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 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 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169574093169a4517723a3e9.png)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下内容是XX为您精心整理的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心得体会,欢迎参考!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
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
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
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
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
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
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
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
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
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
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
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标准(三篇)
![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标准(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db074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6.png)
学习中医学基础心得标准(3000字)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对于了解中国文化、保护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中医学基础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复杂性和独特性,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以下是我对学习中医学基础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学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可以简单地归纳为“阴阳五行”和“气血津液”。
阴阳学说贯穿了中医学的方方面面,阐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为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基础。
五行学说则描述了自然界和人体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气血津液学说则涉及到营养物质在人体内部的运行与调节,对于中医医学的诊治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中医学基础,我对中医学理论的脉络和内在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学习到了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中医诊断重视辨证论治,即通过对病人的观察、问诊、望诊、闻诊、切诊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病人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卧诊是通过闻听病人的声音、呼吸等来确定病情;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诊断方法和技巧,我逐渐熟悉了中医诊断的基本流程,提高了辨析疾病的能力。
另外,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不仅要治疗病人的具体病症,还要关注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调整病人的脏腑功能,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
同时,中医治疗也强调个体化,即针对不同的病情和病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学习中医学基础,我逐渐了解到了中医治疗的独特性和优势,在实践中慢慢领悟到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最后,学习中医学基础也使我更加关注中医药的保护和传承。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人民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分享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分享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532599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5.png)
分享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基础,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对于日后的临床实践和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我有几点体会和感悟: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中医学的精髓。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可以指导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中医理论来诊断和治疗患者,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第一步,是需要反复温习和深化的。
中医基础理论内容繁杂,理论体系庞大,很多概念需要反复学习、领悟和深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不够深入,对很多概念只是停留在表面理解的阶段。
需要学生在课后多加温习,尤其是结合临床实践进行理论的实际应用和体会,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需要联系实际、注重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是密不可分的,理论应该贴合实际,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临床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从理论中领悟实践,并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才能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应用中医理论,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服务。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需要讲究启发式教学。
中医基础理论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
我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由点及面,潜移默化地领悟中医基础理论的真谛,通过启发式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需要重视学生实际操作。
中医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是实践的学习。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比如在经络学说的教学中可以进行经络的寻找和推拿,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对经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3922e4c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67.png)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根基,对于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我深刻理解到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和其与现代医学的互补性。
