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和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的区别
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

政治必修 1《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一份完整的知识点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的复习好功课,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政治必修 1《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货币(一) 货币的本质考点 1: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3)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考点 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3.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 3: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
3.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外,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考点 4:金属货币与纸币1 金属货币: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
2.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考点 5:货币与财富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评价利弊和态度特点类型消费心理面面观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

思考: 1、你觉得商家为何要请周杰伦代言?
商家请周董做代言,利用的是消费者的哪些消费心理?
请分析这些消费心理的利弊以及我们应坚持的态度。
“不走寻常路,美特斯邦威;不说寻常话,周杰伦”,一个是个性的服装品牌,一个 是另类的歌坛巨星,二者的结合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酷劲、帅气、潇洒在并非标准身 材的周董身上发散得有声有色。
有着稳定且较高的收入,可是因为生活无计划、 消费超能力,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月月收入月 月光”的生活,不得不做起“月光公子”、“月光 公主”。月光族口号:挣多少花多少。
如何评价“月光一族”的做法?
1、因为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都市里这样的年轻人有着较稳 定且高的收入的工作,可支配收入较多,并且对未来有非常乐观的 预期,所以消费量过大,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
“生活的终极目标就是方便、舒适。我有钱,我消费,天经地义。”
“天价消费,超出当前我国实际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社会建设资金,更可 怕的是消磨了奋进之心。”
正常消费? VS 可耻浪费?
做理智消费者,践行正确消费原则
消费原则
基本要求
主要错误表现
量入为出 适度消费
避免盲从 理性消费
在自己的经济承受内 进行消费
超前消费 滞后消费
坚持从个人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 跟风随大流;情绪化消费 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第1单元第3课第2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护环境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 是 可持续性 消费。 4.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精神,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消费心理具有复杂性 · 不同的消费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常常共同影响人们的 消费行为,只不过可能在某种消费行为中某一消费心理的作用 更突出、表现得更鲜明罢了。 · 不能认为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和攀比心理都是不健康的。除了 攀比心理是不健康的之外,对从众和求异心理都应作辩证分 析,不能简单否定。
3.绿色消费有利于个人生命健康,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社会 程中的者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环保意识, 污染排放。
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利于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典型 酷暑难耐的盛夏时节,经常有人把室内空调温度调得很低,不料随后出 例题 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医学专家认为,将空调设置到26℃不仅是一
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1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典型 年底冲销量是商家惯用的一种营销策略。商家大力宣传降价、抽奖、送红包等
例题
各种促销活动以达到增加销量的目的。而消费者也往往会利用这一机会增加购
物。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 C )
①消费者此时购物违背了适度消费和理性消费的原则②商家善于利用消费者的
消费。盛夏时节,将空调设置到26℃,有利于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
常见的消费心理

常见的消费心理消费者心理有很多种,常见的消费心理有恐惧心理、从众心理、权威心理、占便宜心理、贪婪心理、攀比心理、稀缺心理、沉锚效应、说服心理、损失心理、互惠心理、目标趋近心理、中间项心理、求实心理等十多项。
1. 恐惧心理人有对贫穷、肥胖、疾病、失去爱、年老、死亡、危险的恐惧,当我们面临这些恐惧时,我们会去寻求解决恐惧的方法。
各大商家也通过引燃或者放大你的恐惧,来实现对商品的营销。
北京雾霾非常大,一些口罩商家通过兜售恐惧:没有雾霾前北京的肺癌病例为1000例,有了雾霾后,每年增加50%,XXX口罩,通过10层过滤,净化雾霾,不进入人体,更安全更健康。
商家曲解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的辐射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孕妇防辐射衣”卖火了。
在淘宝上搜索孕妇防辐射衣,看看产品销量,看看产品详情,无不是在告知辐射的危害和放大你对辐射的恐惧。
那么,商家该如何利用恐惧心理来营销呢?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找到用户的恐惧点。
用户怕什么?在教育方面,孩子家长怕孩子落后于人;在女性方面,女性怕自己变得肥胖,怕自己随着时间流逝不在年轻;男性方面,怕自己性能力不行。
这些都是最直接的恐惧。
企业要找在这些消费者的恐惧。
第二,给最直接的解决方案。
“孕妇防辐射衣”,直接告诉消费者我们针对孕妇,能够放辐射,简单直接粗暴。
如天猫上的婧麒旗舰店这家店,口号是“防辐射、穿婧麒”。
2.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也叫羊群效应,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消费者在很多购买决策上,会表现出从众倾向。
比如:购物时喜欢到人多的商店;在品牌选择时,偏向那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在选择旅游点时,偏向热点城市和热点线路。
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成因及对策探析

