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工程基础施围课件第9章 雷电及防雷装置讲解

合集下载

雷电及防雷设备ppt课件

雷电及防雷设备ppt课件
(3). 工频放电电压:在工频电压下,避雷器将发 生放电的电压值
(4). 冲击放电电压:指预放电时间为1.5-20微秒 的冲击放电电压
(5). 残压:指雷电流经过避雷器时在阀片电阻 上产生的压降
(6). 维护比:指避雷器残压与灭弧电压之比
维护比愈小,阐明残压愈低或灭弧电压愈高, 显示维护性能愈好。
(2).接地的分类: a.任务接地 b.维护接地 c.静电接地 d.防雷接地
2.冲击电流流经接地安装入地时的根本景象 (1).土壤中的电位分布
U=Ri
u:接地点电位 i: 接地电流 R:接地体的接地电阻
(2).土壤中的电场强度E
E
δ:冲击电流在土壤中的密度
ρ:土壤电阻率
(3).接地安装的电感效应及利用率
雷电及防雷设备
雷电景象
雷电 景象
雷电景象
雷电景象
一.雷电的电气参数
波头、陡度及波长
规范冲击波:
f 1.2s t 50 s
i I0 (e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et )
等值余弦波:
i I (1 cos t ) 2
/ f
max
di dt max
I 2
2.雷暴日与雷暴小时 雷暴日:每年中有雷电的日数 雷暴小时:每年中有雷电的小时数
非线性电阻
UCi
α:非线性系数
b.任务原理
系统正常任务时,间隙将电阻阀片与任务母线 隔离,以免由任务电压在阀片电阻中产生电流使阀 片烧坏。
当系统中出现过电压且其幅值超越间隙放电电 压时,间隙击穿,冲击电流经过阀片流入大地,从 而使设备得到维护。由于阀片的非线性特性,其电 阻在流过大的冲击电流时变得很小,故阀片上产生 的残压将得到限制,使其低于被维护设备的冲击耐 压,设备得到维护;

《雷电及防护》PPT大纲

《雷电及防护》PPT大纲

安全宣传途径与手段
途径
• 学校教育:将雷电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培养青少年防雷意识 。
• 社区宣传:利用社区公告栏、宣传册等途径,向居民普及雷电安全知 识。
安全宣传途径与手段
• 企业培训:针对电力、通信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开展专门的雷 电安全培训。
安全宣传途径与手段
手段
• 传统媒体:通过电视、广播 、报刊等传统媒体发布雷电 安全提示信息。
《雷电及防护》 PPT大纲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雷电概述 • 雷电监测与预警 • 雷电防护技术 • 雷电安全教育与宣传
01
雷电概述
雷电的形成原理
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共同作用
• 在大气层中,由于太阳辐射、地形、气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不均匀的电场分布。当电场强度超过大气电离阈值时 ,大气中的气体分子会发生电离现象,产生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加速运动,形成电流,最终导致闪电 放电。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在这个过程中共同作用,促使雷电的形成。
雷电的种类与特性
电流强度大、放电时间短、光谱范围广
• 雷电的电流强度可高达数十万安培,放电时间通常在几十 到几百毫秒之间。雷电的光谱范围覆盖可见光、红外线和 紫外线等多个波段,呈现出多彩的光芒。这些特性使得雷 电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和威慑力。
雷电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雷电击中人体可能导致严重伤害甚至死亡。此外,雷电也 可能引发火灾,造成财产损失。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因雷 电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件屡见不鲜。
02
雷电监测与预警
雷电监测技术
概述
介绍雷电监测技术的原理、发展和应用。
新兴雷电监测技术

