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相的识别剖析
第四章 地震沉积相分析
断裂 发育 期
二、典型盆地地震相模式
(2)断陷盆地地震相模式划分 1、断陷盆地地震相模式 ②分带地震相分布模式总结-袁秉衡,1985年
三大沉积背景分带:
陡岸带 缓坡及沿岸带 深洼带(深湖)
主要砂体:陡(坡)扇体、缓(坡)辩(状河三角洲)
、轴(深洼)曲(流河三角洲)。
十四类地震相:
二、典型盆地地震相模式
渤海湾盆地新近纪 松辽盆地白垩纪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 准噶尔盆地中生代 珠江口盆地新近纪
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
盆大、水浅(湖 相)、沉积体系简单 、规模大。
海底扇沉积体系发育
大型坳陷湖盆三角洲: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嫩江组三角洲
大型坳陷湖盆三角洲
准噶尔盆地三工河组三角洲
N T(0)
K J2S5 J2S4 三角洲 J1S1 J2S3 J1S2
A.发散地震相—正 常滨-浅湖相 B.叠瓦前积地震相-滩坝沉积或小型三 角洲 C.斜交前积地震相-三角洲沉积 D.丘状充填地震相 --浅水重力流水道 或三角洲分支河道
A.发散地震相
D.丘状充填地震相
B.叠瓦前积地震相 C.斜交前积地震相
叠瓦型前积结构
发散反射结构
二、典型盆地地震相模式
1、断陷盆地地震相模式 (5)深洼带地震相模式
水
道
水 道
T52
T53
深 切 谷
T60
深切谷
上扇的补给水道(海底峡谷)—其顶界面在横剖面上为平的或凹面向上的,
底界面为U型或V型,具侵蚀充填结构,水道的宽深比低,堤岸高度大。在纵剖 面上可表现为杂乱前积结构或斜交前积结构。一般为低振幅中连续性结构。该类 型水道往往下部富砾,上部富泥。
2)中扇水道-堤坝体系
地震中的震相分析
地震中的震相分析摘要:本文总结多年来工作中的一些震相分析经验,用典型震例说明震相分析的方法,主要讨论用长春台接收到的地震图分析近震,远震,极远震,震相分析的方法,包括地震的震相特征和分析方法。
关键词:近震;远震;极远震;震相特征地震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首先观全貌判定地震类型(近、远、极远)其次确定第二震相。
近震S,SM,Lg,远震S,SKS,极远震PP,SKKS等确定深震相:AP,XP,XS,PcP,ScP,PcS,ScS,APKP,XPKP等根据第二震相及深震相,确定震中距和深度。
什么是震相呢?震相是指与特定的射线相连系的地震波或地震图上清晰振动脉冲的初始时刻。
还有一点需注意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几个主要因素:震源机制,震源体积,破裂速度:传播路径介质的影响:台基岩性的影响:仪器特性的影响。
以下我们用长春台站记录到的实际震例分别举例说明。
1 近震震相特征近震地震波是指震源在地壳内且波的传播路径也在地壳内的地震波。
通常认为近震波的震中距范围在1000km以内。
2000年1月12日在辽宁岫岩海城间,发生M5.1级地震。
震源深度7KM,长春台距这次地震震中411KM,属较典型近震。
从图上我们看出PG在原始记录图上分析要比仿真短周期图上分析更准确一些。
近震在短周期上面波较发育,且衰减速度较快。
PG,SG震相清淅,来自莫霍界面的首波PN,康拉德界面的首波PB,都清淅可辩。
2 远震震相特征远震地震波不但传播路径长而且波射线向地球内部穿透的也深,因此,在分析远震波时,必须考虑地球结构,地球曲率对地震射线的影响。
2001年12月18日琉球群岛西南海中发生7.5级地震。
震源深度33KM,长春台距这次地震震中△=20.0°。
我们从图上看出P波S波为突出大振幅,周期0.8s~8s且初相清晰。
有地面两次反射波PPP震相出现,典型的海洋型地震,波形优美,面波类似于正弦波。
2003年9月1日,俄罗斯海域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480kM,长春台距这次地震震中△=5.0°。
地震地层学之地震相分析
四、 杂乱反射结构
1、结构特征 为不连续,不整一的反射,一种无次序排列的 反射面。
2、地质解释—— 两种成因: 1)是在一变化不定、相对高能环境下沉积的地层。 2)原来低能环境形成连续的地层,后遭受变形后破 坏了连续性。
杂乱结构
杂乱结构
1、 海进环境 2 、海退环境 3、 河道
(2)地质解释 浅水环境的
前积作用形成
叠瓦前积
叠瓦前积
5、乱岗状斜交反射结构
(1) 结构特征 由不规则的,不连续的,亚平行的反射段组成,
表现为杂乱无章的乱岗状模式。 反射终止无规律,侧向上常常递变为较大的更明
确的斜交前积,并且向上递变为平行反射。
(2)沉积解释
第一节 地震相的概念
二、地震相的定义
地震相是一个可以在区域上圈定的、由地震 反射层组成的三维单元;其反射结构、外形、 振幅、连续性、频率和层速度等要素与邻近 相单元不同。