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成因及对策探析【摘要】:大学生消费攀比是高校校园不争的事实,服饰消费名牌化、饮食消费高档化、娱乐消费新潮化在高校已经非常普遍。
这比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使学生形成畸形观念和畸形人格。
这种心理的形成有个人和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溺爱的原因。
家庭、社会和学校都应该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弱化消费攀比心理,树立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消费观;攀比今年“3·15”期间,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在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消费维权状况进行了调查,公布的结果显示:相比其他消费者,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明显,表现为攀比消费、超前消费、随机消费、冲动消费等,攀比消费是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消费攀比有两面性,从一方面看,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另一方面看,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重要阶段,在判断、分析、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盲目攀比,往往会演变成模仿和追随,甚至盲从,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平衡和个性发展。
分析大学生消费攀比的心理成因,探讨其对策,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攀比面面观在精彩而复杂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不一样的家庭环境,他们自然就构成了不同的群体,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攀比现象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总的来讲,大学生的消费攀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饰消费名牌化。
在社会时尚潮流的推动下,年轻的大学生盲目追求款式新颖、价格却异常昂贵的品牌服饰、化妆品,并互相攀比,使得大学生群体衣着打扮逐渐“贵族化”。
在他们看来,名牌就是自信、高贵、身份的象征,“要买就买最好的,要买就买名牌”。
因此,在高校校园里,“Nike”、“Adidas”、“安踏”、“淑女屋”等名牌服饰随处可见。
中学生消费心理

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
消费
要 有 主 见
符合人的健康和环 境保护标准的消费行 为的总称 保护消费 康, 健
的消费
在这个年代,勤俭节约是我们万万 不能不丢弃的品德,它是中华名族 所赞扬的,所提倡的美德。艰苦奋 斗会使我们距离梦想更近一步。
总结
• 中学生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 中学生应将消费重点放在学习方面。 • 中学生应学会理财。
o出>入 o出 < 入 出
贷款 有偿还能力 消费 储蓄 有消费计划和目的 消费
一项调查显示:近40%的青少年 认为自己有很多只用一时 便不再用的东西。 这些商品都是凭一时冲动而购买的, 东西买回来后,却发现并不是自己所需。 因而闲置一旁,造成浪费。
避免盲从,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避免 避免 消费 避免
一
• 1.从众心理 • 2求异心理 • 3攀比心理 • 4求实心理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特点:仿效性 重复性 盲目性
有利: 有利:健康合理的从众心理会带动某一产 业的发展(如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 如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 业的发展 如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 有弊:不健康不合理的从众心理不利经济 : 良性发展,对个人生活也不利
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 特点:符合实际、讲究实惠 • 有利:理智的消费,对个人生活和社会 都有利
四种不同的消费心理比较
消费心理 特 点
跟风走 随大流 与从不同 标新立异 夸耀 显耀 符合实际 讲究实惠
利
弊
态 度
具体分析
从众心理 求异心理 攀比心理 求实心理
利:健康合理的从众可带动产业 弊:不健康合理的从众误导经济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重难点详解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仿效性、重复性、盲目性评价有利:健康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
不利:不健康、不合理的从众消费误导经济的良性发展,对个人生活不利。
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盲目从众消费。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标新立异,显示与众不同评价有利:展示个性,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和发展。
有弊:代价大,社会不一定认可态度:适当求异可行,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夸耀性、盲目性•评价: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
•态度:不健康的心理,不值得提倡。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符合实际、讲究实惠•评价:有利的、理智的消费,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好处。
•态度:值得提倡,值得发扬。
第一,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的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
对这一原则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消费支出应该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这里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因为目前的消费,特别是信贷消费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直接关系。
总之,在安排消费时,必须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做到适度消费。
另一方面,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还应该提倡合理的、适度的消费。
这里也有两层意思。
一是不能过分抑制消费。
我们提倡崇俭戒奢,并不是要人们做禁欲主义者。
过分抑制消费,从个人角度看,其生活质量不能得到提高,会影响人的发展。
从社会角度看,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可以拉动经济增长。
如果过分抑制消费,会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
二是要有一个合理的消费结构,提倡消费要做到合理适度,反对过分超前消费。
从个人消费层面看,所谓适度,就是要求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应与自身的收入(包括对未来收入的合理预期)大致持平,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谓合理,就是要求消费合乎科学,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合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消费的选择过程中坚持从个人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
消费中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的比较

