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业信用管理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摘要:介绍西方商业银行的矩阵式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风险管理文化内容,对照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借鉴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定价系统一、西方商业银行的矩阵式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般由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机构、信用管理专业部门、相关业务部门组成。

(一)董事会防范、控制和处理银行所面临的所有风险是董事会的一项重要职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大银行的董事会已纷纷将风险管理纳入发展战略计划,并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到了银行发展的战略高度。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由银行内部和外部的经济金融专家组成,其中包括两名以上的银行决策层成员。

风险管理委员会独立于日常业务管理,而且要有充分的制度保障确保其管理活动免受来自业务部门管理层的干扰。

风险管理委员会一般负责制定并适时修改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以指导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和所有员工的行为。

作为全行系统风险的管理者和责任承担者,风险管理委员会必须对那些能够量化的风险颁布量化风险标准(比如限额、风险资本衡量方法等),对内部评估不易量化的风险,建立相应的操作规程。

(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隶属于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风险管理委员会确定的风险管理概率,集中管理全行信用风险和交易性市场风险,统一指导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对各类业务的规章制度进行归口管理,对各类业务的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负责客户风险评级体系、市场风险管理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管理模型的研究工作;负责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秘书工作。

(四)稽核委员会稽核委员会通过内部稽核人员来保证已获批准的风险管理政策和规章得到执行。

内部稽核人员应当定期稽核、测试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稽核委员会报告。

同时,稽核委员会向董事会和执行委员会报告,以便执行委员会及时采取措施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对我国企业建立独立信用管理部门的思考

对我国企业建立独立信用管理部门的思考

析总结.人为降低了信用管理的工作质量。第二.企业对于赊销 的风险不重视.控制不力.要么由销售管理人员控制,但销售部 门通常采用销售承包或销售提成制.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下.销售 人员可能过分夸大竞争的激烈程度迫使管理人员降低信用管理标 准,造成应收账款数额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i要么由财务人员 控制.但财务人员远离市场.不能根据市场竞争态势和客户的资 信情况及时灵活调整赊销政策.丧失了竞争能力.致使企业销售 业绩下滑。这时企业可能因此又将信用管理的中心转移到销售部 门.形成了信用管理重心的摇摆不定或恶性循环.进而两个部门 互相推诿扯皮.抱怨指责。第三,没有把信用管理部门主动纳入 整个的营销管理体系,并把其当作这个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其他部门缺乏沟通联系,致使该部门的责、权、利不能得到合 理的保证.信用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对于 信用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甚至没有掌握必需的基本工作技 能。实际上.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要求是非常高的.除了具备信 用的相关知识外,还要拥有营销管理、财务管理、数理统计、法 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和比较丰富的实践应用能力。
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信用销售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信用管理经验根据笔者的实际体会提出了企业应当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的构想并探讨了其运行的相关问关键词风险销售信用管理徐国伟山东交通学院陈伟利山东轻工业学院商场现代化2006年1月中旬刊总第455期67管理在西方企业的被重视程度
经营管理
四,结论 据对相关企业的调查.如果企业设立独立信用部门并制定执 行一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企业的拖欠货款可降低600,6.防范抵 御信用风险能力的显著增强,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成熟的进程中,在世界经济 一体化的迅速蔓延的今天.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应当主动适 应生存环境.把信用管理成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精益管理.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有效举措。笔者衷心希望这种构想能够及早在 整个社会得到普遍推广实施,全面形成市场互动联动效应.以便 从中取得更大效果。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李雪妮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有两点转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基础,也就是说在管理理论所研究的管理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一是文化,包括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潮流文化等,尤其是民族文化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鉴于此,本文将西方管理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分为两个大板块:人性假设的演变历史对我们的启示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启发的管理创新。

启示一:以人为本——西方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的演变及其启示人性假设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基石和演化线索,我们可以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人性假设的演变里获得一些启示。

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先后出现了六种主要的人性假设,即“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和“道德人”。

1.“工具人”假设。

前泰勒时代,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管理范围往往只限于家庭或手工业作坊。

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基于“工具人”假设至上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主要用暴力取得绝对集权、组织结构简单、经验管理、以维护自身的权威与地位的稳定为管理的首要目标。

