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墓葬

合集下载

4 浅谈加强我区民间古墓葬保护的思考 插图15幅

4 浅谈加强我区民间古墓葬保护的思考 插图15幅

浅谈加强洞头区民间古墓葬保护的思考——王和坤、林志军内容摘要:由于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淡薄,随着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我区清朝以来的民间古墓葬的保护面临着危机,亟待全面普查和保护,这对研究闽南墓葬文化和深入挖掘古代迁民的习俗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洞头区民间古墓葬保护一、引言据考古挖掘资料表明,我区开发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4300年前,东晋时期开始有人类活动痕迹,唐末宋初及元、明、清各时期都有居民定居的踪迹。

据正史文献记载,汉时,我区归属东瓯王国,建元三年东瓯王姒望“将其民徙处江淮间”。

“东越地遂虚”,福建人进而迁徙温州各地区,并衍播至洞头列岛。

明清时期,在政府“海禁”、“迁界”等一系列政策影响下,列岛居民颠沛流离,或远徙他乡,或转死沟壑,能留居者寥寥无几。

2008年笔者对我区80几个村岙进行谱牒调查走访,共调查姓氏84个,始迁祖900余人,其中祖籍福建省的占调查总数的88%,其他省、市、县及周边地区仅占调查总数的12%。

福建居民大规模向我区迁徙并长期定居始于明未清初年间,兴盛于康乾时期,延至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时间跨度长达300余年,由此可见我区是个典型的移民区。

一般来说,有居民活动踪迹的地方就有可能发现墓葬,但考古至今并无发现3500-4300年间土著居民的居住点或墓葬。

那么这些居民究竟来自何方?这还有待今后深入考证。

而今,在洞头列岛的地表能看到的以及地下考古能发现的民间古墓葬,年代最久的为清中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于洞头九亩丘遗址发现极个别宋代无主古墓葬,但因无任何历史记载而不计其中),距今仅有300余年历史,这批古墓葬已经成为研究闽南墓葬文化、移民文化、民族学、宗教信仰的聚焦点。

1、民间古墓葬文化及其特点列岛移民承接了闽南墓葬文化的传统,其墓形、葬式、葬具、铭文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与闽南墓葬大同小异,无不折射出蕴含在闽南人丧葬文化的价值观念。

古墓墓址讲究风水,例如东沙山后王氏始迁祖的墓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地处某处山腰,坐西北向东南,所谓背靠大山,前有流水,面临小山。

寿域宏开——访四川通江蒲氏清代家族墓地

寿域宏开——访四川通江蒲氏清代家族墓地

18寿域宏开——访四川通江蒲氏清代家族墓地罗晓欢(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重庆 400047)摘 要:修建地上仿木结构石质墓葬建筑,是川、渝等西南地区明清时期重要的丧葬习俗,这些阴宅与土地庙、字库塔、祠堂等建筑共同构成了传统乡村聚落的人文景观。

大量的田野考察发现,处于村落公共空间中的墓葬建筑,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石构建筑的特殊营建技艺,建筑上大量的雕刻彩绘纹饰、各类戏曲故事、乡绅文人撰书的碑刻书法,实质上也成为了文化传播和观念传习的重要场所,更是实现乡村教化和乡风文明传承的重要力量。

本文围绕对四川通江县铁佛镇熨斗坪村的蒲氏清代家族墓地的实地考察,试图挖掘“湖广填四川”移民地区传统乡村的人文遗存,同时呈现传统乡村面临的当代境况。

关键词:家族墓地;乡村聚落;墓葬美术;乡村教化;湖广填四川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1)04-018-07收稿日期:2021-06-08项目基金:本文为国家社科项目“清代四川地区民间墓葬建筑艺术考察与研究”(项目编号:19FYSB045);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巴 蜀地区明清石构建筑实测和口述文献数据库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19YJA760042); 重庆师范大学重大重点培育项目“‘湖广填四川’移民地区明清墓葬建筑艺术数据库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17ZDPY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罗晓欢(1972-),男,重庆市人。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美术史论及中国民间美术。

走,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路径之一,在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等领域依然受到重视,很多有价值的发现和有影响力的成果都建基于此。

中国民间美术研究也是这样“走”出来的,如杨先让先生的《黄河十四走》就影响甚大。

画家黄永玉在评价杨先让先生的《黄河十四走》一书时说:“《黄河十四走》这一走,就好像当年梁思成、林徽因为了传统建筑的那一走,罗振玉甲骨文的那一走,叶恭绰龙门的那一走……理出文化行当一条新的脉络,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无可估量。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

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留下了很多传统的习俗,下面小编推荐土家人的丧葬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湘西土家族的丧葬,对老人和长辈比较讲究,青年人则随便些。

