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铜陵大通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实践论文
安徽铜陵大通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大通古镇--和悦洲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96年公布的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2006年大通历史文化保护区更名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其历史文化、建筑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
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目前已制订了大通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办法,现有的历史建筑得到了整修与维护。
本文通过对大通古镇和悦老街的历史文化、建筑特点进行阐述,指出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通古镇和悦老街历史文化、建筑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利用措施,以此加强对古镇历史文化及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大通和悦洲;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大通古镇地处江南,位于安徽省铜陵市西南部长江夹江与青通河(大通镇—青阳县)出口汇合处,古名澜溪,因水路交通发达而名。
建镇已有千年,历史上曾是一座名蜚中外的江岸重镇,与安庆、芜湖、蚌埠并称安徽“四大商埠”,有“小上海”之美誉。
大通镇历史文化建筑群集中地区为和悦洲的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
在两个历史街区广泛分布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本身既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味,也反映了因水而生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
199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从2007年-2011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认一大批如盐务招商局、商铺、报馆等建筑遗迹,公布了一批市(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历史文化建筑作为文化遗产,已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本文试以大通-和悦洲两岸历史文化建筑特色作一探索与保护实践,以期世人对此加以更大的关注。
1 大通古镇和悦洲历史文化的兴衰据铜陵县志记载,大通在唐代就设水驿,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大通正式设镇,明代洪武初年(公元1370年),又在此设巡检司、河泊所、递运所、驿运站等机构。
1853年以后,清政府为了对抗太平军溯江西进,在大通设驻了“大通水师营”,隶属长江水师提督。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和目的本次调查的背景是为了深入了解安徽铜陵大通地域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以及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为相关部门提供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
实地考察主要是对铜陵大通地域的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其保存状况和开放情况。
访谈是通过与当地居民、文化从业者和相关机构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铜陵大通地域文化的认知和看法。
问卷调查则是对大众的意见和反馈进行收集,了解普通民众对铜陵大通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文化需求。
三、文化遗产调查结果1.历史遗迹a) 名胜古迹i) 古镇:该古镇建于年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风貌。
目前,该古镇的保护状况较好,但需要加强管理和修缮工作。
ii) 庙:该庙建于年,是铜陵地区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
目前,该庙的主体建筑保护状况良好,但附属建筑存在一定的损坏情况。
b) 建筑文化i) 传统民居:铜陵大通地域保留了许多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民居的保护面临一定的挑战。
ii) 历史建筑群:铜陵大通地域还有一些历史建筑群,如建筑群和建筑群等。
这些建筑群是铜陵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文化保护与发展现状分析1.文化保护工作a) 政策法规:铜陵市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文件和文件等。
然而,由于落实不到位和监管力量不足,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
b) 资金支持:铜陵市对文化遗产保护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文化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以保证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
2.文化发展现状a) 文化教育:铜陵市在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开展文化课程和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
然而,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文化教育在铜陵大通地域仍有待加强。
古镇旅游文化发展分析调查——以铜陵大通古镇为例
古镇旅游文化发展分析调查——以铜陵大通古镇为例文化旅游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探讨的是旅游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在古镇旅游文化发展分析调查中,铜陵大通古镇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从铜陵大通古镇的历史背景、文化资源、旅游规模和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调查,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
铜陵大通古镇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作为铜陵市历史文化名镇,大通古镇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是一个典型的古镇,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
大通古镇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首先,古镇内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历史文物,如清代的民居、祠堂、牌坊等。
这些古建筑物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是游客了解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其次,古镇拥有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如花会、舞龙、舞狮等,这些传统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是古镇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古镇的风景优美,有着独特的水乡风情,游客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古镇的独特韵味,这也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大通古镇的旅游规模和效益不断扩大。
古镇景区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古镇的旅游收入逐年增长,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古镇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建筑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不尽人意,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其次,古镇旅游的规划和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游客数量过多、环境卫生不达标等,这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最后,古镇旅游的开发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突,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来解决。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问题和建议。
首先,需要加强对古镇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更好地展示古镇的历史文化魅力。
其次,要加强对古镇旅游规划和管理的力度,合理控制游客流量,提高旅游环境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三,要加强对古镇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合作,促进旅游与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
古镇旅游文化发展分析调查——以铜陵大通古镇为例
量足够.
