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分解
园路的线形设计和基本原理
60
80
磐石、卵石路面 5
70
80
粒料路面
5
60
80
改善土路面 5
60
60
游览小道
3 ——
80
自行车小道 3
30
——
广场、停车场 3
60
70
特别停车场 3
60
70
特殊 100 100 110 70 80 80 —— —— 100 100
横坡/‰
最小 15 15 20 30 25 25 15 15 15 5
最大
25 25 30 40 35 40 30 20 25 10
4.弯道与超高:
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产生横向推力叫离 心力。这种离心力的大小与车行速度的平 方成正比。为了防止车辆向外侧滑移,抵 销离心力的作用,就要把路的外侧抬高。
三.无障碍铺装设计
1.路面宽度不宜小于1.2米,回车路段路面宽 度不宜小于2.5米。 2.若为坡道,道路纵坡一般不宜超过4%,且 坡长不宜过长,在适当距离应设水平路段, 并不应有阶梯。其尽头应有1.8米的休息平台, 以便回车和休息。轮椅要求坡面的最大斜率 为1:12,即为5度。坡道的最长距离为10米。
3.平曲线半径:
概念:当道路
由一段直线转 到另一段直 线 上去时,其转 角的连接部分 均采用圆弧曲 线,这种圆弧 的半径称为平 曲线半径。
自然式园路的曲折迂回,平曲线变化主要 由下列因素决定:
园林造景的需要。 当地地形、地物条件的要求。 在通行机动车的地段上,要注意行车安全。 在条件因难的个别地段上,在园内可以不 考虑行车速度,只要满足汽车本身的最小
第一节 园路的线形设计
一、平面线形设计
1.线形种类 平面线形的种类包括直线、圆弧曲线、 自由曲线三种。
公路工程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原则和要点
公路工程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原则和要点公路工程中,平面线形交叉是指两条或多条道路在平面上的交叉部分。
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是公路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公路的安全、流畅和舒适性。
本文将介绍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原则和要点。
一、设计原则1. 安全原则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首要考虑的是安全。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车辆的行驶速度、交通流量、视距条件、道路标志和标线等因素,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性。
2. 流畅性原则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保证交通的流畅性。
设计师应该考虑到车辆行驶的方向、速度、转弯半径等因素,以确保交叉口的流畅性。
3. 舒适性原则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保证交通的舒适性。
设计师应该考虑到车辆行驶的垂直度、水平度、减速度等因素,以确保交叉口的舒适性。
4. 经济性原则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节约成本。
设计师应该考虑到交叉口的规模、材料、施工工艺等因素,以确保交叉口的经济性。
二、设计要点1. 交通流量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交通流量。
设计师应该根据交叉口的交通流量确定交叉口的规模和形式,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流畅。
2. 转弯半径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考虑到车辆的转弯半径。
设计师应该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转弯半径确定交叉口的半径和弧度,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流畅。
3. 视距条件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考虑到视距条件。
设计师应该根据交叉口的位置和形式确定视距条件,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舒适性。
4. 道路标志和标线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考虑到道路标志和标线。
设计师应该根据交叉口的形式和交通流量确定道路标志和标线,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流畅。
5. 环境因素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考虑到环境因素。
设计师应该根据交叉口所处的环境确定交叉口的规模和形式,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美观。
6. 施工工艺和材料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施工工艺和材料。
设计师应该根据交叉口的规模和形式确定施工工艺和材料,以确保交叉口的经济性和质量。
第五章线形设计
2. 平直路段运行速度
