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实验七

合集下载

实验七RLC串联谐振电路

实验七RLC串联谐振电路
论值进 行比较。
根据实验原理和数据 计算电路的品质因数、 谐振频率等参数。
0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数据展示
RLC元件参数:R=10Ω,L=0.5H,C=0.5μF 输入信号频率范围:1Hz-10MHz
实验数据展示
测试点电压、电流数据记 录
电压、电流幅值随频率变 化的曲线图
电路连接与调试
将电阻、电感、电容按照要求 连接在实验箱上,确保连接牢 固、无短路现象。
打开电源,调整信号发生器的 频率,观察示波器显示的波形, 对电路进行调试,使电路达到 谐振状态。
使用万用表测量电路的阻抗, 记录数据。
数据记录与处理
记录信号发生器的频 率、示波器显示的波 形、万用表测量的阻 抗等数据。
而成。
当外加交流电源的频率与电路 自振频率相等或接近时,会发
生串联谐振现象。
此时,电路的阻抗最小,电流 最大。
RLC串联谐振电路在电子、通 信和信号处理等领域有广泛应
用。
实验设备与材料
电源
信号发生器和稳压电源。
测试仪器
示波器、万用表。
元器件
电阻、电感、电容以及连接线等。
02 RLC串联谐振电路介绍
05
06
随着频率的增加或减少,相位角逐渐增大 或减小。
误差分析
01
02
03
测量误差
由于电压表、电流表存在 测量误差,导致实验数据 存在一定的误差。
环境因素
环境温度、湿度等变化可 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仪器误差
实验仪器可能存在的误差, 如电阻器、电感器和电容 器的误差。
05 结论与总结
实验结论
01
RLC串联谐振现象
在特定频率下,RLC串联电路呈现纯电阻性,此时电路的阻抗最小,电

实验七-负反馈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七-负反馈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七负反馈放大电路班级:自动化一班学号:15350027姓名:李振昌2016.11.30一、实验目的1. 加深对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认识。

2.加深理解放大电路中引入负反馈的方法。

3. 加深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及器件三、 实验原理图7-1为带有负反馈的两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

图7-1 负反馈放大电路1、闭环电压增益iOV V V A =——基本放大器(无反馈)的电压增益,即开环电压增益。

1+A V F V ——反馈深度,它的大小决定了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改善的程度。

2、反馈系数 3、输入电阻 R if = (1+A V F V )R iR i ——基本放大器的输入电阻 4、输出电阻R o ——基本放大器的输出电阻A vo ——基本放大器∞=L R 时的电压增益图7-2四、 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1、测量静态工作点按图7-1连接实验电路,取V CC =+12V ,V i 0,用直流电压表分别测量第一级、第二级的静态工作点,记入表7-1。

表7-12、测试基本放大电路的各项性能指标将实验电路图按图7-2改接开环状态,即把R f断开后分别并在R F1和R L上,其它连线不动。

1) 测量中频电压增益A V,输入电阻R i和输出电阻R o。

①以f=1KHz,V S约5mV正弦信号输入放大器,用示波器监视输出波形v o,在v o不失真的情况下,用交流毫伏表测量V S,V i,V L,记入表7-2。

表7-2②保持V S不变,断开负载电阻R L (注意,R f不要断开),测量空载时的输出电压V o,记入表7-2。

2)测量通频带接上R L,保持1)中的V S不变,然后增加和减小输入信号的频率,找出上、下限频率f H和f L,记入表7-3。

3、测试负反馈放大器的各项性能指标将实验电路恢复为图7-1的负反馈放大电路。

适当加大V S(约10mV),在输出波形不失真的条件下,测量负反馈放大器的A Vf、R if和R of,记入表7-2;测量f Hf和f Lf,记入表7-3。

实验七正弦稳态交流电路的研究

实验七正弦稳态交流电路的研究

实验七 正弦稳态交流电路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研究正弦稳态交流电路中电压、电流相量之间的关系,验证基尔霍夫定律。

(2)掌握交流电路中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方法,测定交流参数。

(3)学会日光灯线路的连接及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理解改善电路功率因数的意义。

二、原理说明(1). 在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中,用交流电流表测得各支路的电流值, 用交流电压表测得回路各元件两端的电压值,它们之间的关系满足相量形式的基尔霍夫定律,即 ∑•U =0 。

(2). 图7-1所示的RC 串联电路,在正弦稳态信号U 的激励下,U R 与U C 保持有90º的相位差,即当R 阻值改变时,U R 的相量轨迹是一个半园。

U 、U C 与U R 三者形成一个直角形的电压三角形,如图7-2所示。

R 值改变时,可改变φ角的大小,从而达到移相的目的。

图7-1 RC 串联电路 图(3). 本实验采用三表法(电压表、电流表、瓦特表)来测量交流电路参数。

在正弦交流电路中,一个未知阻抗jX R Z +=,当测出其端电压U 和通过它的电流I 及其所消耗的功率P 后,就可计算出其电阻值R 和电抗值X 。

其关系如下:2IP R =, I U Z= ,22R Z X -= 式中U 、I 、P 为电压表、电流表和瓦特表的读数。

对于电感线圈 ωXL =,对于电容器 XC ω1=(4). 日光灯线路如图7-3所示,图中 A 是日光灯管,L 是镇流器, S 是启辉器,C 是补偿电容器,用以改善电路的功率因数(cos φ值)。

