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粘剂粘接机理同

合集下载

常见的胶黏剂及其粘结机理

常见的胶黏剂及其粘结机理

一、胶黏剂的定义:通过界面的黏附和内聚等作用,能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制件或材料连接在一起的天然的或合成的、有机的或无机的一类物质,统称为胶黏剂,又叫黏合剂,习惯上简称为胶。

简而言之,胶黏剂就是通过黏合作用,能使被黏物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二、胶黏剂的分类:胶黏剂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应用方法可分为热固型、热熔型、室温固化型、压敏型等;按应用对象分为结构型、非构型或特种胶;按形态可分为水溶型、水乳型、溶剂型以及各种固态型等;从胶黏剂的应用领域来分,则胶黏剂主要分为土木建筑、纸X与植物、汽车、飞机和船舶、电子和电气以及医疗卫生用胶黏剂等种类。

所以用途不同的胶黏剂的作用机理也是大不一样的,下面就各种材料:木材、玻璃、金属、纸X和塑料的粘结机理做以简单的介绍。

三、六大胶粘理论聚合物之间,聚合物与非金属或金属之间,金属与金属和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胶接等都存在聚合物基料与不同材料之间界面胶接问题。

粘接是不同材料界面间接触后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界面层的作用是胶粘科学中研究的基本问题。

诸如被粘物与粘料的界面X力、表面自由能、官能基团性质、界面间反应等都影响胶接。

胶接是综合性强,影响因素复杂的一类技术,而现有的胶接理论都是从某一方面出发来阐述其原理,所以至今全面唯一的理论是没有的。

1、吸附理论:人们把固体对胶黏剂的吸附看成是胶接主要原因的理论,称为胶接的吸附理论。

理论认为: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粘接体系的分子作用力,即范德化引力和氢键力。

胶粘与被粘物表面的粘接力与吸附力具有某种相同的性质。

胶黏剂分子与被粘物表面分子的作用过程有两个过程:第一阶段是液体胶黏剂分子借助于布朗运动向被粘物表面扩散,使两界面的极性基团或链节相互靠近,在此过程中,升温、施加接触压力和降低胶黏剂粘度等都有利于布朗运动的加强。

第二阶段是吸附力的产生。

当胶黏剂与被粘物分子间的距离达到10-5Å时,界面分子之间便产生相互吸引力,使分子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到处于最大稳定状态。

丙烯酸酯胶粘剂作用机理

丙烯酸酯胶粘剂作用机理

丙烯酸酯胶粘剂作用机理丙烯酸酯胶粘剂是一种常见的胶粘剂,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它的作用机理主要涉及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

从物理方面来说,丙烯酸酯胶粘剂通过表面黏附力和内聚力实现粘结。

在接触面上,胶粘剂的分子与被粘结物质的表面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物理吸附或化学键,从而产生黏附力。

这种黏附力足以使胶粘剂与被粘结物质紧密结合,形成粘结。

同时,胶粘剂内部的分子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内聚力,使胶粘剂自身保持一定的粘度和固体强度。

物理作用力的大小取决于胶粘剂和被粘结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从化学方面来说,丙烯酸酯胶粘剂在固化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交联结构,增强胶粘剂的粘结性能。

一般来说,丙烯酸酯胶粘剂是通过光敏引发剂或热敏引发剂引发的自由基聚合反应进行固化的。

在引发剂的作用下,丙烯酸酯胶粘剂中的双键会发生开环反应,形成自由基,进而引发单体之间的聚合反应。

聚合反应使得胶粘剂分子之间形成交联结构,从而增强了胶粘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化学反应的发生与引发剂的选择、固化条件(如光照或加热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

丙烯酸酯胶粘剂作为一种优秀的胶粘剂,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可以在不同的材料表面上实现可靠的粘结。

其次,丙烯酸酯胶粘剂固化后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长期保持粘结性能。

此外,丙烯酸酯胶粘剂还具有优异的耐化学性和耐温性,能够在各种化学介质和高温环境下稳定工作。

最后,丙烯酸酯胶粘剂的固化过程可以通过控制固化剂的选择和条件来实现快速固化,提高生产效率。

然而,丙烯酸酯胶粘剂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丙烯酸酯胶粘剂对表面的要求较高,需要粘接表面干净、平整,并且无油污等污染物。

其次,丙烯酸酯胶粘剂在低温下的粘接性能较差,容易出现失效现象。

此外,丙烯酸酯胶粘剂固化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挥发物,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丙烯酸酯胶粘剂作为一种常见的胶粘剂,其作用机理主要涉及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

3m胶粘接要求

3m胶粘接要求

3m胶粘接要求3M胶粘接是指使用3M公司生产的胶粘剂进行粘接的一种技术。

胶粘接是一种常见的连接和修复材料的方法,适用于多种材料和应用场景。

3M胶粘剂具有优异的粘接性能和耐久性,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连接。

下面是与3M胶粘接相关的参考内容:1. 胶粘原理:3M胶粘剂的粘接原理是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实现的。

在粘接过程中,胶粘剂中的分子与被粘接材料表面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牢固的连接。

常见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分子之间的静电力、范德华力、亲和力等。

2. 选择合适的3M胶粘剂:在进行3M胶粘接时,选择合适的胶粘剂非常重要。

不同的胶粘剂适用于不同的材料和应用场景。

一般来说,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粘接材料的种类、表面性质、温度和湿度条件等。

对于特殊的材料,如金属、塑料、橡胶等,还需要考虑其表面处理的方式。

3. 表面处理:在进行3M胶粘接之前,通常需要对粘接材料的表面进行处理,以提高胶粘接的效果。

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去油、去污、打磨、酸洗等。

通过表面处理,可以去除材料表面的污垢和氧化层,增加胶粘剂与材料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粘接强度。

4. 温度和湿度控制:温度和湿度对3M胶粘接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胶粘剂的粘接性能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而湿度过高则可能导致胶粘剂失去粘接能力。