以下是我对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以人的整体为基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这与现代医学的碎片化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医将人体看作一个天地人三才的综合体,将人与自然界及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通过整体观念,中医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和解决疾病问题。
其次,中医基础理论注重阴阳平衡。
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统一的力量构成。
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是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通过四诊法等手段来判断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并通过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调节阴阳失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理论对于现代医学中阴阳平衡的重视和平衡治疗的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再次,中医基础理论强调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观念是辨证论治,即通过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脉等来确定病症的特点和病因,然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这与西医学的病因诊断和症状治疗的方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能够对疾病进行全面而个体化的治疗,避免了病因单一和症状局限的问题。
最后,中医基础理论融汇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和观念都与中华传统哲学、道家思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天人合一观念等。
中医学在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氛围,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价值观念。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具有整体观念、阴阳平衡、辨证论治和融汇传统文化等特点。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理论,我对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和互补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也对现代医学和人类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e70d40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43.png)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使得中医理论极为独特,其独特之处在于其具有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基础理论,我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基础理论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
中医理论强调“天人合一”和“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体系,通过研究人体组成、生命过程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来揭示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发生机理,进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师会运用辩证思维,从整体上考虑病因病机,同时综合运用中医诊断和辨证施治技术,以调整人体的失衡状态,恢复其健康。
其次,中医基础理论注重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从矛盾统一的角度来观察问题,认为事物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对的矛盾,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和发展的规律。
在中医理论中,临床诊断是根据辨证分型法进行的,这一方法涵盖了证候全貌,由“四诊”(望、问、切、闻)相互印证,得出病因病机,并进行辨证施治。
这种方法对临床诊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对那些具有症状多发、病情复杂的疑难杂症更是适用。
再者,中医基础理论注重防病保健。
中医理论强调“治未病”,主张预防疾病、保障健康的观念。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都是防治疾病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提倡“治未病”,旨在通过健身养生、饮食起居、精神调摄等方面的干预,提高个体机体的免疫力和耐病能力,避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最后,中医基础理论注重经验总结。
中医理论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精深的医学体系,其中大量的丰富经验与知识,渗透着中华文化的智慧。
其中包括经典医籍、名老中医世代相传的经验、临床医生的一线经验等。
中医医师应该多去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综合运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和科学精神,并具有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中国优秀的文化和科技传承。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心得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fdbf92b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8.png)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心得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中医基础为我们认识中医在中医学这条道路走的更加长远奠定坚实的基础,运用中医首先要建立中医观念,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基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第一步就是认识什么是中医,学会中医的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
中医建立在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上,它的体系使它区别于西医,中医擅长治疗功能性的疾病,相较于西医需要从丰富的古代文献中吸取营养,用现代科技证明中医的效用,促进中医的现代化。
中医学能够保持如此长久的生命力而在中华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因为中医能够与时俱进,在继承海量经典的同时,把握创新为中医学注入时代活力,中医必将要在新时代走向复兴。
中医基础仅仅只是开始,距离成为一名真正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的中医,我们还有更长更远的路要走也行步入中医,探索感受中医魅力的进程就已经开始,中医基础教导最开始诊治的辩证环节,通过观察依据病因病机来确定治疗方法。
失去辨证的中医是无法治疗好患者的。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里的知识,可以与生活中的实践与经验相互结合,并不是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非常贴合接地气的生活。
我尝试过为生病的高中同学辨证,因为她希望了解病的病因,我采用多种辨证为她晚上盗汗风寒等问题辨证,辨证的确是非常繁琐的过程,却有助于我们建立起脑海中的中医思维,进行脑海中的由唯物主义到中医思维转化确实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过程,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更多要运用到中医实践中的知识,也许现在学习中医基础的作用还无法体现出来,但是基础之所以成其基础,必是有其原因,打好大楼的基础以后楼房才会稳固而不倒塌,这就是我们学习中医基础的原因之一以上就是我学习中医基础的心得,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教导,为我们行于中医的道路铺路。
读中医基础理论的感悟与收获
![读中医基础理论的感悟与收获](https://img.taocdn.com/s3/m/efe2ea5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a9.png)
读中医基础理论的感悟与收获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名对中医感兴趣的人,我最近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深刻的感悟与收获。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分享我的体会和心得,并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广和传承中医文化。
