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与环境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知识网络】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世界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3.人口素质与环境: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考点透视】1.人口再生产(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死亡率很高,出生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较高 过渡型:死亡率降低,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现代型:出生率很低,死亡率有所回升,自然增长率低(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分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2.人口素质与环境(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人口身休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且影响越来越大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次生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方面对环境的污染(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发展观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典例精析】例1:下图是“世界人口增长图”,读后回答(1)1920年前后相比较,世界人口的增长发生的变化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讲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 湘教版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讲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 湘教版
答案:(1)B (2)B
2.(2014·全国卷Ⅰ)右图显示某国移 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 化。读图,完成(1)~(2)题。
(1)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国家
日本 美国 中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平均年龄中位数 44.9 37.2 34.8
17
(1)四个国家中 A.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 B.刚果民主共和国男性年轻人最多 C.日本比中国老龄人口多 D.美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7.2岁 (2)有关年龄中位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变化只反映人口数量的变化 B.向上移动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 C.年龄中位数随时间而减小 D.美国年龄中位数增加速度比中国快
(2)按照本预测,香港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时段是 ( )
A.2010 年~2020 年
B.2020 年~2030 年
C.2030 年~2040 年
D.2040 年~2050 年
解析:第(1)题,依据概念可知,总人口数量=65 岁以上老
年人数量/65 岁以上老年人比例,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①曲
线符合。第(2)题,在上题基础上,分析①曲线反映的人口
与劳动年龄(15~64 岁)人口数之 比。如图示意 1980~2030 年我国 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
趋势。读图回答(1)~(2)题。
(1)2015 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 年后可能出现 ( )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人口分布课时练含解析2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人口分布课时练含解析2

人口分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沃尔沃环球帆船赛2017~2018赛季在西班牙阿利坎特港拉开序幕,于荷兰海牙收官.下图为环球帆船赛路线图。

读图,完成1、2题。

1。

帆船停靠城市所在区域人口密度最大的是()A.伊塔加B.奥克兰C.广州D。

墨尔本2。

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A。

分布不平衡,各大洲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内陆地区B.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C.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只位于低纬度地区D.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只分布在高原、高山地区【解析】1选C,2选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帆船停靠的四个城市中广州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千米超过100人。

第2题,世界人口密集区主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

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

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km2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

据此回答3、4题。

3.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是()A.西北多东南少B.南多北少C.东北多西南少D.均匀分布4。

若M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区,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A。

水源充足B。

资源开发C.交通便利D。

地势高峻【解析】3选A,4选D。

第3题,图中等人口密度线由西北向东南推进,即人口向东南方向发展,密度线值应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所以人口西北多东南少.第4题,某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说明该地利于人口分布的条件较好,而地势高峻不利于人类生存。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即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是北美洲东部。

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B人类大陆形成的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发达B。

