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秘密读后感六
《经济增长理论》读后感
《经济增长理论》读后感《经济增长理论》是阿瑟.刘易斯于1954年7月完成的。
刘易斯是目前唯一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黑人,他致力于研究发展中国家贫困及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内在原因。
刘易斯研究所处的时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殖民主义制度瓦解而新兴发展中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之时,当时急于加速经济的振兴,对经济学的研究也也变成了炙手可热的课题。
《经济增长理论》主要从宏观经济方面阐述了实现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要点,具体论述了节约、经济制度、知识、资本、人口和资源、政府六方面内容以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不同于其他经济学书籍,经济增长理论》并不止从供需方面或一连串的经济学模型分析如何实现经济增长,还从根本分析了是什么抑制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书中罕见地论述了知识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关系。
显然这两者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这或许就是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差别所在。
作者在分析不同地域知识增长情况时,按照时间逻辑分为了未开化时期,开化但无科学的时期和产生了科学技术的时期。
未开化时期由于知识都是口头传授,知识都是抽象化的,知识的差别不会很大,到了开化而还没有科学出现时,各地域产生了各自的文化,受这些文化和外在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思维模式被引导向不同方向发展,此时知识增长的速度开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当科学技术产生后,由这种变化所产生的知识的差异被越拉越大。
具体体现在西方一些国家受科学技术影响而产生了大量发明,这些发明是大多数国家所没想到的。
虽然这些发明也可以被传播到其他地区,但是耗时且需要考虑是否与当地条件相适应,于是不同地域知识的增长还是很难达到平衡,而也就意味着一些地区想要实现经济加速增长就需要跟上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步伐。
全书前面阐述了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以及作者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所需提升方面所做的见解,似乎是过分倡导这种经济增长,但在最后作者也表明了自己的主张和态度,即经济的增长与否从来不与人们是否产生幸福的感受挂钩,所以经济增长从来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经济增长的理由是,它使人具有控制自己环境的更大能力,因此增加了人类的自由。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增长的极限》读后感《增长的极限》是一本关于经济增长和资源约束的重要著作。
通过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作者探讨了经济增长的极限以及如何应对资源的有限性。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书中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向我们展示了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挑战。
作者指出,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经济增长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资源的稀缺性使得我们需要更加高效地利用和管理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书中列举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资源利用上的错误做法和失败案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经济课。
其次,书中还提出了一些解决经济增长极限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认为,我们需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从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向低碳、高效的经济模式。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等。
这些建议旨在帮助我们克服资源约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此外,书中还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作者认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于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
他们指出,科技创新可以带来更高效的资源利用和更低的环境污染,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同时,他们也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解决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在阅读《增长的极限》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经济增长的局限性和资源约束的重要性。
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只有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总之,读完《增长的极限》让我对经济增长和资源约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通过数据和案例的论证,向我们揭示了经济增长的局限性和资源约束的现实性。
它不仅提出了问题,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我相信,只有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反思
经济增长反思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关键指标,然而,在追求经
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反思。
本文将探讨经济增长所面临
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问题
1. 资源消耗:随着经济增长,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持续消耗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资
源短缺。
2. 环境污染:经济增长常常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这可
能导致大量的环境污染。
污染对生态系统、人民健康和自然资源产
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3. 社会不平等: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会使得全部社会成员都受益。
在一些情况下,经济增长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使得社会不平等
问题更加突出。
建议
1. 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采取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并推动绿色发展。
2. 创新技术:通过创新和应用科技,我们可以找到更加高效和环保的经济增长方式。
投资于研发创新技术,建立清洁能源体系,减少对传统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3. 促进社会公平: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社会公平。
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打破贫富差距,推动经济增长惠及全体人民。
