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概要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黄河大合唱》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创建的一首世界名曲,以其辉煌的音乐,铿锵的节奏,强烈的旋律和雄浑的气势,表现出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本文将对《黄河大合唱》进行赏析。
《黄河大合唱》由邓亚萍与郭淑珍作词,西安音乐学院合唱团编曲演唱,1939年5月于延安首演。
这首歌曲赞颂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并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
其演唱者通过凝练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内心情感,表现出团结奋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主题。
整首歌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黄河的翻滚奔腾,展现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第二部分是人民的歌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和呼唤自由的声音;第三部分是人民斗争的胜利,表现出人民的奋斗与胜利。
每一部分都有感染人心的旋律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歌词,将音乐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表现出了黄河流域的民族气质和人民的革命意志。
歌曲的歌词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
歌曲的第一句歌词就表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黄河在咆哮”,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宏大气魄。
歌曲的第二部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由与幸福的追求,并表现出了其自信和决心,“光荣光荣父老乡亲,把你们的眼睛都睁开,把自由的歌声唱响,让我们一起建设美好的祖国”,这段歌词表达了人民的呼唤和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人民的自信和决心。
整首歌曲的最后一段,更是表现了人民的志愿和胜利,“从今走向光明,从今走向进步,从今永没有贫困,从今永没有奴隶”,表现了革命现实和带给中国人民的历史胜利。
总之,《黄河大合唱》通过音乐表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以及对民族团结和奋斗的渴望。
它以其铿锵有力的歌声,奏响了中国人民的心弦,激励着人们前进、不断进步,成为了祖国和人民心中不朽的经典。
黄河大合唱赏析完整
《黄河大合唱》赏析《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抗战时期的伟大史诗,以其铿锵有力的力道影响着抗日的人民,激励着中华名族的前进。
如此伟大的作品,当它出现在和平安逸的今天,更能给人以一种精神上的催化、灵魂上的洗涤。
与其说《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振奋人心的作品,不如说它是被压迫的人民奋起反抗的动力。
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听完《黄河大合唱》,每一章节,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再配上激昂的旋律与深情的朗诵,使人顿时心生敬畏,唤起了灵魂深处的斗志。
下面,就分三方面对其进行我个人浅陋的赏析。
一、硝烟弥漫中的产物《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
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其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
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
这部作品的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艺术性为我国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二、浅谈《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8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一、创作背景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
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
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
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二、作品赏析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
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
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
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
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每当这激昂的旋律响起,我们的心中便涌起一股澎湃的力量,这便是《黄河大合唱》的魅力所在。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音乐巨作,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这部作品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坚定决心。
从音乐的旋律上来看,《黄河大合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整首作品的旋律起伏跌宕,时而激昂豪迈,如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时而深沉悲壮,如泣如诉,令人动容。
在《黄河船夫曲》中,通过快速有力的节奏和坚定有力的旋律,生动地展现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奋勇搏斗的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紧张而激烈的气氛。
而在《黄水谣》中,旋律则变得优美而抒情,描绘出黄河两岸曾经的美好景象以及被侵略者践踏后的凄惨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为祖国的命运而忧心。
在和声方面,《黄河大合唱》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手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
例如,在《保卫黄河》中,采用了轮唱的形式,各声部之间的和声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感,仿佛是无数中华儿女在为保卫祖国而齐声呐喊,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从歌词的角度来看,《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充满了力量和情感。
光未然的词简洁而生动,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他以黄河为象征,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屈意志融入其中。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这样的歌词不仅描绘了抗日军民的英勇形象,更传递出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在演唱形式上,《黄河大合唱》更是丰富多样。
它融合了独唱、合唱、对唱等多种形式,使得音乐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黄河怨》采用了女高音独唱的形式,演唱者通过深情的演唱,将一位遭受侵略者凌辱的妇女的痛苦和悲愤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闻之落泪。
浅析《黄河大合唱》
