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徐悲鸿的绘画艺术_马佶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作品分析)

中国美术(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题(答案要点)1.赏析徐悲鸿的《群马图》。

《群马图》作于1940年,当时徐悲鸿正旅居印度,他从报纸上得知中国军队在鄂北痛击日本侵略一者,情不自禁,乘兴挥毫,画下了这幅佳作。

画中骏马在春天的草地上或跃动或悠然食草或回首,画面布局开阔,后景层次分明而丰富,地域特色、季节时令清晰,远山近树层次有序,色彩丰富而不轻浮,笔痕历历而不凌乱,群马分布疏密得当又相互呼应,墨色酣畅奔放,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可以充分感受到骏马奔跃的美感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油然而生,实为旷世之杰作。

在图中左上侧,作者自题曰:“昔有狂人为诗云:一得从千虑,狂愚辄自夸,以为真不恶,古人莫之加借这幅《奔马图》,徐悲鸿抒发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明天满怀的希望。

2.分析崔白的《双喜图》。

《双喜图》是宋代崔白的代表作。

《双喜图》运用工谨与粗放相结合的笔法,用工笔双钩填彩描绘山鹊,用半工半写或完全写意的笔法描绘枯木、衰草和山坡,在肃杀秋风中飞鸣的山雀和被惊扰的野兔之间形成明显的呼应关系,饶有趣味。

崔白的花鸟画创作中兼工带写的独特技法,打破了“黄家富贵”对北宋宫廷花鸟画的垄断局面,给当时的画坛带来了清新之风。

3.分析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盛唐人物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以盛唐宫廷贵族妇女生活为创作题材,描绘的是杨贵妃姐妹三月三日游春的场景。

该作品不依靠背景,仅以一组人物的配置、马的跑动及色彩的巧妙运用衬托出春天的气息。

通过人物的主从关系,构图的前疏后紧,突出了主人公的地位,线条简劲而流动,赋色艳丽鲜明,人物体态丰满华贵。

画卷使人自然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唐代是人物画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绮罗人物”这一新的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4.简析梁楷《泼墨仙人图》的艺术特色。

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

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中的仙人除面部、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之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迈不羁,如入无人之境。

论徐悲鸿画马的艺术风格

论徐悲鸿画马的艺术风格

论徐悲鸿画马的艺术风格徐悲鸿是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

少年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

在绘画创作上,他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强调写实,提倡师法造化,反对因循守旧,注重兼蓄并收,他富有创造力的画作和伟大的精神,对近现代中国画坛影响极大,为中国乃至国际画坛树立了一个绝佳的典范,是一位划时代的伟大艺术家。

徐悲鸿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

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

曾创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寓有进步思想的历史画。

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其以画马驰誉中外。

画融合中西技法,笔墨酣畅淋漓、形神俱备,他那刚建敏捷、强壮彪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进而鼓舞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而自成面貌。

从古至今的历史中人们对马的认识远远不只是会奔跑,替人们分担劳务,吃苦耐劳,而更多的是马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积极向上,使人振奋,奔放豪迈,桀骜不驯的精神,特别是一种时代的民族精神,它成了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徐悲鸿擅长绘画各种题材,以动物,尤其是骏马画得最为出色,堪称是中西融合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风格的典范。

前人画马颇为生动,但只见其大势,不见细节和笔墨;徐悲鸿以大笔挥洒的写意法画马,其画则极为生动。

而且,古人画马多取静态,马静笔墨也静;徐悲鸿画马则多以动态,马动则笔墨也动,尤其是他常画的奔马,昂首天外,奔蹄如飞,皆有意气风发,不可一世的气概。

如其1931年《九方皋》中的马,便纯粹是国画的气魄。

他以带魏碑兼草隶的书法笔意,勾写马的躯干,同时也现出神韵,再借大笔挥洒,写出马尾及鬃,再用水墨渲染,有笔有墨,而并非西洋的色彩法和水彩笔意。

而后他画马,则全是奔驰或站立的野马,用线更加率意和流畅,有的也更加粗健;用墨更加潇洒,更加展现出国画“写”的精神。

从马的动态到画马的笔墨,全都十分生动自然。

徐悲鸿画马既借鉴了传统笔墨的表现,又大胆的突破了传统笔线的束缚。

徐悲鸿的马观后感

徐悲鸿的马观后感

徐悲鸿的马观后感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其代表作之一便是《马》,这幅作品展现了徐悲鸿对马的深厚感情和对艺术的追求。

在这幅作品中,徐悲鸿将传统水墨画技法与西方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使得观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马的挚爱,同时也能体会到他的艺术才华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以下便是我对徐悲鸿《马》这幅作品的观后感。

作为一名美术爱好者,我对徐悲鸿的作品一直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欣赏。

他的画风独特,充满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同时又融合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在《马》这幅作品中,徐悲鸿将画面主体设置在了一个简约而有力的构图中,一匹神骏的骏马立于草地之上,头颈高昂,眼神灼灼有神,整个形象生动又富有动感。