消费中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的比较东莞实验中学吴子成一.含义不同从众心理主导的消费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是基于消费者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以及地位的认同,从而选择所在的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
二.形成的原因不同(一)从众心理的成因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
在一个系统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其它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某个系统内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
因此,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抛弃。
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只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
社会心理学认为,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随大流、跟着大多数人走,总是比较安全的,可以少惹麻烦、少担风险,所以他们就喜欢采取从众行为,以减少内心冲突,求得心理平衡。
这是从众心理产生的心理基础。
2从众心理效应的形成与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中庸”封建思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国古代历来就推崇“中庸”之道,“枪打出头鸟”等禁锢,这一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很大影响。
由于前辈的言传身教,孩子幼小的心灵也就打下了从众的烙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从众的心理。
这是从众心理产生的历史条件。
3从众心理的自然基础在于动物具有明显的从众本能。
动物群体这种一致行动的趋向性是长期进化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
人类的这种心理特征也是一种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
集体狩猎成功的概率大于单独狩猎成功的概率,和别人做相同的事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
4是人群中的沟通会产生传染。
人类学家认为,群体内信息的传递机制包括谈话分析和社会认识两种方式。
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以集体为单元共同行动、共享信息的机制,这种机制也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
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不恰当之处,最主要的方面是它限制了自由思想的交流,限制了谈论的话题。
从众行为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沟通方式对人的思考能力和对回忆的限制,使得群体行为发生收敛。
(江苏重点推荐)新2020-2020学年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案

学案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课标要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C)学习目标1.理解四种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评价。
2.理解做理智消费者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重点)3.正确认识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等经济现象。
一、消费心理面面观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1)表现:人们跟风、随大流的心理,往往能够引发对某类商品或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
(2)评价: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进行具体分析。
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1)表现:消费时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效果。
(2)评价: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
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1)表现:个别同学受攀比心理的影响,消费向别人看齐,追求流行、名牌等。
(2)评价: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不值得提倡。
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1)表现: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
(2)评价: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连一连“面子”型消费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人有我也有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穿衣打扮,追求个性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提示二、做理智的消费者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既反对盲目的超前消费,又反对过于节俭,抑制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人们形象地把绿色消费概括为“5R”。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请思考:适度消费就是不能贷款消费、借债消费吗?提示不是。
适度消费是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既反对盲目的超前消费,又反对过于紧缩,抑制消费。
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适当的贷款或借债可以改善生活。
探究点一区分四种消费心理议题:“00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受哪些消费心理的影响某班同学就“00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其代表观点如下:甲同学认为:“00后”就是追求时尚、个性,崇尚“我有我风格”,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喜欢时尚、新鲜、前沿的消费,看重产品的个性化。
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九大点

作者:SEO浪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九大点一、面子心理“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中国的消费者有很强的面子情结,在面子心理的驱动下,中国人的消费会超过甚至大大超过自己的购买或者支付能力,甚至有产品直接打出来送得有面子,营销人员可以利用消费者的这种面子心理,找到市场、获取溢价、达成销售。
如脑白金就是利用了国人在送礼时的面子心理,在城市甚至是广大农村找到了市场;如当年的TCL凭借在手机上镶嵌宝石,在高端手机市场获取了一席之地,从而获取了溢价收益;如在终端销售中,店员往往通过夸奖消费者的眼光独到,并且产品如何与消费者相配,让消费者感觉大有脸面,从而达成销售。
二、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消费者在很多购买决策上,会表现出从众倾向。
如曾经流行的手机挂脖子上就是因模仿“韩流”,韩国明星金喜善在影片中有此行为;如消费者购物时喜欢到人多的商店;在品牌选择时,偏向那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在选择旅游点时,偏向热点城市和热点线路。
如在终端销售中,店员往往通过说某种型号的产品今天已经卖出了好多套,从而促使消费者尽快做出销售决策;如人为造成一些火爆的情景来引导潮流等等,都是有效利用消费者的心理。
三、名人心理消费者推崇名人和权威的心理,在消费形态上,多表现为决策的情感成分远远超过理智的成分。
这种对权威的推崇往往导致消费者对权威所消费产品无理由的选用,并且进而把消费对象人格化,从而达成产品的畅销。
现实中,营销对消费者推崇权威心理的利用,也比较多见。
比如,利用人们对名人或者明星的推崇,所以大量的商家在找明星代言、做广告;如许多产品在广告宣传中宣传多少院士、多少专家、多少博士的潜心研究;如引用专家等行业领袖对自己企业以及产品的正面评价。
在终端销售中,经常选择名人出席一些活动或放大名人的宣传效应,或者是有效利用一些行业权威与意见领袖。
四、贪占便宜贪占便宜和爱还价是中国消费者表现出来的普通心理,一方面,爱还价,“价格太贵”是中国消费者的口头禅,其实,“便宜”与“占便宜”不一样。
高中政治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新人教版必修1