表 1 效 度 分 析
取样足够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
0.701
Bartlett 的 球 形 度 检 验
近似卡方
6101.142
df
1762
Sig. 表 2 效 度 分 析 Cronbach'sAlpha
0.000 项数
0.811
19
1.2 调 查 结 果 与 数 据 分 析 通过实地市 场 调 查,我 们 一 收 集 了 202 份 游 客 基
本情况问卷和63份商家发 展 情 况 问 卷,事 后 我 们 对 数 据进行整理、分类,通过 SPSS软件进行数 据 分 析,所 得 结果如下:
(1)游客信息.被调查者 的 有 效 问 卷 中,来 自 铜 陵 的有126份,占 比 62%;来 自 非 铜 陵 的 有 76 份,占 比 38%(如图1 所 示 ),其 中 来 自 非 铜 陵 的 还 包 括 在 铜 陵 上 学 的 学 生,由 此 可 得,来 往 大 通 古 镇 的 游 客,铜 陵 人 偏多,非铜陵人较少,这反映 出 大 通 古 镇 在 外 市 外 省 的 知名度和游客 吸 引 力 是 比 较 小 的,古 镇 的 名 声 还 未 被 打 响 ,仍 需 发 展 、宣 传 .
经效 度 分 析 (如 表 1 所 示 )得 出 结 论,KMO = 0.701>0.5,且 Bartlett球形度检验表明 变 量 之 间 的 相 关性显著(伴随率为0.000,在 置 信 度 水 平 为 95% 的 情 况下可以拒绝原假设),说 明 问 卷 效 度 良 好,结 果 有 效. 进而进行信度(如 表 2 所 示 )分 析,由 于 此 问 卷 的 题 目 及形式是参照 信 度 较 高 的 相 关 课 题 问 卷 设 计 的,所 以 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可信的,各 题 间 的 一 致 性 较 好,样 本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安徽地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独特之处。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特色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地理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山川河流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色。
这种地理环境为安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的地域文化以黄山文化、徽派文化和徽州文化为代表。
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名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徽派文化是安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艺术传统而闻名于世。
徽州文化则是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受到瞩目。
二、传统节日与民俗习惯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春节是安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祭祀、舞龙舞狮、放鞭炮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安徽人民祭奠祖先的日子,人们会扫墓、祭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端午节是安徽人民独特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
此外,安徽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
例如,婚礼上的“三朝拜天地、六礼齐全”体现了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坚守;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体现了人们勇敢拼搏的精神;徽州的“三姑六婆”婚俗则展示了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三、传统艺术与文化产业安徽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其传统艺术和文化产业上。
安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徽剧、皖剧、徽州民歌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同时,安徽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徽派建筑、徽墨、徽文化等成为了安徽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安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崭露头角,各类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徽铜陵家乡文化调研报告
安徽铜陵家乡文化调研报告安徽铜陵家乡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家乡文化是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所特有的、受到人们共同推崇的文化形态。
通过对安徽铜陵家乡文化的调研,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铜陵的历史、民俗、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文化特点和传承情况,为铜陵的文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有助于增强居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调研方法和步骤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并向铜陵居民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对铜陵家乡文化的认知和评价,同时还会深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以获取更多文化细节和感受。
三、调研结果1.历史文化:铜陵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例如铜陵古城墙、铜陵承天寺等历史建筑物都是该地区的重要代表。
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是极具吸引力和价值的,呼吁加强相关保护和利用。
2.民俗文化:铜陵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如灯笼节、水燈节、舞龙舞狮等活动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调研结果显示,居民对这些传统民俗活动普遍持支持态度,并且希望保护和传承下去。
3.地方特色:铜陵是一个盛产铜矿的地区,因此铜元素在当地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铜陵人民非常自豪地以“铜人”自称,同时还利用铜元素来进行文艺创作和装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铜文化。
