨分为两大类 六种政体. 正义政体:君主 贵族与平民; 君主\贵族与平民 正义政体 君主 贵族与平民 非正义政体:暴君 寡头和民主政体. 暴君\寡头和民主政体 非正义政体 暴君 寡头和民主政体 统一体比多样体更易于产生统一. 统一体比多样体更易于产生统一 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近自然法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大家参与 德高者治理 最接近自然法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 大家参与,德高者治理 大家参与 德高者治理.
(二)日尔曼人的到来 1.商品经济退化至自然经济 2.行政组织化程序降低:部落化组织 3.基督教垄断文化,罗马法学成为末枝 4.日尔曼人的采邑制度基础上的封建等级 制。
采邑制
采邑制最初是查理·马特在担任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期间( 年 采邑制最初是查理 马特在担任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期间(715年 - 741年)实施的。以前墨 马特在担任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期间 年 实施的。 洛温王朝时土地都是无条件分赠的, 洛温王朝时土地都是无条件分赠的,而采邑制则将土地及其上面的农民一起作为采邑 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其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 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其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 到了查理·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时,把大部分土地当作采邑分封给臣下; 到了查理 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时,把大部分土地当作采邑分封给臣下;查理大帝也把 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时 通过战争多来的土地分封给有功将领,这样使得采邑遍及全国。 通过战争多来的土地分封给有功将领,这样使得采邑遍及全国。英国则从威廉一世开 始也实行采邑制,规定每个骑士采邑供养一名骑士,为国王服兵役。 始也实行采邑制,规定每个骑士采邑供养一名骑士,为国王服兵役。 此后,国王下面的大封建主也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下属, 此后,国王下面的大封建主也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下属,而这些下属又把自 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自己的下属, 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自己的下属,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土地为纽带的领主与下属之 间的关系。这样领主既需要负起保护下属土地的责任,而下属也有义务效劳, 间的关系。这样领主既需要负起保护下属土地的责任,而下属也有义务效劳,为领主 作战。采邑制这种形式对于提高国家的战斗力很有帮助, 作战。采邑制这种形式对于提高国家的战斗力很有帮助,而且通过采邑制逐渐形成了 一种封建等级制度: 一种封建等级制度: 国王 - 公爵 - 侯爵 - 伯爵 - 子爵 - 男爵 - 骑士 拥有采邑的封建主宰自己的土地内享有完全的行政、司法、军事和财政权, 拥有采邑的封建主宰自己的土地内享有完全的行政、司法、军事和财政权,称为特恩 权。 9世纪以后,采邑逐渐变成了世袭领地,到了11世纪采邑制基本上已经废弛了。 世纪以后,采邑逐渐变成了世袭领地,到了 世纪采邑制基本上已经废弛了 世纪采邑制基本上已经废弛了。 世纪以后
第二节 教权与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
(一)政教关系的实质
一仆二主格局
(二)政教关系的三种模式
王权压制教权 教权压制王权 教权与王权分离与并立
(三)教权派政治思想 ●尼古拉一世(858-867) 1,反对国家干预教会事务:国王兼任的时
刻已经过去; 刻已经过去;
2,基督教区分了世俗与信仰的以重职 能:皇帝在信仰上需要教皇,而教皇除了有限的事物之外,不
基本内容
