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10.3
第10章 吸光光度法
产生的光电流应与照射于检测器上的光强度成正比。
光电管 光电倍增管 光二极管阵列
2019/3/30
24
10.2.2 吸收光谱
A~l作图得
吸收曲线 (吸收光谱)
2019/3/30
25
•
最大吸收波长 lmax= 525nm。 吸收曲线是一种特征曲线
•
•
在最大吸收波长附近,吸光度测量的灵敏度最高
2019/3/30
1 S bc M 10 6 ( g / cm 2 ) 1000
将(1)式代(2)中得:
2019/3/30
S = M/ε
12
摩尔吸光系数ε的讨论
(1)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2)不随浓度c和光程长度b的改变而改变。在温度和波长
等条件一定时,ε仅与: 扣除非待测组分的吸收
A (样) = A (待测吸光物质) + A (干扰)+ A (池) A (参比) = A (干扰)+ A (池)
2019/3/30
27
以显色反应为例进行讨论 若欲测 M-R 的吸收 试液 无吸收 基质吸收 无吸收 基质吸收 显色剂 无吸收 无吸收 吸收 吸收 lmax 溶剂 光 学 透 明
该物质的灵敏度越高。ε>105:超高灵敏;
ε=(6~10)×104 :高灵敏; ε<2×104
:不灵敏。 (6)ε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该溶 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2019/3/30
15
例:氯磺酚S测定钢中的铌 50ml容量瓶中有Nb30μg,用2cm比色池,在 650nm测定光吸收,A=0.43,求S. (Nb原子量92.91)。
COOH HO CH3 Cl C Cl SO3H COOH O CH3
吸光光度法
单色器 作用:产生单色光 常用的单色器:棱镜和光栅 样品池(比色皿) 厚度(光程): 0.5, 1, 2, 3, 5…cm 材质:玻璃比色皿--可见光区 石英比色皿--可见、紫外光区
检测器 作用:接收透射光,并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常用检测器: 光电管 光电倍增管 光二极管阵列
光电管分为红敏和紫敏,阴极表面涂银和氧 化铯为红敏,适用625-1000nm波长;阴极 表面涂锑和铯为紫敏,适用200-625nm波长
T-透光率(透射比)(Transmittance)
T=
A 吸光度
It I0
A = lg (I0/It) = lg(1/T) = -lgT
I I-dI I0
朗伯定律(1760)
It
s
b dx
A=lg(I0/It)=k1b
比尔定律(1852)
A=lg(I0/It)=k2c
A=lg(I0/It)=kbc
根据吸光度的加和性可以进行多组分的测定以及 某些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光吸收曲线
有色溶液对各种波长的光的吸收情 况,常用光吸收曲线来描述。将不 同波长λ的单色光依次通过一定的 有色溶液,分别测出对各种波长光 的吸收程度(即吸光度,用字母A 表示)。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 度为纵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称为 吸收曲线或吸收光谱曲线。
准确度高
依据化学反应, 使用玻璃仪器
仪器分析:微量组分(<1%), Er 1%~5% 灵敏度高 依据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 需要特殊的仪器
吸光光度分析法是以物质对光的选择 性吸收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根据物质 所吸收光的波长范围不同,吸光光度 分析法又有紫外、可见及红外分光光 度法。本章重点讨论可见光光度法 (又称分光光度法,简称光度法)。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S
2、化学因素——溶液本身的化学反应引起的 偏离
