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品德心理

合集下载

【教资】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教资】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2.树立良好的榜样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可知,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树立良好的榜样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
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式
3.利用群体约定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和约定,对其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能够其
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就会受到来自 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 群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时,由于某种
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 在依从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2.认同 认同是个体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
教学实训 思考并讨论自己小时候接受的 思想品德教育。
THANK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一般来讲,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
一致的分化。其原因在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行为比较简单,不善于掩蔽自己的行 为,所想、所说、所作比较一致,但这种一致性的水平是比较低的。年龄较大的 儿童,行为比较复杂,逐渐学会掩蔽自己的行为,致使言行不一致。
影响小学生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
1.外部因素 (1)家庭教育 (2)社会风气 (3)学校教育 (4)同伴群体 2.内部因素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影响小学生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
1.外部因素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家庭结构、心理氛围,家长对学生的教养方式,家长的心理素质、 品德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等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2)社会风气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4.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5.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6.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7.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8.实验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9.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6.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与教育

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
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5
小学教育心理学
在路上看到有困难的人或者当碰到地铁、公交上更需要 座位的老弱病残孕以及怀抱小孩的乘客时,大多数人都 会有帮他们一把的想法,但是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却很少。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我们太害羞?或者完全不具 备同情心?不排除有这样心理因素的可能,但这种情况 在社会人群中并不占多少比例。
8
结果,得到了一组有趣的实验数据:只有一名 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在装病的人发 病后的3分钟内,100%的受验者都发出了求救 信号;
小学教育心理学
当有两名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有 60%的受验者发出求救信号;
当受验者增加到6人时,只有30%的人发出求救 信号。
有别人在场时,人总会想:“即使我不求救,
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推理。 (“布莱特效应” )
三个要素: 课程要素。道德讨论的内容必须由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道德
(M.Harmin)、西蒙(S.Simon) 他们认为,价值观念是个体的一种内在价值,
往往不能清醒地意识到,因而难以指导人的行 为。
为了让这些潜在的价值观念发挥作用,就需要 对他们进行一步步的澄清。
价值澄清所采用的形式是使学生在他们的直接 生活中思考一些价值选择途径,同时使他们对 学校生活的周围人产生积极的态度。
也会有别人求救的”。在现实社会中,有困难
的人得不到救助,很多情况下都是这种心理效
应起作用的结果。
9
小学教育心理学
认同
认同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 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为他人相接受 。
其本质就是对于榜样的模仿、认同越强 烈,对榜样的模仿越主动,在困难面前 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试谈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几点心理学方法

试谈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几点心理学方法


知 行 并 重 法
求 ; 是 示 范 , 括 教 师 示 范 、 学 对 其 自尊心 的肯 定 , 对 于 建 立 正 二 包 同 这
家 知 行 并 重 法 是 指 在 思 想 品 德 示 范 、 长 示 范 和 大众 传 播 媒 介 的 常 的 师 生 关 系 及 日 后 培 养 小 学 生 教育 中 , 重 视 系统 的道 德 知 识教 示 范 等 , 通 过 示 范 使 学 生 行 有 标 的 自我 控 制 能 力 尤 为 重 要 。 既 学 三是 训 练 , 是整 个 这 育 , 注 意 组 织 小 学 生 的 道 德 行 为 准 , 有榜 样 ; 又 要 实 践 , 想 与 行 为 统 一 起 来 , 之 教 育 训 练 的 中 心环 节 , 按 照 训 练 思 晓 能把 小学 生 培 养 成 为 知 行 统 一 、 言 进 行 各 种 方 式 的 训练 ; 四 是 监 督 , 4意 义 障碍 的 排 除 . 在 某 些 情 况 下 , 师 向学 生 提 教 立 刻接 受 它们 , 至 拒 绝 接 受 。这 甚
过 说 理 , 师 应 向 小 学 生 提 供 如 下 教 信 息 : 么 行 为 可 以接 受 或 不 可 以 什
的、 复杂 的过 程 , 受 外部 的 环 境 因 它 素和 内部 的心 理 因 素 的影 响 。教 育
2环 环 相 扣 , 之 以 恒 . 持
行 为 习 惯 的 形 成 不 是 靠 机 械 接 受 : 什 么 这 些 行 为 可 以或 不 可 为
而 有 评 工 作 者 只 有 树 立 整 体 观 念 ,遵 循 小 的 重 复 , 是 靠 有 节 奏 、 意 识 的 以接 受 : 价 行 为 的 标 准 。在 行 为 练 习 。道 德行 为 习 惯 的教 育 训练 通 训 练 中 , 理 的 心 理 学 意 义 , 仅 说 不 学 生 品 德形 成 和 发 展 的 规 律 , 用 采 一 即 恰 当 的方 法 , 能 对 小学 生施 加 有 常 有 五 个 环 节 : 是 讲 解 , 向学 在 于 对 某 一 具 体 规 范 的 理 解 与 执 才 生 讲 解 道 德 规 范 的 意 义 及 具 体 要 行 ,更在 于 对 小 学 生 人格 的 尊 重 , 效 的影 响 。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指对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的学科。