浅析《黄河大合唱》【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史上的一个经典曲目,在内容上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动人场面。
音乐上汲取了民间音乐的素材,形象地塑造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力量与民族苦难。
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
在风格与结构上强调内在统一性,是一部具有民族气派,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是中国大型合唱声乐作品的典范。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光未然,中华民族,抗日《黄河大合唱》原名《黄河吟》,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在此基础上改写为《黄河大合唱》。
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用感情饱满的笔墨,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的岁月风霜,以启迪人民保卫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和决心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全曲共分八个乐章,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相关推荐黄河大合唱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歌曲吧,歌曲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歌曲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歌曲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河大合唱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现代声乐史上著名的大合唱。
音乐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象征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心灵依托。
赏析这部大合唱曲,其实对于我们新一代音乐专业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黄河大合唱》创作时代背景《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战争时期1939年春,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礼堂,反响巨大,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典型代表。
《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词作者光未然,我国现代著名诗人。
曲作者冼星海,现代著名作曲家,广东番禺人,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
创作了大量的战斗性群众歌曲。
21岁入北京艺专学习小提琴与作曲。
23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钢琴。
24岁赴法勤工俭学。
26岁考入巴黎音乐院,创作出《风》、《游子吟》等音乐作品。
30岁回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出《救国军歌》、《夜半歌声》等歌曲。
1937年抗战爆发,积极参加救亡歌咏运动,创作出《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救亡歌曲。
1938年冬,赴延安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创作出《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等。
1939年,创作完成《黄河大合唱》。
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由于他对中国革命音乐事业的巨大贡献,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二、《黄河大合唱》各乐章简析《黄河大合唱》共8个乐章,每章均在开头配乐朗诵。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是一首混声合唱曲。
《黄河船夫曲》表现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精神,它不是一首单纯的船夫号子,有更深刻的内涵,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正如作者自己说的“象征斗争的不断性。
”这体现了作者在创作上的思想高度。
第二乐章:《黄河颂》。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赏析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
发表音乐作品近三百件。
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乐曲诞生于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末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抵达延安后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做了朗诵演出。
此曲现在已成为中国合唱艺术之典范!全曲分八个乐章:作曲:冼星海;作词:光未然独唱:杨洪基,王秀芬;朗诵:瞿弦和指挥:严良堃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中央乐团合唱团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
它以磅礴的气势、紧张的情绪、近似呼喊的音调,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骇浪顽强地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
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某些音调和节奏,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加工,提炼出了动作性很强、短促有力的主导动机。
这个动机贯穿全曲,经过发展、变化,使音乐具有坚毅、勇敢、奋进的特征。
在演唱上采用了领唱、合唱的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挡的气势。
中间部分将此动机的节奏展宽,改为拍子,速度放慢,和声进行也很平稳;着意刻画了英勇的船夫们战胜风浪,终于登上了彼岸的胜利心情和自豪感。
与前段的情绪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下段音乐的出现作了准备。
下一段音乐是在前段抒情性、平静的音乐之后展开的,它以雄健的气势、饱满的感情、斩钉截铁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把歌曲推向高潮,唱出了:紧接着,紧张的划船音调再次出现,并加进了喘气的声音,力度也逐渐减弱,给人以船夫们驾船破浪,冲向远方的联想。
这段尾声“象征着斗争的不断性”(冼星海语),预示着经过艰苦的奋斗,一定会到达胜利彼岸的前景。
第二乐章:黄河颂:这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
歌曲以热情、自豪、悲壮的感情,抒发了“站在高山之巅”鸟瞰黄河时,感慨万千的情怀。
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
黄河大合唱鉴赏
《黄河大合唱》鉴赏《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一部全面、深刻地概括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和决心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的音乐史诗。
1938 年11 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一支抗日演出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在途中,他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联想起中国人民正在遭到外敌侵略,大好河山和英勇不屈的人民使他浮想联翩。
1939 年 1 月他抵达延安,创作了《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当时也在延安的冼星海听后,表示要为之谱曲,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4 月13 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 引起巨大反响。