溶液中的吸光物质常因解离、缔合、形成新化 合物或互变异构等化学变化而改变其浓度,因而 导致偏离朗伯—比尔定律。 A 解离:大部分有机酸碱的酸式、碱式对光有不同 的吸收性质,溶液的酸度不同,酸 ( 碱 ) 解离程度 不同,导致酸式与碱式的比例改变,使溶液的吸 光度发生改变。 B 络合:显色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是多级络合物, 且各级络合物对光的吸收性质不同,例如在Fe(Ⅲ) 与 SCN- 的 络 合 物 中 , Fe(SCN)3 颜 色 最 深 , Fe(SCN)2+ 颜色最浅,故 SCN- 浓度越大,溶液颜 色越深,即吸光度越大。
2、K的讨论 Ⅰ吸收系数a 当浓度c用g· L-1,液层厚度b用cm为单位 表示,则K用另一符号a来表示。 a称为 吸收系数,单位为 L· g-l· cm-1,它表示质 量浓度为l g· L-1,液层厚度为lcm时溶液 的吸光度。
A abc
Ⅱ摩尔吸收系数molar absorptivity 当浓度c用mol· L-1,液层厚度b用cm为单位 表示,则 K 用另一符号 κ 来表示。 κ 称为摩 尔吸收系数,单位为 L· mol-l· cm-1 ,它表示 物质的量浓度为l mol· L-1,液层厚度为lcm 时溶液的吸光度。最大吸收处的摩尔吸收 系数κmax
光谱名称 x射 线 远紫外光 近紫外光 可 见光 近红外光 中红外光 远红外光 微 波 无线电波 波长范围 10-1~l0 nm 10~200 nm 200~400 nm 400~750 nm 0.75~2.5 μm 2.5~5.0 μm 5.0~1000 μm 0.1~100 cm 1~1000 m 表 6-1 电磁波谱范围表 跃迁类型 辐 射 源 K 和 L 层电子 x 射线管 中层电子 氢、氘、氙灯 价电子 氢、氘、氙灯 价电子 钨灯 分子振动 碳化硅热棒 分子振动 碳化硅热棒 分子转动和振动 碳化硅热棒 分子转动 电磁波发生器 分析方法 x 射线光谱法 真空紫外光度法 紫外光度法 比色及可见光度法 近红外光度法 中红外光度法 远红外光度法 微波光谱法 核磁共振光谱法
第30讲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第四节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和显色剂 1.显色反应 将试样中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反应。 将试样中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反应。 显色反应: 显色反应:络合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选择显色反应应注意的 : (1) 选择性要好 (2)灵敏度要高 (3)对比度要大 (4)有色化合物的组成要恒定,化学性质要稳定 有色化合物的组成要恒定, (5)显色反应的条件要易于控制。 显色反应的条件要易于控制。
第一节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一、光的基本性质 波长、频率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为: 波长、频率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为: E=hν =hc/ λ 普朗克常数,其值为6 63× h:普朗克常数,其值为6.63×10-34J·s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固体物质 如果物质对各种波长的光完全吸 则呈现黑色 如果完全反射,则呈现白色 黑色; 白色; 收,则呈现黑色;如果完全反射,则呈现白色; 如果对各种波长的光吸收程度差不多,则呈现灰 如果对各种波长的光吸收程度差不多,则呈现灰 如果物质选择性地吸收某些波长的光,那么, 色;如果物质选择性地吸收某些波长的光,那么, 这种物质的颜色就由它所反射或透过光的颜色来 决定。 决定。
2. 桑德尔灵敏度(μg·cm-2) 桑德尔灵敏度( 定义:当光度仪器的检测极限为A=0.001 A=0.001时 定义:当光度仪器的检测极限为A=0.001时, 单位截面积光程内所能检出的吸光物质的最低 质量。 质量。
1 6 S= × bcM ×10 1000 3 = bcM ×10 = 0.001