1.自然观与人体观的融合中医的基础理论充分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然观和人体观。
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宇宙大自然息息相关。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体的生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这种观念与现代医学中的生态医学和整体医学有着相似之处,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让我意识到,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当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时,很容易忽视对自身和自然环境的关注。
通过学习中医,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努力寻找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法。
2.阴阳五行的平衡理论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阴阳是宇宙的两个相对而对立的方面,代表了事物的两个极端。
阴阳的相互作用与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五行理论则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可以归纳为五种元素,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通过学习阴阳五行理论,我认识到人体的健康与阴阳、五行的平衡密切相关。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阴阳失衡和五行失调的情况。
了解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身体状况,调节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
3.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思维中医强调个体化的辨证论治方法,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以辨证为基础,注重整体观察,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取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这种个体化的思维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现代医学中,往往存在着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倾向,而中医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这让我明白,在医学领域中,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和病症,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4.辨证施治的综合能力中医辨证施治需要医生具备综合能力,包括辨证诊断、处方、药物运用等。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ad42cf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17.png)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等。
这些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贯穿于中医临床实践的方方面面。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医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感悟。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
阴阳学说强调了事物的对立统一,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则是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中总结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通过学习阴阳五行学说,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学对于宇宙万物的整体观和动态观,这种观念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强调了人体经络的联系和作用,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途径。
通过学习经络学说,我深刻理解到中医学对于人体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经络是连接脏腑组织的桥梁,是疾病传播的通道。
这种观念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脏腑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强调了脏腑的功能作用和相互关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中枢,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部位。
通过学习脏腑学说,我深刻领悟到中医学对于脏腑的整体观念,认为脏腑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保持脏腑的平衡和协调,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
这种观念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强调了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和作用,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通过学习气血津液学说,我深刻理解到中医学对于气血津液的重视,认为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保持气血津液的平衡和流畅,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
这种观念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强调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外感邪气或内伤情志等因素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失调所致。
中医基础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基础感悟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faf75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2.png)
第1篇在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中医学子,我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学是一门集哲学、医学、自然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哲学思想。
1. 整体观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体现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求我们全面考虑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把握疾病的本质。
例如,中医治疗疾病时,不仅要针对局部病变,还要注重调整全身机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 辩证论治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
它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结合四诊(望、闻、问、切)所得信息,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构成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则是五种基本物质,它们相互滋生、制约,维持着世界的和谐。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指导我们把握疾病的性质、发展规律,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独具特色,主要包括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
1. 四诊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脉象等,可以初步判断病情。