三、地震相参数
共有 6 大地震相参数
1、反射结构
揭示地下总的层理模式。根据反射结构可以解释沉 积过程、沉积现象和古地形。 另外,流体接触面(如 平点)也可通过反射结构 识别出来。
地震地层学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的目的: 是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沉积环境背景 和沉积相类型及分布。
第一节 地震相的概念
一、相和沉积相的概念 1、相的定义
相是一种具有特定特征的岩石体。
2、沉积相的概念
在理想情况下,沉积相是在一定的沉积条件 下形成的一种有特色的岩石,这种沉积条件 反映一种特定的沉积作用或沉积环境。
2)沉积物迅速地充填了盆地,并且后来的沉积 水流路过或者冲刷上部的沉积表面。
地震相
地震相•河流携带碎屑物进入湖(海)后在河水或湖(海)水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综合沉积体称为三角洲。
•三角洲在倾向剖面上一般表现为斜交,S形,S-斜交复合前积结构。
•一般的特殊结构大多见于倾向剖面,走向剖面表现为丘形,内部见双向下超。
•顶积层一般为弱振低连平行~亚平行反射,岩性为粉砂、泥岩和煤层互层,代表三角洲平原相;•前积层呈斜交前积状向盆地中心倾斜,具有中强振幅,连续性较好,下超于湖(海)底面之上,砂泥岩互层组合,代表三角洲前缘相;•底积层为弱振、低~中连,主要为分选均匀的泥岩组成。
代表前三角洲相。
•扇三角洲,水下冲积扇,进岸水下扇等,其地震地质特征基本类似,沉积特征的共同点,为构造活动剧烈地区所产生的近源水系携带物源在湖盆内的快速堆积,一般发育于陡峭侧的生长断层面的附近,古地貌的山谷出口处。
•平面外形较复杂,典型呈扇形。
其平面外形受凹陷沉积区的形状影响较大。
倾向剖面外形大多呈楔形,走向剖面为典型的丘状。
•倾向剖面中,发散型结构较发育,有时见明显的帚状前积结构,收敛点指向扇根物源处。
并在剖面上常见有倾角和规模不等的多期叠置的地震特征。
相邻的两期之间往往有较明显反射连续性。
•完整的扇体一般其横向上可以分为扇根、扇中、扇端三部分。
扇根部分表现为杂乱反射;扇中的地震特征为相对比较连续的强反射段;扇端一般表现为较连续的弱反射。
•走向剖面丘形体的扇根上部,常有不连续,杂乱的弧形下凹反射,揭示辨状河道的特征;扇中的走向剖面高度减小,范围增大,反射的连续性相对增强,河道特征的反射较少见;扇端部分的幅度进一步降低,范围变小,连续反射增多,反映河道的反射更少、更弱。
•扇的产生与生长断层有成因上的联系,一般与生长断层伴生并沿断层呈裙带状分布。
扇体本身在发育过程中,会产生与边界生长断层平行或相对峙的正断层,在重力滑动作用下,往往使沉积体构成明显的滑动背斜。
扇体上断层及滚动背斜的产生,往往使扇体的地震相特征复杂化,分析时应特别注意。
几种典型地震相特征_new
一、三角洲
回顾思考:
1、什么是三角洲 2、三角洲的分类 3、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4、三角洲的沉积亚相 5、三角洲的三层结构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鸟足状)
渤 海
黄河三角洲(朵状)
长江三角洲
一、三角洲
回顾思考:
1、什么是三角洲
河流携带丰富的泥沙,在河口区入海(湖), 由于这里河面拓宽,流速降低和坡度变缓,会以 河口为顶点,向海(湖)堆积起平缓的三角地形 和扇形地,称为三角洲。
• 底积层为弱振幅、低-中连续,沉积物富含有机物, 主要为分选均匀的泥岩组成,具细纹理,是良好的 生油层。代表前三角洲相。
顶积层 底积层
二、扇
回顾思考:
1、扇的类型
扇有许多种,如:冲积扇、扇三角洲、洪积扇、 水下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湖(海)底扇等。
按所处位置与水面的关系: 水上:洪积扇、冲积扇; 水下:水下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湖(海)底扇。
顶部的薄冲积层称为顶积层(三角洲平原); 其下为向海倾斜的厚层沉积物,称为前积层(三角洲前缘); 底部为薄层细颗粒沉积物向外延伸的底积层(前三角洲) 。
一、三角洲
学习:
6、三角洲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三角洲的“三层结构” (纵剖面)
地震纵剖面上:斜交,S形,S-斜交复合前积结构。 地震横剖面上:丘形,内部可见双向下超。
在剖面上常见有倾角和规模不等的多期叠置地震特征相邻的两期之间往往有较明显反射连续性678时频分析剖面西段湖底扇发育在盆地边缘短轴下切谷出口处为丘状或发散状反射特征湖底扇特征剖面三其他常见的沉积体和地质体盐丘和泥丘盐丘和粘土等塑性物质在不均衡压力作用下向上流动从而使上覆地层发生上拱变形形成穹隆或背斜构造模式图
地震相的识别方法和思路
