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009-I-800合金微动磨损特性研究
4章磨损
二、磨损的基本特性
磨损系数表示磨损量与工况之间的关系。当载荷与速 度为已知,并可求出一定工况下的磨损系数时,就可估算 磨损量,以预测摩擦学系统的寿命;也可根据磨损系数来 确定磨损类型,因为不同的磨损类型具有不同的磨损系数。 (5)磨损速率(磨损强度):
I V
I W
t
t
此外,还采用相对耐磨性这一参数,它是标准试样的 磨损率与被测试样磨损率之比。
§4-3
磨粒磨损
磨粒磨损是指在摩擦过程中,由于摩擦表面上硬 的微凸体或摩擦界面上的硬颗粒而引起物体表面材料 损耗的一种磨损,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磨损现象。据统 计,因磨粒磨损而产生的损失约占各类磨损所造成的 全部损失的一半。挖掘机、运输机许多零件的磨损都 属于磨粒磨损。
一、主要类型
由于物体表面本身硬的微凸体使对偶表面产生的磨粒 磨损称为两体磨粒磨损(Two-body abrasive wear);由于摩 擦表面上存在自由硬颗粒而产生的磨粒磨损称为三体磨粒 磨损(Three- body abrasive wear)。
(3)刮伤 沿滑动方向形成严重的划痕,剪切破坏发生 在较软金属的表层。
一、主要类型
按照磨损程度的不同,粘着磨损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4)胶合 表面局部温度相当高,粘着点的面积较大, 由于粘着点的剪切强度比形成粘着的任何一方基 体金属的剪切强度都要高(如铜与钢对磨),故在 摩擦副的一方或双方的基体金属上产生较深层的 破坏。因而,既有较多的软金属转移到硬金属表 面上,同时也有部分硬金属转移到软金属表面上。
三、磨损的分类 实际的磨损现象大都是多种类型磨损同时存 在,或磨损状态随工况条件的变化而转化。因此, 在分析和处理磨损问题时,必须善于分析并抓住 主要的磨损类型,或着眼于主要的磨损过程,才 能采取有效的减磨措施。
接触载荷对钢丝微动磨损行为影响的研究_沈燕
第30卷 第4期摩擦学学报V o.l30 N o.4 2010年7月T ri b ology J u l y,2010接触载荷对钢丝微动磨损行为影响的研究沈 燕1,张德坤1*,王大刚2,许林敏2(1.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2.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摘 要:以6 19点接触式提升钢丝绳为研究对象,在自制的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开展钢丝微动磨损的实验研究,考察在不同接触载荷下钢丝的微动磨损行为,采用S-3000N型扫描电镜观察钢丝的磨损形貌并分析其微动损伤机理.结果表明:在接触载荷为9~29N范围内,微动摩擦力(Ft)-位移幅值(D)曲线随循环周次的变化表明钢丝运行于混合区,并随着接触载荷的增加,钢丝间接触应力增加;在微动磨损初期钢丝间的摩擦系数均较低,之后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其稳定摩擦系数随着钢丝间接触载荷的增加而降低,接触载荷为9N时的摩擦系数最大,约为1.25,而29N的摩擦系数约为0.57;钢丝间的接触载荷增加,钢丝表面接触疲劳的几率增大,出现磨屑疲劳脱落的痕迹和疲劳微裂纹,其损伤机制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和摩擦氧化.关键词:钢丝;接触载荷;微动磨损;摩擦系数中图分类号:TH1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595(2010)04-0404-05Effect of Contact Load on t he Fretti ngW ear Behavior of SteelW ireSH E N Yan1,ZHANG De-kun1*,WANG Da-gang2,XU L i n-m i n2(1.S c hool of M ater i als Science and Engineer i ng,China Uni versity of M ining and T echno logy,X uzhou221116,China2.S choo l of M echan ical and E lectr ical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M ining and T echnology,X uzhou221116,China)A bstrac t:T he6 19po int contact rope w as taken as an exa m ple to i nvesti ga te t he fretti ng wear behav i o r of the hoisti ngrope.T hus t he e ffect o f the contact load on the fretti ng w ear behav i o r w as exa m i ned.Further m ore,the m orpho log ies o f the fretted stee lw ire surfacesw ere observed on the S-3000N scanning e l ectron m icroscope.T he results show ed tha t t he fretti ng behav i or o f the fretted stee lw i re w as i n the m i xed fre tti ng reg i m e from9to29N based on the evo l uti on of the fricti on force(Ft)-amp litude(D)curv e o f stee lw i re versus t he fre tti ng cycles,and the contact stress i ncreased w ith the i ncreasi ng o f contact load.T he fr i c tion coeffic i entw as l ow at the beg i nning of fretti ng w ear,and t hen i ncreased graduall y until to stab ili zei n t he latter.It w as found that the fricti on coeffi c i ent decreased w ith t he increasi ng o f the contac t l o ad.The fr icti oncoe ffi c ients were t he highest a t9N,and the l ow est a t29N.M oreover,as t he con tact load i ncreased,t he probab ility o f contact fati gue on t he w ire surface i ncreased.A s a result,t he wear trace appeared debr i s detached and m icro-c racks due to fa ti gue.Abrasi v e w ear,fati gue w ear and tri bo-ox i dati on w ere the m a i n wear m echan is m s.K ey word s:stee lw ire,contact load,fretti ng w ear,fr i ction coe ffi c ient钢丝绳具有良好的弯曲柔韧性和承载能力,因而被广泛用作运输机械的牵引缆绳、矿山机械的提升缆绳、乘人索道的支撑缆绳、斜拉桥的承载钢索等,钢丝绳的承载强度和服役寿命对这些应用装备的安全运行都非常重要.在这些装备的运行过程中,钢丝绳要经受反复的拉伸和弯曲以及动态载荷,使钢丝绳内部股与股、丝与丝之间经受不同微动振幅的微动磨损,而且还要承受交变应力.较小的微动振R ece i ved20Jul y2009,rev ised30N ove m ber2009,accepted22F ebrua ry2010,ava ilab l e onli ne28July2010. *Correspond i ng author.T e:l+86-516-83591918,E-m a i:l dkz hang@cu m 幅往往会引起钢丝微动接触区的裂纹萌生、扩展与断裂,形成微动疲劳,加剧钢丝绳的疲劳破坏[1].因此,通过研究钢丝微动磨损来减少疲劳断丝对提高钢丝绳的使用寿命有着重要意义.W aterhouse等[2-3]通过试验得出磨损体积和垂直正压力之间成线性关系,正压力越大,其磨损越严重.Beretta等[4]研究了钢丝的疲劳强度与表面质量的关系.Zhou等[5]研究了单根铝丝的微动磨损和微动疲劳性能,认为由微动引起的塑性变形和磨损以及裂纹萌生是电缆疲劳失效的主要原因.张德坤等[6-8]对矿井提升钢丝绳内部钢丝的微动磨损机理进行了研究,Zhang等[9-10]还研究了矿井提升钢丝绳微动摩擦磨损对疲劳断裂行为影响.郭强等[11]研究了高分子材料的耐磨机理及其钢丝的微动损伤防护和减摩耐磨机理.张晓宇和蔡振兵等[12-13]分别考察I-800合金的微动磨损特性和钢-钢接触的扭动微动磨损氧化行为.以上研究均未深入研究钢丝的微动磨损运行机制(摩擦力与位移幅值随微动循环周次的变化关系),本文主要研究接触载荷参数对钢丝间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探索钢丝微动磨损的运行机制和损伤机理.1 实验部分以6 19点接触钢丝绳(冷拔优质碳素结构钢钢丝)作为研究对象,其组成质量分数分别为0 84%C、94.62%Fe、4.53%Zn,余量为S和P,弹性模量2.03 105MPa,屈服强度为640MPa,硬度为HV0.1365,抗拉强度为1600M Pa.将钢丝绳中钢丝间的微动磨损形式简化成2根钢丝之间成90相互对摩的形式(图1),在自制的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微动磨损试验.试验参数分别为:室温,干摩擦,设定微动振幅D为!98.3 m,接触载荷F n为9~29N(每隔5N递增),微动频率f为1.2H z,循环周次N为1 104次.F ig.1 S i m plifi ed fretti ng contact m ode l o f w ires图1 简化的钢丝微动接触示意图利用计算机采集微动磨损过程中摩擦力和微动振幅的变化,根据所得的微动运行特性曲线,即摩擦力(F t)-位移幅值(D)随循环周次的变化曲线,可以确定微动的区域特性[1].计算得到平均摩擦系数,研究钢丝间的接触载荷变化对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规律.