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

合集下载

西方近百年城市规划思想及其脉络

西方近百年城市规划思想及其脉络

西方近百年城市规划思想及其脉络在《明天的田园城市》一书中霍华德把古希腊关于任何集体或组织的生长发展都有其天然限制这一概念重新介绍到城市规划中来,并在他设想的城市规模中恢复了人类的尺度, 为了引进了希腊城市建设的做法, 他用社区去移民开拓城市, 这些社区从一开始就配备有能行使城市一切重要功能设施。

他提出了建设田园城市并给予了理论论证, 这个理论论证就是著名的三种磁力的图解, 这是城市规划总体目标的一种简练的阐述, 即现在的城市和乡村都具有相互交织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他提出“城乡磁体”学说, 认为建设理想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优点, 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

这个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 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 既可具有高效能与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又可兼有环境清净、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 并认为这种城乡结合体能产生人类新的希望、新的生活与新的文化。

霍德华建议建设一个实验性的城镇模型, 用来检验能否创造一个实行得通的城市形势。

这个城市模型, 不论他的社会组织或者布局设计, 都比现有的村庄、乡间小镇、城郊住宅区、工业集合城市或者拥挤的大都是更为优越, 他将为将来的城市建设树立一个新的模式。

书中霍华德以一个“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方案更具体地阐述了其理论(图1):对一个三万人口的城市的内部布局进行了详细的构思。

城市占地404、7公顷,外部的2023、4公顷的土地为永久性绿地,城市平面为圆形,内部一系列同心圆组成,可分为中心区、居住区、工业仓库地带等。

6 条宽36m 的放射形大道从市中心的圆心放射出去,将城市划分为6个等分面积。

中心为花园,周围是市政厅、剧院、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外围又是占地约58公顷的公园,公园外围是一些商店、商店展览馆,再外一圈为住宅,再外面为宽128米的林荫道,大道当中为学校、儿童游戏场及教堂,大道另一面又是一圈花园住宅。

图 1 2、2功能理性主义繁荣时期的《雅典宪章》为什么将《雅典宪章》称为理性主义的产物?这是因为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的奥秘就是推崇理性,发展科技,与宗教分道扬镳。

浅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与思考

浅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与思考

浅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与思考【摘要】:西方的现代城市规划其设计理念有几个重要的转变, 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西方城市规划,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在了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础上为我所用,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产生有其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国在引介西方理论的同时,应该看到理论产生背景与中国自身情况之间的差异性。

【关键词】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空间环境;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1.引言城市规划的历史也许可以一直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甚至更早。

在西方的文献中,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记述了以米利都的城市布局为典型的希伯达姆模式,并阐述了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这是在西方保存下来的文献中有关城市规划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中国,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也已经详细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制度,并对此后的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和规划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这些都可以说明作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城市建设活动的规划行为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显然是在19世纪中后期才初步形成的。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在此前后经过近半个世纪左右的理论探讨和初步实践,才真正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在学术和社会实践领域中的地位。

20世纪 20、30 年代,在现代建筑运动的推进下,现代城市规划得到了全方位的探讨和推进,到二次大战结束后在世界范围得到了最广泛的实践,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基础并在全世界的主要国家建立了各自的城市规划制度。