2.“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劳动分工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了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3.“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又称社交人,是人际关系学家埃尔顿·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于1933年在其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提出的。

“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不仅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比满足人的经济物资需要更能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

4.“自我实现人”假设。

这种人性假设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该假设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满足。

5.“复杂人”假设。

第2章 绩效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第2章 绩效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的。 充分考虑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谋求人力资源与企业
战略的结合。 强调以内部招聘为主,在育人上重视为员工提供各种培训,强
化优质劳动力的培养,在用人上强调劳资双方的双向选择、自 由雇佣、长期雇员,在六人上偏好采用薪酬留人和文化留人, 而在裁人上则强调政府参与与劳资关系协调,建立劳动关系的 协调机制,禁止突然解雇等。
6
2.1 绩效管理思想的演变
2.1.1西方绩效管理思想研究及历程
第三阶段:绩效管理创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绩效管理:衡量的是企业资本收益和资本 成本之间的差额。它最大的和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从股东角度 定义企业的利润,考虑了企业投入的所有资本的成本,并利 用会计信息时尽量进行调整以消除会计失真,因此能够更加 真实地反应一个企业的真正绩效。
16
2.2 国外绩效管理的发展
2.2.1亚洲国家的绩效管理实践
韩国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
韩国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管理制度,是在企业年度经营活 动结束时,将企业年终经营成果与年初所定目标,通过运用一定 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加以综合比较,并以评价结果作为对经营 者进行公平奖惩的依据和促进企业改善管理的一种管理制度。 (成立专门评价委员会——采取法定的绩效评价程序——定量与定 性的综合评价方法)
20
2.3 我国现代绩效管理历程与实践
2.3.1我国现代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三代绩效管理:绩效管理
2002年以后,我国部分企业逐步引入绩效管理体系,我国企业 逐步从绩效考核迈入绩效管理阶段。
绩效管理的重点不再是工作任务,而是工作目标,是基于工作 职责提炼的关键绩效指标(KPI)。
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体系,它以绩效目标为中心,强调目标的 引导作用,强调绩效辅导、沟通与反馈,并强调绩效的进一步 改进。

信则立,不信则废——美国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信则立,不信则废——美国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是对客户提供商品赊销服务 , 在信用销售中进行信用管理。美
称为信用监 督或执法机构。 美国政府对信用管理法案的主要
———■ 2u l m m _ ■—■■
维普资讯 信用信息管理
机构以 信用信息为经营 对象, 经营数据库的征 包括 信公司 和 进行资 信评估的 评估公司。目 界上最著 最大的 资信 前世 名、 企 业征 信数据库是邓白氏 集团的“ 世界数据库”库内 , 有来自 世 界 各国 超过5 0 家企业的 的 7 万 0 信用档 消 信用数据 案。 费者 库 主要收集、 储存并提供个人品 能力、 行、 资本、 条件、 抵押担保 等 方面的 信息。 在西方国 人们习 家, 惯地称拥 有消费者 信 个人 用调 查巨 据库的 型数 信用管 理专业公司为“ 信用局” 前 。目 美 国有 三家大型 公司: 信用 美国人 控股的 全联公司、qi 公司 Eua f x 和 英国 控股的益百 人 利公司。 评估也 资信 称信用 评级, 是专门 从事 信用评价的 社会中 介机构, 最著 其中 名的 有标准普尔公 司与 穆迪投资者服 务公司, 其评级业 务涉及长期债券、 短期债
美国对信用管理的立法主要集中在 2 世纪 6~0 0 08 年代.
监督和执法机构分两类 : 一类是银行系统的机构 , 包括财政部
货币 监理署、 邦储备体系和联 联 邦存款 保险 公司, 这是规范和 管理银行信用的执法和监督机构: 一类是非银行系统机构, 包 括司 法部联邦贸 易委员会、国 家信用联盟办公室、 储蓄监督 局. 这是规范和管 理非银行信用的 执法和 监督机 其管辖的 构, 范围主 要包括全国的 零售企 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 业、 机构、 不 动产经纪 汽车经销 信用 商、 商、 卡发 行公司 等。 这些政府管理 部门对信用管理主要有六项功能 : 根据法律对不讲信用的责 任人进 行适量惩处: 教育全民 在对失信责任人的 惩罚 期内, 不 要对其 进行任何形式的授 在法定期限内. 信: 政府工商注册部 门不允许有严重违约记录的企业法人和主要责任人注册新企 业: 允许信用服务公司 在法定的 期限内。 期保存并传播失信 长 人的原始不良信用记录:对有违规行为的信用服务公司实行