用光学显微镜和S-3000N型扫描电镜观察钢丝的微动磨痕形貌,并用X-射线能谱分析仪对磨痕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钢丝的微动损伤机理.2 结果与讨论2.1 微动运行区域特性图2所示为钢丝在不同法向接触载荷下随循环周次变化的微动F t-D曲线.结果表明,接触载荷为9N时,钢丝F t-D曲线在微动初期(约100次)呈平行四边形,钢丝接触状态以滑移为主,随着循环周次增加,接触面相对滑移减少,弹性变形量增加,向黏着型转变,F t-D曲线逐渐闭合转变为直线状,在1000次微动周期后F t-D曲线转变为椭圆型,说明微动区域处于混合区[图2(a)].接触载荷为14、19、24、29N时,钢丝F t-D曲线在首次循环均呈平行四边形,钢丝2接触体处于相对滑移状态,微动循环增加后,F t-D曲线逐渐闭合再打开,在直线型和椭圆型之间反复转变,稳定状态下保持椭圆型,说明微动从完全滑移状态到部分滑移状态整个过程反复变化,微动运行于混合区[图2(b)~(e)].首次微动循环,接触载荷在9~29N范围内的F t-D曲线均呈平行四边形,摩擦力较低,这是接触表面有污染膜和吸附膜等保护作用.当循环周次达到100次,9N的F t-D曲线仍保持平行四边形,摩擦力略有增加至7.5N左右,而其他载荷下的摩擦力迅速增加到17.5N左右,14N的F t-D曲线转变为椭圆型,19~29N的F t-D曲线转变为直线型.当循环周次继续增加,钢丝在接触载荷9~14N条件下的摩擦力趋于稳定.法向接触载荷决定了微动接触区尺寸、应力场、切向刚度等的大小.2个钢丝试样开始接触为点接触形式,根据赫兹接触理论[14],可以分别计算出不同接触载荷下正交钢丝的理论接触面积和理论接触应力,如图3所示.曲线表明,钢丝理论接触面积和理论接触应力随着接触载荷的增加而增加,接触面积非常小,因此接触应力较高,已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2.2 摩擦系数图4示出了不同接触载荷下,钢丝间的摩擦系数随循环周次的变化曲线以及在微动磨损基本稳定405第4期沈燕,等:接触载荷对钢丝微动磨损行为影响的研究F ig.2 Ft-D curves o f steel w ire at d ifferent fretti ng w ear cycles图2 钢丝随微动循环周次变化的Ft-D曲线F i g.3 T heoretical contact area and contactstress o f stee lw i res图3 钢丝的理论接触面积和理论接触应力后摩擦系数随载荷变化的柱状图.可以看出,接触载荷在9~29N范围内,钢丝间的摩擦系数随循环周次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在磨损初期摩擦系数较低,后增加并渐趋于稳定,这是因为在磨损初期钢丝表面膜的保护作用下摩擦力较小,故摩擦系数较低,随着循环周次增加,钢丝表面膜破裂和去除,材料直接接触,由于表面黏着和塑性变形,摩擦力增加,故摩擦系数迅速增加,又经过一定的循环周次后,摩擦力稳定,钢丝的微动F t-D曲线保持椭圆型,摩擦系数基本保持不变;其中接触载荷为9N的摩擦系数最大,达到1.25左右,当接触载荷增加至29N,钢丝间的摩擦系数降低到0.57.摩擦系数随接触载荷的变化关系,主要由于微动接触体表面凸峰的接触面积及其应力状态和磨屑的润滑作用所引起.载荷为9~29N时,金属接触表面的微凸峰在正压力下产生屈服,2个表面处于弹塑性状态,表面凸峰相接触面积较大,在微动摩擦过程中,大部分凸峰接触斑点并不分离,受其黏着作用使摩擦力增大.随着微动循环周次的增加,微动磨损产生大量细小磨屑,但是由于微动位移幅值较大,试样间相互错动带出较多磨屑,当逸出的磨屑与形成的磨屑保持动态平衡,摩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接触载荷的增加使实际接触面积增大,而摩擦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实际接触面积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实际接触面积的增加并不与接触载荷成正比,而是比接触载荷增加的慢,因此接触载荷增加反而使摩擦系数降低.2.3 微动损伤分析图5为钢丝在接触载荷为9N时磨痕的低倍形貌,可见磨痕呈现椭圆形凹坑,接触表面有剥落的痕迹,且覆盖红棕色氧化铁磨屑,这是由于摩擦过程中钢丝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图6示出了在不同接触载荷下钢丝磨痕的406摩 擦 学 学 报第30卷F i g .4 V ar i a tion o f fricti on coeffic i ent of stee lw ire under d ifferent l oads图4钢丝在不同接触载荷下摩擦系数的变化曲线F i g .5 O ptica lm icrograph of t he fretted steel w ires (9N )图5 钢丝微动磨痕的光学显微形貌(9N )SE M 形貌.可以看出,磨痕沿着运动方向呈现椭圆状形貌,接触界面上存在很多颗粒脱落形成的凹坑以及颗粒磨屑、片状磨屑,载荷小时,接触面材料在剪切力的作用下发生挤压变形,没有明显的犁沟和剥层,损伤轻微[图6(a)~(b)].当接触载荷增加,钢丝在接触界面发生强烈的塑性变形和材料的剥落而造成高低不平的形貌,接触区出现磨屑沿着滑动方向堆积的现象[图6(c)~(f)];随着接触载荷的增加,钢丝接触表面间的接触应力也相应增加,这也使表面接触疲劳的机率增大,磨痕出现磨屑疲劳脱落的痕迹和疲劳微裂纹[图6(c)],较大接触应力下的微动区会积累大量的磨屑,磨屑作为第三体,在接触表面产生大量的犁沟[图6(d)~(e)],且部分磨屑在接触表面的反复挤压下黏附在表面上[图6(f)].钢丝磨痕的能谱图上有明显的氧峰,这与光学形貌中有红棕色氧化铁磨屑一致,表明摩擦氧化F i g .6 SE M m icrog raphs o f the fretti ng w ear reg i ons of stee lw ire under d ifferen t l oads图6 不同接触载荷下钢丝微动区的SE M 照片407第4期沈燕,等:接触载荷对钢丝微动磨损行为影响的研究F i g.7 X-ray energy spectru m o fw ear trace图7 钢丝磨痕的X-射线能谱图作用明显,故钢丝的微动损伤机制以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和摩擦氧化为主.3 结论a. 在接触载荷为9~29N范围内,接触应力随着钢丝间接触载荷的增加而增加,接触表面微动摩擦时发生强烈的塑性变形,微动F t-D曲线表明钢丝运行于微动混合区.b. 钢丝间的摩擦系数在磨损初期摩擦系数均较低,后增加并渐趋于稳定;随着钢丝间接触载荷的增加,其稳定摩擦系数呈现降低趋势.接触载荷为9N的摩擦系数最大,达到1.25左右,而载荷为29N 的摩擦系数最小并稳定在0.57附近.c. 在微动混合区,随着钢丝间接触载荷的增加,其表面接触疲劳的机率增大,磨痕出现磨屑疲劳脱落的痕迹和疲劳微裂纹,钢丝的损伤机制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和摩擦氧化.4 致谢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75252)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6-0479)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参考文献:[1] Zhou Z R,Zhu M H.C o m pos i te fretti ng w ear[M].Sh angha:iShanghai Jiao Tong U nivers it y Press,2004(i n C h i nes e)[周仲荣,朱旻昊.复合微动磨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2] W at erhou s e R B,M cCo ll I R,H arri s S J.Fretti ng w ear of ah i gh-strengt h heavil y w ork-hardened eutectoi d steel[J].W ear,1994,175:51-57.[3] M cColl I R,W aterhou se R B,H arris S J.Lubricated fretti ngw ear of a h i gh-s trengt h eu tect o i d steelw i re[J].W ear,1995,185:203-212.[4] Beretta S,Bon i ard iM.Fati gu e strengt h and s u rf ace qualit y ofeutectoi d steel w i res[J].I n tern ati ona l Journ al of Fati gue,1999,21:329-335.[5] Zh ou Z R,Goud reau S,F i setM,et al.S i ng l e w ire frettingfati gu e t ests for el ectrical conduct or bend i ng fati gu e eval uation[J].W ear,1995,181:537-543.[6] Zh ang D K,G e S R,X i ong D S.Fretti ng w ear beh avi or ofho i sti ng rope i n m i n i ng hoi s t er[J].T ri bol ogy,2001,21(5):362-365(i n Ch i nese)[张德坤,葛世荣,熊党生.矿井提升机用提升钢丝绳的微动磨损行为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1,21(5):362-365].[7] Zh ang D K,Ge S R,Zhu Z C.F ri cti on and w ear p erfor m an ceon fretti ng w ear of steelw ires i n ho i sti ng rop es[J].Jou rnal ofCh i na Un i versity ofM i n i ng&Techn ol ogy,2002,5(31):367-370(i n Ch i nese)[张德坤,葛世荣,朱真才.提升钢丝绳的钢丝微动摩擦磨损特性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5(31):367-370].[8] Zh ang D K,Ge S R.Research on the con tactmechan is m s i n thep rocess of fretti ng w ear bet w een st eel w ires[J].Jou rnal ofM echan ical S trengt h,2007,29(1):148-151(in Ch i nes e)[张德坤,葛世荣.钢丝微动磨损过程中的接触力学问题研究[J].机械强度,2007,29(1):148-151].