到 20 世纪的 60、70 年代,在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和城市研究的推进下,对原有的城市规划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进,无论在理论基础方面还是在实践过程中促进了城市规划的完善,架构了当今城市规划的基本范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及其产生西方的现代城市规划其设计理念有几个重要的转变, 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西方城市规划,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西方区域规划发展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区域规划发展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
维普资讯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7 0 - 0 7 0 [ 1 0 - 0 2 2 0 ) 6 0 7 - 4 中图分类号] U 8 .9 [ T 9 4 19 文献标识码] B
西 方 区域 规 划 发 展 变 迁 及 对 我 国 的启 示
Ik l l Re in l ln igi ni or n a t f u l l yfr h o e l m ̄i go a a nn a p s mp t tp ro bi p i eg v mme toc odn t a p co c o t n o ria e t
口 李 广 斌 , 王 勇
[ 摘
要]区域规划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干预和协调地 区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 着 全球 化 和 区域 一 体 化 发 展 的 日趋 深 入 , 区 域 规 划 步入 了一 个 全 面 复 兴 的 时代 , 并 受 到 世
界 各 国 的 普遍 重 视 。我 国 的 区域 规 划 应 以 解决 当前 和 可 预 见 的 区 域 重 大 问题 为 突 破 口, 深 入 研 究规 划 实施 所 依 赖 的 各 种 路 径 , 重 视 规 划 实 施政 策 的 制定 , 不 仅 关 注 经 济 发 展 , 还 应 强 调 社会公平公正, 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促进 区域的协调发展。
[ 关键词]西方国家; 区域规划发展 ;启示
Th v o me g o f eW e t m go a ln ig a d I nihe me to e De elp n t f l i se Re in l a nn n sE l t n n f r P t g
C i / Gu n b , n o g hn U a g i Wa gY n a n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报告摘要:本文是作者通过规划原理课的学习,结合了课本及《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和其它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形成的自己的认识。

其中包含了从古希腊文明开始至今的西方各阶段历史背景及规划思想的重要转折。

关键词: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规划的理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时间上的目标预设和过程制导的规律和知识的总和。

我将全书所介绍的规划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结合其他文献,对每个阶段的内容概括如下:一.原始的起源:古希腊到文艺复兴首先将产业革命以前,即差不多到文艺复兴时期归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还都十分古朴,简单。

城市形态仅仅需要满足人们的日常住行,唯一大规模的规划建设是教堂宗庙等工程,没有现在的交通、环境等问题的困扰,城市在人民或者君主手中几乎可以被随意布置、发展.古希腊时期,大约公元前1000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决断性格及闲暇、优雅的生活态度。

集体自尊心理和确信依靠集体就能战胜外界强大压力的信念,生发出对社区整体的自我崇拜以及对城邦精神的尊崇与向往。

虽处于奴隶社会,但却不存在很大的权力和干预世俗生活的宗教力量。

当时的人们认为:“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大量住宅小而简朴,贫富混居,城市缺少统一而严正的规划。

但是公共空间却丰富多彩,庙宇盛行(实质是人们节日欢乐的殿堂和公共活动中心).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

这可以说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源。

前5世纪,法学家希波丹姆斯一反常态,提出理性规划的概念,即著名的希波丹姆斯模式,后来被誉为西方古典城市规划之父.古罗马时期,物质生活较希腊时期大大改善,但民主化程度总体上呈现出不断衰减的态势,精神世界日益世俗化,人本主义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实用主义.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和建筑的主要任务是歌颂权力、炫耀财富,城市建设体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军事化和君权化的特征。

西方城市规划的经验和启示

西方城市规划的经验和启示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源于西方城市的社会改良运动。

在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城市为不断解决城市社会问题,采取了相应的规划对策,城市规划也从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转向了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普遍关注,从理想化的“社会城市”设想逐渐演变为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从历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城市工业化发展、城市规模的无序膨胀、过度郊区化产生的内城衰退、经济危机及战争破坏等是引发城市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西方城市社会问题的出现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西方城市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城市发展内在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而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如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城市的过分拥挤和贫民窟的出现,缺少对城市郊区化的有效控制而导致社会分化和内城衰退现象;
2、城市社会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城市内部发展的影响,也有来自城市外部的各种不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危机和战争等灾害引发的城市社会问题等,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构筑相对安全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十分必要;
3、城市规划不当是导致城市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如城市功能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功能分区和大规模城市改造而导致的众多社会问题;
4、随着西方城市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中已十分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体现社会发展的“民主化”特征,城市规划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应该看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须注重对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书笔记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书笔记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书笔记本书阐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