国外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国外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国外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陆智华摘 要:中国的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血液供应者,在信用管理方面与国外银行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本文阐述了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制的特点,并分析了外国银行的成功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信用管理;商业银行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10-258-01作 者: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99从1609年创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算起,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已经有近400年的历史。

他们在信用管理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制度,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借鉴。

一、美国银行信用管理体制(一)美国银行信用管理体制的结构。

美国银行的信用管理体制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它的信用管理体系由国家信用管理、行业信用管理以及包括立法、惩罚机制、教育与科研在内的信用环境共同构成。

国家信用管理主要是对信用进行宏观管理,为市场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信用交易的发展,推动国家经济增长。

发挥这些功能的政府部门和司法机构称为信用监督或执法机构。

信用管理行业有三类:信用经营机构,主要是控制和降低在信用经营活动中出现的信贷风险,降低因信贷风险带来的各种损失,从而提高盈利水平,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信用信息管理机构,以信用信息为经营对象,包括经营数据库的征信公司和进行资信评估的资信评估公司;信用服务机构,是在信用活动中提供相关服务,职能包括代理商账追收、信用保险、保理、担保等。

不良信用惩罚机制则是由民间运作并自愿执行的。

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体系是信用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美国制定的信用管理相关法律体系就分为银行相关类和非银行相关类。

在美国生效的信用管理相关的基本法律中,直接规范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

(二)美国银行信用管理的特点。

11设有贷后的监控部门,会随机对原信贷部评定的信用等级重新做出评定,对贷款文件进行抽查,并对贷款信用等级的调整具有最终发言权。

主要国家的信用评级制度介绍_信用管理_[共2页]

主要国家的信用评级制度介绍_信用管理_[共2页]

30 信用管理 (1)信用评级形式趋于成熟;(2)主要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兼并和收购,确立了在行业内的主导地位;(3)信用评级业务开始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主要国家的信用评级制度介绍信用评级制度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其积极作用逐步为其他国家所认识。

(一)美国的信用评级制度1.美国评级制度的发展历程美国评级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与其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自19世纪初,美国的资本市场先后经历了国债发行时代、州债发行时代和铁路债券发行时代,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从开始的个人投资者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投资银行为主。

资金雄厚的投资银行的介入掀起了美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热潮,当时的投资者通过订阅由中立的机构发行的简易投资情报资料了解各种债券的优劣情况。

在约翰·穆迪出版《铁路投资的分析》一书之后,普尔出版公司(标准普尔公司的前身)、标准统计公司(1941年与普尔出版公司合并)和惠誉公司也先后于1922年和1924年开始对工业证券进行评级。

美国资信评级制度是目前国际上最发达的评级制度。

主要评级机构除对各类债券、基金、商业票据等金融工具进行评级外,还对企业、金融机构、国家主权进行评级。

在资信评级行业,目前美国国内主要有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and Poor’s )、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Fitch IBCA ),它们基本上主宰了美国的资信评级市场。

在个人资信服务领域,美国有1000多家当地或地区的信用局(Credit Bureau )为消费者服务,这些信用局中的绝大多数或者附属于Equifax (艾贵发)、Experian (益百利)和Trans Union (全联)等三家全国最为主要的信用报告服务机构,或者与这三家公司保持业务上的联系。

这三家公司都建有覆盖全国范围的数据库,包含超过1.7亿消费者的信用记录。

企业绩效评价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企业绩效评价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绩效评价定量指标定性指标战略管理论文摘要:绩效评价是企业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由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地域分布及所有制结构不同,欧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演变发展路径也各不相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绩效评价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在传统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拓展,形成充分体现企业战略管理要求、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知识与智力资本作用的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通过经营绩效评价,可以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促进企业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战略目标。