总结起来,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议题。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其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经济增长的秘密读后感
经济增长的秘密读后感以“理性预期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卢卡斯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经济增长问题,他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任何问题了。
事实上,正如赫尔普曼在这本《经济增长的秘密》中指出的那样,早在亚当.斯密时代,经济学家就开始考虑经济增长问题了,这一问题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不过直到现在,为什么经济会持续增长,使得马尔萨斯陷阱落空;为什么有的国家经济快速增长,而有的国家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倒退。
真的是因为国情不同各有特色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这些对经济学家而言,答案依旧是“云深不知处”。
伟大的斯密在《国富论》中就详细解释了分工专业化与市场交换提高了效率,而国际贸易又能使一国的财富效应扩散出去。
李嘉图解释了这种扩散过程,以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何以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东西再相互交换对双方都有利。
但马尔萨斯却指出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当然人类最终凭借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克服了这一困境。
熊彼特解释了创新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派则强调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例如道格拉斯.诺思和罗伯特.托马斯的《西方世界的兴起》和德.索托的《资本的秘密》都提到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
不过这些解释都是东一枪西一枪,各击一点,零碎不成体系。
传统的对经济增长的解释总绕不开索罗,就像学哲学绕不开康德一样。
索罗开创了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把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当成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
在土地既定的条件下,索罗认为经济增长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劳动力)积累的结果。
索罗推断经济增长率会随着资本密集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当一个国家的资本密集程度上升时,经济增长会放缓,反之亦然。
这就是所谓的“趋同假说”,各国的边际增长率最终会相等,这就是说落后国家最终能赶上发达国家。
但真实世界里我们却看到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拉大,哪怕有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的扶贫工作,这种拉大的趋势依然明显。
索罗所谓的趋同却遥遥无期。
《经济增长》读书笔记
《经济增长》读书笔记罗伯特·巴罗是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世界著名宏观经济学家、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新增长理论的重要学者。
哈维尔·萨拉伊马丁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新增长理论的重要学者,现为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而《经济增长》一书正是由这两位在经济增长理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经济学家共同创造的,本书作为一本教科书,首次系统梳理和阐述了迄今为止所有重要的增长模型,包括80年代以来新增长理论的诸多重大拓展。
哈佛大学的著名宏观经济学家、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人物格雷戈里·曼丘曾说过:“由巴罗和萨拉伊马丁撰写《经济增长》,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此书是关于经济增长的,更重要的是,此举本身就是经济增长进程的一部分。
今日,经济增长已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经济学家们已经意识到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一样重要,甚至可能比之更为重要。
在上学期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中,我对经济增长有了初步的理解,即用产出衡量的经济长期的变化趋势与过程,并学习了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由此我对经济增长有了极大的兴趣,便抱着求知与探索的心情阅读了《经济增长》一书。
此书第1-3章介绍新古典增长模型,从50年代的索洛-斯旺到60年代的凯斯-库普斯曼,再到最新的拓展。
第4和第5章涵盖了依赖于对可复制要素的不变报酬形式的内生增长理论的各个版本。
第6-8章则探讨了技术变迁与研究和开发的最新模型,包括在产品的种类和质量以及知识的扩散上的拓展。
第9章允许了劳动力供给和人口的内生决定,包括了迁移、出生率和劳动/闲暇选择的模型。
第10章详述了可应用数据的性质和可利用性,而第11章和第12章则讨论了一些经验发展。
再仔细看来,第1章介绍了索洛和斯旺的新古典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与上学期所学的中级宏观经济学联系较为紧密,其认为储蓄率为外生且不变的。
第2章则代之以假设消费者和储蓄率的路径被互动于竞争性市场中的最优家庭和企业决定,详述了有消费者最优化的增长模型,暨拉姆齐模型。
经济增长理论读书笔记
经济增长理论读书笔记经济活动是指为提高一定努力和资源的产量或者为降低一定产量的成本所作的努力。
人均产出的增长, 一方面取决于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在于人的行为。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的行为, 并对人的行为从不同的层次进行探讨。
刘易斯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节约的意愿、经济制度、知识、资本、人口和资源还有政府。
本文主要从人们节约的意愿、增进知识与其应用和经济制度三方面分析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一)节约的意愿人们有从事经济活动的愿望和努力。
这种努力既可以通过降低某一产出水平的成本来表现 ,也可以通过进行一定投入以带来产出来表现。
假若人们在某一制度环境中没有致富的经济意愿 ,或者由于该制度结构中的非正式约束 ,如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 ,限制了这种意愿 ,使人们无法作出这种努力 ,就不能推动经济增长。
厉行节约是人们节约愿望的一种表现。
厉行节约, 即降低任何一种特定产品的成本, 或是设法在投入一定的力量或其他资源后, 提高产量。
这类节约的努力主要表现在许多方面: 从试验到冒风险;从职业性的流动到地理性的流动;以与专业化等。
刘易斯认为如果不作出节约的努力, 就不会出现经济增长。
节约的意愿与禁欲主义、财富和社会地位以与人们的有限眼界有关。
刘易斯认为禁欲主义可能制止人们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 但并不制止人们去享受在不触犯教规下所挣来的较高的生活水平。
财富和社会地位影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刘易斯认为各类社会的根本差别在于它们的富人如何使用财富以与与声望有关的财富的来源。
富国和穷国的区别在于生产性投资的习惯, 而不在于收入均等的差异, 也不在于给予富人尊重的差异。
真正重要的是财富表现为生产性投资的人们与财富来自土地所有权和继承权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如何。
经济增长还与人们受到习惯和禁忌、愚昧无知的限制。
经济增长还与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和冒险精神有关。
增长的定义, 即每小时的劳动产出提高了。