(1)入殓:人死后,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女(无儿无女者派其他晚辈),到水井取一茶罐或一竹筒新鲜水,烧热后给死者洗澡,然后穿上寿衣和大红寿鞋,腰上要捆一支白纱(按死者享年,一岁一根),用门板放在火炕的房中,脸上盖张白纸,胸口压一个鼎罐盖,脚边点上清油灯。

这时,把死者病中睡过的床铺草在屋外十字路口烧掉。

死者病中睡过的被盖,穿过的衣服都要洗晒。

将棺材放在堂屋正中,从七至九户邻居家中取来火坑灰撒在棺材内,铺上皮纸,就入殓,待亲人看过后再密封。

(2)戴孝:死者的孝男孝女,孝子孝孙,都要戴孝,近亲属要戴白麻布者白布头巾,要穿不钉扣子,以布条相结的白长衫,叫孝衣。

孝帕要连续戴满三年。

死者的亲生儿子在死者安葬后三个月内不剃头发,以表哀思。

(3)葬礼:在"改土归流"前,由土司举行葬礼。

"改土归流"后改为道士开路和举行葬礼。

死者一般要停柩三至七天才上山,在堂屋中设灵堂。

这几天内选择一吉日为"火葬日"举行葬礼,给死者杀猪宰牛作祭奠。

白天要道士或土老司"解结"和"超度亡魂"。

(4)送葬:举行大葬礼的第二天早上是送葬。

先请*阳先生选择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地方为坟地。

抬丧出门,要沿路丢"买路钱"(迷信纸),经过人家门口要放一个火把。

灵柩边走边有人用"子孙棍"(竹杆上捆七至九节钱纸)打棺材盖,敲着锣鼓送葬上山。

(5)安葬:灵柩抬到墓井边,下墓井前,由道士先在井内用小米画上八卦,洒雄黄酒后,棺材方能入坑,先由孝子一只脚跪在棺材盖上挖三锄泥下坑,然后众人堆土搬岩彻好坟墓。

潮汕明清墓葬风水浅说(提要)

潮汕明清墓葬风水浅说(提要)

潮汕明清墓葬风水浅说(提要)一、潮汕墓地的选择潮汕墓葬(阴宅)风水的选择,遵循“阴非一线不敛”以紧拱入首处专以细合为合法。

主要是依据《河图》、《洛书》及阴阳八卦,察看周围的龙、砂、水、穴、向五方面内容,其中“龙认生死,穴认真假,砂认粗秀,水认曲直,向辩纯疵”,并参考元运衰旺情况而定。

1、隐喻性。

俗话说叶落归根,根作为人类的安息地、灵魂的栖寄所,能归根于大地,就意味着人伦之本,种族之源,人生存在之始和生命之归。

穴星诸形不同,行龙结穴处也不同。

金星形圆,木星形直,土星形方,水星形星,火星形尖。

潮汕民间流行的葬法有:木星葬节,火星葬焰,水星葬泡,金星葬窝,土星葬角(均以正体论)。

在木龙与穴地的关系上,龙贵阴,阴则脉气强盛有力,穴贵阳,阳则和气有济。

穴也有阴阳之分,阴来阳受,阳来阴受,惟凹凸分明,形如龟盖,土分五色,即是真穴。

如穴结在山窝者则多杂土,结在山陵者则多风化土。

2、技术性(1)点穴。

传统的点穴及下经法是:如后龙如首丰肥,形如龟盖,方为正气。

(2)认向。

一方好的墓地,除了辨认来龙生死贵贱和穴的肪气有无外,尚有砂、水、向等要素。

不少姓氏对先祖的墓地因符合风水术中的龙、砂、穴、山、向五大要素而赞美有加。

(3)潮汕墓茔泥水建筑的作法。

潮汕墓茔的作体形局主要由山龙走势和分金字向、墓地大小等方面决定。

(4)数理性。

至于茔体大小壙位深阔,除受结穴星体影响外,深度及阔窄采用紫白洛书说,即潮汕所称的丈杆法,作墓茔用天父卦尺法和寸白起例,尺法起例如乾弼(水)离破军等。

(5)祝诀和忌讳。

对于舆师及泥水匠来说,能寻到一处好地后,还不能算万事大吉,施工也并非八方无忌,祖宗传下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还相当多。

筑坟墓时,还有一定的讳忌和祝诀。

起工时,如遇《通书》上所说的杀师日杀师时巡山罗猴、穿山罗猴等神煞,就要采取避让、制化等措施。

为谋求筑工时的顺利和彩头,可念祝诀或祷告,以祈求未来好运。

二、明清潮汕部分名墓情况潮汕各地迷信地理之说由来尚久,受江西和福建两地风水学说的影响以及宋明理学在潮汕的传播,特别是朱熹出于礼制目的而倡导的葬说,无疑促进了潮汕地区民风对墓葬的崇尚。

