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备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解简易方程(第七课时) 人教版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解简易方程(第七课时)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概念2. 解简易方程的方法3. 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方程的概念,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未知数的问题,引出方程的概念。
2. 讲解方程的概念(1)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方程的组成:等号左右两边,左边是表达式,右边是数值。
(3)方程的解: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3. 讲解解简易方程的方法(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不为0),等式仍然成立。
(3)运用以上方法,将方程化简为未知数等于一个数的等式。
4. 演示解简易方程的步骤(1)找出方程的未知数。
(2)将方程化简为未知数等于一个数的等式。
(3)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 练习解简易方程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解方程的方法。
6. 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2)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3)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7.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布置与方程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2. 解简易方程的方法3. 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方程的概念、解简易方程的方法以及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了方程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实际问题与方程-教案-人教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实际问题与方程-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方程的意义,能正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2)能够运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法;(2)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3)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意义:方程是表示两个量相等的式子,其中包含未知数。
2. 方程的求解:通过运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简化,从而求出未知数的值。
3. 实际问题与方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通过求解方程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方程的意义及求解方法。
2.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求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引出方程的概念。
2. 探究:让学生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尝试将其转化为方程,并求解。
3. 讲解:讲解方程的意义、求解方法,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4. 练习: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方程的意义和求解方法。
2. 收集一些实际问题,尝试将其转化为方程,并求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一起看看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1在本次教学活动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1、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3、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从而吸引学生注意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4、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但在教学没有充分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让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而不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如剪拼、等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
以后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个性差异考虑在其中,对学困生要求不要过高。
一达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2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
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教学设计(含整个单元共20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课题: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内容:教材P52~53例1、例2及练习十二第1、3、7、8题。
教学目标: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能正确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导入:你今年几岁了?再过两年呢?再过三年、四年、n年呢?学生回答自己的年龄,根据教师的问题回答:过几年就用年龄十几,n年就加n。
2.质疑:这里的n表示的是什么?(一个数)3.揭题:今天咱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二、互动新授(一)教学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1.出示教材第52页例1。
引导:图中小红和爸爸也在探讨年龄的问题,从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1岁时爸爸31岁;爸爸比小红大30岁。
2.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
出示教材第52页的表格,引导学生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并集体完成表格。
3.质疑: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通过表格,学生能很快列出式子:小红的年龄+30=爸爸的年龄追问:“小红的年龄”写起来有些麻烦,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的书写更简便?小组交流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小红”“红”代替小红的年龄,也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一个字母或一个符号来代替。
4.重点引导学生用字母来代替。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可能用n+ 30表示,n表示小红的年龄,n+30就表示爸爸的年龄;也有可能用a+30,用a代表小红的年龄,因为爸爸比小红大30岁,所以用a+30就是爸爸的年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代数式)思考:大家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代替上面所有的算式,既简洁又方便。
这些式子中的字母n、a……都表示什么?(都表示小红的年龄。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第一章:认识负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能够正确识别正数和负数。
2. 让学生掌握负数的表示方法,能够用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负数的含义2. 负数的表示方法3. 负数的运算三、教学重点1. 负数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2. 负数的加减法运算四、教学难点1. 负数的加减法运算五、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负数的含义。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负数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负数的含义。
2. 讲解负数的表示方法,如在数轴上表示负数。
3. 引导学生掌握负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4.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负数问题。
第二章:分数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运用分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基本性质2.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3. 分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1. 分数的基本性质2.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四、教学难点1.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五、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的含义。
2.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学会运用分数解决问题。
