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册第六单元诗词诵读备课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公开课说课稿4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公开课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却不写叙别,不写楼,而是直抒郁结,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全诗情感真挚,自然流畅,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友人的祝福和期许。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他们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抒发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为基本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抒发,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学会珍惜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抒发,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情景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李白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抒发,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友情的珍贵。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以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抒发为主,简洁明了地展现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诗歌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为主要评价标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卜算子:咏梅》公开课教案_4
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咏梅》
教学目标:
1、了解陆游,结合注释理解《卜算子·咏梅》。
2、以读述情,运用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词作,以此解读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歌曲《一剪梅》,引出梅花及其品格。
师谈话:歌中所唱何物?曲中咏唱的梅花具有什么品格?
二、陆游《卜算子咏梅》。
1、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陆游
3、结合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三、以读述情
1、借助停连、节奏、重音、语气等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说说你读
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他小组加以点评。
3、今意古诵—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助翻译,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熟读成诵
全班有感情地背诵《卜算子·咏梅》。
四、拓展朗诵
朗读《卜算子·咏梅》(毛泽东),感受伟人胸怀。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卜算子:咏梅》公开课教案_2
卜算子.咏梅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歌主旨,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对比分析描写同类事物古诗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音韵美。
2、通过设疑、点拨、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主旨。
难点:对比分析描写同类事物古诗的异同三、教学方法:设疑法、点拨法、交流法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你知道花中四君子分别是什么吗?排在首位的是什么?2、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四君子之首的梅花吧。
3、你能背出几句写“梅”或含有“梅花”的诗句吗?4、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梅花的诗词——卜算子.咏梅分析题目,深入题意卜算子:词牌名。
咏:歌颂、赞美题意:歌颂梅花的高洁品质(二)走近作者1、走进作者的世界,体会不一样的人生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2、他一生中的三件后悔之事郁闷,老婆被老娘赶走了倒霉,仕途被秦桧给毁了可叹,儿子成了一方恶霸(三)初步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点拨:“着”这里读“zhuó”)3、齐读。
(四)理解主旨、朗读指导1、读过之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什么心情?找一个字。
(愁)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愁?在作者的笔下,梅花又是怎样的呢?3、出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2022年部编版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1. 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
2. 感受宋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 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第1课时《浣溪沙》《采桑子》一、新课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顶峰,第13课我们学习了五首唐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宋词,一起来感受氤氲着温柔的宋词之美。
二、新课教学浣溪沙【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1〕自由朗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明确: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听示范朗读明确: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单独地走来走去。
赏析〔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明确: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清楚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2〕夕阳西下几时回?明确: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明确:这两句都是描写春天的,妙在对仗工整。
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知名的原因。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送友人》公开课教案_3
送友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多种方式朗读诗歌,知晓大意。
2.品读诗歌,写诗歌鉴赏。
3.诗歌横联比读,学习送别诗特点。
教学重点:1.品读诗歌,写诗歌鉴赏。
2.诗歌横联比读,学习送别诗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送别诗,有的凄凉悲伤,有的缠绵悱恻,有的基调高昂,有的剖解心迹,有的勉励安慰,今天我们学习诗仙李白的一首送别诗《送友人》。
二、多形式朗读感受诗歌内容1.读出大意。
学生结合注释,读诗歌,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最高要求:以诗译诗。
2.读出送别环境的凄凉。
教师重点强调:横、北郭、绕、东城、孤蓬、浮云、落日、萧萧学生朗读节奏轻缓3.读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教师重点强调:一为别、万里征、游子意、故人情学生朗读语调低沉4.读出怅惘寥廓、潇洒离去的感觉教师重点强调:万里、浮云、落日、挥手、萧萧学生朗读音调高昂5.读出感情起伏的变化教师点拨:轻快明丽凄凉气氛依依惜别怅惘之情潇洒乐观学生朗读三、品赏诗歌唐诗素描朗读诗歌,对诗歌进行赏析。
要求:1.以整联诗歌为单位进行鉴赏。
也可以整首诗赏析。
2.鉴赏分为两个部分,内容+方法/写法/角度教师作示例:例如:首联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自主写鉴赏,展示交流,教师点评。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颔联是说,在此地我们互相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颈联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古诗文诵读,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朗读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文。
3. 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道德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尚品德。
二、教学内容1. 选取五年级学生适读的古诗文,包括山水田园、咏史抒怀、神话传说等多种题材,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 每篇古诗文后附有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古诗文内容,设计相关的活动和练习,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文的美妙,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道德美。