《黄河大合唱》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一再证明了“他是20 世纪中国音乐的一部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作品”,是1840 年以来鸣响在反帝反封建的新音乐中的时代主旋律——鼓舞中国人民争自由求解放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次最宏伟壮丽的高扬。
作曲家借鉴了西方大型声乐“康塔塔”的形式,但却以中国民间音调和抗战中群众歌曲的音调加以多声化的技术处理来进行创作,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
他紧扣题材内容,以不同的音乐主题和演唱形式,表现出其不同的侧面,又用朗诵词和音乐主题贯穿发展、首尾呼应等方法,联系整部作品,使其具有相当的统一性,而又有丰富的对比性的比较严整的结构形成。
和国人以往合唱曲相比,《黄河大合唱》升华为具有完整内容与音乐布局的声乐合唱套曲——他的最后完成形式则是史诗性的交响大合唱,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大合唱的一种成功模式,仅此一点,就值得在本世纪中国音乐创作的发展史上记上一笔。
下面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黄河的魅力。
音乐渐渐清晰起来,逐渐响亮起来。
恍恍惚惚中,黄河滚滚河水仿佛在河道上排排涌来,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
排排黄浪顷刻间化成堆堆白雪。
关于黄河大合唱的鉴赏
关于黄河大合唱的鉴赏《黄河大合唱》的背后,凸显的是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激情的革命精神。
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推荐一篇关于《黄河大合唱》鉴赏,一起来看看吧!黄河大合唱的鉴赏篇1《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黄河颂》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整体把握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
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
黄河大合唱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以黄河为背景的大型合唱作品,其内容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描绘黄河的壮丽景象:作品通过对黄河的描绘,展现出黄河的壮丽景象,让人们感受到黄河的伟大和美丽。
2. 表现中华儿女的英勇抗争:作品通过展现黄河儿女的英勇抗争,表现出中华儿女的坚韧不拔和顽强抗争精神。
3. 展现中国历史与文化:作品通过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展现,让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黄河大合唱》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形式独特:作品采用合唱、独唱、重唱等多种音乐形式,使得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文学性与音乐性相结合:作品在表现音乐性的同时,也注重文学性的表达,使得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3. 民族特色鲜明: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使得作品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
4. 情感真挚:作品表达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让人们感受到黄河儿女的英勇抗争精神和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总之,《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意义的音乐作品,它通过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文学性的表达,展现出黄河的壮丽景象和中华儿女的英勇抗争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丰富底蕴。
【音乐】《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1️⃣ 引言:《黄河大合唱》的历史背景与创作意义《黄河大合唱》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由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作曲,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作词。
这部作品诞生于1939年,正值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岁月。
它以黄河为背景,通过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精神风貌,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团结抗日、奋勇向前的时代强音。
2️⃣ 音乐结构与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部宏伟的音乐史诗。
这些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
每个乐章都运用了不同的音乐手法和表现形式,如合唱、独唱、对唱、轮唱等,充分展现了音乐的多样性和表现力。
在艺术特色上,《黄河大合唱》融合了中西音乐元素,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又吸收了西方交响乐的大气磅礴。
冼星海巧妙地运用了民族乐器的音色和节奏,与西方管弦乐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同时,作品在旋律上激昂有力,节奏鲜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染力。
3️⃣ 歌词内涵与情感表达《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深刻而富有诗意,光未然以黄河为象征,通过描绘黄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抒发了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歌词中既有对黄河壮丽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更有对民族精神的颂扬和对胜利信念的坚定。
这些情感通过音乐的渲染和表达,更加生动而感人。
在音乐鉴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河大合唱》所传递的强烈情感力量。
无论是《黄河船夫曲》中的坚韧不拔,还是《黄河颂》中的豪迈壮丽,亦或是《保卫黄河》中的激昂斗志,都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部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生动教材。
总结而言,《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它以壮丽的音乐语言和深情的歌词表达,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历史风貌。
音乐赏析《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一、关于作者曲作家:冼星海,生于一九零五年,留学回国后,参加了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曾为《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片做音乐指导。
一九三七年初,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年五月,冼星海离延安赴苏联深造音乐,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他的“天鹅之歌”——《中国狂想曲》。
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岁。
词作家:光未然生于1913年,原名张光年,湖北省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
