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区域经济学是以区域为着眼点,运用以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主要手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是近几十年才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摆脱了过去前苏联以生产力布局为基础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束缚,国内出现了大批的对西方区域经济学进行引进与介绍的论文与专著,本文就是力图对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与介绍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综述。

标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一、主要的区域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中,选择某个特定的产业作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学者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出主要的研究观点和结论。

一、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1.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认为,由于资源、市场和制度等因素的存在,特定的产业在某个地区会形成聚集效应。

地区可以选择利用已有的产业基础,发展相关的产业,以形成主导产业。

2.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地区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该选择那些与其自然资源、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等因素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

这样可以使地区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3. 知识经济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强调地区应该选择那些与其知识产权、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等因素相对应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因为这些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二、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和指标1. 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工具,用于评估地区的内外部环境。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可以通过SWOT分析来评估地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以便确定适合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2. 因子比较法因子比较法是一种常用的经济学方法,用于比较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条件。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因子条件进行比较,可以选择与该地区的要素条件相匹配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3. 产业链分析法产业链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工具,用于分析产业内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关联。

通过对产业链的分析,可以选择对地区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关键环节作为主导产业。

三、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许多学者利用上述方法和指标对特定地区的主导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层面上,一些研究关注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地区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密切相关。

在国别层面上,一些研究关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主导产业的选择差异,并探讨了因素比较理论和知识经济理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中的适用性。

区域主导产业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13 筱 原三 代 平的“ 入 弹性 基准 ” 生产 率上 升 基准 ” . 收 和“
2 世纪 5 年代 中期 , 0 O 为规划 日 本产业结构 ,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了选择主导产 业的两条基准 , 收入弹性基准” 生产率上升基 准” 收入弹性基准” 即“ 和“ 。“ 是指 产品的需求增 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之 比。收入弹性大于 1 的产业和产品 , 明随着收入的增加 , 说 需求增加 更快 , 弹性小于 1 的产业和产品 , 说明随着收入 的增加 , 需求相对减少。显然 , 随着国民收入的 增长, 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 中的比重将逐渐提高。选择这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 符合 产业结构演进的方 向, 因为这些产业有较高的国际和 国内市场需求 , 能够以较快 的速度增长 。
经济效益较好 , 能够吸引各种资源向该产业流动 , 而促进该产业的更快发展 , 从 加快发展生产 率快的产业 , 就能促进国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按这一基准选择主导产 业, 就是选择技术进步陕, 技术要素密集 , 经济效益好 的产业 。
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出版的《 产业经济辞典》 对主导产业界定如下 : 主导产业亦称“ 带头产 业” “ ,起爆剂产业”是一国产业结构中需求价格和收入弹性极高, , 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先导型
产业 。从实际操作来看 , 区域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阶段居于支配地位的地 区专 门化产业或产业群 , 是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区域主导产业 的建立和发展有 利于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促进劳动力就业 ,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 展。因此正确地评价区域各产业部门的优势 , 确立主导产业 , 对于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陈慧义‘ 。 张 敏