4.传统美食:铜陵的传统美食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如铜陵小吃的糖炒栗子、槟榔糟、铜锅鱼等,这些美食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味觉享受,也是外地游客品尝的热门选择。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通过对安徽铜陵家乡文化的调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要加强对铜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营销活动,推动铜陵古城墙、承天寺等历史建筑物的修缮和旅游开发,提升其在文化旅游市场的价值。
2.在保护、传承和弘扬铜陵的民俗文化方面,应加强研究和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积极开展相关传统活动,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和关注。
3.要进一步发扬铜陵的地方特色,将铜元素融入到更多的文化创作中,打造更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品牌。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1. 引言本文档旨在对中国安徽省铜陵市大通地区的地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对该地区的历史、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对其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
2. 背景大通地区位于安徽省铜陵市中部,是该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本次调查旨在深入挖掘和理解大通地区的地域文化,以促进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 历史文化3.1 建筑遗产大通地区保存有许多历史建筑,包括古代寺庙、古宅、古桥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传统建筑风格和技艺,并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3.2 艺术传统大通地区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例如绘画、雕塑、手工艺等。
这些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并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相互交融。
3.3 历史人物在大通地区,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对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有重要贡献。
他们的事迹被人们广泛传颂,并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4. 社会民俗4.1 传统节日大通地区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是人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团聚、交流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
4.2 饮食文化当地的饮食文化独特而丰富,代表了地方特色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大通地区的传统美食以其口感和烹饪技巧而闻名,吸引了许多游客。
4.3 民俗传统大通地区的民俗传统包括婚俗、葬礼仪式、庙会等。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宝贵资产。
5. 文化传承与发展5.1 文化教育为了保护和传承大通地区的地域文化,加强文化教育十分重要。
学校和社区应重视地域文化教育,推动年轻一代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5.2 跨界合作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大通地区地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可以开展艺术展览、文化节庆等活动,增进与外界的交流与了解。
5.3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
铜陵环境的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铜陵环境的调查报告篇一: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铜陵郊区大通古镇地域文化调查——《地域文化》调查报告一、调查内容及过程我对大通古镇的地域文化从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访问当地居民,走访当地的特色古街、参观建筑,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一)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铜陵大通镇位于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是一个千年古镇,它曾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
清末民初,是大通古镇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古镇上居住着10余万人,有着“小上海”的美誉。
1876年,大通古镇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一起,被《中英烟台条约》列为对外商开放的暂泊口岸;在辛亥革命时期的1912年,它更是安徽临时省政府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独特,距安徽精品旅游风景区九华山83公里、黄山和太平湖154公里,是“两山一湖”名符其实的“后花园”。
(二)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
在两个历史街区广泛分布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本身既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味,也反映了因水而生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
其中盐务招商局、商铺、报馆等建筑遗迹,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士阁”作为“大九华山头天门”,是我国一座著名寺庙。
它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南面的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大士阁经多次修缮建设,陆续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大愿殿、伽蓝殿、祖师殿和功德堂、大慈殿、阿罗汉书画院及五百罗汉堂等庙宇。
龙泉井,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由于这口井位于长龙山的脚下,在建井之前,这里就有一处泉眼,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为了便于泉水的储存和使用,便在这泉眼之处开挖建井,井深三丈有余。
因为人们称那泉眼为龙泉,所以主人就把这口井取名为:龙泉井。
