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合集下载

成刚将军_精品文档

成刚将军_精品文档

成刚将军简介成刚(1965年1月15日-),字君安,男,中共党员,四川成都人,军衔少将,第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获得者。

现任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军事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全军卫勤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生物治疗研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教育背景•1983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军队院校制裁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卫生部制裁与放射医学系,获硕士学位;•1999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分子遗传学系访问学习;•2001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分子遗传学系获博士学位。

研究成果成刚将军在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他主持完成了30多项国家级、军队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

具体研究成果包括:1.先后主持完成的国内外课题共50余项,包括国家级、军队级及国际合作课题等;2.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3.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

主要研究方向成刚将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将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人体,通过对患者体内的基因进行修复或调控,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成刚将军致力于开发新的基因治疗方法,探索基因治疗在肿瘤、遗传性疾病等领域的应用。

他的研究成果在基因治疗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抗疾病。

成刚将军通过研究免疫系统的调控机制,发展了多种免疫治疗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他的研究成果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因组学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成刚将军在基因组学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包括基因组学技术的改进和应用、基因组学数据库的建立等。

他的研究成果对基因组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荣誉与奖励成刚将军凭借他的杰出贡献和卓越成绩,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励,包括:•1998年,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014年,获得四川省杰出专家称号;•2018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烧结温度及升温速率对氧化铝的微观形貌影响及相分析_张薇薇

烧结温度及升温速率对氧化铝的微观形貌影响及相分析_张薇薇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20070410085)张薇薇第四军医大学2004级生物医学工程系硕士生陕西710032(现在解放军总医院外科临床部)温宁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北京100853邵龙泉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广东510515伊元夫武警总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北京100039罗二平通讯作者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陕西710032・论著・烧结温度及升温速率对氧化铝的微观形貌影响及相分析*张薇薇温宁邵龙泉伊元夫罗二平【摘要】目的:探讨升温速率及烧结温度对部分烧结氧化铝块的微观影响。

方法:精细微米α-氧化铝经250MPa冷等静压成型,分别在1400℃、1450℃及高、低2种升温速率下烧结,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进行微观形貌及相分析。

结果:经低速率升温至1400℃烧结的氧化铝颗粒间接触较小,而经高速率升温分别至1400℃、1450℃和低速率升温至1450℃烧结的氧化铝颗粒间接触面积较大并形成颈部;高速率升温至1450℃烧结的试样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只有α-氧化铝相。

结论:烧结温度、升温速率均会对氧化铝的微观形貌产生影响。

高速率升温至1450℃烧结的α相氧化铝坯体中未见过渡态存在,符合临床要求。

关键词:氧化铝;烧结温度;微观形貌;相分析[中国图书分类号]R7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973(2008)02-0102-04ThemicrocosmiceffectsofsinteringtemperatureandcalefactivevelocityonaluminaZHANGWei-Wei,WENNing,SHAOLong-Quan,YIYuan-fu,LUOEr-ping.(BiomedicalEngineeringDepartment,thefourth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Shanxi,China,710032)[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sofsinteringtemperatureandcalefactivevelocityonthepartiallysinteredalumina.Methods:Sinteredaluminanoxide(SAO)waspreparedbyfinemicron-sizedaluminapowder,compactedvia250MPamouldingbyisostaticpressingandthensinteredat1400℃and1450℃respectively,aswellasdifferentkindsofcalefactivevelocity.Microstructureswereobservedby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andphaseanalysisweredetectedbyX-raydiffraction.Results:Therewassparsecontactamongaluminagranuleswhenpre-sinteringaluminaataslowcalefactivevelocityspeedto1400℃.Therewasplentifulcontactinotherthreegroups.Onlyα-phasewasfoundinXRDpatternssinteredat1450℃.Conclusion:Bothsinteringtemperatureandthecalefactivevelocityspeedinfluencethepropertiesofalumina.TransitionalphaseofaluminawasnotfoundinXRDpatternssintered1450℃,whichmeettheclinicalneed.Keywords:alumina;sinteringtemperature;microstructures;phaseanalysis牙科全瓷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逼真、自然的外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口腔科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第四军医大学名家

第四军医大学名家

神经外科高国栋高国栋,男,1954年5月5日生于河南信阳。

1970年入伍,1975年毕业于河南省新乡医学院。

1977年在第四军医大学附属一院进修神经外科。

1981年到武汉军区军医提高班学习。

1988年获四医大西京医院神经外科硕士学位,1992年获博士学位,同年晋升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1994年1月任四医大唐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同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

1996年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二级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功能性脑疾病研究所所长、全军微创神经外科中心主任、西安市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功能性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市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血管内治疗学组组长、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学会会员、世界介入神经放射学会会员,中华神经外科多种杂志编委等职务,全军科技银星,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技术2级。

1990年在西北地区首先、国内较早开展了血管内栓塞微导管技术,在颅面部血管性肿瘤的栓塞、脑动脉瘤、颅内和脊髓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支架治疗颅颈部血管狭窄等缺血性卒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国内均处于先进水平,目前已治疗2000多例各类脑血管疾病,特别是手术夹闭出口端治疗颅内大脑大静脉瘤的成功为世界首例。

显微手术切除各类颅底肿瘤1000余例,另外,采用显微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技术,已娴熟的手术技巧,小的创伤、反应轻、全切颅底、中线部位和脊髓内肿瘤,治愈率高为特点,治愈了大量疑难复杂病例。

1997年10月在国内首先开展的微电极引导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技术为世界先进、国内领先,成功地治疗2200多例病人均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显著疗效,并创立了“微电极边界定位法”,基本上解决了术中精确定位问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成果获1999年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九.五全军重大医疗成果奖和200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此基础上,自1998年以来通过6年多的动物实验和4年多的临床研究,成功地在世界上首次开展了定向手术毁损双侧伏隔核戒断毒瘾技术,目前已完成272例手术,经过多年的严格观察随访,证明此项技术安全、可行、疗效显著,将成为彻底治愈吸毒成瘾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沈国舫院士简介

沈国舫院士简介

沈国舫院士简介沈国舫沈国舫 Shen Guofang (1933.11.15 -) 林学及生态学专家。

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嘉善县。

1956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中国林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森林培育学和森林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学的学科带头人。

在立地分类和评价、适地适树、混交林营造及干旱地区造林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

第一个提出了分地区的林木速生丰产指标,主持起草了《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技术政策》。

曾对大兴安岭特大火灾后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恢复工作起了关键的指导作用。

后期着力从事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水资源和生态建设的咨询研究,取得显著成绩。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廉院士简介周廉周廉(1940.3.11-)超导及稀有金属材料专家。