图7-3 日光灯电路UU c UcU R三、实验设备四、实验内容及步骤将实验台电源端自耦调压器输出调至220V ,断开电源进行接线。

图7-4 图7-5(1)RC 串联电路按图7-4 接线。

R 为15W/220V 的白炽灯泡,电容器为 4.7μF/450V 。

经指导教师检查允许后,通电实验,记录U 、U R 、U C 及P 值于表7-2中。

实验七比例求和运算电路

实验七比例求和运算电路

03 实验步骤与操作
搭建比例运算电路
选择合适的运算放大器
搭建电路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具有适当性能指 标的运算放大器,如低失真、低噪声 等。
按照设计好的电路图,在面包板上搭 建比例运算电路,注意元件布局和走 线。
设计比例运算电路
根据所需放大倍数,设计合适的比例 运算电路,包括电阻、电容等元件的 选型和取值。
搭建求和运算电路
设计求和运算电路
根据实验需求,设计能够实现两 个或多个输入信号求和的运算电
路。
选择合适的元件
根据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电阻、 电容等元件,实现信号的加权和求 和。
搭建电路
在面包板上按照设计好的电路图搭 建求和运算电路,确保连接正确且 紧固。
组合比例求和运算电路
连接比例运算电路和求和运算电路
实验意义及价值
拓展电子技术应用领域
比例求和运算电路作为一种基本的模拟电路,在电子技术应 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信号处理、自动控制等。
促进电子技术教学发展
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模拟电路的基 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深入研究高性能比例求和运算电路
实验七比例求和运算电路
目 录
• 引言 • 比例求和运算电路基本原理 • 实验步骤与操作 • 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 • 实验结论与总结
01 引言
实验目的
掌握比例求和运算电 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 方法。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分 析和电路设计的正确 性。
学会使用运算放大器 构建比例求和电路。
实验背景
比例求和运算电路是模拟电子技术中的一种基本电路,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自动 控制等领域。

实验七RLC在交流电路中的特性实验

实验七RLC在交流电路中的特性实验

实验七RLC在交流电路中的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R、L、C元件在正弦交流电路中基本特性的认识。

2、研究R、L、C元件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和各个电压之间的关系。

3、观察R、L、C元件在并联电路中总电流和各支路电流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1、电阻R元件线性电阻元件R在交流电路中图7-1(a)电压和电流的正方向如图所示(a)(b)(c)图7-1电阻元件R的交流电路、电压与电流正弦波形及相量两者的关系由欧姆定律确定,即U=iR选择电流经过零值并向正值增加的瞬间作为计时起点(t=0),即设i=ImRinωt为参考正弦量,则u=iR=ImRinωt=Uminωt在电阻元件的交流电路中,电流和电压是同相的(相位差=0)。

表示电压和电流的正弦波如图7-1(b)所示。

Um=ImR或UmURImI在电阻元件电路中,电压的幅值(或有效值)与电流的幅值(或有效值)之比值,就是电阻R。

如用相量表示电压和电流的关系,为或UIR此即欧姆定律的相量表示。

电压和电流的相量图如图7-1(c)所示。

2、电感L元件一个非铁心线圈线性电感元件与正弦电源联接的电路。

假定这个线圈只有电感L,而电阻R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当电感线圈中通过交流i时,其中产生自感电动势eL设电流i、电动势eL和电压u的正方向如图7-2(a)所示。

(a)(b)(c)图7-2电感元件L的交流电路、电压与电流正弦波形及相量根据克希荷夫电压定律得出式,即u=eL=Ldt设电流为参考正弦量,即dii=Iminωtd(Imint)则u=Ldt=ImωLcoωt=ImωLin(ωt+90o)=Umin(ωt+90o)也是一个同频率的正弦量。

在电感元件电路中,在相位上电流比电压滞后90o(相位差=+90o)。

表示电压u和电流i的正弦波形如图7-2(b)所示。

Um=ImωL或m=ωL在电感元件电路中,电压的幅值(或有效值)与电流的幅值(或有效值)比值为ωL。

当电压U一定时,ωL愈大,则电流I愈小。

实验七 RC电路频率特性

实验七 RC电路频率特性

实验七 RC 电路频率特性一、实验目的1、了解低通和高通滤波器的频率特性,熟悉文氏电桥的结构特点及选频特性;2、掌握网络频率特性测试的一般方法;二、实验仪器信号发生器、交流毫伏表、数字频率计、双踪示波器三、实验原理1、文氏电路如图1所示,电路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的幅值分别为Uo 、Ui ,相位分别为φo 、φi ,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的比为网络函数,记为H (j ω),网络函数的幅值为∣H (j ω)∣=Uo/Ui ,相位为φ=φo -φi ,∣H (j ω)∣和φ分别为电路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文氏电路的网络函数表达式为:文氏电路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见图2和3,在频率较低的情况下,即1/C R ω>>时,电路可近似等效为图4所示的低频等效电路。

频率越低,输出电压的幅度越小,其相位愈超前于输入电压。

当频率接近于0时,输出电压趋近于0,相位接近90度。

而当频率较高时,即当1/C R ω<<时,电路电路可近似等效为图5所示的高频等效电路。

频率越高,输出电压的也幅度越小,其相位愈滞后于输入电压。

当频率接近于无穷大时,输出电压趋近于0,相位接近-90度。

由此可见,当频率为某一中间值o f 时,输出电压不为0,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同相。

∣H (j ω)∣ φ图1 RC 文氏电路 图2 文氏电路幅频特性 图3 文氏电路相频特性31arctan)1(31)1(31)(22RC RC RCRC RCRC j UU j H io ωωωωωωω-∠-+=-+==u o+--1/390图4 低频等效电路 图5 高频等效电路2、实验测量框图如图6所示,信号源与RC 网络构成回路,将信号源输出信号和RC 网络端输出信号接入示波器,用频率计测量信号源输出信号的频率。

图6 实验框图 图73、RC 带通网络中心频率0f 的测定当带通网络的频率0f f 时,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的相位差为0,如果在示波器的垂直和水平偏转板上分别加上频率、振幅和相位相同的正弦电压,则在示波器的荧光屏上将得到一条与X 轴成45度的直线。