所以,在进行3M胶粘接时,需要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以确保粘接效果。

5. 加压时间和压力:在进行3M胶粘接时,需要施加适当的压力,并保持一定时间,以达到最佳的粘接效果。

压力有助于胶粘剂与被粘接材料之间的紧密接触,提高粘接强度。

加压时间一般根据胶粘剂的要求和具体应用而定。

6. 质量控制:3M胶粘接完成后,需要进行质量控制。

常见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检查粘接剂的外观、粘接强度测试、耐热性和耐候性测试等。

通过质量控制,可以确保胶粘接的质量和可靠性。

7. 应用领域:3M胶粘接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建筑材料、航空航天和医疗器械等领域。

胶粘接技术在这些领域中起到了重要的连接和修复作用,能够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胶粘剂粘接原理

胶粘剂粘接原理

粘接原理1、机械理论认为,胶粘剂必须渗入被粘物表面的空隙内,并排除其界面上吸附的空气,才能产生粘接作用。

在粘接如泡沫塑料的多孔被粘物时,机械嵌定是重要因素。

胶粘剂粘接经表面打磨的致密材料效果要比表面光滑的致密材料好,这是因为(1)机械镶嵌;(2)形成清洁表面;(3)生成反应性表面;(4)表面积增加。

由于打磨确使表面变得比较粗糙,可以认为表面层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从而提高了粘接强度。

2、吸附理论认为,粘接是由两材料间分子接触和界面力产生所引起的。

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力和范德华力。

胶粘剂与被粘物连续接触的过程叫润湿,要使胶粘剂润湿固体表面,胶粘剂的表面张力应小于固体的临界表面张力,胶粘剂浸入固体表面的凹陷与空隙就形成良好润湿(γSV=γSL+γLVcosθ。

γSV,γSL,γLV各代表了固气接触,固液接触和液气接触。

θ为0º表示完全浸润)。

如果胶粘剂在表面的凹处被架空,便减少了胶粘剂与被粘物的实际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接头的粘接强度。

许多合成胶粘剂都容易润湿金属被粘物,而多数固体被粘物的表面张力都小于胶粘剂的表面张力。

实际上获得良好润湿的条件是胶粘剂比被粘物的表面张力低(即γ氟塑料很难粘接。

通过润湿使胶粘剂与被粘物紧密接触,主要是靠分子间作用力产生永久的粘接。

在粘附力和内聚力中所包含的化学键有四种类型:1)离子键2)共价键3)金属键4)xx力3、扩散理论认为,粘接是通过胶粘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分子扩散产生的。

当胶粘剂和被粘物都是具有能够运动的长链大分子聚合物时,扩散理论基本是适用的。

热塑性塑料的溶剂粘接和热焊接可以认为是分子扩散的结果。

4、静电理论由于在胶粘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形成双电层而产生了静电引力,即相互分离的阻力。

当胶粘剂从被粘物上剥离时有明显的电荷存在,则是对该理论有力的证实。

5、弱边界层理论认为,当粘接破坏被认为是界面破坏时,实际上往往是内聚破坏或弱边界层破坏。

弱边界层来自胶粘剂、被粘物、环境,或三者之间任意组合。

聚合物的粘结及粘结机理

聚合物的粘结及粘结机理
接头结构的设计:
①保证胶黏剂形成厚度适当、连续均匀的胶层 ②不包囊空气,易排出挥发物。 ③ 为胶黏剂固化时收缩留有必要的自由度,
以减小内应力。
6 施工方便简洁
粘接接头的结构设计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 情况,考虑施工的方便性,如涂液、叠合、加压、 加热固化等操作都能容易进行。
2 粘接接头的设计形式

由上述静电理论可知,双电层含两种符号 相反的空间电荷,这种空间电荷间形成的电场所 产生的吸附作用有利于粘接作用。当胶黏剂-被胶 粘物体系是一种电子的接受体-供给体的组合形式 时,由于电子从供给体相(如金属)转移到接受 体相(如聚合物),在界面区两侧形成了双电层。
4 机械互锁理论
机械互锁理论认为粘接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胶黏剂在不平的被粘物表面形成机械互锁力。 对于多孔性材料,胶黏剂可以轻易地渗透到 这些凸凹不平的沟壑或空隙中去,并部分地置换 出这些空隙中的空气,形成了胶黏剂与被粘物之 间以弯曲的路径作紧密接触,固化之后的胶黏剂 就像小钩子似地与被粘物连接在一起,在剥离过 程中,胶黏剂(或被粘物)发生形变,会消耗能 量,从而使粘接件强度表现得更高。
θ=0°
表示胶液完全浸润的状态
2 粘接张力
粘接张力是在粘接过程中所产生的,也称 为润湿压,是描述液体浸润固体表面时固体表 面自由能的变化情况,用A表示,根据Young 氏方程有: A=rlvcosθ=rsv-rsl 上式表明: 当胶黏剂浸润固体时,固体表面的自由能减 小。 当rlv一定时,即液体(胶黏剂)固定,改变 固体(被粘结物)时,cosθ越大(θ越小)润 湿越好。
⑵第二阶段是由吸引力产生的,当胶黏剂与 被粘物分子间距达到10埃时,便产生了分子 之间的作用力,即范德华力,使得胶黏剂与 被粘结物结合更加紧密。