吉林省舒兰县人。

196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长期致力于超导和稀有金属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起,研制低温超导材料,发展了均质铸锭及最佳时效形变技术,在铌钛和铌三锡材料及高场磁体制备性能研究及超导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高温超导材料研究方面,主持了钇系超导块材、铋系超导带材及高温超导电缆等多项研究,在高温超导材料合成、制备、性能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稀有金属新材料重点攻关、高技术及重大工程应用项目。

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高JC钇钡铜氧超导体材制备技术”获1999年国家发明技术二等奖。

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福生(1932.4.26-)。

动力机械、汽轮机专家。

上海市人。

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62年毕业于波兰格旦斯克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山东理工大学校长、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与环境能源研究院院长。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三级以上教授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三级以上教授

第四军医大学技术三级以上教授(160)潘铭紫(1896-1982)江苏苏州,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解剖学教研室主任蔡翘(1897-1990)广东揭东,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专家,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几(1897-1951)福建福州,第四军医大学法医学专家,一级教授王逸慧(1899-1958)福建闽县,第四军医大学妇产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妇产科主任、副院长郑集(1900-)四川南溪,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营养专家,一级教授,曾任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南京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童第周(1902-1979)浙江鄞县,第四军医大学实验胚胎学专家,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张福星(1902-1975),第四军医大学眼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眼科主任、副院长、解放军总医院外科部主任兼眼科主任陈华(1902-1990),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医学系主任、口腔医学院院长、学校副校长丁德泮(1908-1995),第四军医大学放射生物学专家欧阳官(1911-1996)四川资中,第四军医大学口腔修复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修复科主任郭祖超(1912-1999)上海青浦,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统计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卫生统计和医学统计学科创始人之一王荣光(1912-2007)上海市人,第四军医大学妇产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妇产科主任、副院长于清汉(1912-2003)辽宁大连,第四军医大学精神病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神经内科主任汪美先(1914-1993)浙江衢县,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校科研部长毕汝刚(1914-1993)江苏洪泽,第四军医大学公共卫生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军队卫生学教研室主任纪仲愚(1914-1992)安徽寿县,第四军医大学流行病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涂通今(1914-)福建长汀,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外科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学校副校长、校长、总后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丁鸿才(1914- )江苏涟水,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专家,三级教授,曾任口腔颌面外科主任苏鸿熙(1915-)江苏宜兴,第四军医大学心血管外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胸外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主任汪良能(1916-1989)安徽南陵,第四军医大学烧伤整形外科学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烧伤整形科主任蔡用舒(1916-2000)湖南益阳,第四军医大学眼科学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眼科主任,88年7月退休陆裕朴(1917-1993)江苏宿迁,第四军医大学骨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骨科主任、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副院长、学校副校长苏成芝(1917-2000)辽宁海城,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训练部副部长牟善初(1917-)山东日照,第四军医大学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内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孙传兴(1917-)湖北黄陂,第四军医大学外科学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外科主任、副院长张学庸(1919-2010)河南唐河,第四军医大学消化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导,曾任附属一院内科主任,总后“一代名师”()史俊南(1919-)江苏宜兴,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内科主任徐君伍(1919-2002)浙江杭州,第四军医大学口腔修复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修复科主任姜绍谆(1919-)浙江江山,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分子病毒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复周(1920-2001)河南舞阳,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杨为松(1920-2006)辽宁开原,第四军医大学传染病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二院传染科主任李继硕(1920-2005)吉林榆树,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总后一代名师(1996)侯悦(1921-2003)辽宁绥中,第四军医大学军队卫生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军队卫生教研室主任郭鹞(1922-)河南洛阳,第四军医大学放射医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403研究所1室主任周树夏(1923-2007)浙江诸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后“一代名师”,曾任颌面外科主任巢振南(1924-1999)江西景德镇,第四军医大学外科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外科主任刘彦仿(1924-)山东海阳,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张宁仔(1925-),第四军医大学心血管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二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女张立藩(1927-)天津市人,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航空航天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游国雄(1928-2003)上海市人,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二院神经内科主任樊代明(1953-)重庆市人,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消化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中国工程院副院长(2010),少将军衔陈志南(1952-)江苏宜兴,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06.12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鞠躬(1929-)上海市人,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职特级,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总后一代名师,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神经科学教育家张生勇(1939-),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手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化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王克为(1923-)辽宁新民,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室教授施际武(1928-),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臧益民(1928-)江苏常州,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成济(1928-)四川成都,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文亮(1934-)辽宁营口,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肿瘤研究所所长隋延仿(1934-),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饶志仁(1935-)湖南浏阳,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胡三觉(1937-)江西修水,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06.02陈苏民(1937-)广东中山,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薛采芳(1939-),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马文煜(1940-)河北保定,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原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妙章(1942-)浙江杭州,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金伯泉(1943-),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原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高昇(1945-)河南偃师,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及西京医院病理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安钢(1954-),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志凯(1955-)安徽嘉山,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全军分子病毒学与分子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药立波(1955-)山西左权,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全军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张远强(1950-)湖北??,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骅(1961-),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医学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云庆(1961-)河南新野,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兼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神经解剖学杂志》主编皇甫恩(1929-)河北??,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瑞山(1934-)吉林扶余,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生理学教研室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苗丹民(1956-)山东威海,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秀珍(1945-)河北丰润,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医学电子工程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军事医学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女李良寿(1929-)江西临川,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军队流行病学教研室教授、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尹宗江(1930-)天津武清,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龚书明(1931-)北京通县,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军队卫生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勇勇(1954-),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主任、卫生信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德忠(1941-)江苏无锡,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军队流行病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学骥(1914-2000)河北鸡泽,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化学教研室教授刘少炽(1919-)陕西商县,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化学教研室教授李家齐(1914- )天津市人,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组织胚胎教研室主任,教授沈纪宗(1925-)安徽怀远,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副部长,医学教育教研室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大军(1929-)河南唐河,第四军医大学经济学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刘鉴汶(1931-)河北深县,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医学教育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谢百治(1939-)陕西华县,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教育技术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郭照江(1941-)河北盐山,第四军医大学社科部教授、伦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王正洪(1950-),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医学教育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乾初(1916-)湖南宁乡,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教授郭庆林(1918-)山东夏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教授于茂生(1919-)山东平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惠延年(1919-),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粟秀初(1925-)湖南邵阳,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易声禹(1926-2000),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滨(1927-)山东招远,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女牟震先(1928-)山东烟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曾任大内科主任兼消化内科主任刘维永(1929-)江西南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志清(1930-)山西兴县,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通外科、外科教研室原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钱蕴秋(1931-)江苏太仓,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超声诊断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邓敬兰(193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胡蕴玉(193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研究所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后)导师,女夏天(1932-)浙江镇海,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王锦玲(1932-)广东南海,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陈景藻(1932-)北京市人,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后卫生部专家组成员。

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及导师(最新)

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及导师(最新)