自然条件优越C.城市化水平高D。

工业发展最早6。

中图版选修6第一章第一节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中图版选修6第一章第一节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环境影响人类生活
环境质量直接影响造成危害。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01
02
03
资源过度开发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导 致生态环境破坏,如森林 砍伐、过度捕捞等。
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产生 大量废弃物,对环境造成 严重污染,如废水、废气、 固体废弃物等。
生态恢复与重建
01
02
03
04
对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 复和重建,恢复其生态功能。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提 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
性。
推广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促 进生态产业的发展。
建立生态保护区,保护生物多 样性和自然景观。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资源过度开发
总结词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滥用,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
详细描述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过度开发导致森 林覆盖率降低、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枯竭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和环 境质量。
环境污染
总结词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能源资源短缺
能源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它们的储量和开采量都是有限的。能源资源短缺不仅会 影响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还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
土地资源短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土地资源的供给越来越紧张。土地资源短缺不仅会影响农业生产和发 展,还会对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影响。
地震发生时,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给人们的
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02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 (万) 54170 59020 73900 103190 129500
人口增长模式
①我国历史上有的时期人口增长得快,有的时期 人口增长得慢 ②新中国建立前,人口增长缓慢; 新中国建立后,人口增长迅猛; 20世纪八十年代 后,人口增速减慢. 人口数量呈波动增长的趋势
二、人口增长模式
讨论分析: 发达国家为“三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人口 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 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人口增长模式
一、 人口增长
在人们看来,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有 些发达国家的总计死亡率略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 么呢?下表中的数据也许能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人口自然增长
年龄 发达国家 人口数 死亡率﹪ 发展中国 人口数 家 死亡率﹪
0~14岁 200 0.5 350
15~59岁 550 0.6 600
解决措施
实行计划 生育政策
发展中 国家
发达国 家
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 接纳海外 移民
德国鼓励生育的宣传画
三、中国的人口增长
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时间(年) 出生率(%)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970 3.34 1.52 1.29 0.76 2.58
1999
2002
0.64
(过渡型)
低 -低 -低 高 -低 -高
低–低–低
(现代型)
高 -高 -低
高–高–极低
(原始型)
生产力水平: 由低到高
时间
(一)“高-高-低”模 式 (1)释义: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2)两种类型:
差别在于死亡率不同。原始社会,人们抵御自然 基本特点 灾害和疾病的能力非常低,加上部落之间的战乱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主要原因 致使死亡率极高;农业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 区别? 平较原始社会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尽管死亡率水 基本特点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平波动较大,但已经呈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人口 主要原因 增长速度比原始社会明显加快。

第一章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章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课程标准解读
节名 小标题 人类与环境 关系的发展 阶段 形成正确的 环境伦理观 环境问题及 其产生的主 要原因 人类面临的 主要环境问 题及其危害 课程标准内容 标准 活动建议
第一节 人类与 环境的 关系
第二节 环境问 题的产 生及其 危害
举例说明人类 与环境的相互 关系,形成正 确的环境伦理 观
第三阶段:即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理智地认识人 类与环境的关系,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即 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5.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在每年的4月22日都举办 “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并根据当年的情况确定活 动主题。2011年,中国确定的“世界地球日”主题 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材料说明人与 环境的关系是( ) B A.对立 B.统一和谐 C.征服自然 D.崇拜自然 6.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因为( ) ①人类面临多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D ②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矛盾尖锐 ③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④可持续发展是使人地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王庆波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解读小标题小标题课程标准内容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标准活动建议活动建议第一节第一节人类与人类与环境的环境的关系关系人类与环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关系的发展阶段阶段举例说明人类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确的环境伦理形成正确的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观第二节第二节环境问环境问生及其生及其危害危害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要原因说出环境问题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因及危害针对本地区某一突出的环境问题针对本地区某一突出的环境问题开展调查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开展调查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预防医学》课件——第一节 人与环境

《预防医学》课件——第一节 人与环境
人类环境中含有许多与健康有关的因素,各因素的属性不同。

1.生物因素


2.化学因素


3.物理因素


4.社会心理因素
环境与健康概述
1.生物因素
环境中的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等构成自然环境的生物因素。
微生物、寄生虫、支原体等生物因素是人类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之 一,环境中的某些生物体可成为人类疾病的致病因素或传播媒介。 例如历史上及近年来的传染病。
预防医学
Preventive Medicine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环境污染的危害、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 类别及其临床表现、防治措施。 2.熟悉环境的概念与分类、环境污染物的种类与来源、 环境污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3.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概念。
环境与健康概述
环境与健康概述
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一)生态系统
指生物群落通过新陈代谢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综合体系。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独立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态系统中物质转移、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 现的,并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环境与健康概述
(二)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物之间不断发生着能量流动、物
环境与健康概述
2.社会环境
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 相互间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与社会 关系的总和。 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 育水平、人口状况、行为生活方式及医疗 卫生服务等。
社会环境可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状态,还可影 响人的心理间接影响人的健康。
环境与健康概述
(二)环境的基本构成
环境-人类-健康