战后, 现代城市与区域规划体系在英国和许多其他发达国家建立起来。

在书中, 作者描述了整个时期规划理论的变化, 手法简洁洗练而不失严谨。

该书勾勒了一系列主要规划理论: 从作为物质空问形态设计活动的传统城市规划理论, 至1960年代系统与理性过程规划理论: 从1970年代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规划角色的观点, 到规划实施理论, 以及最近的将规划工作视为一种”沟通行为”。

结构1. 编年体, 基本上15~20年为一代。

2. 分代:1. 二战后早期(1945~1960)2. 1960年代3. 1970~1990年代4. 总结: 最新的、后现代的思想等等。

导言1. “但城市绝不仅仅作为艺术品。

“—这个应该是当今的城市设计思想的共同点: 就是不将城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 甚至建筑设计。

但是这种机能主义又不同于现代主义的机能主义, 可以说是一种生态主义, 或者说是以一种更加的理性的、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城市, 将城市作为一种生态系统。

2. 是积极的城市主义者, 认为城市本身是积极的, 所有的城市问题来源于不正确的对待和设计城市。

第一篇二战后早期规划理论第一章作为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的城镇规划1. 认为第一个主要的误区在于混淆了城镇规划和城市设计, 将城市设计看作单纯的空间形态的设计。

将视觉美学奉为中心。

2. 第二个主要误区就是试图设计城市的终极形态。

3. 城市设计不应该是一种空间美学的设计, 也不应该试图去设计一个城市的最终形态。

不应该是一种静态的设计。

4. 不应该是以美学为中心的。

第2章二战后规划理论的价值取向1. 作者总是在嘲弄一种“乌托邦“的城市理想, 乌托邦是反人性的。

没有乌托邦, 或者说, “乌托邦”其实最不“乌托邦”, 人类生活在不完美之中, 人类社会应该是多样化和充满了不可测的, 而所有的“乌托邦”理想试图将人类社会静止化和纯粹化, 而这恰恰是反人性的。

西方城市规划史中的实践和理论

西方城市规划史中的实践和理论

西方城市规划史中的实践和理论城市规划是指通过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手段,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分布布局、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安排和组织,达到优化城市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发展历程。

1. 古代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理论在古代,城市规划也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代埃及的城市就开始出现规划的痕迹。

城市的建设往往以宗教和政治为主要的目的,宏伟的金字塔和大型神庙成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此外,城市在交通、市场、水利等方面也有着很好的规划和安排,城市的跨度和布局也得到了一定的优化。

2.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文艺复兴时期是城市规划理论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城市的美学价值、人性化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城市规划家们从建筑风格、城市景观、人性化布局、公共活动空间等角度出发,探索城市规划的新理念和新范式。

代表性的城市规划家有意大利的亚历山德罗·阿尔东和弗朗西斯科·梅里特,法国的贝尔纳德·德瓦斯和安多恩·德马塞。

他们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对后来城市规划的发展影响深远。

3. 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规划实践和理论工业革命时期是英美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工业和交通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城市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住房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

英美的城市规划家们开始对城市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提出了很多新的城市规划模式和理论。

其代表人物有弗里德里希·恩格尔斯、威廉·莫里斯、帕特里克·盖特斯、路易斯·蒙提费奥里等人。

4.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20世纪以来,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大规模的变革和创新。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对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些新型城市社区的理论和实践开始受到重视,如新城镇、可持续城市等。

学习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学习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学习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启示与借鉴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国内的城市规划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学习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对于提升我国城市规划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学习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启示与借鉴,并分析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子孙利益的发展方式。

国外城市规划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们注重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建设生态园区等方式,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借鉴国外城市规划经验,我国可以加强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对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推广低碳出行方式等,都是可以借鉴的经验。

二、注重人文关怀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另一个启示是注重人文关怀。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建设,更要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国外城市规划注重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园、图书馆、体育场馆等,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此外,他们还注重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借鉴国外城市规划经验,我国可以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例如,建设更多的公园和绿地,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娱乐设施,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等,都是可以借鉴的经验。