绩效评价产生的历史十分悠久,自从人类有了生产活动,就产生了绩效评价思想.但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评价是随着工业革命后现代公司制企业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而严格意义上的企业绩效评价则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

一、西方企业绩效评价的演变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企业绩效评价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观察性评价、统计性绩效评价、财务性绩效评价、战略性绩效评价。

1、19世纪以前的观察性评价。

19世纪以前,原始的企业组织形式如手工作坊、贸易货栈等业主制逐步被近代企业组织形式-合伙制所代替,并逐渐成为家族企业。

这些企业规模很小,对其进行评价的意义不大,故评价以观察为主. 2、工业革命以后到20世纪初的统计性绩效评价.随着英美等国公司法规制度的建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分离。

为了加强资本所有权控制和公司内部控制,加强绩效评价的需要大大增加。

但这一时期的评价指标与财务统计均无必然联系,只是统计性的,如产量、产值等指标. 3、20世纪初至90年代的财务性绩效评价.到了20世纪之初,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一步被利益相关者所关注,对企业评价的内容进一步深化,新的理论、方法不断涌现。

第三章信用理论

第三章信用理论

13
一、商业信用
鉴于上述局限性,商业信用不可能从 根本上改变社会资金和资源的合理布 局从而适应社会广泛的需要。当经济 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出现了银行信用。
2019/12/21
14
二、银行信用
重点
含义:
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 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 程度以后产生的,它和商业信用一起构 成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主体。它得产生 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 作用,标志着信用制度更加完善。
1950年春,麦克纳马拉,“大莱俱乐 部”(Diners Club),即大莱信用卡公司 的前身。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
林国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先发行了银行
信用卡。1959年,美国的美州银行在加利
福尼亚州发行了美州银行卡。
2019/12/21
2
第三章 信用理论

市场经济需要高度发达的的资
2019/12/21
11
一、商业信用
作用:商业信用得主要特征决定了它在提高 资金使用效率、节约交易费用、调节企业之 间得资金余缺、加速商品流通、扩大商品销 售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
1、商业信用能够克服流通中货币量不足的 困难,促使商品得的流转和周转。
2、商业信用能够促使滞销商品得销售,避 免社会财富的浪费。
2019/12/21
15
二、银行信用
特点: 1、银行信用是以货币的形式提供的。 2、银行信用是一种中介信用。 3、银行信用的变化与经济景气状态 往往不一致。
2019/12/21
16
二、银行信用
正是由于银行信用具有上述 特点,使得它受现代经济生活 中成为信用的主要形式。在我 国,资金融通的基本形式就是 银行信用,其他信用形式所占 比重较小。在大多数西方发达 国家中,银行信用也是一种主 导信用形式。

西方企业信用管理的经验及其启示

西方企业信用管理的经验及其启示
肖尧春
Xi o ao u a Y ch n
(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江西 南昌 3 0 1) 3 0 3
(c o lo c on a c ,J a g iU i es t f F n ne a dE o o is in x a c a g3 0 1 ) Sh o fA c u tn y in x n v r iy o ia c n cn m c ,J a gi N n hn 3 03
这些征信管理模式通常把国家法律和政府监督的作甩有机结合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失信约束机制能够对有信用不良记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而且这种处罚不会简单地随着企业和个人破产停业而消失从而达到净化市场环境和减少经济犯罪的目的1
W s e n C m a i s C e i a a e e t s E p r e c n n p r t O e t r o p n e r d t M n g m n ’ x e i n e a d I s i a i f
关成本的价值判断 、 信用标准与信用决策等行 为选择就不会 因客 户而异。
12管理 制度 .
西方 企 业 信 用管 理的 经正是 由于其发达的 验 欧美国家 习惯性地 被称为征信国家, 及其 启 示 信用管理制度 。 在西方 国家, 政府进行严格的信 用管理规定; 有较健全的信用管理机 构和服务 中介机构;信息透明度高 , 征信数据开放 、 准确 、 可靠 ; 有完善 , 齐全 的信用管理立 法制 度和有效、 严格 的信用管理惩罚机制。 所以, 西方国家的信用
般都十分重视借助外部力量。
2 I建立完善信用法律法规体 系 .
2 西方国家信用管理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法律是防范和治理 失信行为 、 维护 良好社会秩序的最后