(1)当直线入口速度等于期望速度时,车辆在平 直路段上保持期望速度匀速行驶,直线段出口运 行速度vout等于期望速度 v e 。 (2)当直线入口速度小于期望速度时,直线段出 口运行速度 vout 按公式 计算;当计 算出的运行速度大于或等于期望速度时,取期望 速度。 (3)当入口速度大于期望速度时,车辆将减速行 vout 为期望速度。 驶,直到期望速度后匀速行驶,
2β≤α
式中:α——路线转角(°) β——回旋线角(°)。
2. S型曲线 定义: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反向回旋线 连接的组合形式。
要求:
从行驶力学与线形协调、超高过渡考虑,宜 ; 当采用不等参数时,比值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小于 1.5为宜。
两回旋线以径向连接为宜,当条件受限不得已插入短
直线或相互重合时,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L应符合下 式规定:
2. 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 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是指对 同一路段的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差值进 行评价。 当同一路段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差值大 于20km/h时,应对该路段的设计指标进行 安全性检验和调整。
若路段运行速度高于设计速度时,应按运 行速度检验和调整,否则行车不安全; 若路段运行速度低于设计速度时,只要运 行速度连续,行车是安全的,不必调整。
上线辅曲线半径与主曲线半径比值不宜大于 2.0。 两相邻回头曲线间应尽可能拉开距离。 仅适用受限的三四级公路及山城道路。
要求:
上线辅曲线半径与主曲线半径比值不宜大于 2.0。 两相邻回头曲线间应尽可能拉开距离。 仅适用受限的三四级公路及山城道路。
(二)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计算
1. 基本型曲线设计与计算 (1)对称形 曲线计算
第五章 线形设计
道路平纵横设计
主要内容
道路平面线形概述 直线 圆曲线 缓和曲线 道路平面设计成果
道路平面线形概述
(一)路线 (二)汽车行驶轨迹 (三)道路平面线形要素
直线 圆曲线 缓和曲线 道路平面设计成果
(一) 路线
道路是一条三维空间的实体。它是由路基、路面、桥梁、涵洞、 隧道和沿线设施所组成的线形构造物。 路线:道路中线的空间位置。 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作路线的平面。
主要取决于横向力系数值的大小。现代汽车在设计制造时重心较
低,一般
b 2hg,即b/ 2hg 1。而h<0.5,即h < b/ 2hg
也就是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在发生横向倾覆之前先产生横 向滑移现象,为此,在道路设计中应保证汽车不产生横向滑移,同 时也就保证了横向倾覆的稳定性。但必须控制装载过高。
F=Gv2/(gR)
式中:F为离心力 (N);R为平曲线半径 (m);v为汽 车行驶速度(m/s)。
为了减小离心力的 作用,保证汽车在平曲 线上稳定行驶,必须使 平曲线上路面做成外侧 高、内侧低呈单向横坡 的形式,称为横向超高。 如图2-11。汽车行驶在 具有超高的平曲线上时, 其车重的水平分力可以 抵消一部分离心力的作 用,其余部分由汽车轮 胎与路面之间的横向摩 阻力与之平衡。
=X/G=v2/(gR) ih
将车速v(m/s)化为V(km/h),则
=V2/(127R)ih
(2-1)
R 为平曲线半径(m); 为横向力系数;V为行车速度(km/h);
ih 为横向超高坡度。
横向倾覆条件分析
横向力可能使汽车绕外侧车轮触地点产生向外横向倾覆的危险。 为使汽车不产生倾覆,必须使倾覆力矩小于或等于稳定力矩。
XhgYb/2=(Fih+G) b/2
5 第五章 线型设计
回头曲线指标 项 目
表 3-21 回头曲线的前后线形应有连续性,两头宜布设 过渡性曲线为宜,此外还应设置限速标志,并 采取保证通视良好的技术措施。回头曲线的主 要技术指标见表 3-21。
公 路 等 级 二 30 三 源自5 四 20计算行车 速度 (km∕h) 主曲线最 小半径 (m) 缓和曲线 最小长度 (m) 超高横坡 度(%) 双车道路 面加宽值 (m) 最大纵坡 (%) 6 2. 5 3. 5 6 6 30 25 20 30 20 15
一 、
组 合 设 计 的 原 则 1 )应 在 视 觉 上 能 自 然 地 诱 导 驾 驶 员 的 视 线 , 并 保 持 视 觉 的 连 续 性 。 这 样 可 以 使
驾 驶 员 及 时 和 准 确 地 判 断 路 线 的 变 化 情 况 , 不 致 因 错 觉 而 发 生 事 故 。 任 何 使 驾 驶 员 感 到 茫 然 、 迷 惑 或 判 断 失 误 的 线 形 , 必 须 尽 力 避 免 。 在 视 觉 上 能 否 自 然 地 诱 导 驾 驶 员 的 视 线 , 是 衡 量 平 、 纵 线 形 组 合 好 否 的 基 本 条 件 。 2 )平 、 纵 面 线 形 的 技 术 指 标 应 大 小 均 衡 , 使 线 形 在 视 觉 上 、 心 理 上 保 持 协 调 。 平 曲 线 与 竖 曲 线 的 大 小 如 果 不 均 衡 , 会 给 人 以 不 愉 快 的 感 觉 , 失 去 了 视 觉 上 的 均 衡 性 。 对 于 纵 面 线 形 反 复 起 伏 , 而 平 面 上 却 采 用 高 标 准 的 线 形 是 无 意 义 的 , 反 之 亦 然 。 3 )合 成 坡 度 应 组 合 得 当 , 以 利 于 路 面 排 水 和 行 车 安 全 。 