电路七实验

电路七实验
U XL L I
(测量值)Leabharlann X L 2fL(理论值)
4. 用示波器观察函数电源的各种波形 1) 观察正弦波波形 2) 观察三角波波形 3) 观察方波波形
三 实验线路
200Ω A
函数电源 功率输出 正弦波
~
R 300Ω
V
参数:Vp-p = 20V 1. 电阻的频率特性:R = 200Ω 2. 测量容抗XC及XC—f特性曲线 R = 200Ω C = 1 μf 3. 测量感抗XL及XL—f特性曲线 R = 200Ω L = 100mH
Xc Uc I
(测量值)
Xc
1 2fC
(理论值)
3.测量感抗XL及XL--f特性曲线 如图接线,在正弦交流电的作用下,改变频率f, 频率范围:100-3000Hz,测量电感上的电压及电流。 将其记录在表格中。计算出各点的感抗XL与理论值进 行比较,并根据实验数据,画出XL--f频率特性曲线。
将其记录在表格中。计算出各点的阻抗,并根据实验数据, 画出电阻的频率特性曲线。
RX UX I
2. 测量容抗XC及XC--f特性曲线 如图接线,在正弦交流电的作用下,改变频率f,频 率范围:100-3000Hz,测量电容上的电压及电流。将其记 录在表格中。计算出各点的容抗XC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并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XC--f频率特性曲线。
实验七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阻抗频率特性
一 实验目的 1. 学会R、L、C交流元件在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电压、电 流的测量。 2. 了解在正弦交流电路中R、L、C元件的阻抗与频率之 间的关系。 3. 学习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二 实验任务 1. 测量电阻的频率特性 如图接线,在正弦交流电的作用下,改变频率f,频 率范围:100-3000Hz,测量电阻上的电压及电流。

7、实验七: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

7、实验七: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

7、实验七: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实验目的:1.了解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的基本概念及作用;2.研究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放大性能;3.掌握组建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法及电路调试技巧。

实验原理: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由放大器和反馈电阻两部分组成,如图所示。

在此电路中,输出信号经过电压分压器R1和R2,形成反馈信号vF,该信号与输入信号相比较后,通过反馈电阻Rf回到放大器的负输入端,形成负反馈电路。

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的作用是保证电路的稳定性和线性性,提高放大器的增益稳定度和频率响应,同时减小失真。

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的反馈系数β=Fb/F0,其中Fb是反馈信号,F0是放大器输入信号。

反馈系数β 越大,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差别就越小,电路的放大增益就越小,失真也越小。

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的放大倍数A=(1+Rf/R1)×A0/(1+βA0),其中A0是放大器的开环电压增益,A为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的闭环电压增益。

实验内容:(1) 用示波器测量极管放大电路的直流工作点(电阻落);(2) 测量极管放大电路的直流放大倍数 Av;(3) 将放大电路改为有源负载方式并提高放大倍数;(4) 将电路改为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并调节 Rf,使放大倍数改变,说明负反馈的作用;(5) 计算负反馈系数β 和放大倍数 A。

实验仪器:电压信号源,二分频用的 RC 滤波器,示波器,音量表,万用表等。

实验步骤:1.将极限放大电路接到示波器输入终端上,调节电路电源使频率为1kHz,滑动电位器RP0,调整示波器上下限位置,测量峰峰值Epp和直流信号值Eoff;2.计算电路的直流放大倍数Av=Epp/2Eoff/α(V/V);3.将放大电路改为有源负载,调整RP1,使交流放大倍数提高到大于1赫兹的100±5倍;4.将电路改为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调整反馈电阻Rf,记录测量结果;5.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负反馈系数β,验证对放大倍数的影响。

实验七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实验

实验七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实验

实验七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研究可控整流电路在电阻负载,电阻电感性负载,反电动势负载时的工作情况。

二、实验所需挂件及附件1. 电源控制屏2. 三相晶闸管触发电路3. 双踪示波器,万用表4. 晶闸管主电路5. 可调电阻,电感等三、实验原理1、电阻性负载图7-1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电阻性负载)及o 0=α波形阴极连接在一起的3个晶闸管(VT1,VT3,VT5)称为共阴极组;阳极连接在一起的3个晶闸管(VT4,VT6,VT2)称为共阳极组。

共阴极组中与a ,b ,c 三相电源相接的3个晶闸管分别为VT1,VT3,VT5,共阳极组中与a ,b ,c 三相电源相接的3个晶闸管分别为VT4,VT6,VT2。

晶闸管的导通顺序为VT1-VT2-VT3-VT4-VT5-VT6。

o 0=α表示各晶闸管从其自然换相点开始触发,得到的输出电压波形为其线电压的包络线。

图7-2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电阻性负载)o 30=α时波形从图可以看出,当o 60≤α时,u d 波形连续,对于电阻负载,i d 波形与u d 波形形状一样,也连续,每管工作120︒ ,每间隔60︒有一管换流。

60︒为波形连续和不连续的分界点。

α>60︒,由于对应线电压的过零变负,非同一相的共阴极组和共阳极晶闸管串联承受负压而关断,此时输出电压电流为零。

负载电流断续,各晶闸管导通角小于120︒。

晶闸管及输出整流电压的情况如下表所示:时段I II III IV V VI 共阴极组中导通的晶闸管VT1VT1VT3VT3VT5VT5共阳极组中导通的晶闸管VT6VT2VT2VT4VT4VT6整流输出电压u du α -u b=u abu α -u c=u αcu b –u c=u bcu b –u a=u bau c –u a=u cau c –u b=u cb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特点:(1)2管同时通形成供电回路,其中共阴极组和共阳极组各1,且不能为同1相器件。

实验七 比例求和运算电路

实验七 比例求和运算电路

实验七比例求和运算电路实验七比例求和运算电路一、实验目的1. 掌握用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比例、求和电路的特点及性能。

2. 学会上述电路的测试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器材(型号)1. 数字万用表UT562. 电子线路实验学习机三、实验原理集成运放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它能构成各种电路上,运算电路的输出电压是输入电压某种运算的结果,介绍比例、加减等基本运算电路。

(1)运算电路:(2)描述方法:运算关系式 uO=f (uI)(3)分析方法:“虚短”和“虚断”是基本出发点。

1. 理想运放的参数特点Aod、 rid 、fH 均为无穷大,ro、失调电压及其温漂、失调电流及其温漂、噪声均为0。

电路特征:引入电压负反馈。

集成运放的线性工作区: AuO?uo??u??u?可得u??u??0即u??u?。

又因ri??,可得运放的输入电流i=0。

利用运放在线性应用时u??u?和i=0这两个特点来分析处理问题,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当一致,不会带来明显的误差。