六、教学步骤1. 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如分子、分母的运算规则。
2. 引导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3. 举例讲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分配物品、计算比例等。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分数问题。
第三章:小数的意义和运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含义,能够正确识别和书写小数。
2. 让学生掌握小数的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小数的含义2. 小数的表示方法3. 小数的运算三、教学重点1. 小数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2. 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四、教学难点1. 小数的加减法运算五、教学方法1. 采用数轴教学法,让学生在数轴上理解小数的含义。
备课教案电子版(
备课教案电子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以及运用这些公式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这些公式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难点:理解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梯形面积公式的由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三角板、直尺、剪刀、胶带。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胶带、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黑板、窗户等物体的形状,引导他们发现这些物体都可以看作是由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组成的。
2. 自主探究:让学生用彩笔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3. 小组交流:让学生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画的图形,分享计算面积的方法,讨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 例题讲解:教师用课件展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引导学生运用面积公式计算。
6.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有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综合实践题,让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图形面积公式三角形底×高÷2平行四边形底×高梯形(上底+下底)×高÷2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图形:一个底为6厘米,高为4厘米的三角形;一个底为8厘米,高为6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一个上底为5厘米,下底为7厘米,高为4厘米的梯形。
答案:三角形面积:6×4÷2=12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面积:8×6=48平方厘米梯形面积:(5+7)×4÷2=24平方厘米2. 题目:小明家的菜地是一个梯形,上底为8米,下底为12米,高为5米,请问这个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答案:菜地面积:(8+12)×5÷2=50平方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课堂讲解、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这些公式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5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5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篇1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第1节用字母表示数 52—53页教学目标: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
3、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4、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和便利,感受符号化思想,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生活中,我们都见过哪些字母它们都代表什么呢学生自由汇报结合课件出示你们看,字母不仅和生活密切相连,简洁地表示一些特定的名称、场所或标志,而且在数学王国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板书课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学习例1(1)彤彤11岁对吗老师比刚才这位同学大30岁。
(幻灯片)现在你知道老师几岁吗怎么算的(2)当彤彤1岁时,2岁, 6岁,18岁时老师多大怎样才能用一个概括的式子简明地把你们的年龄,和任何一年老师的年龄都表示出来呢(3)你怎么想,就怎么写。
自己开动脑筋。
学生思考交流师:当a是一个具体岁数时,a+30 表示什么(4)比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老师的年龄,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具有一般性。
a+30 随着a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
(5)字母的取值范围:师:根据你的经验,可以是哪些数(6)代入求值当彤彤11岁时,老师的年龄是多岁(7)小结例1:2、自学例2(1)课件:航天知识(2)看书例2,思考问题,自主学习。
(3)课件:自学提示:1、说说省略乘号的习惯写法。
幻灯片2、6x表示什么3、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4、例1中a与例2中x,表示的数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4)课件:为什么人到月球上举重是地面的6倍。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一、教材分析1、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P83页《旋转三要素》。
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线段的旋转。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观察、讨论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旋转的含义,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二、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学法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播放花样滑冰选手金妍儿的旋转舞蹈视频。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她在不停地旋转。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精品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精品教案(详案)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1)教学内容:教材P52~53例1、例2,完成教材P53“做一做”和P55~56“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初步理解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
2.初步学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培养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4.体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具有一般性,发展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个量。
教学过程:一、古诗引入师: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诗里也藏着数学知识呢!请看这首古诗。
课件出示梅花图片以及王安石的《梅花》。
全班一起朗诵一遍。
(初步感知:墙角有“数”枝梅花)师:“数枝梅”到底有几枝梅花呢?用我们数学的方法怎样表示呢?谁来说一说。
【预设】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梅花的枝数。
预设1:a枝。
预设2:m枝。
预设3:x枝。
师:有的同学想到用字母来表示梅花的枝数,真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一起来感受它的神奇魅力![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1)]二、探究新知1.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加减数量关系和一个量。
课件出示教材P52例1。
(1)引导感知。
师:图中小红和爸爸在探讨年龄的问题,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预设】学生会说知道了小红1岁时,爸爸31岁;爸爸比小红大30岁。
师:当小红1岁时,爸爸多少岁?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当小红2岁时呢?小红3岁时呢?随着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表格,逐一呈现算式。