合 成 坡 度 过 大 , 对 行 车 不 利 , 合 成 坡 度 过 小 则 对 排 水 不 利 也 影 响 行 车 。 在 进 行 平 纵 组 合 设 计 时 , 如 条 件 可 能 , 一 般 最 大 合 成 坡 度 不 宜 大 于 8 % , 最 小 合 成 坡 度 不 宜 小 于 0 .5 % 。 4 )注 意 与 道 路 周 围 环 境 的 配 合 。 配 合 得 好 , 它 可 以 减 轻 驾 驶 员 的 疲 劳 和 紧 张 程 度 , 还 可 以 起 到 引 导 视 线 的 作 用 。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1.平面线形设计要点:①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②保持平面线形均衡与连贯③注意与纵断面设计想协调④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⑤避免连续急转线形视觉分析概念:从视觉心理出发,对道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等进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使行车具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成为视觉分析2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①直线与直坡线.直线与凸形竖曲线.平曲线与直坡线是常用的组合形式/②平曲线与竖曲线宜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③要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均衡④要选择适合的合成坡度3.平、纵线形设计中应避免的组合:①避免竖曲线的顶,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②避免将小半径的平曲线起初点设在或接近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③避免使竖曲线顶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④避免小半径的竖曲线与缓和曲线重合⑤避免在长直线设置陡坡或长度短,半径小的竖曲线⑥避免出现驼峰,暗凹,跳跃等使驾驶员视线中断的线形4.越岭区路线,沿河区路线和平原区路线的布线要点沿溪线定义:沿溪线是沿着河,溪岸布置的路线越岭线的定义:沿分水岭一侧山坡上山脊,在适当地点穿过垭口,再沿另一侧山坡下降的路线,称为越岭线.5.平原区路线:①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②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③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④注意土壤水文条件⑤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⑥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6.沿河区路线:①河岸选择②高度选择③桥位选择路线跨越主河的桥位选择:①在“s”形河段腰部跨河,以争取桥轴线与河流成较大交角②河湾附近选择有利位置跨越注意河湾水流过桥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③在与路线接近平行的顺直河段上跨河.桥头引道难以舒顺,应尽量避免④不可避免时应设置斜桥,修改桥头线形或布置一段弯桥.桥头曲线要争取较大半径.以利行车/7.路线跨支流的桥位选择:①从支河沟口直跨②绕进支沟上游跨越..越岭区路线:①垭口选择选择:1垭口高低2垭口位置3垭口两侧地形和地质条件②过岭标高的选择:1垭口及两侧的地形2垭口的地质条件3结合施工及国防考虑③展现布局的步骤:1全面观察,拟定路线走向2试坡布线3分析落实控制点,决定路线布局4详细放坡试定路线.8.展线系数:路线长度与直线距离之比①自然展线:是以适合的纵坡,顺着自然地形,绕山嘴,侧沟来延展距离,克服高差的布线形式②回头展线:是路线沿着山坡一侧延展,选择合适地点,用回头曲线作为方向相反的回头后在回头后在山坡的布线方式③螺旋展现:是当路线收到限制,需要在某处集中提高或降低某一高度才能充分利用前后有利地形或位置,而采用的螺旋状展线方式.一般多在山脊利用山包盘旋,以隧道跨线.。
公路工程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原则和要点
O 引 言
线 路交 叉是 公路 工程设 计 的主要 难点 之一 。
由于不 同行驶方 向的车流需要 进行 汇合 与集散 ,
考 虑 到 不 同方 向交 通 流 的行 驶 差 异 性 很 容 易 在 交 叉 口造 成 安 全 事 故 , 影 响车辆的流通 , 因 此 需 要 进 行 合 理 的交 叉 口设 置 和 导 流 , 确 保 交 通 安全 。
1 6 道路交通
城 市道 桥 与 防 洪
2 0 1 7 年0 9 月第 0 9 期
2 公 路 平 面 交 叉 型 式 及 其 特 点 分 析