可编辑ppt
12
5.鼓励消费并不是无节制地消费,更不是奢侈浪
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而人们消费的
“度”就在于
( A)
A.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可承受能力
B.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是否能促进生产的不断扩大
D.使恩格尔系数低于30%
解析 消费必须适度,从自身角度讲就是要在自
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从国家社会角
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
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
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个别同学受攀比心理的
影响,饮食消费向广告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
齐,娱乐消费向流行看齐,人情消费向成人看齐。
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
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阶层、相关群体、家庭、
文化、亚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正
因为如此,要想有成功之作就要真正透视消费者
心理。
可编辑ppt
5
问题探究: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有关知识,从迎合消费者心理的 角度,分析生产经营者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 身的发展?
可编辑ppt
6
思路导引: (1)消费行为可以是从众心理引发的。生产经营者 应该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流行趋势信息,利用消费者 追随偶像、追赶潮流的心理推销自己的商品。 (2)消费行为可以是求异心理引发的。生产经营者 要突出所销售商品的个性特点,不断推出新产品、 新工艺。 (3)消费行为可以是求实心理主导的。生产经营者 一定要在商品的价格、质量、服务、功能等方面下 功夫,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B.房地产价格会进一步提高,从而现在暂停购房
消费心理面面观

求异心理
特点:标新立异 态度:过分标新立
异,不值得提倡 评价:利 弊
C
D
攀比心理
特点:炫耀性 、盲目性 态度:不健康的心理, 不值得提倡 评价: 弊
求实心理
特点:讲求实惠,根据 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 态度:值得提倡,值得 发扬 评价:利
11
二、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1)要求:在 经济承受能力 范围内进行消费
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引发消费的特点
炫耀性 盲目性
态度
不健康的心理,不值得提倡
一、消费心理面面观
求实心理
求实心理引发消费的特点 符合实际讲究实惠, 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
态度 值得提倡,值得发扬
一、消费心理面面观
消费心 理
A B
从众心理
特点:仿效性 、 重复 性 、盲目性 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评价: 利 弊
种消费趋势(
)
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A、是量入为出的适度消费 B.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B、看到了知识就是力量,是发财致富的根本途径
C、是从众心理的体现,具有费要盲目性
√
D、懂得物质消费与精神消协调发展
C.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D.勤俭节约,艰苦奋
一、消费心理面面观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引发消费的特点
盲目性
重复性
仿效性
态度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一、消费心理面面观
求异心理
求异心理引发消费的特点 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态度
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一、消费心理面面观
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引发消费的特点
炫耀性 盲目性
大学生消费心理浅析