中国经济内生增长读后感
中国经济内生增长读后感一、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1.经济增长是一个自动演进过程,不需要政府干预;2.“看不见的手”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3.中国应该从消费主导型转向投资驱动型。
对于这种既没有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又没有哈耶克所说的“自由选择”的中国模式而言,完全可以用凯恩斯主义和哈耶克两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解释。
当然最根本的还在于,应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经济体系,实施民族产业政策等,促使人力资源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二、中国经济如何实现内生增长?下面就我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几点认识做简单分析:第一,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那么未来3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中国经济仍将持续快速稳定地增长。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够保持政治上和谐统一、社会文明安定团结,以及中央领导集体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其次,取决于外部环境和世界经济形势。
未来20年是21世纪头10年的延续,也是21世纪第2个10年的起始阶段。
美欧经济仍将继续高速增长,中国则很可能成为世界工厂,并与美日德英法俄印等大国共同影响全球经济格局。
再次,中国经济增长率在过去20年里超越了同期西方经济增长率,这说明中国已经掌握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必须掌握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且具备了大规模扩张的条件。
综合考虑上述三点,笔者认为到2020年中国 GDP 总量将突破80万亿元人民币,达到9。
8万亿美元左右。
这意味着届时中国已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
1.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创造了辉煌的奇迹。
在短短的30多年里,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推动中国走出一穷二白的重要因素。
经济规模由1978年的世界第12位跃升到2008年的第2位。
但今后能否像邓小平所设想的那样,能够实现包括提供充足公共服务在内的基本公共产品,这才是目前中国要努力奋斗的目标。
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有责任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出内生增长的道路。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读后感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读后感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经济增长这事儿可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以前我就觉得,经济嘛,不就是东西越来越多,钱也越来越多呗。
但是书里就像个爱挑刺儿的朋友,告诉我:“你想得太天真啦!”国家想要增长经济,就像一个人想减肥增肌同时还得保证健康一样,要考虑的事儿可太多了。
作者一路分析各个国家的例子,那些成功的,就像班上的学霸,让大家羡慕不已。
像日本在某个时期那经济增长速度,就跟火箭发射似的。
可突然呢,又陷入了停滞,就像火箭突然没油了,一头栽了下来。
再看那些一直没发展起来的国家,就像是在黑暗里乱撞的小虫子,怎么都找不到出口。
这些例子看得我是一会儿拍大腿感叹“原来如此”,一会儿又挠着头疑惑“为啥会这样呢”。
书里讲的很多理论也特别有趣。
比如说制度这个东西,就像是一个国家的骨架子。
好的制度能让整个国家稳稳地向前走,就像一个有着坚固骨架的人,干啥都有力气。
而那些不好的制度呢,就像是散架的骨头,别说跑了,站都站不稳。
而且制度还不是说你想改就能改的,就像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了就很难一下子变过来。
还有技术创新这一块,这可是经济增长的超级引擎啊。
感觉就像是魔法棒,一挥就能让一个国家的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这个魔法棒可不是谁都能拿得起来的,得有合适的土壤,也就是要有人才、要有钱投入、要有对知识的尊重。
那些发达国家就像是魔法学院的尖子生,手里拿着技术创新这个魔法棒玩得可溜了。
而有些国家还在为找根像样的木棍发愁呢。
不过呢,这本书也有点小“坏”。
它把经济增长的迷雾搅得更浓了,本来我以为自己懂了点经济增长的事儿,看完之后才发现,我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
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吧,让我对经济增长这个事儿充满了好奇,就像被一个神秘的宝藏吸引,想要继续去探索。
经济发展读后感
经济发展读后感读了一些关于经济发展的东西后,我就像是突然闯进了一个超级大迷宫,但又有点兴奋地在里面探索。
以前觉得经济发展就是钱越来越多,大家都富起来这么简单的事儿。
但实际上,这里面的门道可太多了。
就好比一辆超级复杂的汽车,每个零件都有它的作用,要是一个小螺丝没拧紧,整个车可能就跑不起来了。
经济也是这样,各个产业就像是汽车的不同零件。
制造业要是不行了,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出故障,那其他依赖它的行业也得跟着咳嗽。
比如说没有足够的工厂生产手机零件,那手机组装、手机软件的开发可能都会受到影响,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我还发现,人才在经济发展里就像是超级英雄。
那些聪明的脑袋瓜总能想出新点子,搞出一些高科技或者创新的商业模式。
就像马斯克,这家伙一会儿捣鼓电动汽车,一会儿又要送人上火星。
他搞的特斯拉带动了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让全球的汽车行业都开始重新思考发展方向。
而且他的这些想法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啊,从工厂里的工人到办公室里的工程师,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一个创新带动了一大片的经济活动。
不过呢,经济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有时候突然就会闹点小脾气。
比如说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家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企业倒闭,人们失业。
这个时候就感觉经济发展像是一辆失控的汽车,横冲直撞。
但这也让我明白,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些“交警”来维持秩序,政府的政策就像是交通规则。
政府得在适当的时候踩踩刹车,控制通货膨胀;在车跑得太慢的时候,加点油,搞点刺激政策来促进消费和投资。
从地区的角度看,各个地方就像在参加一场经济发展的长跑比赛。
有些地方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像那些沿海城市,有便利的港口可以和全世界做生意。
但是呢,那些没有港口的内陆城市也不能干瞪眼啊,就得想办法挖掘自己的特色。
像贵州,以前感觉挺落后的,但人家现在抓住了大数据这个机会,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就像是在弯道超车,一下子在新的赛道上有了自己的位置。
读了这些关于经济发展的内容后,我感觉经济发展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冒险。
创新:经济增长的奇迹的读后感
创新:经济增长的奇迹的读后感《经济增长的奇迹》这本书让我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书中指出了经济增长与创新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源,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已经成为了国家和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书中还提到了世界各国在经济增长中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和模式。
