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现代汉语第一章 绪论
章一绪论一、名词解释1、语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所构成的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附】线条性:由于人类发音器官的限制而导致语言符号只能一个个发出,无人可于同一时间位置说出两个声音。
即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接着一个符号出现。
任意性:指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结合无必然联系,是社会成员共同约定俗成的,是任意的、偶然的。
2、现代汉语:从狭义而言,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从广义而言,现代汉语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普通话和方言。
3、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狭义的现代汉语,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4、方言:即俗称的地方话,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
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人民的语言,并不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
主要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
5、现代汉语规范化:即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以此清除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分歧。
6、文学语言:指经加工、规范所得的书面语,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包括文艺作品语言、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著作语言,对民族语言的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7、现代汉语的社会变体:即社会方言,指由于性别、年龄、地位、文化程度等社会因素的不同,人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
每个群体都有一些区别于其他群体的语言特点,从而形成语言的各种社会变体。
二、简答题;1、现代汉语特点?【可分述或将之与印欧语言对比,自行诠释】(1)语音方面:总体而言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语调变化,具有音乐性,具体如下:Ⅰ没有复辅音;即一个音节内不存在两个或以上辅音相连的情况,音节界限分明;Ⅱ元音占优势;音节必有元音,可仅由一个元音构成音节,乐音比例较大;Ⅲ有声调;音节均有声调,使得音节间界限分明而富于变化,有区别意义作用;Ⅳ声母与韵母内部系统性较强;即声母与韵母间配合规律规范严谨;(2)词汇方面:Ⅰ语音多为单音节,词形较短;有时一个语素即一个汉字,存在大量单音词;Ⅱ双音节占优势;汉语词汇有双音节化趋势,旧的单音节被双音节大量代替;Ⅲ新词构成广泛采用词根复合法;即“实语素+实语素”构词法,少有派生法构成;Ⅳ对于吸收的外来词多为音译兼意译,或以汉语语素对译,直接音译较少;Ⅴ成语多为四音节结构;Ⅵ存在大量表示同一事物/现象的同义词,且音节数量不定,可见汉语词汇形式的伸缩性;(3)语法方面:Ⅰ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如我们理解(主谓结构)--理解我们(述宾结构)改变了语法结构关系;又如猫抓老鼠—老鼠捉猫,则改变了语法意义;真正语法上的语序变化应为词语的次序改变使语法结构关系及语义随之变化,如:二十岁才结婚—结婚才二十岁;Ⅱ主用语序和虚词表示语法意义,无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①有些结构有无虚词会导致结构和语义发生很大变化,如爸爸妈妈(联合结构)--爸爸的妈妈(偏正结构);②有些结构添加虚词后,虽语法结构关系未有改变,但语义变化,如北京大学—北京的大学,一指特定学校,一指北京所有大学;③有些结构添加虚词后会导致语用意义的变化,如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虽都为偏正结构、修饰关系,表意相同,但前者强调“属性”,后者强调“分类”,指中国而非其他国家的文化;Ⅲ词法句法结构基本一致,都存在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地震—地面震动—地面震动了)Ⅳ词类与句法成分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汉语词汇同一词可充当多种成分,好-a/v;Ⅴ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汉语中名词与数词结合需要加入量词,且随着对象不同而变化量词,如一头牛、一棵树;语气词的变法则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2、与古代汉语对比,现代汉语的特点是什么?(1)语音方面:总体而言语音系统简化;①浊塞音、浊塞擦音、清鼻音声母消失;②复辅音声母消失;③辅音韵尾大大减少,入声不再独立成为调类;(2)词汇方面:①新词大量产生;②词的双音节化倾向明显;③词缀和类词缀有所增加,词缀附加法构成的合成词增多;④大批印欧词语和日语汉字进入汉语词汇系统;(3)语法方面:①增加大量量词;②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现代汉语兼类词较多;③古汉中语言省略现象较常见,现代汉语则少见;④古汉的否定句和疑问句常有宾语前置现象,现汉几无;3、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1)共同语是通行于民族全体成员的语言,方言则是一个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即规范的共同语是方言的高级形式;(2)共同汉与方言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吸收的关系;Ⅰ共同语以某种方言为基础而形成,形成后又渗透到各方言中,制约方言的传播与发展;Ⅱ方言的表达形式影响共同语的发展,共同语需吸收方言中有利成分以促进自身发展;4、如何理解语言是一个分层装置?答: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形象而言即一个装置,其最主要特点是分层。
第一章 绪论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形 成 期 ( 1956-1970年)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知识应用期 ( 1970-1988年) 集成发展期 ( 1986年至今)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孕 育 期 ( 1956年前)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创立了演绎法。他提出的三段论至今仍然是演绎推理的 最基本出发点。
AI的严格定义依赖于对智能的定义,即要定义人工智能,首先应该定义智能;但 智能本身也还无严格定义。
一般解释: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在机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或称机 器智能、计算机智能。
1.1.1 人工智能的定义
知识与智能 知识 人们通过体验、学习或联想而知晓的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包括事实、
能理论框架,使人工智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AI研究
198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长沙艰难成立,其后长期得不到国内科技界的认同,只能 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直到2004年,才得以“返祖归宗”,挂靠到中国科 学技术协会。
1985年前,人工智能在西方国家得到重视和发展,而在苏联却受到批判;我国人工智 能也与“特异功能”一起受到质疑,人工智能学科群专著不能公开出版。
(表处理语言)。 1961年,明斯基发表了“走向人工智能的步骤”的论文,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1965年,鲁宾逊提出了归结(消解)原理。费根鲍姆开发第一个专家系统DENDRAL,