为 了将 不 同行 驶 方 向 的交 通 流 进 行 平 面 内 的 交 叉 连 接 ,需 要 设 置 交 叉 口满 足 公 路 交 通 的 汇 人 和 汇 出 。公 路 交 叉 口往 往 是 两 条 或 者 两 条 以 上 的 道 路 相 交 形 成 的交 叉 路 口 ,主 要 满 足 机 动 车 辆 的 通行 , 部 分 城市 路 段 还包 含 非 机 动 车辆 和行 人 等 混 合 交通 。交 叉 口往 往 是 交 通事 故 频 发 路段 , 系 统 而 科 学 地进 行 交 叉 口设 计 与选 型 具 有 重要 意 义 l 3 l 。 叉 形 和 环 形 交 叉 是 公 路 路 线 平 面 交 叉 的 两 种 主要 型式 ,当 然 还 有 包 含 叉 形 和 环 形 的 复 合 交 叉 方式 , 但这种交叉设计极 为少见 , 需 要 较 大 的 空 间 且 适 用 于数 条 道 路 的 交 叉 汇 集 。叉 形 交 叉 是 比较 直 接 的交 叉 连 接 方 式 ,根 据 交 叉 数 量 可 以 分 为 三 叉 、四叉 和 五 叉 等 型 式 。交 叉 数 量 与道 路 数 量 有 关, 一 般 不 会 设 计 有 五叉 以 上 的型 式 , 因 为 这 种 交 通 汇集 过 于 复 杂 , 交 通 安 全不 好 控 制 。环形 交 叉 比 较简 单 , 通 过 环 岛对 交 通 流进 行 很 好 的集 散 l 4 I 5 】 。 图1 为公 路 平 面 线 形 交叉 的 主要 型 式 。
线形设计-平面-第一次
2019/4/28
13
3、直线的运用
直线的适用条件: 路线不受限制的平原区或山间的开阔谷地 市镇或近郊或规划方正的农耕地区等以直线为主 的地区 长大的桥梁、隧道等路段 平面交叉点附近,为争取较好的行车和视距条件
2019/4/28
14
长直线的应用注意以下的问题:
在长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 对于道路两边地形空旷时,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 改善单调的景观 长直线或长下坡的尽头应该连接大半径的平曲线 长直线适于大半径凹形竖曲线组合
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为 : v2 as Rt 假设汽车等速行驶: t v3 v3 则:as ls Rls Ras lmin
2019/4/28
ls v
V3 47Ras
40
(2)按司机操作方向盘时间不能过短考虑
V L vt t 3.6
t=3s 所以L=0.83V
2019/4/28
路线设计:指确定路线空间位置和各部分几何尺 寸的工作,分解为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和横断 面设计。 设计顺序 公路一般是在顾及到纵、横断面的前提下,先定 平面,再设计纵断面和横断面 城市道路线形设计中,先进行横断面设计,再设 计平面和纵断面。
4
2019/4/28
平面线形设计
道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称平面线形。 平面线形设计:主要考察汽车行驶的轨迹, 以此为依据进行平面线形设计。
例题2
P84,计算题第1题
2019/4/28
33
4、 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的作用和形式 缓和曲线的要素计算 缓和曲线长度和参数的确定
2019/4/28
34
1)缓和曲线的作用
4、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2)
② 满足行驶力学上的基本要求和视觉、心理上的要求
③ 保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④ 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
29
第五节: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线形设计步骤
1)初步拟定平面线形 根据道路走向,按照拆迁量、工程经济、车辆运行要求、城市未来发展 要求、城市某区块的规划设计思路等基本要求,合理确定平面线形初步 方案。 2)选用弯道平曲线半径 确定道路级别与设计车速;然后初步估算曲线半径;再查阅城市道路平 面曲线参考值,确定应采用的曲线半径。
第四节:行车视距
26
第四节:行车视距
平面线形视距的保证
横净距:平曲线上,行车视距 长度内,行车轨迹线与行车视 距两端点连线间的垂直距离, 其中最大值为最大横净距。
第四节:行车视距
28
第五节: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
① 平面线形连续顺势,应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行车视距是安全行车必要的保证条件。
按车辆行驶状态要求,行车视距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和超 车视距三种(城市道路设计中通常不考虑超车视距)。
16
第四节:行车视距
停车视距S停 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司机从发现前方障碍物、紧急制动、到 停车后且与障碍物保持一定安全间距,整个过程所需要的最短 行车距离称停车视距S停。
四、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二)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
1 2 3 4 5
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内容
平曲线规划设计
路线坐标与方位角计算
行车视距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2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
复习:
平面线形三要素包括?
最小平曲线半径有几种?分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平面线形的组合形式有哪些,设计要点为何?