高电压技术系列pt 雷电及防雷装置-PPT文档资料

高电压技术系列pt 雷电及防雷装置-PPT文档资料

在先导放电自雷云向下发展的初始阶段,先导头部离地面 较高,放电的发展方向不受地面物体的影响。因避雷针(线) 较高且有良好的接地,在其顶端因静电感应而积聚了与先导通 道中电荷极性相反的电荷,使其附近空间电场显著增强。当先 导头部发展到距地面某一高度时,该电场即开始影响先导头部 附近的电场,使其向避雷针(线)定向发展。随着先导通道的 定向延伸,避雷针(线)顶端的电场将大大增强,有可能产生 自避雷针(线)向上发展的迎面先导,再增强了避雷针(线)雷密度
地面落雷密度是指每一雷暴日每平方千米地面遭受雷击的 次数,以γ 表示。与雷暴日有关,用下式表示 0 .3 0 .0 2 3 T d 为了评价不同地区防雷系统的防雷性能,须将它们换算到 同样的雷电频度条件下进行比较。规程取40个雷暴日作为基准。 √输电线路落雷次数
对于输电线路,由于高出地面,有引雷作用,其吸引范围 与最容易受雷击的导线高度有关,根据模拟试验和运行经验, 一般高度线路的等值受雷面的宽度为4h+b。设N为每100km线路 每年遭受雷击的次数,则N可按下式计算
4 h b N 1 0 0 T [ 次 ( /1 0 0 k m 年 ) ] d 1 0 0 0
★斜角波 为简化防雷计算,常采用斜角波,其波前陡度由雷电流峰 值和波前时间决定,斜角波的波尾可以是无限长或有限长。规 程建议在一般线路防雷设计中可采用斜角波。
★半余弦波 对雷电波的波前来说,较近似的波形是半余弦波,其表达 式为 IL iL( t) ( 1 c o s t) 2 在大跨越、特殊高塔线路防雷设计时采用半余弦波。 三、雷暴日与雷暴小时 一个地区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通常以该地区多年统计得到 的年平均雷暴日数或雷暴小时数来表示。雷暴日是一年中有雷 电的日数。雷暴小时是一年中有雷电的小时数。

雷电的基础知识及雷电的防护(精讲PPT培训课件

雷电的基础知识及雷电的防护(精讲PPT培训课件

雷电防护知识的宣传途径与方式
媒体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 媒体,发布雷电防护知识 和预警信息。
社区宣传
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 位等场所开展雷电防护知 识宣传活动,如讲座、展 览等。
网络宣传
利用互联网平台,如官方 网站、社交媒体等,发布 雷电防护知识和预警信息。
提高公众对雷电灾害的认知与防范意识
电场与电离
积雨云中的水滴和冰晶在运动过程中会摩擦产生静电,形成强大的电场。空气中的气体分 子在电场中被电离,形成正负离子。
放电现象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负电荷会向地面移动,形成下行先导。当先导与地面物体接 近时,地面物体上的正离子迅速向空中移动并与负离子发生碰撞,产生强烈的电流。
雷电的种类与特性
况。
仪器观测
利用各种气象仪器,如电场仪 、磁方向仪等,对雷电进行观
测和记录。
卫星观测
利用气象卫星对雷电进行观测 ,获取大范围雷电活动的信息

多普勒雷达观测
利用多普勒雷达探测雷电产生 的回波,分析雷电的强度、位
置等信息。
雷电预警系统的原理与作用
原理
通过监测大气电场、电磁场等变 化,预测雷电的发生和移动趋势 。
紧急抢险救援
对于遭受雷电灾害的地区,应迅速组织抢险救援力量,开展 搜救、抢险和救援工作。
灾后处置与恢复重建
灾情评估与统计
对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和统计,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恢复重建规划与实施
根据灾情评估结果,制定恢复重建规划,并组织实施,尽快恢复受灾地区正常 生产生活秩序。
05
雷电防护知识普及与教 育
将雷电防护知识纳入课程
在学校课程中加入雷电防护知识,让学生从小就 了解雷电的危害和防护方法。

