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案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
2.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
2.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师:我们先来看一组古人写雨的句子:课件展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和尚《绝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师:同样都是雨,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却有着不同的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一篇跟“雨”有关的散文——《昆明的雨》,看一看汪曾祺笔下的雨又是什么样的呢?(板书:昆明的雨汪曾祺)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2.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所作小说以短篇为主,《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浑朴自然,在清淡委婉中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其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
2.背景链接汪曾祺曾在昆明生活了7年,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还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离开昆明后他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写于1984年的这篇散文《昆明的雨》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鲜亮的脚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昆明的⾬》是汪曾祺先⽣的经典散⽂,是⼀篇怀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章通过“⾬”串联起昆明⾬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来表达对过往岁⽉的想念,对⼈世间平淡⽣活的珍爱,着爱⾃然、爱⽣活、爱平民百姓的⼈⽂内涵。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宁坤要我给他画⼀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些时候,画了⼀幅,右上⾓画了⼀⽚倒挂着的浓绿的仙⼈掌,末端开出⼀朵⾦黄⾊的花。
左下画了⼏朵青头菌和⽜肝菌。
题了这样⼏⾏字: “昆明⼈家常于门头挂仙⼈掌⼀⽚以辟邪,仙⼈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掌⽣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季空⽓之湿润。
⾬季则有青头菌、⽜肝菌,味极鲜腴。
” 我想念昆明的⾬。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季。
“⾬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季有多长,从⼏⽉到⼏⽉,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且并不使⼈⽓闷。
我觉得昆明⾬季⽓压不低,⼈很舒服。
昆明的⾬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动情的。
城春草⽊深,孟夏草⽊长。
昆明的⾬季,是浓绿的。
草⽊的枝叶⾥的⽔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掌。
旧⽇昆明⼈家门头上⽤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些东西:⼀⾯⼩镜⼦,周围画着⼋卦,下⾯便是⼀⽚仙⼈掌,——在仙⼈掌上扎⼀个洞,⽤⿇线穿了,挂在钉⼦上。
昆明仙⼈掌多,且极肥⼤。
有些⼈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圈仙⼈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掌,猪⽺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掌有刺,猪和⽺怕扎。
昆明菌⼦极多。
⾬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
最多,也的是⽜肝菌。
⽜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肝菌,连西南联⼤⾷堂的桌⼦上都可以有⼀碗。
⽜肝菌⾊如⽜肝,滑,嫩,鲜,⾹,很好吃。
炒⽜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晕倒。
青头菌⽐⽜肝菌略贵。
这种菌⼦炒熟了也还是浅绿⾊的,格调⽐⽜肝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本文语言“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波光潋滟三千顷,莽莽群山抱古城。
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
学校要举办“旅游节”活动,现要招募若干小导游,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为撰写导游词做好准备工作。
自从我们读了汪老先生的昆明的雨,我们的心就被这濛濛细雨淋湿了、浸透了,每天心心念念的都是昆明的雨,也许大家会感到奇怪,这雨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昆明的雨,去感受昆明的美,去体会汪老先生对昆明的浓浓深情。
二、新课学习人们常说学习犹如射箭,要做到有的放矢,在学习之前让我们先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坐正身体,准确、大声地齐读一遍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本文语言“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任务一:遥望雨幕感知雨为了能够写出优秀的导游词,同学们需要通读课文,思考一下两个问题:问题一:汪老先生除了写雨,还写了昆明的哪些景、物、人、事?他们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问题二:这些景、物、人、事和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示例:昆明的一切都是与雨密不可分的。
正是因为有了蒙蒙细雨的滋养下,才有了各种各样菌子的新鲜肥美;杨梅的又黑又红又甜;缅桂花的色白味香;木香的花叶浓密;卖杨梅苗族女孩子娇嫩的声音;房东母女的淳朴善良......教师小结:雨,不仅是描写的对象,也参与了事件,也渲染了氛围,更成为了抒情的载体。
这些事物都是昆明雨季里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情,这样可以侧面烘托出雨的明亮丰满和使人动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能准确朗读诗歌《昆明的雨》2. 能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能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写出类似的诗句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昆明的雨》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教学难点:1. 能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能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写出类似的诗句教具准备:1. 课件,包含诗歌的全文和相关图片2. 黑板、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用图片展示昆明的风景,引起学生对昆明的兴趣。
2. 老师引导学生联想、回忆有关昆明的雨的情景。
二、呈现(10分钟)1. 老师展示诗歌《昆明的雨》全文,并让学生跟读诗歌。
2. 老师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引导学生理解。
三、感知(15分钟)1.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随机选取几组展示讨论结果,并与教师进行对话。
四、学习(2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给学生提供一些例子进行分析,并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类似手法。
2. 随堂小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完成写一首以昆明的雨为主题的短诗。
五、展示(10分钟)1. 每组学生将自己的短诗展示给全班。
2. 学生互评,评选出最好的诗句,并解释为什么觉得这句好。
六、总结(5分钟)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2. 老师布置课后作业:复习诗歌《昆明的雨》的歌词和意境,并写出自己对昆明的雨的感受。
教学延伸:1. 带学生去昆明旅游,亲身体验昆明的雨,进一步感受诗中的情感。
2. 让学生创作更多类似的诗句,扩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6 昆明的雨》优质教案_16
16 昆明的雨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语文(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有写人记事散文、托物言志散文、哲理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
