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一环,相比于洋务运动器物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政治制度变革而言,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方面的大变革。
器物方面的变革可以通过近代企业的建设来引导学生理解;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则可以通过政府法令来认识,而思想方面的变革,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这一现实,我广泛地收集了相关的史料,意图通过史料的剖析,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顺利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下面,就我本次《新文化运动》公开课,谈一谈几点感受。
成功之处:1、相关问题的点拨比较恰当。
在《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中,我主要使用了材料教学的方式来突破重难点。
选取的材料,注重典型性与趣味性,即说明了问题,又通过生动有趣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2、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中,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我放手由学生归纳总结。
对于难点,或者给予学生思考的思路,或者给予相关的史料,在此基础上再适时的引导,尽量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得出相关结论。
3、注重知识内在的联系。
新文化运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共同够成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联系本单元中另外三课,通过前后的联系,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同时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初步认识到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在授课中,我关照了本课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联系,通过比较近代化不同阶段中国人向西方所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待改进的方面:1、学法指导欠缺。
历史教材知识点繁杂,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适时的对于知识点进行勾划,并做好眉批,以方便复习。
但在本课教学中,我没有很好的关注到这一点,这给学生知识点的落实留下了隐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提示学生做好眉批,必要的时候还应告诉学生知识点的位置,以使学困生能跟上授课进度。
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八年级历史《新化运动》教学反思今天上了八年级的历史课《新化运动》,反思如下:一、我考虑到学生对新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中的新道德,旧道德,新学,旧学不了解。
为了让这些抽象的知识尽可能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我采用多媒体教学,选取了《家》的片段字和绣花鞋,贞洁牌坊,金陵女子毕业照等图片,让学生对这“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印象深刻,并且实现当堂记忆轻而易举。
但是在这个环节中展示旧道德的“三纲五常”时,并没有及时指出,旧道德当中有糟粕,也有精华,而新化运动对一切旧道德进行了否定,从而让部分优秀学生了解新化运动也是有弊端的,将辩证的唯物史观渗透在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中。
并且在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有所提升,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要充分了解学生,相信学生。
山区的孩子信息相对闭塞,课外涉猎的知识非常有限,尤其像历史,与他们的生活有强烈距离感,了解的途径往往局限于影视作品。
所以表现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一问三不知”,为避免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更多的时候教师代替了学生的发言,课堂气氛沉闷。
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在上《新化运动》这课时,我了解到大家对鲁迅,李大钊是比较熟悉的,因为语学过了。
所以,必须在教学中给这些学生展示的机会。
于是课堂环节中学到新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时,就请个别学生介绍这两位代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接下介绍鲁迅的《狂人日记》时,我鼓足勇气问了一个问题“哪位同学给介绍一下这部著作?”,正在我内心打鼓忐忑时,有位“勇士”站起了,尽管说语言表达不是那么顺畅,但关键都体现出了。
这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展示,体现了他们个人风采的同时,对下一步历史学习的信心也在逐步建立的过程中。
而对我而言,这些孩子们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课堂就是活教材,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相信他们的思维,大胆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尽可能的给每位学生创造一个展示的机会。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百度“ 1915年中国”的信息的整合、剖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挖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继续探索,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
2.陈独秀、蔡元培等人不断进取、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行为,以此理解个人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担当。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来启迪师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情怀。
高二文科班的学生虽然学习习惯比较好,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也具备了一定学生学习能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虽然学生在初力分析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教学策略选1.多媒体辅助教学;择与设计2.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3.启发式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二、讲授新课探究一: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板书:为何“新” ?)探究二: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板书:怎样“新” ?)[自主学习]探究三: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教学过程[200世纪初的中国最需要什么?” ]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是怎样的呢?多媒体出示:镜头一:《民国时期的留辫子者》(Q字辫)《畸形的三寸金莲》(图)镜头二: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图)引导学生诊断中国国民的病根?(思想病根:皇权思想、奴性、愚昧无知、封建迷信等。
)问题:拿什么来拯救中国人呢?(设计意图)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合作探究)课件展示以下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八年级《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八年级《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八年级《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月十二日,我在八年级(10)班听了我们组张老师的一节教研课----《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
但本课内容较为枯燥,纯属平实性表述,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陌生的,不能产生亲近感以及重视意识。
所以如果采取常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可能实现它的教学目标,但平铺直叙的灌输,学生一定会兴味索然,效果绝对不会理想。
而张老师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和补充大量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再创设一个个探究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解决,并给学生大量的展示、讨论的机会,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成功之处1.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变教师枯燥、呆板的满堂灌为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
丰富的历史材料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和理解,通过阅读材料去思考、解决相关问题,最后教师归纳、概括,更易于学生接受和记忆。
2.通过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把握历史规律的创新能力。
3.小组讨论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发挥。
二、不足方面1.精心筛选为主题服务的有效资源。
不能单纯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去堆砌大量资源,这既是时间的浪费,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2.相信学生的能力。
题目的设问含金量要更大些,让学生的思维力度更深些。
3.学生评价不到位。
在小组活动和集体交流时虽然注意了学生自主能力和小组合作的培养,但从整体看,对学生的评价奖励机制过于单调,没有合理设置评价细节,小组活动缺乏必要的动力,小组活动不充分。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知识: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影响。
能力:①综合分析背景、影响的能力。
这里的综合分析指能综合当时的国内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等方面的形势。