2. 难点:对古诗文中的难字、难词、难句的理解和朗读,以及对诗文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文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 运用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朗读技巧。
3. 利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文的美。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文,理解诗文内容,即为达到教学目标。
2. 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定期组织古诗文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诵读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需提前熟悉所选古诗文,掌握诗文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知识,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古诗文文本、注释译文、多媒体课件等。
3. 划分课堂时间,确保每篇古诗文有足够的诵读和讨论时间。
4. 准备教学评价工具,如课堂表现记录表、作业评价表等。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简短的故事或问题,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文,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咏梅》公开课教案讲义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咏梅》公开课教案讲义一. 教材分析《卜算子:咏梅》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描绘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但在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语言表达方面,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卜算子:咏梅》,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卜算子:咏梅》,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意境。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悟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通过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卜算子:咏梅》的原文及其注释、翻译;与梅花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卜算子:咏梅》,了解诗文内容,查找生字词的注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梅花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梅花的美。
然后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卜算子:咏梅》,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随后展示诗文注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卜算子:咏梅》,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提出启发式问题,如“诗中的梅花是什么样子?”“诗人为什么要赞美梅花?”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公开课教学设计4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送友人》诗词的作者、背景和意境;2.理解《送友人》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的情感表达;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送友人》诗词的意境和意思,提高朗读能力;•难点:理解诗词中的隐喻和比喻,感知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1.《送友人》原文、注释及赏析材料;2.课件、投影仪、音响设备;3.课堂锦囊、PPT。
四、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5分钟)•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入《送友人》诗词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朗读(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送友人》,教师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和语音语调。
3. 合作理解(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含义,梳理诗词的情感表达。
4. 艺术赏析(15分钟)•结合诗词的整体结构和韵律,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艺术之美,理解作者的用意。
5. 情感共鸣(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自身情感体验,与诗词中的情感相联系,展开话题讨论。
6. 合作表演(15分钟)•学生分组,通过角色扮演或小品的形式,将《送友人》诗词进行表演,展示理解和领悟。
7. 完整表达(10分钟)•学生整体朗读《送友人》,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予以肯定。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送友人》诗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朗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六、延伸拓展•鼓励学生自主欣赏和探究其他古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七、课后作业1.完成《送友人》课文注释;2.朗读并背诵《送友人》;3.合作制作与《送友人》相关的手工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理解《送友人》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了情感共鸣和美感体验。
愿每一位学生都能沉浸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公开课教学设计4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公开课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
在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作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典诗词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朗读、感悟和背诵方面,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送友人》,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培养他们珍惜友谊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送友人》。
2.难点: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导思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送友人》的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2.学生准备:预习《送友人》,了解诗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李白送别朋友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送友人》,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朗读,互相交流感悟,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运用诗文中的词语造句。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如何珍惜友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他们珍惜友谊的品质。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公开课教案_9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诗诗歌,听吟诵诗歌,知晓诗歌大意。
2.诗歌赏析,品鉴诗歌语言的优美。
3.诗歌横联比读,品味人生。
4.欣赏诗歌,创作诗歌。
教学重难点:1.诗歌赏析,品鉴诗歌语言的优美。
2.诗歌横联比读,养君子风气。
3.欣赏诗歌,创作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们从诗歌的长河中走来,在唐诗宋词中浸润自己的生命,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读诗、品诗、提高自己的审美,陶冶自己的情操。
今天我们一起来古诗漫步!二、欣赏吟诵,配乐朗诵1.欣赏吟诵《题破山寺后禅院》,感受古韵悠扬。
2.欣赏叶嘉莹先生吟诵调《赠卫八处士》,感受名家吟诵调。
教师知识补充:叶嘉莹先生简介以及吟诵的重要性3.学生试着配乐朗诵诗歌,领悟诗歌的音韵美。
4.在朗诵诗歌的基础上,自主翻译诗歌。
(1)自主翻译。
(2)同桌互译。
(3)以诗译诗教师点拨三、诗歌赏析,写唐诗素描赏析诗歌的语言美、艺术美、写法美。
要求:1.以整联诗或者整首诗来写品析。