高电压技术课件 第九章 输电线路的防雷保护

高电压技术课件 第九章    输电线路的防雷保护
4、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适用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 电网,可使大多数雷击单相闪络接地故障被消弧线圈 消除,不至发展为持续工频电弧。我国的运行经验表 明,该措施可使雷击跳闸率降低1/3左右
21
5、加强绝缘:对个别大跨越、高杆塔,落雷机会多等情 况,可增加绝缘子片数
6、采用不平衡绝缘方式:针对同杆并架双回线路,一回 普通绝缘,一回加强绝缘
IL
2.6
有避雷线时,导线上的感应过电压
U i ' (1 k )Ui
8
§9-2 输电线路的直击雷过电压和耐雷水平
9
一、雷击塔顶时过电压和耐雷水平
雷击瞬间自雷击点有一 负极性的雷电流冲击波沿 着杆塔向下运动,另有两 个相同的负极性雷电流波 沿避雷线向两侧运动,使 塔顶电位升高,并通过电 磁耦合使导线电位发生变 化。
保护角越小,对绕击雷的保护效果越好,110kV保护 角20~30º,500kV负保护角
19
2、降低杆塔接地电阻
❖ 土壤电阻率低的地区,应充分利用铁塔、钢筋混 凝土杆的自然接地电阻
❖ 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可采用多根放射形接地体 或连续伸长接地体以及垂直接地电极等措施
20
3、架设耦合地线: 在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有困难时,在导 线下方架设一条接地线。它具有分流作用,又加强了 避雷线对导线的耦合。运行经验表明,该措施可降低 雷击跳闸率50%左右
4
衡量线路防雷性能优劣的参数
耐雷水平:线路遭受雷击所能耐受不 至于引起绝缘闪络的最大雷电流 (kA)。
雷击跳闸率:在雷暴日数Td=40的情况 下,每100km线路每年因雷击引起的跳 闸次数。
5
§9-1 输电线路的感应雷过电压
6
一、雷击线路附近大地时线路上的感应雷过电压

《雷电及防雷装置》课件

《雷电及防雷装置》课件
如发现有严重雷电灾害事故或造 成重大损失,应及时向相关部门 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
援和恢复工作。
谢谢观看
提高防雷意识的方法
开展防雷宣传活动
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开展防雷宣传活动,提 高公众对雷电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推广防雷科技产品
推广先进的防雷科技产品,提高防雷工作的 效率和安全性。
加强学校防雷教育
将防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从小培养孩子的 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建立防雷应急预案
建立完善的防雷应急预案,提高应对雷电灾 害的能力和效率。
定期检测接地电阻值,确保其符合规范要 求,并对接地系统进行维护保养。
04
防雷安全与教育
防雷安全知识
雷电的形成与放电机制
雷电的危害与后果
解释雷电的形成过程和放电机制,帮 助人们理解雷电的危害。
详细说明雷电对人类、建筑物、电子 设备和自然界等造成的危害和后果。
雷电的分类与分级
介绍不同类型和级别的雷电,以及它 们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03
防雷措施与实施
建筑物防雷
防雷系统设计
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 质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结果, 确定防雷等级,设计合理的防
雷系统。
接闪器安装
在建筑物顶部安装接闪器,包 括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 以吸引雷电并引导电流入地。
引下线设置
在建筑物四角或每隔一定距离 设置引下线,将接闪器与接地 装置连接,确保电流顺畅入地 。
《雷电及防雷装置》PPT课件
目录
• 雷电的形成与特性 • 防雷装置的种类与作用 • 防雷措施与实施 • 防雷安全与教育 • 雷电灾害的预防与应对
01
雷电的形成与特性
雷电的形成过程
大气电场形成