比如,日本在上世纪的高速增长期是通过技术进步和质量管理来实现的;而韩国则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注重发展制造业和外贸。
而中国则是通过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和加强国内创新来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奇迹。
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经济发展中的“增长瓶颈”,即为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不断地被打破。
而创新就是打破这些瓶颈的关键因素之一。
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变革,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在我看来,在当今的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任何一个企业,不论大小、行业,都需要面临严峻的挑战。
只有不断地跟随市场,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才能持续地成长和发展。
这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也对我的学习和生活有了很大的启发。
我认识到,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才有机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只有不断地尝试与改进,才会有更好的成长。
因此,我不仅要在学习上勤奋刻苦,也要在生活中不断寻找机会进行创新,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实现个人的价值。
总而言之,阅读《经济增长的奇迹》让我深刻理解到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企业和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
这本书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经济增长的真相和规律,提供了对理解经济、寻求商业机会和提高自身的指导和启发。
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和个人的共同繁荣,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创新:经济增长的奇迹》读后感800字
《创新:经济增长的奇迹》读后感800字
《创新:经济增长的奇迹》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籍,它旨在向我们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本
书将创新活动细分成三部分来阐述:创造力,发明,科学研究。
在对这三方面的阐述中,作者从历史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中勾勒出了一幅深刻却清晰的图景,来例证如何利用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本书,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学习到,要让经济发展取
得持久的成功,国家必须做好创新的准备。
其次,作者根据
历史和当前的发展情况结合分析,指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开放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系统,必须由一系列紧密相连的要素支撑。
此外,本书也介绍了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如
何抓住机会,利用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例如通过更有效地分配资源,确保公平竞争,创造激励机制等。
总之,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这一点本书都已清楚的阐述了出来。
读完本书,我更加认识到了国家发展重要性,真
正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创新,不仅要有创新思维,还要有政策支持予以环境创新,从而激发和促进经济活力,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经济增长心得体会
经济增长心得体会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发展的重要目标。
在实践中,我从中学到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通过引入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可以提高生产力和效率,推动经济的发展。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鼓励创新,并投资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
其次,培养人力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人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
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第三,稳定的投资环境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减少政策不确定性,并提供稳定的法律框架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
最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长远目标。
经济增长不应该只追求短期的利益,还应该考虑到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政府和企
业应该积极采取环保措施,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并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
总结起来,创新、人力资源、稳定的投资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这些因素的发展,实现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增长的本质读后感
传统关于经济增长理论有很多,都是从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土地和劳动力这五个要素出发展开分析,自古无出其中,本书的作者自然无法从颠覆。
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从他的角度分析,增长又是什么呢?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便是本书的主线。
增长的物理学四要素 宇宙由能量、物质和信息组成,能量和物质本身是存在的,信息的产生却需要特定的方式。
信息是什么?现在世界和早期不同之处并不在其物质性,而在于这些物质是如何排列的——这些物质的秩序就是信息。
物体是信息和想象力的具象化。
信息产生需要三个关键因素,非稳定系统中信息的自然产生,固态物质中信息的累积,以及物质的计算能力。
经济体系中,也是经济发展最核心的一点,是人类分析计算能力的进步,加以人类创新产业的长期积累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从飞机到牙膏,这些创意具象而成的结晶,既增强了我们把知识、技术以及社会创意实践应用的能力,又提高了我们生产更多信息的能力。
增长的第四要素,关系网出现。
这些结晶,让我们将知识技术形成了一张具象化的关系网,这个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集体处理信息的能力,然而,我们之所以要构建这个网是因为我们有所顾虑:人类个体能够掌握对的信息和技术是有限的。
为了突破这种个体的限制,我们需要协作,我们构建各类让我们掌握更多信息与技术的关系网,如果不是这些关系网,我们处理信息与发明创造的能力都会被极大地限制。
本书提出一个重要概念:人比理论,指的是一个人神经系统所能接受的最大信息量。
人比理论告诉我们,简单的经济活动比复杂经济活动更加普遍,只有多元化的经济系统才能开展更加复杂的经济活动,各国将逐渐研发与现有产品相关联的新产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收入水平和这个地方的经济体系复杂程度有关,而这个地区经济复杂程度可以从出口商品的种类判断出来。