用于质谱仪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1.1.2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暗 淡 期 ( 1966-1974年)
由于一些人工智能研究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盲目乐观,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和成果做出了过高的预言,而这些语言的失败,给人工智能的声誉造成重大伤害。 当时的人工智能主要存在下列三个局限性: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一、矿床学概述二、矿产资源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三、我国的矿产资源概况第一节矿床学概述矿床学,又称矿床地质学,在国外称经济地质学(Economic Geology),是研究矿产资源在地壳中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它是矿产勘查和开发的地质理论基础,又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
矿床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颖的学科,它随着社会生产特别是矿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同时又随着近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矿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充实更新,形成了一门技术经济与地质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矿床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主要阶段:1、近代矿床学的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十六世纪~十七世纪)虽然人类对矿产的认识远自史前时期,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近代矿床学,其形成和发展始于十六世纪中叶。
当时正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雏形阶段,由于采矿冶金业的发展,在找矿实践中逐渐积累了关于矿床学的丰富知识,因而有些学者能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总结,进而提出早期的成矿理论。
2、成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初)自十八世纪以来,对矿床成因解释最有代表性的是“水成论”和“火成论”两种学术观点的争论。
水成论者(Neptunist)认为所有岩石和矿床都是在大洋水中沉积形成的,而且所有脉体,包括矿脉也是这样形成的。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弗莱堡矿业学院的维尔纳(1755年),到十九世纪初,波伊(1822年)和尼克而(1832年)都指出火成岩与矿床之间存在着联系。
火成论者(Plutonist)否认地球内营力在地球发展演化中的作用,他们提出,硅酸盐和硫化物都不溶于水,因此矿石只能是地球深部火成的溶液或溶化物质注入地壳裂隙中而成的,这一认识的代表人物有美国人郝屯(1726~1797年)等。
这场“水火之争”尽管在两派的学术观点上都有事实根据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但在矿床学发展初期,促使了人们收集大量矿床实际资料,推动了人们对矿石、岩石的成因研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矿床学的发展,对矿床学理论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
1-第一章绪论
魏斯曼 (Weismann A.,1834~1914)
①.种质连续论:种质是世代连续不绝的; ②.支持选择理论; ③.否定后天获得性遗传:老鼠22代割尾巴试验。
25
种质连续论
◆ 1892年,魏斯曼提出种质连续论(theory of continuity of germplasm),否定获得性状遗传。 ◆多细胞生物由种质和体质组成:种质指生殖细胞, 负责生殖和遗传;体质指体细胞,负责营养活动。 ●种质是“潜在的”,世代相传,不受体质和环境影 响,所以获得性状不能遗传;体质由种质产生,不能 遗传。 ●种质在世代间连续,遗传是由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 一定分子性质的物质(种质)在世代间传递实现的。 26
广泛研究遗传变异与生物进 化关系。 ①.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著作, 提出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 学说,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复杂、 低级 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②.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
论点提出“泛生论”假说。
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进 行了 5 年的环球考察工作。
“贝克尔“号巡洋
达尔文:泛生假说
不可遗传变异
某一品种(高株)
高株
矮株
相同的环境
高株
理论综合题:
在某一种植物中发现一株具有异常性状 的个体,请设计一个对该异常性状进行 遗传分析的实验方案(包括方法、过程 和可能取得的结果)。
4.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1).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表现规律; (2).探索:遗传和变异原因 物质基础; (3).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育种 提高人民
3. 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
(1).1953年 Watson和 Crick 提出DNA分子双 螺旋(double helix)模型,是 分子遗传学及以 之为核心的分子 生物学建立的标 志。
第一章绪论
(1)农业的本质特征——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农业具有生产对象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规律;土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农业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具有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且体积大等一般特征。
由于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生物、太阳能、土壤、气候等自然力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人类劳动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经济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自然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因此,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依靠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生活机能而进行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是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而实现的,它是农业再生产的自然基础。亦可理解为: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和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而自行增殖的过程。
社会功能包括为农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社区活动;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农业还可以消除贫困,替代社会福利保障。