1939年3月,到延安后创作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二、关于作品《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
《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武汉沦陷后,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作品以黄河为背景,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
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当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采用三弦伴奏,人声朗诵的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往往被略去不演。
黄河大合唱高中《音乐鉴赏》
部分欣赏
保___卫__黄__河_
整体欣赏
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 他们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从四面八方掀起复仇 的巨浪,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大海汪洋之中。
歌曲采用了齐唱及二部、三部轮唱的演唱形式, 情绪坚决而振奋。在三部轮唱之后,有一大段器乐曲, 它把情绪进一步升华,从而形成歌曲中新的高潮。这 段音乐,不仅有自己鲜明的形象及个性,而且为最后 的齐唱部分做好了转调准备,使歌曲在高亢而激越的 情绪中结束。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人民
音乐家。出身于贫苦的船工家庭。在中学时开始学 习音乐。1926年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小 提琴及作曲理论。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 1929年赴法国巴黎深造。1935年结业于巴黎音乐 戏剧学院由著名作曲家杜卡领导的高级作曲班,并 于同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源自938年任鲁迅艺 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部分欣赏
怒__吼__吧__!_黄__河_
该曲是一首混声合唱。作者运用主调与复调 混合的手法,以号角性与战斗性的旋律,象征 东方巨人为最后的胜利在发出呐喊。歌曲具有 十分强烈的感人力量。
最后一个乐段伟大而庄严:“向着全中国受 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 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这两句,既展现了 中国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誓死战 斗的决心,也是《黄河大合唱》主题思想的最 后总结。
下一页
组曲
❖ 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艺术 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套曲。中 国的近代组曲,始见于20世纪30年代。 作品有:马聪的《缓远组曲》、丁善德 的钢琴组曲《春之旅》、李焕之的《春 节组曲》、瞿维的交响组曲《白毛女》、 吴祖强的舞剧《鱼美人》组曲、蒋祖馨 的钢琴组曲《庙会》等。
2024年浅谈《黄河大合唱》鉴赏
2024年浅谈《黄河大合唱》鉴赏《黄河大合唱》是一首于1939年创作的大型声乐作品,它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背景,通过磅礴的气势和深情的旋律,展现了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坚强意志与不屈精神。
这首作品在多个方面均表现出卓越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作品背景与概况《黄河大合唱》诞生于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充满苦难与抗争的年代。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卓绝的阶段,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作曲家冼星海以黄河为象征,通过音乐表达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抵抗外敌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传颂至今。
音乐结构与风格《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结构宏大而严谨,融合了西方音乐技法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
作品采用了多乐章的形式,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绪。
在风格上,作品既展现了西方音乐的和声与复调之美,又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旋律与节奏特点。
这种音乐结构与风格的融合,使得作品既具有时代感,又不失民族特色。
歌词内容与意境歌词方面,《黄河大合唱》采用了诗人光未然的词作,歌词内容深情而富有力量,通过对黄河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未来的憧憬。
同时,歌词中的意境宽广而深远,将黄河的壮丽景象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相结合,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表现与技巧在艺术表现方面,《黄河大合唱》展现了高超的技巧和精湛的演出水平。
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手段和表演形式,如合唱、独唱、对唱等,通过不同音色和音量的对比与融合,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同时,作曲家还巧妙地运用了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营造出一种磅礴、激昂的音乐氛围,使得听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
社会影响与价值《黄河大合唱》自问世以来,就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当时激发了人民的抗日热情,凝聚了民族力量,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浅谈《黄河大合唱》鉴赏
浅谈《黄河大合唱》鉴赏蓝成森摘要:黄河大合唱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通过对其的鉴赏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这首乐曲的意义。
从《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艺术结构以及它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艺术结构《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代表作。
在高中阶段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我想大部分老师都只是学好了后再去进行教唱这首歌,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这首作品的意义。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那时我国正处于八年抗战的开始时期,这首歌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广阔地展现了中日战争的壮丽风景,同时也向全世界发出了解放民族的号角,并且在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坚强崛起的意志。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极富励志,曲调振奋人心,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鼓舞士气,激励战士勇气和民族热情的作用。