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

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

资源环境承载力
>
人口合理容量
1.2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
山高谷深,地形 崎岖,地震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 害频发
横断山区
人口合理容量小
地势低平,气 候温暖、土壤 肥沃
长江中下游平原
人口合理容量大
1.2 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更多资源;同时可 以扩大地域开发程度,获取其他地区的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降低资源环境承载
力。
因素
资源丰富程 度
科技发展水 平
经济发展程 度
地区开放程 度
生活消费水 平
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正相关 负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பைடு நூலகம்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越大
(1)区域自然资源和环境
(2)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地域开放程度
发展生产力和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开发思新考资源:改善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
生新存,加提坡高国资土源环面境积承狭载小力;,矿产资源 区缺域开乏放,程人度口:其稠提密高,会资带来源更环多境的承外载界 资力源,大提的高原资因源环是境什承么载?力;不合理的人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的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目录
CONTENTE
01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02 人口合理容量 03 案例
复活节岛的悲剧
思考:
复活节岛人口兴衰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与资源、环境是 什么关系?

第1章-第1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第1章-第1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时 作 业


ZT·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图 表 活 动 解 读
●新课导入建议 通过展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在 各个图片中人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思想行为方式,导入新课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图 表 活 动 解 读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ZT·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图 表 活 动 解 读
2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就是保护自然,不利用自
然。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提示】 然。 不正确。人地关系的和谐并不是保守的维持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ZT·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图 表 活 动 解 读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ZT·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图 表 活 动 解 读
ZT·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图 表 活 动 解 读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ZT·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 人口迁移 含解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 人口迁移 含解析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三节人口迁移(1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明确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思考人口迁移问题.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3、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探究能力【自学导引】【图表解读】阅读教材P16页图1-9填写下列表格迁出地迁入地迁移的原因中国、印度等地东南亚、美洲、大洋洲、非洲等自然灾害、战争、生活贫困需要到海外谋生欧美洲、地理大发【活动点拨】活动一:课本第17页参考答案:问题1: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没有变更居住地;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涉及定居地较长时间的改变;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B中学读书,虽有短时间离开原来居住地的依据,但未变更定居地,所以都不属于人口迁移,④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因跨越了行政区域界线,因此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2:①北宋末年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属国内人口迁移,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都属于国际人口迁移.活动二:课本第19页(1)由乡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2)是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活动三:课本第21页⑴世界人口迁出国多为发展中国家,世界人口迁入国多为发达国家⑵发达国家经济、文化水平高,但人口增长慢,劳动力较为短缺;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低,人口增长快,有大量劳动力过剩【课堂探究】1。

人口迁移与人口的空间移动的区别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它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人间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种形式,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时间移动后立刻返回居住地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游牧民族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移动;有两个或以上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

1.3《人类与环境》课件(湘教版选修6)(精)

1.3《人类与环境》课件(湘教版选修6)(精)

湘教版选修VI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亙佶用二、人猱愆2•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和资源 、容纳净化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废弃物3.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 人类生存的良性方向发展。

人类采取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导致环境恶化,使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人类的 生存.环境是人类赖 以生存和发展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经历的四个阶段文明类型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时段公元前200万年一前1万年公元前1万年一18世纪18世纪一20 世纪末20世纪末以后态度依赖自然偎惧、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善待自然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破坏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问题(土地、生物)区域性问题蔓延到全球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人类行为听天由命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事后的环保补救措施谋求可持续发展教材p15活动:7/I9世纪末,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 ;20世纪末, 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之子”。

请谈谈你对这种观念变化的理解。

人们这种观念的的变化说明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了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

三.人类与环境灵茶萌和诸(一)尊重和善待自然1、现实意义上是要控制和制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2、积极意义上是要保护和爱护自然,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创造并提供更有力的条件。

3、从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出发,要求尊重自然、善待自衆自然生态的价值①维持生命的价值②经济上的价值③娱乐和美感上的价值④历史和文化价值⑤科学研究与塑造性格的价值(-)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最终行为规则(三)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三、人类与环境笑莱的和濟(三)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地球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向了孙麻代借的!保护MU竟延续生蘭。