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目标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2.体会作者平淡自不过饶有情味的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不过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味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深情引入“忘不了”引入语:刘湛秋因为四季的雨给他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所以他赞叹道“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汪曾祺也对雨情有独钟,四十年后,他在《昆明的雨》中写下“我想念昆明的雨”,“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是什么样的情味让汪曾祺四十年都忘不了?忘不了的仅仅是“那天的”情味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昆明的雨》。
二、整体感知“忘不了”过渡语:作者忘不了什么?学生速读课文,找一找,填空。
明确:忘不了昆明的雨季,雨季中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
三、内容探究“忘不了”过渡语:作者忘不了昆明的雨及雨季中的物、人、事,这些在我们眼里都是平常的,但在作者眼里却别有一般滋味。
(一)、分组讨论:3分钟1.昆明的雨及雨季有什么特点?2. 昆明雨季中的物有什么让作者忘不了的?3. 昆明雨季中的人有什么让作者忘不了的?4. 昆明雨季中与友人小酌时哪些场景让作者忘不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昆明的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昆明的雨》的主旨和艺术特色,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抒情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感悟,培养他们对地方文化和自然美景的欣赏。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昆明雨季的细腻描写和情感表达。
学生对自然现象与人文情感结合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通过自然现象感悟生活,表达个人情感。
作者简介:汪曾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以其细腻的文笔和对日常生活的深刻洞察著称。
《昆明的雨》是其散文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昆明雨季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昆明的雨》课文PPT课件,包含汪曾祺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昆明雨季的图片、视频资料,展示昆明雨季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学生作业本、笔、情景模拟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雨季”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昆明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昆明雨季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汪曾祺的生平和《昆明的雨》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对昆明雨季的描写。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淅沥”、“氤氲”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深入探讨(15分钟)1. 描写手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使用细节描写、感官描写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 情感与自然:讨论作者如何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昆明的雨》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昆明的雨》教案及知识点一、课文内容简介《昆明的雨》是一篇描写雨季里昆明的雨景的散文,作者从多个角度,包括雨后的湿润、野外的美感、城市的喧嚣、人们的生活等方面,描绘了昆明雨季的特色。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不仅能够了解昆明雨季的景色和人文环境,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雨季的独特感受和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和美景;2.感受散文的文学魅力;3.掌握描写方式和修辞手法。
2.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审美情趣,欣赏雨季的美景;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3.增强对自然、生活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描写方式和修辞手法;2.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训练。
2. 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感受和思想;2.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准备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昆明雨季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文的主题;2.以“雨季,你会想起什么?”为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分享彼此的答案。
2. 阅读理解1.分段阅读课文,带领学生理解并解析课文的主旨、结构、情感和修辞等方面;2.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提问、讨论和思考,逐步增强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3. 文本分析1.分组讨论、分享感受和体会,并结合具体课文举例,让学生探究文章的描写方式和修辞手法;2.针对文章的语言特点和特色,进行语言分析和语法学习。
4. 写作训练1.要求学生以昆明雨季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诗歌,展示自己对文章内涵的感受和理解;2.带领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完成作品互评和修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知识点、技能和情感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五、作业布置影片/文章阅读+写作:在家中观看一部雨季的电影或者读一篇有关雨季的文章,写一篇短文或者诗歌,表达自己对雨季的感受和情感。
六、拓展阅读1.《雨巷》——雨季的另一种特色景色;2.《雨中的散步》——探究雨季与人文生活的关系;3.《雨季的味道》——探究雨季与美食的关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 大赛获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景以及雨中的人文景观。
通过作者对昆明雨的细腻描绘,使学生感受到昆明雨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昆明地区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多,可能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昆明地区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昆明雨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的理解。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形象地展示昆明雨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昆明雨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展示昆明雨景。
2.准备相关背景知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准备课文朗读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昆明雨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昆明地区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有些学生过于内向,不太愿意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更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4.体会作者通过描绘昆明的雨,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5.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思考和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6.通过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散文作品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课文所学的描写手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什么样的描写能更好地表达情感?”