地震相的识别方法和思路一、研究范围研究区域位于××,研究的目的层是古近系××组地层。
二、研究方法1.本次工作的地震相识别主要运用如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以振幅、频率的变化及同相轴的横向连续性三种内部地震反射类型的变化为依据。
连续性好为低能环境;连续性差为高能环境。
振幅与波阻抗有关,振幅大面积稳定,说明上下地层连续好,低能环境。
否则,属高能环境。
频率变化快,为高能环境。
第二种为地震反射单元的形状为依据。
现在往往把两种分类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识别。
地震反射单元几何外形包括:席状、丘状、扇状、槽状充填、盆地充填、透镜状、楔状、滩状地震反射。
2.地震相解释的基本准则:能量匹配准则地震相参数中的反射结构和几何外形有明显的沉积环境能量标志,而同一沉积体的反射结构和外形必须是同一能量级。
代表高能环境的反射结构和外形不能与代表低能环境的反射结构和外形匹配,反之亦然。
例如,平行反射结构一般代表低能环境,发散结构代表从高能到低能变化,而前积结构表示高能环境。
又如,席状外形反映或低能或高能环境,但丘状外形则为高能环境。
岩心相准则在没有钻井的探区内,只能通过地震相和沉积相的一般对应关系,与同类盆地的标准地震相模式对比,将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
但是若是在有井的探区,地震相解释时应尽可能结合钻井资料,用钻井的岩心相标定对应的地震相。
例如某一斜交前积相可能代表三角洲环境,也有可能是浊积扇体。
但若在该地震相部位刚好有一探井,且对应层位上岩心相表现为三角洲的特征,则该地震相可定为三角洲环境。
沉积体系匹配准则沉积体系指成因上有联系的沉积相的共生组合,是平面相序的模式。
平面上一组地震相的分布所受沉积体系的控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沉积相类型的排列方式,即哪些沉积相可以相邻连接,而哪些沉积相绝对不能相邻连接;哪些沉积相可以组成一个相序排列,而哪些沉积相很少能形成一种相序排列。
二是沉积相排列的方向性。
受沉积盆地的边界条件即构造背景所制约,从不同的边界向盆地内部延伸时,有些沉积相可以重复出现,而有些相则不能再出现。
地震剖面上断层识别的特征
地震剖面上断层识别的特征1. 地震剖面与断层的基本概念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跟“地震”息息相关的话题,那个神秘又有点吓人的“断层”。
先来个简单的定义:地震剖面就是通过地震波反射得到的一种“照片”,这张照片显示了地壳的结构和组成。
而断层呢,就像是大地妈妈的皱纹,地壳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裂缝,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断层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找到的,得靠这些地震剖面的线索。
简单来说,断层就是地壳运动中形成的障碍,咱们得认真对待哦。
1.1 地震波的旅行地震波就像是大地发出的“嗓音”,它们通过不同的地质材料传播,速度也不一样。
有的地方速度快,有的地方慢,就好像人在不同的地面上走路一样。
有趣的是,地震波在遇到断层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形成一种独特的图像。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水面上扔了一颗石头,石头下沉时水面会有波纹,地震波也是类似的道理。
只不过它们可是在地下翻腾呢,形成的剖面就像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
1.2 断层的“特征”大揭秘说到断层的特征,咱们可得仔细看看。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断层的形态,它们通常呈现出一条直线或曲线的样子。
有时候像是老虎的爪痕,有时候又像是蜿蜒的小溪,形状各异。
这可不是随便画画的,断层的形状和走向能告诉我们很多关于地壳运动的信息。
其次,断层两侧的岩层在地震波的影响下会出现错动,造成“位移”。
就像两辆车在十字路口相撞,撞得稀巴烂!这种错动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判断断层的活动性,嘿,这可真是个大功臣。
2. 断层的类型与特征咱们再来聊聊不同类型的断层。
其实,断层的种类可多了,最常见的就有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这就像是不同的水果,苹果、橙子、香蕉,各有各的味道。