RFuiRRPiu?-RI??uou?+图3-7-1 理想运放电路1. 基本运算电路(1)反相比例电路uo??iFRF??uiRF (3-7-1) R1可见,由于电路中引入深度负反馈,使闭环放大倍数AuF完全由反馈元件值确定。

改变比值RF/R,可灵活地改变AuF的大小。

式中的负号表示uo与ui反相。

平衡电阻RP=RF//R。

RFuiR-iFi1u++oR_PRP为了减小输入级偏置电流引起的运算误差。

图3-7-2 反相比例电路(2)反相加法电路uo??(RFRuRi1?FRui2) (3-7-3) 12若取R1=R2=R,则有ui1R1RFui1iFi2R2-i2+u+oR_P 图3-7-3 反相加法电路uFO??RR(ui1?ui2) (3-7-4) 1此电路的输入信号不限于两路,根据需要可扩展为多路。

(3)同相比例电路和电压跟随器RFR-u?+u+o__iRPu?+u图3-7-4 同相比例电路u??RR?RuoF因此为 uRFo?(1?R)ui (3-7-5)电路的闭环放大倍数为2AuF?1?RF (3-7-6) R 上式表明,同相比例电路的输出电压uo与输入电压ui同相位,而且电压放大倍数总是大于1。

实验七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实验七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实验七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一、实验目的1、把握用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组合逻辑电路的方式。

2、熟悉用中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组合逻辑电路的方式。

二、实验原理组合逻辑电路在逻辑功能上的特点是:这种电路在任何时刻的输出仅仅取决于该时刻的输入信号,而与这一时刻输入信号作用前电路原先的状态没有任何关系。

其电路结构大体上由逻辑门电路组成,只有从输入到输出的通路,没有从输出反馈到输入的回路,这种电路没有经历功能。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确实是将实际的,有因果关系的问题用一个较合理、经济、靠得住的逻辑电路来实现。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一样进程是(1)分析事件的因果关系,并用二值逻辑的0与1列出真值表。

(2)把真值表转换为对应的逻辑函数。

(3)依照电路的具体要求和器件的资源情形等因素选定器件的类型。

(4)将逻辑函数化简或变换成与所选用的器件类型相一致。

(5)依照化简或变换后的逻辑函数,画出逻辑电路图。

(6)依照逻辑电路图,用选定的器件实现具体的电路装置,并进行调试完成。

逻辑化简是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关键步骤之一。

但最简设计不必然是最正确的,一样情形在保证速度,稳固靠得住与逻辑关系清楚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利用最少的器件,以降低本钱,减少体积。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进程一般是在理想情形下进行的,即假定一切器件均没延迟效应。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信号通过任何器件都需要一个响应时刻。

而且由于制造工艺上的缘故,各器件的延迟时刻离散性专门大,因此依照理想情形设计的组合逻辑电路,在实际工作中输入信号转变时有可能产生不正常现象,这确实是通常所说的冒险现象。

组合逻辑电路的冒险现象是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

当设计出一个组合逻辑电路后,第一应进行静态测试,即按真值表依次改变输入变量,测得相应的输出逻辑值,验证逻辑功能后,再进行动态测试,观看是不是存在冒险。

若是电路存在冒险现象,但不阻碍电路的正常工作,就不需要采取排除冒险的方法,若是阻碍电路的正常工作,就必需采取方法加以排除。

实验七 集成电路RC正弦波振荡电路(有数据)

实验七  集成电路RC正弦波振荡电路(有数据)

实验七 集成电路RC 正弦波振荡电路一、实验目的1.掌握桥式RC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2.熟悉正弦波振荡电路的调整、测试方法。

3.观察RC 参数对振荡频率的影响,学习振荡频率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仪器1.双踪示波器2.低频信号发生器3.频率计三、实验原理正弦波震荡电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是:一必须引入反馈,而且反馈信号要能代替输入信号,这样才能在不输入信号的情况下自发产生正弦波震荡。

二是要有外加的选频网络,用于确定震荡频率。

因此震荡电路由四部分电路组成:1、放大电路,2、选频网络,3、反馈网络,4、稳幅环节。

实际电路中多用LC 谐振电路或是RC 串并联电路(两者均起到带通滤波选频作用)用作正反馈来组成震荡电路。

震荡条件如下:正反馈时Of i X F X X ==/,Oi O X F A X A X ==/,所以平衡条件为1=F A ,即放大条件1=F A ,相位条件πϕϕn F A 2=+,起振条件1>F A。

本实验电路常称为文氏电桥震荡电路,由2p R 和1R 组成电压串联负反馈,使集成运放工作于线性放大区,形成同相比例运算电路,由RC 串并联网络作为正反馈回路兼选频网络。

分析电路可得:0,112=+=A p R R Aϕ 。

当C C C R R R p ====2111,时,有)1(31RC RC j F ωω-+= ,设RC 10=ω,有200)(91ωωωω-+=F ,)(3100ωωωωϕ--=arctg F 。

当0ωω=时,0,31==F F ϕ ,此时取A 稍大于3,便满足起振条件,稳定时3=A 。

填空题:(1)图11.1中,正反馈支路是由 RC 串并联电路 组成,这个网络具有 选频 特性,要改变振荡频率,只要改变 R 或 C 的数值即可。

(2)图11.1中,1R P 和R 1组成负反馈,其中 Rp 是用来调节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使A V ≥3。

四、实验内容1.按图11.1接线。

电路实验实验七多级负反馈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以降低电路的

电路实验实验七多级负反馈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以降低电路的

电路实验实验七多级负反馈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以降低电路的电子实验报告院系班级学号姓名实验名称多级及负反馈放大电路日期 2014/5/15一、实验目的1、了解认识多级放大作用原理及负反馈原理2、学会正确使用示波器调节、测量输入输出波形3、分会正确发生器使用函数信号发生器、数字交流毫伏表。