粮食安全功能指所有人在人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其构成要素为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等。其实现途径为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依靠进口及二者结合。开放贸易有助于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反之又有利于稳定粮食进口国的价格和保障其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除了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供给之外,还要发挥防止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等多方面的作用。目前,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已经将农业的多功能性作为保护其国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维持其高度农业保护政策的口实。
第一章绪论习题答案(建筑材料)
第一章绪论习题1.建筑工程材料主要有哪些类别?1)按使用功能分类根据建筑材料在建筑物中的部位或使用性能,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即建筑结构材料、墙体材料和建筑功能材料。
根据材料的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材料、无机材料以及复合材料三大类2.建筑工程材料的发展趋势如何?1.生产所用的原材料要求充分利用工业废料、能耗低、可循环利用、不破坏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天然资源。
2.生产和使用过程不产生环境污染,即废水、废气、废渣、噪音等零排放。
3.做到产品可再生循环和回收利用。
4.产品性能要求轻质、高强、多功能,不仅对人畜无害,而且能净化空气、抗菌、防静电、防电磁波等等。
5.加强材料的耐久性研究和设计。
6.主产品和配套产品同步发展,并解决好利益平衡关系。
第二章习题一、选择题1.脆性材料的如下特征,其中何者是正确的?_a_______A.破坏前无明显变形 B.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均较高C.抗冲击破坏时吸收能量大 D.受力破坏时,外力所做的功大2.材料的密度指的是_c_______。
A.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B.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C.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D.在材料的体积不考虑开口孔在内时,单位体积的质量3.材料在空气中能吸收空气中水分的能力称为_b_______。
A.吸水性B.吸湿性C.耐水性D.渗透性4.孔隙率增大,材料的____b____降低。
A、密度B、表观密度C、憎水性D、抗冻性5.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____a____。
A、吸水性B、吸湿性C、耐水性D、渗透性6.含水率为10%的湿砂220g,其中水的质量为____a____。
A、19.8gB、22gC、20gD、20.2g7.材料的孔隙率增大时,其性质保持不变的是___c_____。
A、表观密度B、堆积密度C、密度D、强度8普通混凝土标准试件经28d标准养护后测得抗压强度为22.6MPa,同时又测得同批混凝土水饱和后的抗压强度为21.5MPa,干燥状态测得抗压强度为24.5MPa 。
第一章 第一节 绪论
(5)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原因是土地具有一定的 生产能力,例如可以生产人类所需的植物产品和动 物产品,或供其它方面使用。土地的生产力可分为 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两种;前者是自然形成的, 后者则是人工施加影响形成的。因此,土地生产能 力的高低既取决于土地本身的性质,又取决于人类 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后者主要体现在对土地利 用限制性的克服和改造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的集约程 度。从土地的农业利用角度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何 有效地利用光热条件,调节和控制水分和养分元素, 以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土地还具有可更新性、可塑性、不可逆性、 相对稳定性、脆弱性、面积有限性等特征。
三、土地的功能 1、养育(生产)功能 。2、承载功能。 3、仓储(资源)功能。 4、景观功能。
四、土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与整体性。2、土地数 量(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 性与土地性能(质量)的地域性。4、土地 利用的可持续性。5、土地属性的双重性。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 散性。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报 酬递减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评价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它通 过对地理学与农学、林学、城市建设、交通运 输等应用性学科的有机结合,从而对作为自然 综合体的土地的内在性质及其生产或其它方面 的利用性能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因此,土地评 价研究不仅有利于地理学与上述应用性学科研 究的深化,而且也十分有利于它们之间的交流 与渗透。 还应指出,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具有鲜 明的生产实践意义。因为农林牧业布局、城市 建设、工矿、交通、军事活动等必须因地制宜 地利用土地,即根据不同的土地性质对土地作 出不同的利用,而土地类型和土地评价的研究 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机械原理第一章绪论CH01
机器和机构的概念(2/4)
机床用来变换物料的状态; 汽车、起重机用来传递物料; 计算机用来变换信息。 由于各种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各种机构,所以可以说, 机器乃是一种可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与信息的机构组合。 机器按其用途可分为两类:凡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 能的机器称为原动机;凡利用机械能来变换和传递物料和信息的 机器称为工作机。
机器和机构的概念(4/4)
机构 1. 由各种材料制成的制造单元 (零件)经装配而成的组合体 2. 由零件组成的各运动单元 (构件)间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有关机械的基本理论
(1)机构的结构分析 1)研究机构是怎样组成的,其组成对运动的影响,以及机构 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2)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及机构的结构分类。
(1)机构
机器和机构的概念(1/4)
机构是指一种用来传递与变换运动和力的可动装置。如常 见的机构有带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 螺旋机构等。 这些机构一般认为是由刚性件组成的。而现代机构中除了刚 性件以外,还可能有弹性件和电、磁、液、气、声、光……等元 件。 故这类机构称为广义机构;而由刚性件组成的机构就称为狭 义机构。 (2)机器 机器是指一种执行机械运动装置,可用来变换和传递能量、 物料和信息。 例如: 电动机、内燃机用来变换能量;
(3)机器的结构
传统的机器由如下三个部分组成: 原动部分 传动部分 执行部分
机器和机构的概念(3/4)
现代机器一般由如下四个部分组成:
原动部分
传动部分 控制部分
执行部分
而现代先进的机器则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
位形检测 控制系统 驱动-传动机构 智能系统 执行机构 工作系统
机器和机构的特征 机器 1. 由各种材料制成的制造单元 (零件)经装配而成的组合体 2. 由零件组成的各运动单元 (构件)间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 变换和传递能量、物料和信 息。
第一章绪论一、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定义与任务1、摄影测量与遥感定义...