技能培训专题-高电压技术-雷电及防雷保护措施

技能培训专题-高电压技术-雷电及防雷保护措施

防雷接地
• 接地电阻:对工作接地和保护 接地,将接地点的电位Ue与流 过的工频或直流电流Ⅰe的比值。 它是大地电阻效应的总和,包 括:接地引线、接地体、接地 体与土壤间的过渡、大地的溢 流电阻,前三项阻值较小,可 忽略。对防雷接地,关心的是 冲击接地电阻,即流过冲击大 电流时的接地电阻。
防雷接地
1. 带间隙阀式避雷器 (1)结构 • 火花间隙F • 工作电阻(阀片电阻)R
三.阀式避雷器
(2)主要特性参数 • 额定电压:指正常运行时作用在避雷器上的工频工作电压,
也就是使用该避雷器的电网额定电压。 • 冲器击,放指电的电是压在[标U准b(i雷)]:电对波额下定的电放压电为电2压20(幅kV值及)以的下上的限避。雷对
避雷器
4.有间隙避雷器的基本要求
(1)过电压作用时,避雷器先于被保护电力设备放电,这 需要由两者的伏秒特性的配合来保证;
(2)避雷器应具有一定的熄弧能力,以便可靠地切断在第 一次过零时的工频续流,使系统恢复正常。
(3)过电压下其残压应小于被保护设备冲击绝缘强度。 • 以上所述要求对有间隙的避雷器都是适宜的,这类避雷器
• 通流容量大,能制成重载避雷器,即使是带间隙的MOA 的通流能力也完全不受串联间隙被灼伤的制约,它仅与 MOV本身的通流能力有关。
• 耐污性能好:由于没有串联间隙,因而可避免因瓷套表面 不均匀污染使串联火花间隙放电电压不稳定的问题,即这 种避雷器具有极强的耐污性能,有利于制造耐污型和带电
清洗型避雷器。
2.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
• 无续流、动作负载轻,能重复动作实施保护:MOA的续 流仅为微安级,实际上可认为无续流。所以,在雷电或内 部过电压作用下,只需吸收过电压的能量,而不需吸收续 流能量,因而动作负载轻;再加上MOV的通流容量远大 于SiC阀片,所以MOA具有耐受多重雷击和重复发生的操 作过电压的能力。

高电压技术(雷电及防雷设备 )

高电压技术(雷电及防雷设备 )

雷暴日为40
二.避雷针和避雷线
1.保护作用的原理
能使雷云电场发生突变,使雷电先导的发展沿 着避雷针的方向发展,直击于其上,雷电流通 过避雷针(线)及接地装置泄入大地而防止避 雷针(线)周围的设备受到雷击
独立避雷针
构架避雷针
消雷器
2.保护范围
(1).单支避雷针
hx
h 2
hx
h 2
rx (h hx )P rx (1.5h 2hx )P
2.保护间隙
作用原理: 当雷电侵入波要危及它所
保护的电气设备的绝缘时, 间隙首先击穿,工作母线 接地,避免了被保护设备 上的电压升高,从而保 护了设备。
优缺点:
优点: 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缺点: 伏秒特性曲线比较陡,绝缘配合不理
想; 间隙动作后会形成截波; 熄弧能力低
3.排气式避雷器 结构
作用原理
具有分路电阻的火花间隙:
为什么要在间隙两端并联电阻:
由于间隙各电极对地和对高压端有寄生 电容存在,使电压在各间隙上的分布不均匀, 从而使每个火花间隙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减弱了避雷器的熄弧能力,也降低了工频放 电电压。
作用原理:
在工频和恢复电压作用下,间隙电容的阻抗 很大,而分路电阻阻值较小,故间隙上的电压 分布主要由分路电阻决定,而分路电阻组值相 等,使间隙上的电压分布均匀,从而提高了熄 弧电压和工频放电电压。
当排气式避雷器受到雷电波入侵时,内外 间隙同时击穿,雷电流经间隙流入大地;过 电压消失后,在工作电压作用下,流经间隙 的工频续流电弧的高温使管内产气材料分解 出大量气体,管内压力升高,气体从开口孔 喷出,从而使工频续流在第一次经过零值时 就熄灭。
特点
其熄弧能力与工频续流大小有 关,续流太大,产气过多,易使管 子炸裂;续流太小,产气不足以熄 弧,故对工频续流有上下限的规定。

高电压工程 09T

高电压工程 09T

a log Pa 36

Pa 10

a 36
15
平顶斜角波
i I
t
防雷设计中取 τt /τ=2.6 / 40 μs
τ t
t
陡度 a= I/τt= I/2.6
kA /μs
16
雷电流极性 当雷云电荷为负时,所发生的雷云放电为负极 性放电,雷电流极性为负;反之,雷电流极性为正。
实测统计资料表明,不同的地形地貌,雷电流正负
避雷器的常用类型有:保护间隙、排气式避雷器(常
称管型避雷器)、阀式避雷器和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常称 氧化锌避雷器)四种。
32
第三节 避雷器



