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要点解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精编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精编教案
3
这种观点?现在我们一起诵读课文的最后两段,再文中寻找答案。 明确:不赞同。作者认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要能达到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
自己的父亲的高度,发展父亲的良知(严厉和原则)和母亲的良知(宽容和善 良),在内心建立两个形象,达到一种综合的状态,这才算拥有成熟而健康的 灵魂。
想想我们刚刚联系到自己的父母给我们的爱,就不难理解作者的观点了。 总结: 本文阐述了爱并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理性)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 问题,是一门艺术。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综合母爱和父爱,惟其如此,才 能使自己有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课虽然结束了,但思考不能停止!父亲、母 亲这两个世界给你哪些影响?你将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让自己变 成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呢?
段时间里经常满足你的要求,谁更宠着你,你就更喜欢谁。
这就是费罗姆所说的不成熟,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
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1、那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呢?5 分
钟时间,迅速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列表格。
年龄段
特征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刚出生 8 岁以下 8-10 岁 少年期 量 成熟期
今天,我们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种人间大爱。
信息筛选
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
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完全将自己的满足快乐建立在别人是否能满足自
己需要的基础上。我想大家小时候肯定都遇到过,叔叔阿姨总会问你在爸爸妈
妈和爷爷奶奶之间你更喜欢谁。这时候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谁在那一
无被爱的意识 有被爱的意识 用努力去唤起爱 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解读这段文字说明婴儿虽然受到母爱呵护,但不具备爱的能力,不能体会到母爱。

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这是弗罗姆关于爱的基本观点,是我们解读本文的钥匙。

人们传统的看法是,爱是“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爱就是如何惹人爱,爱是别人恩赐的情感。

弗罗姆认为,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毋宁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

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

在弗罗姆看来,爱作为一种主动的能力,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没有获得爱的人正是由于爱的能力发挥的失败,克服这种失败的唯一途径是研究爱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学会爱这门艺术,找出爱失败的原因,并且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

弗罗姆关于爱是一种能力的观点,是爱的理论的一个创新和进步。

这段文字阐述幼年孩童对爱的体验,说明母爱具有两面性的特征。

这段文字论述儿童爱的能力的发展。

阅读这段文字,最好通读《爱的艺术》全书,深入理解下面三个基本观点:(3)“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作者对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的解释非常精辟,在作者看来,给别人爱比得到别人爱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别人要比被别人爱更重要。

因此,成熟的爱总是把“给别人爱”“爱别人”摆在第一位,“给别人爱”“爱别人”是“得到别人爱”“被别人爱”的前提,所以说:“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成熟的爱则反之,总是把“得到别人的爱”“被人爱”摆在第一位,“得到别人爱”“被人爱”是“给别人爱”“爱别人”的前提,所以说“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这段文字紧承上几段,儿童“爱的能力”获得发展,说明儿童“爱的对象”也得到发展。

本段有过渡的性质,前几段文字主要说明母爱,借这段文字过渡,引出下文对父爱的说明。

文章第1段说明婴儿没有爱的意识,第2段说明幼儿(8岁以前)有被爱的意识,第3段说明儿童(8-10岁)开始有爱的意识,以上都是说明儿童的爱的能力的发展,这一段则是进一步说儿童的爱的对象的发展,所有这些证明了弗罗姆在《爱的艺术》的“序言”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内容与结构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内容与结构分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内容与结构分析这篇课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第1段,说明婴儿还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以外的世界的存在。

当然,婴儿还不具备爱的能力。

第2段,阐述孩子不断长大,就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

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渐渐地有母爱的体验。

母爱是无条件的,其缺陷是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第3段,论述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

以后在成长中,会出现新的感情,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从被爱转变为爱别人,去创造爱。

不过,从童稚的爱到成熟的爱需要许多年。

第二部分(第4~7段),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第4段,说明婴儿完全依赖母亲,幼儿开始认识世界,与母亲的关系不再像起初那样至关重要,而与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