下文是我对《黄河大合唱》的一个简单浅析,我认为《黄河大合唱》可以从它的创作背景、艺术结构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1939年1月,冼星海听到光未然的黄河吟后,有感而发的他在抱病期间创造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在之后的时间里共完成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就这样,《黄河大合唱》这首气势恢宏的乐曲便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气呵成,《黄河大合唱》首演于亚楠的陕北公学的大礼堂,并在表演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随机很快唱响了全国大江南北,也成了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由其中不同的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地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体现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决心与精神,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英勇场面。
在《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下,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曲目早已传遍大街小巷。
它鼓舞着人们积极抗战,给人们树立了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体现着人们在苦难中的顽强斗争。
二、《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结构《黄河大合唱》全曲由《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组成。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一、引言介绍《黄河大合唱》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简要概述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1:关于《黄河大合唱》的起源和背景- 创作背景和契机- 创作团队的构成和合作过程2:作品的历史背景- 描述作品创作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 分析这段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三、音乐创作与结构分析1:作品的整体结构- 主题的展开和发展- 音乐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2:曲调、节奏、和声的特点- 描述作品中曲调的变化和表现手法- 分析节奏和速度的运用对作品表现力的影响 - 探讨和声的运用与作品气氛的形成四、歌词分析1:歌词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歌词与作品整体风格的契合度- 分析歌词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2:歌词的艺术手法- 描述歌词的修辞手法和形象表达- 分析歌词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五、演唱与表演1:演唱技巧和表演艺术- 对歌唱者音域和演唱技巧的要求- 分析演唱者的表演技巧和艺术表达2:演唱与合唱团的协作- 描述合唱团在演出中的作用和表现- 分析合唱团与指挥的配合和默契程度六、作品的演出与影响1:作品在国内外的演出情况- 作品在不同场合和国家的演出情况- 分析其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2:作品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贡献- 描述作品对中国音乐及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 分析作品对中国民族自信心和社会团结的影响七、附件附件一、《黄河大合唱》乐谱附件二、《黄河大合唱》歌词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法:指保护原创作品的著作权法律法规。
2:创作团队:指参与创作过程的音乐家、作词人、作曲人等。
3:合唱团:指由多名歌唱者组成的合唱团体,共同合作演唱的团队。
4:演出权:指将作品以表演形式呈现给观众的权利。
黄河大合唱鉴赏
《黄河大合唱》鉴赏《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一部全面、深刻地概括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和决心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的音乐史诗。
1938 年11 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一支抗日演出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在途中,他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联想起中国人民正在遭到外敌侵略,大好河山和英勇不屈的人民使他浮想联翩。
1939 年1 月他抵达延安,创作了《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当时也在延安的冼星海听后,表示要为之谱曲,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4 月13 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 引起巨大反响。
《黄河大合唱》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一再证明了“他是20 世纪中国音乐的一部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作品”,是1840 年以来鸣响在反帝反封建的新音乐中的时代主旋律——鼓舞中国人民争自由求解放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次最宏伟壮丽的高扬。
作曲家借鉴了西方大型声乐“康塔塔”的形式,但却以中国民间音调和抗战中群众歌曲的音调加以多声化的技术处理来进行创作,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
他紧扣题材内容,以不同的音乐主题和演唱形式,表现出其不同的侧面,又用朗诵词和音乐主题贯穿发展、首尾呼应等方法,联系整部作品,使其具有相当的统一性,而又有丰富的对比性的比较严整的结构形成。
和国人以往合唱曲相比,《黄河大合唱》升华为具有完整内容与音乐布局的声乐合唱套曲——他的最后完成形式则是史诗性的交响大合唱,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大合唱的一种成功模式,仅此一点,就值得在本世纪中国音乐创作的发展史上记上一笔。
下面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黄河的魅力。
音乐渐渐清晰起来,逐渐响亮起来。
恍恍惚惚中,黄河滚滚河水仿佛在河道上排排涌来,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
排排黄浪顷刻间化成堆堆白雪。
《黄河大合唱》歌曲鉴赏
《黄河大合唱》歌曲鉴赏
《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光未然作词的影响力巨大的一部交响合唱作品,它以黄河为背景,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战斗决心,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其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章连成一个整体。这八个乐章是: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乐章简介
《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此曲吸取民间劳动歌曲尤其是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运用动机式的主题核心贯穿发展手法和领合呼应的演唱形式,引子和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战的动人场面;第二部分以原有主题核心拉宽节奏,放慢速度,表现人们登上河岸时的乐观情绪;尾声又以快速有力的动机进行,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表示中国人民的斗争仍在艰苦顽强地继续。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a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 (朗诵)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 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 你听吧!