在背景中,作者又运用了丰富的线条和墨色,勾勒出了马的躯干和肌肉线条,使得整幅画面更显得立体和富有层次感。

在细节处理上,徐悲鸿尤为用心,他对于马的表现上尤为深切。

从马的鬃毛、眼神、蹄子到尾巴的摆动,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得入微而生动。

作者运用水墨的骨笔,将马的神韵和形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得整个画面仿佛马儿就立于眼前,栩栩如生。

同时,徐悲鸿对于空间的处理也十分巧妙,通过淡淡的墨色和细腻的线条,使得画面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让人仿佛置身于画面之中,感受到画家对于马的深情厚意。

除了技法的运用,徐悲鸿对于马的情感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他经历的岁月里,徐悲鸿曾见证了中国的沧桑变迁,对于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更是情有独钟。

他深知马是古代的交通工具,也是人类的好帮手,对于古人来说,马更是象征着忠诚和力量。

在《马》这幅作品中,徐悲鸿将对于马的敬仰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使得整个画面散发出一股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的沉淀。

观者不仅可以看到一匹骏马的英姿和威严,还能感受到作者对于马的赞颂和纪念之情,这种情感在画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引人深思。

徐悲鸿马的鉴赏300字

徐悲鸿马的鉴赏300字

徐悲鸿马的鉴赏300字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画家,而他的马画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徐悲鸿的马画以其独特的笔墨风格和精湛的技巧而著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徐悲鸿的马画常常以铅笔素描为基础,再用墨笔细化,呈现出细腻而有力的线条。

他善于捕捉马的动态和力量感,将马的姿态和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他的马画不仅仅是形象的再现,更是对马的灵魂和气质的诠释。

他将马的威武、奔放和自由的特质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除了线条的运用,徐悲鸿的马画还注重墨色的运用。

他善于运用墨的浓淡来表现马的肌理和光影效果。

他的马画常常以重墨的笔法来勾勒出马的轮廓和肌理,使其更加立体和有质感。

同时,他也擅长运用淡墨或水墨来表现马毛的柔软和丰盈。

这种运用墨的技巧使得他的马画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徐悲鸿的马画还注重色彩的运用。

他常常使用红、黄、白等鲜明的色彩来点缀马的身体,使马画更加生动和饱满。

他的色彩运用既突出了马的力量感和活力,也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他的马画给人以温暖和喜悦的感觉。

总的来说,徐悲鸿的马画以其独特的笔墨风格和精湛的技巧,展现了马的力量、美丽和自由。

他的马画不仅仅是对马的形象再现,更
是对生命力和精神追求的表达。

徐悲鸿的马画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

鉴赏徐悲鸿骏马画

鉴赏徐悲鸿骏马画

鉴赏徐悲鸿骏马画
徐悲鸿的奔马图很受世人的欢迎,由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市面上存在有大量的仿品。

下面介绍几点如何鉴赏徐悲鸿真迹的方法。

首先,徐悲鸿的骏马画中以马尾和鬃毛最为精彩,也最容易看出问题,如果马尾和鬃毛画得笔飞墨舞,质感、运动感极强烈,笔法生动简练则为真品。

反之,凡是马尾、鬃毛运笔繁琐呆板,无迎风飘扬的气势,则很有可能为仿品。

第二,观款。

徐悲鸿骏马画的署款或自题,是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

徐氏署款一般用“悲鸿”二字,极少联写“徐悲鸿”三字。

其款字的写法,早年多用楷书,中晚年用行书,草书极少,有的油画作品还有用法文的。

所署年款,1949年前,多用干支或民国年号纪年。

1949年10月以后开始用公元纪年,也有用干支的,但比较少见。

徐悲鸿的题款书法主要学魏碑,以后又借鉴了清代书家,博采众长,笔法自然流畅,端庄古朴。

而仿品所写的徐书,多数笔法轻飘、往往在一个字的飞白处和字与字之间牵丝处出现破绽。

第三,印章。

书画作品中的书画家印章,是说明作品为自己所作的凭证,它是书画鉴定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但印章可以翻刻,特别是锌版出现以后,所刻印章,可以做到丝毫不差。

加之后人还可以利用前人留下的印章作伪,故使印章在鉴定中作用降低。

鉴定印章最好的办法是真假印对照。

一般来说,真印的篆法、刀法大都自然流畅,印色鲜艳洁净。

而翻刻的印章,大都是光滑板滞,或作残以充真,印色污浊。

锌版印则较软。

徐悲鸿的马

徐悲鸿的马

徐悲鸿的马
当我第一眼看到《骏马图》时,就好像看到了万马奔腾的景象,不禁震撼万分。

这《骏马图》是徐悲鸿画的,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那马尾,在马奔跑时均匀分开,潇洒上扬,在马站立时,像长长的头发一样垂直落下,颜色漆黑、油亮,显示出马儿健康的体魄来。

再细看时,每匹马的马尾都很顺滑,没有一处打了结,真真笔力非凡。

接着看,就看到了马的后腿,大腿那儿强壮有力,奔跑时那蹄子高高扬起,让人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尘土飞扬的场景了。