3.介质不均匀性引起的偏离 (二)化学因素 1.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的偏离 当溶液浓度较高时, 当溶液浓度较高时 , 吸光物质的分子或离子 间的平均距离减小, 间的平均距离减小,从而改变物质对光的吸收能 力。浓度增加,相互作用增强,导致在高浓度范 浓度增加,相互作用增强, 围内摩尔吸收系数不恒定而使吸光度与浓度之间 的线性关系被破坏。 的线性关系被破坏。 2. 化学变化所引起的偏离 溶液中吸光物质常因解离、缔合、 溶液中吸光物质常因解离、缔合、形成新的化 合物或在光照射下发生互变异构等, 合物或在光照射下发生互变异构等,从而破坏了 平衡浓度与分析浓度之间的正比关系。 平衡浓度与分析浓度之间的正比关系。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特点:能在可见光谱区域内对物质作定性定量分析。采用光栅单色器、具有波长精度高,单色性好等优点。采用3 位LED数字显示,T.A.C直读。波长范围:330-800nm波长精确度:±2nm
752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特点:采用全息闪耀光栅单色器,具有波长精度高,单色性好,杂散光低等优点。能自动切换钨卤灯和氘灯。采用3 位LED数字显示,具有T.A.C直读能。技术指标:波长范围:200-800nm稳定性:暗电流漂移0.5%(τ)3min
电磁波
波长范围
跃迁类型
分析措施
X-射线
10-1-10nm
K、L层电子
X射线光谱法
远紫外光
10-200nm
中层电子
真空紫外光度法
近紫外光
200-400nm
价电子
紫外光度法
可见光
400-750nm
比色及可见光度法
近红外光
0.75-2.5m
分子振动
红外光谱法
中红外光
2.5-50m
第一节、吸光光度法概述
原则系列法旳优点是仪器简朴,操作简便,而且可在复合光下进行测定.其缺陷是配制原则色阶比较费时,因为某些有色x
二、光电比色法与分光光度法
(一)、基本原理和特点1、原则曲线法光度法与目视法比较,其优点是:用光电池替代肉眼进行测量,消除了肉眼旳主观误差,提升了分析成果旳精确度.
第二节、吸光光度法旳基本原理
一、互补色光白光:复合光复合光 单色光 单色器单色光1 + 单色光2 白光 互补色光
白 光
二、物质旳颜色和对光旳选择吸收
(1)、光吸收程度最大处旳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常用λmax表达.(2)、光吸收曲线与物质特征有关,这些特征客作为物质定性鉴定旳根据.(3)、构成量度不同旳同种物质旳溶液,在一定波优点吸光度随溶液旳构成量度增长而增大,这个特征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旳根据.
第10章 吸光光度法
价电子
分子振动 分子转动
钨灯
碳化硅热棒 电磁波发生器
比色及可见光度法
红外光度法 微波光谱法 核磁共振光谱法
2. 分子吸收光谱产生原理
吸收光谱是由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选择性吸收 作用而产生的。 由物质的价电子能级跃迁 (能量差在1~20eV)而 产生的吸收光谱,是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本章 研究内容。 由物质的分子振动能级(能量差约0.05~l eV)和 转动能级(能量差小于0.05 eV)的跃迁而产生的吸收 光谱,为红外吸收光谱法——用于分子结构的研究。 说明:物质只有对特定波长(能量)的光才能有吸收。
△T为透光率读数的绝对误差,一般为± 0.01。
Er-T 关系图: Er ≤±4%时:
T: 15%~65 %
A: 0.2~0.8
T = 36.8 %,A = 0.434 时误差最小。
10.5 示差吸光光度法
1. 示差吸光光度法的原理 (高浓度) 常规法: 以试剂空白为参比
A bCx
示差法: 以浓度为 Cs 的标准溶液为参比 (Cs<Cx)
3. 有色溶液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① 单色光、复合光、互补光 单色光:具有同一波长的光
复合光:包含不同波长的光 互补光: 若两种不同颜色 的单色光按一定的强 度比例混合得到白光, 这两种单色光为互补 光。 绿
蓝绿
黄
绿蓝
橙
蓝 紫
红
② 有色溶液对光的吸收
吸收黄色光
复合光
完全透过
溶液的颜色与其吸收掉光的颜色为互补色。 有色溶液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 物质的电子结构不同,价电子跃迁所需能量不同, 所吸收光的波长不同,因此溶液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使其呈现不同颜色。
a. 选择性好
吸光度