三、注重社会参与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第三个启示是注重社会参与。

城市规划不应该是少数人的决策,而是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民意表达。

国外城市规划注重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让居民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来。

借鉴国外城市规划经验,我国可以加强社会参与机制的建设,让居民更多地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

例如,可以建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平台,通过征集意见、举办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居民的声音,提高城市规划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9
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 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10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後﹐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 的考虑﹐对资金来源﹑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 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 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霍华德於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 传他的主张。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 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 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 (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 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 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
23
在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上与霍华德 的田园城市设想完全不同的是柯布因埃的现代城 市设想。霍华德是希望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过去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所出现的问题,而柯布西埃则 希望通过对过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 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
24
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在 1922 年他发表了“明天城 市”的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 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书中提供了一个 300 万人口的规划图,中央为中心区, 除了必要的各种 机关、商业和公共设施、文化和生活服务设施外, 有将近 40 万人居住 在 24 栋 60 层高的摩天大楼中,高楼周围有大片的绿地,建筑仅占地 5% 。 再外围是环形居住带,有 60 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内。最外 围的是容纳 200 万居民的花园住宅。平面式严格的几何形构图,矩形的 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中心的密度, 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 空间和阳光。

西方近代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演变

西方近代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演变

18世纪,工业革命后,近现代的西方城市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

工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居住、就业、环境等问题相继产生。

同时,近现代城市功能的革命性发展,以及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运用,使得近现代城市形体环境和空间尺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社会具有了更大的开放程度。

城市自发蔓延生长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而且超出了人们用常规手段驾驭的能力。

为解决这些矛盾,规划师们选择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决的答案,先后提出了种种城市规划思想、理论。

1.“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在他的著作《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他以一个“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方案,具体阐述其理论。

规划人口3.2万人,占地404.7m2。

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和6条放射线路组成,中心是20hm2的公园,向外依次为公建、公园、商店、学校、住宅等;城市外围有2033.4 hm2土地供农牧业生产。

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联系城乡关系,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提出了见解,对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

“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因此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於当地。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

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1.前言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

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

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

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2.1初期实践探索2.1.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

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

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

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1.2 城市美化运动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

探讨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启发

探讨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启发

探讨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启发1. 引言对于中国而言,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虽然学科范围涉猎内容广泛,但至今未能形成属于自身的理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城市新问题,在此情况下很难找到符合当代中国相应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城市建设,这就阻滞城市化的发展。

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工作得到了重视,由于“城市规划”是舶来之物,对于本土的规划理论也就特别匮乏,此时西方规划理论也就受到了特别的关注,但是这样也会产生另外的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下,外国的经验是否符合现代中国?西方规划的理论以及城市模式是不是能够值得我们借鉴和使用呢?这些问题也就成文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

2. 西方规划发展历程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源自于工业化和他带来的城市病。

工业化虽给城市中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和新机遇,但是也因此产生了很多诟病。

以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英国为例,其城市人口死亡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一现象给当时英国政府极大的压力,直接导致政府首次对市场进行干预,采用法规来约束社会行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学科应运而生。

城市规划的真正成熟是在二战以后,二站后的欧洲面临着战后重建和发展问题,凯恩斯所主张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思想,成为二战后许多西方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的指南,这样的社会环境也为城市规划发展带来了好的契机。

根据以上所列举实例,可以根据西方年代中所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把西方城市规划演变历史可化划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19~20世纪):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他指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并认为当时城市发展到规定人口时,便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

并且强调要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則。

霍华德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化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了重要作用。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解读《规划理论的结构和争论》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解读《规划理论的结构和争论》
级 取 代 无 产 阶级 的 主 导 地 位 这 两 种 理 论 都希 望 改 变 社