逻辑之美 如今,我们进入一个媒介泛滥,注意力完全分散的年代,随之而来的就是学习的浮躁,众多的干货版某书籍、精简版某书籍、一小时读完某书籍这样的内容应时而生,纷纷推向市场,笔者对这样内容总是敬而远之,坚持阅读原书,那阅读原书与看干货版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答案是逻辑,所谓干货往往是直接给出结论,而忽略了结论背后的严谨的论述,也无法让读者领悟各章节之间巧妙的逻辑链接,这让读者失去了一半的阅读乐趣。
《经济增长的迷雾》读后感2000字
《经济增长的迷雾》读后感2000字导读:读书笔记《经济增长的迷雾》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经济增长的迷雾》读后感2000字:最近读了好几本书,包括林毅夫教授以及彭文生等众神作。
感觉自己根本没资格给这些书写读书笔记,所以还是再多读书一些书再试着写写吧。
经济学中有很多名言,最近读到的两句名言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卢卡斯: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经济增长问题,他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任何问题。
-英国女王也在08年经济危机之后的质问:为什么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前,没有一位经济学家能运用其经济理论和数理模型推算出经济危机将何时发生?作为一个工程师,我意识到,经济学似乎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空间。
理工科之所以迅速发展,是因为人类终于发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重复性试验,获得某个特定输入变量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控制并恒定系统所有的输入变量,单独调整其中某个变量A,并对比其影响下的结果X的变化,从而获得输入变量A对结果X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式,人类可以迅速确定某个系统中各个输入对结果产生的影响,并验证其普适性。
除了对微观单位的性质研究之外,人类也开始进行对人类群体的研究:比如群体在一种激励下会如何反应等等,这大概就是社会科学了吧。
对比起来,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却比理工科艰难的太多了。
对一个群体的研究很难控制影响该群体的各个变量,也很难进行重复试验。
因此社会科学往往采用比对的方式进行研究。
社会学家可以观察某一段历史的进程,得到在某个特定条件下适用的结论,却发现在将其推广到更大的时间范围、或者其他国家或区域时,遇到更多的问题,从而不得不从新调整其结论和基本假设。
这使得我们看到的经济学的理论往往是分散的,支离破碎的,很多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结论。
很难像牛顿力学一样用简单几条定理就勾勒出一个宏伟的世界。
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我们无法预测经济危机,即使我们根据所有的国家,所有的历史,验证了我们的结论,但我们无法证明未来会不会有新的变量引入,从而影响我们的结果。
创新:经济增长的奇迹的读后感
创新:经济增长的奇迹的读后感
创新是一个可以推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也是一部讲述了创新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伟大故事的书。
《创新:经济增长的奇迹》以一个世界的视野,对其中的若干重要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读完《创新:经济增长的奇迹》之后,我感觉到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社会,创新是它们发展的不竭动力,非常重要。
该书也使我很多以前不太了解的经济增长理论变得清晰明了起来,不仅满足了我的知识渴望,更让我打开了创新的大门。
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可行性驱动”,即创新技术不一定能够实现商业价值。
只有满足用户需求,低成本生产,确定目标市场,才能将创新转化为商业价值。
而且,全球经济环境也要改变,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例如科学技术的发展,政策的开放,市场环境的改变,科技人才的培养等等。
此外,书中也介绍了一些具体的发展建议,例如“研究与发展
的投入要长期稳定”,“促进企业跨界创新”,“改善负面政策环境”,“着力发展科技人才”,等等。
它们都为我们指明了创新
发展道路,使我们真正明白创新是为推动经济增长而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名热爱经济学的学生,看到这些惊人的经济结果和实际的发展过程,我为创新的力量所感动,也更加认识到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只有将涉及创新的内容融入到
现行的各种政策当中,把握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才能让更多的创新落实到经济发展中去,驱动经济增长,实现更大的财富。
经济发展的读后感
经济发展的读后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国家、社会和个体的利益和福祉。
在我阅读了大量关于经济发展的书籍和文章后,我对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经济发展的一些读后感,并探讨其中的一些关键要素。
首先,经济发展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它不仅仅涉及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还包括了社会福利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国家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因此,经济发展必须要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取得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个健全的制度体系对于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包括了法治、产权保护、市场竞争、公平竞争等方面。
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经营环境,激励创新和创业精神,并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反,一个腐败的制度环境将阻碍经济发展,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的分配。
第三,教育和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教育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人民素质、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同时,技术创新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第四,经济发展需要国际合作与开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国际合作与开放不仅可以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还可以推动技术的传播和创新的跨国合作。
同时,国际合作与开放也可以促进贸易的自由化和投资的便利化,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
最后,经济发展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经济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或者一个国家可以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应该积极参与到经济发展中来,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秘密”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秘密”一、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秘密”弗里德曼说,谁要是搞清楚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秘密,谁就可以得诺贝尔奖。
这无疑是一支让中国经济学家们激动不已的强心针。
我不禁要反问:“中国真的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秘密吗?”其实,约瑟夫·熊彼特早在他1934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已明确指出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创新,包括引进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的组织五个创新因素。