信用管理的发展与趋势

信用管理的发展与趋势

专业化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 随着金融市场的 扩大和金融工具 的创新,专业信 用管理机构开始 出现。
全面整合阶段: 20世纪90年代, 企业开始将信用 管理整合到整体 经营战略中,包 括客户信息管理、 信用政策制定等。
数字化与智能化 阶段:21世纪 初至今,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 的应用使得信用 管理更加高效和 精准。
区块链在信用管 理中的优势:区 块链技术可以降 低信息不对称、 减少欺诈风险、 提高数据安全性, 为信用管理带来 革命性的变化。
区块链在信用管 理中的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 发展和完善,区 块链将在信用管 理中发挥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推 动信用行业的可 持续发展。
信用管理的行业 应用与市场发展
兴起:20世纪初, 美国成立专业信 用调查机构
成熟:20世纪中 叶,信用管理逐 渐成为一门独立 学科
现代信用管理的 形成与演进
章节副标题
现代信用管理的形成背景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进步 金融监管的改革 企业竞争的需要
现代信用管理的发展阶段
初步形成阶段: 20世纪初至70 年代,信用管理 主要关注企业信 用评估和应收账 款管理。
信用管理的技术 进步与创新
章节副标题
大数据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应用
数据处理:高效的数据处理 和分析技术,挖掘潜在风险 和机会
风险评估:基于大数据的信 用评分模型,更准确地评估
个人或企业的信用风险
数据来源:涵盖各类金融和 非金融机构,如银行、电商、 社交媒体等
决策支持:为金融机构和其 他企业提供决策依据,降低
个性化服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信用管理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和偏 好。
区块链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应用

信用管理专业认知报告

信用管理专业认知报告

信用管理专业认知报告一、引言信用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信用管理专业是一个涵盖广泛领域的学科,旨在培养专业人才来管理和维护信用体系。

本文将介绍信用管理专业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法。

二、信用管理的基本概念信用管理是指通过建立和维护信用体系,管理和评估个人和组织的信用状况和信用风险的一系列活动。

信用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信用水平,减少信用风险,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信用管理涉及到信用评估、信用监管、信用修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三、信用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信用管理作为一个专业学科,起源于西方国家。

在20世纪初,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管理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被纳入大学的教学体系中。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信用管理专业的需求不断增加,各国相继开设了信用管理相关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机构。

在中国,信用管理专业的发展相对较晚。

2008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目标,这为信用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随着国内信用管理的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信用管理专业,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四、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信用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具备信用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具体来说,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信用评估能力:能够评估个人和组织的信用状况,进行信用风险分析和评估。

2.信用监管能力:能够制定和实施信用管理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监管信用市场的运行。

3.信用修复能力:能够帮助个人和组织修复信用,提高信用水平。

4.信用创新能力:能够通过创新手段和技术,改进信用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五、信用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法为了培养具备信用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信用管理专业的教学应该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以下是一些培养方法的建议:1.开设实践课程:信用管理专业应该注重开设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了解信用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强调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情况下的信用管理策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企业管理中的“新锐”力量——信用管理

企业管理中的“新锐”力量——信用管理

内 付 清 其 应 允 的 货 款 或 者 贷 款 , 就 是 信 用 的 , 则 就 他 否 是 不 信 用 的 ;对 于 授 信 方 来 说 ,给 予 对 方 信 用 ,能 够 帮 助 销 售 产 品 ,增 加 竞 争 力 , 同 时 , 信 方 不 能 在 约 定 但 受 时 间 内 履 行 其 义 务 的 风 险 也 是 存 在 的 。由此 可 以 看 出 , 信 用 是 以 授 信 人 对 于 受 信 人 所 作 还 款 承 诺 和 能 力 有 没 有 信 心 为 基 础 ,决 定 是 否 同 意 产 生 授 予 信 人 到 受 信 人
为 信 用 是 一 种 可 利 用 资 源 。在 市 场 交 易 行 为 中 , 信 方 受 和 授 信 方 为 着 各 自 的 经 济 利 益 ,在 商 品 或 货 币 等 的 让 度 上 存 在 时 间 差 , 由 此 产 生 了 用 契 约 来 保 证 的 信 用 关 系 。对 于 受 信 方 来 说 , 用 是 使 其 不 用 立 即 付 款 就 可 获 信
企 业 组 织 结 构 上讲 ,是 要 在 企 业 内部 建 立 信 用 管 理 的 部 门 , 专 门 的部 门 、 门 的专 业 人 员 来 进 行 信 用 管 理 。不 有 专 论 从 哪 个 角 度 来 讲 , 用 管 理 要 达 到 的 目的有 两 个 , 是 信 一
最 大 限 度 销 售 产 品 , 到 销 售 最 大 化 , 是 最 大 限 度 控 制 达 一 风 险 , 坏 账 款 控 制 在 最 低 限度 。 将