第5段,指出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因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深深渴求母爱。

而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使人害怕这种爱会消失,并往往使人感到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第6段,概述母爱和父爱的本质区别。

对孩子来说,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则代表思想世界,是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第7段,阐释父爱的本质。

指出与无条件的母爱不同,父爱是有条件的爱。

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父爱的积极面是,可以通过努力赢得这种爱;消极面是,如果辜负父亲,就可能失去这种爱。

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孩子的控制。

第三部分(第8~10段),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

第8段,提出对母爱和父爱的不同要求。

母亲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给予孩子爱和关怀,使孩子有安全感,还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就开始指导他正视将来会遇到的困难,并使孩子对自身的能力产生自信心,最后使孩子能够无须依赖父亲的权威而自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含答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

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二、能力目标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3。

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

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一、导入1。

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

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本质是爱。

2.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明确】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1.介绍: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

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解与例题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解与例题

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一种无法割舍的亲情,叫做“爱”。

这种情感,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不需要契约合同的约束,更不需要金钱权势的维系。

它发自天然,来自本性,适于众生。

但就是,如果我们抛开这种感性的认识,听一听心理学家、哲学家的见解,也许更有意义。

本文就是一篇哲学随笔,作者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份真情。

学习本文,一要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二要体会作者就是怎样对这份“爱”从哲学角度进行深层思考的。

本文节选自艾·弗罗姆所著的《爱的艺术》。

这部书就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与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就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就是一个能力的问题。

弗罗姆认为,爱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她艺术一样,就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在本文中,作者由婴儿阶段的特点写起,由出生时无意识状态到对母爱的逐渐感受。

婴儿阶段过后,孩子开始了对爱的体验,认为“我被人爱就是因为我就是我”,母爱对她来说就是一种祝福,就是一种与平,不需要通过努力获得。

八岁到十岁的儿童开始“创造爱”,有了爱的能力,爱的对象也由母亲转向了父亲。

父亲开始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的路。

本文不就是简单的关于父爱与母爱的颂歌,而就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弗罗姆对于“爱”的理解,就是基于人道主义立场的。

她将“爱”放到人类存在的本质的高度去对待与认识。

★艾·弗罗姆(1900—1980),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与哲学家,就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对精神分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爱的艺术》等。

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履.行归根结蒂.罪孽.咄.咄逼人刹刹.那横专横.刹.车纵横.2、写汉字词语易错字词语易错字Dàn生yíng得垂xián léi弱蜿yán yíng政huáng恐遵xún彷huáng逃Dùn3一刹那:指极短的时间。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文本解读: 对于父母,成熟的爱应该是怎样的?
母爱应该给孩子安全感,应该希望 孩子独立; 父爱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应该 使孩子更加自信,成为自己的主人。 作为父母,应该让付出的爱符合孩 子健康成长的需要。
文本解读: 对于孩子,成熟的爱应该是怎样的?
不再依赖父母,与父母分离,在他心 中同时拥有父亲和母亲两个世界。他独立 了,成为了自己的父母。
父爱
可通过自己的努 力去获得,可以 受自己的控制和 支配。
必须靠努力才 能得到,在辜 负父亲期望的 情况下,可能 会失去父爱。
3.深入文本,找出文章中你不理 解的句子和寓意深刻的句子?
课内拓展
关于作者提出的父爱与母爱的区 别,你认同吗?
1、母爱也是有一定条件的。 2、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 性。 3、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 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重于 未来;母爱比较注重身体健康,父爱 比较注重精神成长;母爱以情感来感 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动来 教育孩子。
《爱的艺术》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 种文字,此书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 著名的作品之一.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1.通读全文,感知文脉,划分文章的 的层次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2.走进文本,概括文中母爱和父爱的 特点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3.深入文本,找出文章中你不理解的 句子和寓意深刻的句子?
作者介绍
弗罗姆(1900—1980)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 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 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 人物。主要著述有: 《爱的艺术》(1956年) 《逃避自由》 《健全的社会》 《禅与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之危机》等。
《爱的艺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简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简析
一、阅读课文1~3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婴儿:自恋→童年:被爱、有爱 (爱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及表现)
(二)解读文本精要 1.“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 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 到极度的恐惧”,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孩子的爱可以概括为: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退出
①“母亲的良知”就是“对别人的仁爱之心”,即通常 所说的“人应关爱他人,善待他人”;②“父亲的良知”就 是“对问题的理性的判断力”,即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有正 确判断是非的愿望和技巧。作者认为,这二者缺一不可,也 不能偏废,否则,走向一面,既危害自己,也危害社会。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6.题目包括“父亲”“母亲”“孩子”三者的爱,文 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
三、阅读课文 9~10 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脱离父母母父亲亲的的依权赖威灵魂健康成熟 (二)解读文本精要 5.你如何理解“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
[对应考点: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提示:“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是一个成熟的 人应具备的做人的两种素质。
[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
提示: 因为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母亲爱孩子,是因为
孩子给他以慰藉和希望,“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
合她的想象”。作者这样写体现了论述的严密性。
4.第 5 自然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对应考点:分析过渡的作用]
提示:过渡。在这之前一直是谈母子之间休戚相关的重 要性,8~10岁之后,父爱谈父爱与母爱的区别。
[对应考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1)(4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1)(41)