-课文中一些较为抽象的词汇和句子的理解,如“悠闲的生活节奏”、“雨的吝啬与慷慨”等。
-学生在讨论和表达时,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和阐述。
举例解释:
-对于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诸如“雨,给了昆明一种别样的美”等句子,体会作者对家乡雨季的深情。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6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说课稿)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3、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
教法:1、速读、跳读、精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2、讨论点拨法;3、对比阅读。
学法:1、朗读感悟;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风景各异,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那么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情景,又带给人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来一探其实。
二、走近作者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习检测,积累字词1、读准字音青头菌鲜腴篱笆黄焖鸡扳尖乍一看择净缅桂花绿釉密匝匝2、理解词义(1)新鲜肥美。
(鲜腴)(2)比较、比得上。
(方比)(3)夏季的第一个月。
(孟夏)(4)非常浓密的样子。
(密匝匝)四、文本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提示:雨季长、明亮、丰满。
(2)课文是怎样引出昆明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提示:由给朋友作的画引出昆明的雨,既点明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同时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联呢?提示:课文除了写雨,还写了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都是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
(4)作者看似信笔写来,无拘无束,将诸多的人、事、物汇聚于此,那么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提示:这些人、事、物构成一副昆明雨季的生活图,在作者的笔下,无论是景物、滋味、人情或是氛围,都充满着美感和诗意,作者正是以此表达出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之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昆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赞美。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昆明的美丽和独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但他们对昆明这座城市可能了解不多,对课文中的某些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去感受昆明的美丽,激发他们对昆明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通过对课文的欣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昆明,感受昆明的美丽。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悟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昆明风景的图片、音频等资料。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背景资料:关于昆明的人文、历史、地理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的美丽风景,让学生对昆明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如“昆明的雨,缠绵而细腻”,“远山如黛,近水如烟”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昆明的雨》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17*昆明的雨【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3.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情感,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本文作者汪曾祺及本文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把握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写昆明的雨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你喜欢雨吗?为什么喜欢(不喜欢)呢?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描述家乡的雨,你会如何回答呢?今天,让我们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感受昆明的雨吧。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17*昆明的雨(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其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4)汪曾祺(1920—1997),作家。
江苏高邮人。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集《邂逅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文论集《晚翠文谈》等。
有《汪曾祺全集》行世。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略有改动。
汪曾祺曾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时期。
他在昆明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的师长和朋友,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
对于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他的第二故乡。
《昆明的雨》是作者一系列回忆昆明往事的散文中的一篇,文章自然流畅,优美淡远。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6)教师提示:注意“晕”“辟邪”“腴”的读音。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其次,在修辞手法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设计更多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这些技巧。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有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我应该在讨论前给出更明确的指导,确保讨论能够围绕主题展开,提高讨论的效率。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同学们在写作练习中有些拘谨,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同学们敢于表达,勇于创作。
-文化理解:了解课文所涉及到的昆明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举例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讲解文章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如“我想念昆明的雨”,并分析这些句子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在语言表达方面,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关键词汇,让学生在课堂上造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昆明的雨》这篇课文在学生心中引发的共鸣。通过这篇文章,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欣赏散文的美,还体会到了地域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然而,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发现部分同学在把握作者情感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细节出发,体会作者的情感。可以通过更多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3.写作技巧: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如何通过具体描绘表现事物的特点。
4.文化背景:了解昆明雨季的地理、气候特点,以及作者汪曾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文本解读
《昆明的雨》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一呆就是七年。
入乡随俗,客居他乡。
汪曾祺很快融入了云南异样的生活,读书做学问的间隙,偶尔也会进进馆子,泡泡茶馆,喝喝小酒,谈谈国事家事天下事。
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段青葱的岁月,不怕山高水长,轻看人间风浪,因为年轻,因为没有什么不可以。
而汪曾祺先生,却以独特视角,体察细微,酝酿着他对这座城市的情有独钟,抒写着他在这座城市里挥洒过的青春风华。
——选自豆瓣读书《情迷昆明雨--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结》.微一浅汪曾祺说:“我在昆明呆了七年。
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昆明是我的第二故”。
作家的内心深有着深厚的昆明情节,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节,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曾经几度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昆明,寻找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昆明的雨》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闪亮的脚印。
2.文题诠释:《昆明的雨》交代了地点,点出了文章的行文线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主旨:作者从“以小见大”的视角,通过对生活了七年的“第二故乡”昆明雨季景物事件的描写叙述,折射出了一位老人对昆明浓烈如火的思念之情。
4.内容解读:透过平实、淡远的文字,我们感受到的是汪老对“第二故乡”昆明一往深情。