10.1 概述 10.2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10.3 分光光度计 10.4 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 10.5 常用的吸光光度法
10.1 概述
吸收光谱 发射光谱 散射光谱
分子光谱
原子光谱
吸光光度法: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0.2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1 光谱产生的原因
目视比色法—比色管
光电比色法—光电比色计
光源、滤光片、比色池、硒光电池、检流计
分光光度法与分光光度计
722型分光光度计光学系统图
1.光源;2.滤光片;3,8聚光镜 4,7.狭缝;5.准直镜;6.光栅 9.比色池;10.光电管
10.4 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
1 显色反应 没有颜色的化合物,需要通过适当的反应定量 生成有色化合物再测定-- 显色反应 要求: a. 选择性好 b. 灵敏度高 (ε>104) c. 化学性质稳定 d. 反应物和产物有明显的颜色差别 (l>60nm)
单色器 作用:产生单色光 常用的单色器:棱镜和光栅 样品池(比色皿) 厚度(光程): 0.5, 1, 2, 3, 5…cm 材质:玻璃比色皿--可见光区 石英比色皿--可见、紫外光区
检测器 作用:接收透射光,并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常用检测器: 光电管 光电倍增管 光二极管阵列
光电管分为红敏和紫敏,阴极表面涂银和氧 化铯为红敏,适用625-1000nm波长;阴极 表面涂锑和铯为紫敏,适用200-625nm波长
AsO3 H2
N N HO3S OH OH H2 O3 As N N SO3H
5 影响因素 a 溶液酸度(pH值及缓冲溶液)
影响显色剂的平衡浓度及颜色,改变Δl
吸光光度法习题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10.1。
1 在光度分析中,以1cm的比色皿测量透光率为T,若比色皿的厚度增加一倍,透过率为()A、T/2B、T2C、2T D10.1.2 相同质量Fe3+和Cd2+(Mr(Fe)=55。
85,Mr(Cd)=112.4),各用一种显色剂在同样体积溶液中显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前者用2cm比色皿,后者用1cm比色皿,测得吸光度相同,则两种有色络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ε为()A、基本相同B、Fe3+为Cd2+两倍C、Cd2+为Fe3+两倍D、Cd2+为Fe3+四倍10。
1.3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摩尔吸光系数ε随浓度增大而增大B、吸光度A随浓度增大而增大C、透过率T随浓度增大而增大D、透过率T随比色皿加厚而减小10。
1。
4 Ni(NH3)42+络离子为绿色溶液,其吸收最大的光的颜色为( )A、绿色B、红色C、紫色D、黄色10。
1。
5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吸光度A与浓度C成直线关系B、透光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少C、当透过率为“0”时吸光度为∞D、选用透过率与浓度做工作曲线准确度高10。
1。
6 分光光度计检测器直接测定是( )A、入射光的强度B、吸收光的强度C、透过光的强度D、散射光的强度10。
1.7 某金属离子M与试剂R形成一有色络合物MR,若溶液中M的浓度为1。
0⨯10-4mol/L,用1cm比色皿于波长525nm处测得吸光度A为0。
400,此络合物在525nm处的摩尔吸光系数ε为()A、4。
0⨯10—3 L*mol—1*cm—1B、4.0⨯103 L*mol—1*cm-1C、4.0⨯10-4 L*mol—1*cm—1D、4.0⨯105 L*mol—1*cm—110.1.8 测定纯金属钴中锰时,在酸性溶液中以KIO4氧化Mn2+成MnO4-光度测定,测定试样中锰时,其参比溶液为()A、蒸馏水B、含KIO4的试样溶液C、KIO4溶液D、不含KIO4的试样溶液10。
分析化学(第五版) 第10章 吸光光度法