问题四: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不成熟 被动 成熟 主动
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 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原则区别在 哪里?你更欣赏哪种爱呢? 前一句,“被人爱”是原因,“爱 人”是结果。因为被人爱,所以我爱人。 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是 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
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 和学习爱别人,“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爱别人,创造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无爱 规律:
被爱
有爱
创造爱
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 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 极性?
弗罗姆观点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 能力 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 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 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 艺术。
文本探究

3、爱的对象发展由同母亲的紧密关 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 到综合。那么应该如何“综合”呢?


解析:(1)“综合”既需要父母进行努力,也需 要孩子自己学会“综合”。 (2)从父母角度来说:母亲既要“给予孩子一种 生活上的安全感”,又要希望孩子独立;父亲所提 出的要求一定要受一定的原则支配,不能专横,要 宽容而有耐心,使孩子有自信心。总之,父母应该 发展父爱和母爱的积极面,遏制消极面。 (3)从孩子的角度来说,“综合”就是要能融合 父爱与母爱的积极的一面,并能从对父母的依附关 系走向独立。
父爱与母爱的特点以及积极面、消来自面:类别 特 点 积极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解与例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解与例题

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一种无法割舍的亲情,叫做“爱”。

这种情感,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不需要契约合同的约束,更不需要金钱权势的维系。

它发自天然,来自本性,适于众生。

但是,如果我们抛开这种感性的认识,听一听心理学家、哲学家的见解,也许更有意义。

本文是一篇哲学随笔,作者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份真情。

学习本文,一要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二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对这份“爱”从哲学角度进行深层思考的。

本文节选自艾·弗罗姆所著的《爱的艺术》。

这部书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是一个能力的问题。

弗罗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在本文中,作者由婴儿阶段的特点写起,由出生时无意识状态到对母爱的逐渐感受。

婴儿阶段过后,孩子开始了对爱的体验,认为“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对他来说是一种祝福,是一种和平,不需要通过努力获得。

八岁到十岁的儿童开始“创造爱”,有了爱的能力,爱的对象也由母亲转向了父亲。

父亲开始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的路。

本文不是简单的关于父爱与母爱的颂歌,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弗罗姆对于“爱”的理解,是基于人道主义立场的。

他将“爱”放到人类存在的本质的高度去对待与认识。

★艾·弗罗姆(1900—1980),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对精神分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爱的艺术》等。