基于AHP的黑龙江省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基于AHP的黑龙江省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引 言
主导 产 业是 指 一 或 地 区 存 经 济 发 国
展 的 某 阶 段 有 若 T 产 业 部 门 对 产 业 结 构 和 经 济 发 展 起 着 导 向性 币1 动 性 的 作 用 【 带 井 具 有 广‘ 的 去 市 场 前 景 和 技 术 进 步 能 阔 力 的 产 业 ,是 在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各 阶 段 居 于 支 配 地 位 的 地 区 专 门化 产 业 或 产 业 群 , 足 构 建 区 域 核 心 竞 争 力 的 ‘ 重 要 个 发 展 面 。 主 导 产 业 的 形 成 和 发徙 是 经 济 发鼹 中一 个重 要 的经 济 现 象 ,作 为 一 个 一 家 或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不 同 阶 段 的 经 济 增 长 点 , 该 国 家 或 地 区 产 、 结 构 的 演变 方 向 对 【 I , 和趋 势具 有 导 向作 用 ,它 反 映 和 决 定 了一 个 国 家 或 地 区 经 济 的 总 体 水 平 和 发 展 前 景 ,决 定 着 整 个 国 家 或 地 区 的 经 济增 长 和 产业 结 构 的合 理 化 ,对 经 济 发展 和 产 、 升 l 级 起 着 关 键 作 用 。 要 实 现 产 业 结 构 的 合 理 化 , 就 必 须 正 确 地 进 行 主 导 业 选 择 , 其 他 产 业 只 有 围 绕 着 主 导 产 业 彳 能 实 现 断 的 增 长 和 发 展 。 黑 龙 江 省 是 一 个 有 着 特 殊 地 理 位 置 , 资 源 较 为 丰 富 并 且 在 东 北 亚 区 域 经 济 体 中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的 省 份 ,如何在 市场 经 济 中得到 自身经济 的 长足 持续 发展 ,就 需要 准确 的 定位 支持 与 发 展 本 省 的 主 导 产 业 。 黑 龙 江 省 的 主 导 产 业 随 着 经 济 发展 和 产 业 结 构 的 变 化 , 也 经 历 多 次 的 变 化 。 本 文 通 过 对 黑 龙 江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研究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研究
内蒙古财 经学 院学报
21 02年
第 2期
区域 战略性新 兴产 业选择研究
沈 孟 康
( 山职业 技术 学 院 中
[ 摘
经 济管理 系 , 东 中山 5 80 略性 和新 兴性 ” 三个特征 , 区域 战略性新 兴产业选 择应坚 持国家意 志与 区域 特征 相
究.
3 7
要 素 J 。张岩 认 为 产 业 的增 长潜 力 和 带 动效 应 是
二 是定 量分 析 与定性 分析相 结合 的原则 。定性 分 析与定 量 分析 二 者 统 一且 相 互 补充 , 性 分 析 是 定
新兴产业确立的基本条件 , 其次应该是产业 的比较 优势、 技术进 步 、 向性 水 平 、 持 续发 展 和就 业 能 外 可 力等- 。贺正楚等认 为从政府支持 , 9 J 资源环境 , 市
场, 技术 研 发 , 略新 兴 性 五个 方 面进 行 选 择 ¨。 战 。。 综 合 来 看 有 以下 观 点 l [】一【 战略 性新 兴 产 业 - 1 2 1 1 】 , 选择遵 从 比较 优 势原则 、 场需 求原则 、 市 技术 自主原 则 、 碳生态 化原 则 、 业关 联原 则 、 业规模原 则 、 低 产 产
循 技术 前沿 与适 宜性 的统一 、 市场容量 、 业关 联效 产
近两年 来 , 内学 者 对 “ 国 战略性 新 兴 产业 ” 展 开 了广 泛研 究 , 关 于 战 略 性新 兴 产业 选 择 的研 究 较 但
少, 尤其是基 于区域视角 的 战略新 兴产业 选择研究 更
少 。综 观国 内研究 文献 , 大致包括 以下两方面 内容 。
[ 关键词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 ; 产业选择 ; 层次分析法 ; e h 法 Dl i p [ 中图分 类号 ] 2 4 9 1 2 . 7 [ 献标识码 ] 文 A [ 文章编号 ] 04—59 (02 0 03 0 10 2 5 2 1 )2— 0 7— 5

高新区建设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

高新区建设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
表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典型研究
基准

代表学者
代表性观点
吴海 民、 王 建 军 、 基准说 方美 产业运行 的 D A有效基准 E
三基准说 周振华
四基准说 党耀 国、刘思峰 、 李炳军 、缪瑞林
增长后劲 基 准 ,短 缺替 代 弹 性 基 准 ,
瓶颈效益基准 产业关 联度 基准 ,收入弹 性基 准 ,增 长率基准 ,劳动就业基准
高新技术开发 区 ( 以下简称高新区)是高新 技 术产业集聚的主要场所 ,高新 区经济的崛起 和快速 发展 ,是带动 、辐射 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 我国 自18 年至今 ,已建立了 5 98 6个国家级高新区, 遍布在东、中、西部 2 9个 省、 自治区 、直辖 市内, 这些 高新 区 已在 带 动地 方 乃 至 国家 国 民经 济 发 展 中 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 09年 7月 ,科技部发布了 《 关于发挥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 ,促进经济 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强调要进一步发挥 国家 高新 区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增 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同时 ,加强对省级 高 新 区建设 的指导 和培 育 ,要 求对 有优 势 、有 特色 、 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 区加快审批 ,升级为 国家高新 区。该政策的出台,使许 多省级高新 区加快 了向国 家级升级转型的步伐 ,而许多地方工业园 区也开始 了向省级高新 区升级的规划和建设 。而从我国高新 区目前的建设 和发展现状看 ,许多高新 区还不同程 度的存在着主导产业重叠、产业结构雷同 、项 目规 模偏小 ,区域特色不突 出等问题。高新 区主导产业 的选择 、培育是高新 区实施产业政策 的一大战略 目 标 ,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 以主导产业 作为核心,以 带动整个 区域经济 的发展 ,这 是人们 在总结美 国、 日 本和德 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轨迹后得出 的共识。本文即在这种背景下 ,就高新 区规划建设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地方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决策,影响着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

