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循环澄清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力循环澄清池

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水处理构筑之一的水力循环澄清池,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1、水力循环澄清池的的原理及构造2、水力循环澄清池的工艺流程3、水力循环澄清池的日常运行与管理。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澄清池,澄清池的分类及优缺点。

一、定义、分类、优缺点:

1、澄清池是把混凝及絮凝体与水分离的过程综合于一个构筑物中完成,简化了水处理的工艺。

2、澄清池的分类

澄清池可分为:悬浮泥渣型和循环泥渣型。

循环泥渣型可为:机械搅拌澄清池和水力循环澄清池。我们公司的水厂就属于第二种。

3、优点:①、构造简单无需复杂的机电设备;

②、体积小,占地面积小。

缺点:①、水头损失大;

②、药耗高;

③、排泥系统较复杂。

澄清池的适应浊度在100—1500NTU,单池处理水量一般50—400m3/h

二、水力循环澄清池的原理及构造

(一)工作原理:利用进水管水流中的功能,促使泥渣回流,达到加速混凝澄清的目的。

(二)水力循环澄清池的基本构造:

水力循环澄清池的基本构造可为进水管、水力提升器(喷嘴、喉管),第一反应室、第二反应室、伞形罩、分离室、出水管、排泥系统。

1、进水管有三种进水形式:①从池底部进入②沿锥体内壁进入③从

池体外壁进入。我们公司的水厂属于第一种进水形式。

2、喷嘴与喉管

①喷嘴是进水能量转化成高速动能的装置。流速为7-8m/s

②喉管是进水与活性泥渣进行瞬时混合的场所,流速为2-3m/s混合时间为0.5-1秒

③喉嘴距及调节装置:喷嘴与喉管的距离称为喉距。通过操纵盘来调节。喉距对泥渣回流量有一定的影响,一般为喷嘴直径的2倍。开始使用时调整,一经确定很少改变。

3、第一反应室

促使来自喉管的原水与活性泥渣回流水混合,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在一定接触时间内形成矾花。停留时间为15-30秒。

4、第二反应室

促进完善絮凝,使水进入分离室。停留时间为110-140秒

5、伞形罩

作用:迫使分离室活性泥渣沿伞形罩下缘回流到池底。防止第二反应室出流后直接被喉管射流,而吸入喉管造成短流现象。

6、分离室

实现清污分离的场所,清水向上,污泥向下。在澄清池内总停留时间为1.2-1.5小时。

7、出水管

沿外圆周内侧作环形集水形式。

8、排泥系统

较小澄清池采用底部放空管,较大采用污泥斗。水厂采用底部放空管。

三、水力循环澄清池的工艺流程

原水经进水管从池底部进入,经喷嘴高速射流入喉管,并在喉管下部的喇叭口附近形成低压区而吸入回流的泥渣。在喉管中进行快速而剧

烈混合后,进入第一反应室,再溢入第二反应室完成吸附和凝聚。从第二反应室流出的泥水混合液,在分离室中进行泥水分离。清水向上经集水槽收集后流出澄清池,泥渣一部分进入泥渣浓缩室,经浓缩后定期排出池外,另一部分被吸入喉管重新循环,如此周而复始。

四、水力循环澄清的运行管理

水力循环澄清池运行管理的基本要求:“勤检测、勤观察、勤调整”特别抓住投药适当、排泥及时两个环节。

(一)运行前的准备

1、清除池内积水和杂物,检查各管线阀门是否完好。

2、测定原水浊度、PH值,试验所需投加混凝剂的量。

3、将喉距调节到2倍喷嘴直径的位置。

4、当原水浊度在200NTU以下时,应准备好500-1000kg黄泥。

5、初运行时备药量为正常运行3-4倍。

(二)启动运行

1、原水浊度大于200NTU时,不加黄泥,进水量为设计进水量的1/3,混凝剂的投加量为正常投加量的2倍,即成活性泥渣。

2、当原水的浊度小于200NTU时,放一部分黄泥进入第一反应室,池子进水量为设计进水量70%,其余黄泥依浊度逐步加入。混凝剂投加量为正常投加量2-3倍。

3、当澄清池开始出水,要仔细观察分离室与反应池水质变化情况。

4、池子出水后,水质不好,应放掉,不能让其进入滤池。

5测定各取样点的泥渣沉降比,泥渣沉降比反应了反应过程中泥渣的浓度和活性。

泥渣沉降比的测定方法:取100mL泥渣水放入100mL量筒中,沉淀5分钟后,沉淀的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即为5分钟沉降比。

①若喷嘴附近泥渣沉降比增加较快,而第一反应室增加较慢,说明泥渣回流量较小,应调节喉距增加回流量,使其达到最佳工作状态。

②若两处泥渣增加相仿,表明已形成泥渣回流合适,可以停加泥,将药剂投加量逐渐减少到正常状态,池子投入正常运行。

6、如果两座池子一座形成活性泥渣而另一座没有形成时,则可以利用已经形成活性泥渣的池子,通过排泥系统把泥渣输入未形成泥渣的池子。直到形成为止。

(三)正常运行

1、按规定按时做好测定工作。

测定原水浊度、出水浊度、PH值,原水水质波动大时增加测定次数。

2、以试验室试验投加量为依据,结合实际运行经验,总结出各类原水浊度与投药量之间的规律。

3、当原水PH值过低时,应加碱调正。

4、每1-2小时测定第一反应室出口与喷嘴附近沉降比,原水浊度高,水温低,沉降比要控制的小些,相反要控制的大些,一般当沉降比达20%,应排泥。

5、及时掌握好进水压力和流量变化规律。

进水量大影响水质,水压过高,过低影响泥渣回流量。在增加进水量前30分钟,就要增加凝聚剂,并排除部分泥渣以降低泥渣高度,然后逐渐增加进水量。

6、必须掌握好气温,水温等外界因素对运行的影响。

7、及时排泥,使池内泥渣始终保持平衡。一般沉降比正常值为10-20%,排泥时间2-4小时一次,一次历时1-3分,大排泥每天一次,历时10分钟。

8、浊度低,腐殖质含量高的原水的处理。

当原水浊度在10-30NTU或原水腐殖质含量较高不易净化,出现泥渣层上浮,矾花随水带出池子,采取措施应适当投加黄泥,促使矾花变得重而结实,加速沉降适当减少进水量不使大量矾花上浮。

对腐殖质含量高,引起水质变坏,应加氯对腐殖质进行氧化,促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