大通钟楼,这座钟楼是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至今已经有着近70年历史,高高地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西瓜顶”上,呈四方立柱型,边长约为4米,园形拱门,高约20余米,上下三层,由于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现存一个残缺破败但风采依旧的遗址。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正文】一、调查目的及背景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安徽铜陵大通地域的文化特点,以便为相关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调查范围本次调查涵盖安徽铜陵大通地域内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三、调查方法1.文献资料和档案调查:通过收集大通地域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相关档案,了解其文化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2.实地调查:走访大通地域的相关机构、专家学者和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听取他们对大通地域文化的认知和看法。
3.化验和测试:对大通地域的文化遗产进行物证采集、化验和测试,以求真实掌握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四、调查章节细化1.大通地域历史沿革1.1 历史渊源1.2 常住民族1.3 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2.大通地域社会经济状况2.1 人口状况2.2 经济特点2.3 主要产业和就业情况3.大通地域的传统文化3.1 宗教和宗教文化3.2 语言和方言3.3 音乐和舞蹈3.4 戏曲和传统戏剧3.5 传统美食和饮食文化3.6 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4.大通地域的现代文化4.1 文化产业4.2 文化艺术表演4.3 城市景点和旅游文化4.4 现代教育和科研五、附件1.大通地域历史文献资料2.大通地域问卷调查结果3.大通地域文化遗产的物证采集和测试报告4.调查期间相关的照片和录像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文化保护法:指对文化遗产、文化资源、优秀文化传统等进行保护的法律法规。
2.传承:指将文化传统、技艺等从一代传递给下一代,保证其持续发展的过程。
3.发展: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在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不断繁荣和进步。
【正文结束】。
铜陵乡村文化调研报告
铜陵乡村文化调研报告铜陵乡村文化调研报告铜陵是我国安徽省的一个古老城市,其乡村地区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为了进一步了解铜陵乡村的文化特点和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铜陵乡村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铜陵乡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
例如,乡村中的古老建筑、古老街道和古老传说都能够反映出铜陵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二,民俗文化传承完整。
铜陵乡村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例如年俗、婚俗和宗教信仰等。
这些传统文化在当地居民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维系乡村社会稳定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自然生态环境丰富。
铜陵乡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有许多名山、名水和名胜,如枞阳山、江南绿洲和滨江公园等。
这些自然景观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条件。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铜陵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还不够。
一些古老建筑和传统技艺面临着消失和遗忘的危险。
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和压力。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加大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力度。
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乡村古建筑、传统村落和传统技艺等的保护力度。
同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是加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通过举办各类乡村文化活动,如传统节庆、民俗展示和文化演艺等,来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可以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使乡村文化更加年轻化和时尚化。
三是加强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
乡村文化与旅游业具有天然的联系,可以通过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和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的方式,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铜陵乡村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民俗文化,同时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
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铜陵乡村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安徽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文化调查报告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安徽文化的现状、现代化发展和传承保护。
通过采集调查数据和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安徽文化的多元性、深厚性和活力。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以及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安徽文化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为了传承保护安徽文化,我们需要加强文化教育、挖掘文化资源和开展文化创新。
关键词:安徽文化,调查报告,现代化发展,传承保护一、引言安徽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个省份,其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人文资源丰富。
安徽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以及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安徽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为此,本文旨在探究安徽文化的现状、现代化发展和传承保护,以期挖掘安徽文化精髓,传承保护安徽文化。