2.品析格式:诗歌内容+写法/字词/角度教师示例: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颔联颈联写近景。
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点评。
“幽”字着重突出了此景的寂静,是一种具有诗意的静,因为此联中还有一个“深”字,这两个字互相映衬。
“悦”“空”二字给大自然赋予了某种特性,明媚的山间阳光使飞鸟更加欢悦,清澈的潭水让人神清气爽。
悦、空二字在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欢悦,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咏梅》公开课教学设计整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咏梅》公开课教学设计整理一. 教材分析《卜算子:咏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词诵读。
本诗是毛泽东同志于1961年所作,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的赞美。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对诗词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针对本诗,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历史背景和诗歌手法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僻字词的意思;领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掌握生僻字词的意思;领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梅花图片、诗文内容、生僻字词解释等。
2.教学参考资料:查找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课堂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梅花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语下册第六单元备课教案
课题 21、七律长征课时数第课时总课时数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教学程序师生活动教学手记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同志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2、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1、学生自学课文A、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
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2、指名学生逐句朗读诗歌(七律:七言律诗,每两句为一联)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程序师生活动教学手记二、再读诗句,质疑解疑:四、指导朗读《长征》五、布置作业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3、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公开课教案_6
八年级语文学科教案【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2.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智慧教育平台【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课前检测作者简介2.新课导入乌台诗案二、【自主学习】1.自学指导①自学内容:课本P139②自学方法: 自读课文、字典查生字词③自学时间: 早读课15分钟④自学要求: 1、不会的字词要查字典解决。
2、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3、标出疑难问题。
2.自学检测翻译这首词三、【合作探究】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3.“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4.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四、【检测提升】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
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对人才的摧残。
无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五、【课堂小结】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1.知识梳理2.课堂评价本节课表现最优秀的小组是:___________最优秀的个人是:___________3.课后作业默写这首词六、【课后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卜算子:咏梅》公开课教案_3
一树寒梅百样情——1+X主题学习设计教学主题:中国古诗词中“梅”的意象教学篇目:《卜算子·咏梅》(陆游)、《早梅》(张谓)、《赠范晔诗》(陆凯)、《杂诗》(王维)、《墨梅》(王冕)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译文及其它相关资料,通过师生交流增进对诗词的理解;2.感悟中国古诗词中“梅”的意象3.激发对中国古诗词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感悟中国古诗词中“梅”的意象。
教学准备:发放材料,内容是除《卜算子·咏梅》(陆游),其余四首的注释、译文、背景资料等。
教学过程导入。
大家看标题“一树寒梅百样情”就知道我们这节课和梅花有关。
我们这节课是“1+X”的方式,内容选择了教材上的《卜算子·咏梅》和不同朝代的关于梅的四首诗。
首先让我们走近梅花。
一、走近梅花1.先来听一首歌——《红梅赞》(PPT播放,显示歌词)。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迎春来,迎春来请大家静静听歌,仔细看词,然后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
明确:听到了梅是冒着冰霜开放的,梅是在三九严寒天开放的,梅会散发悠远的香味儿,梅比别的花开放的都要早,当梅开花的时候就意味着春天就要来了……2.《红梅赞》是现代歌曲,我们中国的古诗词中也有很多写梅的句子,你知道哪些。
学生来说名句,然后PPT展示老师搜集的一些,请大家齐读。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梅在千年的书页里,仍然散发着幽香,让我们穿越时光,一起来品读梅花。
二、品读梅花1.请五位同学依次把上课用的五首古诗词读一遍。
推火车读。
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赠范晔诗(南北朝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公开课教学设计整理0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公开课教学设计整理0一. 教材分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这首诗表现了作者身处困境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这首诗作为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能理解一些简单的古代诗歌,但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基本意思,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在困境中的乐观精神,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基本意思。
2.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中的意境,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思考,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中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这首诗,了解诗的大意,准备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逐句解释诗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通过朗读、讨论,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如何从诗人的乐观精神中汲取力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册第六单元诗词诵读备课