2.1 正断层正断层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把上面的“岩块”往下拉,下面的岩块往上推。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地壳的拉伸区,像是大地在“打哈欠”。
当地震波经过这些地方时,咱们就能看到明显的位移,像是空气中的波浪一样起伏不定。
2.2 逆断层而逆断层可就有点不同了,它是把下面的岩块推上来,就像是你努力把一个重物往上搬。
超详细——地震相的定义、识别标志与分析方法
超详细——地震相的定义、识别标志与分析⽅法识别最下⽅⼆维码,回复“地震相”,获取本⽂word⽂档。
1、定义不同沉积体系的各级界⾯、岩性及⼏何特征在地震剖⾯上的综合表现。
地震相分析就是识别每个层序内独特的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形态组合,并将其赋予⼀定的地质含义,进⽽进⾏沉积相的解释。
因此对有利层序内陆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为有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了基础。
2、识别标志(1)地震反射基本属性与结构(2)内部反射构造(3)外部⼏何形态(4)边界关系(包括反射终⽌型和横向变化型(5)层速度等。
最常⽤的是前三种标志。
3、描述原则地震内部反射构造是指地震地层单元内部多个同相轴的形态组合⽽外部⼏何形态则是地震地层单元的外观形体特征,反映上、下两个同相轴所构成的⼏何形态。
前者属于地震相的内部属性,⽽后者则为地震相的外观形态,因此在描述的语⾔上应有明显的区别。
4、地震反射基本属性与结构地震反射属性是指地震剖⾯各组成部分(即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其基本属性包括振幅、视频率、连续性三个要素。
4.1 基本属性(1)振幅(Amplitude)振幅是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的位移量。
视振幅反映相应地震界⾯反射系数的⼤⼩。
对于相同的⼊射波⽽⾔,界⾯的反射系数越⼤则所产⽣的反射波振幅越强。
反射系数的⼤⼩由界⾯上下岩层的波阻抗差所决定,波阻抗差越⼤则反射系数就越⼤。
波阻抗与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般说来泥岩的波阻抗较低,砂岩的波阻抗中等,⽽碳酸盐岩的波阻抗较⾼。
因此,视振幅的⼤⼩最终可归结为界⾯上、下岩性差别⼤⼩。
(2)视频率(Frequency)视频率反映了相邻反射界⾯之间间距的⼤⼩。
间距越⼤,上、下界⾯处产⽣的反射波之间的时间间隔就越⼤,即视频率越⼩;反之,间距越⼩则视频率越⼤。
当界⾯间距⼩于⼊射地震波的 1/4 主波长时,两个界⾯形成的反射波将相互叠加成为⼀个复合波;从⽽⽆法将两个界⾯区分开,这就是所谓的地震波垂向分辨率(能确定出两个独⽴界⾯⽽不是⼀个界⾯所需的最⼩反射⾯间距,这⾥为 1/4 主波长)。
地震相分析解读
(1)振幅(Amplitude)
振幅是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的位移量,它反映相应地震 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对于同一入射波,界面的反射系数 越大则所产生的反射波振幅越强。反射系数的大小由界面 上下岩层的波阻抗差所决定。波阻抗差越大则反射系数就 越大。一般泥岩的波阻抗较低,砂岩的波阻抗中等,碳酸 盐岩的波阻抗较高。因此,振幅的大小最终可归结为界面 上下岩性差别的大小。
表 3 —9 反射结构 振幅 频率 连续性
地震反射结构分类 模式图解 实例
杂乱
高
——
不连续
无
极低
可高可低
中连续
三高
高
高
高
向上增强
向上增强
可高可低
可好 可差
(2)无反射结构(极低振幅结构)
基本特征:振幅极低,几乎看不出同相轴的存在。 意味着岩性均一,无反射界面。代表能量相对稳定的沉 积环境。可能是巨厚的砂岩、泥岩、灰岩或是生物扰动改 造后的似均匀沉积层。深湖相泥岩、滨海相砂岩、陆棚相 灰岩以及泥质沉积很贫乏的辫状河砂岩中都可发育这种反 射结构。它们的岩性差别很大,但其内部相对较为均一。
然它对沉积相解释有重要意义。
(二)相标志的主要特征 1、地震反射结构
在三种地震相标志中,以地震反射结构的类型为最多、
最基本。常见的典型地震反射结构有以下四种:
(1)杂乱反射结构(高振幅低连续性结构)
基本特征:振幅强,不连续,波形杂乱无章,无规律( 表3-9)。
振幅强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不连续则意味着 岩性或岩层厚度横向变化快,从而反射系数横向上变化很 大。这种反射结构代表水动力条件动荡不定,且能量相对 较高环境下形成的产物,也可能是原生连续地层遭受后期 改造变形后的结果。往往发育于冲积扇、浊积扇、海底扇 等扇体中,或者由于重力滑动或构造变动而发生强烈变形 了的地层。
第三节地震相分析资料.
