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乡年鉴》英文序言

合集下载

解读世界十大生态名著之六《沙乡年鉴》

解读世界十大生态名著之六《沙乡年鉴》

解读世界十大生态名著之六《沙乡年鉴》《沙乡年鉴》亦称《沙乡的沉思》,是美国林学家、生态理论家和生态文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1949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已被译成9种文字,在全球销售200多万册。

不断增加的读者群和被广泛引用,使得《沙乡年鉴》成为现代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生态保护政策的基石。

《沙乡年鉴》记录了利奥波德在美国一家农场进行生态修复的经历,笔调抒情、生动、富有感染力。

作者从哲学、伦理学、美学及文化传统的角度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应当具备的关系,其中最有影响的篇章《大地伦理》代表了利奥波德生态思想的精髓:“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

”这种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体现出作者罕见的思想前瞻性,他也因此被称为生态主义的“先知”。

他预示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

用《大地伦理》的观点审视世界事物,有些乍一看去很了不起的东西,但却破坏了生物共同体的和谐和稳定,那它必然就是错误的。

大地伦理理论导致了生态哲学的诞生。

大地伦理第一次提出一种新的伦理观,即人和土地(自然)之间也存在着伦理关系,所以自然就有它存在的权利。

这样,就将伦理学边界拓宽至包括土壤、水、动物和植物在内的整个自然界,导致生态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变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不仅如此,大地伦理观念的出现,还影响到法学的变革。

过去,法学的伦理主体只有人,而大地伦理第一次将伦理观念扩展到整个自然,补充和完善了传统法学中价值观的缺陷,从而影响了现代西方国家生态保护的立法活动。

在经济学领域,有人借鉴大地伦理观指出: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存在一个“度”的问题,过度索取会产生回报递减。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回顾自然界的沧海桑田,诸如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中国新疆的罗布泊,都是人类没有把握与自然之间必须维护的那个“度”而造成的,那里的“绿”被人类“消费”殆尽了,那里的水被越来越贪婪的人类汲干了,没有树木,没有水,就必然导致沙漠的出现。

名师课堂余印潮《大雁归来》教学实录-62a6

名师课堂余印潮《大雁归来》教学实录-62a6

名师课堂:八下14课《大雁归来》课堂实录(余映潮)师:同学们,你们拿到课文后是怎样阅读的?生:我是带着课后的问题去读的。

生:我是先读课文,然后再思考课后的问题。

师:假如没有课后问题,你又怎样去读?生:怀着好奇去读,看大雁归来是什么样子。

生:看大雁的归来有什么作用。

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鹬、鹂)师: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生字)师:请大家用组词的方式读。

渔翁得利、黄鹂。

师:“雉” 是一种有着长长的尾巴的野禽。

生远:野鸡。

师:好的。

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要完成这样两个字的任务:(板书)探究。

(板书)探究一、试用员园个以内的字提取本文信息。

师:试用个以内的字提取本文信息,就是要求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请大家速读课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读课文,思考)生:大雁是春天的使者。