一、教学目标:、把握两首古诗婉曲深沉地抒情艺术风格.、在诵读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地诗词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比较王建与元稹地“爱情观”.三、教学过程:(一)《望夫石》、自读注释和故事链接,了解望夫石地由来.、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谈谈对古诗地初步理解.、诗意解析:这里有浩浩不断地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地巨石.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逝.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鲜明.值得注意地是,在这段描绘中,包孕了丰富地思想内容,融入了诗人地深挚情意.“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地环境、气氛.“悠悠”二字,绘出了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地形象,既交代了故事发生地背景,又渲染了浓郁地抒情气氛.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长相思》词地名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这悠悠不尽地情思,同悠悠不绝地江水,不是很相象地么?“悠悠”在这里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地情状.这二句情景交融,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化为石,不回头”,这两句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地形象.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这不仅形象地描摹出望夫石地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地长久,想念地深切,对爱情地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地优美地民间传说作了生动地艺术概括,着墨不多,却收到了动人地艺术效果.接下去,“山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依然伫立江岸.这里写地是石头地形象和品格,说地仍是思妇地坚贞与忠诚.她历经了种种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地折磨,依然怀着至死不渝地爱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远方地行人.这纯朴忠贞地节操,这恒久不变地爱情,令人肃然起敬.千种相思,万种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远行地丈夫倾吐啊!“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地悬思:待到远行地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地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地衷肠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归?“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妇地相思么?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止笔了.结句实在是含悠悠不尽之意,留待读者细加咀嚼与玩味.这首诗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深挚地内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诗人只描写了望夫石这一景物和自己刹那间地感受,平平写出,象是信手拈来,不费力气,然而却是情悠悠,水悠悠,予人以无穷韵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颍川人.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层官僚.他写了大量地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地宫怨之外,太广泛描写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地重要材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离思五首其四》、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读注释,谈谈对古诗地初步理解.、读一读解析和故事链接,了解诗意,教师做进一步引导.、诗意解析: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地大海,对那小小地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地.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地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地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地思想.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地典故,把它比作心爱地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地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地心,取得他地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三句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地盛开花朵呢?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地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地她,再也不想看别地“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地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作者介绍:元稹(—),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一带)人.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地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地推荐,得到穆宗李恒地重用,一度出任宰相.不久,调任同州刺史.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教学反思:、诗词两首一、教学目标:、通过正确学习诗词两首,了解诗人崔护和吕本中,引导学生了解唐诗宋词地不同风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学习如何赏析诗词.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字词地意思;透过字词体会诗人地思想感情.三、教学过程:(一)《题都城南庄》、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自读注释和故事链接,了解此诗地由来.、谈谈对古诗地初步理解.、诗意解析:这是首情意真挚地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地农家门前,一位秀美地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地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采桑子》、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读注释,谈谈对本词地初步理解.、读一读解析和故事链接,进一步了解词意.、词意解析: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地妻子,因此感叹他地妻子不能象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地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地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地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地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地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地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地;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地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地复叠也往往是这样地.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地“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作者简介:吕本中(),字居仁,号紫薇,为南宋初道学家,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绍兴六年()赐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元,以忤秦桧罢职,晚年深居讲学.诗属江西诗派,作有《江西诗社宗派图》、《东莱集》、《紫薇诗话》,词集《紫薇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教学反思:、词曲两首一、教学目标:、把握秦观词婉约清丽地艺术特点.、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地诗词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比较秦观与舒婷地“爱情观”.三、教学过程:(一)《鹊桥仙》、话题导入:“七夕”是个美好而充满神话色彩地浪漫节日,自南北朝至今,已经缠绵悱恻地流传千年,永无休止.“七夕”来源于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地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地《鹊桥仙》也是以这一神话为题材地传诵不衰地绝唱.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作者简介: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词作受苏轼影响,也受与歌女交往地经历影响,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调凄迷幽婉,清丽典雅,属婉约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拨.()全班齐读.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词地思想内涵,品味词地音韵美.、品味意境,鉴赏要点.上片写佳期相会地盛况,“纤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地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地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地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地夫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地悠悠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地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地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地依恋与怅惘.