中国民间墓葬文化的意义与传统

中国民间墓葬文化的意义与传统

中国民间墓葬文化的意义与传统中国历史上的民间墓葬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墓葬是连接生与死、人与祖先的重要桥梁,是中华民族尊重死者、承传文化、维护传统的一种方式。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墓葬是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精神,它反映了中国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对人类历史的追溯。

一、墓葬文化的意义中国的墓葬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民俗文化系统,它包括了从墓葬建设、墓志铭、祭祀仪式,到祭扫清明等一系列与墓葬有关的文化现象。

中华文化认为墓葬是生死的分界线,是死者的归宿,因此在墓葬方面有很多讲究。

墓主人在建造时要考虑风水、天时、地利等一系列因素。

墓碑上的墓志铭需要用精湛的文学艺术表达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认识,反映出一段时代的文化精神。

而祭祀则是一种尊重祖先的传统文化。

人们在清明节登高扫墓、携祭品祭拜祖先,祭奠逝去的亲人,表达了对祖先的缅怀和敬仰,也为后代传承中华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传统墓葬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墓葬的重视就源远流长。

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秦、汉等时期,中国人对墓葬的建设、装饰、祭扫等方面有着法律、制度上的明确规定,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墓葬文化。

而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形成了以“篆刻”、“古钱”、“瓷器”等为主要内容,以“山墓”、“洞窟”等为主要形式的民间墓葬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而现代社会的变革,带来了经济、文化、技术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对民间墓葬文化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

三、现代墓葬文化的挑战与应对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土地,但同时也给墓葬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许多文化遗产和古墓葬被破坏和消失,加剧了墓葬文化的流失。

而墓葬文化也面临着生命力不足、陈旧化、失去传统魅力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些困局,是当前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坚持保护和传承墓葬文化,使其融入现代文化的脉络之中。

四、结语中华文化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民间墓葬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间墓葬的法律保护研究

中国民间墓葬的法律保护研究

中国民间墓葬的法律保护研究作者:陈倩李娜黄媛媛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对坟墓保护的立法缺失,探讨侵害坟墓的行为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及对我国农村坟墓进行法律保护。

首先对坟墓的法律性质探究,即“具有人格利益的财产”属性;第二,侵犯他人坟墓的民事责任应给予坟墓相关权利人相当的精神损害赔偿;第三,侵犯他人坟墓行为的行政赔偿应借鉴民事赔偿责任当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第四,如产生的社会影响十分恶劣,需通过刑法来保护和调整。

【关键词】坟墓;侵权;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自古以来,作为人们死后栖息之所的坟墓在中国人心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入土为安、维护坟墓的完整和安宁,既是逝者生前的期望,也是逝者后人在情感上的神圣责任,因此,法律有必要对坟墓进行全面充分的保护。

然而,纵观我国的法律体系,鲜少有提到“坟墓”二字,对其保护更是几乎空白。

目前我国明确提出保护坟墓的条款主要有《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五条。

在其他法律法规中,现行刑法仅仅是对古墓葬、古文化遗址进行了保护;另外一些与死者、尸体有关的规定散见于《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除此之外,我国目前的殡葬管理制度还停留在以1997年发布实施、2012年修改的《殡葬管理条例》为基础,以地方性法规和配套的规范性文件为补充体系的阶段。

多年前发布实施的《殡葬管理条例》,不仅因为年代久远而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殡葬管理需求,同时其条文规定本身也存在诸多缺陷,对许多内容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

整个条例偏重于各类殡葬事务的管理,却缺少对殡葬活动中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相关权利人的权益保护难以保障。

综合这些规定来看,我国目前对于坟墓的系统法律保护实在是微乎甚微。

本文研究的坟墓是除具有艺术、文化、科研价值的古墓葬之外的一般民间坟墓(公墓除外),为了缓和一系列侵害坟墓引起的社会矛盾并提供相应的救济措施,笔者意从法律责任承担的角度探讨如何填补现行法律法规在坟墓保护方面的空白。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时间:2006-06-11 10:39 来源:河洛文化作者:河洛文化网点击:82次葬礼是洛阳民间礼俗里的一个重要部分。

自古以来,无论官方、民间,无论贫富,都将其视为人生礼仪的极重要的一环。

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丧葬礼俗经历了从形成至由简到繁的过程,其后直到近现代基本上是在内容上的变化与演进。

葬礼形式,在民国之前历朝历葬礼是洛阳民间礼俗里的一个重要部分。

自古以来,无论官方、民间,无论贫富,都将其视为人生礼仪的极重要的一环。

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丧葬礼俗经历了从形成至由简到繁的过程,其后直到近现代基本上是在内容上的变化与演进。