师:一种说法。

生:大雁归来,充满生机。

师:又一种说法。

生:大雁的生活习性。

生:大雁归来的各种特征。

生:大雁归来的行为。

师:说法又有不同。

生:大雁是人类的朋友。

师:你说的是作者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情感。

生:大雁归来的意义。

师:我提示一下,有很关键的两个字你们没归纳出来:时间。

生:大雁归来的季节。

生:大雁归来是春天到了。

“三月,大雁归来”,就是本文的主要信息。

好,你们记下来。

(板书)探究二、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中的“大雁”。

师: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春天里归来的大雁。

那么请大家说一说,你眼中大雁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

(同学们读课文,寻找,勾画)师:请发言。

生:课文写了冬天的大雁。

师:要先看看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大雁?生:南飞的大雁。

师:是往南飞的大雁,还是从南方归来的大雁?生:是从南方归来的大雁。

生:觅食的大雁。

师:哦,大雁在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

生:大雁的集会。

师:你说反了,应该说是集会时的大雁。

生:孤雁的哀鸣。

师:你又说反了,应该怎样说?生:哀鸣的孤雁。

师:大雁是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一同迁徙的,孤雁是少数。

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觅食集会 大雁数字,六的倍数
生 动
物 四月夜间,集会鸣叫
三(11-13段) 开罗会议,各国联合 联合迁徙 大雁联合,全球一体
迁徙活动,有益无损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沙乡年鉴》。这本著作从1941年就开 始寻求出版,但直到1949年,作者去世后才问世。当 时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充满信心地征服和 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还十分陌 生。所以在出版的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到了 20世纪60年代,人们终于发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发现了利奥波德学说的意义。利奥波德被尊称为新自 然运动浪潮的领袖。《沙乡年鉴》也被称为“美国资 源保护运动的圣书”。
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活动 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对人类有 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 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
全文主旨
保护野生动物, 珍爱野生动物。
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 句子,体会其作用。
例句:
1.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 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 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你注意过天空中飞过的大雁吗?你了解大雁吗?你知道 大雁为什么会排成这整齐的雁阵吗?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作者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 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现代环境学的 奠基者。著有《沙乡年鉴》。是一个热 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一个 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也是一个有着国 际威望的科学家和环保主义者,被称为 “美国的先知”。“沙乡” 是威斯康星 河畔的一个被耕种者遗弃的荒芜农场, 是利奥波德考察与研究自然生态的一个 场所。《沙乡年鉴》是一部被称为“美 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是一部关怀 人类在自然家园的命运和万物在人类社 会中的命运的博爱之书。

第19课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19课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19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大雁归来》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者描写了南飞大雁、冬季雁归的情景、春雁觅食过程的鸣叫、孤雁、四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等内容。

这些内容既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特点,又抒发了作者的爱鸟情怀,一个“爱”字贯穿全文。

教学中引导学生既掌握课文内容,又能感悟主旨。

作者字里行间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世界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有了许多生机和情趣,我们要与之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定位。

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它们仅仅看做是我们的美味佳肴,而应该爱护它们、保护它们。

作者意在让我们了解大雁特点,培养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品质。

最终养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同时课文在写法上也很有特色,它将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完美结合,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指导学生体会句子包含的感情,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教学难点: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

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

李清照《虞美人》:“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情思。

让我们一起跟随利奥波德的科学观察笔记《大雁归来》,走进大雁的世界。

【走近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林业学家、科普作家,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

其代表作《沙乡年鉴》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观,一直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也被奉为环境保护运动的经典著作。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沙乡年鉴》,侯文蕙译。

《英语世界》杯英、汉原文文本

《英语世界》杯英、汉原文文本

《英语世界》杯英、汉原文文本Great PossessionsBy Aldo Leopold巨大财富奥尔多·利奥波德开阔的领地〔美〕奥尔多·利奥波德【1】One hundred and twenty acres, according to the County Clerk, is the extent of my worldly domain. But the County Clerk is a sleepy fellow, who never looks at his record books before nine o’clock. What they would show at daybreak is the question here at issue.一百二十英亩,据沙县书记员所言,是我拥有的世俗疆域。

但沙县书记员总是昏昏欲睡,上午九点之前从不浏览他的记录簿。

而拂晓时分领地上展现的一切才是问题所在。

按县书记员的话来说,眼前一百二十英亩的农场是我的领地。

不过,这家伙可贪睡了,不到日上三竿,是断然不会翻看他那些记录薄的。

那么拂晓时分,农场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2】Books or no books, it is a fact, patent both to my dog and myself, that at daybreak I am the sole owner of all the acres I can walk over. It is not only boundaries that disappear, but also the thought of being bounded. Expanses unknown to deed or map are known to every dawn, and solitude, supposed no longer to exist in my county, extends on every hand as far as the dew can reach.记录与否无关紧要,事实上,只有我与我的狗心知肚明,黎明时分我就是我走过所有地域的唯一主人。

泰戈尔(英文presentation)