本文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研究发现,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各种方法和理论,用于指导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整合各种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加有效的选择方法,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影响因素、方法、国内外研究、研究方法、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一直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禀赋、优势产业以及市场需求的主导产业,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成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主导产业可能面临市场转型、技术更新等问题,而新兴产业的崛起也为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深入研究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旨在解释本研究的动机和重要性,引导读者对本文的关注和理解。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地总结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具体来说,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内在机制,探讨不同因素对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以及各种方法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可以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优化布局和发展。

产业园区规划综述及研究

产业园区规划综述及研究

产业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
产业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生产要素聚集
产业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 产业主导特征
产业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 创新突破阶段
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解读
科技都市模式(财富凝聚阶段) 第四个阶段 科技都市模式(财富凝聚阶段)
产业园区的规划
• 1产业园区新的规划理念 • 2产业园区的规划方法 • 3产业园区的规划框架
产业园区的规划框架
• 1产业园区规划的背景 产业园区规划的背景 • 主要包括产业园区规划的目的、意义以及产业园 区发展的有利条件等。 • 2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 主要包括产业园区的区位选择、功能定位、产业 定位等。
产业园区的规划框架
• 3 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 主要包括产业园区的用地布局、各功能区的建设 规模与产业布局。 • 4产业园区的投资成本与收益估算 产业园区的投资成本与收益估算 • 主要包括产业园区总投资、分阶段投资、成本估 算、产值、销售收入及销售税金估算和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评估。
产业园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趋势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 趋势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 氛围培育” 转变 产业园区的发展, 产业园区的发展,未来必然应该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 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 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 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 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同样也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 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 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 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 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瞭望观点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王燕郭立宏
摘要:产业集聚理论是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产业 集聚现象日益发展,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也开始成为经济学家首要关注的主题。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集 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研究和阐释;二是对产业集聚测度方法探究 和对区域产业集聚现状实证研究;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研究。
一、国外产业集聚研究
(一)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外学者 从不同视角展开了一系列的有益研究,认识和理解因经济 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产业空间布局现象。通过对文献归纳和
总结,研究产业集聚形成的相关经典理论主要包含有以下 五个方面。
1. 古典产业区理论: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等 马歇尔(Marshall.1890 )最早关注并系统研究产业集 聚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著作《经济学原理》阐述工业集 聚的特定地区成为“产业区”,大量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 在“产业区”内集聚。并且引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 部规模经济”这两个重要概念,由于受到“外部规模经济” 的影响是导致这些相互关联的企业能够在产业区内集聚的 根本原因。外部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由于 地理位置接近,减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以及运营成本。 其次,可以通过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中更容易获得专业化 的投入。第三,产业区可以和地方生产系统相互融合,推 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工业区位理论:代表人物有韦伯、廖什和胡佛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ber,1909 )在《论工业区位》 一书中首次提出“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论是工业企 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为了生产上成本最低而形成集聚
5.竞争力理论 :代表人物有波特 波特(Porter,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通过对美国、英国、 德虱日本等国家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从企业竞争战略 和竞争优势角度对集聚现象进行分析,提岀产业集聚概念, 同时还构建“钻石”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产业集聚现象, 认为需求因素、要素因素、竞争战略、相关产业这四个方面 因素是影响产业竞争力关键因素,这四个关键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一个钻石体系,并通过“钻石”模型解 释产业集聚形成原因。同时他还指出产业竞争优势对国家竞 争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国内 几个区域中已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叫 (二)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 自马歇尔首次提岀产业空间集聚原因以来,管理学 家、经济学家以及地理学家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积极的探 索,他们构建不同测度模型对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其中主 要包括对产业集聚度测量方法、测量指标进行深入探讨。 从以往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测度所用评价方法来看,根 据测度对象具体特征和研究目的不同以及资料数据的可获 得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偏定性的测度方法,如波特 (Porter.1990 )的钻石模型评估方法,这种定性测度方法目 前较少使用;二是偏定量的测度方法,常用的有: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Kfl)、空间基尼系数(G)、空间集聚指数 (EG)、区位爛(LQ)、行业集中度指数(% )、规范 爛(e-E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综述
【 摘 要 】 区 域 主 导 产 业 理 论 对 地 区产 业 经 济 的 发 展 起 着 重
要 的 指 导 作 用 。本 文 从 选 择 基 准 、 指 标 和 评 价 方 法 几 个 方 面 对
价的精度 , 但是也增加了其难度 。叶安宁综述 了各个 基准说 的 代 表性 观点 ; 何景 明 、 卢旭提 出主 导产业 选择基准 应从 其基 本
区域 主 导产 业选 择 理 论 进 行 了综 述 , 重 点 对 比 了各 种 评 价 方 法
的优缺 点, 分 析 了 目前 区域 主 导 产 业 选择 研 究存 在 的 问 题 和 不
特征 、 产业结构的演替趋势 以及世界各国在 工业化进程 中具 有
普 遍性 的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 、 我国产业 结构的现状及 经济发
等等。

