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综述
摘要: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进行了描述,然后综述了国家层面上国内外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最后总结国内学者根据这些原则和基准而得到的关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原则;基准
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通常是指那些在区域工业产业体系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代表着地区工业产业结构演变方向或趋势、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部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区域政府为了推动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争取动态比较优势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在一定阶段、一定条件下从一定范围的产业群体中选出预期将在未来某一阶段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既要判断区域开发的经济背景、经济环境、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开发目标;也要考虑资源禀赋、区域特色,投入的保障、产出的效率、市场潜力、产业的成长性和生命周期等。
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第一,关联强度原则。主导产业应能够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来组织、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当那些关联强度大的产业得到优先发展时,通过产业关联而产生一系列带动、支撑与推动作用,并使这些产业派生出对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导向拉动和促进作用,从而产生经济发展中的连锁反应和加速效应,这样必将推动和促进整个区域产业的发展。
第二,发展潜力原则。区域主导产业必须拥有长期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容量,只有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才能对经济增长具有较高的贡献度,才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因此,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充分体现市场需求情况,应把那些市场需求弹性高的区域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市场需求弹性高的产业不仅能够带来更大的收入、创造更大的需求,而且其发展机遇好、发展收益高、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
第三,技术进步原则。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应具有较快的技术进步机制和吸纳先进技术的潜力,这样才能推动区域内产业整体技术进步的速度,从而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技术进步能够促进产业的演进,加快区域产业生产率的上升速度。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具有提高生产率的巨大潜力,能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技术进步快的产业,可以节省资源、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扩大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大批量的生产和销售,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第四,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在进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时要遵循发挥区域优势原则,这种优势不仅包括现有优势,而且包括后发优势。这就要求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必须从地区实际出发,着重发挥那些本地拥有竞争优势和资源优势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形成能够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以及城市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结构。另外,还要考虑到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产业,在目前虽然不具有比较竞争优势,但是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和潜在比较优势或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这种具有较高加工程度、较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如果选定并经过培育和扶持,可以发展成为区域主导产业。
第五,产业结构升级原则。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适应区域工业化所处阶段,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主导产业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发挥带动和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动态调整和优化升级。
第六,资源优势原则。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建立在深刻认识本区域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上,具有相对集中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社会发展基础,才能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同其它区域的竞争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在考察资源优势时,要用发展的眼光,从长远来考察。
第七,保护环境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护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保护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时,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二、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
1.国外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
国外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的背景是国民经济,是基于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总结对落后国家的启示这样一种假设。或明确或隐含地假设空间是均质的,因而完全抽象掉了产业的空间因素。选择基准主要体现的是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需求弹性高、生产率上升快、对其它相关产业的拉动和推动性强、资源禀赋优势明显等基础特性。因此,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见表1。
2.国内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研究
国内学者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各种基准。除了借鉴比较有影响力的如“赫希曼基准”、“罗斯托基准”、“筱原基准”等。国内学者也根据相应经济理论,提出了相关的选择基准,并应用于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如:比较优势基准、产业协调状态最佳基准、周振华的增长后劲最大化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瓶颈效应基准。结合对主导产业的不同认识,研究者们提出不同的基准构成。包括“三基准说”、“四基准说”、“五基准说”、“六基准说”、“七基准说”。各代表性观点简要总结如表2所示:
三、国内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研究
我国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的最大进步,就是许多学者认识到了直接借用国民经济主导部门的选择基准来指导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理论假设是各地区的均质化,忽略了各经济区域的空间特性。朱欣民博士(2004)总结了二者的区别,认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与区域主导产业显然是不同的,国民经济要考虑产业结构优化和工业体系完整,而区域经济更注重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区域经济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国民经济那样面面俱到、无所不包,而是要突出重点和特色,形成独到的优势。有必要结合区域空间特性找出一些反映区域特性的基准作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补充。
目前关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创新率或吸收创新率基准。创新率是指产业作为创新源,其自创新或原创新发生的速度和效率。吸收创新率是指产业作为创新的接受、引进者,其从外部引入创新的速度和效率。高创新率或高吸收创新率是主导产业最重要的特征。只有具备较高的创新率或吸收创新率,主导产业才能通过创新的产业间扩散,带动相关产业素质、层次的整体跃迁,才能发挥结构高级化的导向作用;也只有具备较高的创新率或吸收创新率,主导产业才具有动态比较优势,才能承担起争取、维持区域经济动态比较优势的重任。
第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生产率上升率是指产业产出与全部投入要素之比的增长率,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它反映了产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和程度。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越高,其生产率提高的能力和潜力就越大,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就越高,产业市场竞争能力也就越强,从而该产业成为具有最大相对优势产业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第三,需求收入弹性基准。需求收入弹性是产业需求变动率比率。它是衡量收入水平变动对产业市场需求影响程度的一个指标。某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高,表示随人均收入提高,人们对该产业的需求增长量将比较大,从而产业的成长空间比较大,发展前景比较好。
第四,产业关联度基准。产业关联度是指特定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联系的紧密程度。它反映产业间普遍存在的供给、需求关系。如果特定产业的关联度比较大,则表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力比较强,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力比较大,从而对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也比较大。
第五,规模经济性基准。规模经济性是指随着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收益不断递增费用不断递减的现象。规模经济性包括工厂规模经济性、企业规模经济性和产业规模经济性。规模经济性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规模经济性作为产业追求自身成长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它对产业的成长能力有着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产业的一项基本属性,规模经济性的存在,又为政府扶持和保护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六,比较优势度基准。在区域经济理论中,比较优势是指某一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它可划分为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静态比较优势是指自然形成的比较优势,而动态比较优势是指可以由人类的经济活动创造出来的比较优势。区域主导产业应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是由区内动态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产业或产业群。
第七,过密环境基准。过密环境基准是指政府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以环境污染少、能源消耗低、生态既不失衡又不至于造成过度集中的环境等为选择基准。它的着眼点是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求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