胶粘剂基础知识及产品详解

胶粘剂基础知识及产品详解

耐油耐溶剂性 差
不易燃,燃烧 几乎无有害物
放出
耐强酸碱性差 高透水气性
有机硅固化机理
加成反应 Additional Cure 有机硅聚合物 + 固化剂 = 固化后硅胶
A +B= C
特点:固化时不需要水气、不产生副产物,可在密闭环境下固 化,可能产生固化抑制,或固化中毒 。
缩合反应 Condensation Cure 有机硅聚合物+固化剂=固化后硅胶+副产物(气体 )
• 扩散理论 扩散理论认为,粘接是通过胶粘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分子 扩散产生的。(热塑性塑料的溶剂粘接和热焊接可以认为 是分子扩散的结果。)
胶粘剂一般术语
• 润湿 胶粘剂和被粘物直接接触的过程。
润湿效果不好 润湿效果好
• 挤出率 表征粘度的单位,在一定压力下一定直径的管中单位时间
内挤出的胶粘剂的克数。 在90psi气压下1/8inch的管口每分钟挤出胶水的克数,单位g/min
胶粘剂一般术语
• 介电强度 是一种材料作为绝缘体时的电强度的量度。它 定义为试样被击穿时,单位厚度承受的最大电压,表示为 伏特每单位厚度。
测定方法:通常采用短时间法, 加在两电极间的电压从零开始以相同的 速率上升,直至介质被击穿。 单位:kV/mm、V/mil
1kV/mm=25.374V/mil
• 体积电阻率 指某材料单位厚度上的直流压降与单位面积 上通过的电流之比。
在一起的粘接现象。
粘接
非结构性粘接:主要指表面粘涂、密封和功能型粘接等。
涂敷
灌封
密封
粘接理论
• 机械理论:粘接主要是通过胶粘剂在两 粘接面间形成机械互锁结构。
胶粘剂粘接经表面打磨的致密材料效果 要比表面光滑的致密材料好。(如金属表面处理前的喷沙) 吸附理论

常见的胶黏剂及其粘结机理

常见的胶黏剂及其粘结机理

一、胶黏剂的定义:通过界面的黏附和内聚等作用,能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制件或材料连接在一起的天然的或合成的、有机的或无机的一类物质,统称为胶黏剂,又叫黏合剂,习惯上简称为胶。

简而言之,胶黏剂就是通过黏合作用,能使被黏物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二、胶黏剂的分类:胶黏剂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应用方法可分为热固型、热熔型、室温固化型、压敏型等;按应用对象分为结构型、非构型或特种胶;按形态可分为水溶型、水乳型、溶剂型以及各种固态型等;从胶黏剂的应用领域来分,则胶黏剂主要分为土木建筑、纸张与植物、汽车、飞机和船舶、电子和电气以及医疗卫生用胶黏剂等种类。

所以用途不同的胶黏剂的作用机理也是大不一样的,下面就各种材料:木材、玻璃、金属、纸张和塑料的粘结机理做以简单的介绍。

三、六大胶粘理论聚合物之间,聚合物与非金属或金属之间,金属与金属和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胶接等都存在聚合物基料与不同材料之间界面胶接问题。

粘接是不同材料界面间接触后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界面层的作用是胶粘科学中研究的基本问题。

诸如被粘物与粘料的界面张力、表面自由能、官能基团性质、界面间反应等都影响胶接。

胶接是综合性强,影响因素复杂的一类技术,而现有的胶接理论都是从某一方面出发来阐述其原理,所以至今全面唯一的理论是没有的。

1、吸附理论:人们把固体对胶黏剂的吸附看成是胶接主要原因的理论,称为胶接的吸附理论。

理论认为: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粘接体系的分子作用力,即范德化引力和氢键力。

胶粘与被粘物表面的粘接力与吸附力具有某种相同的性质。

胶黏剂分子与被粘物表面分子的作用过程有两个过程:第一阶段是液体胶黏剂分子借助于布朗运动向被粘物表面扩散,使两界面的极性基团或链节相互靠近,在此过程中,升温、施加接触压力和降低胶黏剂粘度等都有利于布朗运动的加强。

第二阶段是吸附力的产生。

当胶黏剂与被粘物分子间的距离达到10-5Å时,界面分子之间便产生相互吸引力,使分子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到处于最大稳定状态。

胶粘剂粘接理论

胶粘剂粘接理论

粘接理论1、机械理论机械理论认为,胶粘剂必须渗入被粘物表面的空隙内,并排除其界面上吸附的空气,才能产生粘接作用。

在粘接如泡沫塑料的多孔被粘物时,机械嵌定是重要因素。

胶粘剂粘接经表面打磨的致密材料效果要比表面光滑的致密材料好,这是因为(1)机械镶嵌;(2)形成清洁表面;(3)生成反应性表面;(4)表面积增加。

由于打磨确使表面变得比较粗糙,可以认为表面层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从而提高了粘接强度。

2、吸附理论吸附理论认为,粘接是由两材料间分子接触和界面力产生所引起的。

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力和范德华力。

胶粘剂与被粘物连续接触的过程叫润湿,要使胶粘剂润湿固体表面,胶粘剂的表面张力应小于固体的临界表面张力,胶粘剂浸入固体表面的凹陷与空隙就形成良好润湿。

如果胶粘剂在表面的凹处被架空,便减少了胶粘剂与被粘物的实际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接头的粘接强度。

许多合成胶粘剂都容易润湿金属被粘物,而多数固体被粘物的表面张力都小于胶粘剂的表面张力。

实际上获得良好润湿的条件是胶粘剂比被粘物的表面张力低,这就是环氧树脂胶粘剂对金属粘接极好的原因,而对于未经处理的聚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和氟塑料很难粘接。

通过润湿使胶粘剂与被粘物紧密接触,主要是靠分子间作用力产生永久的粘接。

在粘附力和内聚力中所包含的化学键有四种类型(1)离子键(2)共价键(3)金属键(4)范德华力3、扩散理论扩散理论认为,粘接是通过胶粘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分子扩散产生的。

当胶粘剂和被粘物都是具有能够运动的长链大分子聚合物时,扩散理论基本是适用的。

热塑性塑料的溶剂粘接和热焊接可以认为是分子扩散的结果。

4、静电理论由于在胶粘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形成双电层而产生了静电引力,即相互分离的阻力。

当胶粘剂从被粘物上剥离时有明显的电荷存在,则是对该理论有力的证实。

5、弱边界层理论弱边界层理论认为,当粘接破坏被认为是界面破坏时,实际上往往是内聚破坏或弱边界层破坏。

弱边界层来自胶粘剂、被粘物、环境,或三者之间任意组合。

常见的胶黏剂及其粘结机理

常见的胶黏剂及其粘结机理

一、胶黏剂的定义:通过界面的黏附和内聚等作用,能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制件或材料连接在一起的天然的或合成的、有机的或无机的一类物质,统称为胶黏剂,又叫黏合剂,习惯上简称为胶。