1.2.3.解词义一刹那:指极短的时间。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该受到报应的罪恶。

简而言之:概括起来说。

渊源:比喻事物的本原。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新的问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课件(共43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课件(共43张PPT)

[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对的打“√”, 错的打“×”) (1)提高首付比率,限购,限贷,每一次调控都与购房者 的利益休.戚.相.关.,也潜移默化地增加了购房者对政策变 化的关注程度。( ) (2)有人认为,“马上就办”本是政府取信于民的基本做 法,专门为此成立“马上就办办公室”荒唐可笑,纯属 节.外.生.枝.。( )
弗罗姆(1900—1980),1900年3月23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 市一个犹太人家庭。1918年弗罗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 学学习两学期法学。1919年进入海德堡大学改学社会 学。19学。
1925—1930年,他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院接受精神分析 训练完毕。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 会观察学会。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罗姆搬到日内瓦, 1934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加入美国国籍,不久便成为 UNAM教授。他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 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 代成员,毕生旨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 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的精神处境,
3.文学常识 《爱的艺术》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 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 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那么人们在自 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 自己,你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达到这目标尽 管困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 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
duō yínɡ jiàn huánɡ
(2)ɡěi/jǐ shā/chà hénɡ/hènɡ dàn/dān chēnɡ/chèn
jiě/jiè/xiè
5.填字组词
dàn( )生
罪niè( )
(1)垂xián( )三尺 (2)萌niè(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乐东中学王孙芳一、说教材地位特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的单元。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思考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提升学生思想素养和理性思维。

本单元第二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是一篇著名的随笔,本文学习意义深远。

作者弗罗姆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

他的社会精神分析学说在梦的分析、精神治疗及人格、伦理理论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思想内涵上,正如课文末尾所说“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

现实意义方面,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或留守人员,由于亲人的溺爱或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或教育的不尽科学,他们在人格建立和情感认知方面有或轻或重的问题。

因此,学习本文,有助于引导学生把父母之爱的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使学生思考社会人生,从而感恩父母,敬畏生命,回馈社会。

二、说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根据这些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成熟的人的观点。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学会对生活现象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

情感目标: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进而敬畏生命,学会回馈社会。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

【推荐下载】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知识点梳理

【推荐下载】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知识点梳理

[键入文字]
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知识点梳理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

为大家推荐了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词义
 1.重点词
 渊源:比喻事情的本原。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该受到报应的罪恶。

 2.近义词
 鉴于•由于
 鉴于:觉察到,考虑到。

用在表因果关系的偏句里,前边一般不用主语。

如: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

由于:表因果或理由。

 履行•实行
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汪凯【教学目的】1. 引导先生对〝爱〞的看法由理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索。

2.体会本文思绪明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难点】文章的思绪和结构的剖析。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课前预备】1.布置预习:边读边勾勒自己以为对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先生共同讨论。

2.布置思索:你是怎样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明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标题我想大家并不生疏,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生长父母也末尾感遭到你对他们的爱。

大家如今回想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详细和理性的,而我们明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思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引见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念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水平有关的感情,而是一个才干的效果,是一门经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烦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了解以上观念呢?明天我们就经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二、教学步骤:〔一〕相关资料:1.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这本书肯定会使一切希冀从这本书失掉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事与愿违。

恰恰相反,这本书要通知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水平有关,只需求投入身心的感情。

这本书要压服读者:假设不努力开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到达一种发明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假设没有爱他人的才干,假设不能真正谦恭地、英勇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每团体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才干爱的人呢?到达这目的虽然困难,但这缺乏以成为理由,从而不去寻觅形成这一困难的缘由和了解克制困难的条件。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解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出自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是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的一篇课文。

下面店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文解读(1)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但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

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①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