然后,你就会看到马的身体,它的腹部很浑圆,用膘肥体壮来形容它一点儿也不为过。

而马的前蹄的“主要任务”是支撑全身,所以那儿也是健硕得很。

马的脖子则十分修长,上面长满了鬃毛,和尾巴一样浓密,却短了许多,这些鬃毛是浓浓的棕色,飘扬起来一定像在风中猎猎作响的旗帜。

最后是马的头部,它的眼睛是棕色的,闪着快乐的目光,它的鼻子仿佛在呼着热气,那也是快乐的,因为画家虽然没画背景,却让我们感觉到这马儿一定在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驰骋。

徐悲鸿画的马总是那么威风,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笔下的马每一匹都出神入化,在我心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浅析徐悲鸿画马艺术风格

浅析徐悲鸿画马艺术风格

2008.11(中旬刊)纵观古今中国画的发展史,在画马这一方面颇有成就的实数不少,像古时的韩干,他笔下的马栩栩如生,奔放不羁,在当时影响极大。

到了现代,特别是20世纪,在画马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当属徐悲鸿先生,不管是泼墨写意还是兼工带写,塑造出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跃起。

他画的马既有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把中西绘画巧妙的融在一起,笔墨酣畅淋漓、形神俱备,他那刚健敏捷、强壮彪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进而鼓舞人们积极向上。

徐悲鸿先生为中国的艺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生学贯中西,在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民族国画的基础上主张中国画应该保留自己的传统,也要促进中西绘画的结合。

受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和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启示而渐渐进入到中国画坛的一代绘画名家徐悲鸿先生,巧妙地将西方的写实技法和中国的传统技巧相结合,表达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国家在患难危急时刻有志气的中国人民的忧国忧民的捍卫国家的激情,把现代的有价值的艺术思想引入到走兽类绘画的创作中,使中国画有了更深刻的意义,直接提高了中国画的技法和画家描绘自然界的能力,大大地增强了中国画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加深了中国画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众所周知,徐悲鸿以画马著称于世,以至于提起徐悲鸿时人们不禁要提起他画的骏马。

由于他经常画马,因此对马有了一种偏爱。

听着马蹄声,看着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马无不让人觉得他好像在和马一样在奔驰,所有这些都真实反映了他自己的个性。

因为马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是人才的象征,民族振奋的象征。

执著于现实创作的徐悲鸿正是有感而发,尽抒胸臆。

他画马不是单纯地画马,而是在马的身上寄托他自己的心情和意志,表达了他自己对生活、社会、祖国以至整个世界的思想和领悟及观点。

如《奔马》这幅作品中,徐悲鸿先生运用酣畅奔放的墨色勾勒马的头、颈、胸、腿等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自然而然的显现出了干湿浓淡变化,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腹部及臀部还有鬃毛的弧度很有弹性,具有很强的动感变化,而从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给人一种骏马要冲出画面的感觉,用笔洗练洒脱,使人震撼。

徐悲鸿《骏马图》赏析

徐悲鸿《骏马图》赏析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二年第四期 总第114期徐悲鸿《骏马图》赏析程幼兰〔摘 要〕 绘画大师徐悲鸿根椐杜甫《秦州杂诗》之五诗意创作的绘画作品《骏马图》,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表现了诗圣杜甫流落秦州的心情,也寄予画家的个性、理想,同时隐喻中华民族蓄势待发、不屈不挠的精神。

〔关键词〕 杜甫诗意画 《秦州杂诗》 徐悲鸿 民族精神作者:程幼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610072。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搜集以杜诗为题材的书画作品,馆藏数量现已达数千件。

其中,杜诗书法作品既有明、清及近现代大家的佳作,又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墨宝;杜甫诗意画则以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刘海粟、于非闇、吴湖帆、李苦禅、吴作人、范曾、黄永玉等现代著名画家的作品为主。

纵观全部藏品,可谓名作荟萃,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其中,徐悲鸿的《骏马图》(见《杜甫草堂珍藏书画集》第25页)十分有特色。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其父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学习,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曾留学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箫声》、《睡》,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奔马图》、《牛》、《梅花》、《春之歌》、《落花人独立》是其代表作品。

他以马为题材的作品,尤为后人称道。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诗宗,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被公认为“集大成者”,而且也是一位深谙传统书画创作个中三昧的鉴赏家和评论家。

他创作了很多题画诗,将原作的神韵与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的大量诗作,又以其内容的丰富广博、气势的跌宕激越、风格的顿挫沉郁以及形象的生动和意境的深远,成为后代书画家的创作题材和灵感源泉,他们创作出了大量再现原6. All Rights Reserved.诗风采、又具鲜明艺术个性的杜诗书法和杜甫诗意画。