泰戈尔(英文presentation)

《Stray Birds》
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which have no songs,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h.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床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的,只叹 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It is the tears of the earth that keep her smiles in bloom.
是“地”的泪点,使她的微笑保持着青春不谢。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ou are you do not see, what you see is your shadow.
你看不见你的真相,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Tiny grass, you steps are small, but you possess the earth under your tread.
Thank you
by 4027
Rabingranath Tagore
—— Paradise of poetry
Key Point
• 1、A brief introduction • 2、literature • 3、Other things about Tagore
A brief introduction
1861 born in Calcutta, India After a brief stay in England to attempt to study law, he returned to India In 1912. He then returned to England As a writer He was also a composer Rabindranath Tagore died on August 7, 1941

沙乡年鉴每章概括

沙乡年鉴每章概括

沙乡年鉴每章概括【篇一:沙乡年鉴每章概括】《病理学》有哪些章节绪论第一章细胞核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四章炎症第五章肿瘤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第十章免疫性疾病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第十二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第十五章传染病第十六章寄生虫病第十七章病理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答案补充 401723708 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 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光盘镜像ed2k://|file|%e6%b2%b3%e5%8d%97%e7%bb%9f%e8%ae%a1%e5%b9%b4%e9%89%b42009.rar|4869654|51bf155ba0039c807 379c9ff65e1fdd0|h=itmlx4pskb3kbnmez3jajsabqxz5jkik|/ 谁有文章内容是关于铁路的ppt模板啊,要章节多一些啊 chinaz 素材平道有你可以去找在哪可以查到陕西渭南统计年鉴简单两句话告诉你,详细的统计年检只有去渭南图书馆,或者各大院校图书馆查到。

2007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跟随已跟随取消确定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编 isbn:10位〔750323315x〕13位〔9787503233159〕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12-1 定价:¥80.00元内容提要《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7》是一本全面反映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

全书为中英文对照版本,内容分为:200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和入境旅游人数、入境外国游客主要特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基本情况、地方接待入境旅游者情况、星级饭店基本情况、旅行社基本情况、旅游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等共八个部分的统计资料。

本年鉴所附的《旅游统计基本概念和主要指标解释》,是对主要旅游统计指标的含义、统计范围和统计方法所作的简要说明。

沙乡年鉴:全译典藏版

沙乡年鉴:全译典藏版

在“人与自然”部分,作者讨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指出,人类是自然的 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他也批评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过度利 用。他认为,人类应该以一种更加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与 自然和谐共存。这部分内容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自然主义思想和对人类对自然 的责任的认识。
在“土地伦理”部分,作者提出了土地伦理的概念。他认为,人类不应该只是 利用土地,而是应该尊重和保护土地。他提出了一种新的伦理观念,即把土地 视为一个整体,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应该与土地和谐共存。这部分内容表 达了作者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和对土地的热爱和尊重。
内容摘要
通过挖掘沙乡的历史,作者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呼吁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求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 《沙乡年鉴》是一本描绘自然、人类和历史的三重奏。这本书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很高的 生态思想和科学价值。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反思人类的行为,寻求与自然的和谐 共生。这本书是值得我们珍藏和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沙乡年鉴:全译典藏版》目录体现了全书的主旨和核心思想,即以自然主义 者的眼光记录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历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利用。 这本书对于那些想要了解自然、生态环境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沙乡年鉴:全译典藏版》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自然界中的生物是受到自然的惩罚的,它们需要不断的进化和发展,才能适应 自然的变化。
自然界中的生物是受到自然的保护的,它们需要不断的进化和发展,才能适应 自然的变化。
自然界中的生物是受到自然的奖励的,它们需要不断的进化和发展,才能适应 自然的变化。
自然界中的生物是受到自然的惩罚的,它们需要不断的进化和发展,才能适应 自然的变化。

《沙乡年鉴》侯文蕙四个译本副文本对比分析

《沙乡年鉴》侯文蕙四个译本副文本对比分析

《沙乡年鉴》(A Sand County Almanac)是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创作的一部自然文学作品,在西方享誉盛名。