四诊合参,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通过对病情的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3. 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脏腑功能的分析,可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功能失调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61bd39ec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c.png)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学习之后,我们有心得体会,这个时候,大家可以一起看看下面的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欢迎各位阅读哦!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1:绪论篇:以前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中基,没有现在学习的唯物辩证观,反而是在整体观念的中对人和自然、任何社会的联系有较大篇幅的论述。
当时的学习也是一笔带过没有太讲解,印象也不是很深刻。
这次跟随老师重新学习,最让我深刻的是老师提出了中医学第三个基本特点取类比象。
也跟随老师学习这么长时间了,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好多东西不会用中医基础的理论里啊理解,可能就是思维的局限。
我感觉取类比象这个思维方式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2:阴阳五行篇:刚开始学中医的时候老师的讲解确实就是说阴阳就是相对的属性之类的,五行也是按照五种物质元素的转换这么来理解的,以我当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感觉没有那么简单。
后来慢慢看一些各家学说的书在理解阴阳上五行也只是从气机这个角度来理解,对于好多书中的理论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认为阴阳就是一团气的两种不同形式的转换,五行除了五种元素外可能就是五脏的气机的运转,但是六腑的气机又怎么运转的,模糊的对不上号。
这次学习后才知道阴阳五行是宇宙中的天体而来,阴阳日月,五行五星,这就是取类比象吧,也终于把理论上升到了道德层次。
关于五行理论在知道临床治疗这一块,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听课也终于能够对上号,心中有数了。
3:藏象篇:结合老师对于阴阳的讲解和本次听课,明白了什么叫天一生水,以前只知道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不理解,现在终于能把这个跟中医的理论结合在一起,一下子脑子清晰了很多。
关于藏象,主要是对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单纯的理解为象是脏腑的外在表象,没有图像、印象、形象、抽象的认识,这也是思维的问题。
(1)在心的功能里边,也是第一次注意到心是主神明的,不是主神志的,以前认为这没有什么区别,现在心里有了正解。
对于临床还没有太大的体会。
(2)对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明白了是先宣发才能肃降,近期整理了老师的一些病案,也深深的体会到,好多病是通过这一条来治疗的'。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d16208f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bd.png)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对我的影响很大。
首先,它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调节的。
通过学
习中医基础理论,我开始意识到疾病并不是简单的局部问题,而是整体健康状况的反映。
这个认知改变了我对疾病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注重平衡整体健康。
其次,中医基础理论也让我对疾病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
中医强调治疗的是疾病的根源,而不仅仅是症状的缓解。
通过学习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我开始明白了中
医治疗的核心是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这种治疗思路与西医的药物治疗有
很大的不同,更加注重整体调节和个性化治疗。
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也
让我对中医的疗效有了更高的期望。
最后,中医基础理论也开拓了我的思维方式。
中医的理论体系很庞大,涉及到中医学、阴阳学、五行学等多个方面。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这对于
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不断整理和归纳复杂的概念,
也要灵活应用到实际情况中。
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于我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帮助。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对中医的整体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疾病
的治疗有了新的思考,也开拓了我的思维方式。
我相信这些知识和思维方式对我未来
的发展都会有积极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5cfc82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4.png)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作为一名学习中医的学生,我必须对中医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学习。
《中医基础理论》是我所读的一本重要教材,其中包含了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等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医的基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对中医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介绍了中医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
这些概念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学习,我明白了阴阳的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则。
五行学说则是描述事物变化规律的理论,通过与阴阳结合,可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概念则是对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的描述,通过研究和运用这些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诊治疾病。
其次,我对中医理论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中医理论体系是中医学的核心,它包含了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机学说等多个方面。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这些理论被系统地介绍和阐述。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中医理论体系是由多个学说相互联系和支持而形成的,每个学说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相互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只有全面理解和运用这些学说,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临床情况。
最后,我对中医的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医的临床应用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最终目的。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内容。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中医的诊断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分析和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治疗则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手段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机体自身的痊愈能力。