划 理 论 研 究 中最 有代表 性 意 义 的东 西 也 正 是 这 些 争 论

会关 系 前 者 选 择社 会 革 新 后 者 选 择 社 会革 命
, ,

推动 了 规划 理 论研 究 的发 展
1



第 作 者批 判 了传 统 城 市规 划

论 调 认 为清楚 的认 识 历 史 不 仅 可 以 帮 助 我 们认 识 推 动

规划被 当作


种 防 止 市 场失效 促 进 经 济发 展 的

, 、 “
规划 发展 的力 量 而 且 能使规 划 师真 正 认 识 自己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后 随 着 系统 分析 政府科 学 和 等学 科 的发 展


个 和 谐 的社 会 ;另


种 是 无 政府 主 义 和 历 史 唯

第 三 部分 是全 文 的重 点 论 述 了 城 市 规 划 理 论 研 究
的 六 个关 键 问题 这 六 个 问 题 的 争 论 是 作 者 所 认 为 的 规

物 主 义 理 论 倡 导 改变权 力 关 系 以 强 大 的 工 业 资产 阶
6




该 文 分 为 三 个 部分 :
公 众 利 益 的问题 作 者 指 出 公众利 益 是 阐明规

, 。



部分 论 述 了 城市 规 划 理 论 的 特 点 和 作 用 作者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硕-城规10 闫晨 3106495摘要:本文从西方广亩城市和紧缩城市的城市规划理论出发,以一名城市规划研究生的角度浅谈了作者对于这两个经典理论自己的认识,阐述了现代城市关于集中和分散的看法,并且从这两个经典理论的角度收集了中国城市规划中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关的研究。

通过分析这些研究,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以及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矛盾。

关键词:广亩城市、紧缩城市、分散论、集中论、可持续发展ABSTRACT/By referring broadacre city and compact city, the urban planning theory, explain the modern city on the views of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as a graduate students. And have some collections of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ome related resear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he classical theory. Reflecting some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contradictions in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KEY WORDS/Broadacre city ,Compact city ,Centralized ,Decentraliz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周礼•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浅议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变迁

浅议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变迁

浅议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变迁摘要:本文分别阐述了中国的城市规划思想变迁和西方的城市规划思想变迁,并通过其变迁过程总结归纳出其的共性,即认为城市规划运用的多重学科思想主要归结为“人本主义”、“生态主义”和“权力主义”三大思潮的冲突与协同,从而得出中西方城市规划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变迁;内在联系The Comment of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Urban Planning Theories Changes and ImplicationAbstract:This article on china's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planning changes and western thoughts, and through the transition process has its review of the universal attributes of that town planning to use the main subject of much thought to the humanism transformation "and" ecosystem "and" power of the principle of "three big ideas clash and co-ordination and planning to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ity.Keywords:Both Chinese and western;Urban planning theories;Development;Implication1引言城市规划思想是以认识城市和改造城市为起始和终结,对城市规划的对象、内容、作用及具体方法进行综合认识,并通过城市规划实践引导和指导城市的发展。

美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历程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美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历程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 键 词 】城 市 发展 史 ; 市 问题 ; 市 化 ; 划 体 系 ; 划理 念 关 城 城 规 规
【 中图分类号 】T 94 3 . U 8 . /7
【 文献标识码 】 A
1 美 国城 市 发 展 与 城 市 规 划 历 程
1 1 美 国城 市 发 展 历 程 和 城 市 规 划 的起 源 .
的政 策和原 则 , 一 权 限下 放 到各 州 。而 随着 城 这
市 的迅 速发展 , 生 了交 通 、 房 、 生 等 一 系列 亟 产 住 卫 待解 决 的问题 , 需 建立 和健 全 相 应 的 市政 机 构 和 亟
管 理 体 制 , 提 供 必 须 的 城 市 公 共 服 务 , 个 问题 在 并 这 1 9世 纪 末 变 得 非 常 突 出 。
【 要】 摘
简要 分 析 了 美 国城 市发 展 历 程 与 规 划 历程 , 出 美 国 不 同 阶 段 城 市 规 划 关 注 的 城 市 重 点 , 市 规 划 目标 与 理 念 对 我 国 城 指 城 市规 划 都 有 很 好 的 借 鉴 意 义 。通 过 分 析 美 国 小城 镇 总 体 规 划 的 编 制 程 序 , 入 公 众 参 与 机 制 的 形 式及 其 对 规 划 目标 的 影 响 . 引 结 合 规 划 过 程 中对 经 济 发 展 的分 析 的理 念 与 方 法 , 解 经 济 学 和 人 口学 在 城 市规 划 中的 应 用 , 思我 国 小城 镇 总 体 规 划 编 制 理 反 的 不 足 , 出我 国 小城 镇 规 划 需要 改 进 的 几 个 方 向 。 提
美 国的城市 化 与 工业 化是 紧 密 结 合 的 , 在城 市
化 鼎 盛 时 期 , 大 机 器 工 业 为 基 础 的 近 代 工 业 城 市 以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后感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后感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流变》这本书系统的叙述了1945年也就是二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演变,主要是以英国为例来说明的。