他用细腻、优美的笔触描写威斯康星州一个农场的四季变化以及一些美国南北荒野地区的风貌,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大地伦理理念。

1992年,侯文蕙翻译的《沙乡的沉思》为中国学界引入生态伦理学研究,该译本在1992—2016年间相继出版了4次,这4个版本的副文本内容有所变化,变化的原因体现了翻译与研究之间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将对比分析其中副文本的差异,了解译者的动机、目的、策略等,跨越不同的文化社会语境,深入解析《沙乡年鉴》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副文本”这个概念最先是由法国文艺理论家杰拉尔·热奈特(Gerard Genette)提出的,他在法文著作《副文本:阐释的门槛》(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pretation)中阐释了其定义、分类、功能、研究方法及途径等问题。

简而言之,副文本就是指印刷成书中的那些非正文内容,是环绕在正文周围或者与文本相关的各种要素。

根据热奈特的分类,副文本通常分为两类: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

内副文本主要包括封面、出版商内文本、作者姓名、标题、题记、各种类型的序跋、插图、注释以及后记等;而外副文本一般包括公开的外文本,如书评、访谈、广告等,以及私有外文本,如作者书信、日记等[1]。

副文本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随着现代出版业的发展,书籍的副文本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传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同时,副文本理论为翻译研究领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副文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对正文本进行强化和补充,如封面的风格设计和序言会隐含出版社的书籍推广目的,书名翻译和注解体现译者的翻译策略,序跋体现出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目的等,插图丰富文本内容,吸引读者的关注。

因此,副《沙乡年鉴》①侯文蕙四个译本副文本对比分析余 婷 李新德①这里的译名是笔者对比市场上几十本译本后,采用了现在市场上通用的翻译。

《大雁归来》的解读

《大雁归来》的解读

《大雁归来》的解读一、《大雁归来》的文体及其特点《大雁归来》的“阅读提示”中说,“本文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这也就界定了本文是一篇科学性和人文性兼具的文艺性说明文。

教材编者对《大雁归来》的文体界定以及对其解读要点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无疑抓住了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

学生可据此结合文体特点来解读这篇课文,教师也可据此来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用教学方法。

然而,与之配套的教师用书却在这一课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对于本篇的文体,不必过于拘泥”。

其解读的要点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也不是上述“单元导语”所确定的“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以及“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等,而是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说明顺序”“感受作者的情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以及“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且在教学设计中列出了三个环节:初读课文,提取主要信息,概述大雁的旅程;品味语言,感悟情怀;延伸拓展,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些教学建议和设计,既没有落实语文教材所确定的单元教学重点,也没有抓住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

文艺性说明文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为介绍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人文性主要体现为往往采用文学笔法、饱含人文情怀。

说明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教给学生获取信息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文艺性说明文的教学还应兼顾其人文性的特点,让学生在鉴赏中获得审美愉悦。

下面,根据语文教材的“阅读提示”及《大雁归来》的文体特点解读其文本,并探讨其教学设计。

二、依体而读《大雁归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教师用书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重在理解本篇集知识性、抒情性与思想性于一身的特点,引导学生从这三个角度理解、感受、体认”。

这种说法有点似是而非。

前文说过,教师可以直接围绕其文体所具备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特点带领学生解读文本。

就科学性来说,这篇课文从正面介绍了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从侧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精神。

正面介绍体现在作者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迁徙的大雁(春雁)的三种习性:守时(第1~2段)、直行(第3~6段)、群居(第7~13段)。