此外,中医还重视疾病的预防,通过生活方式、饮食调理、锻炼等方法来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通过阅读《中医基础理论》,我对中医的基础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识到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也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的决心。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dddd8b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d.png)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独特魅力,深入探讨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宝贵传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极其丰富,包括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这些理论体系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对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医学的信仰和热爱。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不仅让我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医学的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重视个体化治疗,通过辩证施治,中医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个性化的治疗,达到调和阴阳、平衡气血、调畅经络的目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学的临床应用是建立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之上的,只有深入理解中医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临床实践。
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极其丰富,包括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这些理论体系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对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医学的信仰和热爱。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对中医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 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 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9c32d9c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9.png)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我对中医基础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学习和研究,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独特性和深邃性。
首先,中医重视整体观念,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微观的自然生命体,与宇宙宏观的自然万物相和谐共生。
中医将人体的脏腑经络系统与自然界的五行、四时相对应,认为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息息相关。
这一理论深刻反映了中医对整体健康的关注,与西医的分析性思维相对应。
其次,中医注重辨证论治,强调病因病机的辨析。
在中医理论中,病是由病因和病机引起的,所以治疗疾病必须通过辨证论治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可以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而不是简单地使用通用的药物来治疗疾病。
这种治疗方式突出了中医的个性化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思维方式。
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都是在人体内外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维持平衡所反映出来的结果。
只有保持身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平衡,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而疾病则是由于平衡被打破而导致的,治疗疾病的关键就是重新恢复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观念在中医中贯穿始终,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除了平衡的概念之外,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还包括了一系列独特的概念,如“阴阳”、“气血”、“五行”等。
这些概念在中医中用来描述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并通过相应的治疗方法来调节这些生命现象。
这些概念看似抽象,但通过学习和实践,我逐渐领会到了它们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方法。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独特性和深邃性。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学方法,更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
中医通过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平衡观念以及独特的概念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个性化的健康理念和治疗方法。
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中医理论,不断深化对中医的认识,实践中医的原则和方法,为人们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951a86a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2.png)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
五行学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所组成,这五种物质相互制约、相互生克,因而构成了宇宙的循环发展规律。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五行学说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通过五行学说,我们可以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同时也可以调理身体内部的平衡。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五行学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观念框架,而是一个集阴阳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五行学说紧扣着天人合一,始终贯穿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
而且,五行学说也深刻影响着中医诊疗的整个思维方式,让医生能够在诊断和治疗时更加严密和系统。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之说最早见于《易经》,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哲学的产物。
阴阳之说以阴阳两极对立关系的存在为前提,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并据此指导医学实践。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
通过阴阳观念,我们能够理解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寻找治疗方法。
通过阴阳学说的学习,我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阴阳,是中医的重要理论基石,贯穿于整个中医学体系的始终。
阴阳观念使中医实践兼具科学性和整体性,因此,使得中医理论和实践更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确保了中医疗效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经络学说在中医理论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中医诊疗的基础。
它主要包括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和络脉、十二经脉、俞穴、卫生大脉、经络的腧穴、腧穴制度、腧穴的气、气分部等内容,也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人体腧穴、经络和气血等重要内容的重要学科。