简述园路平面线形设计要求。
简述园路平面线形设计要求。
园路平面线形设计要求是指在园路的设计中,对于线形的布置和设计所要求的要点和规范。
园路的线形设计是指园路在平面布置上的线条形状和走向的设计,它直接影响到园路的美观度、流畅度和功能性。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简述园路平面线形设计要求。
1. 路线选择:园路的线形设计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路线。
在选择路线时,需要考虑到园路的功能定位、环境条件、交通流量等因素,确保园路的线形设计符合功能要求和实际需求。
2. 曲线设计:园路的线形设计中,曲线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曲线的设计要求曲线半径适中,曲线走向流畅,不要出现急转弯或过于平直的情况。
曲线的设计应该考虑到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确保车辆能够平稳地行驶。
3. 直线设计:园路的线形设计中,直线的设计也是需要注意的。
直线的设计要求直线走向清晰、直接,不要出现弯曲或扭曲的情况。
直线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园路的整体布局和交通流量,确保直线能够满足交通需求和美观要求。
4. 车行道设计:园路的线形设计中,车行道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车行道的设计要求车行道宽度适宜,能够容纳行车流量,同时还要考虑到人行道和其他设施的布置。
车行道的线形设计应该考虑到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确保车辆能够平稳地行驶。
5. 人行道设计:园路的线形设计中,人行道的设计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人行道的设计要求人行道宽度适宜,能够容纳行人流量,同时还要考虑到车行道和其他设施的布置。
人行道的线形设计应该考虑到行人的行走舒适性和安全性,确保行人能够顺畅地行走。
6. 其他设施设计:园路的线形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其他设施的布置,如停车位、自行车道、绿化带等。
这些设施的线形设计要求与车行道和人行道相协调,使得整个园路线形布局统一、和谐。
园路平面线形设计要求是指在园路设计中,对于线形的布置和设计所要求的要点和规范。
园路的线形设计要考虑到路线选择、曲线设计、直线设计、车行道设计、人行道设计和其他设施设计等方面,确保园路的线形布局合理、美观、流畅,满足功能要求和实际需求。
港区道路平面线形设计要点研究
通 规划 与管理 研究 工作 。
22 2
科技研究
城 市道桥 与 防 洪
O 4 O 3 5 2 O 0 l
21 年 8 00 月第 8 期
J 5 D 5
O
3 5
O. 3
1 港 区 道 路 交 通 的 特 殊 性
( ) 区车 辆 构 成 分 析 1港
图 1 集 装 箱 运 输 车
港 内道 路 交通 车 辆 构 成 复 杂 , 括 客 车 、 装 包 集
箱卡车 、 中型货车 、 型货车 、 罐车 等 。以天津 大 油 市 为 例 , 据交 通 调 查 , 区各 主 要 路 段 车 型构 成 根 港 与 城 市 道 路 车 型构 成 如 表 1表 2 示 。 、 所 从 表 中可 以看 出 ,港 口各 主 要 路 段 加 长 集 装 箱 车 、 中型 货 车 等 所 占 比 例 较 大 , 5 % ~ 0 大 在 0 9 % 之 间 , 相 对 于 城 市 道 路 大 中 型 车 辆 比 例 3 % 0 4 % , 港 内道 路 车 辆 构 成 主要 特 征 。加 长 集 装 0 是 箱车 、大中型货 车特点是体 型大 ,车身长 ,重量 大 , Y C 型集装箱运输 半挂车为 例 , 以J B 3 其车身长 1 .4m, 24 高 1 8m, 定 载 重 量 3 , 22 宽 .9m, . 额 4 4t 自
速 4 . mh 市 区 道 路 车 辆 平 均 车速 为 4 . k / 62k /, 02 mh,
重6t 总重 量 4 , 图 1 , 0t见 。
港 区 道 路 线 形 的设 计 要 考 虑 到 道 路 车 型 的影
公路工程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原则和要点
公路工程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原则和要点公路工程是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路交叉口的设计是公路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公路交叉口是公路路网中交通流量较大的地段,是交通事故高发区域,对于公路交叉口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交通安全、交通流畅、经济性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设计原则和要点两个方面对公路工程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进行探讨。
一、设计原则1. 安全性原则公路交叉口的设计首要考虑的是安全性。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交通事故的发生可能性,尽可能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证交通安全。
交叉口的设计需要满足交通流量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行车速度、视距、路面标线、信号灯等设施的设置,以确保交通安全。
2. 通行能力原则公路交叉口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通行能力。
通行能力是指交叉口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车辆的数量,通行能力越大,交通流畅度越高。