二、安徽文化现状1、多元性安徽文化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安徽的历史名人毕生致力于文化事业的推广和创新,为安徽文化的多元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安徽传统文化包括戏剧文化、音乐文化、戏曲文化、书法文化等等。
2、深厚性安徽文化在历史上的沉淀以及不断的传承保护,已经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
安徽地域广大,涵盖了淮河流域、皖南丘陵,交汇着各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徽文化。
3、活力在当今的发展环境下,安徽文化展现出了极强的活力。
一方面,安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形成了有机融合的独特文化风格,另一方面,安徽以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投资商和创业者。
三、安徽文化现代化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安徽文化也必须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文化的发展对于安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我们需要对安徽文化进行现代化的发展,包括实施文化创新、文化市场化以及文化产业化。
四、安徽文化传承保护安徽文化的传承保护是必要的。
安徽地域广大,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受限于人文环境、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安徽文化传承被阻滞。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推动安徽文化的传承保护。
具体方法包括开展文化教育、挖掘文化资源和加强文化产业化。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同古镇地域文化调查-《地域文化》报告1。
调查内容和过程我从几个方面调查了大同古镇的地域文化,包括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历史建筑和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通过走访当地居民、参观当地特色的古街、参观建筑和阅读相关书籍,我获得了成果。
2.(1)铜陵大同镇,历史文化悠久,位于青铜河与长江的交汇处。
这是一个有1000年历史的古镇。
它曾是安徽的“四大商埠”之一,与安庆、芜湖和蚌埠并列清末民初,大同古镇处于全盛时期。
有10多万人住在这个古老的小镇上,它被誉为“小上海”1876年,大同古镇与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一起,被《中英烟台条约》列为对外开放的临时港口。
1911年革命期间的1912年,这里也是安徽临时省政府的所在地。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距九华山83公里,距黄山和太平湖154公里,是“两山一湖”的“后花园”(2)历史建筑和月华街、兰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在两岸各有特色广泛分布在两个历史街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不仅反映了徽派建筑的风格,而且反映了建筑本身产生的水所形成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其中,盐商、商店、报刊等建筑文物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石阁”是我国著名的寺庙,有“九华山第一天门”之称它位于铜陵市大同镇以南的申义山脚下,青铜河畔。
经过多次修缮和建设,天王殿、英雄殿、三宝殿、祈祷殿、珈蓝神殿殿、祖师殿、功德殿、大慈大悲殿、罗汉书画殿和500罗汉殿相继建成。
龙泉井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由于这口井位于长龙山脚下,在建井之前,有一个泉水洞,泉水常年在此流淌。
为了方便泉水的储存和利用,在三丈多深的泉洞挖了一口井。
因为人们把泉叫做龙泉,所以井的主人把它命名为龙泉大通钟楼,由西班牙人在大通建造,已有近70年的历史。
它矗立在大通镇中心龙山的“西瓜屋顶”上。
它是一个正方形的立柱,边长约4米。
这是一个花园形的拱门,高度约为XXXX年的风雨。
这是一个破败但依然优雅的废墟。
(3)丰富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有青铜河、长江、奎江、祠堂湖、白浪湖、千洲滩湿地、江心洲田园风光、国家淡水豚自然保护区(现国家3A景区)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3,个人意见近年来,大通先后荣获全国“联合国迪拜人居环境奖”和“文明城镇”荣誉称号。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调查一:一、调查内容及过程我对大通古镇的地域文化从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访问当地居民,走访当地的特色古街、参观建筑,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一)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铜陵大通镇位于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是一个千年古镇,它曾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
清末民初,是大通古镇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古镇上居住着10余万人,有着“小上海”的美誉。
1876年,大通古镇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一起,被《中英烟台条约》列为对外商开放的暂泊口岸;在辛亥革命时期的1912年,它更是安徽临时省政府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独特,距安徽精品旅游风景区九华山83公里、黄山和太平湖154公里,是“两山一湖”名符其实的“后花园”。
(二)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
在两个历史街区广泛分布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本身既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味,也反映了因水而生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
其中盐务招商局、商铺、报馆等建筑遗迹,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士阁”作为“大九华山头天门”,是我国一座著名寺庙。
它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南面的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大士阁经多次修缮建设,陆续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大愿殿、伽蓝殿、祖师殿和功德堂、大慈殿、阿罗汉书画院及五百罗汉堂等庙宇。
龙泉井,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由于这口井位于长龙山的脚下,在建井之前,这里就有一处泉眼,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为了便于泉水的储存和使用,便在这泉眼之处开挖建井,井深三丈有余。