10.1 概述 10.2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10.3 分光光度计 10.4 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 10.5 光度分析法的设计 10.6 吸光光度法的误差 10.7 常用的吸光光度法 10.8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10.1 概述 吸收光谱 发射光谱 散射光谱 分子光谱 原子光谱
吸光光度法:分子光谱分析法的一种, 吸光光度法:分子光谱分析法的一种,又称分光光 度法, 度法,属于分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 基于外层电子跃迁
e 溶剂 有机溶剂,提高灵敏度、 有机溶剂,提高灵敏度、显色反应速率 f 干扰离子 消除办法: 消除办法: 提高酸度,加入隐蔽剂, 提高酸度,加入隐蔽剂,改变价态 选择合适参比 铬天菁S测 ,氟化铵褪色,消除锆、 钴干扰) 褪色空白(铬天菁 测Al,氟化铵褪色,消除锆、镍、钴干扰 选择适当波长
10.5 光度分析法的设计
2 物理化学因素 非均匀介质 胶体,悬浮、乳浊等对光产生散射, 胶体,悬浮、乳浊等对光产生散射,使实测 吸光度增加, 吸光度增加,导致线性关系上弯 化学反应 离解、缔合、 离解、缔合、异构等 如:Cr2O72-+H2O-=2HCrO4-=2H++2CrO42PAR的偶氮-醌腙式 的偶氮- 的偶氮
根据吸光度的加和性可以进行多组分的测定以及 某些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10.3 吸光光度计
1 分光光度计的组成
读出系统 光源 单色器 样品池 检测器
常用光源
光源 氢灯 氘灯 钨灯 卤钨灯 氙灯 能斯特灯 空心阴极灯 激光光源 波长范围(nm) 185~375 185~400 320~2500 250~2000 180~1000 1000~3500 特有 特有 适用于 紫外 紫外 可见,近红外 紫外,可见,近红外 紫外、可见(荧光) 红外 原子光谱 各种谱学手段
第10章 吸光光度
三苯甲烷类:铬天青S、二甲酚橙等
3.多元络合物:三种或三种以上组分形成的络合物
a.三元混配络合物
由一种金属离子同时与两种不同的配位体形成的三元 配合物。 例: Ti-EDTA-H2O2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比Ti-EDTA 和Ti-H2O2二元配合物的稳定性,分别增强约1000倍和100 倍。 b.离子缔合物 c.金属离子-络合剂-表面活性剂
10.3.2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1.酸度:
a.对显色剂的平衡浓度及颜色的影响; b.影响被测金属离子的存在状态; c.影响络合物的组成;
2.显色剂用量
吸光度A与显色剂用量cR的关系会出现如图所示的几种情 况。选择曲线变化平坦处。
3.显色时间:实验确定 4.显色温度:实验确定 5.溶剂
10.4
吸光光度分析及误差控制
讨论: A总 =A1 + lg2 - lg(1+10-εbc )
(1) = 0; 即: ε1= ε 2 = ε
则: A总 =lg(Io /It)= εbc
(2) ε ≠0 若 ε <0 ;即ε 2< ε
(2) 入射光平行单色且垂直照射;
(3) 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
(4)吸光点之间无相互,无荧光和
化学现象发生
透射比T
透过度T : 描述入射光透过溶液的程度
T = I / I0
吸光度A与透射比T 的关系:
(1) 吸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测定的依据。
It1 、It2分别为λ1、λ2 的透射光强度; ε1、 ε2分别为λ1、λ2的摩尔吸收系数;
因实际上只能测总吸光度A总,故 A总 = lg(I0总/It总 ) = lg[(I01 +I02)/(It1 +It2 )] = lg[(I01 +Io2)/(I01 10 -ε1bc +I02 10 -ε2bc )] 令: ε1 - ε2 = ε ; 设: I01 =I02 A总 = lg(2I01)/It1(1 +10 - εbc ) = A 1 + lg2 - lg(1 +10 - εbc )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该溶液的吸
收曲线。右 图为 K2Cr2O7和 KMnO4溶液
的吸收曲线。