识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围绕题目搜集信息资源的能力筛选资源组织文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成北京政府、北京大学文学院教师、原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工商界人士荣宗敬、青年学生、大日本帝国政府等六个小组即六种角色,各个角色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阐述对新文化运动事件的政策、态度及反应。
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的同时,在某些小组比如新文化运动代表通过引用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已已》和《药》等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和科学。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
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本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相得益彰,形成为转折点的事件,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从本单元的核心即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角度来看,前一课第20课《西学东渐》讲述的是中国社会的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物质、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政体的内容,而这一课《新文化运动》则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学生整体上把握了这么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也就产生了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们是如何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问题,也就对新文化运动的“新”字有个更准确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关于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和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以及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建议。
一、教学背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运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
它不仅涉及到文化的发展,也涉及到社会进步的推动。
在历史上,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就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文化运动。
它是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在对封建传统进行批判和改造的过程中发生的,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民主思想的兴起。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对于促进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促进学生思想进步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理解民主、科学、进步的重要性。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 开场导入。
学生们听写本节课的词汇,并通过问答方式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课前思考和预习文章主题。
2. 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通过幻灯片和演讲,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来源、内容以及主要的代表人物和文学作品。
3. 分组讨论。
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本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作,重点讨论文学作品反映的思想、情感、社会背景等。
4. 展示与分享。
让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展示讨论的内容。
展示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们注意重要观点和思考问题。
5. 总结回顾。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形式,问学生们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然后,解释实现民主和科学进步对于一个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
布置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作,总结思考文章特点及其表达的思想。
同时,还要在学习笔记中总结老师讲解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但是,这个教学计划仍有以下不足之处:1. 教学材料准备不足。
《新文化运动》课后反思
《新文化运动》课后反思课堂实效性的提高决定于课堂上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如何激发课堂活力打造魅力课堂,我认为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学生资源的挖掘、教学方法的选择、多媒体的利用等至关重要。
教师应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因而恰当处理教材。
这节课在利用教学资源有以下特色:一、以主题立意的方法组合好图片能呈现图片不算开发资源,乱摆放图片就象是农业的粗放经营,效率低下,所以本课以立意为线索,组合好图片。
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突出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实行封建统治,恢复封建传统秩序,在选择图片时,首先以对比的形式,把孙中山的理想,临时约法的精神与清朝时的封建统治作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其次,用“跪”的图片和妇女“裹脚”的图片这些封建制度的象征,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视频、音频的'适当剪裁和适当运用视频音频资源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选择这些资料时要注意清晰度和实用性,避免时间过长。
在选好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剪辑和补充适当的文字介绍,我把胡适的白话诗打出来让学生欣赏,同时把有关咏兰的古诗的文字摆在一起,让学生一边赏析一边思考倡导白话文的问题。
三、以表格的配图片的形式突出课本的重点难点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相结合,学生可以集中掌握课本的重点知识。
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在图片的强力对比下再配以表格,学生不但掌握文字内容而且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的记忆比单纯的机械记忆更加牢固更有效率。
四、穿插活泼的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课穿插了两个课堂活动,一是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封建文化的卫道士和新文化的先锋,学生必然需要体会和揣摩这两个角色的特点,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就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
另外一个课堂活动就是复活历史过程,参与历史过程,让学生以课本中人物的身份进入到当时的场景中,通过具体的场景设置,学生如身临其境,多了一份责任感也多了一份神圣感。
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孙国荣一、备课理念和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讲述了近代化探索的第四件大事新文化运动。
包括该运动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等内容。
但教材对该运动的背景和该运动的内容介绍得少,而且比较抽象。
尤其是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实质及该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很不理解。
因此在备课时中我注意让学生课前上网或通过工具书收集资料,拓展学生视野增加知识,以补充课本中的不足,注意对课本知识进行简单的补充的同时,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各种资源如图片、自由阅读卡、活动与探究等。
对教材的设计依据生命化课堂的基本要求,既注重了三维教学目标,又没有机械割裂;所设计的问题兼顾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图识图能力、材料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史料引领、问题驱动为主线,综合采用讲解法、图示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立体的历史知识网络,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本课设置三个模块,每一模块都设置小标题辅助学生对本阶段的特点有总体上的认识。
学生活动包括自主探究和师友合作探究两部分。
每个探究之后,都有交流展示的环节,通过自主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带着收获的自豪,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本课的知识体系,认识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二、学生学习基础、状态和效果我们第二实验中学初二的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教学资源丰富生动,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设计探究性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方法,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新文化运动》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实录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近代探索史与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内容教材呈现较少,学生难以理解,需教师进行适当补充拓展。
本课教学践行课改一一“学习科学,友善用脑”范式,对教师与学生都是一次挑战。
本课教学实录如下:课前教师播放轻音乐舒缓学生悄绪。
(钙復情错)上课后,首先请学生阅读单元前言,明确本单元内容,了解时代特点;学生接着阅读学习U标。
(明确Q标丿教师出示材料一一“中华民国建立后,老百姓死死护着自己的辫子不让剪J 并提问:这反映了老白姓思想的什么特点?(创茯精規J学生异口同声:封建。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丿新政府丄作人员皇若剪丿J夫剪老仃姓辫了的时低,老仃姓如见船神,州州护弄门己的辫/不il沏!封建思想在社合上仍占统治地位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分析辛亥革命与袁世凯复辟帝制,得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教师播放视频《新文化运动》,学生观看视频;教师ppTdi示表格,学生结合教材将表格补充完整。