[9] Zh ang D K,Ge S R,Q iang Y H.R esearch on the fati gu e andfracture behav i or due t o t he fretting w ear of steelw i re i n hoistingrope[J].W ear,2003,255:1233-1237.[10] Zh ang D K,Ge S R,X i ong D S.Fretti ng w ear of steelw ires i nho i sti ng ropes[J].J ournal of U n i vers it y of S ci en ce andTechnology,2002,9(4):81-84.[11] Guo Q.Th e w ear res ist an ce m echan i s m of h i gh pol y m erm aterial s and the p reven ti on of fretti ng da m age atm etalli c ropingw ire[D].Beiji ng:T si nghu aUn i versity,1996(i n Ch i nes e)[郭强.高分子材料耐磨机理与金属绳缆微动损伤防护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1996].[12] Zh ang X Y,Ren P D,Li C X,et al.Fretti ng w ear behav i or ofall oy-800tube m aterial s[J].Nu cl ear Po w er Engi n eer i ng,2009,30(5):69-74(i n Ch i nes e)[张晓宇,任平弟,李长香,等.I-800合金微动磨损特性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9,30(5):69-74].[13] Cai Z B,Zhu M H,Zhang Q,et al.Ox i dation b ehav i ors ofsteel-t o-steel con t act under t orsi onal fretti ng w ear[J].J ournal ofX i∀an J i aotong Un i versity,2009,43(9):86-90(i nCh i nese)[蔡振兵,朱旻昊,张强,等.钢-钢接触的扭动微动磨损氧化行为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43(9):86-90].[14] Zh ang Dekun.Fretti ng w ear beh avi or of steel w ire and frettingfati gu e b ehavior[D].Xuzhou:Ch i n a Un i versit y ofM i n i ng andTechnology,2005(i n Ch i n ese)[张德坤.钢丝的微动磨损及其微动疲劳行为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5].408摩 擦 学 学 报第30卷。
微动腐蚀 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微动腐蚀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微动腐蚀是一种在机械系统中常见的破坏性现象,它指的是由于微小振动引起的金属表面腐蚀现象。
微动腐蚀可能会导致材料的疲劳裂纹和损伤,从而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和寿命。
因此,对微动腐蚀的研究和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微动腐蚀主要发生在机械系统中的近接接触表面,例如滚动轴承、齿轮传动等。
当机械系统运行时,由于震动和摩擦等原因,表面微小的相对运动不可避免。
这种微小的相对运动可能会破坏材料表面的保护膜,使金属暴露在环境中,加速腐蚀的发生。
微动腐蚀的程度和速率与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摩擦副的材料和润滑状况将直接影响微动腐蚀的程度。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耐蚀性,而良好的润滑状态可以减少金属表面的摩擦和磨损,从而降低微动腐蚀的风险。
其次,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微动腐蚀的发生。
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环境条件都可能加速腐蚀的进程。
特别是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如高温、高湿度或含有腐蚀性介质的情况下,微动腐蚀更为严重。
最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状态也会对微动腐蚀产生影响。
设计合理的机械系统可以减少摩擦和振动,从而降低微动腐蚀的风险。
此外,稳定的工作状态和良好的维护也十分重要,可以延缓微动腐蚀的发展。
为了有效防治微动腐蚀,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包括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润滑剂,优化系统设计,加强维护保养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微动腐蚀的发生,并提高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和寿命。
综上所述,微动腐蚀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现象,对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和寿命产生重要影响。
准确理解微动腐蚀的定义、原理和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机械系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动腐蚀的定义、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并总结其特点、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微动腐蚀的标准:1. 引言:首先,我们将概述微动腐蚀的背景和概念,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33-2009-钢_钢接触的扭动微动磨损氧化行为研究
第43卷 第9期2009年9月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J OU RNAL O F XI ′AN J IAO TON G UN IV ERSIT YVol.43 №9Sep.2009收稿日期:2009Ο02Ο18. 作者简介:蔡振兵(1981-),男,博士;朱旻昊(联系人),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资助项目(2007CB7147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821063,50775192);西南交通大学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资助项目(2007IR T01).钢2钢接触的扭动微动磨损氧化行为研究蔡振兵,朱旻昊,张强,何莉萍,林修洲(西南交通大学摩擦学研究所,610031,成都)摘要:在空气、氧气和氮气气氛中,研究了L Z50车轴钢在法向载荷为50N 和不同角位移幅值下的扭动微动运行行为,并重点分析了其摩擦磨损特性和氧化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气氛中含氧量增加时,混合区和滑移区向小角位移幅值方向移动,摩擦扭矩随循环周次的变化曲线分别为跑合、上升和稳定阶段,当气氛中含氧量增加时,上升阶段缩短,稳定阶段提前,摩擦扭矩值则越低.在部分滑移区,损伤比较轻微,在混合区和滑移区,扭动微动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剥层,并伴随明显的塑性变形.摩擦氧化在扭动微动接触界面不仅增加了界面滑移,而且产生的氧化磨屑不易排出接触区,因此有利于减少磨损.关键词:摩擦磨损;微动磨损;扭动微动;摩擦氧化中图分类号:T H11713;T G1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Ο987X (2009)09Ο0086Ο05Oxidation Behaviors of Steel 2to 2Steel Contact under Torsional Fretting WearCA I Zhenbing ,ZHU Minhao ,ZHAN G Qiang ,H E Liping ,L IN Xiuzhou(Trib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out 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China )Abstract :On an at mo sp here 2cont rolled torsional fretting tester ,torsional f retting running behav 2iors of L Z50steel is investigated in t hree at mo sp heres (ambient air ,oxygen and nitrogen ).The result s indicates t hat t he mixed f retting regime and slip regime shift towards t he smaller angular displacement amplit ude wit h t he increasing oxygen content in t he at mo sp heres.The variation curves of f rictio n torques as f unction of t he number of cycles are defined during initial ,climbing and stable stages.Wit h t he increasing oxygen content in t he at mosp heres ,t he climbing stage is shortened ,t he stable stage arises in advance ,and t he f riction torques are reduced.The f riction torques and wear dept hs increase wit h t he increasing angular displacement amplit ude accordingly.In t he partial slip regime ,t he damage get s slighter.The wear mechanism of torsional fretting here is shown as abrasive wear and delamination accompanied wit h t he plastic deformation in t he mixed f retting and slip regimes.The interface slip is enhanced ,t he oxidative debris becomes dif 2ficult to remove ,hence t he wear is reduced due to t he t ribo 2oxidation.K eyw ords :friction and wear ;f retting wear ;torsio nal fretting ;tribo 2oxidation 扭动微动是指在交变载荷下接触界面发生微幅扭动的相对运动,大量存在于杵臼关节、球窝接头、机车车辆心盘和轮轴,以及一些旋转紧固件中[1Ο3].