4、学习使用 Multisim 电子电路仿真应用软件。

二.实验仪器设备三极管,直流稳压电源,导线,电位器、数字万用表,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实验箱三、实验内容1、在实验箱上搭接两级放大两级变压器,输入信号Vs=500mV,f=5KHz、偏移量=0V的交流正弦波。

2、调整电路的静态工作极大值,使得输出电压Vpp最大且增益不失真,记录输入输出波形,计算Av,观测各级三极管分后的静态工作点相关参数。

(Vb、Vc、Ve、Vce、Vbe)3、在两级放大电路的基础上电路增加电压连结负反馈支路,其中Rf=5.1K,C=10uF。

记录输入输出线性,测量该电路AvF4、比较和总结多级负反馈电路。

四、实验原理单级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有时不能满足不可我们的需要,为此我们需要把若干个基本的放大电路连接起来,组成多级放大电路。

多级放大电路之间的连接控制器称为耦合,它的方式有多种。

电磁场实际中我们常用的耦合方式有三种,即阻容耦合、随意耦合和变压器耦合。

多级放大电路的指标计算:电压放大倍数Au=多级放大电路的倍数等于各级放大电路倍数的。

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对于多级放大电路来说:输入级的输入电阻就是输入电阻;输出级的输出电阻就是输出电阻。

负反馈:用增益端的电压减弱输入端的电压实验电路图如下:五、实验数据多级放大饱和未失真波形图:Av1=1.71v/5.2mv=329失真波形图:负反馈波形图:反馈系数f=260mv/1.61v=0.1615Av2= Av1/(1+f* Av1)=6.1六、实验结论输入电压为500mv,直接通过多级放大会超过电器元件负载,在输入端加一相距甚远100倍串连电阻便可使函数发生器降低一百倍后作为输入接收器信号输入通过对开环、闭环两次数据的比较之后,可以明显地发现:负反馈会降低电压的放大倍数,但能提高电压增益的稳定性。

实验七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实验

实验七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实验

调整触发角并记录实验数据
调整触发角
通过改变晶闸管的触发角,观察整流 电路的工作状态变化。
记录实验数据
在调整触发角的过程中,记录输入、 输出电压、电流等参数的变化情况, 并进行分析。
04 实验结果与分析
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与电流波形
总结词
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与电流波形,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解决方案2
尝试增加负载电阻的阻 值,以减小电流对输出
电压的影响。
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展望与思考
展望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 有更加高效、智能的整流电路出现,为电力 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思考
在实验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电力电子技 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我认为,为了更 好地掌握这门技术,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 还需要多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加深对原 理的理解。同时,也需要关注电力电子技术 的发展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情 况。
的控制。
了解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在不 同控制信号下的工作状态和输出
特性。
学习整流电路的参数计算和元件选择
学习整流电路的参数计算,包括输入电压、输出电压、电流等参数的计算方法。
学习元件的选择原则,包括晶闸管、二极管、电容等元件的选择标准和使用注意事 项。
掌握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元件参数的计算和选择,以确保整流电路的性能和稳定性。
详细描述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改变触发角的大小,观察到了整流电路输出电压和电流波形的变化。随着触 发角的增大,输出电压和电流波形均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这一结果表明,触发角是影响整流电路 性能的重要参数。
元件参数对整流电路性能的影响
总结词
实验结果显示,元件参数对整流电路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电路实验七实验报告_数模转换电路测量

电路实验七实验报告_数模转换电路测量

电路实验七实验报告实验题目:数模转换电路测量实验内容:1.设计一个四位二进制数的数字模拟信号(D/A)转换器;2.实验室提供100Ω和200Ω电阻用于搭接梯形电路,二进制数用0V、5V电压提供;3.用集成运放µA741作放大输出,其供电电压为+12V和-12V;4.记录输入的二进制数从0000——1111对应的输出电压值。

描点绘制数模转换的输入输出曲线(用excel画)。

实验环境:数字万用表、学生实验箱、导线、面包板、色环电阻。

实验原理:数模转换器,又称D/A转换器,简称DAC,它是把数字量转变成模拟的器件。

D/A转换器基本上由4个部分组成,即权电阻网络、运算放大器、基准电源和模拟开关。

在实验中,我们用如下所示的电路来搭接一个数模转换器。

用4个开关K1、K2、K3、K4分别对应四位二进制数,当开关接地时,二进制数为0,当开关接基准电源时,二进制数为1。

我们将测量16个四位二进制数分别对应的输出模拟电压U o的值。

实验记录及结果分析: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模拟信号电压取绝对值):0101 1.220110 1.460111 1.721000 1.871001 2.221010 2.531011 2.881100 2.851101 3.111110 3.351111 3.61绘制出数模转换器的输入输出曲线图如下:可见模拟输出电压随着数字信号的增加呈阶梯型增长,数字信号被转化为了模拟信号。

实验总结:这一次的实验,因为电路较为复杂,且网上相关资料较少,所以做起来稍显困难,一开始有点找不到方向。

不过经过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摸索,逐渐掌握了方法,最后顺利完成了实验。

实验过程中学会了处理很多问题的方法,特别是面包板接线的一些操作。

同时,这次实验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数模转换的概念。

实验七交流电路等效参数的测量

实验七交流电路等效参数的测量

实验七交流电路等效参数的测量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实验七交流电路等效参数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 学习用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和功率表测量交流电路的等效参数2. 熟练掌握功率表的接法和使用方法二、原理说明1. 三表法测电路元件的参数正弦交流激励下的元件值或阻抗值,可以用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及功率表,分别测量出元件两端的电压U,流过该元件的电流I和它所消耗的功率P,如图7-1所示,然后通过计算得到所求的各值,这种方法称为三表法,是用以测量50Hz交流电路参数的基本方法。

根据交流电的欧姆定律,可以有阻抗的模│Z│=U/I电路的功率因数cosφ=P/UI等效电阻R=P/I2 =│Z│cosφ等效电抗X=│Z│sinφ=2πfL对于感性元件X=XL对于容性元件X=Xc=1/2πfC2. 三表法测交流电路的等效参数如果被测对象不是一个单一元件,而是一个无源二端网络,也可以用三表法测出U、I、P后,由上述公式计算出R和X,但无法判定出电路的性质(即阻抗性质)。