从这本书中感受到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经历了如此多的变化,从中也看到了城市规划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脚步。

整个发展历程是一个提出理论——批评——理论——批评——理论……的过程。

二战后形成保守和激进两种规划思想的倾向。

保守派强调社会稳定和和谐抵抗新事物,向往乡村田园生活,反对城市化,提倡复古。

而激进派则认为要抛弃原有破败的城市,建立新的城市。

不难想象这两种思想的形成和当时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很大的联系。

首先如同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政权可能是几场战役后就可以确立的,但是思想却不是一时就能转变的,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形成新的思想体系,因而形成了保守派的复古思想。

激进派思想的形成也有特定的社会背景,二战后人们抱有很强的乐观心理,当时英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人们对重建家园有很大的信心和很高的热情,普遍认为城市、社会的发展要向前看,不能停留在过去。

虽然分为保守派和激进派两种,但是当时的主流观点基本一致,认为城乡规划关心的是物质空间环境,与社会、经济规划相区别。

由于工人生活条件差,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在规划方面开始考虑改善城市生活条件。

于是出现了乌托邦理想城市,乌托邦主义在当时影响深刻。

霍华德田园都市和柯布西耶的阳光城市这两种设想也是这一时期产生的。

乌托邦理想城指出新建城市,而新建田园城市还是阳光城市是当时的焦点。

田园城市一方面体现了保守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它又肯定了城市这种形式,只是限制了其规模。

这一时期的新建思想和将规划看做完全的设计工作忽视其与社会、经济的影响,这两点给我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面对混乱拥挤的城市不能满足居住等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希望重建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却不太现实,因为战争消耗了大量的物资,重建城市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战后城市实在不是首选,改建扩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比较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城市规划由物质空间而始,最终是服务于人的。

西方在百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论也同样经过了百年思考与创新;中国的城镇化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静思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城市缓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顾一下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道路,以史为鉴,集思以助远行。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1](仇保兴,2005)完全吻合。

“五个统筹”的核心在城市[2](仇保兴,2006),和谐城市是落实这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注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美好城市愿景、科学理性的新精神以及规划实践的新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实践,西方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

正处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中国,要自我完善、后发超越,就需要对之进行了解。

189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100多年来建设美好城市的发展基调与奋斗目标[3](吴志强,1999)。

国内已有不同学者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整理、引荐与分析(吴志强,2000;周岚,2001;方澜等,2002;仇保兴,2003;王凯,2003;李强等,2004;张京祥,2005;曹康顾朝林,2005;曹康吴丽娅,2005;丁宇,2005;左慧敏,2005;李健宁越敏,2006)[4-15],以求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等提供借鉴与启迪,在此不予细数。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是一次“新的升华”,本文冀望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这一视角切入,在和谐城市的目标导引与政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梳理,探寻中国城市规划当前和今后可以有何作为、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城市规划功能取向:为人?为地?为人?为地?是张庭伟教授在其《21世纪的城市规划:从美国看中国》[16]一文提出的一对问题。