17:19
12
吸收曲线的讨论:
(1)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
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2)不同浓度的KMnO4溶液的光吸收曲线形状
相似,其最大吸收波长不变;
不同物质吸收曲线的形状和最大吸收波长均不相
吸收某些波长的光而让未被吸收的光透射过,即溶
液呈现透射光的颜色,亦即呈现的是它吸收光的互
补光的颜色。
例如,KMnO4 溶液选择吸收了白光中的绿色光
,与绿色光互补的紫色光因未被吸收而透过溶液,
所以KMnO4溶液呈现紫色。
17:19 11
当依次将各种波长的单色光通过某一有色溶液,测量每一 波长下有色溶液对该波长光的吸收程度(吸光度A),然后以波 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到一条曲线,称为
1.方法原理 吸光光度法是借助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根据朗伯-比耳定律确定物质溶液的浓度的方法。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比较法和标准曲线法。
17:19
26
2. 测定方法 a. 比较法 比较法是先配制与被测试液浓度cx相近的标准溶液cs, 在相同条件下显色后,测其相应的吸光度,分别为As和Ax, 根据朗伯—比耳定律:
碳化硅热棒
碳化硅热棒 碳化硅热棒 电磁波发生器
17:19
6
可见光是指眼睛能够感觉到的那一小段光,是电 磁波中一个很小的波段(400 ~ 750nm)。 日常所见的日光、白炽光,都是由红、橙、黄、 绿、青、蓝、紫七种不同波长的光所组成的复合光。
17:19
7
由不同波长的光组成的光称为复合光。 单色光其实只是一种理想的“单色”,实际上常 含有少量其他波长的色光。各种单色光之间并无严格 的界限。 例如黄色与绿色之间就有各种不同色调的黄绿色 。不仅七种单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两种适当颜色的 单色光按一定强度比例混合也可得到白光。这两种单 色光称为互补色。
吸光光度法
如测量某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入 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作图可得一条曲线。即光吸 收曲线或吸收光谱曲线。 比色和分光度法以主要应用于测定试样中微量组分的含量, 它们的特点。 1、灵敏度高。测定试样中1-1C-3%的微量组分。 低至10-4—10-5%的痕量组分。 2、准确度较高。比色法相对误差5—10%,分光光度法 2—5%。对于常量组分的测定,其准确度虽比重法和滴定 法低,但对于微量组分的测定,已能满足要求。 3、应用广泛:几乎所有无机离子和许多有机化合物都可 以直接或间接地用比色,分光光度法测定。 4、操作简便、快速、仪器设备也不复杂。
溶液本身的化学和物理因素引起的偏离(向上吸光轴偏) A==K1[n/(n2+2)]b , n为溶液折光指数。 当被测物质是胶体溶液、乳浊液或是悬浮物质是,入射光通 过溶液后,除一部分被试液吸收外,还有一部分因散射现象 而损失,使透光率减小,因而实测吸光度增加,导致误差。 2、由于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引起偏离 溶液中吸光物质常因离解、 聚合、形成新化合物或互变异构 化学变化而改变其浓度,使溶液的吸光度不与被测物质的总 浓度成正比,因而引起偏离朗伯—比耳定律. *一般认为比耳定律仅适于稀溶液。
Io1==Ia+It+Ir
在吸光光度法中,通过将试样和空白溶液分别放入同样 长度及厚度的吸收池中然后让强度为I01的单色光分别通过 这两个吸收池,再测量其透过光的强度。此时反射光强度 基本上是不变的。但其影响可以互相抵消,故上式简化为:
透过光强度It与入射强度Io之比称为透光率或透光度用T表示。
波动性:指光按波动形式传播,eg光的折射、 衍射、偏振、干涉 光的波长λ 频率ν与速度c关系。 λ·ν=c cm HZ 2.9979×1010cm/s(Vaccum) 粒子性:光电效应就明显地表现其粒子性。 光是由“光微粒子”(光子)所组成。 E=h ν =hc/λ h:普朗克常数6.6256×10-27erg· s ∴不同波长(或频率)的光,其能量不同, 短波的能量大,长波的能量小。
分析化学 第10章 吸光光度法
E分子=E电子+E振动+E转动
.12.