3. 阻抗性质的判别方法阻抗性质的判别可以在被测电路元件两端并联或串联电容来实现。

(1)并联电容判别法在被测电路Z两端并联可变容量的试验电容C′,如图7-2(a)所示,(b)图是(a)的等效电路,图中G、B为待测阻抗Z的等效电导和电纳,B′=ωC′为并联电容C′的电纳。

根据串接在电路中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可判定被测阻抗的性质。

设并联电路中B+B′=B″,在端电压U不变的条件下:①若B′增大,B″也增大,电路中总电流I 将单调地上升,故可判断B为容性元件;②若B′增大,B″先减小后再增大,总电流I 也是先减小后上升,如图7-3所示,则可判断B为感性元件。

由上分析可见,当B为容性元件时,对并联电容C′值无特殊要求;而当B为感性元件时,B′<│2B│才有判定为感性的意义。

B′>│2B│时,电流将单调上升,与B为容性时的情况相同,并不能说明电路是感性的。

实验七 直流差动放大电路

实验七  直流差动放大电路

实验七 直流差动放大电路一、实验目的l.熟悉差动放大电路工作原理。

2.掌握差动放大电路的基本测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1.双踪示波器2.数字万用表3.信号源4.模拟电路试验箱三、预习要求1.计算图7.1的静态工作点(设r bc =3K ,β=100)及电压放大倍数。

2.在图7.1基础上画出单端输入和共模输入的电路。

差分放大电路是构成多级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基本单元电路,由典型的工作点稳定电路演变而来。

为进一步减小零点漂移问题而使用了对称晶体管电路,以牺牲一个晶体管放大倍数为代价获取了低温飘的效果。

它还具有良好的低频特性,可以放大变化缓慢的信号,由于不存在电容,可以不失真的放大各类非正弦信号如方波、三角波等等。

差分放大电路有四种接法:双端输入单端输出、双端输入双端输出、单端输入双端输出、单端输入单端输出。

由于差分电路分析一般基于理想化(不考虑元件参数不对称),因而很难作出完全分析。

为了进一步抑制温飘,提高共模抑制比,实验所用电路使用V3组成的恒流源电路来代替一般电路中的R e ,它的等效电阻极大,从而在低电压下实现了很高的温漂抑制和共模抑制比。

为了达到参数对称,因而提供了R P1来进行调节,称之为调零电位器。

实际分析时,如认为恒流源内阻无穷大,那么共模放大倍数A C =0。

分析其双端输入双端输出差模交流等效电路,分析时认为参数完全对称:设2,,1///2121P be be be R R R r r r ======βββ,因此有公式如下: ),2(2),)1((21/1LcB od be B id R R i v R r i v ⋅∆-=∆++∆=∆ββ 差模放大倍数c O d d be L cidod d R R A A R r R R v v A 2,22)1(221/===++-=∆∆=ββ同理分析双端输入单端输出有:c O be L c dR R Rr R R A =++-=,)1(21/ββ 单端输入时:其d A 、O R 由输出端是单端或是双端决定,与输入端无关。

实验7 积分与微分电路

实验7 积分与微分电路

实验七积分与微分电路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运算放大器组成积分微分电路。

2.学会积分微分电路的特点及性能。

二、实验仪器数字万用表、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三、实验内容1.积分电路电路图如下:∫Vidt积分电路的传输函数为:Vo=−1R1C1(1)取Vi=-1V,断开开关K1,用示波器观察Vo变化。

Vo由基准线开始上升,最终到达最高点。

(2)测量饱和输出电压及有效积分时间。

饱和输出电压为:11.5V,有效积分时间为:1.25s。

(3)使图中积分电容改为0.1uF,断开开关K1,Vi分别输入100hz幅值为2V的方波和正弦波信号,观察Vi和Vo大小及相位关系,并记录波形。

输入方波时:根据实验,在频率为100hz时,为了使输出波形不失真,则输入Vi=1.2V (幅值),此时输出为:Vo=2.9V。

输入为正弦波时:根据实验,为了使输出波形不失真,则频率调为300hz,且Vi=0.12V,输出为Vo=55mv。

相位后置90°。

(4)改变电路的频率,观察Vi与Vo的相位和幅值的关系。

由仿真交流分析得积分电路的相移特性和幅频特性曲线如下:根据实验可知,频率增大,输出Vo的幅值减小。

产生一定的相移。

2.微分电路实验电路如下:微分电路的传输函数为:Vo=−R4C2dVidt(1)输入正弦波信号,f=200hz,有效值为1V,用示波器观察Vi与Vo波形并测量输出电压。

根据实验,输出电压Vo=1.8V(幅值)。

相位前置90°。

(2)改变正弦波频率(20hz至400hz),观察Vi与Vo的相位、幅值变化情况并记录。

由仿真交流分析得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根据实验,频率从20hz至400hz,输出Vo增大。

除90度相移外额外附加一定的相移。

(3)输入方波,f=200hz,Vi=±5V,用示波器观察Vo波形,按上述步骤重复实验。

示波器的输出波形如下:输入方波输出为尖顶脉冲。

a、此时的输入频率为20hz。

实验七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性实验

实验七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性实验

实验七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性实验一、实验目的设计一个组合逻辑电路并测试二、实验设备与器件数字电路实验箱,TTL74LS系列芯片(74LS00,74LS86等)三、实验原理使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来设计组合电路是最常见的逻辑电路。

设计组合电路的一般步骤如图7-1所示。

图7-1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流程图根据设计任务的要求建立输入、输出变量,并列出真值表。

然后用逻辑代数或卡诺图化简法求出简化的逻辑表达式。

并按实际选用逻辑门的类型修改逻辑表达式。

根据简化后的逻辑表达式,画出逻辑图,用标准器件构成逻辑电路。

最后,用实验来验证设计的正确性。

四、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举例用“与非”门设计一个表决电路。

当四个输入端中有三个或四个为“1”时,输出端才为“1”。

设计步骤:根据题意列出真值表如表7-1所示,再填入卡诺图表7-2中。

表7-111 1 1 1 101由卡诺图得出逻辑表达式,并演化成“与非”的形式 Z =ABC +BCD +ACD +ABD=ABC ACD BCD ABC ⋅⋅⋅根据逻辑表达式画出用“与非门”构成的逻辑电路如图7-2所示。