没 有 信 用 , 不 会 有 现 代 市 场 经 济 的 空 前 发 展 。 在 就
我 国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之 前 , 企 业 本 身 的 绝 大 多 数 是 由 政

外国人信用管理制度

外国人信用管理制度

外国人信用管理制度一、外国人信用管理制度的背景和发展历程1.1 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高度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涉足到其他国家的金融活动中。

这些外国人在其他国家开设银行账户、贷款、保险、投资等金融业务,因此,对外国人信用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1.2 发展历程外国人信用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和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息息相关。

在过去,各国对外国人的信用管理多是基于国内金融监管制度的框架下作出的规定,对外国人的信用管理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和机制。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金融监管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着手建立健全的外国人信用管理制度,制定相关规定和政策,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国际金融活动。

二、外国人信用管理制度的特点和内容2.1 特点外国人信用管理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跨境性:外国人信用管理制度需要跨越国界进行协调和监管,因为外国人的金融行为不仅涉及到所在国的金融监管,还需要其他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和协调。

(2)多元性:由于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差异,外国人信用管理制度具有多元性,需要考虑各国的政策和法规差异,不同金融市场的特点。

(3)公平性:外国人信用管理制度要求对外国人和本国居民在金融活动中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保障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秩序。

2.2 内容外国人信用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外国人信用评估:对于外国人在其他国家的信用评估是外国人信用管理制度的重要部分。

通过信用评估可以了解外国人的财务状况和信用风险,为金融机构提供决策依据。

(2)外国人信用报告:金融机构对外国人的信用情况进行定期的报告,包括外国人的债务情况、还款情况、信用记录等信息。

(3)外国人信用监管:外国人信用监管是外国人信用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对外国人金融行为的监管和规范,保障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4)外国人信用档案:建立外国人信用档案,记录外国人的信用情况和行为,作为金融机构评估外国人信用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信用管理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从对信用管理的无知、漠视、萌醒到自发朴素的信用管理,再到制度化信用管理,各国企业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可以说,信用管理的发展历程完全体现着市场经济规律。

从西方工业革命到二十世纪初期之前,世界经济一直经历着飞速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

市场不断扩大和延伸,产品种类日渐多元化,同时供给和需求也几何式地飞速上升。

但是,由于工业化稚嫩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低效的管理水平以及市场的不断扩大的需求,从总体看,商品交易市场一直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的状态。

绝大多数商品处于短缺状态,人们为购买为数不多的商品不得不抢购和排起长队。

当时,多数企业为低下的生产能力苦恼。

企业仅仅由于无法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而失去赚取更多剩余价值的机会。

扩大投资显然是一个解决方式,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资金被大量固定资产占压,庞大低效的劳动力队伍非常不宜于管理,投资回收期漫长。

于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严密、高效的生产管理制度成为企业主和经营管理者们的首要任务。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些经济管理学家、企业主提出了科学生产管理理论。

可以说,生产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主题。

随着企业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以及更大资本被投入到商品市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商品逐渐出现供求平衡状态,甚至一些商品开始供大于求。

但是这种状况没有持续太久,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了。

市场经济秩序被彻底打破,世界经济大幅倒退。

大量企业破产、各种供给严重短缺,甚至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企业的生命力是旺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大量出现,由于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在短短的十年中,欧美市场的商品又趋于供求平衡。

这种状况在欧美短暂经济危机以后,终于在六十年代初期被打破。

欧美国家开始出现商品过剩显著特征。

在六十年代初期,欧美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工业自动化高效生产、科学制度化的分类管理使商品市场极大繁荣。