葬礼形式,在民国之前历朝历代官方多提倡土葬,宋代民间也曾时兴火葬。

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洛阳又开始提倡火葬。

葬礼礼仪的形式与内容也在逐步简约和着重寄托哀思,这表明了文明的进步。

一、土葬习俗洛阳民间的土葬习俗由来已久,据考古资料可知夏商时期即已成俗。

到了周代,不仅修坟造墓,而且也形成了较系统的礼仪。

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事兴衰、朝代更迭、战乱灾荒和文化的发展与融合等因素,使得土葬习俗或繁或简;并且无论在墓穴营建,棺椁制备还是在随葬器物和葬礼过程中,都渗透了各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思想因素。

时至近现代,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在政府的倡导下土葬礼俗由繁到简,许多封建迷信成分逐渐被剔除。

然而80年代以后,在一些乡镇现行的土葬礼仪中,迷信活动有所抬头,甚至在某些地方又有回潮之势。

(一)墓穴营造对墓穴的有意识的营造,在洛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就形状结构而言,从古至今基本上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但在不同的时代又有各自的特色。

据考古资料,商周时期流行在长方形竖穴墓中死者的腰部位置,修一长方形的殉狗用的腰坑,有的墓棺底还要铺上朱砂。

秦代洞室墓,即在长方形竖穴坑的一侧再向内掏洞作墓室,棺木放在洞中(即现在所说的暗葬)。

汉王朝崇尚厚葬,出现了许多精心构建的砖砌石砌的各种形状的多室墓。

魏晋时代倡行简葬,墓穴多为单室砖室墓和土洞葬。

张家口丧葬民俗

张家口丧葬民俗

出殡。死者死亡的第丅天,由阴阳先生到坟台丆“划穴”(埋死人的位置),破土打
墓。墓的深浅度有定数,浅者丂八尺,深者一丄四五尺。打到墓穴觃定的深度之后,平行 向里打一个放置棺材的洞,叫“穿堂”。 夫妻死亡后,必须是同穴同墓,埋在一个墓冢里。先死的叫打“生墓”,后死的把同 一个墓穴打开,叫打“熟墓”。 民间还有“配死魂”的封建迷信习俗,即未结婚的男子和未结婚的女子死后,经过两 家协商,犹如过“喜事”,把两个尸体埋在一个墓里,死后结为夫妻。当然,不是两个人 同时死。先死的不论过了几年,后死的都可以与先死的“配死魂”。 清晨,“起灵”出门。在出大门时,孝男孝女跪在灵柩前,僧道鼓乐念经吹奏。由僧 道鼓乐和孝子顺时针绕棺丅周,逆时针绕棺丅周,谓之“悬棺”。悬棺毕,由长子摔“孝 子盆”,孝孙执“引魂幡”,起灵,孝子孝女皆嚎啕大哭。行至村外,孝子止哀,鼓乐僧 道全部克去,仅孝子随棺去墓地,恭移棺柩入墓,墓内置“遗饭罐”、“板瓦”、“五色 石”。入墓后先由孝子顺墓转丅周添丅锨土,逆转丅周添丅锨土,然后众人添土成丘,坟 头栽一株柳树,曰“坟树”。埋时,不准用脚掘,只能平铲。迷信人说,丆脚掘土即为“ 掘根”,掘根就是断后,七七使不得。 人们从坟丆归来时,吹鼓手到村边一路吹打着去“请灵”,一直到把“灵牌”放置在 堂屋供灵的位置丆。有的地方将孝服团好,从墙丆扔过去,依次在准备好的一盆清水和一 把菜刀前站定,双手在盆里蘸水,然后用湿手翻一万菜刀,口含一坒糖迚院。此俗称是避 邪,因为清水象征照妖镜,菜刀象征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敬德。 出了殡之后,丅天忌门。所有吊丧的客人必须在午饭后离开。如果当天不走,就得“ 服了丅”,也就是丅天之后再走。凡是在丧事期间外借的家具、物件等,必须在当天送还 ,而且要送给几个馍馍,以示不“白用”。晚丆要设“谢宴席”,答谢在丧事过程中帮过 忙的人们。