(①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

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对于他则没有任何意义。

这段文字说明婴儿虽然受到母爱呵护,但不具备爱的能力,不能体会到母爱。

作者采用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说理方法。

婴儿出生后不仅不感到恐惧,而且有“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这是由于受到“仁慈的命运”(母爱)的呵护,但是婴儿“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不知道快乐来自母亲,不能感受到母爱,从上述现象,作者推出婴儿处在弗罗依德所说“自恋阶段”,不具有爱的能力。

阅读这段文字必须知道作者弗罗姆所说的“爱”的含义。

弗罗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障碍的力量,是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合起来的力量”,这就是说,爱只能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体现出来,是一种开放型的心态。

而“自恋”,即自我爱恋,“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对于他则没有任何意义”,它是“一种心理的兴趣集中在自身的注意力”,属封闭型的心态。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专题0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含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专题0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含

专题0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1.作家作品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美国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力图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学说融合起来,并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

一生著述甚丰,内容广泛,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文体知识精神分析学派:包括弗洛伊德和他的学生阿费烈德•阿德勒、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奥图•兰克,以及弗罗姆、卡伦•杭妮,史塔克•苏利文等。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其后被不断修正与发展,影响力远远超出心理学,所以读者群相应更为广泛。

3.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履行()诞生()辜负()遵循()渊源()幼稚()罪孽()仁慈()撕碎()凝聚()依赖()4.判断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得正误,并说明理由。

(1)她10年前病逝,10年后其铜像终能树立在维港之上,让全球影迷能见证这位“香港女儿”的风采。

(2)加人世贸组织后,我国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一直切实执行对外承诺,承担相应的义务。

(3)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气候、环境、经济等带来的挑战让世界人民(越来越成为休戚相关的共同体。

(4)对于小说来讲,最后的结尾可能是画龙点睛的妙笔,也可能成为节外生枝的败笔。

(5)细节是平凡的、不足为奇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念想……细节像沙砾一样,微不足道却不可轻视。

(6)流浪的游子选择回归故里,没有小说中的衣锦还乡,有的只是一颗归根结蒂的心。

(7)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英国和希腊进行正式访问,有观察人士认为,此举是在力推“西进”外交,在欧亚大陆开辟合作战线,化解美国在亚洲地区事务上咄咄逼人的态势。

(8)在网上热传“重庆轨道弯度超90度似过山车”的地方,记者体验后说车运行平稳倾斜不明显,既不颠簸,也没有坐过山车的感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重难点探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重难点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 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 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 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 要。”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前一 种爱是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因为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 才去爱别人。
【答案】 孩子的爱可以概括为: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2.课文中的以下内容看似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 (1)“ 母亲 的作 用 是给 予孩 子 一种 生活 上 的安 全感 ”和 “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矛盾吗? (2)“在六岁 左右孩 子就需 要父亲的 权威和 指引 ”和 “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矛盾吗?
3.在母亲的影响下,孩子逐渐学会爱,孩子学会爱的表 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退出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重难点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要点解析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是关于伦理学方面的随笔,阐述的是一个人从刚出生到长大成人这段时间里“爱”的能力的获得与发展,精辟地论述了母爱和父爱在人生中的区别,指出人的成熟过程是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的过程。

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重新认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通过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提炼出了爱的价值,也唤起人们施与爱给别人,才能得到爱。

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2.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作者由婴儿阶段的特点写起,详尽地论述了人生不同阶段母爱和父爱的根本区别,为如何教育子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婴儿阶段过后,孩子开始了对爱的体验,认为“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对他来说是一种祝福,是一种和平,不需要通过努力获得。

八岁到十岁的儿童开始“创造爱”,有了爱的能力,爱的对象也由母亲转向了父亲。

父亲开始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

3.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这两种原则的区别在哪里?
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

“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

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前一种爱是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因为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

4.母爱和父爱各具有什么特点?母爱和父爱各有什么消极的一面?
母爱是无条件的。

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父爱是有条件的。

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

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

父爱可以受人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