师:你还能接着这样用式子表示下去吗?请在草稿本上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师:你在写式子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呢?这样的式子能写完吗?(2)观察思考,自主尝试,交流优化。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1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1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1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那么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擅长讨论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可以综合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那么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展小数四那么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详细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络。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展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
(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
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老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学生阅读题目后,老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考虑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材分析及全部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材分析及全部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易方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通过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建立方程,求解方程,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理解等式的概念,认识方程,解简易方程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技能,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概念,认识方程,学会解简易方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等式的概念,认识方程,学会解简易方程。
2.难点: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教材、课件、练习题。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找零问题,引出等式的概念。
呈现一个简单的等式,如 10 - 5 = 5,让学生观察并回答等式的两边是否相等。
2.呈现(10分钟)介绍方程的概念,如 2x + 3 = 7,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如用 x 表示未知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练习解简单的方程,如 3x - 6 = 0。
引导学生运用运算规律,将方程化简,求解未知数。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含有未知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方程解决。
如“小明有苹果和香蕉两种水果,苹果的个数是香蕉的3倍,如果小明有15个香蕉,请问他有几颗苹果?”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更复杂的方程,如 2(x + 3) - 5 = 3x + 1。
人教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上册五单元《简易方程》集体备课主讲稿
五上第五单元简易方程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根据县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O、△或口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 -般地说,在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因为对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算术知识。
通过用字母表示所学过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以及一些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同时,由于用字母表示比用文字表述更简明易记,所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是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
让学生初步接触一点代数知识,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逆向思考,未知数不参加运算,等于缺少一个条件,思维的步骤增加),为进--步学习代数知识做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人教版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人教版一、教学内容1. 理解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概念,学会用字母正确表示未知数。
2. 掌握等式的性质,学会通过加减乘除运算解决简易方程。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
2. 学生能够掌握等式的性质,并能够通过加减乘除运算解决简易方程。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能够通过加减乘除运算解决简易方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小明有10个苹果,他给了小红3个苹果,请问小明还剩下多少个苹果?2. 例题讲解: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假设小明还剩下的苹果数为x,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等式:10 3 = x。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x = 7。
这个等式就表示了小明还剩下的苹果数。
(1)假设小明有8个橘子,他给了小红2个橘子,请问小明还剩下多少个橘子?(2)假设小华有5个篮球,他借给了小明3个篮球,请问小华还剩下多少个篮球?4. 讲解答案:(1)设小明还剩下的橘子数为y,则有8 2 = y,计算得y = 6。
(2)设小华还剩下的篮球数为z,则有5 3 = z,计算得z = 2。
六、板书设计1. 用字母表示未知数:x2. 等式的性质:10 3 = x3. 求解未知数:x = 7七、作业设计(1)假设小华有7个乒乓球,他给了小明3个乒乓球,请问小华还剩下多少个乒乓球?(2)假设小红有6个糖果,她给了小华2个糖果,请问小红还剩下多少个糖果?2. 答案:(1)设小华还剩下的乒乓球数为a,则有7 3 = a,计算得a = 4。
(2)设小红还剩下的糖果数为b,则有6 2 = b,计算得b = 4。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加减乘除运算解决简易方程。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于丰硕参与研讨老师:伍婷婷、周红梅、邓胜千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总课时16课时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材分析: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本单元的知识大多比较抽象。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关注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
无论是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还是学习方程的概念或等式的性质,既要发挥具体实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又要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2、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在本单元中,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都是便于理论(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现实生活)的学习内容。
教材从小学高年级12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于丰硕参与研讨老师:伍婷婷、周红梅、邓胜千课题用字母表示数(1)二次备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常见的数,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为用方程解应用题找等量关系做准备。
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
教学难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并板书课题1、引入可以多样化,a、古诗《梅花》中的“数枝”,b、有余数除法,()÷8=()、、、m二、新课讲授1、教学例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三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使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对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增强学生动手操作水平和观察水平,在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准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梯形若干个,剪刀一把;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到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转化)师: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式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根据学生所述,教师电脑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师: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把我们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