选 择 基 准 研 究
对于主 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来说 , 众说 纷纭 。国 内学 者借 鉴 经典的 “ 赫 希曼基准 ” 、 “ 罗斯托基准 ” 和“ 筱 原基准 ” 等, 根 据
现有 的研 究结果表明 , 区域主导产业 决策基准 的确定应该
从区域的层面选择符合现实政治 经济情况 的决策基准 , 其 内容
阶段 的技术进步 和产业 结构升级转换 具有 重大 的关键性 的导 向作用和推动作 用 , 对经济增长具 有很强的带动性 和扩散性 的 产业 。在经 济发展进程 中 , 地区的资源和技术是有限的 , 无法使 每个部 门得 到均 衡发展 , 需要把 稀缺的资源和 有限 的技术集 中 来优先 发展主导产业 , 同时 以此来带动和促进 其它非主导产业
基准 、 可 持续发展基 准 , 这类基准 由于定 义的 名称差异 而有所
不 同 ;另一部 分是体现 研究领域 特点或 者需 要考虑 的特别 因

产学研综述

产学研综述

所谓"产学研结合"是指企业(产业界)、大专院校(学术界)、科研机构(研发机构)所组成的联合体,各方以战略联盟的方式进行合作,合作各方基于各自的战略目标相互提供资源,以实现产、学、研"三赢"的结果。

文献中,也有"产学合作"、"研学合作"、"政产学合作"或者是"政产学研合作"等概念,其差别仅在于不同概念所强调的主体不同、涉及的程度不同,其实际运作过程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经济一体与国际竞争的加剧,大大加快了产学研合作的速度,以大量科技园区的兴办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为标志,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日益多元化发展,在国家自主创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产学研实践起步较晚,基本与市场经济转轨同步,其蓬勃兴起则是近10 年间的事情。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论1.2.1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1)理论根源①创新理论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Schumpeter)在其出版的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和核心,并定义出“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而这种函数是不能分解为小的步骤的。

【1】这种“生产函数的变动” 指的是在新的体系中引进的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由创新理论发展而来的技术创新理论就以“组合”与“过程”为核心,从而充分体现出经济的动态发展特征。

产学研合作完全秉承了技术创新理论的思想,是对技术创新理论的实际运用,即让学研方的技术通过扩散和转移转变为企业的市场功能,实现经济价值。

创新理论另外一个成熟的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英国学者弗里曼(Freeman)在1987年出版的著作《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中明确指出,创新系统是国家内部系统组织及其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产学研合作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创新系统。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经济学的视角一、关于区域间发展关系研究(一)均衡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各地区、各产业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其代表人物有赖宾斯坦、纳克斯和罗森斯坦一罗丹。

赖宾斯坦(Leibenstein H,1957)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保罗·罗森斯坦一罗丹(P.N.Rosenstein 一Rodan,1943)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

该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

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纳克斯(R.Nurkse,1953)认为,在不发达国家中,贫穷既是其资本形成率低下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资本缺乏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资本形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