利奥波德美国

利奥波德美国
•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 起。
作者对大雁作了那些描 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感 情?(练习一)
1南飞的大雁
2冬季的大雁
3大雁归来的情景 4春雁觅食过程的鸣叫
5孤雁 6四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
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
文中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找 一找这样的句子,读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作用: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 文集。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 伟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 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 缄(jiān)默:闭口不说话。 • 窥(kuī)探:暗中察看。 • 狩(shòu)猎:打猎。 • 顾忌(jì) :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
顾虑。
• 凋零:凋谢零落。
意思是大雁的迁徙日期是很神奇的,对 季节的判断竟如此准确。 而且它们一旦 迁徙,是有进无退的。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 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
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 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所以冬 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 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 日的严寒,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 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 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迁徙中的大雁的鸣叫,给整个大陆带 来诗意,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仔细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1、“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 先知的坚定信念。”
全文主旨:
保护野生的含义:(练习二)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 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 来了春天的生机、希望和喜悦。

《大雁归来》ppt课件

《大雁归来》ppt课件

读读写写
喧嚷( xuān rǎng):喧;大声喊叫。 邀请( yāo qǐng):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到约定的地方去。 凋零( diāo líng):花的凋谢,零落。后也用来比喻人的死伤离散。 枯燥(kū zāo):单单调,无趣味。 稀疏(xī shū):数数量少,距离大。 弥漫(mímàn):(烟尘、雾气、水等) 充满;布满 目空一切( mù kōng yī qiè)f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偷偷摸摸(tōu tōu mō mō);形容腾着别人做事,不敢让别人知道
D.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估量的。
(11)
不能预测(数量、价值或影响等),常用于 形容人的潜力或事物所带来的影响之巨大。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应用“不可预期”。
二 参看提示 筛选信息
阅读提示
本文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阅读时要注意其中对 雁群生活习性的观察和说明,欣赏作者的抒情笔法,感受作者的浪漫 情怀。在作者笔下,大雁富有灵性,熟悉人类的游戏规则,还会低声 细语和高声争辩。文章字里行间充盈着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表现出对 它们命运的关注,体现了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深切思考。
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5)
“邀请”是指热情地召唤,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大雁之间的联络,表明大雁 的聪慧,让人看到一种美好的友情。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
运用修辞
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 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 脚。 (5) 比喻,把大雁比作凋零的枫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雁从盘旋
• 他在威斯康星河的拐弯处发现一块被丢弃的农田,一块已经盐渍化了的沼 泽地,还有一座由流沙堆成的小秃山。其中唯一的一座建筑物是一个鸡棚, 而且其中的一部分已陷进泥沼里了。他把这个地方买了下来,并开始着手 恢复它的生态环境。

第19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9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9 大雁归来教学目标1.提取主要信息,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语言运用、思维能力)2.感受作者的情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思维能力)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审美创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每年3月,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沙乡农场都会迎来一批大雁,为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你们要以动物观察员的身份,记录候鸟迁飞,守护生态多样性。

让我们一起跟随利奥波德的生物观察手记《大雁归来》,走进大雁的世界。

观察任务一:初识大雁,科学记录观察任务二:走近雁群,聆听雁语观察任务三:托雁传情,领悟情怀二、预习检测清同学们认真完成预习检测!1.走进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林业学家、生态学家、科普作家,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

190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林学院,后长期在美国国家森林局任职,1933年任威斯康星大学野生动物管理学教授,1935年在威斯康星州买下“沙乡农场”。

从农场生活的经历中产生出了他的主要著作《沙乡年鉴》。

这部著作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观,一直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也被奉为环境保护运动的经典著作。

2.知识链接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

中国常见的有鸿雁、灰雁、豆雁、白额雁等。

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群的聚合体。

3.字词积累雾霭(ǎi)和蔼(ǎi)缄(jiān)默迁徙(xǐ)曲(qū)线沼(zhǎo)泽狩(shòu)猎环颈雉(zhì)香蒲(pú)半蹼鹬(pǔ yù)弥(mí)漫沙锥(zhuī)鸟三、课文教学观察任务一:初识大雁,科学记录1.大雁的行为是如此丰富,作者的观察是这样细致。

请同学们结合旁批,快速默读课文,圈画文中能够体现大雁习性的句子,并进行分类归纳,完成大雁观察手记。

作者简介-《沙乡年鉴》

作者简介-《沙乡年鉴》

作者简介-《沙乡年鉴》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的理论学家,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保护野生生物之父,“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称为“美国的先知”,被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利奥波德长期从事林学和猎物管理研究。