徐悲鸿奔马图欣赏

徐悲鸿奔马图欣赏

徐悲鸿擅长画马,他笔下的马非常生动和真实。

他的这幅《奔马》家喻户晓,画中,这匹马身姿矫健,斗志昂扬,奋勇向前,鬃毛飞扬,马尾翘起。

它身上没有辔头,没有缰绳,没有鞍子,它迅疾地奔跑表现了自由,表现了马的天性。

它在田野上驰骋,没有束缚,没有限制,势不可挡。

画上墨彩使用得浓淡适宜,尽管整匹马只用了一种颜色,但作者使用了浓墨、淡墨来表现马掌、骨头、肌肉,连鼻、耳、眼清、毛发甚至神态都清晰可见。

看着这幅画,好像整匹马就要冲破画纸奔腾而出,迎面撞上来一样。

六(3)陈建晔
2014年5月8日。

徐悲鸿画的马请谈谈具有生态意识并让你印象深刻的艺术设计作品。

徐悲鸿画的马请谈谈具有生态意识并让你印象深刻的艺术设计作品。

徐悲鸿画的马请谈谈具有生态意识并让你印象深刻的艺术设计作品。

徐悲鸿的《奔马图》这幅画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俊美、雄壮、气势磅礴、精神抖擞、生机盎然、充满活力,从图中可以看出马首迎风高昂,无所畏惧,马鬃浓密舒展,迎风而摆,颇有所向披靡,英姿飒爽的味道,其次,雄健的肌肉随奔跑的节奏而起伏,四条腿踏沙驰骋。

整体给人一种积极自由,一往直前,势不可挡,威风凛凛的感觉,颇有天下任我驰骋,万里黄土皆在脚下的豪迈。

在这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圆润饱满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将它“志在千里”,势要冲破一切束缚的精气神跃然于纸上,细看不禁让人无限遐想前景的大好一片。

从技法看,作者借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墨色与画纸的明暗对比,看上去仅寥寥几笔就将骏马的骨骼,神态勾勒的淋漓尽致,从整体来看,整幅图前大后小,极具视觉效果,仿佛一匹骏马就要从纸中迎面奔来。

从中也不难看出徐悲鸿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的把握和运用已达到变化自如的境界。

画家简介: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

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战马图的体会

徐悲鸿战马图的体会

徐悲鸿战马图的体会《战马》无背景,雪白的宣纸上绘一匹精神抖擞挺立的骏马,几乎占满画幅,更凸显其雄姿勃发,气势昂扬。

骏马三足踏地,而左前蹄已轻轻抬起,转颈回首,似在谛听,虽似静态,而拂动的马鬃与马尾,则带飞动之势,好似随时会奔腾而去。

马的外形以圆浑有力的线条勾勒,浓墨重笔融入魏碑兼草隶的书法笔意,马头大片留白,表现出高光,强化马的立体感与马头的坚硬质感;用重笔直下,笔触明快,表现强壮有力而转侧灵活的势态;身体以稍淡的笔墨纵笔挥洒,将躯体块面清晰交代;用劲健的线条,勾画突出的关节、坚硬的马蹄等处;马鬃马尾最有气势,阔笔横扫,飞动之势破空而出。

徐悲鸿以痛快淋漓的笔墨尽抒胸臆,将战马的神韵表现备至,飞泻直出的笔势,遒劲流畅的线条,如同他满腔难以遏制的热情。

徐悲鸿的马可谓“一洗万古凡马空”,传统画马往往以细线勾勒为主,烘染为辅,徐悲鸿的大写意马,突破前人藩篱,以粗犷豪放的线条表现,并带有书法“写”的精神,既有现实主义的格调,又不失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气韵。

徐悲鸿赋予马新的形象与意义,新的审美趣味,充满时代气息,带有恣肆澎湃的激情,鼓舞观者昂扬向上的情绪。

有人说这个奔马的姿态不符合现实逻辑,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艺术价值。

之前还从没有过人这样画马,先生将“不合理”的部位恰当的组合在一起,以完美的艺术方式呈现出来,如同“造”出来的一匹奔马,这是常人做不到的。

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不可思议却又令人着迷。

奔马题材的国画在近现代中国马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是中国马画的一部分。

在古代马画中纯奔马题材画极少,有的也是在田猎图中出现,是徐悲鸿先生开创了国画奔马画新领域。

学习画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奔马画不代表中国马画的全部,如果过度沉迷于画奔马,就会忽视中国马画本应该要表现得更多好的内容,要全面去学。

二是要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角度去理解掌握,各种姿态以及包含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知道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徐悲鸿书画作品研究

徐悲鸿书画作品研究

徐悲鸿书画作品研究徐悲鸿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中最著名的美术家,他具有极高的画艺水准和独具特色的风格。

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美术史学家以及美术出版家。

徐悲鸿的作品传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神韵与气韵,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习惯和理念,融合了两种文化艺术的精华。

本文将主要从徐悲鸿的书画作品来探讨他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徐悲鸿的绘画风格徐悲鸿的绘画风格以厚重、饱满和生动的线条为主要特征:线条明快、奔放,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徐悲鸿的线条不是简单的轮廓或线索,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和雕琢的,具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在色彩方面,徐悲鸿大胆运用纯正的鲜艳色彩,以及灰阶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空间感。