简而言之,胶黏剂就是通过黏合作用,能使被黏物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二、胶黏剂的分类:胶黏剂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应用方法可分为热固型、热熔型、室温固化型、压敏型等;按应用对象分为结构型、非构型或特种胶;按形态可分为水溶型、水乳型、溶剂型以及各种固态型等;从胶黏剂的应用领域来分,则胶黏剂主要分为土木建筑、纸张与植物、汽车、飞机和船舶、电子和电气以及医疗卫生用胶黏剂等种类。

所以用途不同的胶黏剂的作用机理也是大不一样的,下面就各种材料:木材、玻璃、金属、纸张和塑料的粘结机理做以简单的介绍。

三、六大胶粘理论聚合物之间,聚合物与非金属或金属之间,金属与金属和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胶接等都存在聚合物基料与不同材料之间界面胶接问题。

粘接是不同材料界面间接触后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界面层的作用是胶粘科学中研究的基本问题。

诸如被粘物与粘料的界面张力、表面自由能、官能基团性质、界面间反应等都影响胶接。

胶接是综合性强,影响因素复杂的一类技术,而现有的胶接理论都是从某一方面出发来阐述其原理,所以至今全面唯一的理论是没有的。

1、吸附理论:人们把固体对胶黏剂的吸附看成是胶接主要原因的理论,称为胶接的吸附理论。

理论认为: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粘接体系的分子作用力,即范德化引力和氢键力。

胶粘与被粘物表面的粘接力与吸附力具有某种相同的性质。

胶黏剂分子与被粘物表面分子的作用过程有两个过程:第一阶段是液体胶黏剂分子借助于布朗运动向被粘物表面扩散,使两界面的极性基团或链节相互靠近,在此过程中,升温、施加接触压力和降低胶黏剂粘度等都有利于布朗运动的加强。

第二阶段是吸附力的产生。

当胶黏剂与被粘物分子间的距离达到10-5Å时,界面分子之间便产生相互吸引力,使分子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到处于最大稳定状态。

粘接技术简介

粘接技术简介

粘接技术简介1、粘接机理用胶粘剂将物体连接起来的方法称为粘接。

显而易见,要达到良好的粘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胶粘剂要能很好地润湿被粘物表面;胶粘剂与被粘物之间要有较强的相互结合力,这种结合力的来源和本质就是粘接机理。

粘接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液态胶粘剂向被粘物表面扩散,逐渐润湿被粘物表面并渗入表面微孔中,取代并解吸被粘物表面吸附的气体,使被粘物表面间的点接触变为与胶粘剂之间的面接触。

施加压力和提高温度,有利于此过程的进行。

第二阶段,产生吸附作用形成次价键或主价键,胶粘剂本身经物理或化学的变化由液体变为固体,使粘接作用固定下来。

当然,这两个阶段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至于胶粘剂与被粘物之间的结合力,大致有以下几种可能:(1)由于吸附以及相互扩散而形成的次价结合。

(2)由于化学吸附或表面化学反应而形成的化学键。

(3)配价键,例如金属原子与胶粘剂分子中的N、O等原子所生成的配价键。

(4)被粘物表面与胶粘剂由于带有异种电荷而产生的静电吸引力。

(5)由于胶粘剂分子渗进被粘物表面微孔中以及凸凹不平处而形成的机械啮合力。

不同情况下,这些力所占的相对比重不同,因而就产生了不同的粘接理论,如吸附理论、扩散理论、化学键理论及静电吸引理论等。

2、粘接工艺过程粘接工艺过程一般可分为初清洗、粘接接头机械加工、表面处理、上胶、固化及修整等步骤。

初清洗是将被粘物件表面的油污、锈迹、附着物等清洗掉,然后根据粘接接头的形式和形状对接头处进行机械加工,如表面机械处理,以形成适当的表面粗糙度等。

粘接的表面处理是粘接好坏的关键。

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有溶剂清洗、表面喷砂和打毛、化学处理等。

化学处理一般是用铬酸盐和硫酸溶液、碱溶液等,除去表面松疏的氧化物和其他污物,或使某些较活泼的金属“钝化”,以获得牢固的粘接层。

上胶厚度一般以0.05~0.15mm为宜。

固化时,应掌握适当的温度。

固化时施加压力,有利于粘接强度的提高。

3、粘接强度根据接头受力情况的不同(见下图),粘接强度可分为抗拉强度、抗剪强度、劈裂(扯裂)强度及剥离强度等。

胶粘剂粘接机理及粘接技术

胶粘剂粘接机理及粘接技术

结 论
• 扩散:液体胶粘剂分子,借助于布朗运动向被胶接材料表面扩散, 使二者所有的极性基团或链节相互靠近。加强布朗运动的措施有: 升温、加压、降低粘度等。 • 吸附力的产生:当分子间距< 0.5nm时,两种分子便产生吸附作 •用,并使分子间距进一步缩短,达到能处于最大稳定状态的距 离,从而完成胶接作用。

了解粘接理论,可以从理论上指导胶黏剂选择,粘接
接头的设计,制定最佳的粘接工艺,控制影响粘接强度的
各种因素,达到形成强力粘接接头的目的。

机械互锁理论 扩散理论 吸附理论 电子理论

1 机械互锁理论
在不平的被粘物表面形成机械互锁力(胶钉)产生胶接力;胶钉越
多,胶粘剂渗透得越深,孔隙填充得越满,胶接强度就越高。
的构型,达到吸附平衡。 随后,胶黏剂分子对被粘物表 面进行跨越界面的扩散作用,形成扩散界面区。
对高分子被粘物而言,这种扩散是相互进行的;金 属或无机物由于受结晶结构的约束,分子较难运动,但 胶黏剂在硬化前,分子可以扩散到表面氧化层的微孔中 去,达到分子的紧密接触,最后仍能形成以次价力为主 的或化学键的粘接键。这就是粘接的基本过程。全过程 的关键作用是润湿、扩散和形成粘接键。

3 扩散理论
链状分子所组成的胶粘剂,涂刷到被胶 接材料的表面,在胶液的作用下表面溶胀或 溶解。由于胶粘剂的分子链或链段的布朗运动, 使分子链或链段从一个相进到另一个相中,二者互 相交织在一起,使它们之间的界面消失,变成一个过 渡区(层),最后在过渡区形成相互穿透的高分 子网络结构,从而得到很高的胶接强度。 • 溶解度参数相近
a1 u1 a2 u2 ED R6 a ,a 式中: u 1, u2 ——分子极 1 2