一 基本要求 避雷器就是一种普遍采用的侵入波保护装置,它是一种过 电压限制器。 基本要求: (1)保护装置的冲击放电电压Ub(i)应低于被保护设备绝缘 的冲击耐压值。 (2)放电间隙应有平坦的伏秒特性曲线和尽可能高的灭 弧能力。
35
三、阀型避雷器
当过电压达到间隙动作电压,间隙动作,冲击电流经阀 片流入大地;之后,阀片仅受到工频电压作用,由于非线性 关系,阀片电阻值增高,使流过的工频续流受到限制,并在 第一次过零瞬间,由间隙将此续流切断。 注意:避雷器从间隙击穿到工频续流被切断不超过半个周波, 因此电网在整个过程均保持正常供电。
19
避雷针(线)的作用:引雷 、泄雷
接闪器 Φ10~12mm
引下线Φ 6mm
接地体
20
9.2.1 避雷针和避雷线保护范围
1. 避雷针防雷原理 避雷针是明显高出被保护物体的金属支柱,其 针头采用圆钢或钢管制成,其作用是吸引雷电击于 自身,并将雷电流迅速泄入大地,从而使被保护物 体免遭直接雷击。避雷针需有足够截面的接地引下 线和良好的接地装置,以便将雷电流安全可靠地引 入大地。

雷电及防雷装置培训教材(PPT 91张)

雷电及防雷装置培训教材(PPT 91张)

我国把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15的定为少雷区,超过40的地区定 为多雷区,超过90的地区为强雷区。在防雷设计中,我国标准 15 雷暴日数取为 40。
2. 地面落雷密度γ
表示在一个雷暴日中,每平方公里地面上 的平均落雷次数。 一般Td较大的地区,其γ值也较大。对雷暴 日为40的地区,我国《标准》取γ = 0.07(次/ 雷暴日· km2) 3. 雷电流的极性 负极性雷约占75~90%。
28
二、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1. 单根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当hx ≥ h / 2 时
r x 0 .4 7 ( h h x ) P
当hx< h/2时
rx ( h 1 . 5 3 h x ) P
式中 rx——每侧保护范 围的宽度,m。
29
2. 两根等高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两根避雷线外侧的保护范围按单根避雷线的计算 方法来确定。
只要两避雷线间的距离不超 过避雷线与中间导线高差的5倍, 中间导线就能受到可靠保护。
32


避雷针(线)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 三部分构成,是防止直击雷的保护设备。其保 护范围是指雷击概率约为0.1%的空间范围,使 用时应使被保护设备处于避雷针(线)的保护 范围之内。避雷针(线)应有良好的接地装置。
33
34
§8.3
避雷器
避雷器的作用:限制由线路传来的雷电过电压或由操作
引起的内部过电压以保护电气设备的绝缘。其保护性能
对被保护设备绝缘水平的确定有直接的影响。
对避雷器的要求: (1)具有良好的伏秒特性、较小的冲击系数,从而易于 实现合理的绝缘配合; (2)具有较强的快速切断工频续流,快速自动恢复绝缘 强度的能力。
对地放电的雷云绝大多数(75-90)%是带负电