以上为附属一院(西京医院)以下为附属二院(唐都医院)一下为口腔医院以上均为2011年计划以下为2012年招生计划(105为专业学位,其余为学术型)西京医院100217麻醉学01脑保护102全麻机制03脑缺血保护04疼痛医学熊利泽董海龙陈绍洋吕岩①101政治②201③306西医综合同上同上同上英语一地方学员提供生活补助05脑保护2张西京同上06脑损伤的保护与治疗王强同上07免疫干预与脑保护汪晨同上08重症机制及防治研究侯立朝同上09脑及脊髓保护桑韩飞同上10神经保护1董辉同上11神经保护2肖昭扬同上105116麻醉学01脑保护1熊利泽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6西医综合02全麻机制董海龙同上03脑缺血保护陈绍洋同上04疼痛医学吕岩同上地方学员提供生活补助05脑保护2张西京同上06脑损伤的保护与治疗王强同上07免疫干预与脑保护汪晨同上08重症机制及防治研究侯立朝同上09脑及脊髓保护桑韩飞同上10神经保护1董辉同上11神经保护2肖昭扬同上唐都医院100217麻醉学71麻醉药理学1柴伟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地方学员提③306西医综合供生活补助72麻醉药理学2孙绪德同上同上73麻醉药理学3姚立农同上同上74麻醉药理学4高昌俊同上同上105116麻醉学71麻醉药理学1柴伟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地方学员提③306西医综合供生活补助72麻醉药理学2孙绪德同上同上73麻醉药理学3姚立农同上同上第四军医大学接收地方院校推荐免试生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办法发布范围:公开 2011-09-19 08:19为深入推进精品战略,进一步吸引政治素质高、学习成绩好、综合能力强、科研潜力大、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地方应届本科毕业生, 改善硕士研究生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我校面向全国部分地方高校招收推荐免试生。

为保证接收的推荐免试生质量及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特制定本办法。

一、 接收计划根据教育部和总政治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2012年我校拟招收10名推荐免试入伍地方应届本科毕业生, 10名推荐免试非入伍应届本科毕业生(免除学费)。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三级以上教授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三级以上教授

第四军医大学技术三级以上教授(160)潘铭紫(1896-1982)江苏苏州,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解剖学教研室主任蔡翘(1897-1990)广东揭东,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专家,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几(1897-1951)福建福州,第四军医大学法医学专家,一级教授王逸慧(1899-1958)福建闽县,第四军医大学妇产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妇产科主任、副院长郑集(1900-)四川南溪,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营养专家,一级教授,曾任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南京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童第周(1902-1979)浙江鄞县,第四军医大学实验胚胎学专家,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张福星(1902-1975),第四军医大学眼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眼科主任、副院长、解放军总医院外科部主任兼眼科主任陈华(1902-1990),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医学系主任、口腔医学院院长、学校副校长丁德泮(1908-1995),第四军医大学放射生物学专家欧阳官(1911-1996)四川资中,第四军医大学口腔修复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修复科主任郭祖超(1912-1999)上海青浦,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统计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卫生统计和医学统计学科创始人之一王荣光(1912-2007)上海市人,第四军医大学妇产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妇产科主任、副院长于清汉(1912-2003)辽宁大连,第四军医大学精神病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神经内科主任汪美先(1914-1993)浙江衢县,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校科研部长毕汝刚(1914-1993)江苏洪泽,第四军医大学公共卫生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军队卫生学教研室主任纪仲愚(1914-1992)安徽寿县,第四军医大学流行病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涂通今(1914-)福建长汀,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外科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学校副校长、校长、总后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丁鸿才(1914- )江苏涟水,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专家,三级教授,曾任口腔颌面外科主任苏鸿熙(1915-)江苏宜兴,第四军医大学心血管外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胸外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主任汪良能(1916-1989)安徽南陵,第四军医大学烧伤整形外科学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烧伤整形科主任蔡用舒(1916-2000)湖南益阳,第四军医大学眼科学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眼科主任,88年7月退休陆裕朴(1917-1993)江苏宿迁,第四军医大学骨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骨科主任、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副院长、学校副校长苏成芝(1917-2000)辽宁海城,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训练部副部长牟善初(1917-)山东日照,第四军医大学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内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孙传兴(1917-)湖北黄陂,第四军医大学外科学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外科主任、副院长张学庸(1919-2010)河南唐河,第四军医大学消化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导,曾任附属一院内科主任,总后“一代名师”()史俊南(1919-)江苏宜兴,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内科主任徐君伍(1919-2002)浙江杭州,第四军医大学口腔修复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修复科主任姜绍谆(1919-)浙江江山,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分子病毒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复周(1920-2001)河南舞阳,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杨为松(1920-2006)辽宁开原,第四军医大学传染病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二院传染科主任李继硕(1920-2005)吉林榆树,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总后一代名师(1996)侯悦(1921-2003)辽宁绥中,第四军医大学军队卫生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军队卫生教研室主任郭鹞(1922-)河南洛阳,第四军医大学放射医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403研究所1室主任周树夏(1923-2007)浙江诸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后“一代名师”,曾任颌面外科主任巢振南(1924-1999)江西景德镇,第四军医大学外科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外科主任刘彦仿(1924-)山东海阳,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张宁仔(1925-),第四军医大学心血管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二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女张立藩(1927-)天津市人,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航空航天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游国雄(1928-2003)上海市人,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二院神经内科主任樊代明(1953-)重庆市人,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消化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中国工程院副院长(2010),少将军衔陈志南(1952-)江苏宜兴,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06.12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鞠躬(1929-)上海市人,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职特级,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总后一代名师,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神经科学教育家张生勇(1939-),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手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化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王克为(1923-)辽宁新民,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室教授施际武(1928-),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臧益民(1928-)江苏常州,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成济(1928-)四川成都,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文亮(1934-)辽宁营口,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肿瘤研究所所长隋延仿(1934-),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饶志仁(1935-)湖南浏阳,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胡三觉(1937-)江西修水,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06.02陈苏民(1937-)广东中山,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薛采芳(1939-),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马文煜(1940-)河北保定,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原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妙章(1942-)浙江杭州,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金伯泉(1943-),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原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高昇(1945-)河南偃师,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及西京医院病理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安钢(1954-),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志凯(1955-)安徽嘉山,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全军分子病毒学与分子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药立波(1955-)山西左权,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全军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张远强(1950-)湖北??,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骅(1961-),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医学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云庆(1961-)河南新野,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兼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神经解剖学杂志》主编皇甫恩(1929-)河北??,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瑞山(1934-)吉林扶余,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生理学教研室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苗丹民(1956-)山东威海,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秀珍(1945-)河北丰润,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医学电子工程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军事医学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女李良寿(1929-)江西临川,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军队流行病学教研室教授、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尹宗江(1930-)天津武清,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龚书明(1931-)北京通县,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军队卫生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勇勇(1954-),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主任、卫生信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德忠(1941-)江苏无锡,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军队流行病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学骥(1914-2000)河北鸡泽,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化学教研室教授刘少炽(1919-)陕西商县,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化学教研室教授李家齐(1914- )天津市人,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组织胚胎教研室主任,教授沈纪宗(1925-)安徽怀远,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副部长,医学教育教研室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大军(1929-)河南唐河,第四军医大学经济学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刘鉴汶(1931-)河北深县,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医学教育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谢百治(1939-)陕西华县,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教育技术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郭照江(1941-)河北盐山,第四军医大学社科部教授、伦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王正洪(1950-),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医学教育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乾初(1916-)湖南宁乡,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教授郭庆林(1918-)山东夏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教授于茂生(1919-)山东平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惠延年(1919-),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粟秀初(1925-)湖南邵阳,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易声禹(1926-2000),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滨(1927-)山东招远,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女牟震先(1928-)山东烟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曾任大内科主任兼消化内科主任刘维永(1929-)江西南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志清(1930-)山西兴县,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通外科、外科教研室原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钱蕴秋(1931-)江苏太仓,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超声诊断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邓敬兰(193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胡蕴玉(193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研究所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后)导师,女夏天(1932-)浙江镇海,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王锦玲(1932-)广东南海,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陈景藻(1932-)北京市人,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后卫生部专家组成员。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638·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删.biomed.net.caProgressinModernBiomemciIIe2008V01.8No.4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李海涛1肖丹2屈学民1刘渊声1马长升1杨继庆1(1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32;2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陕西西安710032)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离的简便方法,为低强度激光照射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提供实验细胞。