F101
深
F25 F6 F4 F104
F2
F32 F106 G28
缘
G29 G30
浊积扇 湖
561 481 401 321 241
711
G24
631
551
T15
G5 G40
G39 G31 Gx311
G23
G38 G351
G26
G35
G27
G37
Gx82
zzhhqq21
161
F135
81
1
T8114
161
东营北带沙三下沉积体系图 东营北带沙四上沉积体系图
王庄-宁海北沙一段 上部沉积体系图
陈
家
庄
凸 起 盐8
滨县凸起
单气2
滨7
滨1
青城凸起
高28
金1
鲁
西
利72
坨93 河6
史3
梁20
起
梁20 纯9
史11 牛3
广
广5
起 隆
辛126
辛14
青6
永80
青 坨
子 凸 起
莱4
牛20
莱10
王16
起 凸 饶
冲积扇 Chegu25
河流沉积体系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每遇到大暴 雨时,由于地形和流速的影响,在山 前沟口往往形成洪积扇,河流搬运的 不规则碎屑物质向海(湖)推进构成 三角洲体系。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则形 成河床,在其岸边则形成天然堤以及 河流截弯取直而形成牛轭湖等。
相干体切片 上的河道
海(湖)岸沉积体系
海洋(湖)与陆地接触带堆积的 沉积物由于受波浪、潮汐作用以及 河流地面水流相对强度的影响可形 成三角洲、砂坝、障壁坝、海(湖) 滩砂
地震相分析
第二节地震相分析地震相是由地震反射参数(振幅、频率、相位、同相轴以及反射结构等)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从研究层次上来看,地震相是地震层序或体系域的次一级单元,一个层序可以包含若干种地震相,这些地震相往往是特定沉积相的地震响应,因此对地震相的理解是应用地震相推断和划分沉积相的基础。
地震相的分析和识别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肉眼来观测地震反射特征,并与所建立的标准地震相特征进行比较,判别属于何种地震相,俗称“相面法”。
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局部的地震资料解释和分析中,解释和识别精度较低。
第二种方法是应用地震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地震数据体进行分析和计算,提取出能够反映沉积相变化的属性参数,依据地震属性参数的空间变化划分地震相,这种方法被称为定量地震相分析方法。
由于该方法能够对整个地震数据的属性参数进行精确分析和计算,因此是一种高效、先进的分析方法。
在本节主要介绍第一种地震相识别方法,定量地震相识别方法在地震属性分析一节中介绍。
一、地震相划分参数及地质意义(一)地震相分析参数地震相分析就是利用地震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频率、层速度和外部几何形态等参数解释和分析不同参数组合所反映的地质意义,从而推断可能的沉积相。
这些地震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表11-1所示。
表11-1 地震相参数及其地质意义(二)内部反射结构反射结构是指层序内部反射同相轴的横向变化情况及同相轴之间的关系。
根据内部反射结构的形态可以分为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发散反射结构,前积反射结构,乱岗状反射结构,杂乱状反射结构和无反射。
1.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反射层由一组平行和亚平行的地震反射同相轴构成,地震相以中强振幅、中高连续性、近平行反射结构为特征,它往往出现在席状、披盖及充填型单元中。
平行与亚平行反射代表均匀沉降的陆架三角洲台地或稳定的盆地平原背景上的匀速沉积作用(图11-7a, 7b)。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第二节地震相分析地震相是由地震反射参数(振幅、频率、相位、同相轴以及反射结构等)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从研究层次上来看,地震相是地震层序或体系域的次一级单元,一个层序可以包含若干种地震相,这些地震相往往是特定沉积相的地震响应,因此对地震相的理解是应用地震相推断和划分沉积相的基础。
地震相的分析和识别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肉眼来观测地震反射特征,并与所建立的标准地震相特征进行比较,判别属于何种地震相,俗称“相面法”。
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局部的地震资料解释和分析中,解释和识别精度较低。
第二种方法是应用地震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地震数据体进行分析和计算,提取出能够反映沉积相变化的属性参数,依据地震属性参数的空间变化划分地震相,这种方法被称为定量地震相分析方法。
由于该方法能够对整个地震数据的属性参数进行精确分析和计算,因此是一种高效、先进的分析方法。
在本节主要介绍第一种地震相识别方法,定量地震相识别方法在地震属性分析一节中介绍。
一、地震相划分参数及地质意义(一)地震相分析参数地震相分析就是利用地震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频率、层速度和外部几何形态等参数解释和分析不同参数组合所反映的地质意义,从而推断可能的沉积相。