高电压技术--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高电压技术--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高电压技术--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28
➢非线性阀片电阻 ✓组成:阀片电阻由金刚砂和结合剂在300~500℃烧结而成; ✓特性:非线性电阻,在流过小电流时电阻大,流过很大电 流时电阻小,使其在电流很大情况下具有很好的限压作用; ✓伏安特性:
UCi
:非线性系数,普通阀片的为0.2左右。
阀片的伏安特性 i1—工频续流 u1—工频电压 i2—雷电流 u2—避雷器残压
面或突出接地物体形成向上的迎面先导(迎面流注)→迎
面先导与下行先导相遇→主放电阶段
特点:强烈的电荷中和过程、雷鸣、闪电
✓主放电时间:50~100us
✓放电发展速度:50~100m/us
✓电流:数十至数百千安
3.余辉阶段
主放电完成之后,云中剩余电荷沿导电通道开始流向
大地,该阶段成为余辉(或余光)阶段。
第1节 雷电过程与雷电参数
主要内容:
➢雷电放电过程 ➢雷电参数
✓雷暴日、雷暴小时、地面落雷密度 ✓雷电流 ✓雷道波阻抗
高电压技术--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1
一、雷电放电过程(云—地)
雷电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是一种超长间隙的火花放 电,雷云是电极。 ➢条件:当云中某一电荷密集中心处的场强达到25~ 30kV/cm时,就可能引发雷电放电。 ➢过程:先导—主放电—余辉(余光)
12
(4)雷道波阻抗(Z0) 雷电通道在主放电时如同导体,使雷电流在其中流动同
普通分布参数导线一样,具有某一等值波阻抗,称为雷道波 阻抗。
主放电过程可视为一个电流沿着波阻抗为Z0的雷道投射 到雷击点的波过程。
u0 i0Z0
我国有关规程建议取Z0为300欧姆左右。
高电压技术--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点:结构简单、价廉。 缺点:(1)灭弧能力差;(2)保护效果差,与被保护设备 的伏秒特性不易配合;(3)动作后产生的截波,对变压器 匝间绝缘有很大的威胁。因此它往往与其它防护措施配合使 用。
二、管型避雷器
高电压工程基础
外间隙
1—产气管;2—胶木管套; 3—棒电极;4—环形电极; 5—贮气室;6—动作指示器
(1)为了使雷电流顺利地泄入大地,故要求避雷针(线)应有良好的接 地装置。 (2)被保护设备全面位于避雷针(线)的保护范围内。但为了防止与被 保护物之间的间隙击穿(也称为反击),它们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高电压工程基础
单根避雷针保护范围
双根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
当 hx ? h / 2 时:rx ? (h ? hx ) ph 当 hx ? h / 2时:rx ? (1.5h ? 2hx ) ph
一般地区:
lg p ? ? I 88
少雷区:
lg p ? ? I 44
高电压工程基础
? 雷电流的波头、陡度及波长
波头: 1 ~ 5 μs 范围内变化,多为 2.5 ~ 2.6 μs,规程规定取2.6 μs;
波长: 20 ~ 100 μs ,多数为 50 μs 左右。为简化计算,视为无限长;
陡度:陡度 α 与幅值 I 有线性的关系,即幅值愈大,陡度也愈大。一般 认为陡度超过 50 kA/μs 的雷电流出现的概率已经很小(约为0.04)。
灭弧电压:对于有间隙避雷器,续流第一次经过零值保证 不重燃的条件下,允许作用在避雷器上的最高工频电压。
? 雷电活动强度——雷暴日及雷暴小时
雷暴日:每年中有雷电的天数。 雷暴小时:每年中有雷电的小时数。 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 15 的地区为少雷区;超过 40 的为多雷区;超
过 90 的地区及根据运行经验雷害特别严重的地区为强雷区。
? 落雷密度
地面落雷密度γ :每一个雷暴日、每平方公里对地面落雷次数 。 电力行业标准DL/T620-1997建议取 γ = 0.07次/平方公里. 雷电日(40)。