师: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形状的物体,(出示课件)这辆小汽车的车窗玻璃是什么图形?还记得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出示课件)这是一大一小两个梯形,你认为梯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会与什么相关?它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
(板书课题)二、猜测验证,自主探究。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出梯形的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确实很重要,我们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都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么你们认为梯形能够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呢?1、生猜想。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2、公式探究。
师:你们的这些想法是否准确呢?下面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先给同学们30秒的时间独立思考,自己想办法。
(30秒过后)师:好了,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然后选出一种的方法,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课题名称第1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页码80-81 主备人课时 1 时间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2)使学生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获得成功的经验,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知识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思考,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3.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填表、讨论、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1、什么是面积?2、请同学翻书到80页,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假如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6平方米,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二、探究新知(一)、数方格法用展示台出示方格图1、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18平方厘米)2、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每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多少平方厘米?请同学认真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怎么数呢?可以都按半格计算。
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2、请同学看方格图填80页最下方的表,填完后请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二)引入割补法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优秀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优秀7篇五年级《梯形的面积》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1、小黑板上画下面复习题中的两个三角形图和教科书第80页上面的插图。
2、用厚纸做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其中一个梯形涂成红色。
3、学生将教科书第147页上面的两个梯形剪下来。
教学过程:一、复习。
出示三角形图。
问: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怎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拼一拼。
教师再边说边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梯形面积的计算)二、新课。
1.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出示教科书第80页上面的梯形图。
问:这个图形是什么形?(梯形)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刚才我们回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问:谁能依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每人都拼一拼,摆一摆。
然后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摆一摆。
)教师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个涂成红色),边说边演示:先把两个梯形重叠,把红色的梯形放在上面,以梯形右下角的顶点为中心,把红色的梯形旋转180度,再把红色的梯形的左边沿着白色的梯形的右边向上移动,使红色梯形的上底和白色梯形的下底同在三条直线上。
然后,再带学生一起拼摆。
问: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旋转、平移,两个梯形组成了一个新的图形,是什么形?(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什么?(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它的底等于3+5=8,高是4,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一个梯形的面积怎样算?(提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5)×4÷2=8×4÷2=32÷2=16(平方厘米)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3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3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说出2的倍数有哪些,3的倍数有哪些二、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一)探索公倍数1.观察刚才同学们说的2的倍数和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2.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得出公倍数的含义。
(二)探索最小公倍数,引出课题。
三、探索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一)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1.列举法2.分解质因数法3.短除法(二)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方法1.找出下面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7和14 8和24 9和185和6 2和7 9和42.观察每横数据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3.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得出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方法。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习题。
五、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找最小公倍数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 …6的倍数有:6、12、18、24、30、… …4和6公倍数有:12、24、… …最小公倍数: 12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篇2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上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组合图形的面积》(精选12篇)
人教版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组合图形的面积》(精选12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小学:《组合图形的面积》篇1教学目标1.明白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简单图形面积的和或差的计算。
2.能正确的分解图形,一般分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并能正确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能根据条件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分解图形时简单图形的差较难分解。
教具、学具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一、试一试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二、练一练第1题1、请学生任意分割,后说说分割的是什么已经学过的图形2、老师要求再分割3、想一想出了分割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这个图形是在一个长方形的纸板上剪下四个小正方形,所以要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四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自己进行分割,再分割为最少的学过的图形,比一比谁分的最少,而且还是我们学过的图形。
适当地添上相关的条件进行分割,要求分割的合理,能够计算。