丁腈橡胶胶粘剂粘接机理

丁腈橡胶胶粘剂粘接机理

丁腈橡胶胶粘剂粘接机理丁腈橡胶胶粘剂,嘿,这可是个挺神奇的东西呢。

咱先得知道,这丁腈橡胶胶粘剂为啥能把东西粘得那么牢,这里面的粘接机理就像一场小小的微观世界里的合作大会。

你看啊,丁腈橡胶本身就有它独特的分子结构。

它的分子就像一群小小的手拉手的小伙伴。

这些分子里有一些特殊的部分,就好比小伙伴们身上带着的特殊工具。

当丁腈橡胶胶粘剂要去粘接两个东西的时候,就像是在给这两个东西之间搭建一座看不见的桥梁。

它这个粘接的过程啊,有点像蚂蚁搬家。

蚂蚁们一个挨着一个,把东西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

丁腈橡胶胶粘剂的分子呢,也会一个挨着一个地跑到被粘物的表面。

比如说,要粘一块金属和一块塑料。

金属的表面看起来很光滑,其实在微观下也是坑坑洼洼的。

塑料表面也是,有好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小缝隙。

丁腈橡胶胶粘剂的分子就像一群勤劳的小工匠,它们会钻进这些小缝隙里。

这就好比把小钉子钉进木头里一样,分子们钻进这些缝隙就起到了初步固定的作用。

而且啊,丁腈橡胶胶粘剂的分子和被粘物的分子之间还会有一些特殊的相互作用。

这就像两个人之间有一种默契。

有时候是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就像两块磁铁一样,虽然没有真的磁铁那么强的磁力,但是那种吸引力也足以让它们紧紧靠在一起。

这种吸引力在微观世界里可是非常重要的,要是没有它,胶粘剂可能就粘不牢了。

再说说丁腈橡胶胶粘剂里面的一些化学成分。

这些成分就像是给这场粘接大戏添彩的小道具。

有些成分能够让胶粘剂变得更加柔软,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贴合被粘物的表面。

就好像我们穿衣服,柔软的衣服穿起来就会更合身,胶粘剂柔软了就能把那些坑洼的地方都填满。

还有些成分能够提高胶粘剂的粘性,这就像是给小工匠们吃了大力丸,让他们干活更有力气,粘得更牢。

有时候啊,我们可能会想,为啥有的东西用丁腈橡胶胶粘剂粘得特别好,有的就不行呢?这就跟交朋友似的。

如果两个人性格不合,就很难玩到一块儿。

被粘物和胶粘剂之间如果“性格不合”,也就是它们的分子结构或者表面性质不匹配,那粘接效果肯定就不好。

表面张力与润湿作用

表面张力与润湿作用

3、扩散理论 扩散理论认为,粘接是通过胶粘剂与 被粘物界面上分子扩散产生的。当胶粘剂 和被粘物都是具有能够运动的长链大分子 聚合物时,扩散理论基本是适用的。热塑 性塑料的溶剂粘接和热焊接可以认为是分 子扩散的结果。
4、静电理论 由于在胶粘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形成双电 层而产生了静电引力,即相互分离的阻力。 当胶粘剂从被粘物上剥离时有明显的电荷 存在,则是对该理论有力的证实。
二.低能表面与高能表面
已知有机固体(如石蜡,聚乙烯等)的表面能 都小于100mJ· m-2, 无机固体(如NaCl,CaO,Ag,云 母等)表面能都大于100mJ· m-2。认为界定,前者 为低表面能固体,其表面为低能表面;后者为高表 面能固体,其表面为高能表面。 金属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是由离域电子维系的, 作用力大小几乎等同于化学键。而有机物分子之间 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比化学键力要小得多。表面 原子所处的力场不均匀性越大,表面能越高。
2.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分子键引力减弱,故表面 张力多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同时,温度升 高液体的饱和蒸气压增大,气相中分子密 度增加,也是气相分子对液体表面分子的 引力增大,导致液体表面张力减小。当温 度达到临界温度Tc时,液相与气相界线消 失,表面张力降为零。
3.压力的影响 随压力增大,表面张力减小。低压 下影响不明显,高压下可能引起比较 明显的变化。
2.1表面粗糙性 表面粗糙度:真实的粗糙的固体表面积与相 同体积固体完全平滑表面积之比。用r来表示, r≥1,r越大,表面越粗糙。 某液体在粗糙表面上的表观接触角θ′与在同 一固体平滑面上接触角θ有下述关系:
r ( lg cos ) lg cos ' r cos cos '
Wenzel方程
多种研究结果表明,两相的接触面(通 常约为几个分子的厚度)处,其结构、性 质与两侧体相均不同。这种接触面就是界 面。