方法:以无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灌洗小鼠腹腔,分离获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培养。

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台盼蓝染色计算存活率,瑞氏染色计算纯度。

结果:获得高纯度的巨噬细胞,具备巨噬细胞的形态特征。

结论:本法是一种简便实用的分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方法。

关键词:小鼠;巨噬细胞;分离中图分类号:Q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273【2008104—0638—02SeparationandCultivationofMousePeritonealMacrophagesLIHai-tao,XIAODan,QUXue-min,LIUYuan-sheng,MAChang-sheng,YANGJi-qing(1DepartmentofBiomedicalEngineering,theFourth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Xi'an710032,China;2DivisionofPreventl"veMedicine,theFourth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尉,翩710032,China)ABSllRACTObjective:Toestablishconvenientmethodofseparationandcultivationofmouseperitonealmacrophagesandtoprovideexperimentalcellsforinvestigatingtheeffectoflow-energylaserirradiationmacrophages.Methods:Amouse’SperitonealcavitywasdouchedbyusingRPMI一1640mediumwithoutFCS,andthemouse’Speritonealmacrophageswereseparatedandobtained,beingculturedinRPMI一1640mediumcontaining10%FCS.ThemorphologyofthecellsWasobservedunderinvertedmicroscopy,thesurvivalrateofmacrophagesWascalculatedwithtrypanbluestain.ThepurityofmacrophageswasanalyzedbyWright’Sstaining.Results:Thehighlypurifiedmacrophageshadmorphologiccharacteristicsofthemacrophageinorganism.Conclusion:Thismethodbeusedfortheseparationofmouseperitonealmacrophages,whichissimpleandeasytoapply.Keywords:Mouse;Macrophage;SeparationChine∞LibraryClassification:Q813Documentcode:AArticleID:1673-6273(2008)04-0638-02前言巨噬细胞是机体的重要防御细胞,在抗感染、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军队生物医学工程“急先锋”——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科研育人纪实

军队生物医学工程“急先锋”——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科研育人纪实

[团队风采]颅脑战伤电阻抗图像监护仪、非接触生命探测雷达、军用高原增氧器、野战伤员信息搜救系统……走进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就好像走进了我军医学装备的一个小小展览馆,多种为保障打赢研制的卫生装备令人眼花缭乱。

如果这还算不了什么的话,下面一组数据足以让人震撼———全军唯一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军队重点实验室、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全军后勤重点实验室、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总后“53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获省部级以上课题近200项,科研经费逾亿元,获10余项国家和军队科技奖;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发表SCI、EI 检索及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

我军最早招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学员的院系,培养了全军军队科研人员是部队战斗力生成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是“能打仗、打胜仗”的根本保证。

在军队科研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能打仗这个核心,强化人人都是打胜仗“第一责任人”的强军担当。

多年来,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始终把科技强军的使命扛于肩,把教为战、学为战、研为战的职责根植于心,他们聚焦未来战场需要和部队官兵需求,在解决军事医学急难问题的漫漫征途上,敢啃“硬骨头”,敢攀“险高峰”,他们始终坚持原始创新、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历经艰辛攻克战创伤救援中的重大问题,成功研发生物电磁图像检测与监测、非接触生命雷达探测、制氧增氧装备、医学图形图像处理等系列技术与装备,从而形成4架“科研马车”齐驱发力的强劲态势,促进了军队卫生装备事业的发展,对有效提升部队战斗力生成和保障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建系近30年来,先后荣获以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代表的多项标志性科技成果奖,培养一大批军事医学工程优秀人才。

他们的事迹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军队生物医学工程“急先锋”———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科研育人纪实■本刊特约记者张强通讯员张静檀琳王立2/3的医学工程与装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医院2/3的医工科与信息科领导、全军部队2/3的卫生装备管理与技术骨干。

韩祖成,男,1961年2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主任

韩祖成,男,1961年2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主任

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杨志宏,男,1963年5月29日出生,研究生学历,医学硕士学位,主任医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现任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四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分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陕西省康复医会委员会委员,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咸阳市医学会老年病学学会常务委员,咸阳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

1986年7月本科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一直在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主要从事内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脑病、肺病、糖尿病的临床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1年8月至2002年8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科进修学习一年,获优秀进修生称号;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参加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圆满完成跟师学习任务,通过了学习毕业考核,成绩合格,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

从1986年工作近30年,先后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级课题1项,陕西省教育厅课题2项,主持陕西省科技厅课题1项。

徐冰,性别,女,1975年4月4日出生,学士学历,硕士学位,副主任医师,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现任中华医学会脑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治未病分会委员。

2003年7月本科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一直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脑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从2000年工作17年来,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省级课题6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临床新药研究20余项。

张启明,男,1964年10月22日生,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临床评价中心主任。

2004年度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11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岐黄中医药基金会传承发展奖”获得者。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药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1987.9~2004.7,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本科、中医基础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期间系统学习了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全部课程。