徐悲鸿擅长的绘画题材主要包括人物画、动物画、花鸟画、长卷以及山水画等,其中以动物画和人物画最具代表性。

动物画徐悲鸿创作的动物画题材丰富多样,包括鸡、鸭、马、牛、狗等,其中以马最为明显。

徐悲鸿善于捕捉动物的生气和神韵,准确地表现它们的形态、姿态、神态和动态。

徐悲鸿的动物画构图大胆,精细入微,生动传神,极富艺术魅力。

徐悲鸿的人物画题材主要以中国传统人物为主,其中包括历史人物、民间人物、少数民族人物等。

徐悲鸿的人物画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魅力,他独具的线条技巧和强烈的色彩感染使得画面中的人物更加生动、形神兼备、富有灵性。

徐悲鸿的长卷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重要的绘画形式之一,长卷具有宽广的视野和高超的技巧,徐悲鸿曾著有《黄山长卷》和《周公吐蕃行》等长卷作品。

他兼容并蓄地吸取中西文化的精髓,创造出一个新的绘画类型。

他在创作中,施展了他极其熟练的绘画技能,通过不断的洗练、改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长卷绘画手法和风格。

徐悲鸿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绘画大师,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形成于他对古代艺术的借鉴和创新,也完全体现了他对中外文化的全面理解。

徐悲鸿的书法流畅、秀丽、劲健、生动,既具有书法的技法性,又具有文艺性和意境性。

徐悲鸿的马老夫子有艺术感

徐悲鸿的马老夫子有艺术感

徐悲鸿的马老夫子有艺术感徐悲鸿笔下的马,明明是静态的,却让人感觉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就要归根于徐悲鸿的书法和造型功底了。

马鬃和马尾飘逸,也在于运用了书法飞白的技巧,也就是在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从而倍增飘逸飞动之灵性。

对于画画来说,最重要的是就是造型,不仅要皮像也要肉像,所以就要了解马的内部结构,骨头以及肌肉的形态,轮廓以线塑形,线条勾勒得准确、细劲、洒脱,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线描功力。

马体的各部位以浓淡墨晕染,在层层笔墨深浅变化中表现出其体积感、质感和明暗关系。

马腿的刻画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因此不管哪个角度、哪种动态看,徐悲鸿的马都生动自然。

其画的马:形态多样,富有表情; 题字讲究,散淡儒雅;中西合璧,自成一派。

徐悲鸿国画鉴赏

徐悲鸿国画鉴赏

徐悲鸿国画鉴赏徐悲鸿国画鉴赏继守佳法采融西画徐悲鸿先生是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上一位泰斗级的人物,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绘画语言,确定了其在中国画坛里程碑式的顶级位置,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

至今,徐悲鸿先生的绘画不仅收藏于专门的徐悲鸿纪念馆,在全国各地大小博物馆以及私人藏家手中也有不少收藏。

因此,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对徐悲鸿艺术风貌的认识,也对鉴赏和收藏徐悲鸿画作有所裨益。

本文以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两家文博机构所藏徐悲鸿画作为研究对象,以展现徐悲鸿艺术创作的一个侧面。

奔马:肩负使命的象征符号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出身于贫苦的农村家庭,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画家。

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诗、书、画、印艺术,具有深厚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17岁时已成为宜兴远近闻名的小画家。

1918年,徐悲鸿在北京大学讲演《中国画改良之方法》时,曾经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此后,他即一直以此为原则,在中国画创作中坚持不懈地进行实践和探索。

因此,“继守佳法,采融西画”就成为徐悲鸿一生艺术实践的方向与动力。

徐悲鸿所创作的作品中,以水墨奔马形象最为著名。

他在青年时代即痴情于画马,20岁时所画骏马就得到当时著名画家高剑父的称赞,谓之“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

他所画的骏马在用笔和结构上突破旧有框架,不再以传统的细致线条去勾勒,而是以大块的水墨酣畅淋漓地直接辅陈,速疾完成整个马匹的体态。

徐悲鸿所画的马大多昂首傲立,四肢修长,或立于猎猎疾风中,或驰骋于茫茫荒野上,鬣鬃飘逸,长尾翻卷,看拟信手拈来,却充满力量与动感,使马的形象蕴含着积极向上、催人振奋的感召力度,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典型符号,甚至成为现代中国画的一种象征性标志。

徐悲鸿的奔马作品在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均有收藏,而且数量较多、品相较好,可以反映其高超的笔墨技法与精神风貌。