大学生消费心理浅析近年来,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社会越来越大的关注。
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一致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与行为。
一方面,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又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
消费观念的超前与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大学生的消费有很大影响。
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
本次,我组组织了一次大学生消费情况问卷调查(附一),并针对大学生的消费问题进行了浅析。
首先我组对本校一至四年级的学生消费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大学生消费现状做了分析:1.家庭平均月收入。
经调查,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下列的学生约25%,1000元~5000元占50%,5000元~10000元占20%,10000元以上5%。
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下列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2%,来自农村的占98%。
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96%来自农村的占4%。
2.月平均消费金额。
月平均消费金额500元下列的占10%,500元~1000元占80%,1000元~2000元占7%,2000元以上占3%。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金额为500元~1000元,每月消费金额超过2000元的只占3%。
3.每月的生活费。
大学生的生活费要紧来自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
感受生活费月月有余的学生占10%,感受刚好够花的占50%,感受不够花的占40%。
可见接近一半的当代大学生用钱缺乏计划性,缺乏理财能力。
感受月月有余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70%,由此可见大一新生刚进校门时消费项目较少。
而感受钱不够花的学生中,大一至大四学生分别占20%,5%,45%,30%,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消费项目逐步增多。
4.消费方式。
大学生在消费时选择能省则省的占13%,有计划消费的占7%,想花就花的占40%,选择其他的占40%。
新课程辅导:对消费心理的辨证把握

小 林 在 学 校 里 上 课 , 穿 着 这 身 衣 服 就 不 可 以 , 因 为 铁 环 叮 当 作 响 影 响 了 课 堂 秩 序 , 另 外 , 学 校 对 学 生 着 装 也 有 限 制 从 众 心 理 。 从 众 心 理 是 人 们 经 济 生 活 一 些 共 性 的 追 要 求 , 一 般 不 允 许 穿 戴 奇 装 异 服 。 如 果 购 买 这 身 价 格 不 菲 求 ,是 人们 在一 定 时期 、一 定条 件 下 的相似 的心 理特 点 。 的 服 装 适 合 小 林 家 的 经 济 状 况 , 小 林 又 不 刻 意 浪 费 、 见 异 从 消 费 者 来 说 , 春 节 到 了 , 许 多 人 要 购 买 年 货 ; 冬 季 到 思 迁 ,偶 尔 在 适. 的 场 合 穿 一 穿 ,调 节 一 下 生 活 的 色 彩 , 当 了 , 许 多 人 要 置 办 棉 衣 ; 节 假 日 到 了 , 许 多 人 要 安 排 旅 那 就 未 尝 不 可 ; 如 果 超 出 了 家 庭 收 入 状 况 , 一 味 地 追 新 猎 游 ; 接 待 亲 朋 , 许 多 人 要 进 入 餐 馆 ; 结 婚 庆 典 , 许 多 人 要 奇 ,那 就 另 当 别 论 了 。 