文章以“我想念昆明的雨”开头,又以“我想念昆明的雨”结束,围绕“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一主旋律,把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缅桂花融为一体,奏出一曲蕴含淡淡乡愁的“春城雨曲”。
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随意之中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首先是口语色彩浓厚,多用短句。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多么简洁明了。
“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短短的那么一句话,疑问、感叹、惊喜之情尽在其中。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第一部分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是一篇选读课文。
文中主要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果子、花儿及一些印象较深的事与人。
选择这些昆明雨季最有特色的事物,也是最能触动作者思绪的,写出自己40年后对昆明的雨的怀念。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
整篇文章语言自然,将昆明的雨写得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个画中的故事,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
课文共13个自然段。
第5、6自然段写出了昆明的雨给“我”的感受。
第9自然段描写的是雨中的杨梅。
第10自然段写雨中的花儿。
第11、12自然段写对一段往事的怀念。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份乡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难点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教学突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融人文本,通过语言的感悟和品读,细品汪曾祺说的“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想:教学该课,要按照新课改的精神,一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二是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研读课文;三是逐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四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体会作者对40年前的“雨”的深刻记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师: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6昆明的雨》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6昆明的雨》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昆明的雨》的大意和主题。
(2)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 能够准确运用本课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写作活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思考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和正确、健康的人生态度。
(2) 培养学生珍惜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昆明的雨》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分析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形成的效果。
3. 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写作活动。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深层意思。
2. 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写作活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介绍本课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2. 师生互动,让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者词语,引导学生讨论有关雨水的话题,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Step 2: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共同阅读课文《昆明的雨》。
2. 教师用PPT或课件展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引导学生回答一些课文理解的问题,如: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了昆明的雨?为什么作者喜欢昆明的雨?4.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Step 3:语言知识运用(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描述雨水的形容词,让学生判断其意思,并运用它们写一段关于雨水的短文。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互相评价和完善自己的作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我需要在课堂上加入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讨、合作交流,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和使用,如“淅沥”、“潮湿”等,以便于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运用。
-理解并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明确文章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特点来表达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
-学习并模仿作者观察自然、描绘景物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等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举例:课文中“雨滴打在仙人掌上,仙人掌像是穿了珍珠衣。”这里的比喻手法将雨滴比作珍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中的仙人掌,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创造性地使用比喻。
-难点二: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结构,并能分析这种结构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举例:文章从对昆明雨季的总体描述,到具体描绘雨中的景物,再到对雨后昆明生活的描写,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构建文章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
举例:作者通过对雨中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雨中的叶子绿得发亮,花也更加鲜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学会如何通过观察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留意过雨天的景色和心情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雨带给我们的情感和启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昆明的雨》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昆明的雨》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昆明的雨》教案【学问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表达的情感。
【力量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尝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觉情趣。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尝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说诗情,导入新课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月昆明雨季的安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
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莲花池原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
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芜、凄清。
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
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
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拢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四周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
嘻嘻哈哈,边吃边聊。
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芳香早没了。
然木香花会有的。
猪头肉也会有的。
只是“一杯浊酒”中唯恐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气氛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漂亮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尝……二、读文本,整体感知在预习的根底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索以下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沟通: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详细的的描述。
《昆明的雨》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昆明的雨》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汪曾祺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本单元的单元导读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因而本课要继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对昆明独特的情感。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越是爱的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