交叉口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交通流量的需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到车辆的转弯半径、车道宽度、道路坡度等因素,以确保通行能力。
3. 经济性原则公路交叉口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在保证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工程投资和运营成本,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交叉口的设计需要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尽可能地减少土方工程和硬质工程的建设。
二、设计要点1. 设计范围和交通流量公路交叉口的设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设计范围和交通流量。
设计范围包括道路路段、交叉口、引道等部分,交通流量包括各种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流量。
设计范围和交通流量是公路交叉口设计的基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
2. 设计速度和转弯半径公路交叉口的设计需要考虑到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转弯半径。
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转弯半径是影响交叉口通行能力的重要因素。
设计时需要合理确定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转弯半径,以确保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
3. 车道设置和车道宽度公路交叉口的设计需要合理设置车道和确定车道宽度。
车道设置和车道宽度是影响交叉口通行能力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道路勘测设计线形设计
(一)关于纵坡极限值的运用
设计时极限值不可轻易采用,应留有余地。 纵坡缓些为好,为了路面和边沟排水,最小纵 坡不应低于0.3%~0.5%;但在山区道路的设计 中,应避免过分追求平缓的纵坡,使工程量和工程 投资增大,影响区域自然环境。 纵坡也不宜过陡,应避免为节省工程量,采用 较长的陡坡或采用不合理的陡坡与缓坡组合而影响 行车安全。 纵坡值的确定应从三方面分析: (1)工程和环境 (2)道路通行能力 (3)车辆行驶速度
(三)隧道对路线纵断面的控制
1、隧道部分路线的纵坡:隧道内纵坡不应大 于3%,但短于100m的隧道不受此限;最小纵坡 不宜小于0.3%。隧道内纵坡可设置成单向坡,地 下水发育、特长和长隧道可用人字坡。紧接隧道 洞口的路线纵坡应与隧道内纵坡相同,其长度不 宜小于3s行程。
(四)平面交叉对路线纵断面的控制
制处方可采用凸型。
5、 复合型
将两个以上的同向回旋线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 的线形。
要求:复合型的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以小于 1:1.5为宜。
适用条件:除互通式立体交叉线形外,复合型仅在 受地形或其它特殊原因限制时使用。
6、 C型
两同向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连接(即连接处曲 率为0,半径为∞)的组合线形。
总要求:对设计速度V≥60km/h的道路,必须
重视平、纵的合理组合,尽量做到线形连续,指标 均衡、视觉良好、景观协调、安全舒适。设计速度 愈高,线形设计考虑的因素应愈周全。对设计速度 V≤40km/h的道路,应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正 确运用线形要素指标,在条件允许时力求做到各种 线形要素的合理组合,并尽量避免和减轻不利的组 合。
关于公路互通式立交平面线形设计及应用分析
交通科技与管理37规划与管理 在公路工程中,互通式立交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
为确保设计出的立交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保证平面线形的合理性。
在互通式立交平面线形设计中,应当将主线和匝道作为重点环节,采用有效的方法,确保设计效果。
下面就公路互通式立交平面线形设计及应用展开分析探讨。
1 公路互通式立交平面线形的特点1.1 互通式立交的类型 互通式立交是公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根据岔路数量的不同,可以将之细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1.1 三岔互通式 三岔互通式立交中,比较典型的线形有以下几种:喇叭形、T形和Y形。
其中喇叭形的匝道能够为转弯车辆提供相对较高的速度运行,但左转弯车辆的绕行距离比较长,且环圈匝道的线形比较差;T形的方向非常明确,能够保证车辆流畅通行,基本上不会选错路,匝道的运行长度比较长;Y 形能够保证高速行车,通行能力较大,方向明确,但左侧车道分离和汇入比较困难。
1.1.2 四岔互通式 在四岔互通式立交中,较为典型的线形有以下几种:菱形、苜蓿叶形、环形和直连式等。
其中菱形能够确保立交主线直行车辆的高速运行,基本上不会出现拥堵的情况,但由于匝道连接部位是平面立交,从而无法使行车安全性得到可靠保障;苜蓿叶形能保证车辆运行的连续性,不存在冲突点,左转匝道的线形相对较差,无法保持高速运行,立交通行能力受限;环形的结构较为紧凑,转弯行驶方向非常明确,占地面积小;但由于车辆会交织运行,所以无法保证通行能力;直连式线形流畅度高,转向明确,不存在交织的情况和冲突点,分叉交汇比较少,能够使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得到保障,但工程造价偏高。
1.2 平面线形的特点1.2.1 主线的特点 对于公路互通式立交而言,其位置的选择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必须确保相交公路的线形指标良好。