墓葬

墓葬

温岭的石椁浮坟群
• 大量的是夫妻合葬墓 • 坟墓之间紧靠在一起, 类似于屋舍建造在一 起 • 建好的墓写黑字为实 坟,写红字的为空坟, 墓主人尚健在
北方墓葬(1)
• 米脂的 坟式
北方墓葬(2)
• 米脂坟式正面
北方墓葬(3)
• 米脂的 坟式侧 面
恒山墓(1)
• 属于高 僧墓葬
恒山墓(2)
• 集体 墓葬 式
• 漂亮的花 园式坟墓
花园式坟墓(2)
• 气派 的坟 墓
花园式坟墓(3)
• 花园 式坟 墓的 前部
花园式坟墓(4)
• 花园式 坟墓局 部
温州仿石椁水泥墓(1)
• 水泥制 仿石椁 墓
温州仿石椁水泥墓(2)
• 群葬式 公墓, 仿石椁 水泥墓
温州仿石椁水泥墓
• 公墓
浙江温岭的石椁浮坟
• 木棺石椁浮坟,主要 分布在台州地区 • 平地起坟,下面铺石 板,防潮也防止因雨 水过多等造成地表塌 陷 • 清明时祭祀加土就直 接加到石椁上方
• 白色 • 不用扣
灵堂(山 西)
• 布置得 非常有 气派的 灵堂
灵堂(山西)
• 山西 临县 的灵 堂
灵棚(山西)
• 山西 临县 的灵 棚
清明上坟
• 全家齐集的 清明上坟 • 在坟前摆上 各种祭品 • 点上灯笼
上坟时的祭品
• 清明上坟 时用日常 时鲜类作 祭品 • 酒必达后 辈的不忘 先人,二 表示维护 坟包
东陵边的小坟
• 北方比较标准 的民间馒头坟 形式。 • 前面立的碑为 墓碑。 • 坟顶有一石块, 为清明墓祭时 压利市用;每 年添土,以防 坟塌。
浙江武义的八字坟
• 用石块垒砌而成八字 形态,故名。 • 没有墓碑。 • 依山丘而建,墓塘不 深,雨水可顺山势而 下。 • 清明时每年添土。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 古代的封土以方形为贵,下大上小,整个坟丘 象是一个被截去顶部的方锥体,又象一个倒 着置放的斗,考古学者称之为"覆斗".
• 高大的方丘坟经雨淋风蚀易损毁,所以自五 代起,帝王的坟丘逐渐改为圆形或半圆形.
• 从明代开始,帝陵的封土正式变方为圆形,称 之为"宝顶",又称"独龙阜",其上满栽树木,以 求郁郁葱葱,佳气笼罩的神秘感.
•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丧礼制 度,丧服制度,等级分明,形式极其复杂,其中 许多内容有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 民间相沿成俗。
• 一、埋葬习俗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并没有丧葬意识,那时,死者 的尸体被弃之于原野和山谷。
•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血亲关系相对明确,人们经 常梦见死去的亲人仍在生产和生活,于是人们相信 人死后灵魂不会死,会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而且具 有生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
• 西汉中期以后,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墓中,也 不在下葬后撤除,而是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官爵姓名,从而 成了墓碑.
• 帝王及贵族的墓碑有碑首(又叫碑额),碑身,碑座(又叫趺fū
座)组成,碑文以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及颂扬墓主功德的 长篇文字为主.
• 庶人之墓碑一般只有碑身,只刻有"亡故显考(妣bǐ)某某府
• 墓志铭大行于隋唐时期,以唐代最为繁盛,出土的数量远 胜北朝。宋元以后,墓志铭数量锐减。近代以来,西式葬 法逐渐推行,碑墓合一之制日盛,墓志铭之作渐衰。
• 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 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 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青透红)色,七品用灰色. • 民间殓衣多用绸子,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忌用缎子,因其谐音"段子",恐

清朝老百姓墓葬特点

清朝老百姓墓葬特点

清朝老百姓墓葬特点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也是一个封建专制统治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老百姓在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墓葬也是一门特殊的文化,记录了清朝民间生活的一部分历史。

那么,清朝老百姓墓葬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墓葬的布局清朝老百姓墓葬的布局多采用“崇”字形,也就是主体墓葬和侧葬墓室通过一个交叉式的庭院相连。

主体墓葬通常位于庭院的最高处或者中央位置,侧葬墓室则分布在主体墓葬的两侧,有时还会建造一些小房子、牌坊等,用来举办祭祀活动。

二、墓葬的设计清朝老百姓墓葬的设计也比较规范,多采用四合院、三进院等设计方式,讲究的是轴线对称。

在建造墓葬时,也会考虑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例如选择在碧水青山、怀石敞露的地方建造墓葬。

三、墓葬的大小清朝老百姓的墓葬大小因人而异,地位不同的人建造的坟墓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富豪会在墓葬中陈列自己的官袍、品级册、光绪银元等财物,而贫穷人则只有简陋的墓葬,甚至可能只有一个石碑。

四、墓葬的形状清朝老百姓的墓葬的形状也多种多样,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格。

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土坡墓、圆墩墓、方形墓等,也有一些奇特的形状,如八角墓、圆柱墓等。