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通过三个层次的分割,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学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和添补。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三、练一练第3题学生看书上的图。
教师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并观察教室里的门,如果学生能发现要油漆门的两侧,教师要加以鼓励,还要注意些什么?四、作业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理解题意后自己尝试计算,说说想法:要把门上的玻璃部分减掉,通过老师的提醒学生要明白要油漆门的两侧。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第二问给出的平方米单位经过计算得到的单位是米,而图中给出的数据单位是分米,在计算面积时要把单位先统一。
独立完成练习。
学生能正确进行组合图形的实际运用。
再进行组合图形的面积。
书设计:图形的面积人教版五年级上小学数学教案:《组合图形的面积》篇2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含义,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多种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应用。
本单元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运算,但对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需要将分数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分数运算的规律和技巧还需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分数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激励评价法: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练习本等。
2.学具:分数卡片、小棒、骰子等。
3.教学资源:与本节课相关的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日蛋糕,引导学生关注蛋糕上的水果,并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多少?”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情境:小明有2/3袋糖,小红有1/4袋糖,他们一起吃糖,请问他们一共吃了多少糖?让学生观察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是分数的加法。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2/3和1/4的和。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1、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
3、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
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
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
(教师巡视指导。
)
4、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
①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5、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边形右面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6、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告知S和h的读音。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6)完成第81页中间的“填空”。
7、验证公式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第二板块——指导探索【目标A、B\15分钟】(一)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拿出手里的平行四边形,想办法剪成两个三角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启发提问:你能否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演示: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5.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出示:拼摆图形
6.、: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7、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同时板书)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同时板书)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二)教学例1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由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观察、讨论、学生独立解答。
④计算过程中“3+5”表示上、下底之和,它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计算时要加上小括号。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计算中要加上“除以 2”?
⑤想一想:如果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口述,教师点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而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形式。
5.引导学生知道: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S=(a+b)h÷2
问题: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为什么要“除以 2”?
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用字母怎样表示梯形的面积公式?
第三板块——应用
1.出示例题: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①首先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分析已知条件以及求解内容。
(生画出示意,教师给予引导,找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
②问题:根据分析,你能算出大坝的横截面积吗?(生试做,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
③选代表板演,集体纠错。
问题:你是怎么考虑的?在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除以2”?
2.完成做一做。
一辆汽车侧面的两块玻璃是梯形的,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①学生试做。
②订正。
提问: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判断。
(1)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 × )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于梯形面积。
(×)
(4)梯形的上底下底越长,面积越大。
(×)
(5)任何一个梯形都可以分成两个等高的三角形。
(√)(6)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第四板块—质疑总结。
师生共同回忆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提问:求梯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求梯形面积需知哪些条件?
预习
作业
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它为什么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类式,也得“÷2”?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
个体学习清单
第一板块——复习
1、口答。
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它为什么与三角形的面积公
式类式,也得“÷2”?
2、填空
(2)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5厘米,高是8.8
厘米,面积是(66 )平方厘米。
(4)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分米5厘米,高是底的1.2
倍,它的面积是(750 )平方厘米。
(5)梯形的上底增加3厘米,下底减少3厘米,高不
变,面积(不变)。
(6)有一堆圆木堆成梯形,最上面一层有3根,最下
面一层有7根,一共堆了5层,这堆圆木共有( 25)根。
3、判断题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于梯形面积。
(×)
(2)梯形的上底下底越长,面积越大。
(×)
(3)任何一个梯形都可以分成两个等高的三角形。
(√)
(4)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4、选择
(1)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①等底等高②完全一样③完全一样的直角
(2)等腰梯形周长是48厘米,面积是96平方厘米,
高是8厘米,则腰长()。
①24厘米②12厘米③18厘米④36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第二板块——指导练习
1、出示例题:用篱笆围成一个梯形养鸡场(如图所示),一边利用房屋的墙壁,篱笆的长是65米,求养鸡场的面积。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明确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15 m就是它的高,用65m-15 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
(65-15)×15÷2=375(cm2)
1、让学生明确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
2、让学生理解圆木堆的横截面可以看作一个梯形。
第五单元检测及分析
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