图7-2 表决电路逻辑图用实验验证逻辑功能在实验装置适当位置选定三个14P 插座,按照集成块定位标记插好集成块74LS20。

按图7-2接线,输入端A 、B 、C 、D 接至逻辑开关输出插口,输出端Z 接逻辑电平显示输入插口,按真值表(自拟)要求,逐次改变输入变量,测量相应的输出值,验证逻辑功能,与表7-1进行比较,验证所设计的逻辑电路是否符合要求。

四、实验内容设计一个全加器,要求用与非门或异或门实现。

要求按本文所述的设计步骤进行,直到测试电路逻辑功能符合设计要求为止。

五、实验预习要求1、 根据实验任务要求设计组合电路,并根据所给的标准器件画出逻辑图。

2、 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与或非”门的逻辑功能是否完好?3、 “与或非”门中,当某一组与端不用时,应作如何处理? 六、实验报告1、列写实验任务的设计过程,画出设计的电路图。

电子电路实验七 R—C一阶电路响应与研究

电子电路实验七 R—C一阶电路响应与研究

实验七 R —C 一阶电路响应与研究一、 实验目的1. 加深理解RC 电路过渡过程的规律及电路参数对过渡过程的理解。

2. 学会测定RC 电路的时间常数的方法。

3. 观测RC 充放电电路中电流和电容电压的波形图。

4. 阅读附录三,学习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二、 实验原理与说明1. RC 电路的充电过程在图7-1电路中,设电容器上的初始电压为零,当开关S 向“2”闭合瞬间,由于电容电压c u 不能跃变,电路中的电流为最大,Ru i s =,此后,电容电压随时间逐渐升高,直至c u = Us ;电流随时间逐渐减小,最后0=i ;充电过程结束,充电过程中的电压c u 和电流i 均随时间按指数规律变化。

c u 和i 的数学表达式为:()()t e U t u s c --=1 式(7-1)RC t se i R U -⋅=式7-1为其电路方程,是一微分方程。

用一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电路,为一阶电路。

上述的暂态过程为电容充电过程,充电曲线如图7-2所示。

理论上要无限长的时间电容器充电才能完成,实际上当t = 5RC 时,c u 已达到99.3% Us ,充电过程已近似结束。

2. RC 电路的放电过程在图7-1电路中,若电容C 已充有电压Us ,将开关S 向“1”闭合,电容器立即对电阻R 进行放电,放电开始时的电流为R U S ,放电电流的实际方向与充电时相反,放电时的电流i 与电容电压uc 随时间均按指数规律衰减为零,电流和电压的数学表达式为:()R C t e U t u s c -= 式(7-2)t s e i R U -⋅-= 式中,Us 为电容器的初始电压。

这一暂态过程为电容放电过程,放电曲线如图7-3所示。

3. RC 电路的时间常数RC 电路的时间常数用τ表示,τ=RC ,τ的大小决定了电路充放电时间的快慢。

对充电而言,时间常数τ是电容电压c u 从零增长到63.2% Us 所需的时间;对放电而言,τ是电容电压c u 从Us 下降到36.8%Us 所需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七 日光灯电路改善功率因数实验
班级:13电子(2)班 姓名:郑泽鸿
学号:04
指导教师:俞亚堃
实验日期:2014年11月17日
同组人姓名:吴泽佳、张炜林
一、实验目的
① 了解日光灯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② 通过测量日光灯电路所消耗的功率,学会使用瓦特表; ③ 学会日光灯的接线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元器件
① 8W 日光灯装置(灯管、镇流器、启辉器)1套; ② 功率表1只; ③ 万用表1只; ④ 可调电容箱1只; ⑤ 开关、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已知电路的有功功率P 、视在功率S 、电路的总电流I 、电源电压U ,根据定义,电路的功率因数IU
P S P ==
ϕcos 。

由此可见,在电源电压且电路的有功功率一定时,电路的功率因数越高,它占用电源(或供电设备)的容量S 就越少。

在日光灯电路中,镇流器是一个感性元件(相当于电感与电阻的串联),因此它是一个感性电路,且功率因数很低,大约只有0.5~0.6。

提高日光灯电路(其它感性电路也是一样)的功率因数cos φ的方法就是在电路的输入端并联一定容量的电容器,如图1所示。

图1 并联电容提高功率因数电路 图2 并联电容后的相量图
图1中L 为镇流器的电感,R 为日光灯和镇流器的等效电阻,C 为并联的电容器,
设并联电容后电路总电流I ,电容支路电流C
I ,灯管支路电流RL I (等于未并电容前电路中的总电流),则三者关系可用相量图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并联电容C 前总电流为RL I ,RL
I 与总电压U 的相位差为L ϕ,功率因数为L ϕcos ;并联电容C 后的总电流为I
,I 与总电压U 的相位差为ϕ,功率因数为ϕcos ;显然ϕc o s >L ϕcos ,功率被提高了。

并联电容C 前后的有功功率
ϕϕc o s c o s IU U I P L RL ==,即有功功率不变。

并联电容C 后的总电流I
减小,视在功率IU S =则减小了,从而减轻了电源的负担,提高了电源的利用率。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功率因数测试。

日光灯实验电路如图3所示,将电压表、电流表和功率表所测的数据记录于表1中。

图3 日光灯实验电路
W 为功率表,C 用可调电容箱。

表1 感性电路并联电容后的测试数据
并联电容C (μF ) 有功功率P(W) U (V ) I (A )
cos φ
0 38.3 220 0.34 0.48 0.47 38.3 220 0.341 0.48 1 39.3 220 0.292 0.57 2.2 38.7 220 0.225 0.71 2.67 38.3 220 0.225 0.71 3.2 39.1 220 0.209 0.83 4.7 38.1 220 0.19 0.85 5.7 39.1 220 0.215 0.78 6.9 38.5 220 0.27 0.61 7.9 39.3 220 0.3 0.53 10.1 38.9 220 0.432
0.37
2.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将实验测量数据以三位有效数字的形式填入表2中。