这五个因素其实可以合并为一个因素,那就是具有丰厚利润或者说回报的商机出现以及低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也能得到提高。
在讨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前,首先界定经济增长的含义是必要的。
经济增长的本质就是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更多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
这是一种建立在效率基础上的净增长。
经济增长必须是消费者获得同样的效用耗费更少的资源,或者耗费同样的资源消费者获得更高效用。
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理解我国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增长呢?我们对照熊彼特所说的五要素逐一来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秘密”。
第一,引进新产品。
在世界进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器时代已经来临。
进入九十年代,汽车、电脑及住房又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而且这新三大件的市场在中国远远没有饱和。
新产品的出现意味着供小于求,意味着高额的垄断利润率,同时也意味着新市场的出现,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高投资回报,从而意味着加速增加的投资。
你说经济能不增长吗?第二,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或者说采用新技术)。
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发达国家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可以引用。
先进的技术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高,意味着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仍然意味着加速增长的投资。
而且重要的是中国面临的是大量具有高度产业关联性的新技术第三,开辟新的市场。
就中国而言,本身就是一个令人垂涎的大市场,只不过是在改革开放前被平均分配制度压抑了而已。
试想,大家的收入水平都差不多,谁能消费那些更高档的产品,单一的、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就成为必然,而低层次的产业往往意味着低生产率。
创新:经济增长的奇迹
创新:经济增长的奇迹《经济增长的奇迹》一书是我读过的最有启发性也最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作为一个对经济增长感兴趣的人,这本书不仅让我明白了经济增长的本质,更为重要的是,它探讨了一些成功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经济增长的奇迹。
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决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是不同的。
一些国家可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奇迹”,而另一些则不行。
对此,作者通过研究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历史和经验总结出一些特点和规律,并给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首先,经济增长需要有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长远愿景。
政治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而长远愿景则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经济增长成果的保障。
在这方面,亚洲的一些国家比如韩国、新加坡等就具有很明显的优势。
它们在预先制定的政策和计划下有条不紊地发展经济,并对他们的计划和愿景坚持不懈地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成果。
其次,教育与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一个拥有教育、技术普及和投资环境的国家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并且吸引高科技的投资和人才。
中国在这一点上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在过去四十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中,教育、创新和发明方面的投资及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并赋予了中国更多的竞争力。
另一个关键也是最真实的因素是人们的生活水平。
通过寻找和使用值得追求的经济增长的方式,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持续性的提高,这可以通过减少贫困等方面体现。
因此,经济增长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关乎数字和经济,还可以在一个国家的人民中体现出来。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理解经济增长的奇迹,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根源非常有帮助。
通过学习和借鉴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增长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为我们自己的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发展方向和指导,为我们的未来制定更加明智和可持续的经济战略。
《经济增长的奇迹》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揭示成功国家经济增长的规律和经验的非常值得推荐的书籍。
《经济增长理论》读后感
《经济增长理论》读后感《经济增长理论》是阿瑟.刘易斯于1954年7月在曼彻斯特完成的。
书中开创性的力图破解发展中国家如何赶上发达国家的基本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到处闪烁着作者在谙熟当时经济理论基础上的思索的思想的光辉。
本人主要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刘易斯先生不去向马克思和亚当.斯密那样去预测不同社会制度的走向,而只探讨富裕国家在发展中所发生的变化将在多大程度上也许可望在较贫穷国家里重现。
对于发达国家本身,作者认为无法预测他们下一步将走向何方。
因为我们不相信人类的未来是受我们认识的或能够认识到的不变的规律支配的。
书中预测的基础,要脚踏实地得多,这一点我觉得对赶超国家来说非常的重要。
这也与我的经济学与政治应作适当分离的思路是一致的。
第二,刘易斯先生比较全面的论述了发展中国家现在面临的所有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
书中论述了节约、经济制度、知识、资本、人口和资源、政府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连作者自己也认为这种全面论述经济增长的著作有一个世纪多没有出现了,最后一本涉及范围如此广泛的巨著是约翰bull;斯图尔特bull;穆勒所写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于1848年。
第三,作者重视经济思想史对经济研究的重要作用。
书中区分了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作用和区别,归纳法适合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对经济问题做长期的分析;而演绎法更多的适用于短期的经济政策的制定。
我也觉得任何问题的探讨追根溯源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分析的问题才清析、透彻。
太长期间的预测受太多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信度将大大降低。
第四、承认不同的社会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的互补性。