胶黏剂和粘接技术原理

胶黏剂和粘接技术原理

1发动机罩,热固化乙烯基塑料溶胶 ②车身外旳贴花加工,采用丙烯酸酯压敏胶; ③挡风玻璃粘接,采有聚硫多组分反应性胶粘剂; ④聚氯乙烯顶篷缝粘接,采用聚酯、聚酰胺热熔胶;
⑤顶篷隔音衬垫粘接,采用氯丁橡胶为基体旳溶剂 型胶粘剂或聚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
⑥聚氯乙烯顶篷粘接,采用氯丁橡胶为基体旳溶剂 型胶粘剂或聚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
百得胶、FN-303胶、XY-401胶、CH-406胶等。
为何要使用胶黏剂? 材料加工,主要涉及变形、切分与结合。
组合连接分类一般有三种,机械紧固、焊接与粘接。
胶接优点:
胶接缺陷:
1 不破坏被粘物 2 不造成应力集中 3 改善疲劳性能 4 同步起密封效果 5 连接不同金属不形成电池 6 特殊场合(如粘接炸药) 7 粘接形状复杂旳被粘物 8 设备简朴
路易斯酸碱相互作用,提供接受电子对。 多数一般玻璃是碱性旳,使用酸性胶黏剂。
小结
每种理论都有大量旳试验为根据,只是研究旳角度、措 施、条件不同,共同目旳是最求形成黏结现象旳本质,更 加好旳应用。没有统一旳定论,了解各派理论兼容并包灵 活利用,调动提升粘接强度旳一切原因。
• 相溶旳胶黏剂(扩散性) • 自发浸润旳胶黏剂,填充凸凹不平旳表面(表面张力) • 表面处理粗糙使具有微观构造形态(机械互锁) • 合适旳黏度与固化时间(黏度) • 恶劣环境中旳胶接件尽量产生化学键
又称硬化剂、熟化剂、交联剂、硫化剂 3 、溶剂 4 、增塑剂 降低玻璃化温度和熔融温度,改善胶层脆性,
内增塑、外增塑. 5 、填料 降低成本,改善机械性能,降低膨胀系数 6 、偶联剂 同步与极性和非极性物质产生结合力旳化合物. 7 、交联剂 在线形大分子间形成化学键 8 、引起剂 引起单体分子或预聚物活化而产生自由基. 9 、增进剂 降低引起剂分解温度或加紧固化反应速度。 10、增黏剂 提升初粘力

胶粘剂 粘结剂 分类 粘结机理

胶粘剂 粘结剂 分类 粘结机理
均匀分布在整个胶接面上。 ▪ 为了分析方便,上述四种应力尚可简化为拉应力和剪 切力两类。拉应力包括均匀扯离(正拉)力,不均匀扯 离(劈裂)力和剥离力。
6.2.1 形成胶接的条件
1. 胶接的基本过程
1.1 理想的胶接 ▪ 理想的胶接是当两个表面彼此紧密接触之后,分子间 产生相互作用,达到一定程度而形成胶接键,胶接键可能 是次价键或主价键,最后达到热力学平衡的状态。
6.1.5 胶粘剂的应用:木材加工领域(酚醛树脂、脲 醛树脂、三聚氰胺、间苯二酚-甲醛、聚乙酸乙 烯酯乳液、氯丁胶等);建筑方面(聚乙酸乙烯 酯、聚丙烯酸酯、氯丁、环氧、聚酯、聚硅烷 等);轻工方面(包装领域,橡胶、聚丙烯酸酯 的压敏胶,低分子量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 (EVA)的热融胶,醋酸乙烯乳液等;制鞋方面: 氯丁橡胶浆、聚氨酯等);航空工业;医学(牙 科等);电子工业和仪器仪表的制造中。
10~15
130
10~30
174
5~20
86 5~25
名称 丙酮
结构式
分 子 沸 点 用 量 /%( 相 对

/oC 胶料质量)
58.08 56.5 7.7
甲乙酮
非 环己酮 活 性 甲苯 稀 二甲苯
释 正丁醇 剂 丁基溶纤

C4H9OH HOCH2CH2O C4H9
72.10 79.6 4.6 98.14 115.6 92.13 110.8 106.16 74.12 117 0.5 118.19 171.2 0.1
b) 固化剂:固化过程所使用的化学物质。
3. 填料: 是不参与反应的惰性物质,可提高胶接强度、 耐热性、尺寸稳定性并可降低成本。其品种很多,如石 棉粉、铝粉、云母、石英粉、碳酸钙、钛白粉、滑石粉 等。各有不同效果,根据要求选用。

502胶水 原理

502胶水 原理

502胶水原理502胶水是一种广谱、快速干燥的、多用途的化学胶粘剂。

它通常被用于黏合金属、陶瓷、玻璃、塑料和橡胶等材料。

它的粘合力非常强,不仅适用于家庭使用,也适用于工业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502胶水的原理和应用。

一、502胶水的原理1. 化学反应原理502胶水的主要成分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环氧乙烷,两种液体混合后会快速发生化学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甲基丙烯酸甲酯会自动聚合形成树脂,而环氧乙烷则会被聚合物中的酸解大分子基团插入,形成交联结构。

这些交联结构具有高强度和耐热性,因此能够高效地黏合各种材料。

2. 物理原理502胶水中含有的甲苯二异氰酸酯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它具有极强的粘附能力。

当502胶水涂抹在两个物体的表面上时,甲苯二异氰酸酯的有机分子会渗透到物体表面的毛细孔和微观裂纹中,形成化学键。

由于甲苯二异氰酸酯促进了表面间原子的相互作用,因此形成的化学键可以极大地增强两个表面的粘附力。

3. 摩擦原理502胶水的黏附能力还与物体的表面状况密切相关。

当502胶水涂抹在表面较光滑的物体上时,它可以通过摩擦抓住物体表面微小的凹陷,从而产生更牢固的粘附力。

二、502胶水的应用1. 金属材料的粘接502胶水非常适合粘接金属材料,如铁、铝、铜等。

使用502胶水的好处是它的黏附力强,粘接后不易剥离,并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

2. 塑料材料的粘接502胶水同样适用于塑料材料的粘接。

与其他胶水相比,502胶水可以更好地黏合各种类型的塑料,如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