市场首次出现不可逆转的变化,商品市场主体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商品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

市场的转轨同时带来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巨大变化,企业主似乎一夜间突然发现,原本生产出商品就被抢购一空,而现在却有很多商品销售不出去,成为库存。

原本企业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彼此并不太关心同行的经营状况,而现在同业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经济行为已经直接影响到其他企业。

于是,企业竞争成为企业近几十年来的主题。

从企业管理重心的发展变化也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企业管理模式是典型的“橄榄式管理”模式。

也就是说,企业管理重心更多偏向于生产,甚至可以说企业管理主要就是生产管理。

只要提高生产率就能够确保企业赚钱,对其他管理企业主均不很重视。

在六十年代以后,企业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哑铃式管理”模式,企业生产管理的重心逐渐向两头转移,企业更偏重于前期战略管理和后期营销制度管理。

企业主逐渐明白,在竞争的环境中,保持思想技术领先和销售管理成功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

六十年代出现的商品过剩、供大于求使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变得激烈甚至残酷。

在一个商品交易链中,下游企业的地位越来越高,于是对上游企业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苛刻”条件。

除了对商品价格、质量提高标准以外,为了能够获得更多资金,下游企业开始对上游企业提出融资要求――赊购货物。

上游企业必须先将货物交给下游企业,在一段时间后才能收到货款。

虽然上游企业非常不情愿采取这种做法,但是眼看着信用获取方的流失也只能被迫接受。

在六十年代,赊销在欧美企业销售中逐步取代了现金交易,成为企业结算的主要形式。

六十年代欧美企业经历了很长时间赊销带来的阵痛。

企业内部渐渐出现了一些逾期应收账款,甚至有一些应收账款逾期很长时间无法回收。

随着企业赊销比例的不断扩大,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

很多企业因此出现现金周转困难,坏账的增多使企业利润率普遍下降。

在整个六十年代,美国企业拖欠商业款项、恶意倒闭逃债、拖欠金融机构贷款现象非常严重。

大量美国企业由于赊销后货款收款缓慢以及坏账而被迫倒闭。

欧美企业六十年代出现的赊销信用危机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两点。

一是当时欧美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企业赊销外部环境存在制度缺陷。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国家的政府管理部门制订的,旨在适应和规范信用交易的市场规模,保证国家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扩大国家市场规模的管理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①所有经济主体征信数据开放;②信用立法体系建立;③信用服务行业成熟;④信用正规教育普遍开展。

在这四个方面,数据开放和信用立法最为关键。

数据开放保障商业交易公开透明、信息对称,债权人对债务人信用状况预先了解;信用立法保障使用信用数据合法规范和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失信成本大于守信成本”。

因此完全可以说,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国家信用经济交易的基础和强有力保障。

但是,在整个六十年代,欧美各国均没有出台任何信用法律法规,政府管理部门也没有将企业信用开放。

这是欧美企业大量出现赊销债务和倒闭的外部原因。

二是由于企业一直采用现金交易,在赊销初期,大多数企业不知道如何有效管理应收账款,企业主也对账款回收不予重视。

这从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组织结构就能够看出来。

首先很少有企业对信用管理制订专门的管理规章制度,即使是很多国际大企业在这方面也是空白;其次成立了专门分管信用的部门,全面管理赊销风险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企业低下的信用管理能力是企业大量出现赊销债务和倒闭的内部原因。

大量债务和层出不穷的倒闭使欧美企业渐渐萌醒。

在六十年代的中后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行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改革。

这段时间也是对企业信用管理学习最热烈的一段时间。

首先,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开始纷纷建立起来,一些企业为此专门成立了信用控制部(Credit Control Dept.),并将该部门的等级等同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

另一些企业则在商务部下设立了信用管理职能部门。

在没有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之前,回收账款工作一直被看作是赊销工作的延续,因此相关职能归属于销售部门。

成立信用管理部门后,信用管理的职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将信用管理作为企管的主要组成部分而非销售的组成部分。