文中,他将规划师在过去一百年中的实践,归纳为两个基本方向:第一,改善城市的用地布局和物质环境,即改善对“地”的使用。

第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社会的素质,即改善“人”的状况。

他以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的例证分析。

最后指出,这场为“人”还是为“地”的争论,仍在继续,并将被带入21世纪,这关乎规划师的社会职责和社会使命的讨论。

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17]。

在此,笔者将张庭伟教授所提的“人”,界定为具有自主意识的社会群体, 具有社会与经济双重属性,“地”则是指容纳一定社会群体聚集的物质环境空间。

“为人?为地?”这关系到城市的基本功能取向。

我们从几组国内外学者对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给出的定义,来看其中是怎么描述“人”与“地”的。

规划作为一项普遍活动,是指编制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使预定目标得以实现,就城市和区域而言,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规划是一个连续的过程[18](P.霍尔,1975);在城市或者镇、区的层次上,致力于组织与人的需求相一致的、和睦共处的空间秩序[19](G.阿尔伯斯,1988);规划是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来改良社会(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 。

如果把城市认定为一个空间范畴,那么城市规划,就是对空间发展目标的设定和达到这项空间目标过程中时间上的制导了[4]。

(吴志强,2000)。

上述定义中,对“人”与“地”,语义上互有侧重,虽未明确“谁先谁后,谁主谁次”,但确立了“人”与“地”两个核心要素,阐释了城市规划是协调人的需求与空间利用之间关系的一种活动。

如果将“人”与“地”构成的协调关系继续细化,可以得到3种基本关系类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地”与“地”的空间关系;“人”与“地”的社会-空间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为不同社会群体因其社会、经济地位在城市中占有不同生态位而形成的关系。

“地”与“地”之间的空间关系,表现为区位与布局关系,区位论是揭示这种关系的基本原理。

“人”与“地”的社会-空间关系,是一种空间与社会相互建构、相互融合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特定社会群体与所处自然环境的作用关系,可从城市意象、生态足迹、人居适宜性等指标描述。

这3组关系基本包括了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问题,对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也是一种细化,在此,将其作为全文研究起点与下文的分析框架。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由物质性到社会性本文选取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诞生(1889)至千年世纪转折(2000)年作为研究时段,主要参照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一文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核心词语的引荐(见注释1),同时参照如下文献进行核对与补充,通过核心词在所阅文献中对其影响作用大小与摘引介绍频度比较,选取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进程中的40个重要程度与认知程度较高的理论,作为本文梳理的研究案例。

同时,采用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导读》中时代和思潮相结合的方法,划分为6个时段(划分方法见注释2),从而搭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对象+时段”的分析框架。

主要选择的来源:①《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②《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20]③《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10]④《城市社会学文选》[21]⑤《City Reader》[22]⑥《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23]⑦《Readings in Urban Theory》[24]⑧《Classic Readings in Urban Planning》[25]⑨参考文献4-15。

基于上文三种“人”与“地”构成的关系类型,根据文献编著者或译者对所选城市规划理论与事件主要内容、观点介绍与评价及自己搜集的辅助信息,按照各个理论与事件在三种关系上所具有得不同偏重(如关注视角、解决方法与落实途径等)进行判断,划分为①物质性规划主线型;②社会性规划主线型;③物质-社会兼容型三种类型。

将理论与事件按照发生时间次序排列,从而得到按规划的物质性与社会性功能划分的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类型演变表(见表1)。

受对部分理论与事件原始资料和背景资料所获取的有限性和间接性等限制,所划分类型仍需进一步深入完善,主要希望用来反映西方城市规划演变的大致趋势。

表1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类型演变表表1中,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不同类型分布的数量看,物质性主线型有21个,为最多,社会性主线型13个,物质-社会兼容型只有6个。

这表明西方城市规划在物质性功能方面是有深厚积累的,涉及美学、技术、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等不同维度的研究与实践认知。