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处理好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赶超发达国家。
书中并未触及社会制度层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即只研究发展中涉及的经济问题。
另外,作者还阐述了历史观,作者认为,历史并非是由事实组成的,而是由历史学家对所发生的事件及其原因的见解组成的。
这一点在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对于《经济增长理论》,我认为对当代的发展经济学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增长的秘密读后感六
以“理性预期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卢卡斯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经济增长问题他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任何问题了。
事实上正如赫尔普曼在这本《经济增长的秘密》中指出的那样早在亚当.斯密时代经济学家就开始考虑经济增长问题了这一问题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不过直到现在为什么经济会持续增长使得马尔萨斯陷阱落空;为什么有的国家经济快速增长而有的国家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倒退。
真的是因为国情不同各有特色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这些对经济学家而言依旧是“云深不知处”。
伟大的斯密在《国富论》中就详细解释了分工专业化与市场交换提高了效率而国际贸易又能使一国的财富效应扩散出去。
李嘉释了这种扩散过程以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何以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东西再相互交换对双方都有利。
但马尔萨斯却指出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当然人类最终凭借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克服了这一困境。
熊彼特解释了创新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派则强调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例如道格拉斯.诺思和罗伯特.托马斯的《西方世界的兴起》和德.索托的《资本的
秘密》都提到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
不过这些解释都是东一枪西一枪各击一点零碎不成体系。
传统的对经济增长的解释总绕不开索罗就像学哲学绕不开康德一样。
索罗开创了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把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当成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
在土地既定的条件下索罗认为经济增长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劳动力)积累的结果。
索罗推断经济增长率会随着资本密集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当一个国家的资本密集程度上升时经济增长会放缓反之亦然。
这就是所谓的“趋同假说”各国的边际增长率最终会相等这就是说落后国家最终能赶上发达国家。
但真实世界里我们却看到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拉大哪怕有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的扶贫工作这种拉大的趋势依然明显。
索罗所谓的趋同却遥遥无期。
索罗模型的另一个问题是即使资本积累能解释经济增长的大部分但还是有一部分余值无法解释。
这就是所谓的“索罗余值”。
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和索罗余值的夹击之下索罗模型还能成立吗?
事实上几乎所有自索罗以降研究经济增长的学者或多或少都是再给索罗作脚注经济学的好处是它是一种累积性的知识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推进。
巴罗、曼昆和罗默等人首先
想到了为“索罗模型”中的趋同假说打补丁。
他们通过对各国的储蓄率以及人口增长率做出限定提出了在这些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趋同假说仍然成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条件趋同说”。
但赫尔普曼并不认帐他认为资本积累实际上要考察技术进步的作用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技术进步能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不只是资本的积累。
所以增长理论应该更关注技术进步。
卢卡斯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把技术进步的问题推进到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性和知识积累的外部效应。
罗默综合了这些观点改变了增长理论的方向开创了所谓的“新增长理论”。
经济学家开始把注意力从资本积累转到知识和创新上来这也是解释“索罗余值”的重要因素。
当然正如赫尔普曼所说这种对知识创新的强调实际上只是站在熊彼特的基础上而已。
创新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优质产品占领市场低质产品退出只要创新的利润超过成本创新就会发生而且更重要的是创新有正面的外部性能促使收益递增从而抵消资本积累的边际收益递减趋势进而维持经济持续增长。
不过所有这些还无法解释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马太效应问题。
过去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局限于一国的思在全球化背景下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必须重新在开放条件下讨论经济增长的问题。
在这一领域赫尔普曼、格鲁斯曼和克鲁格曼被视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他们的诸多研究表明开放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如人们想象的密切而且不能证明对所有国家而言开放能带来增长。
赫尔普曼谨慎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贸易会促进增长。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可能导致各国间贫富差距扩大。
对具体的国家而言其内部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将会毁掉经济增长的成果。
但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并存的局面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赫尔普曼综合了诺思对产权的强调、格雷夫对信用的考察、施莱佛等人对法律的关注、以及阿西莫格鲁等人对殖民地的研究来探究制度如何起作用。
因为对制度的研究可能最终可以解释索罗余值的问题从而将增长理论再往前推进一大步。
这本加起来不到150页的小册子所涵盖的领域之广、程度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在经济研究的每一条道上都有先行者筚蓝缕披荆斩棘开创新。
但也有人能掘地三尺将所有道挖掘透彻画出一副综合的蓝图。
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知识创新、开放贸易、收入分配和制度变迁等各个角度切入研究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我们揭开了“经济增长的秘密”这正
是赫尔普曼在《经济增长的秘密》一书中所做的事情。
经济增长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几乎每一本高级宏观经济学都是以经济增长(通常是“索洛模型”)出发逐步地阐述经济学思想。
巴罗和萨拉伊.马丁合著的《经济增长》通常还被认为是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入门教材。
而且经济增长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之广也是不可忽视的而且也容易让人对之产生兴趣。
正如卢卡斯所言:"一旦你开始思考经济增长你就难再考虑其他问题."