通过对经络学说的学习,我深刻理解到中医治疗的重要途径,并认识到了中医经络学是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
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血之说已经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着医学发展和临床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精选14篇)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5057e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9.png)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精选14篇)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
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篇1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走完了大一的第一学期。
此时此刻,回头看看走过这一学期所留下的脚印,想想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一学期里学到了些什么,问问自己这一学期忙碌过吗,有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然而有时候连自己都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答案,只知道大学和初高中真的不一样,除了期中期末要考试之外可以说什么都不同,这个时候靠的全是自己,生活,学习,以及各个方面,而这个时候最离不开的就是学习方法了,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可以让我们节约很多时间,节省更多的精力,而利用这些时间和精力我们又可以做更多事,这也许就是所说的高效率吧!而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大一上学期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
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虽然我们已经结束了对于它的学习,但是对学习方法地谈论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一、了解中医发展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感悟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6632713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8d.png)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感悟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积淀深厚。
经过多年学习和实践,我对中医基础理论有了一些心得和感悟。
本文将分享我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一些理解和体会。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与自然界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这一观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
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我明白了人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阴阳理论的启示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核心概念。
阴阳理论认为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人体内部也得到体现。
在学习阴阳理论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五行理论的思考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来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的变化和联系。
我在学习五行理论时深刻意识到,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体内部的五行互相制约、相互影响。
这启示了我关于健康与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的思考。
望、闻、问、切的综合分析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种手段。
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面色、气味、言辞和脉搏等信息,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病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我深感这种综合性的诊断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在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方面。
中药的综合辨析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在学习中药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医对于药物的综合辨析能力十分重要。
中药的配方中往往包含多种药材,需要根据不同病人的体质和病情进行合理的搭配和选用。
这种综合辨析的能力在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结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理论的独特之处和实用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理论、五行理论等概念都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
同时,中医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辨析能力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希望我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心得和感悟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513b1777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08.png)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的学者,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中医基础理论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以期能够对同样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
中医的整体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不仅体现在对人体的认识上,还体现在对疾病的态度上。
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而不仅仅是单纯地针对症状。
这种整体观的思想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我认识到,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体某一部位的问题归结为单一原因,而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和治疗疾病。
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让我深受启发。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可能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个体的体质、环境、病情等多种因素进行辨证,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因人而异、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灵活性和人性化。
辨证论治的思想使我认识到,在处理问题时,不能一刀切,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再者,中医的预防思想让我受益匪浅。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这种预防为主的思想,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我们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预防疾病,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这种预防思想也启发了我,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有前瞻性,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避免问题的发生和扩大。