第一章 绪论一、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定义与任务1、摄影测量与遥感定义摄影测量与遥感乃是对非接触式传感器系统获得的影像及其数字表达进行记录量测和解译,从而获得自然物体和环境的可靠信息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传统的摄影测量学是利用光学摄影机摄影的像片,研究和确定所摄物体的形状、大小、性质及其空间位置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内容包括 : 影像信息获取 影像信息处理影像信息表达 影像信息应用2、摄影测量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测制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和专题图;建立地形数据库;为各种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3、主要特点:1).影像记录目标信息客观、逼真、丰富;2).测绘作业无需接触目标本身,不受现场条件限制;3).可测绘动态目标和复杂形态目标;4).影像信息可永久保存、重复量测使用;二、摄影测量学的分类●分类原则与方法基本要素: 目标、图像、信息●按被测目标分(按用途分):地形摄影测量 (地形图)非地形摄影测量(其他用途)●按获取目标的距离分(按距离分):航天摄影测量(<160Km) ;航空摄影测量(2Km~30Km);地面摄影测量(100m~300m);近景摄影测量(<100m) ;显微摄影测量按图像类型分:光学图像;雷达摄影测量;双介质摄影测量;X射线摄影测量按图像处理方式分(按技术方法分):模拟摄影测量(1900~1960年);解析摄影测量(1950~1980年) ;数字摄影测量(1980年~~~)三、摄影测量学的发展历史[参考资料]●1839年尼普斯和达盖尔发明摄影术。
●1851~1859年,法国陆军上校劳赛达特提出和进行交会摄影测量,这被称为摄影测量学的真正起点。
这一阶段主要用于建筑物的摄影测量。
●1858年,纳达通过气球获取了第一张地面的空中照片。
●二十世纪初,发明了立体观察方法。
1901年,立体坐标量测仪问世。
由于飞机尚未发明,主要用于地面摄影测量。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使航空摄影测量成为可能。
第一章 绪论
测绘 测设
5
1.2 地球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自然形体 不规则的曲面。 不规则的曲面。 最高点: 8844.43米 最高点:珠峰 8844.43米, 最低点: 11022米 最低点:马氏海沟 -11022米。 相差约20km 20km。 相差约20km。 在不规则的曲面上无法进行 计算和绘图。 计算和绘图。 人们找寻一个理想几何体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来代表地球形状和大小, 需满足二个条件: 需满足二个条件: 1、与地球自然形体十分接近 2、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
6 0
24
°
°
°
6、高斯平面坐标系的建立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X‘轴,赤道投影为Y’轴, 赤道投影为Y 原点为O 原点为O‘轴,X’,Y‘称为坐标自然值。 称为坐标自然值。
25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 西移500千米, 500千米 为了使横坐标不出现负值,将X‘西移500千米,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并且在横坐标前冠以带号形成高斯通用坐标系。 X,Y称为坐标通用值。 称为坐标通用值。 X=X‘ X=X‘ 带号N 500000米 带号N Y'+500000米 Y=
18
2、高斯投影的原理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采用分带投影。将椭球面按 采用分带投影 高斯投影平面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一定经差分带,分别进行投影。
N 中 央 子 午 线
c
赤道
S
பைடு நூலகம்
19
3、高斯投影特点 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 中央子午线长度不变 经线和纬线长度有所变形
中 央 子 午 线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在小范围内可以用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进行计算。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的影响 地面上AB两点 地面上AB两点 AB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平面上的长度为D,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投影在水准面上的弧长为S,
波谱分析讲稿--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1有机分析的发展阶段。
1.2有机波谱主要研究内容。
1.3有机分析的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表征的基本原理。
教学要求:了解有机波谱学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学习意义。
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表征的基本原理。
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本章用1学时波谱分析主要是利用纯样品进行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鉴定。
由于其具有微量、快速、灵敏、准确等特点,早已成为研究与确证化合物结构的强有力手段,因此波谱分析是化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工具学科。
本课程开课目的:1. 较深入理解波谱学知识,学会运用所学波谱知识解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2. 硕士研究生考试3. 本科毕业论文4.为日后从事应用化学研究奠定基础5.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程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绪论(1学时)第二章紫外-可见光谱分析(5学时)第三章红外光谱分析(6学时)第四章核磁共振波谱分析(9学时)第五章质谱分析(7学时)第六章波谱综合分析(4学时)本课程主要介绍上述四谱与各种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各谱的解析技术以及综合利用四谱进行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的方法。
有机分子的种类众多,结构复杂,因此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的分析和鉴定一直以来是化学家需要和必须做的一项工作。
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光谱)分析为主、化学手段为辅的分析方法。
1.1 有机分析的发展阶段1.1.1 20世纪中期(1950年)以前主要的分析手段为化学分析方法为主。
化学法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主要是通过元素分析( 如对碳、氢、氮、氧、卤素、硫、磷等元素的分析)、物理常数的测定(如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熔点、沸点、折光率、旋光度等)、有机官能团的化学反应及衍生物的制备等方法来进行。