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生的思维、情感、行为等,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以下是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复习资料。

一、小学生发展心理特征1. 身体发育特征:小学生身体发育迅速,大小运动技能逐渐成熟,耐力与力量提高,但还存在一些差异。

男生多数较女生高,但在有些方面如灵活度、肢体协调方面却不如女生。

2. 思维发展特征:小学生在思维方面开始进入综合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

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专注,记忆力及联想能力也随之提高。

在问题解决方面,他们会更多地运用逻辑思维。

同时,还会表现出好奇、探索、快乐等情感特征。

3. 社会发展特征: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具备社会交往能力。

他们更容易与同龄人进行交流,也能逐步了解不同年龄的人群。

此外,他们还会逐渐掌握社会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

二、小学生学习心理特征1. 学习兴趣特征: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在这其中,一些社会化因素则会对小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2. 学习认知特征:小学生的学习认知特征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等。

在学习中,他们会表现出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集中力、记忆力等多方面的认知特征。

3. 学习态度特征:小学生具备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他们期待成功、饱受挫败时仍充满信心,偏向把失败解释为外部因素等。

三、教育调节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原则1. 注意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模式固然重要,但是否针对性突出和有效依然是教育实践中的关键因素。

2. 强化过程与内在动力:强化过程是指以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小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过程。

3. 适度的端正、快乐的心态:适当的开始和结束、适度的竞争、有利于自我控制及取得成就感,排除心理上的障碍,是保证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必要前提。

以上是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复习资料。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心理特征和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更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谈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教育

谈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教育

谈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教育中图分类号:G6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7-185-02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是社会通过包括舆论和教育再内的各种渠道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习惯的过程。

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德育的任务,就应当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并探索其中的心理规律。

然后才有可能酌情采取较合理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前进。

下面分五个部分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进行阐述。

一、学生的态度定势与心理准备教师把社会道德规范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是否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和要求,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依赖于他们对教师的态度或已形成的态度定势。

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从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及接受的质量。

苏联心理学家施巴林斯基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进修班的学员分为四组,请一位副教授分别向他们作关于“阿尔及利亚学校教育情况”的讲演。

讲演者每次穿一样的衣服,用同样的讲稿,有相同的教态,但在第一组以副教授的身份出现,在第二组以“中学教师”的身份出现,在第三组以参加过阿尔及利亚国际赛“运动员”的身份出现,在第四组以“保健工作者”的身份出现,发现效果有明显的差异。

由于学员有“不是专家就讲不清教育问题”的定势,第三、第四组的学员反映,讲演者语言贫乏、内容枯燥无味,教态沉不住气,甚至有人埋怨“白浪费时间”,而第一组学员普遍地给予好评,认为讲演者“学识渊博、对问题及其特点研究得很细致”,而且语言生动活泼,教态落落大方,因而感到颇有收获。

学生如果对教师有消极的态度定势,那么教师的要求和教诲往往会成为“耳旁风”,听不进去也不会认真执行,甚至还会跟老师发生冲突;相反,学生如果对老师具有积极的态度定势,那么教师的一切要求与教诲都会被顺利地接受并努力执行,甚至教师的缺点也可以得到原谅。

我觉得,学生在入学或调换老师时往往存有态度定势。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品德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品德
13
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皮亚杰发现儿童道 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存 在着互相对应、平衡发展的关系,这种认 识能力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得到 发展的。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 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 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 律道德; 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 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 道德。
第十章
品德的发展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品德的含义与心理结构 什么是品德?包括哪些成分? 第二节 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第三节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 素 第四节 良好品德的培养 怎样才能培养好的品德?
2
第一节 品德的含义与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含义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 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和倾向。
26
3.动作再现过程
将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为行为 复制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 再现,把符号的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 模仿再现榜样的行为 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 主要包括动作的认知组织、实际动作和动 作监控三步。
27
4.动机过程
由复制行为而得到强化。 动机过程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始终,它引起 和维持着人的观察学习活动。 人的活动的动机来自过去别人和自己在类 似行为上受到的强化 直接强化 替代性强化 自我强化 外部强化与内部强化一致时激励作用最大 28
18
4.公正阶段(10~12岁)
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 观念上发展起来的。 10岁以后,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 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 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 只有当儿童的道德判断达到了自律水平时, 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新东⽅课推荐:
第⼆节⼩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亚杰提出⼉童的道德判断是⼀个从他律到⾃律的发展过程。