雄鸡、雄鹰:黎明前的报晓斗士徐悲鸿自1919年留学欧洲,历经8年刻苦学习并游历西欧诸国,于1927年归国,担负起艺术创作和培育后辈的重要使命。

“画坛三绝”之徐悲鸿的马

“画坛三绝”之徐悲鸿的马

“画坛三绝”之徐悲鸿的马
徐悲鸿喜欢画马,但不像古人那样热衷于画鞍马,他喜欢画野马,喜欢野马的自由和那豪放不羁的气质,更便于抒发自己的情怀。

这些马儿们几乎都没有马鞍,没有缰绳,这样的考虑不仅从外形显出马的神骏和壮美,更是非常到位地把握住了一种自然的野性。

徐悲鸿先生总结说:'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


他曾说过,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还难画。

那是因为马蹄是力量与重心的集结所在,是动静灵活的关键;拂动的马鬃和马尾,是表现马刚柔相济的魅力所在。

徐悲鸿认为毛笔太软,画不出鬃尾的质感和劲力,所以他常用硬笔扫出鬃尾,使之纤毫毕露,而呈现出动力的美感。

徐悲鸿所画的奔马,桀骜不凡,自由奔放,观之令人惊心动魄,在写实之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画家不仅把骏马作为自己绘画风格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对自由和激情的赞美和讴歌。

对徐悲鸿画马不足处的一点探讨

对徐悲鸿画马不足处的一点探讨

对徐悲鸿画马不足处的一点探讨
有个思想很久的问题,每每发出质疑都会被人不问青红皂白当头棒喝,那是徐悲鸿的马高度真的达到不可触及的高度吗?首先徐悲鸿开创了水墨马的先河开宗立派历史地位不容否定,至于徐马的好在哪里我这里不去谈,徐悲鸿马的种种好处相关文章能看得人眼花缭乱,这里我就徐马哪里不足的方面做些探讨。

首先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徐悲鸿造型能力强,徐悲鸿的素描功夫堪称大师,以其“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理论来看马的造型自然不会有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所看到的徐马并非是千姿百态的,徐马造型单一重复,不同画上常出现几乎完全相同动作,这点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那几个经典造型给徐悲鸿的开宗立派奠定了基础,也成就了徐马的不朽神话。

然而这单一的造型背后只能归结于造型能力的欠缺,或许是他还没来得及完成更多经典的打磨。

这也开启了中国画马的一个模式,几个动作天下通吃。

其次徐悲鸿不具备群马的把控能力,群马讲气势难度是相当大的,不是能画好三五匹马就能驾御群马的气势。

徐悲鸿作品中尚未发现过有群马,徐马通常单马双马较多,最多的也就六骏图,传说中的八骏图是并不存在的。

尹瘦石都画过群马,而且效果很不错。

如果徐悲鸿具备驾御群马气势的能力,而放弃如此宏大的场景而不尝试,这对画家而言是不可想象的。

历史选择了徐悲鸿,但就其艺术高度而言未必就是高不可及,就徐悲鸿亲传弟子中画马名家的刘勃舒,韦江凡其水平都高于徐悲鸿,众多再传弟子中一枝独秀的宫春虎实力与徐悲鸿相比也是有过之无不及。

当然长江后浪推前浪都得益于前辈的探索奠定的基础,我们也不必过于神话视为不可逾越的存在。

二木写于海州2020.9.2。

徐悲鸿书画作品研究

徐悲鸿书画作品研究

徐悲鸿书画作品研究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厚的艺术表达力闻名于世。

他的画作在表现形式上融合中西绘画技法,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徐悲鸿独特的艺术语言。

徐悲鸿的绘画作品以动物为主题,尤以马和鸟最为著名。

他以独特的个人风格描绘了马的形态和动感,使得马的力量和韵律感得以完美表现。

他通过对马匹肌肉的精确描绘和流畅笔法的使用,使马的形态更加丰满和生动。

在鸟的作品中,徐悲鸿注重表现鸟的自然姿态和灵动感,以及鸟的微妙的动作和特征。

徐悲鸿的作品中也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表达。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如山水、花鸟等。

他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巧妙运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徐悲鸿的作品中也常常出现一些具有中国风格的文人画的意象,如墨韵、线条和深深浅浅的水墨笔法等。

除了画作,徐悲鸿还以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对传统绘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他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提炼传统绘画中的精髓,并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他对色彩的运用也有独到的见解,他注重运用鲜明的对比色和明快的色彩,使画作更加饱满和生动。

徐悲鸿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融入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展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执着。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界具有重要地位,也享有国际声誉。

徐悲鸿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使他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画家,对后代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舞台大104摘要:徐悲鸿是上世纪我国杰出的画家和教育家,其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时至今日,作品《奔马图》仍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和创作风格一直以来都深受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对其绘画作品的研究文献众多。

本文首先介绍了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接着着重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写实主义和形式语言进行了探讨,以更好地了解徐悲鸿的绘画艺术,促进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徐悲鸿;绘画艺术;写实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艺术文化及艺术思想的传播和交流也愈发广泛。

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得世界文化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扬和发展。

然而,作为艺术而言,特别是绘画,有着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历史性,这也是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