利用脉搏波无创连续检测血压的实验研究

利用脉搏波无创连续检测血压的实验研究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利用脉搏波无创连续检测血压的实验研究姓名:汤池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生物医学工程指导教师:杨国胜20050501y727210蘩健性磨嚼秉承学校严谨的学风与优良的科学道德,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莪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砩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韵地方9},论文中不包含其他八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本人或他^已申请学位或其他用途使用过的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论文作者姆:鱼堕吼竺:兰保护艇谖声撩声孵本人完全了解第四军医大学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第四军医大学。

本^保证毕业离较后,发表论文或使用论文T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第四军医大学。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含电子版,保密内容除外),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阋,并在校园网上提供论文内容的浏览和下载服务。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鞯巡日;9l=竺竺生篁型垩垦查堂堡主兰垡堡塞缩略语表缩略语英文全称PWBPSPDPMAPPWVPWTTECGPPGR。

AchPulsewaveBloodpressureSystolicPressureDiastolicPressureMeanArterialPressurePulseWaveVelocityPulseWaveTransmitTiineElectrocardiogramPulse0pticalPlethysmogramCorrelationcoe衔cientCoefficientofdeterminationAcety’lcholine第1页中文全称脉搏波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搏波速脉搏波传导时间心电图光电体积描记图相关系数决定系数乙酰胆碱第四军医,k学硕十学位沧文利用脉搏波无创连续检测血压的实验研究硕士研究生:汤池导师:杨国胜教授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两安710032中文摘要血压测量是医学上最常见的检查方法,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柯氏音等间歇血压测量法。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6RE...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6RE...

分类号密级国际十进分类号(UDC)第四军医大学学位论文微波热声成像技术中热声信号采集系统研究(题名和副题名)韦育森(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杨国胜教授指导教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名称生物医学工程论文提交日期 2008.04答辩日期2008.05论文起止时间2005年8月至2008年4月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独创性声明秉承学校严谨的学风与优良的科学道德,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本人或他人已申请学位或其他用途使用过的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保护知识产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第四军医大学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第四军医大学。

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论文或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第四军医大学。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含电子版,保密内容除外),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并在校园网上提供论文内容的浏览和下载服务。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微波热声成像技术中热声信号采集系统研究研 究 生:韦育森学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所在单位: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导师:杨国胜 教授辅导教师:朱新亚 讲师资助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60571041)关键词:微波激励;热声信号;数据采集;数字式平均;混合编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05 月目录缩略语表 (1)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4)前 言 (7)文献回顾 (10)正 文 (15)1热声信号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15)1.1 微波热声成像实验平台介绍 (15)1.2 热声信号采集系统 (16)1.3 小结 (18)2热声信号预处理器设计与实现 (19)2.1 微波激励热声信号分析 (19)2.2 设计参数确定 (22)2.3 信号预处理器设计与实现 (22)2.4 参数测试 (30)2.5 预实验结果与分析 (31)2.6 小结 (32)3数据采集以及信号处理方法设计与实现 (33)3.1 数据采集 (33)3.2 信号消噪处理 (34)3.3 小结 (45)4数据采集结果及分析 (46)4.1 实验目的 (46)4.2 实验方法 (46)4.3 实验结果 (47)4.4 小结 (50)总 结 (51)参考文献 (53)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57)致 谢 (58)缩略语表缩略词英文全称中文全称BNC BayonetNeil-Concelmanconnector 同轴连接器CLF Call Library Function 库函数调用DLL DynamicLinkLibrary 动态链接库DMA DirectMemoryAccess 直接内存存取DSP DigitalSignalProcessor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FIFO First In First Out 先入先出FPGA 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MCU Micro Controller Unit 微型控制器MITT Microwave-induced ThermoacousticTomography微波热声成像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 印刷电路板SNR SignaltoNoiseRatio 信噪比SNIR SignaltoNoise Improvement Ratio 信噪改善比VI VirtualInstrument 虚拟仪器-1-微波热声成像技术中热声信号采集系统研究硕士研究生:韦育森导 师:杨国胜 教授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西安 710032中文摘要生物组织微波热声成像技术是国内外近几年研究的一个热点。

特种兵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特点与预防对策

特种兵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特点与预防对策

特种兵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特点与预防对策硕士研究生:杨扬导师:杨继庆教授辅导老师:蒋春江副主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西安 710032中文摘要课题目的:随着我军军事训练工作的不断深入,军事训练伤的预防工作也不断的引起人们的关注。

军事训练伤是影响部队正常训练和部队官兵军事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也是困扰从事军事训练人员的主要问题。

只有在对训练伤全面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工作。

本课题分别采用现场实验、问卷调查、现场体检等方法,对特种兵部队各兵种军事训练伤的诱因、机理、治疗、预后进行研究、对比、探讨了军事训练伤的预防措施。

采用方法:1、现场随机抽取我部坦克分队2个连共官兵68名,炮兵分队1个连官兵32名。

由驻军医院3名全科医生现场进行体检,并归纳、总结、分析其发病特点。

2、随机抽取我部坦克、步兵、后勤专业2级以上士官各10名,于5km越野考核后测量血压、心率。

5分钟后再次测量恢复情况。

3、制定军事训练伤调查表,归纳、分析、总结其结果。

实验结果:1、坦克分队肌肉软组织损伤及椎间盘突出发病率最高;步兵分队疲劳性骨折发病率最高;炮兵分队炮震性耳聋发病率最高。

2、5km越野考核后,所有人员血压下降,心率加快,但步兵专业变化最小,炮兵其次,后勤变化最大。

5分钟后再测,步兵专业恢复正常,后勤专业恢复最慢。

3、分析军事训练伤调查表,三年以上兵发病率最高,新兵其次,二年兵最低。

实验结论:1、我部军事训练伤发病率略高于全军水平。

军事训练伤极大的影响了部队的训练、施工等任务,要高度重视军训伤的防治。

2、训练前进行防护教育和热身运动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关键词:特种兵;坦克兵;军训伤;特点;防治;对策The character of military training illness and how to prevent in the special troopsCandidate for master: Yang YangTutor: Yang Jiqing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AbstractAim of project: Nowadays,the prevention of military training injury is becoming a focus on the military training. The military training illness ,which is a factor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troops,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for daily military training. How to carry out the prevention is only based on the degree of injury we have known.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precise mechanism of the military training illness, as measured immediately by the field experiment,body diagnosis respectively ,combined with the a self-design survey ,the present article ,designed for researching on the mechanism and prognosis of the illness ,probes on the prevention the military training illness of the special troops.Method : 1、random selecting 68 soldiers from the tank team,32 soldiers from artillery examined by three doctors on the training spot,we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 of the illness. 2、We randomly select 30 sergeants from the major of tank,infantry and logistics respectively measuring the blood press and rhythm of the heart after 5 kilometers running,and remeasuring after 5 minuteslater. 3.We compile an a self-design survey of the military training illness to analyzing the result.Result: 1. In the all soldiers investigated, the rate of the illness of muscle and vertebra in the tank branch,the breaking of the bone in the infantry branch,the deaf in the missile branch is the highest. 2. After 5 kilometers running, the blood press of all the soldiers is becoming lower and rhythm of the heart is becoming higher. But the change of two parameters gradually grows in the infantry major, the missile major and the logistics major. The time of recovery is related to the major. After five minutes, two parameters remeasured of infantry major reach to normality.The longest time of recovery is logistic major .3. Analyzing the result of the survey of the military training illness, we conclusion that the duration of service in the armed force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rate of training injuries. With the time in army prolonged, the rate of training injuries grows. Soldiers severing in army three years and more have the highest rate suffer from illness and soldiers of one year have higher. Who severing in army of two years has low rate suffer from illness.Conclusion: 1.The rate of military training injury is a little higher than normal. The military training injury in the armed force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daily military training which should attach a high importance to the prevention of it. 2. Pre-education of prevention and warming-up exercises can reduce the rate of illness effectively.Key words: Special troops;Arms;Military training injury; Feature;Prevention;Strategy前言和文献回顾一、前言军事训练损伤是基层训练的多发损伤。