3. 陶瓷和玻璃制品的粘接由于502胶水化学反应速度快,因此很适合用来粘结陶瓷和玻璃制品。

在使用时,先将502胶水涂抹在陶瓷或玻璃表面,然后再把两者互相接触,然后压紧一定时间。

这样,502胶水就可以使陶瓷和玻璃粘在一起。

4. 皮革、橡胶和其他材料的粘接502胶水还可以用来黏合皮革、橡胶和其他材料。

它能够将这些材料粘合在一起,并且在干燥后会形成非常坚固的粘合层。

胶粘剂粘接原理

胶粘剂粘接原理

粘接原理1、机械理论机械理论认为,胶粘剂必须渗入被粘物表面的空隙内,并排除其界面上吸附的空气,才能产生粘接作用;在粘接如泡沫塑料的多孔被粘物时,机械嵌定是重要因素;胶粘剂粘接经表面打磨的致密材料效果要比表面光滑的致密材料好,这是因为1机械镶嵌;2形成清洁表面;3生成反应性表面;4表面积增加;由于打磨确使表面变得比较粗糙,可以认为表面层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从而提高了粘接强度;2、吸附理论吸附理论认为,粘接是由两材料间分子接触和界面力产生所引起的;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力和范德华力;胶粘剂与被粘物连续接触的过程叫润湿,要使胶粘剂润湿固体表面,胶粘剂的表面张力应小于固体的临界表面张力,胶粘剂浸入固体表面的凹陷与空隙就形成良好润湿γSV =γSL+γLVcosθ;γSV,γSL,γLV各代表了固气接触,固液接触和液气接触;θ为0o表示完全浸润;如果胶粘剂在表面的凹处被架空,便减少了胶粘剂与被粘物的实际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接头的粘接强度;许多合成胶粘剂都容易润湿金属被粘物,而多数固体被粘物的表面张力都小于胶粘剂的表面张力;实际上获得良好润湿的条件是胶粘剂比被粘物的表面张力低即γSV要大,这就是环氧树脂胶粘剂对金属粘接极好的原因,而对于未经处理的聚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和氟塑料很难粘接;通过润湿使胶粘剂与被粘物紧密接触,主要是靠分子间作用力产生永久的粘接;在粘附力和内聚力中所包含的化学键有四种类型:1离子键2共价键3金属键4范德华力3、扩散理论扩散理论认为,粘接是通过胶粘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分子扩散产生的;当胶粘剂和被粘物都是具有能够运动的长链大分子聚合物时,扩散理论基本是适用的;热塑性塑料的溶剂粘接和热焊接可以认为是分子扩散的结果;4、静电理论由于在胶粘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形成双电层而产生了静电引力,即相互分离的阻力;当胶粘剂从被粘物上剥离时有明显的电荷存在,则是对该理论有力的证实;5、弱边界层理论弱边界层理论认为,当粘接破坏被认为是界面破坏时,实际上往往是内聚破坏或弱边界层破坏;弱边界层来自胶粘剂、被粘物、环境,或三者之间任意组合;如果杂质集中在粘接界面附近,并与被粘物结合不牢,在胶粘剂和被粘物内部都可出现弱边界层;当发生破坏时,尽管多数发生在胶粘剂和被粘物界面,但实际上是弱边界层的破坏;聚乙烯与金属氧化物的粘接便是弱边界层效应的实例,聚乙烯含有强度低的含氧杂质或低分子物,使其界面存在弱边界层所承受的破坏应力很少;如果采用表面处理方法除去低分子物或含氧杂质,则粘接强度获得很大的提高,事实业已证明,界面上确存在弱边界层,,致使粘接强度降低;粘接原理目前已提出的粘接理论主要有:机械嵌合理论;吸附理论;静电理论;扩散理论;化学键理论;酸碱理论等;粘接是涉及面广而机理复杂的问题,不同的胶粘系统可能不同的胶粘机理;关于粘接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粘接间的作用力胶粘剂与被处理对象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力称粘接力,粘接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根据文献资料介绍主要有以下几种;1.1化学键力又称主价键力,存在于原子或离子之间,有离子键、共价键及金属键3种不同形式;离子键力是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力与正、负离子所带电荷的乘积成正比,与正、负离子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离子键力有时候可能存在于某些无机胶黏剂与无机材料表面之间的界面区内;共价键力即为两个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连接的作用力;每个电子对产生的共价键力为3~4×10-9N,共价键能等于共价键力与形成共价键的两原子间距离的乘积;金属键力是金属正离子之间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而产生的连接力,与粘接过程关系不大;胶黏剂与被粘物之间,如能引入化学键连接,其粘接强度将有显着提高;各种主价键键能的数值见表2—1;主价键有较高的键能,胶黏剂与被粘物之间如能引入主价键连接,其粘接强度将有显着提高;1.2分子间力分子间力又称次价键力,包括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以上诸力合称范德华力和氢键力几种形式;取向力即极性分子永久偶极之间产生的引力,与分子的偶极矩的平方成正比,与两分子距离的六次方成反比;分子的极性越大,分子之间距离越靠近,产生的取向力就越大;温度越高,分子的取向力越弱;诱导力是分子固有偶极和诱导偶极之间的静电引力;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极性分子使非极性分子产生诱导偶极,极性分子之间,也能产生诱导偶极;诱导力与极性分子偶极矩的平方成正比,与被诱导分子的变形程度成正比,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六次方成反比,与温度无关;色散力是分子色散作用产生的引力;由于电子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的,正、负电荷中心瞬间的不重合作用色散作用产生的瞬时偶极,诱导邻近分子产生瞬时诱导偶极,这种偶极间形成的作用力称色散力;低分子物质的色散力较弱,色散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六次方成反比,与环境温度无关;非极性高分子物质中,色散力占全部分子作用力的80%~100%;氢键作用产生的力称氢键力;当氢原子与电负性大的原子x形成共价化合物HX时,HX分子中的氢原子吸引邻近另一个HX分子中的X原子而形成氢键:X原子的电负性越大,氢键力也越大;X原子的半径越小,氢键力越大;氢键力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比主价键力小得多,但大于范德华力;1.3机械力机械嵌合理论认为粘接力来自于两表面的机械互锁,靠锚固\钩合\楔合等作用,使胶粘剂与被粘物连接在一起.实际上这种力并非起主要作用,只是在一些场合改善了粘接效果;粘合原理有如下几种1.吸附理论:认为粘合剂和被粘物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对吸附强度的贡献是最重要的;2.机械结合理论:认为粘合剂侵透到被粘物表面的空隙中,固化后就像许多小钩和榫头似地把粘合剂和被黏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微细的机械结合对多孔性表面更为显着;3.静电理论:主要依据是,实验测得的剥离时所消耗的能量与按双电层模型计算出的黏附功相符;4.扩散理论:是以粘合剂与被黏物在界面处相溶为依据提出的;5.化学键理论:认为粘合剂和被粘物之间除存在范德华力外,有时还可形成化学键,化学键的键能比分子间的作用大得多,形成较多的化学键对提高粘接强度和改善耐久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胶粘剂粘接机理同 (最全版)PTT文档