著名画家和艺术家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引领者,在绘画领域声望颇高,深受人们尊重,其作品涉及到素描、国画、油画、人物、山水、花卉、走兽、家禽等多方面,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此外,徐悲鸿在诗歌和书法领域也是造诣颇深,对后人影响很大,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因此,研究徐悲鸿的绘画艺术,探讨其如何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于绘画之内涵,了解其不同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精华,将对于未来我国民族绘画艺术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徐悲鸿早在1920年6月就在北京大学绘学的《绘学杂志》中发表了《中国画改良论》,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用者融之”,并提出“借助他山,必先自有根基”。

文中言语精妙、逻辑严谨地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做了辩证讨论,最后以“致广大,尽精微”总结。

对于当时的绘画界来说堪称惊世之论。

徐悲鸿对中国绘画现实做了深刻的解剖,并能立足于传统,同时又借鉴西方绘画艺术精髓,推陈出新,为中国绘画指明了改良方向,其思维逻辑和对艺术的洞察力,在今天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徐悲鸿在欧洲学习长达八年之久,途经英国、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俄罗斯等国,接受了正统的艺术教育,主张西方古典写实绘画风格,力求改变中国绘画,其国画带有强烈的写实风格,为我国国画绘画史中独特的惊世创作。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为徐悲鸿艺术人生的关键时期,其创作观点和创作思想很多都是在这一时期中形成的,成就了许多经典著作和绘画作品。

徐悲鸿将写实的绘画方法融入到中国的水墨画之中,将欧洲的古典写实绘画与中国的水墨、线条快出相结合,使中国水墨画中线条的表现力以及墨色的升华度得到了丰富和提升。

徐悲鸿提倡自然精神,喜爱宋画,特别是北宋时期的花鸟画,在其作品中既继承了宋画的自然精神,也融合了欧洲古典写实的绘画技巧。

从背景处理上,徐悲鸿采用了中国传统方式,而从绘画技巧上则采用了西方古典式。

二者相互融合,交相呼应,在绘画大师徐悲鸿的手下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二、徐悲鸿绘画艺术中的写实主义(一)追求“真、善、美”的写实主义思想追求“真、善,美”的艺术价值,一直以来都是徐悲鸿创作中写实主义思想的动力和源泉。

“真、善,美”的艺术原则恰恰与其写实主义中的造型基本点相吻合——“惟妙惟肖”“妙之不肖者乃为至肖”。

徐悲鸿在绘画教育中时常提到:“艺术有三大原则,即真善美是也。

”认为“真者精诚之至也,此不必多提。

现所欲言者,则艺术两大原则,惟‘美’与‘善’,此二者有包含‘造物’与‘人生’。

造物与大自然之间,则‘美’也;体会人生则‘善’也。

中国艺术偏重于‘美’,而少于‘善’。

”徐悲鸿对于“善”更有其独特的观点,“内容者,往往属于‘善’之表现。

而为美术者,其最重要之精神,恒属于形式,不尽属于内容。

如浑然天成之诗,不必定依动人之题,反而如画虎不成,则必贻讥大雅。

故美术恒有两种趋向,一偏于善(则必选择内容),一偏于美(全不计内容)”。

(二)徐悲鸿绘画艺术中写实主义的时代特征艺术作品的思想源于艺术家的思想,而艺术家的思想受时代及社会影响深远。

在徐悲鸿的绘画艺术中始终贯穿了写实主义,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正如徐悲鸿所言,“艺术之进步在变化”,时代成就艺术,艺术象征时代。

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

因此,其作品中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痕迹。

徐悲鸿的艺术创作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新文化思想启蒙的影响,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徐悲鸿和鲁迅先生被人们喻为这一时期艺术和文化的代表人物。

其作品也是这一时期新思想融合的产物,表达了人们的社会现实和生活追求。

中国文化历来就是表达、记录人们思想的载体和工具。

同样,绘画也是作者借助于对人物形象造型、动物及景观的描绘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

在徐悲鸿看来,绘画的主旨在于“凡美之所以感人心者,决不能离乎人之臆想,意深动深人,意浅动浅人”。

徐悲鸿认为写实主义绘画的发展方向和纲领为:努力实现艺术作品更真实、更形象地表现社会现实,并能够为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及社会问题发挥其应有的舆论效应,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

徐悲鸿曾表示,美术和文学一样,均为人学范畴,应更多地关注人生,在作品中真实、充分地体现现实。

上世纪五十年代,徐悲鸿在谈到《绘画基本练习上的几个问题》时,曾提出技术与生活之间存在以下关系:理性与感性,如何认识事物本质,认识,感性与审美间的相互作用,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以及对客观的浅析徐悲鸿的绘画艺术马 佶美术大舞台105深层解剖等,经过师生之间的激烈辩论,最后阐述了其独到的现实主义观点。

三、徐悲鸿绘画艺术中的形式语言在我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并且不同时期的画家呈现出的绘画风格和所属派路也不尽相同。

综合分析徐悲鸿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用“画如其人”来形容其绘画艺术风格和特点。

具体则表现为以绘画改良和西方写实风格为主。

换句话说,想要更好地把握徐悲鸿作品的绘画风格和特点,应重点放在其中西文化交融贯通手法的运用中,深刻领会西方写实主义风格与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不同。