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我中⼼阶段(2-5岁)
是⼀种⽆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童没有约束⼒。

2.权威阶段(6-8岁)
⼜称他律道德阶段。

3.可逆性阶段(8-10岁)
是⾃律道德阶段的开始,⼉童开始依据⾃⼰的内在标准进⾏道德判断。

4.公正阶段(10-12岁)
⼉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的特殊情况。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即前习俗⽔平,第⼀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
(⼆)道德⾔⾏从⽐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三)明显地表现出⾃觉纪律的形成
总体来看,⼩学⽣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觉性、从外部监督向⾃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出协调性。

在过渡的过程中,存在着转折或质变的时期,即关键年龄。

从整体发展来看,关键年龄⼤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小学教育心理学内容简介

小学教育心理学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介绍了学习动机、知识与技能学习、学习策略、创新教育和品德形成等学习心理学理论,阐述了教学心理、群体心理、差异心理和教师心理等理论知识。

在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列举了大量的小学教育、教学的案例和实验。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第四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学习心理的概述第一节:学习及其概念第二节: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三节:学习与发展的关系第三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述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第三节: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四章:小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第一节:知识的理解第二节:知识的巩固与转化第三节:知识应用第四节:技能的掌握第五节:学习迁移第五章:学习策略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第二节:几种常用的学习策略第三节: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训练第六章:小学生创新教育心理第一节:创新与创造第二节:创造的心理过程第三节:创新的心理基础第四节:小学生创新心理与教育第七章:品德心理的概述第一节:品德及其结构第二节: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第三节:关于品德发展的主要理论第八章: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与教育第二节: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与教育第三节:小学生道德意志发展与教育第四节: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与培养第九章: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群体心理的概述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形成第三节:有效的课堂管理第十章:小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差异概述第二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三节:小学生智力类型、认知风格的差异与因材施教第四节:小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第十一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基础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制定第三节:教学策略的制定第四节:教学媒体的选用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第十二章:小学教师心理第一节:小学教师的角色第二节:小学教师的威信第三节:教师的主要心理特征第四节:师生关系主要参考书目。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九章 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九章 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

第九章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填空题:1、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儿童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了儿童品德的发展。

当然,外部教育影响是品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自我教育是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2、品德发展是四个因素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品德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3、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 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他们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而儿童在6——10 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其道德判断都基于对规则的无条件服从。

4、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

5、道德认识是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其中,道德观念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人脑里留下的表象;道德概念是指社会道德本质特征的反映;道德信念是个体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6、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7、道德意志就是人在道德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体现在道德行为中。

8、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在:认识具有模糊性;情绪具有对立性;意志具有脆弱性;行为具有逆反性。

二、选择题:1.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体验是(B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会将“我妈妈说的”“我们老师说的”挂在嘴边,表明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B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A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4、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C )。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经历着许多重要的变化。

从认知、情感、社会到道德发展,都对孩子整个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这个阶段是孩子逐渐独立、自我意识逐渐丰富的时期,教育者需要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以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1.感知与觉察–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形成更加复杂的感知和觉察能力,比如对颜色、形状的敏感性增强。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感知能力更加精细,能够辨别更加微小的差异,并且开始建立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模型。

2.认知结构和发展–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开始建立起一些基本的认知结构,比如时间观念、空间观念等。

–小学生时期,这些认知结构逐渐加深、扩展,开始形成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思维模式逐渐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三、小学生的情感发展1.情绪管理–小学生的情绪切换速度较快,他们可能会更加容易情绪激动或沮丧。

–教育者在教育中需要给予孩子情感的关怀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绪波动,建立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

2.社交关系–孩子在小学生阶段逐渐开始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和观点,社交关系也更加复杂。

–教育者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分享和互助的价值观。

四、小学生的社会发展1.社会角色认知–在小学时期,孩子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这些社会角色,并促进他们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中。

2.社会道德意识–学龄前儿童时期,孩子主要在家庭中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

–到了小学阶段,学校和社会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念产生更大的影响,教育者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五、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1.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教会他们积极应对情绪波动,建立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

2.认知教育–鼓励学生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方法。

3.社交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会他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差异,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

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

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质和适应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本文以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为题,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家庭篇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课堂,也是孩子们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地方。

在家庭中,父母要给予孩子们关爱和指导,并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

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与此同时,父母还应该教会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倾听他们的感受,鼓励他们表达情感,并帮助他们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