最初所了解的经济增长方面的概念就是索洛模型它是以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用来解释我们为什么不用马克思的关于利润率下降的概念(这是在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当中提到的。
不过最近在读约翰.罗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之后明白了马克思也并不是认为利润率一定下降的。
)在索洛模型中增长于资本积累。
按照索洛模型的推理长期内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会趋同于技术进步的密度。
增长率会随着资本密集度而变化并最终会出现趋同现象。
后来由于在现实当中没有看到这一趋势。
曼昆等人又对此进行修正。
不过在索洛模型出现以后不久正是理性预期革命开始兴盛的时候。
当时人们的兴趣似乎转移到经济周期理论的论战当中去了。
虽然阿罗也曾经写了一篇”干中学”的文章但是经济增长理论在随后的二十年之内是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
直到80年代以保罗.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通常又称为“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人们才逐步恢复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趣并逐步加大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关注。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主任谢丹阳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的时候在J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也是关于内生增长理论的。
最近在看赫尔普曼的《经济增长的秘密》这位出生在前苏联的犹太教授对于国际贸易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具有很深的研究。
而且他在哈佛大学和特拉维夫大学都被称为注意细节的教授。
他认为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是相互作用的。
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的生产率从而提高了资本的积累率。
赫尔普曼在书中介绍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四“I"因素:(1)创新(innovation)即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到了“创造性破坏”的概念(这个最初是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的经济周期当中的概念在90年代之后被广泛地借鉴到经济增长的分析研究当中。
在霍依特的论文当中也可以搜寻到它的踪迹。
当然在纳尔逊和温特为代表的演化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描述就更是屡见不鲜了)。
2
.相互依赖(interdeendence)即国际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赫尔普曼没有指出自由贸易或者贸易保护主义何者更能促进经济增长。
他只是介绍了国际贸易中会影响经济增长的几个因素:贸易条件知识的传播研发等等。
至于国际贸易具体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这可能只能在实际分析中通过实证
分析了。
3.不平等(inequality).即收入分配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收入分配不平等会导致再分配。
而收入再分配无疑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但是通过何种途径阻碍现在还是不得而知。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知名经济学家的学术道德绝不会为了论证自己的某些主观臆断的结论来编造出一些原本并不存在的论据出来)。
不过经济学家们普遍对于快速地经济增长对于改善不平等的作用挺自信也许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4.制度(institution)即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赫尔普曼在书中介绍了诺斯和格雷夫对于制度的研究也介绍了格拉泽和史莱佛对于法律的研究同时也介绍了Acemoglu,Robinson以及Johnson对于殖民地的研究。
让我们对于为什么有些地方创新相对容易而有的地方却长久不能取得发展。
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赫尔普曼在书中提到的Acemoglu也是经济增长理论界的大师级人物他在2005年获得了由AEA颁发的克拉克奖和Robinson 同样毕业于LSE他本人现在任教于MIT,多年来长期合作。
Acemoglu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劳动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方面而且和Tirole同样是属于论文高产性的选手而且论文质量极其高。
他的《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rowth》长期以来都是被很多学生青睐的经济增长教材。
只要能深刻地理解经济增长理论就可以说基本上理解了宏观经济学的思和框架。
经济增长理论涵盖的范围可能是涉及到与经济学相关的各个领域。
可能是我们目前已经接触到的也可能是没有接触到的。
要想了解的多一点可能还是需要多花些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