但由于经典的化学分析操作繁琐、耗时,且有时不能准确地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以吗啡分子结构式的确定为例】1.1.2 20世纪中期以后以仪器分析为主,经典化学方法为辅.主要是采用仪器,从光谱学的角度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例如红外、紫外、核磁共振、质谱以及X单晶衍射等手段。
[人体结构与功能}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呈左、右方向水平轴,与矢状轴呈直角交叉的轴线是A.矢状轴B.冠状轴C.垂直轴D.横轴E.标准轴2.将人体纵切分为左右两半所形成的切面是A.水平面B.冠状面C.矢状面D.横切面E.纵切面3.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E.蛋白质4.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与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构成了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E.蛋白质5.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并能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E.蛋白质6.与人体的长轴平行,即与地平面相垂直的轴称为A.矢状轴B.冠状轴C.垂直轴D.横轴E.旋转轴7.下列哪些生命活动存在负反馈A. 血液凝固B. 分娩C. 排尿D. 排卵E. 动脉血压稳定8.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组织液 E.血液9.能比较直接而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A.脑脊液B.血浆 C.尿液 D.淋巴液 E.细胞内液10.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的是A.脑脊液B.血浆 C.组织液 D.淋巴液 E.细胞内液(二)填空题1.正常人体按照外形可分为、、和四大部分。
2.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功能相近的细胞与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构成。
3.人体的基本组织可分为、、、四大类。
4.所谓兴奋性就是生物体具有感受,产生的能力。
5.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有调节、调节和调节。
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三)名词解释1.组织2.兴奋性*3.阈值4.内环境5.稳态(四)判断题1.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并能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称系统。
3.标准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手掌向内,两足并扰,足尖向前。
4.由前后方向,与身体的长轴呈垂直的轴,称矢状轴。
5.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的面为称水平面。
第一章 绪论
19
1.2.2状态与状态函数 状态性质的分类: 几何性质:体积、面积 力学性质:压力、表面张力、密度 电磁性质:电流、磁场强度 化学性质:摩尔数、摩尔分数
热力学性质:温度、熵、内能、焓、亥姆霍兹自由 能、吉布斯自由能
对于组成不变的均相封闭系统(简单可压缩系) 来说,两个独立的变量就可以确定系统的状态。
3
1.1.2热力学的发展史
1.1.2 热力学的发展史
科学予以知识,而历史予以智慧!一门科学的历史,
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部分。
热力学发展史,约可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
此时期累积了大量的实验与观察的结果,并制造出 蒸气机,对于“热”的本质展开研究与争论。在19世纪 前半叶,首先出现了卡诺理论,热机理论(第二定律的 前身)和功热互换的原理(第一定律的基础)。
概括出的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为基础,引出热力学能、
焓、熵、亥姆赫兹函数、吉布斯函数,加上P、V、T等可
直接测定的宏观量作为系统的宏观性质,经过归纳与演绎 推理,得到一系列热力学公式、结论,用来解决物质变化 过程的能量平衡、相平衡和反应平衡等问题。
8
1.1.3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宏观热力学的特点:不涉及物质内部粒子的微观结 构,只涉及物质系统前后状态的宏观性质。
33
1.2.4过程与途径 非静态过程不能用状态图上的一条实曲线来表示,为了
研究的方便,我们可以用一条虚线来表示它,但是该曲线没
有其他的任何意义。
P
A
非静态过程
B
o
V
准静态过程是一种理想的极限,但作为热力学的基础,我 们要着重研究它。
34
1.2.4过程与途径
典型的几种过程:
机械原理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内容1.研究对象:本课程研究的对象是机械。
所谓机械就是机构与机器的总称。
2.机构:用来传递与变换运动和力的可动装置。
它可以变换和传递机器之间的运动形式(比如往复移动变为转动)及速度(比如高速变低速)。
比如自行车要通过链条传动把脚踏的旋转运动变为后轮的旋转运动,链条就是一种机构;指针手表通过齿轮保持时、分、秒针之间的比例关系,齿轮也是一种机构;还有折叠式家具及门铰链大多采用的是连杆机构;还有一定功率下电机的输出力矩很小,不能直接使用,也是采用齿轮机构来获得所需的力矩。
常见的机构有带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连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蜗轮蜗杆传动机构、螺旋机构。
3.机器:由原动部分、传动部分(机构)、执行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的、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它可以转换和传递能量、物料和信息。
比如缝纫机可以缝合衣服,它是机器;汽车可以运送物料,它也是机器;打印机可以把电子信息变为纸上可见的信息,它还是机器;这些机器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由多个机构组成的,且都是通过做有用功来完成机械运动的。
4.机器的分类:机器按其用途可分为两类:①原动机凡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的机器称为原动机;②工作机凡利用机械能来完成有用功的机器称为工作机。
5.机器的结构:①传统的机器由如下三个部分组成:②现代的机器由如下四个部分组成:③现代先进的机器由如下五个部分组成:6.实例:①内燃机内燃机就是把燃油的热能(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的机器。
它由活塞、连杆、曲轴组成的连杆机构进行动力驱动,并由一对大小齿轮机构、凸轮机构组成配气系统。
其原理如下:当气缸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后,气体产生的压力会使活塞作上下往复运动,连杆把活塞的往复运动变为连续旋转的运动并传递给曲轴,使其对外输出动力,同时装在曲轴上的小齿轮又将曲轴的旋转传递给相邻的大齿轮,带动大齿轮轴上的凸轮按另一种速度旋转,进一步推动配气系统的阀杆上下往复运动,使阀门按一定的时间要求启闭实现配气,从而让活塞能周而复始地进行往复运动,机器能连续地实现能量的转换。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1.简述园林的概念及其内涵。
园林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古典园林的狭义角度看,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开辟山水地貌,遵循艺术规律,运用造园要素,从而构成一个文化美学意味浓、视觉景观美、物质功能全的游憩和居住环境。