企业对信用管理的重视还体现在预算上。

在没有信用部门前,企业没有信用管理方面的预算,但在信用部门成立后,企业在制订每年年度预算时也将信用管理列入预算支出。

欧美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最大支出是商业资信调查。

受到商业银行每年大量收集贷款企业商业记录和公共信息的启发和影响,每年欧美企业不惜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购买收集交易伙伴的信用资料上,用以验证新信用获取方和老信用获取方在支付能力的真实性和变化程度。

这也成为六十年代欧美国家资信调查企业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

这种看似大量投入又没有明确回报的做法,曾经也遭到一些企业的置疑,但几年后企业这方面的投资效果就显现出来,那些做调查的企业各项信用管理数据明显优于没有做或很少做调查的企业,企业投入产出效果非常明显。

事实证明,前期调查是欧美企业避免商业信用风险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七十年代后期以后,计算机技术逐渐在欧美国家民用市场出现和普及,大企业首先开始在信用获取方数据收集方面引入计算机技术,协助处理收集上来的大量繁多的信用获取方信用信息。

在信用部门成立之前,账款管理和追收一直由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负责。

账款管理主要是由财务部门统计账款逾期情况,账款追收则是由销售部门人员执行。

但是,无论是财务部门还是业务部门,收款力度不足似乎一直无法避免。

直到信用部门成立后,这个问题得以根本解决。

欧美企业逐渐认识到,销售的职能和账款追收的职能是一对矛盾体,两项工作决不能由一个部门完成,账款追收必须由一个独立的部门管理执行。

1978年,美国颁布了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使得商业追账成为合法行业,为企业提供账款追收服务。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项棘手的工作外包,尤其是那些逾期时间较长,追收比较困难的账款。

这也使得账款追收企业大量涌现。

近年来,随着账款追收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加深,有一些账款追收企业也开始提供“账款一揽子管理”服务(Receivable Portfolio Management),很多大企业也将企业的账款管理交给账款追收企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电信企业通讯业务的普及和商业B2C(企业对消费者)赊销的逐步盛行,个人坏账大量出现。

银行、电信企业、商家对此大为头痛,以其自我力量无法全部追回欠款。

于是,消费者账款追收企业应运而生,成为账款追收行业的新宠,赚取超额利润。

与此同时,银行、电信企业、商家也从这些烦琐的事务中抽出身来,既收回了欠款,所支出的费用和比例也可以承受,成为双赢的局面。

但是,由于赊销量庞大和销售区域遍布全国乃至全球,很多欧美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仍然对信用管理感到力不从心。

有的企业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信用获取方和消费者,同时他们的信用获取方可能来自全球任何角落,即使投入大量的精力收集他们的资料,并且后期追款管理完善,仍然无法保障全部账款的安全回收。

因此,这些企业转而对外界债权保障机构提出要求。

谁能为信用销售提供保障?保险企业和银行与企业一拍即合。

商业信用保险是一个较为古老的险种,其中英国早在1919年就成立了出口信用担保局,为出口企业提供信用风险担保。

其他发达国家也较早成立了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比如美国1934年,法国1946年。

1934年,37个国家和地区就签署了协议,制订信用保险的标准,为企业提供信用保险服务。

信用保险业务主要是为了防范出口业务面临的巨大信用风险。

但是,直到赊销盛行后,保险企业的信用保险业务才红火起来。

很多欧美企业为了避免无法预计出现的坏账率,干脆将所有企业出口销售业务投保,向保险企业缴纳一定保费后,就不再担心更多的商业信用风险了。

这种企业数量还是很大的,比如1998年日本企业全部出口业务中39%的出口额采用信用保险,是发达国家中采用信用保险业务最多的国家,德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为总出口额的26%,法国也达到21%,全世界出口总额中,承保信用保险平均达到12%。

但是美国企业似乎并不太看重信用保险,其出口额中只有6%承保信用保险。

商业银行也不甘落后,1968年,由120多家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联合成立了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actors Chain International),通过国际统一的保理业务标准,指导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

这种服务推出后很受企业的欢迎,欧美企业发现,他可以将对风险高、额度大的业务单独投保,既降低了整体投保费用,又避免了高风险业务损失。

而且保理更适宜在内贸业务中使用,比信用保险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因此,一大批企业尤其是零售业企业采用保理形式转嫁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