五、墓葬的陪葬品清朝老百姓的墓葬陪葬品也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文化,其中包括墓画、墓志、墓碑、墓门、陶俑等,这些陪葬品都可以反映出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情况、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总之,清朝老百姓的墓葬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他们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精神文化遗产。

通过对这些墓葬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清朝老百姓的生活、思想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湖南长沙民间丧葬风俗有哪些

湖南长沙民间丧葬风俗有哪些

湖南长沙民间丧葬风俗有哪些湖南长沙民间丧葬风俗有哪些湖南自古为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人民勤勉,精耕细作,种植水稻已有万余年历史。

这样的鱼米之乡会有怎样的丧葬习俗?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湖南长沙民间丧葬风俗有哪些篇1丧事文书悉用白纸,槽门上悬白纸墨书“当大事”;屋内做法事、佛事,行儒礼,热闹隆重;屋外镜炮声声,气氛肃穆,故名白喜事。

亲友闻逗噩耗自动帮忙料理,叫“帮白喜事忙”。

孝家备佳看待之,俗称“吃烂肉”,下宁乡叫“吃白皮肉”,上宁乡叫“吃白豆腐”。

听到铳响,叫化子纷至沓来,所谓“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

长沙自古厚葬,万余座楚汉墓葬所出士的丰富文物便是证明。

古代有贫者卖身葬父的,有扑柩救火的。

据《后汉书》载:“长沙有孝子古初,遭父丧,邻人失火,初匍匐柩上,以身捍火,火为之灭。

”民国时期,市内治丧多为三五天,一般租轿行仪仗,雇中西乐队。

亲友吊唁,多以竹布或纸质挽词诗章悬挂孝堂,出柩时有绕街陋习,常使观者塞途,交通阻梗。

乡下则有更多的繁文缛礼。

长沙的丧葬习俗:鸣铳报丧长者病危,在外子孙要火速归家守候,听其遗嘱。

一旦落气,屋内号陶做哭,屋外鸣铳报丧,同时要烧纸轿“送行”,名曰“起轿”。

并烧“倒头纸”作“路上盘缠”,将病蹋上的枕席、稻草等送至村边路口焚烧。

所谓铳,并非鸟统,而是相当于礼炮性质的“三眼铳”,其一端为木柄,另一端为钻有品字形洞眼的铁质铳管,用时在眼内筑以硝药、黄土和引信,对天燃放。

孝子即日到舅家报丧,亦先在屋外鸣铳,再径奔正厅,点烛伏泣神龛前,待长辈掖起,再禀报详情。

平日不孝敬父母者,可能长跪于神龛前,任训责鞭答。

长沙的丧葬习俗:打水装殓由师公或长者鸣锣开道,领孝子到附近井畔“打水”,即孝子跪地舀水,亡者多少岁,便舀多少杯。

每舀一杯,敲一下锣。

打水归,加贡香(柏木)煮沸,凉后沈浴,更衣装殓;穿五、七、九层衣裤,戴“唐巾帽”。

棺内垫石灰、炭末,铺皮纸。

棺置正厅(在外身亡的,则禁止入厅,只能在屋侧搭棚停棺),入棺俗称“上材”。

民间坟墓有标准尺寸吗

民间坟墓有标准尺寸吗

民间坟墓有标准尺寸吗民间坟墓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关于民间坟墓的尺寸标准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民间坟墓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尺寸,以便于规范管理和统一规划;而也有人认为民间坟墓的尺寸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那么,究竟民间坟墓有没有标准尺寸呢?接下来,我们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民间坟墓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尺寸。

这是因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对于坟墓的尺寸都有着不同的规定和习俗。

在中国,由于地域的不同,南方和北方对于坟墓的尺寸就有着明显的差异。

南方的坟墓一般比较小,因为南方的土地资源相对较为紧张;而北方的坟墓则一般比较大,因为北方的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此外,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对于坟墓的尺寸也有着各自的传统和规定。

因此,我们无法简单地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尺寸。

其次,民间坟墓的尺寸也受到当地法律法规的限制。

在中国,根据《墓葬管理条例》,对于坟墓的尺寸是有着一定的规定的。

一般来说,坟墓的尺寸不得超过一定的限制,以免占用过多的土地资源。

而在一些城市,由于土地资源的紧张,对于坟墓的尺寸也有着更为严格的限制。

因此,在选择坟墓的尺寸时,也需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

另外,民间坟墓的尺寸也受到个人经济状况和家族传统的影响。

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可能会选择建造较为豪华的坟墓,而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人可能只能选择建造较为简单的坟墓。

