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合集下载

《2024年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2024年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于能效的追求,供能系统成为了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所探讨的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通过无线的传输和转换技术,解决了传统供电系统的一些难题,特别是针对一些高要求场景下(如航空航天、精密机械等)的应用需求。

本部分将首先对这一系统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阐述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二、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设备都趋向于无线化、小型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应运而生。

该系统采用非接触式的能量传输方式,具有安全、稳定、无接触损耗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对设备进行无线供电。

此外,该系统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医疗设备、工业自动化设备等。

因此,对这一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原理与结构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主要由能量发射端和接收端两部分组成。

发射端负责将电能转换为电磁波或磁场能量,而接收端则通过感应原理将接收到的能量转换为电能。

这一过程无需物理接触,因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具体来说,该系统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能量发射端:采用高效的电能转换技术,将电能转换为高频电磁波或磁场能量。

这一过程涉及到电力电子学、电磁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2. 能量传输:利用无线的传输方式,使电磁波或磁场能量能够以一定的速度传递到接收端。

在这一过程中,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尤为重要。

3. 能量接收与转换:接收端通过感应原理接收到的能量,并利用整流技术将其转换为直流电(DC),为设备提供电源。

此外,该系统还包括对电能的进一步处理和调节等部分,以确保输出电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四、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方法与实验结果为了深入研究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了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其次,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性能;最后,通过实际实验,对系统的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和评估。

基于SG3525的非接触式小功率电能传输系统设计

基于SG3525的非接触式小功率电能传输系统设计
关键词 非 接 触 ;S G 3 5 2 5 ;电 能传 输
中图分类号
T M 7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Fra bibliotek1 0 0 7— 7 8 2 0 ( 2 0 1 4 ) 0 2— 0 5 8— 0 4
De s i g n o f Co n t a c t l e s s Lo w- p o we r Po we r Tr a ns f e r S y s t e m Ba s e d o n S G3 5 2 5
Abs t r a c t S G3 5 2 5 i s a t y p e o f mo n o l i t h i c i n t e g r a t e d P W M c o n t r o l c h i p . T h e s y s t e m i s d e s i g n e d wi t h S G3 5 2 5 a s c o n t r o l c o r e, a n d a s t a n d - a l o n e p r o t o t y p e o f c o n t a c t l e s s l o w— p o we r p o we r t r a n s f e r s y s t e m p o s s e s s i n g t h e o v e r — c u r r e n t
( 杭州 电子科技大学 新型 电子器件与应用研究所 ,浙江 杭州
摘 要
3 1 0 0 1 8 )
S G 3 5 2 5是 一 款 单 片 集 成 P WM 控 制 芯 片 。 文 中 以 S G 3 5 2 5为 控 制 核 心 ,运 用 高 频 逆 变 、 软 开 关 和 电 容 补

高效率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

高效率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

高效率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力传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的电力传输方式主要基于导线输电,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需要大量的电缆、存在电力损耗、难以在某些环境中布线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系统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一种高效率的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系统采用了电磁感应的原理,通过电磁场的耦合实现电能的传输。

这种方式不需要直接接触导线,因此可以避免电线的插拔和磨损,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首先,设计一个高效率的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系统,需要选择合适的电磁感应方案。

常见的电磁感应方案有谐振式和非谐振式两种。

谐振式电磁感应系统通过调节电容和电感器的组合来达到谐振,提高传输效率;非谐振式电磁感应系统则利用功率与电压的法则实现电能的传输。

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电磁感应方案是关键。

其次,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功率传输的效率。

高效率的功率传输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提高系统的效能。

为了实现高效率的功率传输,需要合理设计传输装置的结构。

传输装置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两部分,发射端通过电源和适当的电路将电能转换为高频交流电能,然后通过发射线圈产生电磁场。