均衡发展理论注重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地区和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指在某一地区中,选择一个或一些特定产业作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和转型升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国和地区都在积极进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以期能够通过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1.《区域主导产业的静态分析与动态演化研究综述》(黄婷婷,卢高学,田琦,2019年):该文献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和总结,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静态分析和动态演化进行了论述。

重点分析了静态分析的方法和理论框架,并讨论了区域主导产业的动态演化机制。

2.《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式研究》(王志军,周晓宇,2017年):该文献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模式。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案例分析,归纳总结了不同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模式,并探讨了其选择的原因和效果。

3.《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传统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研究》(李明,韦凌雁,2015年):该文献通过对我国传统产业升级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传统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对传统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国区域优势产业理论体系研究综述

我国区域优势产业理论体系研究综述
( 9O ) , 1 7 一 男 重庆 人 , 重庆 邮 电大 学 经 济管 理 学 院 副教 授 , 士生 导 师 , 要 研 究 方 向 为产 业 经 济 、 息经 济 。 硕 主 信
3 6
我 国 区 域 优势 产业 究 模 式 , 产 业 发 展 速 度 、 业 关 联 从 产
从 区域经 济角度讨 论选 择 并优 先 发展 优 势产 业 的 问 题, 这表 明区域优势 产业越来 越多 的引起各地 区 的重
视 。 笔 者 通 过 大 量 文 献 采 集 认 为 区 域 优 势 产 业 理 论 体 系 研 究 的 提 出一 方 面 可 以 克 服 目前 我 国 各 地 区 产
, 一
,, .


/ 。
2 ( [



-●一

2 4 ( 0 2O I5 2 O) 7 2 (8 9 ,
9 早
i 翌 一 _],
‘ I —

2 2 l 0
2b {3
图 1 学术 关注度 的趋势 图 我 国学 者结合各 学 科 领域 的相 关 知识 对 区域 优 势 产业理论 从 三 个 部 分展 开研 究 : 优 势 产 业 的 内 ① 涵、 特征 、 用以及与 其他产业 类型 的对 比分析 ; 作 ②优 势产业 的选择 基准和 方法 ; ③优 势产业 的形 成机 制和 培育措施 。本 文从 以上 三部 分 着手 , 我 国 2 对 o世 纪 9 O年代至今关 于 区域优势产 业理 论体 系研 究 的相关 提 出了 自己的认识 , 陈长 民较 早 的对 优势产业 内涵进 行 了详 细 的论 述 , 指 出优 势产业是 对提高 和改善整 他 体产业 结构水平 有着特 殊作 用 的产业 , 它排斥 广泛空 间上产业 结构 和产品结 构 的趋 同性 , 更多地是 一个地

主导产业选择标准

主导产业选择标准

主导产业选择标准主导产业是指在某一地区或国家中具有重要经济地位和竞争优势的产业。

选择主导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可以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选择主导产业的标准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主导产业选择标准。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选择主导产业的首要考虑因素。

一个具有潜力的主导产业应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和增长空间。

市场需求的分析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来进行,以了解市场的规模、增长率、趋势和竞争状况等。

资源优势资源优势是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依据。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

选择主导产业时,要考虑该地区或国家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以确保在产业发展中具有竞争力。

例如,一个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选择主导矿业产业;一个国家拥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研发能力,可以选择主导高新技术产业等。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环境下,选择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前瞻性的产业,可以增强地区或国家的竞争力,并为长期发展提供动力。

技术创新的能力可以通过研发投入、专利数量、技术壁垒等指标进行评估。

产业链完整性产业链完整性是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考虑因素。

一个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可以在整个价值链中获得更大的增值空间,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产业链完整性包括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到下游的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覆盖情况。

选择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主导产业可以提高地区或国家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选择主导产业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选择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要考虑产业的环境影响、资源利用效率、绿色技术应用等可持续发展指标,以确保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影响因素。

政府的产业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投资环境等都会对主导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选择主导产业时,要考虑政府对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导向,以确保产业发展的顺利进行。

论文文献综述模板

论文文献综述模板

文献综述模版1、产业化的内涵、必要性方面。

“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产业” 本来意义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有时也专指工业。

后来随着“三次产业”的划分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则推而广之,泛指各种制造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等的企业或组织。

“产业”这个概念是属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与宏观经济的单位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的总和。