教师随机抽取儿名学生:学生屮: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
教师引导:《青年杂志》改名为?陈独秀在《青年朵志》创刊词发表哪篇文章?学生屮(全体学生):《新青年》、《敬告青年》。
教师出示《敬告青年》选段,学生朗读。
学生乙: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同时PPT 出示人物图片。
学生乙介绍鲁迅作品,学生丙补充介绍鲁迅信息。
值周学生干部为学生屮、 乙、丙分别加操行分2分。
全体学生: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是《新青年》、北京大学。
接下来进行学生小组合作,探索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PPT 出示活动规则,并 宣读规则。
为节约时间,各小组分工不同。
(布量活齣.宣示规则丿活动二g 小组合作阅读教材57頁 58«内* (3分件)■小俎令体、冋絡刚《-规则:-V 2小组:新文化运动中"旧道徳”的代表S 谁,推甥••旧文化“的代表a 進?( +2)-3、4小组:新文化运动的口号a 什么,星谁提出的?(*2)• 5、6小组:提倡新文学的星谁,作ffl 有哪兰?( *2 )• 7、8小组: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S 什么,第一部白话诲集是什么?( +2 )小组进行三分钟合作探究。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发生在20世纪初,以1915年《新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标志,一直持续到1920年代初。
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教育、思想等领域的革新,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进行深入的反思,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在教学新文化运动时,需要对历史背景有充分的了解。
新文化运动是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的背景下产生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特点,包括政治的动荡、经济的落后、文化的保守等,以及这些问题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推动作用。
其次,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思想解放和文化更新。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
这些思想对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应用和价值。
再次,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文化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介绍这些人物的主要贡献和思想,让学生了解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这些人物的著作和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
此外,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汉语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讲解新文化运动对语言文字改革的推动作用,如白话文的推广、汉字简化等。
这些改革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教师在教学新文化运动后,应该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例如,教师可以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吸收新文化运动的精髓。
新文化运动教案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案反思教案标题:新文化运动教案反思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反思,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标和影响,并通过讨论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因、目标和影响。
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4.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目标。
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相关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PPT和讲解,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起因、目标和主要内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科学思想的倡导等。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和讨论。
4. 思考问题(10分钟)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的改革有何启示?5. 小组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和思考。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总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标和影响,并提出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案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合作与沟通能力。
同时,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面对列强的侵扰,中国屡次失败。
中国人民逐渐清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百日维新亦告失败。
辛亥革命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为必须进行彻底的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2.学情分析: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课文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对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让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来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3.核心素养:了解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历史背景,认识《新青年》在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作用。
知道胡适首倡“文学改良”运动以及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的意义。
了解鲁迅、李大钊的代表性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探讨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
结合对课文的讲授,组织学生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
了解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在民族危机日渐加深、国家动荡日重的状况下,积极思想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探索精神,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培养从历史角度,具体地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作用,避免片面的脱离历史实际的空泛议论,培养求真求实的学习风尚。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今天我在八五班上了这节课,这个班的学生比较活跃,思维敏捷。
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好。
在这节课中,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针对这一教学重点,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我又结合一些历史史实,拓展这一部分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这一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我让同学们结合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与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所进行的活动结合起来,让同学去理解这一难点。
在教学的重难点的处理上,也基本上实现了我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这一节课上,在课堂导入的设计上,比较简洁,直接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
我的课堂结构设计上比较紧凑,学生的自主学习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的各个环节,我处理的比较得当。
在这一节课的拓展延伸中,我利用本课是近代化探索的最后一课,设计了近代化探索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领导阶级、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学习的特点这个表格,让学生加以总结归纳,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也存在些不足。
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的问题有的有点难了比如说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许多学生没能回答出来。
其次,在对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做出及时的评判。
在学生回答的好的必须要做到及时的鼓励,回答错误的要及时的批评指正,这一点我没有注意到。
在对最后的拓展延伸中,表格中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边想边填写,锻炼一下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果把答案全盘拖出,就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的课件制作上,字体的颜色有点花。
不体现强调的内容,就不要用不同颜色,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最后,在本节课的讲授中,我使用的“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尽管说是正确的,但是不如课本中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更容易让学生明白。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怎样搞好课堂小结哪?