长期的微动磨损研究发现,微动接触界面具有与滑动、滚动等摩擦方式不同的氧化行为,其中钢的氧化磨屑通常呈鲜艳的红褐色,这已成为判断微动磨损的重要判据之一[4Ο5].扭动微动磨损作为一种研究和认识较少的微动模式,其接触界面的氧化行为未见研究报导.此外,环境(如温度、湿度、气氛等)对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5Ο11],尤其是在微动磨损条件下[4],因此为揭示扭动微动条件下的接触界面氧化作用机理,本文研制了可控气氛的实验装置,设计了氮气、实验室大气和氧气的气氛工况,系统研究了钢Ο钢接触下的微动运行和损伤机理.1 实验部分如图1所示,可控气氛扭动微动磨损实验装置采用球Ο平面接触方式,待测试平面试样在上方,与磨球和旋转平台相联,球中心轴与平台旋转轴高度重合(同轴度小于等于5μm ).六维力Ο力矩(F ΟT )传感器对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和扭矩的6个分量(F x ,F y ,F z ,T x ,T y ,T z )随循环次数变化的情况进行实时记录.实验在大气、氮气和氧气气氛中进行,空气气氛的相对湿度为(60±3)%,使用压力为12M Pa 的工业氮气、氧气作为气源,对氮气、氧气进行实验.实验时环境压强保持为1101×105Pa ,气流平稳,气密性好,实验温度为(22±3)℃.实验平面试样选用中碳钢ΟL Z50车轴钢,其中w (C )为0155%,w (Si )为0126%~0132%,w (Mn )为0178%,w (P )小于0103%,w (S )小于0103%,w (Ni )小于0130%,硬度Hv 为352,σs 为330M Pa ,将试样加工成10mm ×10mm ×20mm 的方形块,测试表面经打磨抛光至表面粗糙度R a =0102μm.对于偶件为<40mm 的GCr15钢球,其热处理状态为淬火和低温回火,Hv =876.扭动微动磨损的实验参数为:扭动角速度ω=0121rad/min ;往复扭动角位移幅值θ为011°~15°;法向载荷F n 为50N ;循环次数N 为1~1000.实验后用光学显微镜(OM ,Carl Zeiss )及扫描电镜(SEM ,Quanta 200)观察磨痕表面形貌,用EDX (EDAX Ο7760/68ME )进行磨痕和磨屑的氧化分析.图1 可控气氛扭动微动磨损实验装置2 实验结果及讨论211 运行特征分析摩擦扭矩Ο角位移(T Οθ)曲线反映了扭动微动界面的摩擦动力学特性.在扭动微动中,T 2θ曲线通常表现为3种形式:①直线型主要发生在极小角位移或较大法向载荷条件下,两接触表面间发生部分滑动,扭动主要由接触区之间的弹性变形来协调;②椭圆型的接触区中心黏着且微滑发生在接触边缘区,相对运动由弹塑性变形来协调;③平行四边形型的接触区整体处于完全滑移状态[3].在图2中,当θ=011°时,3种气氛条件下的T Οθ曲线均呈直线型,即相对运动由弹性变形协调,此时扭动微动处于部分滑移状态,微动运行于部分滑移区.当θ=0125°时,T Οθ曲线在初次循环时均呈现出椭圆状,表明接触界面发生了部分滑移,但接触界面有塑性变形发生,T Οθ曲线形状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发生改变,由椭圆型转变为平行四边形型,即由部分滑移转变为完全滑移,扭动微动运行于混合区.随着θ的继续增大,3种气氛环境中的T Οθ曲线除初期跑合阶段外,均呈平行四边形型,扭动微动处于完全滑移状态,并进入了扭动微动的滑移区,摩擦扭矩T 随着循环次数N 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可见,在含氧条件下(空气和氧气气氛),扭动微动混合区的宽度比无氧条件(氮气气氛)下窄,即滑移区和混合区的边界向小位移方向移动,说明有氧条件下微动界面更有利于相对滑动.212 摩擦扭矩分析如图3所示,扭矩变化曲线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①在摩擦过程的初期,由于金属材料表面吸附膜和氧化膜的作用,使得摩擦系数较低,因此为跑合阶段;②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表面膜被去除,两摩擦副直接接触,摩擦表面在交变的压应力和剪切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和加工硬化,并由于摩擦副之间的黏着和犁削作用,使得摩擦扭矩随之上升;③由于磨屑参与承载,磨屑形成与排出达到相对平衡,因此摩擦扭矩变化不大,处于稳定阶段.当角位移较小时(θ=011°,见图3a ),对于含氧气氛,扭矩值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缓慢上升,第①和第③阶段没有明显区分,第③阶段的扭矩值保持在较低水平,氮气条件下的扭矩值有第①~③阶段特征,且扭矩值始终高于含氧气氛.随着角位移幅值的增大(见图3)或是随着气氛中氧含量的减少,第②阶段所持续的时间明显增加,第③阶段出现时间推迟,相应的摩擦扭矩也较高.当增加气氛的含氧量时,使得摩擦扭矩下降,且第②阶段缩短,并较早地进入扭矩的稳定阶段.因此,磨屑在不同气氛中的行为有很大差别,而且氧化是重要的因素,对微动界面的摩擦过程起重要作用,即氧化有利于减少磨损.78 第9期 蔡振兵,等:钢Ο钢接触的扭动微动磨损氧化行为研究 (a )θ=011° (b )θ=0125° (c )θ=15°图2 L Z50钢在不同条件下的T Οθ曲线(a )θ=011°(b )θ=0125°(c )θ=15°①:跑合阶段;②:上升阶段;③稳定阶段图3 L Z50钢在不同条件下的扭矩曲线(F n =50N )213 磨痕损伤分析如图4所示,在部分滑移区,3种气氛下的微动磨痕呈环状特征,即接触中心黏着,微滑发生在接触边缘,在氮气条件下,损伤较轻微,但随气氛中含氧量的增加,磨斑边缘的损伤程度逐渐递增,尤其是氧气条件下磨痕周围可观察到磨屑堆积.由于扭动微动在沿半径方向上的不同各点的相对位移不同,因此其混合区不同于切向微动,需根据形貌演变过程和T Οθ曲线共同决定.从图4a ~4c 中看出了混合区的磨痕形貌,可见在氧气和空气条件下的磨痕仍明显分为2个区域,即接触中心的黏着区和处于边缘的磨损区.不同于部分滑移区的是,磨损区的宽度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氮气条件下的磨痕在1000 (a )θ=015°(氮气)(b )θ=015°(空气)(c )θ=015°(氧气)(d )θ=15°(氮气)(e )θ=15°(空气)(f )θ=15°(氧气)图4 不同条件下L Z50钢的磨痕形貌88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43卷 次循环后的中心黏着区已很小,其中磨痕中磨屑堆积不明显,主要显示塑性变形、犁沟和剥层的特征,这说明氧化磨屑易黏着且磨痕不宜排出,而非氧化磨屑则极易排出.同时,随着环境中氧含量的增加,磨痕中磨损区的颜色越来越深,说明摩擦氧化作用愈严重.随着角位移幅值的增加,磨痕表面的损伤加剧,在滑移区,氮气条件下的磨屑排出并堆积在磨痕边缘,而空气和氧气条件下的氧化磨屑则形成了第3体层,覆盖于接触表面,其中氧气条件下的第3体层最厚.从图5中可见,随着角位移幅值的增加,磨痕深度H 单调上升,而且氮气条件下的磨损最严图5 不同角位移和气氛条件下的最大磨痕深度重.气氛中氧含量的增加,降低了磨损,这与动力学和摩擦特性的分析是一致的,即氧化有利于减少摩擦,从而降低了磨损.214 表面氧化分析图6为θ=115°时,磨痕表面铁、氧元素沿磨痕直径方向的EDX 线分布谱图.可见,在氮气条件下自接触边缘到接触中心,磨痕表面氧的含量很低且变化不大(氧的出现可能来源于原始表面的吸附氧),因此该气氛下几乎不存在摩擦氧化作用.在空气和氧气气氛下,氧元素呈“V ”型分布,氧元素在接触中心的含量极低,这与接触中心的黏着有关.沿半径方向向外到磨痕的边缘处,氧含量逐渐增加至最大值,且氧气环境下磨斑边缘的氧含量明显较空气环境中的高,氧化更严重.因此,当扭动微动处于部分滑移区和混合区时,接触区中心黏着,氧不容易进入,氧化反应被抑制.在接触区外侧的相对滑移区,越靠外相对位移值越高,产生的氧化程度也就越高,说明氧化与相对滑移量密切相关.当处于滑移区时,接触面上各点的位移与半径成正比关系,发生的氧化程度也与接触区半径呈正比. 综上所述,在扭动微动过程中的含氧气氛下,摩擦所形成的氧化磨屑不易从接触区排出,堆积的磨屑一方面充当了磨粒,另一方面也参与承载,充当固体润滑剂的作用.氧化磨屑在反复的挤压作用下,碎化并形成致密的第3体层,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磨损.因此,在含氧气氛中,含氧量越高,氧化磨屑越容易产生,磨损也就越低.3 结 论(1)根据摩擦扭矩、角位移幅值曲线,在空气、氧气和氮气中,扭动微动均呈现部分滑移区、混合区和滑移区,相对于氮气,因气氛含氧,使接触界面滑移倾向增加,所以混合区和滑移区向小角位移幅值的方向移动.(2)在3种气氛条件下,稳态摩擦扭矩值随角位移的增加而增加,摩擦扭矩随循环次数的变化曲线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跑合阶段、上升阶段和稳定阶段.气氛中的含氧量越高,上升阶段越短,就越较快地进入稳定阶段,则摩擦扭矩值也越低.(3)在3个微动运行区域,均呈现氮气气氛下的磨损较空气和氧气下的磨损高,其中氧气条件下的磨痕深度最低.在部分滑移区,损伤相对轻微,但滑移区的磨损却最严重.在混合区和滑移区,3种气氛的扭动微动磨损机制均为磨粒磨损和剥层,并伴随明显的塑性变形.除氮气气氛外,氧化磨损也是磨损机制之一,由于氧化增加了界面滑移,产生的氧化磨屑不易排出接触区,因此有利于减少磨损. (a )氮气 (b )空气 (c )氧气图6 不同气氛中磨痕表面的元素分布(θ=115°)98 第9期 蔡振兵,等:钢Ο钢接触的扭动微动磨损氧化行为研究参考文献:[1] 蔡振兵,朱旻昊,俞佳,等.