表2 感性电路并联电容后的测试数据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并联电容C(μF)P(W) U(V)I(A)cos φ
0.00 38.3 220 0.340 0.480
0.47 38.3 220 0.341 0.480
1.00 39.3 220 0.292 0.570
2.20 38.7 220 0.225 0.710
2.67 38.3 220 0.225 0.710
3.20 39.1 220 0.209 0.830
4.70 38.1 220 0.190 0.850
5.70 39.1 220 0.215 0.780
6.90 38.5 220 0.270 0.610
7.90 39.3 220 0.300 0.530
10.1 38.9 220 0.432 0.370
3.绘制cos φ—C 曲线。

根据表2中的数据,以电容C为横坐标、cos φ为纵坐标,在图4的坐标纸上绘制出cos φ— C 曲线。

图4 cos φ— C 曲线
4.实验数据计算。

有功功率P = U I cos φ,无功功率Q = U I sin φ,视在功率S = U I 。

利用公式,将实验数据中电压有效值U和电流有效值I,计算出电路的有功功率P ’、无功功率Q和视在功率S。

并且将计算数据以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的形式填入表3中。

表3 电路的有功功率P ’、无功功率Q、视在功率S
C(μF)P(W) U(V)I(A)cos φP’(W) Q(Var) S(V·A)
0.00 38.3 220 0.340 0.480 35.9 65.6 74.8
0.47 38.3 220 0.341 0.480 36.0 65.8 75.0
1.00 39.3 220 0.292 0.570 36.6 5
2.7 64.2
2.20 38.7 220 0.225 0.710 35.1 34.9 49.5
2.67 38.3 220 0.225 0.710 35.1 34.9 49.5
3.20 39.1 220 0.209 0.830 38.2 25.6 46.0
4.70 38.1 220 0.190 0.850 3
5.5 22.1 41.8
5.70 39.1 220 0.215 0.780 3
6.9 29.6 4
7.3
6.90 38.5 220 0.270 0.610 36.2 4
7.1 59.4
7.90 39.3 220 0.300 0.530 35.0 56.0 66.0
10.1 38.9 220 0.432 0.370 35.2 88.2 95.0 5.实验数据分析。

①功率表测量的有功功率P:
根据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并联电容C的电容量值逐渐增大时,功率表所测得的有功功率P大致在38.1W~39.3W之间波动,说明有功功率基本保持不变,所以改变并联电容C的电容量,有功功率P不变。

②交流电流表测量的总电流(电流有效值)I:
根据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a.当并联电容C的电容量值0逐渐增大4.7μF时,总电流I逐渐减小,而电源电压恒定,所以视在功率S会减小。

b.当并联电容C的电容量值4.7μF逐渐增大10.1μF时,总电流I逐渐增大,而电源电压恒定,所以视在功率S会增大。

③功率因数cos φ:
根据表2中的数据和图4的cos φ— C 曲线,可以看出:
a.当并联电容C的电容量值0逐渐增大4.7μF时,功率因数cos φ逐渐增大,电源利用率增大。

b.当并联电容C的电容量值4.7μF逐渐增大10.1μF时,功率因数cos φ逐渐减小,电源利用率减小。

④计算得出的有功功率P ’:
根据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并联电容C的电容量值逐渐增大时,根据U和I 计算而得出的有功功率P’大致在35.0W~38.2W之间波动,说明有功功率基本保持不变,所以改变并联电容C的电容量,有功功率P’基本不变。

⑤电路的无功功率Q:
根据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a.当并联电容C的电容量值0逐渐增大4.7μF时,无功功率Q逐渐减小,提高电源利用率。

b.当并联电容C的电容量值4.7μF逐渐增大10.1μF时,无功功率Q逐渐增大,降低电源利用率。

⑥电路的视在功率S:
根据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a.当并联电容C的电容量值0逐渐增大4.7μF时,视在功率S逐渐减小,提高电源利用率。

b.当并联电容C的电容量值4.7μF逐渐增大10.1μF时,视在功率S逐渐增大,降低电源利用率。

五、思考题解答
①问题一:日光灯电路中并联电容C之后,总电流减少了,镇流器所需的无功功率是
否也减少了?试解释之。

解答问题一:日光灯电路中并联电容C之后,总电流减少了,镇流器所需的无功功率也减少。

解析:根据表3可以看出,对比没并联电容,并联上电容后,如果总电流减少,那么镇流器所需的无功功率也减少;如果总电流增大,那么镇流器所需的无功功率也增大。

②问题二:不论日光灯电路的两端并联多大容量电容器都可以提高电路的功率因数
吗?为什么?
解答问题二:日光灯电路的两端并联多大容量电容器不一定可以提高电路的功率因数。

解析:根据表2中的数据和图4的cos φ— C 曲线,可以看出:当并联电容C的电容量值0逐渐增大4.7μF时,功率因数cos φ逐渐增大。

当并联电容C的电容量值4.7μF逐渐增大10.1μF时,功率因数cos φ逐渐减小。

所以,并联太大的电容反而会降低了电路的功率因数。

六、实验结论
1. 实验分析与结论:
根据表3中的数据和图4的cos φ—C曲线,可以看出:
a.当并联电容C的电容量值0逐渐增大4.7μF时,有功功率P恒定,总电流I减小,无功功率Q逐渐减小,视在功率S减小,功率因数cos φ提高,电源利用率提高。

b.当并联电容C的电容量值4.7μF逐渐增大10.1μF时,有功功率P恒定,总电流I增大,无功功率Q逐渐增大,视在功率S增大,功率因数cos φ降低,电源利用率降低。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提高日光灯电路(其它感性电路也一样)的功率因数cos φ的方法就是在电路的输入端并联一定容量的电容器,但功率因数也有最大的限度,如果并联的电容量太大,则反而会导致功率因数的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