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地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地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地思想高度.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显然,作者否定地是朝欢暮乐地庸俗生活,歌颂地是天长地久地忠贞爱情.在他地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地题材化为闪光地笔墨,迸发出耀眼地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地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二)《摸鱼儿》、篇名介绍:摸鱼儿:词牌名,唐教坊曲名,本为歌咏捕鱼地民歌.、导入:、作者简介:元好问:(~)金元之际著名诗人.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拓跋魏,金末名士元德明之子.十四岁师事郝天挺,二十岁出游京师,诗名大噪.兴定五年(),登进士第.不仕,往来箕、颍间,创作甚富.“丧乱诗”尤为有名.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朗读并背诵本词.、品味意境,鉴赏要点.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地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地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号曰“雁邱”,并作《雁邱词》.这是一首咏物词.在词前有小序说“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邱词》.”这就是说,大雁殉情地事强烈地震撼了他,所以在词地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地意义,想象极为新奇.也为下文写雁地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地深情!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地团聚,又有离别地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过片以后,作者又借助周围景物衬托大雁殉情后地凄苦.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祀汾阴地时候,箫鼓喧闹,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古与今,人与雁,更加感到鸿雁殉情地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复生,招魂无济于事,山鬼也枉自悲鸣,在这里,作者把写景与写情融为一体,更增加了悲剧气氛.词地最后,是作者对殉情鸿雁地礼赞,他说鸿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会嫉妒,虽不能说重于泰山,也不能跟莺儿燕子之死一样同归黄土了事.它地美名将“千秋万古”,被后来地骚人歌咏传颂.全词行文并不复杂,而行文腾挪多变,用事实回答了什么是至情,寄人生哲理于淡悟之外.《神雕侠侣》中李莫愁地狂歌当哭,雌雄双雕地先后投水而死,更增加了本文地意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教学反思:、词两首一、教学目标:、体会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反复诵读,体会词人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字词地意思;通过字词体会诗人地思想感情.三、教学过程:(一)《蝶恋花》、由苏轼其他诗词导入.、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地时候.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地局面.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意王安石地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进言太广".由于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地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地知州.在他为官之处,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地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地拥戴和热爱.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地领袖,散文作品留存至今约四千余篇.他地重大贡献在于和欧阳修一起建树了一种稳定成熟地散文风格,世称"欧苏".他地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地标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重点字词讲解.、熟读成诵.(二)《钗头凤》、导语:古人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伤离别,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吟咏不尽地名篇佳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关于词人: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在饱经丧乱地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地爱国主义教育.岁时与唐琬结婚,后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后得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和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淳熙二年(),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淳熙五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固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地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年月日)与世长辞.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诵读全词.()对照注释和注音.()齐读.、炼字析文,感悟意象.、背诵本文.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把握两首古诗婉曲深沉的抒情艺术风格。
2、在诵读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比较王建与元稹的“爱情观”。
三、教学过程:(一)《望夫石》1、自读注释和故事链接,了解望夫石的由来。
2、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3、谈谈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4、诗意解析: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
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逝。
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鲜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描绘中,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
“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
“悠悠”二字,绘出了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的形象,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
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长相思》词的名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这悠悠不尽的情思,同悠悠不绝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么?“悠悠”在这里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
这二句情景交融,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化为石,不回头”,这两句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
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
这不仅形象地描摹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着墨不多,却收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山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依然伫立江岸。
这里写的是石头的形象和品格,说的仍是思妇的坚贞与忠诚。
她历经了种种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怀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远方的行人。
这纯朴忠贞的节操,这恒久不变的爱情,令人肃然起敬。
千种相思,万种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远行的丈夫倾吐啊!“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悬思: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的衷肠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归?“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妇的相思么?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止笔了。