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专业考研

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专业考研

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专业考研一、学位授权点类别和批准时间微生物学专业是国家第一批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81年)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78年)。

二、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1.病毒基因和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主要包括出血热病毒、乙脑病毒、肝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与其致病性和免疫性有关的基因组和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2.病原微生物感染与抗传染免疫的研究:主要包括上述病毒以及结核杆菌等的致病物质、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及实验性治疗等研究。

3.抗病原微生物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与应用:主要包括上述病原微生物的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等的研究与应用。

三、主要科技成果自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以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5项、国家科委及国家卫生部课题各1项、陕西省重点课题2项、军队重点课题3项、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课题10项。

先后发表科研论文350篇。

主编及参编专著13部、译著1部、教材6部。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

四、师资力量及研究生导师情况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其中2名为硕士生导师)、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6人,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全体教师人数的76 2%。

马文煜教授,1940年8月出生,196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

现任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会主任委员,全军生物武器医学防护专业组委员,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组委员,《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副主编。

多年来一直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特别是病毒学的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课题3项。

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教材2部,参加编写专著3部。

指导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11名。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

Morpholino寡核苷酸及标记药物的生物分布

Morpholino寡核苷酸及标记药物的生物分布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射性锝、铟、钇、铼标记Morpholino寡核苷酸及标记药物的生物分布姓名刘长滨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指导教师邓敬兰2003.4.1钉秉承学校严谨的学风与优良的科学道德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八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硼究工作更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找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遥的研究成果不包含本八或他八已申请学位或其他用途使用过的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傲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丛兰生。

本八完全了解第四军医大学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屠第四军医大学。

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论文或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第四军医大学。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夏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闻学较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内容除外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利手段保存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圭导师里遂主胁乏婴坐摹军正点季博士学位论文缩略词表英文缩写英文全称—工中文全称亲和素生物素生物素亲和素系统每分钟计数磷酸二酯一一一四氮四乙酸环十二烷二乙三胺五乙酸人抗鼠抗体高效液相色谱即时薄层层析单克隆抗体寡核苷酸摹霄军区土昔博士学位论文…巯基乙酰三甘氨酸一羟基丁二酰亚胺酯光密度磷酸缓冲液肽核酸放射免疫显像放射免疫治疗硫代磷酸寡核苷酸铟钇铼一锝每克组织注射剂量弟军区土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射性铟、钇、铼、锝标记寡核苷酸及标记药物的生物分布博士研究生刘长滨导师邓敬兰教授指导教师乔宏庆教授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核医学科西安摘要通过向恶性肿瘤患者体内注入某种特异性亲肿瘤的放射性标记药物以实现对恶性肿瘤的定位和有效治疗一直是放射性药物和核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单克隆抗体作为特异性载体已经在放射免疫显像和放射免疫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在预定位显像及治疗中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

抗战中的生理科学家:新四军军医学校生理学

抗战中的生理科学家:新四军军医学校生理学

抗战中的生理科学家岂知春霁好,万物动芳华——追忆新四军军医学校生理学教授沈霁春先生1903年1月14日,在雪霁待春来的祈盼中,沈霁春先生出生于浙江萧山的一个书香世家中。

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似乎预示了沈老在生理学界和军事医学界如春风般教书育人、精勤奉献的精彩一生。

一、艰苦求学,初露锋芒中学毕业后,沈霁春在同盟会和中国共产党早期元老邵力子先生的推荐下考入复旦大学生物学系。

由于家境不富裕,从中学到大学,沈老一直依靠着凭优异成绩获得的奖学金生活。

据沈先生的一位好友回忆,在复旦读书时,他生活非常清苦,冬天也只穿一件夹袍子,但沈老终日埋头钻研医学知识,孜孜不倦从无懈怠。

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在其一生的学术历程中延续着、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大学毕业后,沈霁春进入中央大学医学院进修生理学,自此开始了长达五十余年的生理学教学科研生涯。

1931年秋至1936年沈先生先后于在南京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

沈先生诲人不倦,向下一代医学工作者耐心传授生理学知识。

据沈老的学生、生理学家吴襄教授回忆,“我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沈先生在南京的两年,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在办公室读书写文章或指导我们进行小动物慢性实验。

他进行实验时,操作细致,边做边谈,津津乐道,令人倍感亲切。

”二、崭露头角,回国效力1936年春至1939年,沈先生远渡重洋前往比利时冈特城大学任教,并在诺贝尔奖获得者C. Heymans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学业。

据Heymans教授回忆,他对沈的刻苦勤奋印象很深。

在短短的四年间,沈先生成绩斐然。

他在国外一流杂志上发表了三十余篇论文,并多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沈老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声望。

1940年,沈先生像同时代的许多著名学者一样,带着振兴祖国科学事业的期望回国,进入著名的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工作。

当时的雷士德医学研究所曾吸纳了蔡翘、汤飞凡等一大批著名医学家在此开展研究工作。

但是,动荡的时局却使沈先生的科学理想成了虚幻梦境。

陈景元,男,1962年6月出生,辽宁宽甸人,医学博士

陈景元,男,1962年6月出生,辽宁宽甸人,医学博士

陈景元简历陈景元,男,1962年6月出生,辽宁宽甸人,医学博士。

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军事预防医学)、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军事特殊环境医学)带头人。

1985年7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 1991年7月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军队卫生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96年7月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2000-200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要学术兼职有国际神经毒理学会(INA)常务理事,中国毒理学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分会常委,全军医学计量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全军军队卫生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编委和审稿人。

学科专业: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研方向:环境医学和环境神经毒理学。

近年来主要从事环境神经毒理学研究和高原高寒危险因素评估及防治措施研究。

近5年共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 5年内共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项目、全军“十五” 和“十一五”专项课题13项,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005,2007,1998)。