这些地震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表11-1所示。
表11-1 地震相参数及其地质意义(二)内部反射结构反射结构是指层序内部反射同相轴的横向变化情况及同相轴之间的关系。
根据内部反射结构的形态可以分为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发散反射结构,前积反射结构,乱岗状反射结构,杂乱状反射结构和无反射。
1.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反射层由一组平行和亚平行的地震反射同相轴构成,地震相以中强振幅、中高连续性、近平行反射结构为特征,它往往出现在席状、披盖及充填型单元中。
平行与亚平行反射代表均匀沉降的陆架三角洲台地或稳定的盆地平原背景上的匀速沉积作用(图11-7a, 7b)。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地震相:指有一定分布范围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由地震参数不同于相邻地震相单元的反射波组所构成。
地震相代表了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一定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地震相的概念主要有三层含义:1、地震相指在区域内能够圈定、有一定规模可以作图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
2、地震相单元的主要地震参数包括单元内部反射结构、单元外部几何形态(几何外形)、反射振幅、反射频率、反射连续性、地层速度地震参数是识别和划分地震相单元的标志。
正如识别和描述沉积相需用沉积物的颜色、粒度、结构、构造(如层理)等参数一样,识别和描述地震相也要有一定的参数。
地震相分析就是描述地震反射参数的特征和变化,并对其进行地质解释。
每个地震参数都提供了相当多的地下地质信息。
也可以说,地震相划分的依据就是地震反射参数特征的变化。
因此,地震参数很重要,下面还要详细讲述。
3、说明了地震相的地质含义。
归根结底,地震相就是沉积相的地震反射响应。
但由于地震反射波分辨能力的限制,地震相又不是沉积相细微的表现,而是沉积相宏观特征的响应。
地震相的目的及优点目的: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我们可以根据地震层序内地震相的平面分布特征编制地震相平面图,进而转换成的沉积相平面图,帮助分析层序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重塑盆地的沉积史和构造史,预测盆地中生油岩相和储集岩相的分布;并在地震资料和地震相的解释过程中,可预测地层、岩性等有利圈闭。
地震相平面图→沉积相平面图优点:地震相分析是沉积盆地分析的一种新手段,特别是在盆地勘探早期、钻井有限的情况下尤为适用。
单井相分析是一孔之见,虽然精度高、可靠性强,但横向上不可能外推很远,尤其对于相变较快的陆相盆地。
在盆地勘探早期、井少的情况下,单用井资料恢复整个盆地的沉积相难度很大,地震相分析则有效地克服了这一点。
因为现代勘探,地震先行,地震资料往往很丰富,通过地震相分析制作地震相平面图,再结合钻井的岩心相、测井相标定对应的地震相,将地震相转换成沉积相,能对盆地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便指导勘探。
数字地震学中地震相识别方法的研究
摘要:本文概述了地震相识别用于地震预测方面的进展,提出了一种由地震相分类以区别沉积相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地震相识的分类识别问题,其中包括数据获取,特征抽取以及分类方法。
关键词:地震识别应用几何形态地震剖面解释沉积相识别1地震相的定义地震相是指沉积物(岩层)在地震剖面图上所反映的主要特征的总和。
地震相是由地震反射参数,振幅、频率、相位、同相轴以及反射结构等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地震相的分析和识别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用“经典”识别法来判断属于何种地震相。
第二种就是应用地震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一定的数学公式计算方法对地震数据体进行分析和计算,提取出能够反映沉积相变化的属性参数,依据地震属性参数空间变化来区分地震相。
2地震相划分标准2.1外部几何形态外部几何形态是一个重要的地震相标志。
不同的沉积体或沉积体系,在外形上是有差别的,即使是相似的反射结构,因为外形的不同,也往往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
目前常见的外部形态包括席状、席状披盖、楔形、滩形、透镜状、丘形、充填型等。
2.2内部反射结构根据内部反射结构又分为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a)、发散反射结构(b)、前积反射结构(c)乱岗状反射结构、杂乱状反射结构、无反射。
a b c乱岗状反射结构3地震相识别法3.1走时法在数字地震学中,运用走时法识别地震相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与模拟地震记录不同的是,数字地震记录可以很方便地在计算机上面绘出。
而将地震记录按照不同的比例画出,并将其“叠映”在走时曲线上,或者依据走时数据库,在地震图上自动标出一些震相的可能位置,将使震相的识别变得极为方便。
3.2偏振分析法许多震相的识别依赖于偏振分析。