? 雷电流的波形
标准波形
斜角平顶波
半余弦波
高电压工程基础
9.3 避雷针和避雷线
? 避雷针(线)的保护原理
当雷云的先导向下发展,高出地面的避雷针(线)顶端形成局部电 场强度集中的空间,以至有可能影响下行先导的发展方向,使其仅对避 雷针(线)放电,从而使得避雷针(线)附近的物体免遭雷击。
? 对避雷针(线)的要求
注意:避雷器从间隙击穿到工频续流被切断不超过半个周波, 因此电网在整个过程均保持正常供电。
高电压工程基础
? 普通阀式避雷器(火花间隙、非线性电阻)
单个火花间隙的结构
a.保证间隙中 的电场为均匀 电场,伏秒特 性平缓;b.电
晕可缩短间隙 放电时间
u ? Cki?
多个短间隙串联易 于切断工频续流。 (复合与散热)
? 雷电通道波阻抗
雷电通道如同一个导体,雷电流在导体中流动,对电流波呈现一定 的阻抗,该阻抗叫做雷电通道波阻抗 (规程建议取 300 ~ 400Ω)。
高电压工程基础
? 雷电流的极性
国内外实测结果表明,负极性雷占绝大多数,约占 75 ~ 90 %。
? 雷电流幅值
雷电流:雷击具有一定参数的物体时,若被击物阻抗为零,流过被击物 的电流变为入射波的两倍,规程规定,雷电流是指雷击于的低接地电阻 物体时,流过该物体的电流。
多个间隙串联电压分布 不均匀,使避雷器灭弧 能力降低。可使用并联 电阻使电压分布均匀。
阀片的伏安特性
a. 当电流增大时,阀片呈现 低阻值,使避雷器上电压降 低,增加了避雷器的保护效 果。b. 希望在工频电压升高 后流过间隙阀片的续流不超 过规定值,此时阀片呈现的 电阻要有足够的数值。
高电压工程基础Biblioteka 《高电压工程基础》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
高电压工程基础
第9章 雷电及防雷装置
9.1 雷电放电的发展过程 9.2 雷电参数 9.3 避雷针和避雷线 9.4 避雷器 9.5 防雷接地
9.1 雷电放电的发展过程
高电压工程基础
先导:不连续性(分级先导),历时约 0.005 ~ 0.010 s。每一级 先导发展速度相当高,但每发展到一定长度(平均约 50m)就有 一个 10 ~ 100 μs 的间隔。发展速度约为光速的 1/1000 。
主放电:时间 50 ~ 100 μs, 移动速度为光速的 1/20 ~ 1/2; 主放电时电流可达数千安, 最大可达200 ~ 300kA。
余辉:雷云中剩下的电荷继 续沿主放电通道下移,称为 余辉放电阶段。余辉放电电 流仅数百安,但持续的时间 可达 0.03 ~ 0.15 s。
高电压工程基础
9.2 雷电参数
内间隙
管式避雷器不但有一个切断电流的下限,而且还有一个 切断电流的上限。其安装点最大与最小短路电流要分别小于 和大于管式避雷器的上、下限。
管式避雷器伏秒特性陡,放电分散性大,动作产生截波, 放电特性受大气条件影响,故它主要用作保护线路弱绝缘, 以及电站的进线保护段。
三、阀型避雷器
高电压工程基础
原理: 间隙与阀片配合完成。当过电压达到间隙动作电 压,间隙动作,冲击电流经阀片流入大地;之后,阀片仅受 到工频电压作用,由于非线性关系,阀片电阻值增高,使流 过的工频续流受到限制,并在第一次过零瞬间,由间隙将此 续流切断。
h0 ? h ? D / 7 ph ? bx ? 1.5(h0 ? hx )??
双根不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 单根避雷线保护范围
高电压工程基础
两平行避雷线保护范围 避雷线保护角
高电压工程基础
9.4 避雷器
? 避雷器的保护原理
当雷电入侵波或操作波超过某一电压值后,避雷器将优先于与其并 联的被保护电力设备放电,从而限制了过电压,使与其并联的电力设备 得到保护。
? 避雷器的技术要求
(1)过电压作用时,避雷器先于被保护电力设备放电,当然这要由两者 的全伏秒特性的配合来保证; (2)避雷器应具有一定的熄弧能力,以便可靠地切断在第一次过零时的 工频续流。
? 避雷器的种类
保护间隙,管式避雷器,阀式避雷器(包括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一、保护间隙
高电压工程基础
保护间隙常用双羊角状间隙, 取其有电弧上吹特性,我国常用于3 ~ 10kV电网中。保护间隙有一定的 限制过电压效果,但不能避免供电 中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