首先,课堂小结是对整节课知识的高度概括。
通过小结进一步点名主题,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了什么,各部分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
其次,课堂小结是对课本内容的进一步升华。
要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内容在本单元、本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可以借此机会引出下一课、下一单元内容,指明他们之间的关联。
这里需要老师的点化。
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我强调了: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最后,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的'情感升华,应该是历史课的灵魂体现,应该是历史感情的最终以感性或者理性的方式深入人心,留给学生的,或是思考,或是感动,或是震撼。
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我们要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人教版初中历史8年级《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初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一课是中国历史近代化探索的后期阶段,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重要背景,在本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内容上,本节课是初二近代历史中相对抽象的一节课,所以我采取了多举实例、多使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将相关的抽象概念形象化。
整节课以新文化运动的暗潮涌动(背景)、风云变幻(内容)、论列是非(评价)这三大章节的展开为主线,在课程重点部分(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分四个环节进行深入浅出的学习。
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我在背景部分设置了两项学生小组活动:找出近代化事物以及为背景事件排序。
在导入正式内容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事件相关的基本信息,修正出现错误的信息卡;在学习具体内容时让学生研读史料,务求落实史料实证、历史阐释的核心素养。
在评价影响的内容时,我设置了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让学生自由表达关于“如何对待今天传统文化”的看法。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活动设置较多,加上教师个人准备不充分,第一章节耗时过多。
若能背景内容的教学更精简一些会更有利于突出课程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在新文化运动具体内容的教学中,我注重介绍封建礼教的具体事例,并帮助学生区分各个文化概念,各环节任务都得到基本落实;但“破解信息卡”环节,由于信息卡的内容设计不大合理,学生在面对信息卡时弄不清具体任务究竟是改错还是也包括填空。
最后,在让学生自由讨论关于传统文化的看法时,学生都能争取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做了及时点评。
由于时间关系,在半数小组发言过后,我直接总结正确的态度应是“扬弃”。
最后,用大概一分钟的时间对整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简单回顾,学生能基本掌握课程重点内容。
整体而言,课程思路相对清晰,各小组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课程重难点有得到基本落实,但重点还不够突出,难点主要是在讲解背景以及评价时进行层层剖析,并未能集中解决。
此外,教师个人准备不充分,上课过程中“忘词”,这些都需要改进。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主要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本人教后感到有以下感悟:在教学中我渗透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思想。
目标定位明确,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
学习学生生活中的历史,学习学生身边的历史,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历史。
在学习中渗透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价值观、人生观。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交际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错,课堂讨论,营造气氛,促进互动。
1.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民主氛围经过精心的预习准备,课堂上,教师先让各小组的预习效果发言人展示一下预习效果,然后组织学生就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疑问(质疑),通过师生间、学生相互间的多向交流,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释疑)。
“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与疑问是兴趣的源泉。
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教师要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随历史内容的展现,不断发现,经过思考获得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轻松、乐观、愉快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内在潜力。
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放开思想顾虑,无拘无束地与别人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活跃而高效。
正如一位同事说的那样:“在这堂课上,学生表现出了积极、快乐、轻松的学习状态。
”特别是关于科技利弊的讨论,学生犀利的言辞、独特的视角带给我极大的震撼,让我深深认识到,教师只有用这种极具挑战意味的方法训练学生,才会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及情感,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才会收获更多意外的惊喜。
2.静思巧引.形成良性循环古人云:“善思则得,善诱1.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民主氛围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反思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反思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采取的教法要紧有:启发念书,问题式,讨论式和讲述相结合.为了冲破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及进展,我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解决本课重点内容。
一、依照课前的预备,回答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和反对的旧道德究竟是什么?(资产阶级政治民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封建主义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二、如何全面熟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注意阶级性和辨证的观点。