因为人们称那泉眼为龙泉,所以主人就把这口井取名为:龙泉井。
大通钟楼,这座钟楼是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至今已经有着近70年历史,高高地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西瓜顶”上,呈四方立柱型,边长约为4米,园形拱门,高约20余米,上下三层,由于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现存一个残缺破败但风采依旧的遗址。
安徽铜陵大通古镇观后感
安徽铜陵大通古镇观后感去了安徽铜陵的大通古镇之后,我就像穿越回了旧时光,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一走进大通古镇,就像翻开了一本历史书。
那古旧的街道,青石板路坑坑洼洼的,每一块石板似乎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我走着走着,都不敢走太快,生怕踩疼了这些“历史的见证者”呢。
街道两边的房子,古色古香的,有的墙皮都脱落了,露出里面的砖头,可这不但不显得破败,反而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就像是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静静地站在那里,告诉你过去的繁华。
大通古镇的江边那可真是个好地方。
江水悠悠地流淌着,看起来不紧不慢的,就像一位慢性子的老友。
江面上偶尔有小船驶过,那小船晃晃悠悠的,感觉随时都能给江水讲个故事。
我站在江边,风呼呼地吹过来,那风里带着江水的湿气,吹在脸上凉丝丝的,特别舒服。
看着远处的江景,我就在想,不知道多少年前,也有像我这样的人站在这里,看着同样的江水,他们当时又在想些什么呢?古镇里的小店铺也很有意思。
有卖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那些小玩意儿做得可精致了。
我看到一个老师傅在做木雕,他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一块普通的木头在他手里慢慢地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小物件。
还有卖特色小吃的,那香味直往我鼻子里钻。
我尝了尝当地的一种糕点,那味道甜丝丝的,入口即化,就像把古镇的甜蜜都吃进了肚子里。
不过呢,这大通古镇也有一点小“脾气”。
比如说,它的一些小巷子七拐八拐的,我走着走着就迷路了。
我当时就像个没头的苍蝇一样,在巷子里乱转,不过这也算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吧,就当是古镇跟我开了个小玩笑。
总的来说,大通古镇就像一个藏在现代社会里的历史宝藏。
它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和繁华,但是它有自己独特的宁静和韵味。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能看到过去的影子,还能吃到美味的小吃。
我从大通古镇离开的时候,还真有点舍不得呢,就像要和一位老朋友分别一样。
我想,我肯定还会再去这个充满魅力的地方的。
浅析古镇旅游文化发展调查.docx
浅析古镇旅游文化发展调查引言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XXX省铜陵市一直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强镇。
作为皖南古镇之一的千年古镇大通,位于长江中下游,隶属铜陵市,保存着大量各类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2016年10月13号,国家住建部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铜陵市大通古镇入选,而XXX省仅有五个。
2017年6月,由郊区文体局、市大通风景区管委会联合出品的铜陵市首部以非遗为题材的纪录片《拾遗》制作完成并播出,集中展示了大通木杆秤制作技艺、铜陵白姜制作技艺、鹊江龙舟赛等8项非遗项目。
但是,随着大通古镇交通状况不断改善,游客的大量增多,目前大通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正在逐渐消失,特有的民俗风情正在日益淡化,旅游商品同质性现象严重,极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也日益被工业化成批生产,失去了原有商品的价值。
所以有必要针对目前大通古镇文化传承和旅游行业出现的问题,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提出具体的建议来引导其健康发展。
1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1.1调查方案设计在本次调研之前,我们通过文案分析法获取有关古镇的各种信息,通过专家意见法获得专家老师的意见,对问卷做了初步的设计。
然后借助网络进行调查有组织性、范围广、反馈及时、匿名性高的网络问卷调查,并利用重点调查的方式与部分目标对象进行一对一访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并结合我们提问时的感受对问卷进行修改调整,并对调查方法进行整体设计。
最终采取文献调研法、深层次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施调查。
经效度分析(如表1所示)得出结论,KMO=0.701>0.5,且Bartlett球形度检验表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伴随率为0.000,在置信度水平为95%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原假设),说明问卷效度良好,结果有效。
进而进行信度(如表2所示)分析,由于此问卷的题目及形式是参照信度较高的相关课题问卷设计的,所以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可信的,各题间的一致性较好,样本量足够。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铜陵郊区大通古镇地域文化调查——《地域文化》调查报告一、调查内容及过程我对大通古镇的地域文化从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访问当地居民,走访当地的特色古街、参观建筑,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一)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铜陵大通镇位于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是一个千年古镇,它曾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
清末民初,是大通古镇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古镇上居住着10余万人,有着“小上海”的美誉。
1876年,大通古镇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一起,被《中英烟台条约》列为对外商开放的暂泊口岸;在辛亥革命时期的1912年,它更是安徽临时省政府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独特,距安徽精品旅游风景区九华山83公里、黄山和太平湖154公里,是“两山一湖”名符其实的“后花园”。
(二)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
在两个历史街区广泛分布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本身既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味,也反映了因水而生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
其中盐务招商局、商铺、报馆等建筑遗迹,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士阁”作为“大九华山头天门”,是我国一座著名寺庙。