分子内部三种不同运动涉及三种跃迁能级 三种能级跃迁所需能量大小的顺序为 △E电子>△E振动> △E转动
所以需要不同能量(波长)的电磁辐射使它们跃迁, 即在不同的光学区出现吸收谱带: △E电子(1~20eV)对应的是紫外及可见光谱; △E振动(0.05~1eV)对应的红外光谱 △E转动(0.005~0.05eV)
吸收黄色光
.9.
当用频率为 v 电磁辐射照射分子,若电磁辐射的 能量 hv 恰好等于该分子的较高能级与较低能级能量 差△E时,在微观上出现分子由较低能级跃迁到较高 能级;在宏观上则体现在透射光的强度变弱。 物质对光的吸收
h S3 S2 E3 E2
S1
S0
E1
E0
h E 2 E 0
物质对光的吸收满足Plank 条件
吸 光 定 律 A 吸 收 光 谱 C A 或
三 维 谱 图
A max C
17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基础
定性分析基础 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
max ( A) max ( B)
A
B
A
定量分析基础 在一定的实验条 件下,物质对光 的吸收与物质的 浓度成正比。
A
增 大
C
18
10.1.3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波长范围( ,nm) 400-450 450-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600 600-650 650-750
8
10.1.2 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 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物质的颜色与光的关系 光谱示意 完全吸收 复合光 表观现象示意
完全透过
第10章 吸光光度法
普朗克方程将电磁辐射的波动性和微粒性联系在一起。
E h c h
h -普朗克(Planck)常数 6.63×10-34J·s
c -真空中光速 2.99792458×108m/s~3.0 ×108m/s
-波长,单位:m,cm,mm, m,nm,Å
1 m=10-6m, 1nm=10-9m, 1Å=10-10m
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溶液,测其吸光度,以A对λ作
图,得吸收曲线,即吸收光谱。
10
第
不同物质吸收曲线的形状,λmax位置不同。
章
——定性分析
吸 光
最大吸收波长(λmax)—吸光度A最大处对应的波长。
光
度
法
第
10
章
同一物质在同一波长下吸光度A随着浓度的增
吸
大而增大 。
光
光
——定量分析
度
法
❖ 物质的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的关系
E
E2
E1
h
hc
不同物质分子因结
构不同而能级不同,故
各能级间的能级差也不
相同,因而选择吸收的
性质反映了分子内部结
第
构的差异。
章 吸 光 光 度 法
10
10.1.3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朗伯-比尔定律
入射光
I0
It
透射光
b
透射比(透光度) T It I0
第
吸光度
A lg I0 lg 1 lg T
章
② 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
吸 光
③ 吸光质点之间无相互作用(稀溶液) ;
光 度
④ 辐射与物质之间的作用仅限于光吸收过程。
分析化学第10章-吸光光度法
电磁辐射波谱图
• 能 谱:波长很短(小于10nm)、能量大于102eV(如γ射线和X射线) 的电磁波谱,粒子性比较明显,称为能谱。——能谱分析法。 • 波 谱:波长大于1mm、能量小于10-3eV(如微波和无线电波)的电 磁波谱,波动性比较明显,称为波谱。——波谱分析法。 • 光学光谱:波长及能量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电磁波谱,通常借助 于光学仪器获得,称为光学光谱。——光谱分析法。 • 复合光:物质发出的光,是包含多种频率成分的光。 • 单色光:光谱分析中,常常采用一定的方法获得只包含一种频率 成分的光(单色光)来作为分析手段。 • 单色性:单色光的单色性通常用光谱线的宽度(或半宽度)表示。
波长范围/nm
400-450 450-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600 600-650 650-700
物质颜色和吸收光颜色的关系
(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CuSO4溶液为何只吸收黄色光?)