扭动微动的模拟与试验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8,28(1):18Ο22.CA I Zhenbing,ZHU Minhao,YU Jia,et al.An exper2 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simulation of torsional fretting mode[J].Tribology,2008,28(1):18Ο22.[2] YU J,CAI Z B,ZHU M H,et al.Study on torsionalf retting behavior of U HMWPE[J].Applied SurfaceScience,2008,225(2):616Ο618.[3] 蔡振兵,高姗姗,何莉萍,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扭动微动摩擦学特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41(1):96Ο100.CA I Zhenbing,GAO Shanshan,H E Liping,et al.Study on torsional f retting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meth2 yl2methacrylate[J].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En2 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2009,41(1):96Ο100.[4] 周仲荣,朱旻昊.复合微动磨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3Ο10.[5] 李诗卓,董祥林.材料的冲蚀磨损与微动磨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26Ο27.[6] 王观民,张永振,杜三明,等.不同气氛环境中钢/铜摩擦副的高速干滑动摩擦磨损特性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7,27(4):346Ο351.WAN G Guanmin,ZHAN G Y ongzhen,DU Sanming,et al.Study on tribological behavior of steel2brass couples in different atmosphere under high speed and dry sliding[J].Tribology,2007,27(4):346Ο351.[7] 任平弟,朱旻昊,周仲荣.油、水介质对GCr15钢微动磨损特性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38(11):1152Ο1155.REN Pingdi,ZHU Minhao,ZHOU Zhongrong.Influ2 ence of oil and water mediums on characteristics of f ret2ting wear of52100steel[J].Journal of Xi′an JiaotongUniversity,2004,38(11):1152Ο1155.[8] 刘峰璧,李续娥,谢友柏.三体磨粒磨损中摩擦副表面粗糙度预测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33(12):35Ο39.L IU Fengbi,L I Xu′e,XIE Y oubai.Roughnesses pre2diction of interacting surface for three2body abrasivewear[J].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1999,33(12):35Ο39.[9] DAV ID N.Friction and wear behavior of engineeringmaterials in a simulated martian(CO2)environment:apreliminary study[J].Wear,2007,263(1/6):88Ο92.[10]TORU Y,PETER H.Analysis of XPS spectra of Fe2+and Fe3+ions in oxide materials[J].Applied SurfaceScience,2008,254(8):2441Ο2449.[11]樊康旗,贾建援.微机械黏着接触问题的建模和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40(11):1280Ο1284.FAN Kangqi,J IA Jianyuan.Adhesive contact modeland calculation of micro2mechanical systems[J].Jour2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2006,40(11):1280Ο1284.(编辑 管咏梅)[本刊相关文献链接]松装叶片燕尾型叶根干摩擦力模型及振动响应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43(7):1Ο5.悬臂梁平面结合面参数的识别技术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42(11):1323Ο1326.二维高精度磁悬浮定位平台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42(11):1377Ο1381.微滑移阻尼叶片最优正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42(7):828Ο832.同步回转式压缩机滑片摩擦特性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42(7):843Ο847.同步回转式制冷压缩机的运动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42(6):565Ο568.内啮合转子压缩机齿间啮合效率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41(9):1040Ο1043.碳/碳复合材料表面聚四氟乙烯复合涂层的摩擦学性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40(1):72Ο74.09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43卷 。
TC4合金在不同环境介质下的微动磨损行为研究
TC4合金在不同环境介质下的微动磨损行为研究TC4合金是一种由钛、铝、钒等元素组成的钛合金。
随着工程领域对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TC4合金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使用环境的不同,TC4合金会受到微动磨损的影响,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和性能。
为了深入了解TC4合金在不同环境介质下的微动磨损行为,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TC4合金在不同介质中的摩擦学性能和磨损机理。
首先,本文通过材料试样的制备和实验测试,获得了TC4合金在不同环境介质下的磨损量数据。
实验结果表明,在湿润环境下,TC4合金的磨损量较大,而在干燥环境下,磨损量较小。
这表明湿润环境对TC4合金的微动磨损行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接下来,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不同介质下的TC4合金试样进行表面分析。
结果显示,在湿润环境中,试样表面出现了明显的磨损痕迹和氧化物。
这些氧化物可能是湿润环境中的氧气和水分导致的。
与之相比,在干燥环境中,试样表面几乎没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和氧化物生成。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湿润环境中,试样表面出现了许多微小的磨损颗粒。
这些磨损颗粒可能是由于湿润环境中润滑油和颗粒物的存在,导致摩擦部分产生了微小的磨损颗粒。
这些磨损颗粒的存在会增加试样表面与摩擦副材料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微动磨损的程度。
最后,本文还探讨了TC4合金在不同环境介质下的磨损机理。
在湿润环境中,由于氧化物的生成和磨损颗粒的存在,试样表面的摩擦副材料与氧化物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增加了磨损量。
而在干燥环境中,由于没有氧气和水分的影响,磨损量较小。
综上所述,TC4合金在不同环境介质下的微动磨损行为受到介质的湿润程度的影响。
在湿润环境下,磨损量较大并且表面出现了氧化物和磨损颗粒。
而在干燥环境中,磨损量较小且表面几乎没有明显的磨损痕迹。
这些研究结果为优化TC4合金在不同工程环境下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TC4合金在湿润环境和干燥环境中的微动磨损行为进行表面分析,发现湿润环境中试样表面出现了明显的磨损痕迹和氧化物生成,而在干燥环境中磨损量较小且表面几乎没有明显的磨损痕迹。
微动磨损的热力学研究
4 实验结果及讨论
图 1 微动接触简图
4. 1 磨痕形貌与相对微动幅度的关系
磨痕形貌对相对微动幅度 A RS( 定义为微动幅度 2A 除以上 试样宽度 B ) 的变化情况列于图 2, 3。上述形貌是沿微动滑移方向用粗糙度仪测得的。
图 2 试样的磨痕形貌 ( B = 0. 5)
图 3 试样的磨痕形貌( B = 1. 0 或 4. 0)
可以存在交互作用, 该学科的近代发展为研究强非线性耦合和强交互作用奠定了基础。因此 以非平衡态热力学为基础建立微动磨损的定量模型是合理可行的[ 3, 4] 。熵作为热力学的重要
概念, 可以表达体系的质量、能量、状态及其他参量的变化, 根据分析[ 5, 6] 可作为摩擦磨损数
理模型的特征参量。由于所考虑的体系包含标量、矢量和张量等不同张量阶的热力学量, 故 选张量为建立模型的工具[ 7] 。
i
T
J
i
( 2)
式( 2) 右边分别表示由对流、热传导和扩散引起的熵流。
= Jq
∑ (
1 T
)
+
Ji [-
i
∑ (
i
T
)
+
MiF T
i
]
-
1 T
:
U+
A! !T
∀!