从现代园林发展角度看,广义上的园林早已发展成为概念更为宽泛且深远的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不仅包括各类公园、城镇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等,还包括人类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的活动,集自然生态、风景与人文历史、科技艺术于一体,为人类社会提供自然生态的、文明的生存环境。
2.试述园林产生的背景及其性质功能。
(1)背景:园林的形成离不开大自然的造化、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需要等三大背景。
(2)性质:①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又分为私有属性和公有属性。
古代园林大多是供少数富裕阶层游憩、享乐的花园或别墅庭园,普通民众可享用的公共园林很少,因而具有私有性。
而近现代园林是为满足社会全体居民游憩娱乐需要而建设的公共场所,从而具有公有性。
②自然属性。
园林中浓郁的林冠、新鲜的花朵、明媚的水体、动人的鸣禽、俊秀的山石、优美的建筑及栩栩如生的雕像艺术等都是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艺术景观。
虽然各园的景观千差万别,但是都改变不了美的本质。
(3)功能:①狩猎②游玩③观赏④休憩⑤祭祀⑥集会、演说⑦文体娱乐⑧饮食3.简述园林的类型划分与构成要素。
(一)类型划分(1)按园林构园方式区分①规则式园林②自然式园林③混合式园林(2)按园林的从属关系区分①皇家园林②寺观园林③私家(贵族)园林④陵寝(寝庙)园林⑤公共园林(3)按园林功能用途区分①综合性园林②专门性园林③专题园林④纪念性园林⑤自然保护区园林此外,园林类型还可以按国别划分,如中国园林、英国园林、法国园林、日本园林、印度园林等不胜枚举。
(二)园林的基本要素:(1)建筑(2)山石(3)水体(4)植物(5)动物4.世界园林发展有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世界园林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四大文明阶段。
基础护理学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1.识记:(1)能正确陈述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学习内容。
(2)能明确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学习目的。
2.理解:(1)能正确描述并解释下列概念:护理学、反思学习法。
(2)能正确说出基础护理学的课程地位。
(3)能正确理解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基本任务。
3.应用:(1)能按要求进行实验室学习和临床学习。
(2)能运用反思学习法增强学习效果。
护理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系统而独立的学科体系,是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维护、促进、恢复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护理学内容和范畴覆盖到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而且护理学与医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交叉融合,学习护理学就要从基础上研究它的完整体系,认识和把握护理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好的满足社会对护理专业的需求,为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服务。
第一节基础护理学的地位和基本任务随着护理学的发展,人们对护理实践经验的反复总结与提炼,使护理学的范畴体系不断丰富与完善,护理学任务与范畴也在不断扩展。
一、课程的地位顾名思义,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科的基础,是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护理学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必修课程,在护理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基础护理学是护生学习临床专业课(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的必备前期课程,为临床专科护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基础护理学是临床专科护理的基础,是运用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满足患者的基本需要的重要课程。
基础护理学以患者为中心,针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及文化等各层面的健康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对策满足患者的需要,使其尽可能恢复到健康的最佳状态。
因此,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以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为核心,使护生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掌握基础护理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的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履行护理人员的角色和功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护理目标。
高分子科学基础总结(1)
高分子科学基础总结第一章绪论1.高分子:也称聚合物分子或大分子,分子量较高(一般为104~106),其分子结构必须是由许多相同的、简单的基本单元通过共价键重复连接而成的。
2.聚合物:也称高分子化合物,是由许多单个聚合物分子(高分子)组成的物质。
3.单体:能够进行聚合反应,并形成高分子中基本结构组成单元的小分子化合物。
4.重复单元:高分子链上化学组成和结构均可重复的最小单元,也称链节。
5.结构单元:由一种单体分子通过聚合反应而进入聚合物重复单元的那一部分叫做结构单元。
6.单体单元:与单体的元素组成和排列相同,只是电子结构不同的结构单元。
7. 聚合物的多分散性:聚合物是由一系列不同分子量(或聚合度)的同系物高分子组成的混合物,这些同系物高分子之间的分子量差为重复单元分子量的倍数,这种同种聚合物分子小不一的特性称为聚合物的多分散性。
8.聚合反应分类:(1)根据单体与其生成的聚合物之间在分子组成与结构上的变化把聚合反应分为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
(2)根据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性质的不同,分为逐步聚合反应和链式聚合反应9.聚合物的分类:a.按主链元素组成:碳链高分子:主链完全由C原子组成。
杂链高分子:构成主链的元素除C外,还含O,N,S,P等一些杂原子。
元素有机高分子:主链无碳原子,完全由 Si,B,Al,O,Ti, N,S,P等杂原子组成,但侧基却是含C,H,O 的有机基团。
b.按性质和用途:塑料,纤维,橡胶,涂料,胶黏剂,功能高分子。
第二章逐步聚合反应1. 逐步聚合反应:由低分子化合物经多次逐步进行的相似的化学反应形成大分子的过程。
2. 缩聚反应:缩合聚合反应的简称,是指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单体经过许多次的重复缩合反应而逐步形成聚合物的过程。