挑 选婚 庆 公司 ;学 生求 学 ,许 多人 要择 校就 读 等等 现象 , 因 此 , 求 异 心 理 要 保 持 , 创 新 精 神 要 发 扬 ; 求 异 消 费 都 是 从 众 心 理 发 生 作 用 的 结 果 。 简 单 地 说 , 从 众 心 理 就 是 则 要 具 体 分 析 ,个 性 张 扬 必 须 节 制 。 “ 家 这 样 我 也 这 样 ” 。 在 通 货 膨 胀 时 期 , 从 众 心 理 能 够 大 攀 比 心 理 。 攀 比心 理 不 是 一 无 是 处 。 不 能 把 攀 比 心 理 引 发 抢 购 风 ; 在 通 货 紧 缩 时 期 , 从 众 心 理 又 会 带 来 惜 购 与 攀 比 虚 荣 、 奢 侈 浪 费 简 单 地 等 同 。 攀 比 心 理 说 到 底 就 是 风 。从 商 家 来 看 , 恰 当 把 握 和 充 分 利 用 从 众 心 理 , 适 时 调 种 竞 争 心 理 。 竞 争 分 为 正 当 竞 争 和 不 正 当 竞 争 ; 攀 比 心 F 己 的 营 销 战 略 来 推 销 自 己 的 商 品 , 才 能 扩 大 市 场 占 有 理 也 有 正 常 攀 比 和 虚 荣 攀 比 。 在 攀 比 心 理 引 发 的 消 费 中 , 1 率 , 从 而 赢 得 消 费 者 的 信 赖 。 可 见 , 从 众 心 理 能 够 引 发 人 那 些 符 合 社 会 规 范 和 个 人 实 际 的 攀 比 消 费 , 在 满 足 自 己心 们 在 特 定 时 期 或 者 特 定 条 件 下 进 行 决 策 , 催 促 人 们 去 安 排 理 需 求 的 同 时 , 又 没 有 造 成 经 济 上 的 负 担 , 就 是 一 种 正 常 自 己 的 消 费 或 生 产 活 动 , 从 而 避 免 因 延 误 了 时 机 造 成 遗 的 消 费 行 为 ; 相 反 , 那 些 与 社 会 规 范 和 个 人 实 际 相 悖 的 攀 憾。 比 消 费 ,拥 有 的 目的 不 是 商 品 本 身 的 使 用 价 值 , 而 是 以 此 在 经 济 活 动 中 怎 样 从 众 , 无 论 消 费 者 还 是 生 产 者 ,都 炫 耀 比 别 人 更 优 越 的 经 济 条 件 , 并 造 成 资 源 浪 费 ,这 是 不 应 把 大 众 的 共 性 的 追 求 和 自 己 的 个 性 的 实 际 结 合 起 来 , 做 健 康 的消 费 行 为 , 实 质 是 浪 费 。 到 “ 家 这 样 我 也 这 样 , 具 体 怎 样 要 看 情 况 ” 否 则 , 就 是 大 求实心 理 。求 实心理 不 是一种 决然 独立 于从众 心理 、 盲 目 从 众 , 盲 目 从 众 必 然 造 成 资 源 浪 费 。 要 避 免 盲 目 从 求 异 心 理 和 攀 比心 理 之 外 的 消 费 心 理 。 求 实 心 理 主 导 的 消 众。 费 , 包 含 了 从 众 心 理 、 求 异 心 理 和 攀 比 心 理 中 积 极 的 、 健 因 此 ,从 众 心 理 是 趋 势 , 盲 目从 众 不 可 取 。 康 的 方面 。求 实心 理 主 导的消 费 ,是 从大 众 共性 的需 求 中 求 异 心 理 。简 单 地 说 , 就 是 与 众 不 同 、标 新 立 异 、 创 寻 找 符 合 自 己个 性 的 商 品 , 是 在 满 足 自 己 的 欲 求 中 达 到 一 新 思变 。求 异心 理 本身 没有 错 误 。求异 心理 引 发 的消 费, 种 自我 身 心 愉 悦 和 社 会 评 价 良好 的 境 界 。 因 此 , 不 能 把 求 对 消 费 者 来 说 , 可 以展 示 个 性 风 采 , 也 可 以 愉 悦 自 己 ; 对 实 消 费 、 讲 究 实 惠 简 单 地 理 解 为 消 费 价 格 低 廉 的 商 品 。 生产 经 营者 来 说 ,可 以推动 新 工艺 、新 产 品和 新服 务 的 出 ( 者 单位 : 东省 商 河 第二 中 学) 作 山 现 。从 根本 上 来说 ,求 异 、创 新是 生产 发 展 的原动 力 。 目 前 我 国加快 建 设创 新 型 国家 ,根本 目的就 是提 升 我 国的 自 主 创 新 能 力 。 因 此 , 我 们 不 应 反 对 求 异 心 理 , 而 应 保 持 求
简析心理需求中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

