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育得花开-2019年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忘初心育得花开
语文自我效能感培养现象对策
教育的初心是什么?这个问题早已不用我们来回答,杜威已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道:“教育即生长,除它自身之外并没有别的。”
教育的初心既然是为了学生的生长,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为学生的生长奠基。而人要生长得茁壮,能够面对未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就是不可或缺的。人的一生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困难挫折,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面对困难挫折时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都较高,从而能战胜困难挫折,获得成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8个基本要点之一的“健全人格”,无疑也要求学生能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能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的要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也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问题。
但在现实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不容乐观的,虽然如讽刺挖苦、当众出丑、辱骂体罚等严重问题已引起重视,但以下一些易被忽视的小问题也会严重制约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一、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因素
1.连续地发问。有些教师,在学生有准备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后,不是对该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然后让其坐下继续思考新的
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思路,在学生未作思考的情况下对该生继续发问,直至该生彻底回答不上来。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以最初勇于回答问题,最终却以失败的心情结束这一回合,从此变得畏畏缩缩,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2.不原谅错误。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难免会出错,可是,此时教师极易不原谅学生出错,让学生继续站着听讲评或听其他人回答,最后才让其坐下。学生回答错了,非但没有得到教师悉心纠正,反而遭到冷落,引发的后果是如果学生要想回答问题,就必须100%准确,否则只能挨罚站、挨瞧不起。长此以往,勇于发言的学生不敢再“轻举妄动”、主动发言了,其他学生也变得胆小谨慎、不敢发言了。
3.不理会新疑。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必然会提出新的疑惑,这是极佳的教学生成点。这时,教师应当顺应学情学路,因势利导,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而为了完成预设的任务,教师却往往忽视学生主动求知时的思考,对提问不予理睬。如学《美丽的大兴安岭》时,学生提出大兴安岭的“岭”和秦岭的“岭”作者说“大不一样”,为什么不说“不大一样”?老师却说“都差不多”推脱了事。教师的敷衍,学生看在眼里,他们会觉得自己的问题没有价值,得不到重视,以后就沉默吧。这样做,不但错过了很好的教学生成点,也严重打击了学生的求知欲。
4.一味地表扬。课堂教学中,赞扬声太多,否定声太少。有的教师更是肉麻地吹捧学生,像“你简直就是一个大作家”“曹
雪芹小时候也没有你聪明”……
还有的教师曲解新课标中学生的“独特感受”,把偏离正确价值取向的“感受”视为创新,进行表扬。例如《狐狸与乌鸦》一课,学生说“狐狸很聪明,为了得到肉动脑筋。”《虎门销烟》一课,学生说“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等。
培养自我效能感,光是鼓励和表扬是不行的,正像麦苗的成长一样,如果只有阳光、春风,没有霜冻、雪压,那也是丰收不了的。
以上种种,一时一事,可能后果并不严重,但若长此以往或综合作用,那么对学生心理的挫伤打击将会是不可小觑的,极易造成学生自我否定的心理。那么怎样避免上述问题,将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有的放矢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呢?
二、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1.用归因让学生明白“我行”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告诉学生,是否努力才是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教《称赞》一文时,小獾做的第一个板凳非常粗糙到最后甚至会做椅子了,如此大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呢?教《一定要争气》一文时,童第周由一个要被退学的差生最后成为一个生物学家,如此判若两人是什么原因呢?这种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反复讨论、体会,找出有关依据加以说明。最后让学生结合自身谈谈懂得了什么?这样一来,教师借助教材引导学生进行了积极的自我归因,即平?r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主要归因于对自己有信
心,努力,而平时在学习中的失败主要归因于努力不够等,而不是有的同学起先所认为的智力低下、不够聪明等等,避免了自暴自弃,避免了信心的丧失,提高了自我效能感。
2.用变化让学生体验“我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不当或对优等生过分关注,而对学困生过分淡漠等教学行为,会使成绩差的学生认为老师觉察出他们学习能力差,从而助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产生自卑,压抑、消极的自我意识。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做到一视同仁,改变提问方式。
一是变“连续对一人发问”为“分散对多人发问”
教师问学生一个问题,学生思考后勇于回答了,就应及时鼓励。如需问第二个问题,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将“穷追猛打”提问一人的做法改为“分散对多人发问”,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中来。
二是变“问题答错者”为“同伴促进者”
对于回答不准确或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让其听了正确答案后,应再让其自我修复。同时要其说出错误所在,谈谈如何避免错误的体会,对其他学生形成经验。此时,回答错误的学生将不再是一个失败者,而是一个收获者、一个对其他同学有帮助的促进者。同学们今后将会更加重视错误,主动参与到课堂提问的环节中来。
三是变“不理会新疑”为“课堂竞赛”
当课堂上出现学生主动发问的情境时,教师应该备感欣喜,这既说明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对知识的思考,也表明了这是学生尚未解决的难点。教师此时首先应认真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关注,其次应对提问的学生进行感谢,再次应引导全体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展开竞赛,看提问和答问的人谁更厉害。这个教学点抓住了,学生就不是在按教师预设的圈“跳舞”,而是自己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他们必定会动用所积累的全部知识来“接招”。同时,由于教师的鼓励,今后在课堂上,学生必定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思考,学生的探究热情会升温,学习能力会提高。四是变“常提‘瘦问题’”为“多提‘胖问题’”
课堂上那些记忆性的、缺少思维性的问题属于“瘦问题”。学习记叙文时,“故事发生在什么?r候”“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故事的主人翁是谁”就是“瘦问题”,答案在课文中都能找到,学生只需要眼睛和嘴巴,不需要大脑思考,没有思考强度,没有思维碰撞。
启发式的“胖问题”体现思维过程,挑一挑能摘到桃。例如教学《鞋匠的儿子》,教师要学生根据课文词句说说林肯的品格特点,学生总共罗列了十多点,像谦虚、实事求是、孝顺等等,教师都进行了肯定。根据片言只语概括林肯的品格特点,没有多少思维强度,而且教师全部肯定还是一种误导。这时,教师应当:①要学生关注文本的主要内容(议员羞辱林肯,林肯巧妙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