对于三分量数字地震记录,可以方便地进行偏振分析,并依据三分量地震图画出质点运动图。
在数字地震记录中,这种操作方法不但变得简便易行,而且精度和可靠性也是很高的。
3.3合成地震图方法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波形叠加的行为很难用直观的方法来把握。
地震剖面上断面波的识别
60
1.45
1.18
1.25
1.07 1.06
160 160
400 560 70
3.0
2000
2.54 1100
1.63 1140
2.26 1780
2.22 1400
IN 27825 IN 212 IN 404 L6 L4
L2
落 差
N
港
西 断 层
港
西 断 层
港 西 断 层
港
西 断 层
断 层
港 西
1.08
Ng以上
50
Ed+Es1
1.43 260
Es2
Es3
1.35 370
IN 21
港西-白水头断裂系断裂性质分析图
160 1.11
1120
1880 IN 213
170 1.17
1000
2280 IN 307
1.05 100
400
320 3400
1.1 1.18 120 200
1.48 360
1.54 1.06
Es1z Es1x
INLINE648
Ng
Es1z Es1x
INLINE908
Es1z Es1x
XLINE932
二、断面等深图制作
1.准备工作
1.1完成工区范围内同一断层断面的解 释闭合;
1.2完成目的层系层位解释工作; 1.3准备钻井分层数据资料。
2.操作步骤
2.1绘制工区底图,标明测线和井 位位置。
断面反射波的定义:
在断层发育的地区,常观测到断层面上产生的反射波,称为断 面反射波,简称断面波。
产生断面反射波的条件 :
由于断面两侧具有不同岩性,或是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直接接 触,断层面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波阻抗界面,所以才产生断面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二、地震相划分标志(一)外部几何形态外部形态是一个重要的地震相标志。
不同的沉积体或沉积体系,在外形上是有差别的,即使是相似的反射结构,因为外形的不同,也往往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
目前常见的外部形态(图1)包括席状、席状披盖、楔形、滩形、透镜状、丘形和充填型等。
1.席状席状反射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上下界面接近平行,厚度相对稳定。
席状相单元内部通常为平行、亚平行或乱岗状反射结构,可代表深湖、半深湖等稳定沉积环境和滨浅湖、冲积平原等不稳定沉积环境。
图1 地震相单元外形示意图3.楔状特点是在倾向方向上厚度向一个方向逐渐增厚,向相反方向减薄而终止;在走向方向则常呈丘状。
楔状代表一种快速、不均匀下沉作用,往往出现在同生断层下降盘、大陆斜坡侧壁的三角洲、浊积扇和海底扇中,是陆相断陷湖盆最常见的地震相单元。
楔状相单元内部若为前积反射结构,常代表扇三角洲;若分布在同生断层下降盘,而且内部为杂乱、空白、杂乱前积或帚状前积,则是近岸水下扇、冲积扇或其他近源沉积体的较好反映。
4.滩状顶部平坦而在边缘一侧反射层的上界面微微下倾。
一般出现在陆架边缘、地台边缘和碳酸盐岩台边缘。
5.透镜状特点是中部厚度大,向两侧尖灭,外形呈透镜体。
一般出现在古河床、沿岸砂坝处,有时在沉积斜坡上也可见到透镜体。
6.丘形其特点是凸起或层状地层上隆,高出于围岩。
上覆地层上超于丘形之上,大多数丘形是碎屑岩或火山碎屑岩的快速堆积或生物生长形成的正地形。
不同成因的丘形体具有不同的外形。
根据外形上的差异,可以分为简单扇形复合体(如水下扇、三角洲朵叶)、重力滑塌块体、等高流丘、碳酸盐岩岩隆(滩和礁)。
丘状外形在断陷盆地边界也很常见。
近岸水下扇、冲积扇等的走向剖面也常显示丘状。
湖盆内部的中、小型三维丘状体,特别是在其顶面有披盖反射出现时,是浊积扇的标志。
7.充填型充填外形的判别标志是下凹的底面,它反映了冲刷一充填构造或断层、构造弯曲、下部物质流失引起的局部沉降作用。
根据外形的差别可划分为河道充填、海槽充填、盆地充填和斜坡前缘充填等(图2)。
根据内部结构还可以划分为上超充填、丘形上超充填、发散充填、前积充填、杂乱充填和复合充填等等(图2)。
充填型代表各种成因的沉积体,如侵蚀河道、海底峡谷、海沟、水下扇、滑塌堆积等。
(二)内部反射结构1.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该反射结构以反射层平行或微微起伏为主要特征。
它往往出现在席状、席状披盖及充填型单元中。
平行与亚平行反射代表均匀沉降的陆架三角洲台地或稳定的盆地平原背景上的匀速沉积作用(图3a,b)。
2.发散反射结构其特征是相邻两个反射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图3c),向发散方向反射增多并加厚,在收敛方向上反射突然终止。
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地层厚度向上倾方向变薄,低于地震分辨率的缘故。
发散结构一般出现在楔状单元中,表明沉降速度差异不均衡。
在滚动背斜上,三角洲前缘砂岩和页岩反射层系向同期形成的同生断层方向有明显的发散现象,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
3.前积反射结构前积反射结构通常反映某种携带沉积物的水流在向前(向盆地)推进(前积)的图3 平行(a)、亚平行(b)和发散(c)反射结构示意图过程中,由前积作用产生的反射结构,这种反射结构在地震剖面上最容易识别。
它在倾向剖面上相对于上下反射层系均是斜交的,是陆架一台地或三角洲体系向盆地方向迁移过程中沉积在前三角洲或大陆坡环境内岩相的地震响应。