(合唱) 咳哟!咳哟!划哟,划哟,划哟,划哟! • 乌云啊,遮满天! 波涛啊,高如山! 冷风啊,扑上脸! 浪花啊, 打进船! 伙伴啊,睁开眼! 舵手啊,把住腕! 当心啊,别偷懒! 拼命啊, 莫胆寒! 不怕那千丈波涛高如山!不怕那千丈波涛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 • 我们看见了河岸, 我们登上了河岸。 心啊,安一安, 气啊,喘一喘。 回过头,再和那黄河怒涛 决一死战!决一死战!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咳哟!划哟!咳!划哟!咳,咳,……
第二乐章《黄河颂》
• (朗诵)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 族的精神,伟大而崇高!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 (独唱)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朗诵)
•
这是一首长诗,它由远及近的叙述了历史上黄河泛 滥给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东方 海盗日本侵略者在黄河两岸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惨景。 • 后段着重描绘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 动员起来,在黄河两岸,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游 击战士、野战兵团星罗棋布,誓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 的英雄气慨和必胜信念。全诗洋溢着真切的情感、悲壮 的气氛和凛凛正气。气魄雄传,感人至深。 • 伴奏部分的曲调,具有波涛翻滚的形象,并蕴藏 着《满江红》、《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主调,它既是 诗的背景的描绘,也是根据诗的内容在情绪上的渲染和 补充,可谓两相交映,相得益彰,形象地展现了抗日烽 火遍地起的雄伟画面。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 啊,黄河!河中之王! 它是一匹疯狂的猛兽, 发起怒来,赛过千万条毒蟒; 它要作浪兴波,冲破人间的堤防; 于是,黄河两岸,遭到可怕的灾殃: 它吞食了两岸的人民,削平了数百里外的村庄, 使千百万同胞,扶老携幼,流亡他乡, 挣扎在饥饿线上,死亡线上!
如今,两岸的人民, 又受到了空前的灾难: 东方的海盗,在亚洲的原野, 伸张着杀人的毒焰; 于是,饥饿和死亡,像黑热病一样, 在黄河的两岸 传染!
冼星海简介
•
1935年毕业回国,积极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 创作大量群众歌曲,并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 曲》、及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后参加上海救亡演 剧二队,并赴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到 1938年,创作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 《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黄河之恋》、《热 血》、《夜半歌声》、《拉犁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 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声乐 作品。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 (男生对唱、重唱、混声合唱)
这首歌曲原为男声对唱,后改为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 这首歌曲的曲调是吸取山西民歌的音调写成的。它以问答的形 式,采用不同的调式对比,通过两位流亡在黄河边上的老乡共抒 胸臆,反映了千百万流亡群众共同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们决心 拿起武器参加游击队与侵略者决一死战的情景。 • 合唱部分速度逐渐加快,使感情热烈豪放,犹如千百万群众绝 处逢生,结伴同行,浩浩荡荡地踏上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光 明道路。 • •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 啊,黄河! 你奔流着,怒吼着, 替法西斯的恶魔 唱着灭亡的葬歌! 你怒吼着,叫啸着, 向着祖国的原野, 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 向着祖国的原野, 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生、混声合唱)
• •
这首合唱曲以今昔对比的手法,揭露、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入 侵华北以来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记述了黄河两岸人民在日本侵略 者的铁蹄下所遭受的深重灾难。 • 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 这段曲调,委婉、秀丽、优美、亲切, 描绘了黄河两岸沃土千里,两岸人民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劳动 生息的和平生活景象。紧接着有一个四小节的间奏,过渡到第二 乐段。 • 第二乐段以缓慢的速度,低沉、悲愤的情绪,描绘了由敌寇 的侵略、国土的沦丧,黄河两岸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挣扎 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惨景。在乐段结束句中,作者巧妙地把悲愤、 痛苦的情绪推到了新的高度,听来催人泪下,被看作为点睛之笔: • 第三乐段可以看作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更为徐缓的速度, 如泣如诉的歌腔,使无限痛苦、悲愤的情绪更充分地表现出来, 在人们心中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在高音区模仿歌腔的尾奏,使 人回味无穷。
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它以磅礴的气势、紧 张的情绪、近似呼喊的音调,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 骇浪顽强地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 • 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某些音调和节 奏。这个动机贯穿全曲,经过发展、变化,使音乐具有 坚毅、勇敢、奋进的特征。 • 在演唱上采用了领唱、合唱的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 锐不可挡的气势。着意刻画了英勇的船夫们战胜风浪, 终于登上了彼岸的胜利心情和自豪感。 • 结尾段音乐是在前段抒情性、平静的音乐之后展开的, 它以雄健的气势、饱满的感情、斩钉截铁的力度和较快 的速度把歌曲推向高潮.紧接着,紧张的划船音调再次 出现,并加进了喘气的声音,力度也逐渐减弱,给人以 船夫们驾船破浪,冲向远方的联想。