)3、什么缘故说社会主义是中国以后的进展方向。
(不是主流;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适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通过讨论分析,培育学生运用要紧矛盾与次要矛盾,一切从实际动身等哲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意义及评判是难点,我设计提出以下问题冲破:一、结合课前预备,从历史角度评判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阻碍。
(踊跃:思想解放、预备五四运动、宣传社会主义;消极:前期未结合群众斗争、形式主义偏向、绝对褒贬、资本主义范围。
)二、归纳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
(民主、科学、爱国、求是等。
)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既培育了学生全面客观地评判历史事件的能力,又活跃了学生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成效专门好。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采取的教法要紧有:启发念书,问题式,讨论式和讲述相结合.为了冲破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及进展,我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解决本课重点内容。
一、依照课前的预备,回答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和反对的旧道德究竟是什么?(资产阶级政治民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封建主义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二、如何全面熟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注意阶级性和辨证的观点。
)3、什么缘故说社会主义是中国以后的进展方向。
(不是主流;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适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课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10月15日上午,我在讲了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但是感觉准备不足,遗憾太多,与教教研室新的教学流程差距很大,听取各位老师的点评和白老师的指导,反思如下:
首先是教学设计没有按照教研室历史课堂流程规
范自己,从课标、教材、学情、评价的高度认真的设计,每一课要围绕单元主题设计主问题,然后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要围绕着主问题展开,并恰当的嵌入评价,达到教学评的一致性,在本课中,前半部分准备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解决基础知识,利用表格整理了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然后展评落实,在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意义做讲解,通过材料阅读加以拓展应用,完成练习检测。
但是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比较笼统,没有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材料和真正指导学生答题的方向,导致问题较大,很空洞,学生不知从何说出,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新思想的准确把握不够,没有通过有针对性的材料给提供载体,特别是视频、图片,让学生通过对比,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解对课本表述的强调,浪费时间过
多,感觉比较生硬,灌输式的教学效果很差,这节课课堂训练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自愧不如!
其次,交流评课时同志们给予了真诚的帮助,比如胡适的文学改良刍(chu )义,不能能念(zhu )义,播放课件后,教师要有板书,正确的板本科的课题和知识识的重难点,知识的重难点,引出学习的思路,再表述重大历史事件关系的时候,一定要写全称,选用材料要慎重,标明出处,当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指导标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或者阅读的提示,让学生答题的方向,训练生成新的理解。
课堂训练重视提能,面向中考题型,要有梯度,适当选用中考题,解析检测题指导答题方法。
今后改进方向:
1.认真落实县教研室推出了初中历史学科的新授课流程:(1)恰当导入明确目标(学什么)(2)通读全文明了史实(是什么)(3)主题教学明析史因(为什么)(4)巩固训练联系运用(怎么用),规范课堂环节,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提高课堂读-思-练实效。
真正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做导演,提升幸福感。
2.尝试创新“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简案,首先整个教学简案从学习目标的设置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到最后的板书设计处处都要体现着随讲随练、随学随测,用课程标准引领课堂,主问题应该是每节课的“课魂”所在,我们本节课进行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是为让学生理解这个主问题而进行的。
比如八上在第9课《辛亥革命》一课中: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九上14课《文艺复兴》:理解文艺复兴运动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思想基础想。
想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设置学习目标时,我们一定要考虑目标是让学生看的,学习的目标的设置不光要考虑课程标准,还要依据学情。
学生通过读这个学习目标,大脑中要立刻明白我这节课要干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干,当然,学习目标也要有实现载体,比如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就需要告诉他们怎么来了解,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可以去了解,是读课本、看图片、看视频,读史料,列表格还是画示意图。
再次,学习目标要有层次,要考虑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是我们每节课都应该渗透其中的素养,而唯物史观是我
们教学的原则,课堂传递给学生的一种人生观,家国情怀的渗透到人物精神品质中。
3.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有针对性,考虑到课堂教学的需要,让信息技术为我们直观理解服务,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活动评价服务,利用电脑在课堂上多扩充史料、开拓学生的眼界,尝试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一些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
读史让我明智,教史促我成长,研史励我专业,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引领我们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