人与环境

人与环境

食物链:生物之间以摄食与被摄食关系逐 级传递物质与能量,彼此形成一个相互依 存的链状关系。
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 界之间通过食物链进行物质、能 量、信息的传递。使物质、能量、 信息得以循环流动。
食物链的意义:
1、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传递是通过食物
链来实现的。
体内分布
环境污染物的吸收
Absorption: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 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呼吸道 消化道
皮肤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主要途 径有: (一)呼吸道
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1、肺泡表面积大,肺泡周围毛细血管丰富,与空气 接触面广。 2、呼吸道富有水分,易使污染物溶解 吸收,或造成 局部刺激和腐蚀性损害。
2、贫富差距,加大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
富人:消耗掉大量的资源 穷人:为了换取工业品,大规模攫取资源、毁 坏环境。
3.环境污染是造成生
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 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 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 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称之为公害。 公害病: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 病称之为公害病。
(四)其他污染
例如,电视塔和其他电磁波通讯设备可 产生微波和电磁辐射;原子能和放射性核素 机构所排出未经严格处理的放射性废弃物(切 尔诺贝利核电站);自然灾害、突发意外事 故以及战争(贫铀装甲)等,都可以使环境遭不 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二、环境污染物的分布、迁移与自净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取决于污染 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和环境的条件。一般而 言,大气、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扩散、 稀释、溶解、沉降等作用,由浓度高的地 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转移;土壤表面的污染 物则可通过降水冲刷流入河流水域;

第1章人和环境

第1章人和环境

生活性污染
生活性“三废”
生活性污染已成 为城市污染的主 要来源
交通性污染
是目前城市空气污 染的重要来源 。
其它污染
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废弃物、自然 灾害、突发意外事故以及战争 。
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自净
(一)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指污染物空 间位置和范围变化,浓度变化(如下图)
图: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迁
生物富集作用(bioenrichment): 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一些有毒金属和
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 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
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逐级增高,使 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 浓度。
痛痛病
铊中毒
海豹畸形
水俣病
五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
正常调节
反应过 程
代偿状态 失代偿状态
健康效应谱呈金字塔形分布:如下图所示
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
Health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pathogenic factors
死亡
临 床

患病


自然原因:洪水、地震、风景、火山爆发
损对 害人 的类 化健 学康 物有
燃料废气:烟、COx、NOx、SOx 汽车 尾气、火车废气、废渣
金属与重金属:镉、铬、汞、 铅、锌、砷、
农药化肥:有机磷、有机氮 其他有机物:氰、酚、塑料、洗涤剂、环境
雌激素、二噁英、持久性 有机污染物(POPs)

第1单元第1节人类环境

第1单元第1节人类环境

第1单元第1节人类环境●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1.让学生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其分类。

2.通过教材示意图,使学生明白得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3.让学生运用人类自身事例,说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4.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新课导入建议用地球是太空中一颗朝气蓬勃的星球,人类生活在其中……等有关的图文材料导入新课。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2.明白得环境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3.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重点)环境及其分类1.定义: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概念内容自然环境是围绕在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社会环境人类依照生活与生产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环境可分为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行环境等3.认识误区:人们将人类环境等同于自然环境,不利于正确、全面地认识环境问题。

1.自然环境完全不受人类的阻碍,这种说法对吗?【提示】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当今的地球表面,纯自然环境几乎不存在了,科技不断进展的今天,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

其中受人类阻碍较轻微,仍保持着天然生态特点,同时物质的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物种的演化差不多按自然规律进行的环境仍可称为自然环境。

环境与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关系1.环境与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2)二者之间的关系⎩⎪⎨⎪⎧ 差不多上人类赖以生存和进展的必要条件环境阻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庞大阻碍 2.环境与生态系统 (1)环境的作用:环境阻碍着生物的生理过程、形状构造和地理分布。