结句实在是含悠悠不尽之意,留待读者细加咀嚼与玩味。
这首诗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深挚的内容。
诗人只描写了望夫石这一景物和自己刹那间的感受,平平写出,象是信手拈来,不费力气,然而却是情悠悠,水悠悠,予人以无穷韵味。
5、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颍川人。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层官僚。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太广泛描写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二)《离思五首其四》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读注释,谈谈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3、读一读解析和故事链接,了解诗意,教师做进一步引导。
4、诗意解析: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
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
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
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
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
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
写得意境雄浑深远。
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
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
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
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是用花比人。
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
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
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
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
“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5、作者介绍: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一带)人。
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
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
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
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
不久,调任同州刺史。
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教学反思:21、诗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通过正确学习诗词两首,了解诗人崔护和吕本中,引导学生了解唐诗宋词的不同风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3、学习如何赏析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字词的意思;透过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题都城南庄》1、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自读注释和故事链接,了解此诗的由来。
3、谈谈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4、诗意解析:这是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
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
(二)《采桑子》1、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读注释,谈谈对本词的初步理解。
3、读一读解析和故事链接,进一步了解词意。
4、词意解析: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象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
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
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
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
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
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
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5、作者简介: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号紫薇,为南宋初道学家,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
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
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元,以忤秦桧罢职,晚年深居讲学。
诗属江西诗派,作有《江西诗社宗派图》、《东莱集》、《紫薇诗话》,词集《紫薇词》。
教学反思:22、词曲两首一、教学目标:1、把握秦观词婉约清丽的艺术特点。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比较秦观与舒婷的“爱情观”。
三|、教学过程:(一)《鹊桥仙》1、话题导入:“七夕”是个美好而充满神话色彩的浪漫节日,自南北朝至今,已经缠绵悱恻的流传千年,永无休止。
“七夕”来源于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鹊桥仙》也是以这一神话为题材的传诵不衰的绝唱。
2、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
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
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
词作受苏轼影响,也受与歌女交往的经历影响,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调凄迷幽婉,清丽典雅,属婉约派。
3、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拨。
(2)全班齐读。
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4、品味意境,鉴赏要点。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纤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
“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
“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
“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
“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
“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
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
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
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二)《摸鱼儿》1、篇名介绍:摸鱼儿:词牌名,唐教坊曲名,本为歌咏捕鱼的民歌。
2、导入:3、作者简介:元好问:(1190~1257)金元之际著名诗人。
字裕之,号遗山。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系出拓跋魏,金末名士元德明之子。
十四岁师事郝天挺,二十岁出游京师,诗名大噪。
兴定五年(1221),登进士第。
不仕,往来箕、颍间,创作甚富。
“丧乱诗”尤为有名。
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
4、朗读并背诵本词。
5、品味意境,鉴赏要点。
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
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
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
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
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号曰“雁邱”,并作《雁邱词》。
这是一首咏物词。
在词前有小序说“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
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邱词》。
”这就是说,大雁殉情的事强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词的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
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
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