首先,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次,从准宏观的产业结构层次来看,在农业产业分化的同时,农业与农业关联产业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

最后,在农业与其关联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同时,它们之间实现经济联系的准微观的组织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来看,农业产业化本身应该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则更有必要将农业产业化纳入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许多学者积极地运用西方产业经济学的一些理论来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这无疑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和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经济学有着重要意义。

[1](陆英刚,尹坤,2010)农业产业化亦称农业一体化。

它发源于20 世纪50 年代的美国,此后很快推广到西欧、日本以及其他国家。

西方国家农业一体化的基本内容是:农业生产环节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同其他产业(工业企业或商业企业)在经济上或组织上进行着某种协作或联合。

现代农业中出现的各种农工商联合企业,成为实现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具体组织形式。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而出现的。

我国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内涵,权威的表述见于党的十五大报告: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综述
整个经济的发展。
理论从 内部原 因的角 度 阐述 r经 济 活 动在 特定 空 问 聚集 或 区域专 门化生 产 的机 制 。而其 理 论前 提在 于 要 素 的不 可 自
由流 动 。 ( ) 长 极 理 论 2增
法 国经济学 家帕 鲁 于 1 5 9 5年 发表 了论 文《 增 长极 ” “ 概 念 》 提 出了“ 动性单 位” 增长极 ” , 推 和“ 的概念 , 且集 中讨 论 并 了对 经济增 长产生 诱导作 用 的一 系列相 关产业 的特征 : 是 一
己不 具 有 比较 优 势 的 产 品 就 能 获 得 利 益 。 区 域 比 较 优 势
美 国 经济 学 家 兼 经 济 史 学 家 罗 斯 托 在 《 济 成 长 的 经 阶 段 》 , 先提 出 了主 导 部 门 (edn etr 的概 念 , 中 首 1a igsco ) 代 替 之 前 的“ 础 部 门” 基 。罗斯 托在 解 释 现 代 经 济 增 长 的历 史 和 本 质 时 发 现 , 济 增 长 总 是 首 先 发 生 在 某 个 部 经 门—— 主导 部 门 或 主 导产 业 群 。这 些 产 业 部 门最 快 、 最 大 量 地 吸 收新 的 技 术 成 果 , 用 新 的 资 源 ( 成 新 的生 产 利 形 函 数 ) 从 而 降低 成 本 , 加 利 润 和 积 累 ; 的 产 出 ( 品 , 增 它 产 或 服 务 ) 有 相 对 高 的需 求 收 人 弹性 , 而 具 有 持 续 高 的 具 因 部 门增 长 率 ; 迅 速发 展 扩 大 的市 场 , 其 它 部 门产 品或 其 对 服 务 的需 求 , 生 广泛 的直 接 和 间接 扩 散 效 果 , 而 带 动 产 进
象 , 重 于 探 讨工 业 化 过 程 中产 业 之 问 关 系 结 构 、 业 内 部 着 产 企 业 组 织 结 构 变 化 规 律 以 及 研 究 这 些 规 律 的 方 法 。 区 域

论区域主导产业

论区域主导产业

绩效评估在区域开发中的应用
本节将介绍绩效评估在区域开发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进行绩效评估。首先, 绩效评估能够帮助政府和企业实时监测与评估产业发展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 问题。其次,绩效评估能够为政府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提供依据,提高政策的 有效性和针对性。最后,绩效评估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不 断改进和创新。
问题阐述:区域主导产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低附加值、 高能耗、粗放式发展等问题。同时,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区域主导产业 还面临着产业转型的压力,需要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此 外,由于区域主导产业的复杂性,如何有效地评估区域主导产业的效率和发展 趋势,是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
3、DEA方法还可以对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根据计算出的相对效 率值,结合未来的投入产出指标预期,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关区域主导产 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
结论与建议:基于DEA方法的区域主导产业决策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提出以下 建议:
1、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区域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财政 补贴等政策措施,提高这些产业部门的效率和竞争力。
4、根据基准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 整和优化提供了指导方向。
综上所述,基准分析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然而,其不足之处仍需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降 低指标筛选的主观性、提高综合权衡不同指标的能力以及丰富实证分析的案例 研究。也需要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以更好地指导区 域经济的发展。
论区域主导产业
目录
01 区域主导产业:定义、 重要性及发展策略
02
一、区域主导产业的 定义与重要性