总的来说,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让我受益匪浅。
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希望能够在中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希望能够通过中医的知识和智慧,帮助更多的人。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共4篇)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共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34b6e4f111f18582d05a65.png)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共4篇)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面授等方面选录整理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传道用心良苦。
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中西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学习体会;有对后之异军突起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中医千万不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的谆谆教导;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用、药物研究的经验传授;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方能尽左右逢源之妙的自创歌诀等等。
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获益匪浅! 中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
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看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
我们不否认西医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根本没有认识。
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由生活实践之经验积累而产生的。
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发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
如汉·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阴,以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世治伤寒的法则。
是例证之一。
中医临床是以"证"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以咸视之为"证治学",即"辨证论治"。
证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辨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
这其间存在着盈虚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于一种哲理之学问。
以理治学,即为科学。
斯为例证之二。
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研究脏腑功能的。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心得体会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2ca36a6e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0.png)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心得体会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拥有丰富的基础理论。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掌握了这些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首先,中医基础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它将事物分为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
阴阳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万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其次,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也是非常重要的。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相互连接的经络系统,气血通过经络在人体内流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而气血理论强调了气和血的重要性,指出气血的充盈与流通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此外,中医基础理论还包括了六经理论、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六经理论是从医学角度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理解,将气候与人体的生理病理联系起来。
脏腑学说认为人体内部的脏腑器官相互关联,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病因病机学说强调了疾病的成因和发展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强调了“治未病”的理念,即重视疾病的预防和调节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
中医理论注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并且相互影响。
中医强调了以人为本,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关注人体的内外环境、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此外,中医还注重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根据个人的体质、病情、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中医会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药物、针灸、推拿等治疗方式,以达到最佳疗效。
总结起来,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中医的特点是注重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和预防为主,这些特点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方向相呼应。
中医的传统智慧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发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第1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面授等方面选录整理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传道用心良苦。
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中西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学习体会;有对后之异军突起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中医千万不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的谆谆教导;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用、药物研究的经验传授;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方能尽左右逢源之妙的自创歌诀等等。
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获益匪浅! 中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
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看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
我们不否认西医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根本没有认识。
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由生活实践之经验积累而产生的。
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发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