《沙乡年鉴》是他最著名的著作,也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

这是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

《土地伦理》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人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野生生物就像和风和日出日落一样,自生自灭,直到他们在我们面前慢慢地消失。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高质量的生活是否要在自然的、野生的和自由的生物身上花费钱财。

我们人类对于整个生物界来说还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那么能够真真正正看到自然界中的鹅群的机会比在电视上看更重要,有机会发现一只白头翁就像我们有权利说话一样神圣不可侵犯。

”chaconne --奥尔多·利奥波德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年1月11日出生于爱荷华州伯灵顿。

他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桃木家具制造商;祖父是德国人,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园林技艺师。

他从小在一个可以俯瞰密西西比河的豪华府邸里长大。

因为房子建在河岸边的山崖上,因此从山崖上下来,穿过铁轨就是宽阔的密西西比河,这里是大陆上1/4的野鸭和野鹅一年一度迁徙的必经之地,因此这里的河漫滩就是成长中的奥尔多·利奥波德天然的野生动物乐园。

奥尔多的哥哥弗雷德里克说:“当还是孩子的时候,奥尔多就很少说话,但他是一个聪明的学生。

他读过很多书,知道动物们以什么东西为生,有什么样的天敌,他对户外生物如此热衷,好像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

”深秋的早晨,小奥尔多和父亲一起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穿上高高的长筒靴,一路下山来到火车站,吃一些猪肉煎豆和烤苹果作为早餐。

然后就坐火车穿过密西西比河到达一处沼泽地,在那里的一个麝鼠皮房子里等待野鸭的鸣声。

《沙乡年鉴》序言.doc

《沙乡年鉴》序言.doc

《沙乡年鉴》序言1.序(苏珊·福莱德①)注释:①苏珊·福莱德(Susan Flader),美国密苏里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环境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权威学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像山那样思考:奥尔多·利奥波德和对鹿、狼及森林的生态观的演变》《大湖地区的森林》《密苏里的遗产》《利奥波德的沙乡》等。

这篇序是苏珊受利奥波德子女之托而作。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

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书架上与19世纪最著名的美国自然主义著作的经典作品——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占据着同等重要的位置。

和梭罗一样,利奥波德是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有着国际威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在国策制定和为创建20世纪美国的两个新专业——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学上,也卓有建树。

他一生(1887—1948年)共出版了三本书和大约500篇文章,大部分都是有关科学和技术的题目。

《沙乡年鉴》中那些哲理性较强的文章,则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

它们对专业科学工作者和资源管理人员以及那些崇尚自然和欣赏优美文学的普通公民们,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这本书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

一开始是对一个荒弃了的沙乡农场上一年12个月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利奥波德和他的一家人曾在这个农场里亲手进行着恢复生态完整性的探索;接下来,进一步就资源保护主义方面的问题陈述了利奥波德在美国其他地方的某些经历;最后则以几篇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美学和伦理学思考的文章结束全书。

《土地伦理》是他最有代表性的文章,它通过把土地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只是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和公民——的想像力,把前面文章中提到的各种问题串到了一起。

《大雁归来》教材理解

《大雁归来》教材理解

《大雁归来》教材理解《大雁归来》教材理解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首先要把握课文中知识与情感两种成分的轻重,课文也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但是,很明显,侧重点不在介绍知识而在抒发情怀。

因此,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也应该着重把握作者的情怀。

课文中有“爱鸟者”这个概念,作者称自己为“爱鸟者”,的确,一个“爱”字贯穿全文,抓住这个“爱”字就容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这种写法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作者对大雁是那样有感情,他喜欢观察它们,研究它们,知之愈多,爱之愈深。

因此,大雁在作者心目中,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

大雁是报春的使者,作者把春雁的数目看作自己农场春天富足的两大标准之一,他是那样珍爱大雁。

春雁觅食前后的鸣叫,似乎先有一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

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不必说,这也是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愤恨。