• 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 月出东山,河面银光似雪。 它震动着,跳跃着,像一条飞龙, 日行千里,注入浩浩的东海。 虎口龙门,摆成天上的奇阵; 人,不敢在它的身边挨近; 就是毒龙,也不敢在水底存身。 在十里路外,仰望着它的浓烟上升; 象烧着漫天大火,使你感到热血沸腾; 其实,凉气逼来,你会周身感到寒冷。 它呻吟着,震荡着,发出十万万匹马力, 摇动了地壳,冲散了天上的乌云。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 啊,黄河! 你记载着我们民族的年代; 古往今来,在你的身边 兴起了多少英雄豪杰!
• 但是,你从不曾看见 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 团结得如钢似铁; 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 洒尽他们的热血; 英雄的故事,像黄河怒涛, 山岳般地壮烈!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 啊,黄河! 你可曾听见,在你的身旁 响彻了胜利的凯歌? 你可曾看见,祖国的铁军 在敌人后方,布成了地网天罗? 他们把守着黄河两岸, 不让敌人渡过! 他们要把疯狂的敌人 埋葬在滚滚的黄河!
词作者光未然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 年出生在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 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 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 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 后风行全国。 光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三、第 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为中国共产 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 席。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 •
• •
•
•
这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 歌曲以热情、自豪、悲壮的感情,抒发了“站在高山之巅”鸟 瞰黄河时,感慨万千的情怀。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 开始部分是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旋律线起伏较大的音乐 主题。它显示出黄河的雄伟,饱含着热烈赞颂的感情: 然后, 以流畅的旋律,近似喧叙的陈述方法进入了第一乐段,形象地展 现了浊浪滚滚的黄河,曲折宛转、奔腾不息、源远流长的自然风 貌。 第二乐段以稍快的速度,更加热情的音调,讴歌了五千年古国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赞颂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不屈不挠、勇敢坚 强的性格。在这一乐段中“啊!黄河”出现了两次。音调挺拔激 越,表达了自信、豪放的感情。 第三乐段音乐,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浩浩荡荡的黄河和具有 黄河一样坚强性格的英雄儿女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深刻生动 地表达了对黄河和对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颂之情。展示伟大民族像 黄河一样,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永远向着胜利前进的形象。
《黄水谣》
• (朗诵) 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艰苦奋斗,一天天接近胜利!但是,敌 人一天不消灭,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不信,你听听,河东民众 痛苦的呻吟。 (合唱) 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 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 虎狼。 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 • 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 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 奸淫烧杀,一片凄凉; 扶老携幼,四处逃亡; 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 黄水奔流日夜忙, 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 啊,黄河! 你抚育着我们民族的成长: 你亲眼看见,这五千年来的古国 遭受过多少灾难! 自古以来,在黄河边上 展开了无数血战, 让垒垒白骨,堆满你的河身, 殷殷鲜血,染红你的河面! 但你从没有看见, 敌人的残暴,如同今天这般; 也从来没有看见,黄帝的子孙 像今天这样,开始了全国动员。 在黄河两岸, 游击兵团,野战兵团, 星罗棋布,散布在敌人后面; 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 展开了英勇血战!
大型合唱体裁
黄河大合唱
创作背景
•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 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 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 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 《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 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 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 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 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