中国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主导产业选择及发展模式分析开题报告

中国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主导产业选择及发展模式分析开题报告

中国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主导产业选择及发展模式分析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镇化的主导产业选择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城镇化是一个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重大战略问题,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模式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从而影响着城市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质量和城市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虽然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比如,一些城市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产业结构单一、中小企业发展不够等问题。

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选择主导产业并实现其发展,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主导产业选择及其发展模式的分析,可以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可行性建议和参考。

同时,本研究可以揭示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特定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为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重点探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发展模式。

在研究方法上,将采用文献综述法和案例分析法,从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过去几年的城镇化发展进行梳理,分析不同城市的主导产业选择及其发展模式,并从中总结出适用于我国城市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本研究主要预期成果包括:(1)总结出我国城市发展中可推广的主导产业选择及其发展模式;(2)提出适用于我国城市发展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加深对城镇化发展的认识,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创新点:本研究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出发,对过去几年的城镇化发展进行梳理,并提出适用于我国城市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该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将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与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相结合,寻找适合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路径;(2)注重实证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究城市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思考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综述摘要: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进行了描述,然后综述了国家层面上国内外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最后总结国内学者根据这些原则和基准而得到的关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原则;基准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通常是指那些在区域工业产业体系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代表着地区工业产业结构演变方向或趋势、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部门。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区域政府为了推动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争取动态比较优势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在一定阶段、一定条件下从一定范围的产业群体中选出预期将在未来某一阶段起主导作用的产业。

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既要判断区域开发的经济背景、经济环境、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开发目标;也要考虑资源禀赋、区域特色,投入的保障、产出的效率、市场潜力、产业的成长性和生命周期等。

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第一,关联强度原则。

主导产业应能够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组织、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当那些关联强度大的产业得到优先发展时,通过产业关联而产生一系列带动、支撑与推动作用,并使这些产业派生出对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导向拉动和促进作用,从而产生经济发展中的连锁反应和加速效应,这样必将推动和促进整个区域产业的发展。

第二,发展潜力原则。

区域主导产业必须拥有长期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容量,只有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才能对经济增长具有较高的贡献度,才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因此,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充分体现市场需求情况,应把那些市场需求弹性高的区域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市场需求弹性高的产业不仅能够带来更大的收入、创造更大的需求,而且其发展机遇好、发展收益高、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

第三,技术进步原则。

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应具有较快的技术进步机制和吸纳先进技术的潜力,这样才能推动区域内产业整体技术进步的速度,从而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

技术进步能够促进产业的演进,加快区域产业生产率的上升速度。

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具有提高生产率的巨大潜力,能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可以节省资源、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扩大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大批量的生产和销售,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第四,动态比较优势原则。

在进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时要遵循发挥区域优势原则,这种优势不仅包括现有优势,而且包括后发优势。

这就要求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必须从地区实际出发,着重发挥那些本地拥有竞争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形成能够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以及城市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结构。

另外,还要考虑到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些产业,在目前虽然不具有比较竞争优势,但是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和潜在比较优势或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

这种具有较高加工程度、较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如果选定并经过培育和扶持,可以发展成为区域主导产业。

第五,产业结构升级原则。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适应区域工业化所处阶段,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主导产业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发挥带动和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动态调整和优化升级。

第六,资源优势原则。

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建立在深刻认识本区域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上,具有相对集中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社会发展基础,才能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同其它区域的竞争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

在考察资源优势时,要用发展的眼光,从长远来考察。

第七,保护环境原则。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保护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在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时,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二、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1.国外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国外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的背景是国民经济,是基于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总结对落后国家的启示这样一种假设。

或明确或隐含地假设空间是均质的,因而完全抽象掉了产业的空间因素。

选择基准主要体现的是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需求弹性高、生产率上升快、对其它相关产业的拉动和推动性强、资源禀赋优势明显等基础特性。

因此,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见表1。

2.国内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研究国内学者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各种基准。

除了借鉴比较有影响力的如“赫希曼基准”、“罗斯托基准”、“筱原基准”等。

国内学者也根据相应经济理论,提出了相关的选择基准,并应用于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

如:比较优势基准、产业协调状态最佳基准、周振华的增长后劲最大化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瓶颈效应基准。

