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009-I-800合金微动磨损特性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 动 力 工 程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第30卷 第5 期 2 0 0 9 年10月

V ol. 30. No.5 Oct. 2 0 0 9

文章编号:0258-0926(2009)05-0067-05

I-800合金微动磨损特性研究

张晓宇1,任平弟1, 2,李长香3,蔡振兵1,朱旻昊1

(1.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31;

2. 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610031;

3.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成都,610041)

摘要:使用PLINT 微动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核电材料I-800合金在常温、法向载荷为50 N 和80 N 、位移幅值2~40 μm ,圆柱交叉接触模式下的切向微动磨损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载荷下,随位移幅值增加,I-800合金微动运行经历了从部分滑移区向混合区和滑移区的规律性转变。混合区和滑移区的摩擦系数高于部分滑移区。部分滑移区微动磨损轻微,接触区域边缘的微滑区出现微裂纹;滑移区磨损严重,磨痕面积和磨损体积较大;混合区磨屑聚集滞留现象明显。I-800合金的微动磨损机制以摩擦氧化和磨粒磨损为主要特征。

关键词:核电材料;微动磨损;I-800合金

中图分类号:TL329,TL353+. 13 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微动是接触界面发生的微小振幅(微米量级)

的相对运动,通常发生在振动环境下近似紧配合构件的接触表面。微动可导致接触表面的磨损,引起构件咬合、松动,噪声增加及形成污染源,甚至导致材料表层裂纹的萌生和扩展,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显著降低[1]。在核电系统中,微动源导致的紧配合和间隙配合件的微动损伤现象大量存在。蒸汽发生器是核电关键设备,微动损伤是导致其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防止蒸汽发生器的破损,是核能工程的重大课题[2,3]。I-800合金具有高热强性、良好的耐蚀性和抗氧化能力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核电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文献研究显示,对I-800合金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均匀腐蚀、应力腐蚀和疲劳等[4~6]方面,针对高温微动损伤及其机理的研究较少。本文研究了I-800合金在交叉圆柱接触方式下切向微动的运行特征和损伤机理,对核电关键部件稳定和长寿命运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也对微动摩擦学基础理论及材料表面科学的丰富和发展有一定意义。

2 微动磨损试验材料和方法

试验材料为Ф22 mm ×1.5 mm 的I-800合金管,表面粗糙度Ra 为0.02 μm 。对偶件为

0Cr18Ni9

图1 交叉圆柱接触方式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for Cross

Contact of Cylinders

不锈钢实心圆柱体(Ф=10 mm ,Ra=0.02 μm )。微动试验在PLINT 微动磨损试验机上进行。采用圆管/圆柱水平“十”字交叉接触方式(图1)。

试验参数:法向载荷F n 为50 N 、80 N ;循环次数N 为3×104次;位移幅值D 为2、5、7、10、20、40 μm ;频率为2 Hz ;试验环境为大气;环境温度T 为20~25℃;相对湿度为50%~60%。试验结束后用光学显微镜(OM )、扫描电镜(SEM )、电子能谱(EDX )和三维激光扫描显微镜(LSEM )等进行微观分析。

3 试验结果及讨论

3 1 微动运行规律

F n =80 N 条件下,接触表面不同位移幅值下

收稿日期:2008-11-27;修回日期:2009-06-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5062551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7CB714704)

核 动 力 工 程 V ol. 30. No. 5. 2009

68微动摩擦特性的三维曲线[7]如图2所示。

根据图2的曲线形状特征,将微动运行分为3个区域:部分滑移区(直线闭合)、混合区(椭圆)和滑移区(平行四边形)。当F n =80 N 、D =2 μm 时,F t -D 曲线呈封闭直线。这时,微动处于部分滑移区(图2a ),微动磨痕由中心粘着区和接触边缘微滑区组成,其位移主要由接触表面的弹性变形调节,摩擦力相对稳定。当D ≥20 μm 时,F t -D 曲线完全打开,呈平行四边形,接触表面发生较大的相对运动。此时,微动运行于滑移区(图2c ),磨损严重,接触表面的变形逐步转变为弹、塑性及塑性变形。当D =10 μm 时,F t -D 曲线介于以上。二者之间,在微动初期微动运行状态以滑

移为主,随着N 增加,摩擦力逐渐增大,几百次循环后F t -D 曲线呈椭圆形,数千次循环后F t -D 曲线逐渐打开,并呈平行四边形。在混合区,2种特征曲线可反复转变多次,最后逐渐稳定(图2b )。

图3为F n =50、80 N ,D =2~20 μm 条件下建立的微动区域分布图,即运行工况图(RCFM )。当F n 一定时,随着D 的增大,微动运行由部分滑移区向混合区和滑移区逐步转变。F n 从50 N 增大到80 N 时,微动的部分滑移区向大位移方向扩展,部分滑移区变宽,而滑移区有所收缩;混合区介于部分滑移区和滑移区之间,其区域范围也有所扩展。

图3 I-800合金运行工况微动图(RCFM ) Fig. 3 Running Condition Fretting Map of Alloy-800

3.2 摩擦系数

图4为2种F n 、不同的D 值下,μ与N 的关系曲线。μ与N 的关系曲线在部分滑移区、混合区和滑移区呈现2种不同特征。在部分滑移区(D =2、5 μm ),μ随N 的变化曲线可分为3个阶段:初始跑合期、上升期和稳定期。初始跑合期经历几次到几十次循环,随后进入上升期。载荷较小时上升期比较平缓,持续时间较长;载荷较大时上升期μ增加较快,持续时间较短。在103次以后μ进入稳定期;稳定期μ随D 和F n 的增加而增加。在混合区和滑移区(D =10、20、40 μm ),μ随N 的变化曲线分为4个阶段:初始跑合期、上升期、下降期和稳定期。图4显示μ出现明显的峰值。在F n 为80 N 和50 N 的情况下,混合区μ曲线的峰值高于滑移区。载荷一定时,μ曲线峰值出现的先后顺序与D 有关。D 越大,初始跑合期越短,峰值出现越早。混合区和滑移区的稳定阶段,μ基本保持不变;D 增加时μs 增大。在摩擦系数曲线的不同阶段,摩擦磨损机制不同。

a D =2 μ

m

b D =10 μ

m

c D =20 μm

图2 不同位移幅值下微动摩擦特性三维图

(Fn=80 N )

Fig. 2 Evolution of Logs Observed on Alloy-800

at Different Displacement Amplitudes (Fn=80 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