晚上大雁群居沼泽,作者说那是他们的集会,他喜欢听那种二、问题研究1.先要研究几个难句的含义。

①“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

”可以先把句子简化为“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先知的坚定信念。

”先思考:这位先知的“坚定信念”是什么?从上文所说的“春天”可知,这个坚定信念,就是经过迁徙、到达目的地之日,准是春回大地了。

迁徙之前,远在千里之外,而且要把迁徙时间计算在内,它们就能断定目的地的季节,所以称得上“先知”。

那么,这位先知是谁呢?当然这是虚拟之说,意思是大雁的迁徙日期是很神奇的,对季节的判断竟如此准确。

再看“切断了其后路”,意思是大雁不像主教雀或花鼠,它们一旦迁徙“要想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是有进无退的。

②“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

”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呢?看下文内容可以解读这个句子。

下文说,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乡年鉴》英文版序
有些人在没有野生的东西的情况下也可以生活,而有些人就不行。

这些随笔就是那些离不开野生的东西的人们之喜悦和身处两难的表达。

野生的东西在开始被摒弃之前,一直和风吹日落一样,被认为是极其平常而自然的。

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

对我们这些少数人来说,能有机会看到大雁要比看电视更为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自由地谈话一样,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

这些野外的东西,我承认,直到机械化为我们提供了美味的早餐,而科学又为我们揭示了它的来源和如何生长的故事之前,是几乎没有什么关乎人类的价值的。

全部矛盾由此而凝聚为一个相当有争议的问题。

我们少数人看到了再进步中出现的回报递减率,而我们的反对派却并未看到。

人们必须根据实物的现状来制定对策。

这些文章便是我的应对之策。

他们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在那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

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傲慢和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乡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

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天赐予我们的本质。

这些“木屋”随笔按季节排列成“一个沙乡的年鉴”。

第二部分“随笔——这儿和那儿”,则列举了我生活中给我以教导的那些插曲,即那些逐渐地,有时是很痛苦地与伙伴们分道扬镳的插曲。

这些插曲遍布北美大陆,前后有40年时间。

它们为那些有些一个共同标志——保护主义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板。

第三部分“结论”,从推理的角度,提出了我们这些持不同意见者的某些观点,这些观点是对我们的看法的科学说明。

只有那些具有同感的读者会希望去弄通第三部分的这些理论问题。

我想,也许可以这样认为,即这些文章向同行们说明了怎样才能回头取得认识上的一致。

保护主义已逐渐沉寂了,因为它是与我们的亚伯拉罕式的土地观念所不相容的。

我们蹂躏土地,是因为我们把它看成一种属于我们的物品。

当我们把土地看成一个我们隶属于它的共同体时,我们可能就会带着
热爱与尊敬来使用它。

对土地来说,是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逃脱机械化的人类的影响的;对我们来说,也无其他方法从土地中得到它能以——在受制于科学的情况下——风险给文化的美学收获。

土地是一个共同体的观念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但是,土地应该被热爱和被尊敬,却是一种伦理观念的延伸。

土地产生了文化结果,这是长期以来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总是被人所忘却。

这些文章试图把这三种概念联结起来。

当然,这样一种关于土地和人的观点是容易由于个人的经验和偏见而被混淆和歪曲的。

然而,不论真理是否可能被误传,有一点却是如水晶一般地清晰:我们的自大和完美的社会,现在就想一个忧郁病患者,它是那样为其自身的经济健康而困扰着,结果反而失去了保护其健康的能力。

整个世界是那样贪婪地希望有更多的浴盆,以至于失去了去建造这些浴盆,或者甚至应关掉水龙头所必需的稳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没有什么比从卫生角度稍稍轻视以下过多的物质享受更有益的了。

大概这样一种价值观上的转变,可以通过重新评价非自然的、人工的,并且是以自然的、野生和自由地东西为条件而产生的东西而达到。

(选自《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有删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