结合对主导产业的不同认识,研究者们提出不同的基准构成。

包括“三基准说”、“四基准说”、“五基准说”、“六基准说”、“七基准说”。

各代表性观点简要总结如表2所示:三、国内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研究我国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的最大进步,就是许多学者认识到了直接借用国民经济主导部门的选择基准来指导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理论假设是各地区的均质化,忽略了各经济区域的空间特性。

朱欣民博士(2004)总结了二者的区别,认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与区域主导产业显然是不同的,国民经济要考虑产业结构优化和工业体系完整,而区域经济更注重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区域经济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国民经济那样面面俱到、无所不包,而是要突出重点和特色,形成独到的优势。

有必要结合区域空间特性找出一些反映区域特性的基准作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补充。

目前关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创新率或吸收创新率基准。

创新率是指产业作为创新源,其自创新或原创新发生的速度和效率。

吸收创新率是指产业作为创新的接受、引进者,其从外部引入创新的速度和效率。

高创新率或高吸收创新率是主导产业最重要的特征。

只有具备较高的创新率或吸收创新率,主导产业才能通过创新的产业间扩散,带动相关产业素质、层次的整体跃迁,才能发挥结构高级化的导向作用;也只有具备较高的创新率或吸收创新率,主导产业才具有动态比较优势,才能承担起争取、维持区域经济动态比较优势的重任。

第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生产率上升率是指产业产出与全部投入要素之比的增长率,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它反映了产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和程度。

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越高,其生产率提高的能力和潜力就越大,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就越高,产业市场竞争能力也就越强,从而该产业成为具有最大相对优势产业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第三,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需求收入弹性是产业需求变动率比率。

它是衡量收入水平变动对产业市场需求影响程度的一个指标。

某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高,表示随人均收入提高,人们对该产业的需求增长量将比较大,从而产业的成长空间比较大,发展前景比较好。

第四,产业关联度基准。

产业关联度是指特定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联系的紧密程度。

它反映产业间普遍存在的供给、需求关系。

如果特定产业的关联度比较大,则表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力比较强,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力比较大,从而对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也比较大。

第五,规模经济性基准。

规模经济性是指随着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收益不断递增费用不断递减的现象。

规模经济性包括工厂规模经济性、企业规模经济性和产业规模经济性。

规模经济性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规模经济性作为产业追求自身成长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它对产业的成长能力有着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产业的一项基本属性,规模经济性的存在,又为政府扶持和保护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六,比较优势度基准。

在区域经济理论中,比较优势是指某一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

它可划分为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

静态比较优势是指自然形成的比较优势,而动态比较优势是指可以由人类的经济活动创造出来的比较优势。

区域主导产业应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是由区内动态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产业或产业群。

第七,过密环境基准。

过密环境基准是指政府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以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低、生态既不失衡又不至于造成过度集中的环境等为选择基准。

它的着眼点是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求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完全按照前面提出的四个纯经济标准选择主导产业,有可能使区域经济走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再以更大的代价来治理环境的发展道路。

过密环境基准也可以称为可持续发展基准,它需要考虑的指标包括产业百元产值的水资源消耗率、产业百元产值的能源消耗率、产业百元产值的排污率(污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烟尘排放量)等。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就要尽量选择那些使用可再生资源又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产业进行政策倾斜,重点扶持,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

应该看到的是,上述选择基准都是抽象出来的理论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可以参考以上基准,可以作为政府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主导产业,但并不要求其满足全部的基准,一般来说只要满足其中几个甚至一个基准,再结合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和约束条件考虑,就可以作为政府重点扶持产业的考虑对象。

在确定主导产业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客观选择基准外,还应充分考虑产业成长所面临的外部约束条件和各地的具体经济情况,在这两者中,忽略了前者则失去了判断标准,忽略了后者则使主导产业选择失去可操作性。

因此,应将选择基准和外部约束条件结合起来,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区域主导产业,使之能充分发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1] 陈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含义、原则与基准[J].理论探索,2004(2).[2] 曹芳萍,朱满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研究[J].理论探索,2007(7).[3] 刘运,余东华:科学发展观下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原则、基准与约束条件[J].山东社会科学,2009(1).[4]李飞: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07(3).[5]关爱萍,王瑜: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J].统计研究,2002(12).[6]卢正惠:区域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J].经济问题探索,2001(6).[7]李新,王敏晰: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