(2)生物的反作用⎩⎪⎨⎪⎧ 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和改造作用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具有较 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可容纳较多的污染 物质而不至于造成环境污染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时代 人类活动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原始社会 采集野生植物、捕猎野生动物 人类依靠自然环境农业社会 栽培植物、驯养动物 人类顺应自然环境工业社会 人类掠夺性开采资源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不和谐当代社会 认识改变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进展 2.环境与人类的紧密关系人类的生存进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猎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与环境一、单选题1.对原生环境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天然形成并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B.其中存在有许多对人体及其他生物体有利的因素C.其中良好的微小气候和优美的绿化等对健康都起促进作用D.原生环境中不会存在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2.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超过单个元素引起的效应之和称为多种环境因素的()作用。

A.单独作用B.相加作用C.协同作用D.拮抗作用3.当今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A.天然污染物B.化学性污染物C.物理性污染物D.生物性污染物4.生态健康模式是A.环境-健康B.环境-人群C.环境-生物D.环境-人群-健康E.环境-生物-健康5.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超过单个元素引起的效应之和称为多种环境因素的()作用。

A.单独作用B.相加作用C.协同作用D.拮抗作用6.环境污染对健康的特征不包括()A.影响范围大和人群面广B.低浓度长期作用C.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多样性综合作用D.环境污染造成人群健康危害有特异性7.预防医学研究的人类环境主要包括A.空气、水、土壤B.空气、水、食物、土壤C.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环境D.人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8.环境的生态平衡是指A.自然环境中各种生物间的动态平衡B.人与环境之间物质转换的平衡C.环境中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D.环境中非生物因素与人类之间的动态平衡9.在环境有害物质的危险度评价中危害鉴定的目的是确定有害化学物()A.对机体产生危害的程度B.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C.对机体产生的危害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D.是否对机体产生危害10.从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角度,高危人群是指()A.对环境污染产生不良反应的人群B.对环境污染最敏感的人群C.对环境污染引起健康损害最敏感的人群D.体弱多病的人群11.关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部分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分解成无害的简单化合物B.大部分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分解成危害较小的简单化合物C.污染物在环境中不会转化成为毒性更大的新物质D.污染物在环境中可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12.环境的物理自净作用不包括A.稀释B.逸散C.中和D.凝聚13.生物圈中各种生物体之间关系为A.相互依存B.相互依存、相互制约C.相互制约D.相互对抗14.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A.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森林大火B.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洪涝灾害C.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运输工具D.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地震15.构成人类环境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社会心理因素B.化学因素C.遗传因素D.生物因素E.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16.环境污染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A.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及污染物与器官亲和力B.特定部位的屏障作用C.脂肪组织分布的量D.器官和组织所在的部位17.哪种物质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A.汞蒸汽B.汞离子C.氯化汞D.甲基汞18.关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部分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分解成无害的简单化合物B.大部分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分解成危害较小的简单化合物C.污染物在环境中不会转化成为毒性更大的新物质D.污染物在环境中可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19.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被称为A.吸收B.分布C.转移D.蓄积E.代谢20.生物间物质转移和能量传递的形式为A.新陈代谢B.食物链C.生物转化D.生物代谢21.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是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22.生物体之间通过食物链可传递A.能量B.物质C.物质和能量D.有机物23.生态系统中包括A.生产者、消费者、有机界和无机界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C.生产者、消费者、合成者和无机界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有机界24.对环境污染描述错误的是A.可由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引起B.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C.不会造成环境理化结构的改变D.对人类健康可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25.对次生环境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B.与原生环境比,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C.次生环境比原生环境差D.人类活动时不重视物质、能量平衡,就会使次生环境的质量变劣26.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最易通过何途径进入体内A.皮肤B.呼吸道C.消化道D.汗腺E.眼睛27.可经毛发排出的化学物是A.一氧化碳B.二氧化硫C.硫化氢D.苯E.砷28.下列何种物质在环境中不易自净A.多氯联苯B.碳氧化物C.氮氧化物D.光气29.哪种物质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A.汞蒸汽B.汞离子C.氯化汞D.甲基汞30.环境污染物中能引起铅中毒、水俣病、痛痛病的金属毒物是A.铅、汞、铬B.铅、汞、镉C.铅、锰、铜D.铅、锡、钻E.铅、铬、锰31.对食物链描述不正确的是A.形成食物链的关键是一种生物为另一种生物的食物B.可传递物质和能量C.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可由无机界向有机界转移D.食物链只传递物质和能量,不传递疾病32.下列哪项是属于原生环境问题A.自然灾害B.环境污染C.生态破坏D.社会生活问题33.下列哪项是属于次生环境问题A.地方病B.自然灾害C.生态破坏D.社会生活问题34.对生态系统描述错误的是A.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B.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C.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生物圈,小至一个局部范围,甚至一座山一个池塘D.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非生物环境的变化对整个系统影响不大35.对环境污染描述错误的是A.可由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引起B.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C.不会造成环境理化结构的改变D.对人类健康可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36.关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部分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分解成无害的简单化合物B.大部分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分解成危害较小的简单化合物C.污染物在环境中不会转化成为毒性更大的新物质D.污染物在环境中可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37.人类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方式是A.新陈代谢B.生物转化C.生物富集D.化学反应E.以上都不是二、填空题:1.污染物自净的途径有()、()、()。