主编(副主编)专著、教材4部。

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18名。

总后科技银星,总后优秀教师,2008年获中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

近年发表科研论文目录:1.Du K, Chen Y, Dai Z, Bi Y, Cai T, Hou L, Chai Y, Song Q, Chen S, Luo W, Chen J*.Molecular cloning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mouse gene upregulat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treatment reveals alternative splicing.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2010, 391: 267–271.2.Luo W, Li J, Zhan D, Cai T, Song L, Yin X.-M, Desai D, Amin S, Chen J*. Bid MediatesAnti-Apoptotic COX-2 Induction Through the IKK/NF B Pathway Due to 5-MCDE Exposure. Curr Cancer Drug Tar, 2010, [Epub ahead of print].3.Wang Q, Luo W, Zhang W, Liu M, Song H, Chen J*. Involvement of DMT1 +IRE in thetransport of lead in an in vitro BBB model. Toxicol in Vitro. 2009, [Epub ahead of print].4.Liu M, Cai T, Zhao F, Zheng G, Wang Q, Chen Y, Huang C, Luo W, Chen J*. Effect ofMicroglia Activation on Dopaminergic Neuronal Injury Induced by Manganese, 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 Neurotox Res. 2009, 16(1):42-9.5.Zheng G, Zhang W, Zhang Y, Chen Y, Liu M, Yao T, Yang Y, Zhao F, Li J, Huang C, LuoW, Chen J*. γ-aminobutyric acid A (GABA A) receptor regulates ERK1/2 phosphorylation in rat hippocampus in high doses of Methyl Tert-Butyl Ether (MTBE)-induced impairment of spatial memory. Toxicol and Appl Pharmacol. 2009; 236( 2): 239-245.6.Yang RH, Wang WT, Chen JY, Xie RG, Hu SJ. Gabapentin selectively reduces persistentsodium current in injured type-A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Pain. 2009; 143(1-2):48-55.7.Zhao F, Cai T, Liu M, Zheng G, Luo W, Chen J*. Manganese induces dopaminergicneurodegeneration via microglial activation in a rat model of manganism. Toxicol Sci. 2009;107(1):156–164.8.Luo W, Chen Y, Liu M, Chen J*. EB1089 induces Skp2-dependent p27 accumulation,leading to cell growth inhibition and cell cycle G1 phase arrest in human hepatoma cells.Cancer Invest. 2009; 27(1):29-37.9.Jin C, Bai L, Wu H, Teng Z, Guo G, Chen J*. Cellular uptake and radiosensitization ofSR-2508 loaded PLGA nanoparticles. J Nanopart Res. 2008; 10 (6):1045-105210.Zheng G, Chen Y, Zhang X, Cai T, Liu M, Zhao F, Luo W, Chen J*. Acute cold exposureand rewarming enhanced spatial memory and activated the MAPK cascades in the rat brain.Brain Res. 2008;1239:171-180.11.Yang RH, Hu SJ, Wang Y, Zhang WB, Luo WJ, Chen JY*. Paradoxical sleep deprivationimpairs spatial learning and affects membrane excitability and mitochondrial protein in the hippocampus. Brain Res. 2008;1230:224-32.12.Jin C, Bai L, Wu H, Liu J, Guo G, Chen J*. Paclitaxel-loaded poly(D,L-lactide-co- glycolide)nanoparticles for radiotherapy in hypoxic human tumor cells in vitro. Cancer Biol Ther.2008;7(6):911-6.13.Luo W, Liu J, Li J, Zhang D, Liu M, Addo JA, Patil S, Zhang L, Yu J, Buolamwini JK, ChenJ*, Huang C. Anti-cancer Effects of JKA97 are Associated with its Induction of Cell Apoptosis via a Bax-dependent, and p53-independent Pathway. J Biol Chem. 2008, 283(13):8624-33.14.Ouyang W, Luo W, Zhang D, Jian J, Ma Q, Li J, Shi X, Chen J, Gao J, Huang C. PI-3K/AktPathway-Dependent Cyclin D1 Expression Is Responsible for Arsenite-Induced Human Keratinocyte Transformation. Environ Health Persp. 2008, 116(1): 1-6.15.Du K, Chai Y, Hou L, Chang W, Chen S, Luo W, Cai T, Zhang X, Chen N, Chen Y, Chen J*.Over-expression and siRNA of a novel Environmental lipopolysaccharide responding gene on the cell cycle of the human hepatoma derived cell line HepG2. Toxicology, 2008, 243:303-310.16.Zhang XP, Zheng G, Zou L, Liu HL, Hou LH, Zhou P, Yin DD, Zheng QJ, Liang L, ZhangSZ, Feng L, Yao LB, Yang AG, Han H, Chen JY*. Notch activation promote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like colonies in human glioma cells. Mol Cell Biochem. 2008, 307(1-2):101-8.17.Cai T, Yao T, Li Y, Chen Y, Du K, Chen J*, Luo W. Proteasome inhibition is associatedwith manganese-induced oxidative injury in PC12 cells. Brain Res. 2007, 1185: 359-65.18.Zheng G, Zhang X, Chen Y, Zhang Y, Luo W, Chen J*. Evidence for a role of GABAAreceptor in the acute restraint stress-induced enhancement of spatial memory. Brain Res.2007, 1181:61-73.19.Wang Q, Luo W, Zheng W, Liu Y, Xu H, Zheng G, Dai Z, Zhang W, Chen Y, Chen J*. Ironsupplement prevents lead-induced disruption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during rat development. Toxicol and Appl Pharmacol. 2007, 219(1):33-41.20.Wang Q, Luo W, Zhang W, Dai Z, Chen Y, Chen J*. Iron supplementation protects againstlead-induced apoptosis through MAPK pathway in weanling rat cortex. NeuroToxicology.2007, 28(4):850-859.21.Liu YL, Bi H, Chi SM, Fan R, Wang YM, Ma XL, Chen YM, Luo WJ, Pei JM, Chen JY*.The Effect of Compound Nutrients on Stress-induced Changes in Serum IL-2, IL-6 and TNF-a Levels in Rats. Cytokine. 2007, 37:14-21.22.Ding J, Li J, Chen J, Chen H, Ouyang W, Zhang R, Xue C, Zhang D, Amin S, Desai D,Huang C.. Effect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o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duction through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AP-1-dependent, HIF-1{alpha}-independent Pathway. J Biol Chem. 2006, 281(14):9093-100. (Co-first author)23.Chen J, Yan Y, Li J, Ma Q, Stoner GD, Ye J, Huang C. Differential requirement of signalpathways for benzo[a]pyrene (B[a]P)-induced nitricoxide synthase (iNOS) in rat esophageal epithelial cells. Carcinogenesis 2005, 26(6):1035-104324.Meller E, Shen C, Nikolao TA, Jensen C, Tsimberg Y, Chen J, Gruen RJ. Region-specificeffects of acute and repeated restraint stress on the phosphorylation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Brain Res. 2003, 979: 57-64.25.Chen J, Shen C, Meller E. 5-HT1A receptor-mediated regulation of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kinase phosphorylation in rat brain.Eur J Pharmacol 2002, 452;155-162.26.Louis ED, Zheng W, Jurewicz EC, Watner D, Chen J, Factor-Litvak P, Parides M. Elevationof blood carboline alkaloids in essential tremor. Neurology. 2002, 59:1940–1944.27.Chen JY, Tsao GC, Zhao Q, Zheng W. Differential Cytotoxicity of Mn(II) and Mn(III):Special Reference to Mitochondrial [Fe-S] Containing Enzymes.Toxicol and Appl Pharmacol. 2001, 175, 160–168.。