它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南面的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大士阁经多次修缮建设,陆续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大愿殿、伽蓝殿、祖师殿和功德堂、大慈殿、阿罗汉书画院及五百罗汉堂等庙宇。
龙泉井,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由于这口井位于长龙山的脚下,在建井之前,这里就有一处泉眼,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为了便于泉水的储存和使用,便在这泉眼之处开挖建井,井深三丈有余。
因为人们称那泉眼为龙泉,所以主人就把这口井取名为:龙泉井。
大通钟楼,这座钟楼是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至今已经有着近70年历史,高高地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西瓜顶”上,呈四方立柱型,边长约为4米,园形拱门,高约20余米,上下三层,由于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现存一个残缺破败但风采依旧的遗址。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安徽大通镇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安徽大通镇
大通位于铜陵市西南,古名澜溪,扼九华、望黄山、临皖江、依铜都,建镇已有千年。
历史上的大通,曾是一座名蜚中外的江岸重镇,与安庆、芜湖、蚌埠并称安徽“四大商埠”,有“小上海”之美誉。
铜青、铜贵公路、沿江高速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合铜黄高速、铜九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越,是铜陵的西南门户,重要的无公害蔬菜、水产品基地、矿山建材基地、优质中华白姜铜陵“大院”生姜原产地、“东方美人鱼”白暨豚的故乡。
大通,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位于安徽省铜陵市西南,地处长江下游南岸,西北与枞阳隔江相望,南以青通河与贵池、青阳交界,距“世界公园”黄山仅有180公里,与中国四大佛山之一九华
山相隔90公里,铜青公路、铜贵公路、沿江快速通道和合铜黄高速穿境而过,是进出皖南旅游区的枢纽和重要通道,是安徽“两山一湖”(九华山、黄山、太平湖)的北大门,是九华山头天门的所在地。
先后荣获“联合国迪拜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国家重点镇”等称号。
明代学者王守仁曾驻足大通,作<</span>泊船大通>诗:扁舟经月住林隈,谢得黄莺日日来。
兼有清泉堪洗耳,更多修竹好衔怀。
诸生涉水携诗卷,童子和云扫石苔。
独奈华峰隔烟雾,时劳策杖上崔嵬。
竹香。
铜陵乡村文化调研报告
铜陵乡村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铜陵作为典型的农村县区之一,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铜陵乡村文化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走访:选择铜陵市的几个乡村进行实地考察,与居民、学者、农民合作社代表等进行深入交流。
2.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统计数据、村史文献资料,了解历史与文化背景。
3. 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广大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知与需求。
三、调研结果1. 乡村文化现状(1)乡村传统节日:许多传统节日的传承逐渐减弱,陷入商业化倾向,文化内涵逐渐流失。
(2)乡村手工艺:许多传统手工艺技艺已经失传,随着农村人口流失,手工艺品的生产与销售面临困境。
(3)文化场所缺失:缺乏专门的文化场所,乡村文艺、戏曲等活动无法展开,文化交流空间有限。
2. 乡村文化问题(1)意识淡薄:部分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不强,缺乏对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视。
(2)资源利用不充分:许多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存在浪费和破坏的情况。
(3)缺乏有效管理机制: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和有效组织机构。
四、发展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举办展览等形式,提高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2. 建设文化场所:建立乡村文化活动中心,提供展示、演出、培训等功能,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硬件支持。
3. 培育乡村文化产业:鼓励农民发展手工艺、民俗文化旅游等产业,为农民提供文化创意就业机会。
4. 加强管理与保护:设立专门的文化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五、结语铜陵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但也存在着很好的发展潜力。
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建设文化场所、培育文化产业等举措,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保护与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积极贡献。
安徽铜陵大通古镇观后感
安徽铜陵大通古镇观后感去了趟安徽铜陵的大通古镇,那感觉就像是穿越回了旧时光,特别奇妙。
一到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古旧的建筑。
青石板路坑坑洼洼的,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两边的房子有着斑驳的墙壁,有些墙皮都脱落了,露出里面的砖头,但这可不是破败,而是一种独特的沧桑美,就像一位上了年纪的智者,虽然满脸皱纹,却充满了韵味。
沿着街道慢慢走,我发现古镇特别的宁静。
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和吵闹,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叫,还有那不知道从哪家传来的收音机的声音,放着咿咿呀呀的戏曲,感觉特别有生活气息。
走着走着,还能看到一些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唠家常,那悠闲的模样,让我这个在城市里忙忙碌碌的人特别羡慕。
大通古镇的江景也是一绝。
站在江边,看着那浩浩荡荡的江水,心里就觉得特别开阔。
江面上偶尔有小船划过,带起一道道涟漪。
江风呼呼地吹过来,吹乱了我的头发,却吹不散那眼前的美景。
我就在想啊,这古镇靠着这么美的江,就像一个有了依靠的孩子,静静地在这里守着岁月,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不过呢,这古镇也有一些有趣的小“矛盾”。
比如说,有些地方开着很现代的小店,卖着各种时尚的小玩意,和周围古旧的环境有点格格不入。
但又一想,这也许就是古镇在新时代的一种融合吧,它在保留自己古老韵味的同时,也在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这里的美食也让我印象深刻。
那些小吃摊散发出来的香味,就像一只只小手,把我的鼻子和胃都牵了过去。