= H + D+个性质不同的子过程的熵产生之和, 其右边各项依次表示热传
导、扩散、粘滞性流动和化学反应的熵产生, 它们是广义“力”与“流”的乘积。
st = st( T , %-, %, %c, & )
( 12)
式中, st 为应力; T 为温度; %-为平均应变; %为应变率; %c 为蠕变, & 为材料的内变量。
扭动微动磨损的研究进展和现状_蔡振兵_朱旻昊
摩擦学材料研究方法高分子材料摩擦学 第4章 磨损特征与机理
Km-与材料性质有关的系数;α-常数;f-摩擦系数; β-表面膜相关的系数;σs-受压屈服极限
材料磨损体积与滑动积累距离成正比 在达到临界载荷之前,材料磨损体积与载荷成正比 材料磨损体积与较软材料的屈服极限或硬度成反比
19
4.2.1 粘着磨损
干摩擦下,粘着磨损现象
➣ 磨屑不是只在硬度较低一方的摩擦面生成,硬度较高一方的摩擦面 也会产生磨屑; ➣ 磨屑组成是两摩擦面材料的混合物; ➣ 真 实 接 触 部 位 的 长 度 范 围 是 1 0 -3- 1 0-2m m , 磨 屑 的 长 度 范 围 是
粘着磨损
磨粒磨损
疲劳磨损
7
4.1 磨损及其分类
➣ 腐蚀磨损(corrosive wear):摩擦面和气体、液体环境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 的磨损。 ➣ 侵蚀磨损(erosion wear):含有硬颗粒的流体相对于固体运动,使固体表面受 到冲蚀作用而产生的磨损。 ➣ 微动磨损(fretting wear):两接触表面作微振幅重复摆动所引起的磨损。微 动磨损是一种微动疲劳与微动腐蚀并存的复合式磨损。
卸载时
假设接触部位的压缩应力等于材料的屈服应力σs,且转移粒子是直径为d的半球,
转移粒子和摩擦面单位面积上所相当的粘着能量为WAB,伴随着转移的粘着能量 转移粒子从摩擦面上脱落成为磨屑的条件是Ee≧Ea,此时转移粒子的直径
23
4.2.1 粘着磨损
磨屑尺寸 磨屑粒子的直径 d≧(6EWAB/υ2σs2)
磨 损
侵蚀磨损
由介质的化学作用 引起表面腐蚀, 而摩擦中的机械 作用加速腐蚀过 程-腐蚀机械类
微动磨损
腐蚀磨损
械类
10
4.1 磨损及其分类
在实际的磨损现象中,通常是几种形式的磨损同时存在,而且一种磨损 发生后往往诱发其他形式的磨损。 磨屑 疲劳磨损 磨粒磨损 腐蚀磨损
交变载荷条件下NC30Fe合金微动损伤特性研究
交变载荷条件下NC30Fe合金微动损伤特性研究随着机械工程的发展,NC30Fe合金材料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逐渐在机械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如高频交变载荷等,NC30Fe合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微动损伤,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
因此,了解NC30Fe 合金材料的微动损伤特性对于机械结构的设计和预测其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在高频交变载荷下进行NC30Fe合金的微动疲劳试验,并对试验后的样品进行了疲劳寿命、断口形貌和变形特性的研究,进而研究了NC30Fe合金的微动损伤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NC30Fe合金在高频交变载荷下容易出现微动损伤,并且其疲劳寿命随着载荷频率的增加而缩短。
断口形貌表明,在高频交变载荷下,NC30Fe合金的断裂模式主要是疲劳裂纹扩展造成的。
同时,变形特性的研究表明,在交变载荷下,NC30Fe合金材料容易发生变形局部化,从而加速微动损伤的产生。
综上所述,本研究研究了NC30Fe合金微动损伤特性,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从而揭示了NC30Fe合金在高频交变载荷下的微动损伤机理。
这些研究成果为今后设计和改进NC30Fe合金材料的使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此外,本研究还对NC30Fe合金微动损伤的预测模型进行了探讨。
通过建立基于微动损伤演化规律的预测模型,结合试验结果进行验证,进一步证明了NC30Fe合金在高频交变载荷下产生微动损伤的可预测性。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NC30Fe合金材料的微动损伤会对机械结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产生影响。
因此,本研究结果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例如,在机械结构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NC30Fe合金在高频交变载荷下产生微动损伤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材料、结构形式和工作条件,在增加机械结构的疲劳寿命和安全性的同时,降低工程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和分析结论基于一定的实验条件和假设,因此相关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NC30Fe合金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微动损伤特性,寻求更加准确和实用的预测模型,为机械结构的设计和使用提供更加有力的科学依据。
微动磨损的研究:摩擦表面材料的影响和若干思考
微动磨损的研究:摩擦表面材料的影响和若干思考Hiroki Endo,Etsuo Marui*(日本,岐阜市501-1193,1-1 Yanagido,岐阜大学工学部机械系统工学科)2001年十月10日收稿,2002年5月31修订及收录摘要当在准静态法向力作用下的表面之间循环发生微小的相对切向位移时,将导致微动疲劳和微动磨损。
微动现象的影响因素很多。
在本研究中,用实验的方法观察各种表面材料的组合对微动磨损的影响,然后通过新提出的方法对微动磨损量进行估计。
实验中使用四个薄板试样试样,通过估计微动磨损大小,微动磨损量和磨痕的横截面积形状确定表面材料对微动磨损的影响,分别是机械制造用钢,铝合金,硬质合金和Sialon陶瓷。
1.引言微动总是在微小的切向位移在准静态法向力作用下的表面之间循环作用时发生。
微动损伤(现象)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伴随着裂纹同时产生的微动疲劳,另一种是材料通过耐磨机械装置损失的微动磨损。
据报道,在微动方面有三种接触情况尤为突出,对应于切向作用力和微动振幅[1,2]。
在整个接触面持续粘着的情况下,微动振幅很小,这时发生氧化和磨损的表面损伤。
当切向力和微动振幅是变得稍大时,在接触区域会看见混合区和滑移区。
当表面之间的相对运动大小大于接触区域的大小时,就产生了有序往复滑动磨损[3]。
微动磨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材料构成的摩擦副的性能[4],法向力和微动频率[5],润滑状态[6,7],磁场[8]和表面处理[2,9]。
事实上影响微动磨损的因素很多,使得对微动磨损现象的充分认识变得困难。
Mindlin等人对微动磨损的接触情况进行了详细检测[10]。
此外,近年来,已提出用力学模型来比拟微动磨损循环[11]。
在本研究中,微动磨损是在轴承钢球和各种薄板试样之间被观察。
被检测的平面试样的材料有碳钢,铝合金,硬质合金和Sialon陶瓷。
2.实验仪器和步骤图1为微动磨损的实验装置。
该设备在以往的研究中常被使用[12],因此,这里就简短的解释一下。
交变载荷条件下NC30Fe合金微动损伤特性研究
F r e t t i n gD a ma g eB e h a v i o ro f N C 3 0 F eN i c k e l -B a s e dA l l o y u n d e rA l t e r n a t i n gL o a dC o n d i t i o n s
X I A N GH o n g - x i a n ,R E NP i n g - d i ,Z H A N GX i a o - y u ,L I UJ i a n - t a o ,L I F a n g
微动导致材料接触表面之间的磨损, 易引起构 件咬合、 松动、 功率损失、 噪声增加或形成局部污染
源, 并伴生形成疲劳裂纹, 导致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大 大 降低 . 在核电系统中, 微动磨损现象普遍存在, 如
R e c e i v e d1 3A u g u s t 2 0 1 3 , r e v i s e d1 8D e c e m b e r 2 0 1 3 , a c c e p t e d1 4F e b r u a r y 2 0 1 4 , a v a i l a b l eo n l i n e 2 8J u l y 2 0 1 4 .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u t h o r .E- m a i l :r p d d @2 1 c n . c o m, T e l : + 8 6- 2 8- 8 7 6 3 4 7 3 4 . C T h ep r o j e c t w a s s u p p o r t e db yt h eN a t i o n a l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F o u n d a t i o no f C h i n a ( 5 1 0 7 5 3 4 2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1 0 7 5 3 4 2 ) 资助.