2.碳氢化合物与多氯联苯相比,在环境中较()自净。

3.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被称为()。

4.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最易通过()途径进入体内。

5.污染物在体内经过转化可以使毒性增强,叫()。

6.含有大量氮、磷的污染物流入水体,可使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的感官和化学性状迅速恶化,这种现象在淡水中叫(),在海水中叫()。

7.原始森林是属于(),而城市则属于性的()。

8.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蓄积量与()、()、()有关。

9.污染物在体内蓄积的部位称为(),发挥毒作用的部位称();两者不一定一致。

10.体内毒物达到最大蓄积量一般要经过()个生物半减期。

11.在环境污染标准制定时,最先要考虑保护的人群是()12.生态平衡时指生态系统个要素之间处于一种()。

13.只有脂溶性的物质()透过健康无损的皮肤。

14.生态系统平衡是一种(),存在()、()及信息流动。

15.健康效应谱是呈金字塔型的()。

三、判断1.有机物在环境中都很容易净化。

2.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

3.同一类有机物中饱和化合物的毒性大于不饱和化合物。

4.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均属于环境的因素。

5.通常必需微量元素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呈U 型。

6.呈弱酸性的物质在胃内不易被吸收,但在弱碱性的肠内容易吸收。

7.污染物进入机体内毒性均会降低。

8.毒物的溶点、沸点越低,则越易挥发,不易通过呼吸道吸收。

9.部分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分解成无害的简单化合物。

10.环境污染的特点包括广泛性、长期性、多样性、复杂性。

11.进入体内的污染物质在体内蓄积的部位和产生毒作用的部位通常是一致的。

12.一次污染物毒性作用通常比二次污染物强。

13.原生环境比次生环境对人有利。

14.人体与环境具有统一性和依从性。

15.生态系统主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不包括无机因素。

四、名词1.原生环境2.次生环境3.一次污染物4.二次污染物5.生物圈6.生态系统7.生态平衡8.半数致死剂量9.最大无作用剂量10.剂量-效应关系11.环境污染12.公害病13.食物链14.物质蓄积15.功能蓄积16.生物解毒作用17.生物活化作用18.靶器官19.储存库五、简答1.简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2.简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3.简述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4.简述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及特点。

5.简述健康效应谱的特点。

6.污染物的理化特征及对人健康影响的差异。

7.简述环境的概念及组成。

8.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关系。

9.简述影响个体感受性差异的因素。

10.简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联合作用。

六、论述1.论述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并举例。

2.举例并阐述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的影响因素。

3.阐述必需元素和非营养性毒物不同的剂量反应关系。

4.论述污染物在体内的处置过程及主要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