同时,一些家族有着自己的传统和习俗,对于坟墓的尺寸也有着自己的规定。

因此,民间坟墓的尺寸也是因人而异的。

综上所述,民间坟墓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尺寸。

坟墓的尺寸受到地域、法律法规、个人经济状况和家族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坟墓的尺寸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并且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传统习俗。

希望大家在选择坟墓尺寸时能够理性对待,不盲目跟风,尊重传统,合理规划。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是怎样的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是怎样的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是怎样的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从亡者停止呼吸时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依次为:烧“落气纸”:即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让亡魂“持币上路”。

净身: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称“三把”。

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

净身亦称“洗丧”。

换衣:给亡者换上干净衣裤鞋袜。

若是青壮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应戴黑纱;老年人的裤带用白棉线合股系扎,合股线的支数以其年龄而定,老年人换衣称“穿寿衣”。

开吊:将亡者抬上灵床,置于灵堂的白布帐幔之后。

供桌上置烛台香盆和死者遗像。

直系亲属的女眷一边哭一边诉说死者生平,内容多为叙述死者一生中所经魔磨难,声调哀婉动人,凄切悲恸,称“哭灵”。

亲友前来祭奠,进门前先放一挂爆竹,丧家亦燃放爆竹以示应答。

吊客上香,通常以三炷为限,或鞠躬致礼,或跪拜叩头,皆由死者亲属中的男性直系晚辈在灵堂左侧跪拜答谢,称“孝子谢”。

停灵时间以单数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

开吊期间,有的延请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间还聘邀专门的民间艺人来唱“丧鼓”,其鼓词多为民间神话故事。

吊客所送“祭仪”多为布料,须写好挽签悬挂于灵堂两侧,称为“挂祭帐”。

出殡: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称为“起灵”,起灵时,孝子需将焚化纸钱的瓦罐掷碎在灵堂供桌之前,称为“甩盆”。

抬灵床多为八名精壮汉子,死者亲属须排除在外。

出殡亦称:“送葬”,有的请道士执桃木剑在前“开路”,孝子则披麻戴孝躬行于灵床(或灵柩)前引导,众至亲好友一路将其送至墓地。

送葬队列行进途中,有亲友在道旁设香案“路祭”的,孝子须下跪答礼。

设灵与圆坟:亡者落葬后,家中应设灵位于厅堂左侧,称“设灵”;三日后亲人去坟前祭扫,称为“圆坟”。

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亲人在每一个第七日应在灵位前点烛燃香,举行祭奠仪式,到第五个“七日”为止,称为“做五七”。

广东清朝民间墓石碑文

广东清朝民间墓石碑文

广东清朝民间墓石碑文
广东清朝民间墓石碑文记载了广东地区清朝时期民间墓葬的情况。

这些墓石碑文通常包含了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卒年月以及家族背景等信息,还有家人或朋友对逝者的爱慕之情和祝福之语。

许多墓石碑文还刻有一些神话传说或者典故,比如“燕子太子之墓”、“洛神墓”等。

这些传说和典故是死者家族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思念之情而添加的。

另外,一些墓石碑文还记载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和风俗习惯,比如宗族关系、家族传统、婚姻制度等等。

这些都为后人研究清代广东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广东清朝民间墓石碑文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文化与信仰,还有助于理解广东历史文化的演变。