但从三种类型规划的演变的横向比较看,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1960年前,城市规划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物质空间决定论,城市规划是从城市的物质形体环境或城市形态角度来审视城市,并去规划、设计城市,期望通过城市物质环境建设来改良社会。

Sitte提出的城市空间的视觉艺术原则的形态布局;T. Garnier的工业城市、Le Corbusier的当代城市与F. L. Wright的广亩城市,都是将现代技术手段引入城市规划,来实现对城市空间的发展构想;随后《雅典宪章》确立的功能空间思想影响了一个时代;W.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与C.Perry的邻里单位,则是对宏观区域结构以及微观社区结构的空间关系研究;而战后卫星城、新城建设、城市更新运动则延续了这种物质性规划的繁荣,可见这段时间西方对“地”与“地”的空间关系认识较深,实际应用也较普遍,另两种类型的关系尚未引起规划师们的足够关注。

正如众所周知的,1961年,Jane Jacobs对那种重物质、轻社会的城市规划给城市带来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尖锐批判。

这使西方规划人开始反思先前种种所为,也拉开了西方城市规划的功能重心由物质性逐步向社会性倾斜的序幕。

1960年代后,对城市物质性的研究有所减少,对其社会性的研究大增。

规划的社会性功能不断被强化,这涉及规划师自身角色,以及社会中各种利益团体,诸如阶级、种族、性别、公众参与等不同层面的社会问题。

伴随着后现代多元文化、新自由主义思潮,从对工具理性(表现为精英主义、技术崇拜、功能理性等)的否定,进而转向推崇交往理性等种种外部语境的变化,渐进规划、倡导规划、行动规划等被逐一提出并风行。

社会性的规划不断推陈出新,1990年代相继出现沟通规划、合作规划等新的规划模式。

在此,规划功能的社会性一面占据上风。

从“精英主义-空间蓝图”到“多元利益-折衷方案”,西方规划似乎完成了一种从物质空间设计到社会关系协调的功能革新,这种变化进一步影响到规划手段、方法、内容, 并具体体现在规划理论、方法、价值观、规划成果、规划教育等方面。

通过对近百年40个规划理论与事件的梳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最大特征是,西方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重心发生偏移,从物质空间转向社会关系,而且,物质性的规划与社会性的规划,并非同步发展,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每一种规划理论均存在合理性,也存在局限性。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西方规划理论的发展路径?有学者指出,1990年代以来,将狭窄的物质规划问题推广到更广泛的物质建设的社会含义已成为一种方向[17](张庭伟,2001)。

这种“泛化”,是否意味着规划的“繁华”呢?众多留学国外的中国学者,结合自身感受给出了见解。

张庭伟教授以美国城市规划理论发展为例认为,近30 年来美国的规划理论偏重城市的社会性一面,较多讨论作为“生产关系”的政治问题,只是一个表象。

本质是引发各界对曾遭到忽视的城市非物质性一面及社会公正问题的重视。

也许“矫枉”有“过正”之虞,但这客观上确实促进了规划学科的进步。

(张庭伟,2001)梁鹤年教授则指出,在欧美(尤其是北美) ,规划的社会地位仍未被重视,且有日益下降的趋势。

其中原因是什么?他指出,问题出在规划自身,社会给规划的使命,是处理“城市环境”,但这几十年,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路线,偏偏是要处理社会,处理经济,处理政治,唯独没有好好处理“环境”,并告诫中国规划不要误入歧途[26]。

(梁鹤年,2001)吴志强教授在《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一文中谈到,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从理想主义起步,经历理性主义的丰富和完善,走向了更广阔的社学科学领域,但今日城市规划学科却面临核心理论空心化、理论创新惰性化、研究阵地孤立化的危机。

这些问题可能是一个发展门槛和瓶颈,不一定是城市规划最终趋势,但中国城市规划界不能盲目追随国际学界的动态热点,漂移性地展开工作,如此对自己将是弊多利少[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