立交主线线形的关键技术指标应当符合以下要求:当车辆的设计时速为60 km/h时,圆曲线半径的最小值应当为350 m,车辆的设计时速为120 km/h时,圆曲率半径的最小值应当为1 500 m。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
(2)对于乡间的公路,由于道路周围的环境过 于单调,如果直线过长,就会使人的情绪受到 影响,驾驶人员就会希望快速驶离直线,这时 极易导致驾驶员超速行驶造成交通事故且事故 危害程度随直线的增长而增大。 (3)对于大戈壁、大草原等地域开阔的地区, 有时直线长度会达数十公里。在这样的地区行 车,驾驶员极易疲劳,也容易超速行驶,但除 了选择直线以外别无选择,如果人为地设置曲 线往往不能改善景观的单调,反而会增加路线 长度和驾驶操作的难度。
第一节 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内容
4、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
阶段: (1)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主要是根据
城市主要交通联系方向确定城市主要道路中心线的走向, 并进一步确定城市路网。 (2)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一般 是在上一层次已经确定的城市道路网规划基础上进行的, 需要进一步详细确定用地范围内各级道路主要特征点的 坐标、曲线要素等内容,便于进一步的道路方案设计。
第二节 平曲线规划设计
汽车所受的横向力使汽车向弯道外侧滑动,而轮胎和路面 之间的摩阻力阻止汽车滑移,因此,汽车不产生横向滑移 的必要条件是:
Y G横
式中
横 ——横向摩阻系数,与车速、路面种类及状态、轮胎状
况等有关。
由于,上式可写成: 横
第二节 平曲线规划设计
R
V2
127(横
i0 )
第二节 平曲线规划设计
(a)弯道内侧
(b)弯道外侧
汽车行驶受力分析
第二节 平曲线规划设计
如果横向力系数为0.1,那么就相当于体重为50kg的人,有 5kg的横向力在推他,如果横向力继续增加,那么,人会感 觉不舒服、横向不稳定。因此,横向力系数的大小是判定 道路设计转弯半径是否符合要求的基本条件,若横向力系 数的大小对汽车不产生横向滑移或倾覆,说明道路转弯半 径设计符合基本要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课件
第七节 行车视距
α
L′ δL
h2 h1
S=MN
h
h3
M
N
图 2-24 设回旋线横距计算图
第21页/共32页
第七节 行车视距
0 1 2 3 4 0' 5 R
6
2' 7
3'
4' 5'
6'
b
7'
0
图2-25 视距包络线图
第22页/共32页
1.2m y
第七节 行车视距
Z 路中线
Z0
A
a 路面 1.5m Bjx
1:n
B C
图2-26 开挖视距台
第23页/共32页
1:n 挖除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圆曲线
R=∞
R
回旋线A β
图2-27 基本型
第24页/共32页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圆 曲 线R1
∞
回 旋 线 R1 回 旋 线 R2
图2-28
型
第25页/共32页
圆 曲 线 R2
第10页/共32页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6.C 型
同向曲线的两个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
(即连接处曲率为0,R=∞)的形式称为 C 型。 如 图(2-32) 所示。
C 型的线形组合方式只有在特殊地形条件下方
可采用。
第11页/共32页
圆曲线
第四节 平曲线超高
缓和段
图2-11 超高及超高缓和段
第12页/共32页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圆曲线R1
回旋线
圆曲线R2
图2-29 卵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3
S1
S2
SC
S0
S3
图2-21
超车视距计算示意图
第七节 行车视距
α
s
L L
α
s
h
y α
h
Rs
α
Rs
a)
图 2-22 不设回旋线时横净距计算图
a)L>S; b)L<S
b)
第四节 平曲线超高
α
L′ β M
h2 h1
δ
h
β N
l
α
l
S=MN L=21+S
图 2-23
设回旋线时横净距计算图
第七节 行车视距
280
40
公路转角等于或小于7 0时的平曲线长度
对于θ≤7 0的小偏角,其长度应大于下表中规定的“一般值”。 当受地形及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可减短至表中“低限值”。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二、平面线形组合类型
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下述几种线形组合形式:
基本型 S型 复曲线 凸型 复合型 C型
条件受限必须插入短直线或当两圆曲线的回旋线相互重 合时,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应符合下式规定:
L≤(A1+A2) / 40
式中:L—反向回旋线间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m ; A1、A 2 —回旋线参数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
以 R2 / R1=1~1/ 3 为宜。
R1为大圆曲线半径 (m),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3)卵型 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形式,称为卵
如 图2-29 所示。 型, 按直线—回旋线A1—圆曲线R1—回旋线—圆曲线R2—回 旋线A2—直线顺序组合构成。
卵型组合的回旋线参数宜符合下式要求:
R2/2 ≤ A ≤R2
式中:A —回旋线参数;R2 —小圆曲线半径, (m);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5.复合型