● ● ● ●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背景 教权与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统治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背景 - 世纪西欧的政治背景
(一)基督教地位确立
世纪, ☉公元2世纪,向王权靠拢 公元 世纪 ☉311年,加列里阿“宗教宽容敕令”禁止迫害 年 加列里阿“宗教宽容敕令” 米兰敕令” ☉313年,“米兰敕令”宣告合法 年 ☉325年,基督教大会召开,奠定基础 年 基督教大会召开, ☉337年,君士坦丁受洗 年 ☉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钦定罗马国教 年 世纪末, ☉5世纪末,日尔曼统治者先后皈依基督教 世纪末 ☉756年,法兰克宫相丕平赠教皇土地,建教皇国 年 法兰克宫相丕平赠教皇土地, 世纪末, ☉8世纪末,查理曼承认地位和特权,征什一税 世纪末 查理曼承认地位和特权,
概念的大量使用
☉被罗马法征服,发现“公共权力”观念:与圣经同等重要; 被罗马法征服,发现“公共权力”观念:与圣经同等重要;
罗马法成为世俗权力运用的工具。 罗马法成为世俗权力运用的工具。
(三)政治思想的特点 ☉依附于基督教神学而存在 ☉国家角色一降再降 ☉关注点由公共权力转向私人契约 ☉政治理论的荒原
●英诺森三世(198-1216)
教会是完整社会,基督掌管世界:万王之王, 万主之主,掌管整个世界
●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 一圣通谕:“两剑论”,耶稣把双剑交给
教会,教会有所有权,分配两剑, 王权服务于教权
第三节 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托马斯 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一)生平与时代(1225-1274) (二)主要思想
●教会和国家 教会和国家 1.教权高于俗权的论证 教权高于俗权的论证 承认国家合理性,并给予贬低 承认国家合理性 并给予贬低 2.国家是人理性的产物 理性是上帝的产物 国家 国家是人理性的产物-理性是上帝的产物 国家是人理性的产物 理性是上帝的产物----国家 是上帝的造物 3.教会与国家目的不同 教会与国家目的不同: 教会与国家目的不同 道德的生活:世俗国家中完成 道德的生活 世俗国家中完成 天国享受终极的理性即快乐:依靠上帝 天国享受终极的理性即快乐 依靠上帝 4.上帝的恩典体现 信望爱三种品德的具备与七种 上帝的恩典体现:信望爱三种品德的具备与七种 上帝的恩典体现 圣事----要靠教会和教皇才能实现 要靠教会和教皇才能实现. 圣事 要靠教会和教皇才能实现 教皇高于皇帝,其权力永不终止 其权力永不终止. 教皇高于皇帝 其权力永不终止
(三)罗马传统和日尔曼传统的结合
1.罗马传统 罗马传统 质朴务实的传统美德 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虔诚敬神的宗教态度 遵纪守法的习惯风气 求实致用——罗马文化最重要的特征 罗马文化最重要的特征 求实致用
2.日尔曼传统 日尔曼传统 以私人效忠为基础的人身依附:亲兵-领主与附庸关系 ☉以私人效忠为基础的人身依附:亲兵 领主与附庸关系 民主传统:勇力标准;部落大会权力中心:表决方式简单; ☉民主传统:勇力标准;部落大会权力中心:表决方式简单;王需要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中世纪一词的使用及特点:几个世纪以前,划分古希腊罗马和近代历 中世纪一词的使用及特点 史的名称而开始使用“中世纪”(medium aevum)。他带有贬意的色 彩,暗指欧洲文化历史的毁灭和空白。如果想要描述一个落后、缺乏 文化和没有法制的事物,我们可以使用中世纪。 严格而言:只是早期的中古时代常常被称为“黑暗时代”,但牛津字 牛津字 典进一步把它扩展到了整个中世纪。 黑暗时代称呼的时代背景: 黑暗时代称呼的时代背景:17,18世纪称呼这一时代为黑暗是可以理 解的,因为那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有必要借助于底毁由教会和贵族 统治的中世纪时代的名声,来加速推翻封建制度。 值得注意的现象:中古时期,近代欧洲各民族诞生,当今欧洲国家形 值得注意的现象 成。使用的语言在那时形成。构成我们这一时代文明基础的许多文化 价值也来源于中古时期。近代文明与中世纪之间的对立是明显的,但 近代文明与中世纪之间的对立是明显的, 近代文明与中世纪之间的对立是明显的 他们之间的联系和连续性也是存在的。 是,他们之间的联系和连续性也是存在的 原西罗马帝国的版图上,建立了一批日尔曼人的国家,这些国家的人 原西罗马帝国的版图上 渐渐皈依基督教,并在宗教上受罗马教廷的控制和影响。日尔曼人固 有的传统与拉丁文化和罗马基督教相混合,创生了一种新型的政治文 化,这就是西方政治文化发展继而希腊罗马之后的第三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