- 1 -。

[九黎族]黎族葬礼简介,黎族人是怎样安葬逝者的

[九黎族]黎族葬礼简介,黎族人是怎样安葬逝者的

[九黎族]黎族葬礼简介,黎族人是怎样安葬逝者的合亩制黎区和白沙南开、昌江王下、东方江边等地,有树木阴密的墓山。

即同一个祖宗谱系共有的墓山,平时墓山树木不许砍伐,在埋葬死人的时候,才开路砍树。

墓山有正常死亡人的和非正常死亡的。

其他地区,有祖宗留下来的墓地。

下葬时,先由奥雅挖三锄定坟,众人随着挖墓穴。

穴位按地势方位安排,坟首向着流水源头。

坟穴一般深1.5米,宽1米。

坟穴挖好后,奥雅用树叶扫穴,意为把活人的灵魂从穴中招回,让死者安息。

合亩制地区先下棺后入殓。

在盖棺前,揭开盖毡,让亲属瞻仰死者遗容。

盖棺后,奥雅站在坟穴前,呼喊死者的名字和点祖宗前辈死人的名谱,要求他们把死者领回去。

参加送葬人员,把自己不吉利的事情和凶兆等灾难,以抛树叶方式往墓穴中的灵柩投放,表示让死者把灾难带走,活人平安。

然后奥雅往坟穴盖土,众人随之把土填墓穴。

坟式长形,高出地面70厘米左右。

将灵架放在坟墓上,上面左右呈“Λ”形盖上茅草,表示给死者盖了新房子。

此后,坟墓不许动土和砍伐草木。

沿海一带的哈方言,人死后挖墓穴,由“三伯公”带着将奉香炉的儿子到祖宗墓地上“问土”,意思是死者埋葬在哪一位置。

先由“三伯公”念咒语后,“孝子”将蛋向地上摔去,鸡蛋破了说明同意埋葬此地,如鸡蛋不破,另选位置。

在鸡蛋摔破的位置,先由“三伯公”用锄头连挖3下,然后才由众人按这个位置挖穴。

沿海和平原地区墓地的坟式呈锥形,高1.5米左右,立墓碑。

每年清明节,有扫墓习惯。

合亩地区丧俗,埋葬人挖坟穴的锄头,铁锹等工具,不许放进河里洗,要拿回放在丧家,治丧期满后才拿去河里洗后才能带回家。

随葬品和祭品黎族居住在热带地区,多风雨,地下润湿,加上黎族社会长期处在生产力低下的状态,从黎族丧俗和墓葬出土的遗物来看,随葬品以竹木具、麻棉织物和陶瓷器为主。

这些竹木具和麻棉织物易腐烂,只有陶瓷器遗留下来。

黎族民间葬仪和葬式,禁忌铁、铜器放进灵柩随葬,只在坟墓旁边放置死者的衣服、草笠、刀篓等生活和生产用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墓葬
在宋、辽、金时期,民间墓葬有墓室葬、石棺葬、木棺葬、火葬等不同形式,其中墓室葬最为讲究,多系官吏、地主、富商之墓。

墓室葬中有多室墓、三室墓、二室墓、单室墓等不同形式。

北京南郊的一座辽墓共有九室,前后三进,每进中部为大室,两侧带有耳室。

中央主室最大,直径4.12米,陈放棺木。

其他室陈放有锅灶、餐具、粮食等,完全仿住宅布局。

陕西丹凤县商雒镇有一座六室宋墓,中室作成六角攒尖顶长方形墓室,面积4平方米,高3.2米,以中室为核心,向五面扩展,以甬道相连。

正南面设门,墓室顶部用砖叠涩而成。

二室墓以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和洛阳新安宋墓最有代表性,其中白沙宋墓一号墓有墓道、甬道、前室、过道、后室五个部分,以一条轴线贯穿。

墓室结构是在已挖出的黄土洞穴内重新砌筑砖墙和穹窿顶,砖墙与土洞两者之间留有空隙。

一号墓前室为扁方形,1.84米×2.28米,高4.22米;后室为六边形,边长1.26米至1.30米,高4米。

二室墓还有左右并列的形式,多见于长江以南的宋墓。

墓室平面有长方形、船形、梯形等。

单室墓有方、圆、八边、六边等不同形式。

北方的宋、金单室墓主要采用砖结构和穹窿顶,南方的宋墓为筒券顶或平顶。

有的还作成两层,上层放随葬品,下层放棺木。

河南新安宋代四郎墓的仿木构墓顶
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的《星象图》绘画墓顶饰
民间墓葬在墓门、墓室、甬道等处多有仿木装修。

墓门门洞多作出倚柱、额枋、斗拱、屋檐的椽子、
瓦头、屋脊等,然后安装木门扇,也有的没有门,以砖填封洞口。

墓室装修不但有木构建筑中的结构构件、梁柱、斗拱,还有门窗。

宋墓及早期金墓中流行作一妇人启门的雕刻,以示墓室后部还有住屋。

另外还要
作上家具,刻上墓主人的像,以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

有的雕出墓主人夫妻对坐桌旁饮酒,如山西
侯马金代董海墓。

有的雕出戏台、演员和墓主在看杂剧表演的场景,如山西稷山的金墓。

一些金墓内所雕
各种花格隔扇门尤为精细、华丽。

山西侯马金代董海墓墓门,门的周围墙壁系仿木装修
山西稷山马村金代段氏墓内的山墙,表示墓室前还有院落
马村金代段氏墓内的“妇人启门”,表示墓室后还有居室
马村金代段氏墓内精美的砖雕隔扇门
辽代民间墓室中有的以壁画为主要装饰手法,例如内蒙古哲里木盟的辽墓,在墓道墙壁上绘有反映墓
主生前活动的《出行图》和《归来图》,有男女主人、仆人、侍从、鼓手、马夫等二十九个,姿态服饰、人物表情各不相同,造型比例准确。

此外,四川、贵州一带的宋墓以大石块砌筑,石块表面雕出仿木构的柱、梁、斗拱及装修。

辽宁法库
的一座辽墓以木制九脊小帐罩在石棺之外,极为罕见。

现藏于辽宁博物馆的木制九脊棺罩,系公元10世纪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