第9章微动磨损
Uhlig的模型不足:
忽略了氧化膜起到防止材料粘着的有利作用
忽略了微动过程中磨屑参与磨损的作用
因此它不能解释实验中出现的许多现象,至少
对微动磨损随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不能给予完满
的说明。
微动磨损
杜永平
2. Feng和Rightmire模型
Feng和Rightmire在总结 微动循环次数与材料失重 关系后提出来的。
(3)研究领域分布 微动磨损和微动疲劳方面发表的论文数各占近
一半,而有关微动腐蚀的论文相对较少。
微动磨损
杜永平
(4)研究内容
① 基础研究 从简单的工业微动破坏现象的观察、单一实验
参数的影响,走向破坏机理的实验分析、综合机 械材料参数(如位移、压力、频率、往复次数、 材料组织结构、力学性能等)的影响。
钢和铝合金,现在已有不少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各 种新材料的微动损伤规律的研究。
微动磨损
杜永平
④ 环境影响 微动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普通工况,除在传统的
高温、真空和腐蚀气氛等环境下进行研究之外, 诸如流动空气、水蒸气介质、生物性腐蚀介质、 超低温和强磁场等特殊环境下的微动破坏机理的 研究也得到积极开展。
⑤ 防护措施 研究领域已从微动破坏机理研究走向机理与抗
微动磨损
杜永平
1. Uhlig模型 该理论建立在表面微凸
体受到氧化和机械磨损的 交替作用上。
室温下铁的氧化为: WcbKln(t 1)
T
每一循环造成氧化层的重量损失为:
s Wc 2ncblK n2(bfT 1)
每一循环金属的磨损量为:
Wm
2K'n(c)2b
2
微动磨损
杜永平
总的微动磨损量:
两种典型金属材料扭转微动疲劳行为及损伤机理研究
两种典型金属材料扭转微动疲劳行为及损伤机理研究微动疲劳损伤广泛存在于航空航天、铁路、核电等领域,并成为许多重大设备关键零部件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量工业实践表明,机械构件的疲劳寿命由于微动损伤作用将出现大幅的下降,而关键性零部件的提前失效带来的事故也将是灾难性的。
在微动的研究领域,根据构件受载荷方式不同,往往将微动疲劳简化为三种简单的基本模式:即拉-压(拉)微动疲劳、弯曲微动疲劳和扭转微动疲劳,而实际工况中零部件所受到的载荷形式通常是其中两者甚至是三者之间的相互耦合。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微动疲劳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拉-压(拉)微动疲劳和弯曲微动疲劳,而对扭转微动疲劳的研究报道却较少。
因此,系统研究扭转微动疲劳行为并揭示其失效机理,不仅对认识扭转微动疲劳损伤机理,完善微动摩擦学理论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并可对抗扭转微动疲劳损伤失效的工程运用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
本研究基于拉-扭多轴疲劳试验机,自主设计了一套能保持恒定载荷的法向气动加载装置。
试验采用圆柱/圆柱垂直交叉的点接触方式,在不同扭转载荷、法向载荷和循环周次下,对316L奥氏体不锈钢和LZ50车轴钢两种不同晶体结构材料进行了系统的扭转微动疲劳试验,得到了两种材料的普通疲劳和微动疲劳S~N曲线。
利用了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能谱仪(EDX)、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子探针(EPM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白光干涉三维形貌仪对试验后的微动疲劳接触损伤区、损伤区剖面、疲劳断口和损伤区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系统研究了两种典型金属材料扭转微动疲劳行为和损伤机理,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比常规扭转疲劳,扭转微动疲劳寿命大大降低,寿命下降20%~80%,甚至更低。
扭矩载荷幅值对扭转微动疲劳的寿命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扭矩载荷幅值的增加,材料的微动疲劳寿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最后再下降的变化趋势。
对应S-N 曲线的特征,根据微动图理论,可将扭转微动疲劳的微动运行行为划分为三个微动运行区:部分滑移区(PSR)、混合区(MFR)和完全滑移区(SR)。
蒸馏水中TC4_合金微动磨损特性
第50卷第2期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l.50No.2 2019年2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Feb. 2019 DOI: 10.11817/j.issn.1672−7207.2019.02.011蒸馏水中TC4合金微动磨损特性宋伟,孙璐,景鹏飞,俞树荣(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甘肃兰州,730050)摘要:针对TC4合金在蒸馏水中的微动磨损行为,采用典型微动磨损试验分析不同摩擦配副材料下法向载荷与磨损形貌、摩擦因数和磨损性能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蒸馏水中TC4合金微动磨损机制是疲劳脱层、磨粒磨损;蒸馏水中的摩擦因数曲线呈上下持续波动;在蒸馏水中GCr15/TC4摩擦因数比Si3N4/TC4的大,而且后者摩擦因数曲线突变的峰值远比前者的大;载荷增加磨损体积和磨损率均会增大,并且两者的变化趋势与摩擦因数的变化趋势一致;在50,80和100 N这3种载荷下,GCr15/TC4磨损体积和磨损率均比Si3N4/TC4的大,Si3N4/TC4耐磨性比GCr15/TC4的耐磨性强,蒸馏水中Si3N4球作摩擦副材料时耐磨性较强;蒸馏水中TC4合金的腐蚀和磨损交互作用的比率非常小且为负值,说明蒸馏水只有润滑作用,TC4合金的材料流失量主要由机械磨损控制。
关键词:TC4合金;微动磨损;蒸馏水;交互作用中图分类号:TG11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7207(2019)02−0328−08 Fretting wear characteristics of TC4 alloy in distilled waterSONG Wei, SUN Lu, JING Pengfei, YU Shurong(Colleg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730050, China)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fretting wear of TC4 alloy in distilled water were studied and typical fretting wear experiments were mad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ading, wear scars,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wear resistance under different friction counterpar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ar mechanism is fatigue delamination and abrasive wear.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curves fluctuate in distilled water.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GCr15/TC4 is larger than that of Si3N4/TC4 and the peak mutation of Si3N4/TC4 is grea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Cr15/TC4 in distilled water.The wear rate and wear volum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 and their variation trend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friction coefficient curve. The wear rate and wear volume of GCr15/TC4 is larger than that of Si3N4/TC4 under different loads(50,80 and 100 N),which means that the abrasion performance of Si3N4/TC4 is better than that of GCr15/TC4, and Si3N4 ball performs the best wear properties in distilled water. The interaction ratio between corrosion and wear in distilled water is negative and accounts for a very small propor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distilled water only acts as lubrication and the material losses of TC4 alloy are determined by mechanical wear.Key words: TC4 alloy; fretting wear; distilled water; synergy微动是指发生在两接触表面之间的局部相对运动,其振幅不超过300 μm [1−4]。
粗糙表面扭动微动磨损数值研究
粗糙表面扭动微动磨损数值研究
刘金生;刘娟;沈火明
【期刊名称】《机械强度》
【年(卷),期】2022(44)3
【摘要】基于三维W-M分形函数利用SolidWorks建立三维粗糙表面,同时利用Abaqus用户子程序Umeshmotion引入能量磨损准则,建立了三维球-粗糙面接触下的扭动微动数值模型,研究初始表面粗糙度对扭动微动摩擦磨损过程的影响。
首先利用G-W模型的无量纲化接触面积解析解验证了粗糙面模型的合理性,同时通过与实验的磨损结果进行对比,进而验证了数值模型对扭动微动磨损预测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分析结果表明:表面粗糙度的改变对于扭动微动磨损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磨损体积、摩擦耗散能以及磨损率都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加,即在同等微动条件下会加剧表面磨损;摩擦激活能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而减小,越粗糙的表面磨损激活的阙值越低,故减小初始表面粗糙度可有效降低扭动微动磨损。
【总页数】6页(P731-736)
【作者】刘金生;刘娟;沈火明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17
【相关文献】
1.5083铝合金扭动微动磨损实验研究
2.车轴钢表面渗氮/渗硫复合层的扭动微动磨损研究
3.桨-毂轴承材料扭动微动磨损行为研究
4.扭动微动接触表面摩擦行为数值模拟
5.双粗糙表面的微动磨损行为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镁合金及表面处理微动磨损研究的开题报告
镁合金及表面处理微动磨损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镁合金是一种轻质高强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能,被
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电子等领域。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镁合金表面