如汉·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阴,以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世治伤寒的法则。
是例证之一。
中医临床是以”证”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以咸视之为”证治学”,即”辨证论治”。
证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辨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
这其间存在着盈虚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于一种哲理之学问。
以理治学,即为科学。
斯为例证之二。
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研究脏腑功能的。
虽对实质方面固然缺少确实性,是个缺陷,然基于中医学为独立的学术体系,中医之特殊性为辨证论治,因之,中医学屡经年移代革之经验、发展,而成为行之有效的专门学问,则充分表明:中医临床所本的是”证治学”,不是从生理上求治法。
同时,亦毫无疑义地表明:中医研究脏腑功能之生理,是完全正确的,及他对”证治学”建立之功勋是不容抹杀的。
此为例证之三。
于此可见,谓中医是草药医生,不是认识不够,即是排斥异己者,有心轻薄中医。
事实上已经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凡是一种有用学术,必有益于世人,决不会被排斥而磨灭的,中医也应无例外。
辨证必须掌握三要诀1.辨主次一个证候有几个不同之症状,相同之症状可出现在不同证候之中,因之,要根据症状来辨别证候,就要抓住能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证。
(1)患者比较突出的症状,最感痛苦、最严重的症状。
例如:患者突然腹痛,要辨别腹痛属于什么证候,必须将其他兼证结合起来进行审辨,辨明他与主证有无联系。
如腹痛的同时兼有反酸、呕吐、泄泻、胃脘拒按、泻后腹痛即减等证,那么,此腹痛即可断定为”饮食内伤”证。
(2)要确诊一个证候,非有此不能成立诊断之症状。
例如:患者头痛头晕,其一面赤耳鸣,怔忡不宁,证属肝阳上扰;其一胸满呕逆,食少苔腻,证属浊痰上泛。
此两个证候,前证若无面赤,肝风证不能成立;后证若无苔腻,浊痰证亦不能成立。
因为头痛头晕,由肾气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耳鸣;由心脾两虚而致者,也可出现怔忡不宁;由胃中寒饮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胸满呕逆等症。
(3),在整个病情变化中,对一切症状之产生和消退,有决定性意义之症状。
例如:温病病在气分,舌苔黄白相兼;病人血分,舌现绛色。
在气分则证见壮热烦渴,大便秘结;入血分则证见夜热更甚,神昏惊厥。
这些症状咸随舌苔转变而转变的,从此也可以说明以舌苔黄白,舌现绛色作为温病在气分、血分的主证是正确的。
2.辨同异将要确定一个证候,发现其中一两个症状,一般是不应该在此证候出现,那么,就应当根据此一两个症状及其特点重新考虑,从”同中辨异”。
同中辨异,不仅从多数相同的症状中,可以找出不同差别,就是一个症状,也有同异可辨。
如口渴一证,燥热口渴,则大渴引饮;痰饮口渴,则先渴后呕。
腹泻一证,热泻则腥臭灼热;寒泻则清稀如水。
3.辨真假病人之外表现象,一般视为疾病本质的反映,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
若病人之外表现象不能明显地反映疾病之本质,这种证候,外表是假象,真实的病情,尚隐蔽在内。
例如:患者热邪内伏,格阴于外,证见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如丧神守,兼有目赤、唇红、舌干、大便秘结等症状。
此种证虽恶寒厥冷,然同时目赤便结,就不能单纯看表面现象,认定寒证,应当由表及里,才能发现阴阳格拒之病情。
神乎、忽视脉学,皆失偏颇谈到切脉,此真是难题。
民问对中医之看法,是中医诊脉如神,三个指头按到病人腕上,一定可以道出什么病。
有些同道们,凭脉知证自夸,其实,切脉只能看到某些很显著的病,有些小处发生了毛病,如一边手痛,或身上某处一点不舒,实不容易诊断出来。
闻市区也有以脉学特殊见称的先生,不须病人开口,能将病情写出来,这样的本事学来不易。
台北南昌街有一位老医,名闻遐迩,假如有病人要先试脉,不讲病情,他便责骂起来,年岁不大的人,似乎不能如此。
有一次,有一位当过军长的医生,领着太太来诊病,表示先要评脉,脉看准了,才请开方。
师Pl:”请先讲病情,比较易于明了。
”他表示不愿,气势凌人。
师只好云:”我的学问不如人,请另请高明吧!”那时,师年方四十余,还是寂焉无闻之人,不免被人轻视。
后来,曾多次遇着不讲病情的人,婉言为之解说,终于照常诊断处方而去。
然诊脉不是完全不可靠的,微茫之间,常似是而非,讲错了会惹人笑骂,要找到实在之凭据再开口,比较妥当。
切脉要先分部位。
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很多人都知道,能顺口道出。
三部之脏腑分配,如肺配大肠,心配小肠等等,古人所说多不一致,此不关紧要。
李时珍曾云:”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
”师谓大致以关为中部,关前为阳.关后为阴,从两手左右及前后可以测到一些不同脉象而作出诊断。
普通分法,寸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主病之义,师指出:验之临床,左大于右,为外感风寒,右大于左,为内伤饮食;外感病,左大为寒邪,右大为温邪;胃肠方面的病,从右关探测,滑大为食滞,消化不好,弦为肝气犯胃,肝硬化者,右关常见弦大;精神方面的病,从左关探测,弦大为怒为郁结,或为精神容易紧张;如神经方面正常,腹有瘢瘕,或脾肿大,则左关脉见浮弦而芤之现象。
脉之前后常大小不一。
《难经》云:”前大后小,头痛目眩,前小后大,胸满短气。
”思求前贤名训,考校l 临床实践,师认为:关前脉动,多汗易惊,关后脉动,肾水不足,男子失精,女子崩中失血;女人尺脉较男子实大;不论男女,凡关后脉实有力者,忌用实药;关后脉绝者多死。
近人吴甫堂先生尝日:”脉只一条血管耳,而以三部分配脏腑,于义难通,从前西医驳诘,不为无见。
然以我国旧法诊之,每多切实有据。
余幼读西医书,也甚攻击寸关尺分配脏腑之非。
此后临症日多,经验日丰,如寸浮大,知其膈间不快;右关濡弱无力,知其胃痛吐水;左关浮弦而芤,知其脾脏肿大;两尺浮沉有力,知其肠有积粪。
大概本此诊断,往往获中”。
吴先生由非议脉学,到临床中总结出一些脉学经验,堪为认识上一次很大的变化。
脉学真不易深入,故玄其脉学,固然没有意义,忽视脉学亦不应该。
临床要能懂得切脉,至少要读熟《四诊心法》之脉诀和《濒湖脉学》之歌诀。
临证按脉,下手按之部位,必须正确。
手法先轻后重,分浮、中、沉三部。
近人彭子益先生创”圆运动中医学”,主张两手合诊,三指斜下:次指按寸脉之浮部,中指按关脉之中部,无名指按尺脉之沉部,左右手齐下,可诊察全部脉象而得其差异之处。
彭先生的脉法,确有可采之处,师已录于《台北临床三十年》之后,又如,古人论脉,通言七表、八里、九道,李时珍分二十七脉,后人加”疾脉”为二十八脉,徐灵胎又有清脉、浊脉之分,而彭之脉学篇首揭橥’祜”、”润”二脉,并以此二脉为用药之提纲。
枯为言指下感到枯涩,乃津少阴虚之象,忌用燥热之药;润为言指下感到滑润,乃津液充足,阳气不足之象,忌用凉腻之药。
师认为很有道理。
谚云:”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恽铁樵先生尝谓切脉要以自己之指头为凭,亦不为无见,惟指如何按之,亦为学问:指头按脉最好用螺纹略前之处,不能用指目尖端去按,因指目正动脉所出之地方,用此处按病人三部,自己动脉与病人动脉相击,所得不会正确。
师门诊应诊病人颇多,时间不容许从容论脉,放他传授一种四诊合参之经验:嘱病人先在挂号单上将病情简单写出,诊断先从望到问,然后从脉去推敲,结果自然准确。
中医使用仪器仅为印证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如能使用科学仪器诊断,便成为”科学”的了。
此是一个亟待阐明的重要问题。
诚然,中医能使用科学仪器,可视为一种进步,然中医l |缶床对科学仪器检查之结果,只是在诊断上求取一个印证而已,在处方时,并不完全以仪器检查之结果为依据。
因为中医诊断是以”证”为主要,从病人的”证”找寻原因,从病人的”证”来探索病的发展趋向,从病人的”证”来分辨阴阳、表皇、虚实、寒热。
辨证明确了,即有把握处方。
中医的诊断方法为望、闻、问、切四者,故善于诊断的中医,并不需要任何仪器。
西医检查肝病,为抽血化验。
检查黄疸指数(1.)、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CCF F)、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锌浊度试验(Zn.T.T)、谷一丙转氨酶(S.G.P.T) 等等。
中医则从证象上去辨认,结合望闻问切四诊作诊断。
肝病在症状上表现为湿热,大体凭症可分为热重型、湿重型、瘀血型,亦有湿热相兼者,亦有病久而转为寒证者,治疗为热重者清热,湿重者渗湿,血瘀者化瘀,寒则用温法,临证随病之所在处方遣药,无所谓特效药。
患者用药隔不多久,便嘱他往西医医院检查,并持检查结果来复诊,为证明服药之后进步多少,作一个印证,与处方毫无关系。
凭望闻问切四诊诊断,不用仪器,也有相当可靠性。
约在五年前,国立编辑馆有一位职员屈万里先生,请师诊病,师经过四诊,凭之肤色黝黑,全身倦怠,右肋问胀,舌苔厚腻,舌质有瘀点,断为肝病。
患者担忧,次日,即到有公保之大医院去检查,住了一月,出院告师,医院检查结果,为心脏病,不是肝病。
过了些时,他的胸骨下隆肿起来,又往医院检查,此次西医诊断他肝病,并认为因肝病引起脾脏肿大。
患者闻之生气,责问医院为何上次检查诊断不是肝病。
于是出院请师治疗,不幸他患的是肝癌,终于不治。
又十余年前,有一位周元松先生,身常感不适,所有症状,咸为肝病。
那时,师在”现代中医诊疗中心”任主治医师,给他用治肝病的方药,效果很好。
以后他赴美国留学,出国时,检查身体,未查出肝病,至美国入学不到两月,腹部肿大,医院检查他患的是严重肝病。
他要求回国医疗,并写信给他太太,要她请师配药寄去。
他回国后,飞机到台北,已不能走下机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