此外,父母还应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二、学校篇学校是小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开设相应的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三、社会篇社会是小学生接触外部环境的重要场所。

家庭和学校的培养只是基础,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小学生才能更好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社会中存在各种挑战和变化,小学生需要逐渐适应和应对这些情况。

对于小学生来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社会环境中的各种问题也给了小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

通过这样的体验,小学生可以增加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

总结: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我们应该为小学生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培养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备健康心理素质的小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十二章 品德心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十二章 品德心理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一)什么是品德1、识记品德:品德是指个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这旨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2、领会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联系说,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品德,个人品德的内容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道德一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但是,两者又有区别。

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不以个人的存在、品德的好坏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

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品德的结构1、识记道德认识:是指个人本对道德知识和行为远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

道德情感:是指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2、领会我国传统的品德结构观点:在我国,许多学者认为,品德由道德认识、首先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组成,四者紧密相联,彼此依存。

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学者对知、情、意、行见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继承。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

林崇德的品德系统结构观点:其认为,品德结构是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的动态开放性的整体与系统。

它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1、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即道德动机系统和道德行为方式系统。

2、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品德心理特征系统。

3、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即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

章志光的品德形成三维结构:其认为,品德结构可以从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定型结构三个断面或维度进行探讨,这些结构和宏观的社会环境及微观的群体环境发生关联或相互制约,就构成了一个包括品德机制在内的大的社会动力系统。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_第七章_品德心理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_第七章_品德心理

二、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经常会发生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由于其产生非常迅速,因而当事人往往不能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是因为它是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规范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学习情境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学习情境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
对偷药故事的可能反映
教育启示
一、前习俗水平(5—10岁)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和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
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
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
对偷药故事的可能反映
教育启示
二、习俗水平(11—15岁)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成年。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学、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态度与品德的联系
(1) 两者的实质相同,即都是一种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2) 两者的形成方式一样,都是习得的结果。
(3) 两者的构成成分相同,即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学习任务一 辨析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二)态度和品德的区别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学习目标
1
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结构。
2
能够区分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3
述评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两种道德发展理论。
4
理解并识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学习目标
5
了解小学生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6
掌握小学生品德形成(改变)的条件。

小学教育心理学项目十二 小学生的品德教学教案

小学教育心理学项目十二 小学生的品德教学教案
(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的教育措施
课后总结
师生共同概括所学;评议学生学习表现
作业/思考题
品德的概念及其与道德的关系;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其矫正
教学重点
品德的概念、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品德的心理结构
教学难点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二、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设施
计算机
教学场地
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任务单
任务一:品德的概述
任务二:小学生的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任务三: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教学内容
任务一、品德的概述
一、什么是品德
(一)什么是品德
(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任务二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一、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
(二)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三)小学生道德意志的发展
(四)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
二、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一)有效的说服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项目十二小学生的品德
课程名称
心理学
课程类型
A类
使用教材
北京出版社 《心理学》
学时分配
一、教学任务分析
主标
1.理解品德的概念、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品德的心理结构。掌握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以及培养小学生品德、矫正小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的方法。2.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方式的学习,理解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归纳出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3.通过知识的学习,树立良好的品德意识,增强对小学生品德培养的责任感、使命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育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
第七章 小学生品德心理
内容简介:培养学生的品德也是教师的一个重 要任务。本章先从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及品德的 心理结构入手讲述,接着分析了小学生的品德 现状,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最后对小 学生过错行为进行了心理和原因分析,并提出 了矫正措施。
重点:品德的心理结构、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心 理过程、小学生过错行为的心理特点及矫正
一、品德心理概述
(一) 道德与品德 1、 道德 2、 品德 3、 道德与品德的联系与区别
(二) 品德的心理结构 1、 道德认识 2、 道德情感 3、 道德意志 4、 道德行为
二、小学生品德现状分析
(一) 现状分析
(二) 当前小学生品德教育存在的问 题
三、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一) 定势的建立与意义障碍的消除 (二) 道德认识的形成 (三) 道德情感的培养 (四) 道德意志的增强 (五) 道德行为的训练
四、小学生过错行为的心理特点及矫正
(一) 小学生过错行为的心理分析 1、 什么是过错行为? 2、 过错行为的具体表现 3、 小学生过错行为的心理特点
(二) 小学生过错行为的原因分析 1、 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 2、 内在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
四、小学生过错行为的心理特点及矫正
(三) 小学生过错行为的矫正 1、 改善师生、生生关系,消除儿童疑惧心 理和对立情绪 2、 提高道德认识,培养判别是非的能力 3、 锻炼儿童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 4、 抓住教育的关键时机,促使儿童转化 5、 针对小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 的教育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