俞孟孙院士简介

俞孟孙院士简介

俞孟孙院士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健康研究》
【年(卷),期】2013(33)5
【摘要】俞孟孙(1936-),男,浙江余姚人,我国航空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4年毕业于空军军医学校,现任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航空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关键词】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医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92
【相关文献】
1.怎样走好工业过程的绿色化道路——对话中国工程院孟伟院士、孙宝国院士 [J], 范琦娟
2.运城学院特聘教授孙宝国院士简介 [J],
3.绍兴文理学院“鉴湖学者”荣誉教授孙钧院士学术简介 [J],
4.2009年新当选院士孟伟、任南琪、陶澍简介 [J],
5.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简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二平
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硕士
生物物理学:硕士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陕西省信号处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医药卫生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西安市生命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先后荣获全军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总后勤部优秀党员、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类岗位津贴,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①卫生装备新技术、②磁场生物效应;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分题1项、军队重点7项、陕西省科技攻关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医疗器械注册证2项。2000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72篇,其中被SCI、EI收录9篇(最高IF=4.145),主编教材11部。
路国华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陕西省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主要从事生物雷达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非接触生理信号检测技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先后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709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军队十二五重点项目,承担军队扩试项目、陕西省科技攻关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2000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34篇,其中SCI/EI收录16篇。
刘锐岗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电阻抗成像技术、非接触磁感应成像技术。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分题2项,参与多项国家级、军队级和省部级课题。获陕西省科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医疗器械注册证1项。2000年以来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20篇,其中SCI/EI收录4篇。
赵庆军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
(总后药检所联合培养)
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大型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与控制及卫生装备研制。先后承担全军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与检测系统、野战便携式高频X线机、X线机数字化改造技术研究、野战X线数字化成像装置、医学影像设备选型技术要求、医学影像设备质量分级和转级、退役与报废技术条件等多项全军医学科技“十五”、“十一五”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2000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13篇,参编专著9部。
汤池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全军卫生装备学和医学工程学专业委员会教育与培训分委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军队卫生装备和生物组织电阻抗特性方面研究。先后参与研究国家级、军队级、省部级课题16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荣立三等功1次。2000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7篇,主编教材3部。
张庆勇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
(总后药检所联合培养)
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野战卫生装备研制与保障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应急药材保障、野战医用冰箱、野战药液防冻、一次性手术器械、野战卫生装备维修器材、医疗器材补给等方面装备的研制与技术研究。先后承担应急保障旅型药材保障集装箱组、野战卫生装备维修车、野战医用冰箱、野战药品保温箱、手术器材补给箱等军队级课题21项。或军队科技进步奖7项。2000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8篇,副主编专著1部。
史学涛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主要从事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电阻抗基础与应用、高精度医学信号检测方法与技术和新型医学成像技术等。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分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陕西省攻关课题1项,参与2项科技部攻关课题和多项军队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医疗器械注册证1项。2000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SCI/EI收录6篇。
卢虹冰
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硕士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图形图像学会常务理事,所授课程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程,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总后优秀教师”等。主要从事医学图像图形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CT/ECT定量成像、计算机辅助检测与诊断、医学可视化等。先后承担国家级、军队级、省部级8项课题。获美国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2000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其中SCI收录20篇,主编/翻译专著2部。
付峰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委员、高级会员。主要从事医学成像新技术及医学信号处理方面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电磁成像算法、生物电磁特性检测、医学动态图像监护等。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科技攻关、陕西省科技攻关课题5项。获陕西省科技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医疗器械注册证1项。2000年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EI收录3篇。
尤富生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和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发起会员。主要从事生物医学电子工程领域的医学成像新技术及新型医疗仪器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电阻抗成像和生物信号无创检测技术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重点课题分题《腹部电阻抗图像监护技术基础研究》、军队重点课题、军队青年基金课题和省部级课题等多项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2000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EI收录4篇。
贾建革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
(总后药检所联合培养)
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电类、超声类、检验类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检测设备研制及方法研究等工作。先后承担了除颤监护仪检测装置、脉搏血氧监护仪检测装置等多项全军医学科技“九五”、“十五”、“十一五”及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医学计量研究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奖4项,科技成果转化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编写军用标准10项、国家检定规程6项。2000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15篇,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12部。
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导:博士、硕士
生物物理学:博士、硕士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军队医学工程与卫生装备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装备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和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副主编等学术职务,曾获军队育才金奖、全军优秀教师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物理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医学成像(新型电磁成像)、生物组织的物理特性、军事医学工程。先后承担国家级(含重点)重点课题10余项,军队和省部级(含重点)课题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医疗器械注册证5项。2000年以来发表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46篇。主编专著2部。
王健琪
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硕士
生物物理学:博士、硕士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委员会理事、军队医学工程与卫生装备专业委员会装备专业组副主任委员,全军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教育部“百千万”工程全国高校首批骨干教师,获军队“育才奖”银奖。主要从事生命参数的非接触检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医学信号的非接触检测、生物雷达技术。先后研制出我国首台“雷达式伤员探测仪”、首台“穿墙探人雷达”、首台基于超宽谱的“雷达式生命探测仪”,并在汶川、玉树大地震伤员搜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内国家级、军队级、省部级17项课题。获军队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2000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MI收录2篇,参编专著3部。
申广浩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医药卫生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信号处理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类岗位津贴,并荣立三等功1次。主要从事卫生装备研发和磁场生物效应基础研究,2000年以来先后参与15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现主持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2000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被SCI/EI收录7篇(最高IF=4.145),主编教材6部。
俞梦孙
生物医学工程:博士
(空四所联合培养)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航空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专家。现任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航空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主要从事航空医学工程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航空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测量。招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俞梦孙院士致力于航空生物医学工程研究50多年,主持研究的三大类19种医学测量仪器与技术,为我国航空生物医学工程的开拓、创新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发明三、四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10余项。2000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获得各种发明专利30余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