简析⼼理需求中的从众⼼理和攀⽐⼼理从众⼼理和攀⽐⼼理是跟风消费和盲⽬消费的根源⼼理需求是推动⼈类进步,社会发展,以及个⼈主观意愿和⽬标设⽴的基础。
但是⼼理需求也很复杂,许多时候我们的⼼理需求并不⼀定真是⾃⼰想要的,仅仅是⼀种随⼤溜的从众⼼理。
从众⼼理是个体普遍具有容易受到外界⼈群⾏为的影响的⼼理现象。
从众⼼理可以从两个⾓度来看,其中⼀个是外在的,⼀般来说,外界的权威性越⾼、群体规模越⼤、习俗越固化、形式越明显、舆论宣传越⼴泛,个⼈就越容易发⽣从众⼼理。
其次是内在的,从个⼈的⾓度来看,个⼈越缺乏⾃我、性格越软弱、越习惯依附和顺从他⼈、越不能明辨是⾮和判断对错的⼈,就越容易产⽣从众⼼理。
从众⼼理带有⾮凡的积极意义,从⼈类⼼理发展的进程来看,个⼈必须依附于族群、团队、部落等,才能够最⼤限度保障⾃⾝安全,并获得⾷物、住所、伴侣等等基本的⽣理需求,也最容易获得尊重和认可等较⾼层次的⼼理满⾜。
因此在集体⽣活中,不和谐的声⾳容易触犯权威并引发不安,所以从众⼼理既是个⼈对⾃⼰的约束,同时也是群体对个体的要求。
但是不同的⼈,其从众性⼜有不同的特点,⽐如有些⼈的从众性更具有趋利避害和攀⽐的特性,有时候并⾮源于真实的需要,仅仅是通过购买⾏为,获得⼀种别⼈有我也有、别⼈买得起我也买得起,甚⾄买的更多更好的⼼理补偿机制。
即这种从众⼼理,在个⼈意愿和期望因素的基础上,叠加了攀⽐⼼理。
攀⽐⼼理源于⾃⾝被尊重、被关注需要的夸⼤,是⼀种不⾃信、不能确⽴⾃我的⼀种⼼理状态,通常会通过外在的⾏为和拥有较⾼价值物品的⽅式来弥补内⼼的不平衡与焦虑感。
⽣活中能采取淡然处之态度的⼈很少,因为我们从⼩就⽣活在⼀个经济的社会,⼀切都以竞争为原则,因⽽彼此间会不断的进⾏对⽐。
因此,即便是从众,有⼈也需要在从众的⾏为中来凸显⾃⼰,有时候是对⾃⼰能⼒的确认,即我能消费得起、我能做到、我希望⾃⼰拥有的更多,但是也有可能是为了源于⾃卑,不愿意⾯对那种落后于⼈的失衡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和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的区别
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刘振吉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发现,对如何区分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和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困难,特别是运用这个知识去解选择题更是难以区分,甚至搞错。
下面先把教材和有关材料对这两种消费心理的分析摘抄如下: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1)表现: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②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往往能够引发对某类、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
③商家通常利用消费者追随偶像、追赶潮流的心理来推销自己的商品。
(2)评价:①利: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如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②弊:不健康的、不合理的从众心理误导经济发展,对个人生活也不利。
(3)特点:仿效性、重复性和盲目性
(4)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2、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1)表现: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使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是出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炫耀心理。
(2)评价: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
(3)特点:夸耀性、盲目性
(4)态度:不健康的心理,不值得提倡
从上面的内容,归纳一下这两种消费心理的共同点是:盲目性,对个人生活不利。
我刚开始讲课就是按照上面所列的内容给学生讲的,结果学生在具体处理问题时仍然对这两种消费心理区分不开。
举例如下:
例1:见到别人有的,自己不管是否有用,都想方设法买来。
这是:(C)
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B、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C、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D、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例2:据调查,近40%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有很多买了不久便不再用的东西。
这些东西大多是和同学一起逛商店时买的,同学们都说好,可买回来后,才发现这些东西并非自己所需要的,因而闲置一旁。
(C)
A、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B、往往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C、属于消费上的从众心理D、是一种明智的消费选择
分析:上面两个例子中的消费都涉及到受别人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但为什么例1选“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例2选“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呢?我认为,要给学生讲清楚,必须特别强调例1中的“想方设法”,为什么要“想方设法”呢?肯定消费有困难,超出了本人或家庭的消费能力和经济条件。
因此才要“想方设法”。
由此,在讲解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和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的区别是应特别从“攀”字上下功夫。
何谓“攀”,应是从下向上攀登,即“向上看齐”,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涉及到消费,就应理解为超出了本人或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切实际的攀比别人的消费。
这是说明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如何理解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呢?从例2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己有很多买了不久便不再用的东西”,“很多”说明购买这些东西不费劲,很轻松、很简单,这种消费本人或家庭完全能够承受得起,或者根本没有问题。
综上所述,我认为,凡是超越本人或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消费就属于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相反,如果消费完全在本人或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内,甚至根本就是小菜一碟,这种消费类型就属于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简言之,应以本人或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为标准来区分。
为了说明上述观点可行,我以高中生买手机这一现象为例进行分析。
对于购买手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一个同学的家庭收入很少,父母下岗,靠政府发放的最底生活补贴过日子,这样家庭或类似家庭的孩子,如果看到别人有手机而要求父母给自己买手机就应属于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如果一个学生的家庭收入很高,甚至年收入过几十万、百万,这种家庭中的孩子看到其他同学有手机而要求父母给自己买手机就属于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区别的标准就是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陋见,不怕见笑写出来,供专家、同行们作为批评的素材。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