胶粘剂粘接机理同 (最全版)PTT文档
静电理论认为,在胶黏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形成双电层,产生了静电引力,有较强的粘合作用,当胶黏剂从被粘物上剥离时明显有电荷
存在,这就是物对的该理表论有面力张的证力据.都确小凿 于胶黏剂的表面张力,这就是为什么环氧树脂胶黏 吸胶附黏理 剂论润认湿为固剂,体对粘表接面金是,由胶属两黏粘材剂料的接界表面面性间张能分力子应优接小触于良和固,界体面的而力临产界对生表于的面,张未粘力接.经力处的主理要来的源聚是分合子间物作很用力难,包粘括接氢键的力和原范因德华.力,要使
果.
粘接机理四;静电理论
静电理论认为,在胶黏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形成双电层,产生了
静电引力,有较强的粘合作用,当胶黏剂从被粘物上剥离时明显有电
荷存在,这就是对该理论有力的证据.确凿
粘接机理五;弱边界层理论
弱边界层理论认为,当粘接在界面发生破坏时,实际上是内聚
破坏或弱边界破坏,弱边界层来自胶黏剂,被粘物,环境或三者的任
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因此粘接强度提高.
湿润使胶黏剂与被粘物紧密接触,靠分子间作用力产生永久的粘接,在粘附力和内聚力中所包含的化学键有四种类型,离子键 共价 键 金属键 范德华力.
大多数有机胶黏剂都容易湿润金属被粘物,获得良好湿润的条件是胶黏剂的表面张力比被粘物的表面张里低,但实际上许多固体被粘 物的表面张力都小于胶黏剂的表面张力,这就是为什么环氧树脂胶黏剂对金属粘接性能优良,而对键 范德华力.
机械理论认为,胶粘剂必须滲入被粘物表面空隙内,并排除其界面上吸附的空气,才能产生粘接作用,在粘接泡沫塑料等多孔性被粘 物时,机械嵌定是重要因素,胶黏剂粘接经表面打磨的材料效果要比表面光滑的材料好,这是因为机械镶嵌,形成清洁表面,生成反 应表面,表面积增加,由于打磨使表面变得比较粗糙,表面层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因此粘接强度提高. 氯丁橡胶是由2-氯丁二烯-1,3乳液聚合而成,有顺式反式之分,因而有不同的结晶速率,其分子链中含有氯原子,因而具有极性其物理 机械性能同天然橡胶相似,具有很高的的抗张强度和伸长率,它的耐老化,耐热,耐油及耐化学腐蚀性较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类鞋用胶黏剂


氯丁橡胶胶粘剂: 氯丁橡胶是由2-氯丁二烯-1,3乳液聚合而成,有顺式反式之分, 因而有不同的结晶速率,其分子链中含有氯原子,因而具有极性其物 理机械性能同天然橡胶相似,具有很高的的抗张强度和伸长率,它的 耐老化,耐热,耐油及耐化学腐蚀性较好. 影响氯丁橡胶胶粘剂性能的主要因素: 1.溶剂的影响 2.炼胶工艺的影响 3.操作技术与方法的影响 4.改性技术
Thank
You




聚氨酯胶粘剂: 定义:凡主链含有许多重复的氨基甲酸酯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通 称聚氨基甲酸酯(简称聚氨酯) RNCO+R’OH→RNHCOOR’(氨基甲酸酯) 影响聚氨酯胶粘剂制备的因素: 1.溶剂品种 2.反应温度 影响聚氨酯结构与性能的主要因素: 1.软硬段结构 2.异氰酸酯结构 3.聚氨酯分子量同胶联度
粘接机理二;吸附理论

吸附理论认为,粘接是由两材料界面间分子接触和界面力产生 的,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力和范德华力,要 使胶黏剂润湿固体表面,胶黏剂的表面张力应小于固体的临界表面张 力. 大多数有机胶黏剂都容易湿润金属被粘物,获得良好湿润的条件 是胶黏剂的表面张力比被粘物的表面张里低,但实际上许多固体被粘 物的表面张力都小于胶黏剂的表面张力,这就是为什么环氧树脂胶黏 剂对金属粘接性能优良,而对于未经处理的聚合物很难粘接的原因. 湿润使胶黏剂与被粘物紧密接触,靠分子间作用力产生永久的粘 接,在粘附力和内聚力中所包含的化学键有四种类型,离子键 共价 键 金属键 范德华力.

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分子相互扩 散产生的,当胶黏剂和被粘物都具有能够运动的长链大分子时,扩散 理论是适用的,热塑性塑料的溶剂粘接和热焊接即为分子扩散的结 果.
粘接机理四;静电理论

静电理论认为,在胶黏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形成双电层,产生了 静电引力,有较强的粘合作用,当胶黏剂从被粘物上剥离时明显有电 荷存在,这就是对该理论有力的证据.确凿
粘接机理一;机械理论

机械理论认为,胶粘剂必须滲入被粘物表面空隙内,并排除其 界面上吸附的空气,才能产生粘接作用,在粘接泡沫塑料等多孔性被 粘物时,机械嵌定是重要因素,胶黏剂粘接经表面打磨的材料效果要 比表面光滑的材料好,这是因为机械镶嵌,形成清洁表面,生成反应 表面,表面积增加,由于打磨使表面变得比较粗糙,表面层物理和化 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因此粘接强度提高.




SBS胶粘剂 SBS是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简称. 按合成方法分: 线型和星型:含双键,易氧化,不耐紫外线和臭氧,星型分子量 高,内聚强度大,物理交联点多,弹性和耐热优于线型. 饱和型:即氢化SBS,耐老化性好,但溶解性变差. 影响其性能的因素: 苯乙烯同丁二烯的相对含量 SBS胶粘剂的改性
粘接机理五;弱边界层理论

弱边界层理论认为,当粘接在界面发生破坏时,实际上是内聚 破坏或弱边界破坏,弱边界层来自胶黏剂,被粘物,环境或三者的任 意结合.如果杂质集中在粘接界面附近,并与被粘物结合不牢,在胶 黏剂与被粘物中都可能出现弱边界层,当发生破坏时,看起来是在胶 黏剂和被粘物界面,但实际上是弱边界层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