我尝了大通的特色小吃,味道真的是一绝。
一边吃着小吃,一边在古镇里闲逛,那感觉就像在享受一场舌尖和眼睛的双重盛宴。
总的来说,大通古镇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它虽然没有那些热门旅游景点的华丽和热闹,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在这里,你能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本真。
我离开的时候,还真有点舍不得呢,感觉自己像是和这个古镇交了个朋友,心里想着以后一定要再来看看这个老朋友。
铜陵市大通镇古建筑调查报告
铜陵市大通镇古建筑调查报告题目:大通镇古建筑调查报告指导老师:郭冰班级:广告学152班姓名:王燕目录一、内容摘要二、调查基本情况(一)调查的时间(二)调查的地点、方式(三)调查的目的(四)调查的内容(五)调查的过程三、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四、解决问题的建议五、基本结论六、附件一、内容摘要:大通,古名澜溪,位于青铜河与长江交汇处,因水陆交通便利而得名,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江南名镇,清末民初,是大通古镇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古镇上居住着10余万人,有着“小上海”的美誉,大通古镇曾是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
繁荣时的古大通有主街三条,巷道十三弄,商店密布,楼房鳞次栉比,居民七万之多,但经历战争,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遭到巨大破坏,在战火硝烟中付之一炬。
近年老街经过了维修整改,石块铺设街面整齐。
二、调查基本情况(一)调查的时间2015年12月1 日—12月28日(二)调查的地点、方式地点:铜陵市大通镇方式:首先在网上浏览一下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生活多年的感悟和之前拍的照片,然后以社会实践的方式求助父母进行实地考察与拍摄相关视频,并与当地人进行对话采访,搜集相关资料。
(三)调查的目的1.了解更多的古建筑文化,包括增强对大通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2.更好的保护即将消失的古建筑古文化。
3.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4.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调查的内容1.大通古镇在上世纪的发展状况辚辚的马车从铺着青石板的道路上飞驰而过,道路两边的老字号商铺里传来阵阵买卖的吆喝声,南来北往的货船停靠在码头,酒楼里有人正唱着小曲,滚着铁环的儿童从挑夫的身边跑过——曾经的大通,是个商贾云集,充满盛世风情的商业重镇,如今,只剩下澜溪街的青石板,滴滴答答地回响着往日的繁荣。
铜陵大通镇位于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是一个千年古镇,清末民初,是大通古镇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古镇上居住着10余万人,大通古镇曾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铜陵郊区大通古镇地域文化调查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内容及过程
我对大通古镇的地域文化从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访问当地居民,走访当地的特色古街、参观建筑,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
(一)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
铜陵大通镇位于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是一个千年古镇,它曾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
清末民初,是大通古镇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古镇上居住着10余万人,有着“小上海”的美誉。
1876年,大通古镇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一起,被《中英烟台条约》列为对外商开放的暂泊口岸;在辛亥革命时期的1912年,它更是安徽临时省政府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独特,距安徽精品旅游风景区九华山83公里、黄山和太平湖154公里,是“两山一湖”名符其实的“后花园”。
(二)特色的历史建筑
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
在两个历史街区广泛分布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本身既
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味,也反映了因水而生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
其中盐务招商局、商铺、报馆等建筑遗迹,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士阁”作为“大九华山头天门”,是我国一座著名寺庙。
它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南面的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大士阁经多次修缮建设,陆续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大愿殿、伽蓝殿、祖师殿和功德堂、大慈殿、阿罗汉书画院及五百罗汉堂等庙宇。
龙泉井,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由于这口井位于长龙山的脚下,在建井之前,这里就有一处泉眼,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为了便于泉水的储存和使用,便在这泉眼之处开挖建井,井深三丈有余。
因为人们称那泉眼为龙泉,所以主人就把这口井取名为:龙泉井。
大通钟楼,这座钟楼是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至今已经有着近70年历史,高高地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西瓜顶”上,呈四方立柱型,边长约为4米,园形拱门,高约20余米,上下三层,由于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现存一个残缺破败但风采依旧的遗址。
(三)丰富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这里有青通河、长江、鹊江、祠堂湖、白浪湖、潜洲沙滩湿
地、江心洲田园风光、国家级淡水豚自然保护区(现为国家3A 景区)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三、个人意见
近几年,大通相继荣获“联合国迪拜人居环境奖”和全国“文明镇”等荣誉称号;2005年5月,铜陵抓住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契机,推荐大通镇参加首届CCTV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大通在全国2万多小城镇中脱颖而出获第24名,其美誉度得到较大提升。
我们需要对这样的地域文化做出相应的有效保护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城镇发展侵蚀古镇魅力的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