3. 单体官能度(f ):一个单体分子中能参与聚合反应的官能团数目称为单体官能度,以f 表示。
4. 平均官能度( f ):是指聚合反应体系中实际上能参与聚合反应的官能团数相对于体系中单体分子总数的平均值,用f 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我们以此进行爱国主义和基本国情教育,可以
立足中国化,推动现代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抵
制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化。
返 回
参考书
1.《中国传统文化》,蔡伟峰编,东北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0。 2.《中国传统文化散论》,李土生主编,中国社 会出版社,2005。 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田广林主编,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9。 4.《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编,国际文化出版 公司,2006。 5.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孔子总结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成果创立了儒家学说,
同时存在着最富创造性的百家争鸣,至汉代董仲舒的
“独尊儒术”,到唐朝的儒佛道并举,以及到宋明理
学走向鼎盛。 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发展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是独 一无二的,古代社会的动乱、分裂、更替并未能中断 中国的文化,而是提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养料和不 断更新的动力。
于世界最高水平,科技在15世纪以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四)、近代以后──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伴随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 侵,开始了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文化发生 了激烈碰撞。
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传统文化既 受到严重冲击,又受到各种影响,使中国文 化带有新旧杂陈,“死的要拖住活的,新的 要突破旧的”的特征。
当今世界对中国传统的推崇表现有三方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对中国传统的天人 合一、天人和谐精神的推崇;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对中国传统道德 的重德、贵和思想的汲取; 在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上——对自觉、自在、自 由心性的充实与尽心、知情知天的理想人格的向往与 追求。
返 回
第三节 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意义方法及要求
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等内容。狭义文化专
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又称“小文
化”。
3.关于文化体系观点:
从文化形态学角度分层(从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之 内在结构而来)。
庞朴:三层次“物质的—制度的—心理 的” 。
四层说:
(1)物态文化:物质文化,属实体文化。 (2)制度文化。 (3)行为文化。 (4)心态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界定与涵义
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与外国文化对举的概念,
指中国疆域内从古到今、世代相传的56个民族共同创
造的文化总和。 2.传统文化: “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刘熙《释名》) “统,继也。”(颜师古《汉书》) 3.中国传统文化:1840年以前的中国传统思想、道 德、艺术、习俗、制度、科技等。 “国学”
4.文化外在结构:
时间角度:
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等。
空间角度:
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
社会层面: 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等。 社会功能: 礼仪文化、服饰文化、食文化、酒文化、校园文化等。
二、文化的特征(特点属性)与功能
(一)、文化的特征(特点属性)
(四)、文化定义之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1.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 果。与自然相对,指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创造。 又称“大文化”。 “大文化”可分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 化。 物质文化——实体文化 精神文化——虚体文化 实体文化与虚体文化组成文化统一体。
2.狭义的文化:
指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总和,包括意
地势西高东低;
季风气候显著,各地干湿冷暖差别悬殊。
2.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是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
二是文化的封闭性大于开放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
1.农业经济是社会的主体经济,农业文 化成为文化的主要形态。 2.农业文明长期延续,保证了中国文化 的持续性。
原因:历代统治阶级重视农业,重农是基本国策; 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从武力上的征服者成为文化上的 被征服者。
“化”本意:改易、生成、造化。
《庄子•逍遥游》: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易经•系辞下》: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化”引申意:风俗、风气教化等。
“文”与“化”并联使用在春秋战国以后。 文化:以文教化
(二)、西方词汇“文化”的定义
拉丁文:cultura (动) 耕种、练习 英语:culture 栽培、种植、锻炼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泰勒:文化包括知识信仰、
第一章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
绪论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意义方法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内容、考核方式(略)
参考书目及思考题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定义与结构 二、文化的特征(特点属性)与功能
一、文化的定义与结构
(一)、中国古人对“文化”的理解