根据其内部形态上的差别,可以进一步划分为s型、斜交型、s复合斜交型、切线斜交型和叠瓦型s种,如图4b。
前积结构在不同方向的测线上表现形式不同。
在倾向方向上呈前积型,在走向方向上则呈丘形。
4.乱岗状反射结构乱岗状反射结构由不规则的、不连续亚平行的反射组成,常有许多非系统性的反射终止和同相轴分裂现象,波动起伏幅度小,接近地震分辨率的极限(图5)。
图4 前积反射结构示意图图5 乱岗状反射结构示意图a-S型;b一斜交型;c—切线斜交型;d一复合斜交型;e一叠瓦型乱岗状反射结构侧向变为比较大的明显的斜坡沉积模式,向上递变为平行反射。
该反射结构代表一种分散弱水流或河流之间的堆积,解释为前三角洲或三角洲之间的指状交互的较小的斜坡朵叶地层。
5.杂乱状反射结构杂乱状反射结构的特点是不连续的、不规则的反射,振幅短而强。
它可以是地层受到剧烈变形,破坏了连续性之后造成的,也可以是在变化不定相对高能环境下沉积的。
在滑塌结构、切割与充填河道综合体、高度断裂的、褶皱的或扭曲的地层,都可能产生这种反射结构。
另外,许多火成岩侵人体、泥丘(盐岩)刺穿以及深部地层都可能出现杂乱反射结构。
这些地质体本身可能是均质的或成层的,但因为反射能量太弱,低于随机噪声的水平而呈现不规则的杂乱结构。
盐岩与围岩界面不规则也是形成杂乱反射的原因。
6.无反射没有反射反映了纵向上沉积作用的连续性。
如厚度较大的快速和均匀的泥岩沉积,它们有利于碳氢化合物的生成和超压带的形成。
无反射有时也反映均质的、无层理的、高度扭曲的或者倾角很陡的砂岩、泥岩、盐岩、礁和火成岩体。
三、陆相湖盆主要砂岩沉积体地震相特征陆相湖盆由于沉积作用和断裂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发育形成了多种沉积样式和特殊地质体,它们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各自特殊的地震属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震相类型,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砂砾岩扇体地震相、三角洲地震相、滩坝砂体地震相、河道砂体地震相、生物礁地震相、火成岩地震相、白云岩地震相、潜山地震相、深湖相泥岩地震相、盐丘地震相等10种类型。
这里主要介绍与砂岩沉积体有关的地震相特征。
(一)砂砾岩扇体地震相陆相湖盆由于湖岸至深湖中心距离短,物源充足,水系发育,使本区沉积发育了大量的砂砾岩扇体。
同时不同时期地质条件不同,即使同一时期由于沉积部位不同沉积的砂砾岩扇体,也会因物源的距离、水体深度、湖底坡度、水动力条件和形成机制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其形态、规模、岩性和物性都有所不同。
根据沉积相、测井相、地震相标志特征,将陡坡带划分为6种不同类型的砂砾岩扇体: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陡坡深水浊积扇、近岸砂体前缘滑塌浊积扇。
各类扇体的一般地震相特征为;(1)一般产于箕状断陷盆地陡坡一侧的断层面附近,或古地貌的山谷出口。
(2)平面外形复杂,典型的呈扇形,顺倾向方向呈楔形,横界面为典型的丘状。
(3)在顺倾向方向的地震剖面中,发散型的反射结构十分发育,或称帚状结构,收敛点指向扇端。
在多期扇体相互叠置的剖面上,由于侧向上的差异压实作用和水流的冲刷剥蚀作用,扇体也可呈丘形反射特点。
(4)在倾向地震剖面上,地震反射的连续性是多变的。
一般说,在各期扇体的顶面和远端的反射连续性强,在它的内侧靠近断层面附近,反射杂乱或无反射。
在它的顶端,特别是靠上的扇体顶面,反射的连续性变差。
(5)在走向剖面上,典型扇体的外包络多呈丘状反射,背斜反射幅度最高部位多为扇中,内幕反射向扇端方向连续性变好,向扇根方向连续性变差。
典型扇体的地震相特征如下:1.冲积扇体这类扇体主要发育于陆相湖盆边缘,处于湖盆近物源区的峡谷出口处,由于古地形高差大,古气候干燥炎热,在湖盆边缘由季节性洪水搬运和堆积了一套粗碎屑物质,在平面上可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3个亚相。
其最大特征为突发性强,以剥蚀充填为主,沉积厚度和面积相对较大。
在顺延物源方向的地震剖面上,其反射外形呈宽缓的丘状反射,内部反射结构在扇体的不同亚相特征又有所不同,其中扇根和扇端亚相为空白和杂乱反射,而扇中亚相为低频的亚平行或发散结构(图6);在垂直物源方向的地震剖面上,其反射外形为倾角较陡的丘状反射,内部为杂乱一短波状反射结构,同相轴连续性差,反射振幅较强。
2.水下扇体近岸水下扇体是在滨浅湖、半深湖区水下形成的扇形砾岩体。
它主要形成于陆相断陷湖盆的扩张期,随着湖水范围的扩大,扇体也不断后退,并始终沿湖盆边缘紧邻山麓部位分布,平面上也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3个亚相,自下而上表现为扇根一扇中一扇端一浅湖一深湖沉积,构成向上变细变薄的垂向层序。
近岸水下扇由于它整体没于水下,地震反射成层性和连续性好,但在陡坡带的不同部位所发育的扇体其地震相特点有所不同,通常在顺延物源方向的剖面上,由于与上覆地层岩性差异较大,扇体包络面反射振幅较强,其反射外形一般呈逐渐收敛的楔状体,内部反射呈小角度的发散结构(图7);在垂直物源方向的地震剖面上,扇体大都为丘状反射,内部反射为亚平行结构,同相轴为中等连续的中强振幅。
图6冲积扇体地震反射特征(垂直物源方向)图7近岸水下扇体地震反射特征(沿物源方向)3.扇三角洲扇三角洲是从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海、湖)中去的冲积扇,其发育的基本条件是源区地势高、坡降陡,具有丰富的物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