两个及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 接的形式称为复合型。 如 图2-31 复合型的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以小于1∶1.5为宜。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6.C 型
同向曲线的两个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即
连接处曲率为0,R=∞)的形式称为 C 型。 如 图(2-32) 所示。
C 型的线形组合方式只有在特殊地形条件下方可
采用。
第四节 平曲线超高
缓和段
圆 曲 线
缓和段
图2-11
超高及超高缓和段
第四节 平曲线超高
hc
h' c
B/2 Bj
hcx
h' cx
i1
i1
' ' hcx
' ' hcx
i1
L2
i0
i1
i1
Lx
Lc
a
i1
L1
i0
b
a
L0
图2-14 绕内边轴旋转的超高缓和段图示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一、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
平面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
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 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规范》规定了平曲线最小长度如下页表示。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各级公路平曲线最小长度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 公路 三级 四级 公路 公路
R2为小圆曲线半径 (m)。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3.复曲线
(1)直线与两同向圆曲线直接相连形式: 两同向圆曲线按直线—圆曲线R1 —圆曲线R2 —直线
的顺序组合构成。
(2)两同向圆曲线两端设置缓和曲线形式: 两同向圆曲线按直线—回旋线A1 —圆曲线R1 —圆曲
线R2 —回旋线A2-直线的顺序组合构成。
设计速度 120 100 80 100 80 60 80 60 40 30 20 (km/h) 平曲线最 小长度 200 170 140 170 140 100 140 100 70 50 40 (m)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公路等级 设计行车速度 (km / h) 高速公路 120 100 80 一级公路 100 80 60 二级公路 80 60 三级公路 40 30 四级公路 20
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以R2 /R1 = 0.2~ 0.8 为宜。
两圆曲线的间距,D/ R2 =0.003~ 0.03 为宜,以免曲率
变化太大。D 为两圆曲线间的最小间距, (m);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4.凸型
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线形
称为凸型。 如 图2-30
有:α=2β0 (α为圆曲线转角,β0为缓和曲线角)
III
II
超高过
I
渡
HY
曲 缓和 线
圆曲线
单向横坡
向单 由双向横坡 向横坡过渡
直线
ZH
横 双向
坡
III
II
渡 过 宽 加
I
图2-17
平曲线缓和段
第七节 行车视距
s1
s2
s0=5m-10m
停车视距
图2-20 停车视距计算示意图
第七节 行车视距
汽车1 汽车1 汽车2 汽Fra bibliotek1 汽车2 汽车2 汽车1
汽车3 汽车1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2.S 型
两个反向圆曲线用回旋线连接起来的组合线形为 S 型。
如图2-28 所示
S 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A1与A2 宜相等,设计成对称形。
当采用不同的参数时,A1与A2 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 小于1.5为宜。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S 型的两个反向回旋线以径相光滑连接为宜,当地形等
第八节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1.基本型
基本型是按直线— 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
的顺序组合的。 如图2-27 所示。
两个回旋线的参数值可以根据地形条件设计成对称
型(A1 = A2 为对称型)或非对称型(A1 ≠ A2 为非 对称型)曲线。
为使线形连续协调,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的长度
之比宜为1∶1∶1左右,并注意设置基本型的几何条 件:α>2β0 (α为圆曲线转角,β0为缓和曲线角)
平曲 1400 1200 1000 1200 1000 700 1000 700 500 350 一般值 线最 小长 度(m) 低限值 200 170 140 170 140 100 140 100 70 50 注:表中的θ角为路线转角值(°),当θ<2°时,按θ=2°
第四节 平曲线超高
hc
h' c
B/2 Bj
hcx
h' cx
i1
i1
' ' hcx
' ' hcx
i1
L2
i0
i1
i1
Lx
Lc
a
i1
L1
i0
b
a
L0
图2-15
绕中线旋转的超高缓和段图示
第五节 平曲线加宽
d B E A
e1
b/2
b/2
K1
B
C
d
R
K2
D
e2
O
图2-16
普通汽车的加宽
第五节 平曲线加宽
α
L′ δ L
h2 h1
S=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