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各种情感载体,彰显着汪老对昆明浓浓的热爱。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这篇文章中平凡之物,平常之景,在他的笔下都充满美感和诗意,学生欠缺的正是对我们身边生活的体察感悟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已学习写人记事散文《背影》,托物言志散文《白杨礼赞》,议论性散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本文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是写景抒情散文。
学生通过对前三课的学习,已对散文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如对语言的品味。
本文作为自读课文,应引导学生自主品味语言,感受作者情感。
三、设计思路先看文章写了哪些景、人、事、物,并分析这些描写对象的特点,从中体会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
其次,体会文章语言“淡而有味”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语言。
最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
四、教学目标①熟读课文,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②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有韵味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情感。
③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五、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问答法六、教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布置预习作业:①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
②给文章划分段落,理清文章结构。
③读一读文章后面的“阅读提示”。
第一课时:一、导入:1、在PPT展示诗句导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杜甫笔下“知时节”的雨是令人喜悦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
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题了这样几行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
“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
最多,也的是牛肝菌。
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菌中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
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
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
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
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
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
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
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
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
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
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
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
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创意:学习一篇散文,运用一种方法,品味一种风格,获得一些启发。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飞花令游戏好不好?我们今天飞花令比拼的主题字是“雨”。
过渡: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
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设计意图:诗词导入法营造一种美的的氛围,激起学生走进昆明的雨、走进文章的强烈愿望。
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与昆明的雨来一场完美的邂逅。
)二、初读课文,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1.圈画关键句,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2.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3.思考质疑:作者不是要写昆明的雨吗?可雨在哪里?明确:①都是发生在雨中的景象②在雨的滋润下得以生长。
(设计意图:汪曾祺在文中不止一次地吐露心声: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昆明的一草一木,想念悠然美好的生活。
”《昆明的雨》看是写雨,其实描绘的是一幅画中的故事,一段怀恋的时光,一段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雨中美景陶醉的闲适恬淡之感。
汪曾祺特别善于捕捉细小的美,在“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他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其情越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昆明的一草一木,生活中“凡人小事”,写出了雨中的点点滴滴,看似散乱,东一笔西一笔,但无一不渗透着作者对往事的思念和怀恋。
初步感知全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三、镜头定格,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1.汪曾祺眼中“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呢?试着用文中一两个词语概括。
明确:空气湿润、雨季相当长,但并不使人厌烦、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2.选择文中的一种景物,具体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
教师配上图片,给出示例:“你看,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浓绿、很多、极肥大”,这么旺盛的仙人掌就是昆明的雨滋润的,所以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丰满的。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美点寻踪、诗意再现等,引导学生在对文字的默读品味的过程中,体会感受作者借昆明的雨,借雨中的景物人事传达给我们的美感和诗意,深沉的情思。
这一环节实现学习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四、品读文本,体悟其中情味“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文中哪些画面很让人动情?品读语句,小组交流讨论情味内容。
教师示例分析:卖杨梅的小姑娘:(1)朗读:“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声音娇娇的。
”(2)品析:寥寥几笔,绘出一幅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刻画了一个娇俏、文静、可爱的女孩形象。
她小小年纪就要靠卖杨梅贴补家用,生活应该是艰辛的,可她仍戴着小花帽子,穿着绣了满帮花的鞋,说明了她有爱美之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小组合作品悟:预设《送缅桂花的母女》《雨中与友人小酌》等品析:贫穷却爱美的小姑娘,分享缅桂花的房东母女,她们面对艰辛的生活都是勇敢而从容的。
他们和那些生命力顽强、长得又大又美的仙人掌一样,活得明亮、丰满而使人动情。
(设计意图:汪曾祺的散文如诗如画,宁静美好,需要不断地朗读、玩味,充分利用阅读提示及旁批,在课堂上既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沉浸于课本好好“读”,个性地“读”,又要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读”,从而做到收放自如,这一环节意在抓重点、寻美点、品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感受文本的美,去感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
)五、合作探究,品析语言的淡而有味。
师:王安忆评汪曾祺: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燥,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深情的。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活动一:【我是朗读者】请以朗读者的身份,读出你喜欢的语句,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通过朗读感受其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或氛围的美,圈点勾画,用批注的方式,品味文中“平淡有味”的语言,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汪曾祺对昆明雨季特殊的情感,感受文字的美和内在的意韵。
示例:①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滑,嫩,鲜,香。
”能不能将逗号改成顿号?明确:不能,体现原句作者的陶醉、赞美之意),师生一起总结:汪老有一支神奇的笔,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有时用传神的比喻,有时连比喻也不用,仅仅几个小小的标点,却总能让我们有看见当时情形的感觉。
②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明确:通过比喻写出干巴菌外形的难看,这与后文入口后味道的鲜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写出作者对干巴菌美味的惊叹与喜爱。
“?”“!”的使用不仅语言简洁,读来亲切、口语化,也凸显出作者的惊叹与喜爱。
追问:要是在这两句话前各添加一个感叹号表达作者的感情,你会加什么?预设:(咦)这种东西也能吃?!(哇/啊)这东西这么好吃?!师生对读,再次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雨季菌子美味的喜爱与怀念,提示学生注意句末的标点符号。
适时点评:菌子是属于昆明的雨季,而菌子的色香味是属于有趣的美食家汪曾祺的。
正因为心中有趣,文章才有趣。
汪曾祺的散文就是这样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