从艺术选材和创作思维能够表现作者的艺术思想角度来看,分析徐悲鸿绘画作品的选题、绘画风格、创作思维等艺术语言,则可以反映出其深深的爱国之情和强大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也可以了解到绘画大师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写实风格,并很好地将二者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地展现于作品之中。

(一)传统笔墨传统的中国画以笔墨为主要的表现手法。

历史上,国内外的画家均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中国画则主要是借助于线条和墨彩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意境。

徐悲鸿笔下的中国画综合了近代自然科学领域关于写实造型的研究成果,例如解剖法、比例法、透视法等。

尤其是在照相技术之后,各因素的影响获得了更为直观的影响效果,对于写实造型影响甚大。

徐悲鸿国画改良的核心在于: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点,另一方面,将写实的造型因素融入绘画之中,更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

徐悲鸿在继承民族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开始踏上了绘画道路,在认真分析了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对改良国画,借鉴西方古典的写实绘画风格极为谨慎。

一方面,徐悲鸿在坚持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始终坚持运用传统笔墨进行国画创作。

例如,在绘画过程中,徐悲鸿采用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并熟练地运用钩、染、泼墨等绘画手法,对人物、花鸟、山水、动物进行描绘。

此外,也经常在画面中采用诗、跋等书画印一体的方式。

另一方面,徐悲鸿始终坚持对国画的绘画风格和表现形式进行改良,合理地将西方写实手法融入国画改良中,例如将素描、光感、透视、速写等手法与传统绘画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在对人物的勾勒上,徐悲鸿始终坚持传统的勾染法创作,采用白描类,工笔类,工写结合类。

然而,观察其绘画作品,仍会发现与其他画家的作品大有不同。

徐悲鸿绘画作品中,并未发现有典型的粗笔写意与大写意,作品《钟馗》中运用的线条较为粗壮,然而在其面部刻画中又颇显工笔手法,不可称作是大写意人物。

以上创作特点均体现出徐悲鸿在创作人物画时继承了传统的以形写神、以线造型的人物画风格。

不同的是,徐悲鸿在绘画中,潜意识地融入了写实主义风格。

(二)素描徐悲鸿曾经在自己编制的中国画教学大纲中,将素描的学习列为第一位,指出“素描是包括中国画在内的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徐悲鸿提出的笔墨创新,主要是借助于写生和素描两方面。

第一是借助于写生,完成事物、形象、气质相结合。

第二是创作并形成一整套适合表达的笔墨形式。

基于以上因素,徐悲鸿笔下的绘画作品别具特色。

马向来是颇受中国画家青睐的题材,然而众多关于马的绘画作品中,要数徐悲鸿的马画在国人心目中地位最高。

作品中徐悲鸿采用了大写意的绘画表现手法,运用大笔泼写,并采用泼墨与勾勒相结合的手法,重点把握了在结构上的形似。

此外,马画中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西画中的明暗分块造型法,运用奔放的墨色勾勒出马的轮廓、头、胸、颈等部位,以干笔描绘出马的尾部,从整体来看,马腿刚劲有力,气宇轩昂,马的前面部分比例较大,而后面部分比例相对较小,显示出很强的透视感,将马奔跑时的动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充分展示了徐悲鸿作品中写实的艺术风格。

绘画中的笔墨随机、自由与结构上的形似相互矛盾,徐悲鸿的作品中以笔墨服务并尊重于客观造型需要和结构形似为原则,将素描融会到笔墨中,并在其各项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巧妙地解决了这一绘画矛盾。

徐悲鸿的作品中采用笔墨为传统的写实工具,将笔墨随机性、自由性与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完美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作品《群狮》中将五只成狮和两只幼狮在不同的空间位置进行笔墨描绘,完成了空间结构的形似效果,遵循了事物近大远小且近实远虚的原理,在描绘最前面那只狮子时,对其臀部和后腿部进行了夸张的绘画手法,给人们以视觉上的冲击力,进而体现了绘画的写实风格。

结论徐悲鸿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其作品《奔马图》《愚公移山》《九方皋》等深受后人喜爱。

徐悲鸿在国画、油画以及素描等方面尤为擅长,其作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寓意深刻,极具时代性,并寄托了其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徐悲鸿的绘画作品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又融入了欧洲写实主义造型风格,为我国的绘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因此,研究徐悲鸿的绘画艺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姜怡翔.《徐悲鸿、蒋兆和中西绘画融合之反思》[J]. 《人文杂志》,2011(4).[2]王磊.《国学大师徐悲鸿的艺术世界》[J].《兰台世 界》,2010(13).[3]华天雪.《徐悲鸿的“写实主义”》[J].《美术观 察》,2009(6).[4]隋岩.《徐悲鸿与林风眠的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 《文艺评论》,2007(1).[5]刘媛洁.《林风眠、徐悲鸿艺术的现实意义》[J].西北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封加樑.《徐悲鸿写实主义思想的成因》[J].《新美 术》,2010(6).(马佶,北京理工大学)美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