当一束光照射到某物质或其溶液时,组成该物质的分子、 原子或离子与光子发生 “碰撞”,光子的能量就转移到分子、 原子上,使这些粒子由最低能态(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 (激发态): M + hυ → M* 这个作用叫物质对光的吸收。 分子、原子或离子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仅当照射光
分子光谱——气态或溶液中的分子---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 能级跃迁 --- 发射或吸收的是一定频率范围的电磁辐 射组成的带状光谱。 分子光谱有三个层次: 转动光谱-反映分子纯转动能级跃迁引起的转动能量的变化。 分子转动能量小于 0.05 eV ,相当于远红外光的能 量,在远红外波段。 振动光谱-反映分子纯振动能级跃迁引起的转动能量的变化。分 子振动能量为0.05-1.0 eV,位于中红外波段。 电子光谱-反映分子纯电子能级跃迁引起的转动能量的变化。分 子转动能量小于 1.0-20 eV ,位于可见或紫外光波段。 固体光谱——炽热的固体物质及复杂分子受激后---发射出波长范 围相当广阔的连续光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光光度计
7
分光光度计
8
75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2450/2550
9
(1)光源
要求:足够的发光强度,各波段光强分布均匀、稳定,能在较宽的光谱 区内提供连续辐射。
可见区,用白炽灯光源。钨丝灯(6-12v)360-800nm 碘钨灯320-2500nm
(2)单色器
用来将光源发出的连续光谱分解为单色光 棱镜(光的折射原理)玻璃、石英
15
小结 一、公式
E h
hc
A= κ bc
I0 A lg lg T It S M k
二、光的色散与互补色光
16
同学们好!
上课了!大家安静!
1
10.3 光度分析的方法和仪器
1、目视比色法
定义:肉眼比较溶液颜色以确定物 质 含量 方法原理(右图) 优点:仪器简单,操作简便,灵敏度 高 缺点:准确度不高,标准系列不能久 存
标准系列
未知样品
2、吸光光度法
利用光电效应,测量透过光的强度, 以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 方法原理(下页图示)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Jasco-UV/VIS UV-2450/2550 760CRT 单波长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0.575
光源
单色器
检测器
显示
吸收池
4
单波长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光束分裂器
光源 单色器
比值
吸收池
检测器
显示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显示器
5
光源
单色器
样品室
检测器
显示
6
光栅(光的衍射和干涉原理)分辨率高,波长范围宽
滤光片(80年代,581-G光电比色计)
(3)吸收池(拿毛面)
玻璃-可见区;石英-紫外区
(4)检测器:将透过光转化为电信号进行测量
光电管、光电倍增管、硒光电池(72型、581-G)
(5)合光分解成单色光并可从中选出一
2
0.575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显示器
特点:①准确度较高 ②利用吸光度的加和性进行多组分同时测 定 ③测定范围广(可见、紫外) 3、分光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
分光光度计 测物质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计 按波长分
红外分光光度计 -用于结构分析
3
可见分光光度计
按光束分
单光束分光光度计 722、721、723、752
13
4. 检测系统
将光强度转换成电流来进行测量。光电检测器。
要求:对测定波长范围内的光有快速、灵敏的响应,
产生的光电流应与照射于检测器上的光强度成正比。 (1)光电管
14
(2)光电二极管阵列
光照射
电容器 充电
再次充电 测量周期
电容器 放电
电容器再次充电的电量与每个二 极管检测到的光子数目成正比, 而光子数又与光强成正比。通过 测量整个波长范围内光强的变化 就可得到吸收光谱。
任意波长单色光的光学系统。
①入射狭缝:光源的光由此进入单色器;
②准光装置:透镜或
返射镜使入射光成为 平行光束; ③色散元件:将复合 光分解成单色光;棱镜
或光栅
11
光栅
12
3. 样品室
样品室放置各种 类型的吸收池(比色皿) 和相应的池架附件。吸 收池主要有石英池和玻 璃池两种。在紫外区须 采用石英池,可见区一 般用玻璃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