处理方式对其使用寿命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微动摩擦状态下,表面处理技术可以减少微动磨损,提高镁合金的使用寿命。
因此,
对镁合金以及表面处理技术的微动磨损性能进行研究,可以为其应用和
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镁合金及表面处理在微动摩擦状态下的磨
损机理和规律,并且寻找有效的表面处理方式来减少微动磨损。
具体地,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 镁合金微动磨损的机理和规律分析
2. 常规表面处理方式对微动磨损的影响研究
3. 新型表面处理方式及其对微动磨损的效果研究
4. 表面处理方法对镁合金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和计划
本研究将采用实验研究法,对不同表面处理方式下的镁合金材料进
行微动磨损实验,并且通过显微结构、摩擦学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深
入探究其机理和规律。
研究时间安排如下:
1. 前期调研,确定研究方向和目标(1个月)
2. 实验材料的选择、制备和表面处理(2个月)
3. 微动磨损实验,数据分析及其它相关测试(3个月)
4. 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起草论文及撰写报告(2个月)
四、预期成果与意义
本研究预期能够深入探讨镁合金表面处理方式对微动磨损性能的影响,提出有效的表面处理方案,为长久以来困扰镁合金行业的磨损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这一成果对于推进镁合金材料性能和应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 动 力 工 程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第30卷 第5 期 2 0 0 9 年10月V ol. 30. No.5 Oct. 2 0 0 9文章编号:0258-0926(2009)05-0067-05I-800合金微动磨损特性研究张晓宇1,任平弟1, 2,李长香3,蔡振兵1,朱旻昊1(1.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31;2. 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610031;3.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成都,610041)摘要:使用PLINT 微动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核电材料I-800合金在常温、法向载荷为50 N 和80 N 、位移幅值2~40 μm ,圆柱交叉接触模式下的切向微动磨损特性。
结果表明,在相同载荷下,随位移幅值增加,I-800合金微动运行经历了从部分滑移区向混合区和滑移区的规律性转变。
混合区和滑移区的摩擦系数高于部分滑移区。
部分滑移区微动磨损轻微,接触区域边缘的微滑区出现微裂纹;滑移区磨损严重,磨痕面积和磨损体积较大;混合区磨屑聚集滞留现象明显。
I-800合金的微动磨损机制以摩擦氧化和磨粒磨损为主要特征。
关键词:核电材料;微动磨损;I-800合金中图分类号:TL329,TL353+. 13 文献标识码:A1 引 言微动是接触界面发生的微小振幅(微米量级)的相对运动,通常发生在振动环境下近似紧配合构件的接触表面。
微动可导致接触表面的磨损,引起构件咬合、松动,噪声增加及形成污染源,甚至导致材料表层裂纹的萌生和扩展,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显著降低[1]。
在核电系统中,微动源导致的紧配合和间隙配合件的微动损伤现象大量存在。
蒸汽发生器是核电关键设备,微动损伤是导致其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防止蒸汽发生器的破损,是核能工程的重大课题[2,3]。
I-800合金具有高热强性、良好的耐蚀性和抗氧化能力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核电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文献研究显示,对I-800合金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均匀腐蚀、应力腐蚀和疲劳等[4~6]方面,针对高温微动损伤及其机理的研究较少。
本文研究了I-800合金在交叉圆柱接触方式下切向微动的运行特征和损伤机理,对核电关键部件稳定和长寿命运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也对微动摩擦学基础理论及材料表面科学的丰富和发展有一定意义。
2 微动磨损试验材料和方法试验材料为Ф22 mm ×1.5 mm 的I-800合金管,表面粗糙度Ra 为0.02 μm 。
对偶件为0Cr18Ni9图1 交叉圆柱接触方式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for CrossContact of Cylinders不锈钢实心圆柱体(Ф=10 mm ,Ra=0.02 μm )。
微动试验在PLINT 微动磨损试验机上进行。
采用圆管/圆柱水平“十”字交叉接触方式(图1)。
试验参数:法向载荷F n 为50 N 、80 N ;循环次数N 为3×104次;位移幅值D 为2、5、7、10、20、40 μm ;频率为2 Hz ;试验环境为大气;环境温度T 为20~25℃;相对湿度为50%~60%。
试验结束后用光学显微镜(OM )、扫描电镜(SEM )、电子能谱(EDX )和三维激光扫描显微镜(LSEM )等进行微观分析。
3 试验结果及讨论3 1 微动运行规律F n =80 N 条件下,接触表面不同位移幅值下收稿日期:2008-11-27;修回日期:2009-06-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5062551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7CB714704)核 动 力 工 程 V ol. 30. No. 5. 200968微动摩擦特性的三维曲线[7]如图2所示。
根据图2的曲线形状特征,将微动运行分为3个区域:部分滑移区(直线闭合)、混合区(椭圆)和滑移区(平行四边形)。
当F n =80 N 、D =2 μm 时,F t -D 曲线呈封闭直线。
这时,微动处于部分滑移区(图2a ),微动磨痕由中心粘着区和接触边缘微滑区组成,其位移主要由接触表面的弹性变形调节,摩擦力相对稳定。
当D ≥20 μm 时,F t -D 曲线完全打开,呈平行四边形,接触表面发生较大的相对运动。
此时,微动运行于滑移区(图2c ),磨损严重,接触表面的变形逐步转变为弹、塑性及塑性变形。
当D =10 μm 时,F t -D 曲线介于以上。
二者之间,在微动初期微动运行状态以滑移为主,随着N 增加,摩擦力逐渐增大,几百次循环后F t -D 曲线呈椭圆形,数千次循环后F t -D 曲线逐渐打开,并呈平行四边形。
在混合区,2种特征曲线可反复转变多次,最后逐渐稳定(图2b )。
图3为F n =50、80 N ,D =2~20 μm 条件下建立的微动区域分布图,即运行工况图(RCFM )。
当F n 一定时,随着D 的增大,微动运行由部分滑移区向混合区和滑移区逐步转变。
F n 从50 N 增大到80 N 时,微动的部分滑移区向大位移方向扩展,部分滑移区变宽,而滑移区有所收缩;混合区介于部分滑移区和滑移区之间,其区域范围也有所扩展。
图3 I-800合金运行工况微动图(RCFM ) Fig. 3 Running Condition Fretting Map of Alloy-8003.2 摩擦系数图4为2种F n 、不同的D 值下,μ与N 的关系曲线。
μ与N 的关系曲线在部分滑移区、混合区和滑移区呈现2种不同特征。
在部分滑移区(D =2、5 μm ),μ随N 的变化曲线可分为3个阶段:初始跑合期、上升期和稳定期。
初始跑合期经历几次到几十次循环,随后进入上升期。
载荷较小时上升期比较平缓,持续时间较长;载荷较大时上升期μ增加较快,持续时间较短。
在103次以后μ进入稳定期;稳定期μ随D 和F n 的增加而增加。
在混合区和滑移区(D =10、20、40 μm ),μ随N 的变化曲线分为4个阶段:初始跑合期、上升期、下降期和稳定期。
图4显示μ出现明显的峰值。
在F n 为80 N 和50 N 的情况下,混合区μ曲线的峰值高于滑移区。
载荷一定时,μ曲线峰值出现的先后顺序与D 有关。
D 越大,初始跑合期越短,峰值出现越早。
混合区和滑移区的稳定阶段,μ基本保持不变;D 增加时μs 增大。
在摩擦系数曲线的不同阶段,摩擦磨损机制不同。
a D =2 μmb D =10 μmc D =20 μm图2 不同位移幅值下微动摩擦特性三维图(Fn=80 N )Fig. 2 Evolution of Logs Observed on Alloy-800at Different Displacement Amplitudes (Fn=80 N )张晓宇等:I-800合金微动磨损特性研究69a F n =80 Nb F n =50 N图4 不同F n 下摩擦系数μ与循环次数N 的关系 Fig. 4 Variations of Friction Coefficient v.s. CycleNumbers at Different Normal Loads初始跑合期,由于试件初始表面膜存在,μ较低;在上升期,因材料界面直接接触,发生粘着,μ上升;在下降期,磨屑逐渐形成并充当第三体保护层,粘着受到抑制,μ下降;在稳定期,磨屑连续不断地形成和溢出,形成了动态平衡。
3.3 磨痕形貌分析图5为F n =80 N 时,不同D 值下的微动磨痕截面轮廓。
在部分滑移区(D =2 μm ),位移主要由弹性变形调节,损伤轻微。
D 增加,微动进入混合区和滑移区,表面轮廓呈现较大尺度,并有明显材料流失特征,磨损量显著增加。
当F n =50 N 时,在相应区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但损伤程度相对80 N 时较轻,磨痕面积相对较小。
图5 不同位移幅值D 下磨痕截面轮廓(F n =80 N ) Fig.5 Wear Surface Profiles of Alloy-800 at DifferentDisplacement Amplitudes (F n =80 N )当F n =50 N ,D =2 μm 时,微动运行于部分滑移区。
磨痕表面出现环状分布的磨损形貌特征,在接触中心区域,出现轻微的损伤痕迹[8](图6a ),微滑和磨损主要发生在接触边缘的环形区域,在接触边缘环形微滑区发现微裂纹(图6b )。
当F n =50 N ,D =5 μm 时,微动仍运行于部分滑移区,接触边缘的微滑区观察到尺寸更大的微裂纹(图6c 、6d )。
在部分滑移区(F n =80 N ,D =5 μm )接触中心区域,还观察到明显的黏着损伤痕迹(图6f )和皱褶现象(图6e )。
上述损伤现象出现与交叉圆柱接触方式条件下的应力分布有关。
因部分滑移区的相对位移主要由弹性变形协调,在接abcdefg h图6 I-800合金的磨痕SEM 照片Fig. 6 SEM Image of Wear Scars of Alloy-800a 、b :部分滑移区,D =2 μm ,F n =50 N ;c 、d :部分滑移区,D =5 μm ,F n =50 N ;e 、f :部分滑移区,D =5 μm ,F n =80 N ;g :混合区,D =10 μm ,F n =80 N ;h :滑移区,D =20 μm ,F n =80 N触区的中心一带,出现较大面积的最大接触压应力,并以不同的应力梯度向周围逐渐递减。
在周边的接触区出现比中心带大得多的剪切应力。
随着剪切应力方向的反复交替,金属内滑移带的挤进挤出产生局部屈服现象,在表面屈服局域会萌生裂纹[9]。
当F n=80 N,D=10 μm时,微动运行于混合区,I-800合金磨损程度显著增加,可观察到大量磨屑堆积在接触区,磨屑呈颗粒状(图6g),磨损区有氧化发生;当F n=80 N,D=20 μm 时,微动在滑移区,该区域磨损加剧,磨痕面积较大,I-800合金磨痕表面磨损严重,磨屑呈层片状结构,磨屑中心出现龟裂,有大量片状磨屑剥落转移(图6h),在接触表面相对滑动的过程中,发生严重的塑性变形,EDX分析表明,磨痕的能谱图有明显的氧峰(图7),摩擦氧化作用显著。
图7 I-800合金滑移区(D=20 μm;F n=80 N)磨痕中心(A)的EDX图谱Fig.7 EDX Patterns of the Centre of WearScar of Alloy-800 in Slip Regime(D=20 μm;F n=80 N)4 结论(1)当F n相同时,随着位移幅值D增加,I- 800合金微动运行状态经历了从部分滑移区向混合区和滑移区的规律性转变;随F n增大,微动的部分滑移区向大位移幅值方向扩张,部分滑移区变宽,而滑移区有所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