“文”:本义为各色交错的纹理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文”引申意:文字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 (精神修养文彩美善德行等),与“质”、“实”相 对。 《论语》: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按 血 缘 关 系 确 定 亲 疏 长 幼
宗法制
尊 尊
亲 亲
孝
忠
按 宗 法 等 级 确 定 贵 贱 尊 卑
家国同构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质、特征 类型三观点: 按地理环境——河谷型文化 按生产方式——农业文化
按哲学思想——伦理政治类型
传统文化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强调知识 与道德相统一;以惩恶扬善为宗旨,强调教化 的作用;以忠、孝为是非标准,强调惩恶扬善, 其内容和方式,无不与趋善求治的总目标相联 系。因为所有的政治原则都从道德原则中推导 出来,它属于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且 伦理学说与政治学说融为一体,又可归属于以 “求治”为目标的政治型。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独立性与通融性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表现在这个文化主体
是中国人自己独立创造的,并在发展中较早地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融合了众多民族的优秀文 化,以及与佛教的融合,对基督教、伊斯兰教的 包容,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力和交融贯 通性。
六、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条件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西文化 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是属于平行发 展、交流甚少、互不冲突、各有偏重、各具 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中国文化是典型的大 陆农耕文化,西方文化则属于地道的滨海商 业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及其影响 1.中国地理特点:
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
(二)、先秦时期──传统文化的雏型期
进入阶级社会的商周,宗教唯心
论(如:君权神授)和朴素唯物主义
(如:五行)萌发。
春秋战国(即先秦)时期,产生 了强烈的人文意识,通过对自然、社 会和人生的观察体验,形成各具特色 的学说,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基本格局。
(三)、秦汉至清──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秦汉时期,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统一,带有制度化、模 式化和程序化的特征。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全面改造,使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
统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之学”。 隋唐时期的佛教和道教发展为大宗,唐宋两代文学处 由于儒家思想受到宗教文化的挑战,适应强化儒学需 要而产生的 宋明理学,为儒道释三教合流产物,带有浓 厚哲理性和思辩性,为封建政治服务的自觉性。
法律、艺术、道德、习俗等多学科的知识。
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是通过符号与
形象(语言与艺术)所获得并加以传播的价值系统
和行为模式。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 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
(三)、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的含义
冯天瑜:“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和 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中国文化史 断想》第17页) “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 质。” 《辞海》: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民族性群体性。
2.地域性。 3.时代性—历史承传性和现实变异性。 4.同一性。
(二)、文化的功能
1.满足需要功能(记录、传播等)。
2.认知功能。
3.教化功能。
4.规范调控功能。 5.凝聚功能。
返 回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一、传统文化的界定与涵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条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质 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如何科学合理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六、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时代──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氏族社会晚期,中国存在三大民族集团,即河 洛民族(华夏集团,以仰韶文化为代表,是秦晋文
化、中原文化的摇篮)、海岱民族(东夷集团,以
大汶口文化为代表,是燕齐文化、邹鲁文化的发祥
地)、江汉民族(苗蛮集团,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
,是吴越文化、巴楚文化的源头)。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
(1)、崇尚统一,追求稳定 (2)、伦理至上,群体至上——以人为本 (3)、尊老尚古,贵中尚和——天人和谐 (4)、兼容并包,丰富多彩 (5)、重人文教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1.以德性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 2.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
3.以耕读传家为根本的治家之道。
4.以经学为治学之根本。 5.以义利合一为基本价值追求。 6.以直观意象为基本的思维方式。
3.农业经济中的多元化成分,使中国 文化具有包容性。 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地域:齐鲁、荆楚、吴越、三晋文化等。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 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宗法制度长盛不衰 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
宗法制度使中国人重视家庭生活、亲族交往、道德 规范、崇拜祖先、注重传统。 家国同构: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上都是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共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