接收端则通过接收线圈接收电磁场,并将电能转换为可用的直流电能。

在设计传输装置的结构时,需要考虑线圈的尺寸、电路的匹配和功率的传输效率等因素。

另外,为了保证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的安全性,还需要考虑防止电磁泄漏的问题。

电磁泄漏可能对周围的电子设备和人体产生干扰和危害。

为了防止电磁泄漏,可以采用合适的屏蔽材料和结构,在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设置屏蔽层,减少电磁泄漏的概率。

此外,还可以在发射端和接收端设置电磁屏蔽装置,进一步减少电磁泄漏。

最后,设计非接触式电力传输系统需要考虑实际应用和成本。

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可扩展和灵活的系统,满足不同场景和功率需求的要求。

同时,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成本,包括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等。

应用于自行小车的非接触供电实验系统研发

应用于自行小车的非接触供电实验系统研发
(2)进一步的工作
通过本项目的实现将实现以下目标:
完成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总体设计,包括原边和副边两大部分。
在完成整流滤波电路的基础上,进行高频逆变电路部分、谐振补偿电路及分离变压器原边线圈部分的设计和开、进一步改进与提高;
可靠性测试与研究;
系统试运行。
(三)组织实施
本项目将主要由项目承担人自主负责,指导教师在关键环节予以指导。项目组将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项目负责人将负责项目总体设计、任务分解、计划制定、进度控制、项目检查等工作。
项目组成员按照分工的内容独立完成相关研究开发工作,并按照总体进度要
求,及时提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报告。
(四)过程管理
(2)研究项目
非接触供电(Contactless Power Supply, CPS),也称为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nductive Coupled Power Transmission, ICPT)技术,是指输电线路和负载方在没有电气连接和物理接触,甚至它们之间还有相对运动的情况下,实现电能的传输。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理论依据是电磁感应原理。该技术利用现代电力电子能量变换技术、磁场耦合技术,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和微电子控制技术,实现能力从静止设备向可运动设备的感应电能传输。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具体解决方案是利用气隙变压器来实现电能的非接触传输。常规变压器的原、副边线圈绕在共同的闭合的铁芯上,虽然磁路耦合系数很高,但原、副边线圈不能相对运动。而CPS变压器的原边绕组可安置在输电轨上,延伸为很长的环线,副边线圈绕在围着原边绕组可以移动的开口铁芯上。其原、副边之间通过电磁感应实现电能传输,因气隙导致的耦合系数的降低由提高原边输入电源的频率加以补偿。正是这种结构,使得非接触供电与传统方式相比有以下优点:供电系统和负载之间无任何接触,无摩擦,易维护。

《2024年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2024年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普及,人们对设备的供电方式和供电效率要求也日益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应运而生,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应用领域以及发展前景,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基本原理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能量传输和转换的供能系统。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磁场耦合,将电能从电源端传输至负载端,实现非接触式供电。

该系统主要由电源模块、发射模块、接收模块和负载模块等部分组成。

其中,电源模块提供稳定的电能,发射模块将电能转换为磁场能量,接收模块通过感应磁场将能量转换为电能,为负载模块提供动力。

三、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技术特点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具有以下技术特点:1. 无需物理接触:系统通过磁场耦合实现能量的传输和转换,无需物理接触,有效避免了传统供能方式中的接触磨损和连接不良等问题。

2. 传输效率高:系统采用电磁感应原理,具有较高的能量传输效率,可满足小功率设备的供电需求。

3. 安全性好:系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可有效防止触电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4. 应用范围广:系统适用于各种需要非接触式供电的设备和场景,如医疗设备、工业自动化设备、智能家居等。

四、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应用领域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医疗领域,该系统可应用于医疗器械的供电,如手术器械、监护仪等;在工业领域,该系统可用于自动化设备的供电,如机器人、传送带等;在智能家居领域,该系统可实现智能家居设备的无线供电,如智能灯具、智能门锁等。

此外,该系统还可应用于军事、航空等领域,为设备的供电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解决方案。

五、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

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是一种将电能从发电源传输到接收器而无需使用传统有线电缆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电磁感应、电磁辐射、电磁波传播等方式将电能传输到需要的地方,实现无线供电。

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并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应用。

目前,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避免电线绕道安装: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可以避免传统有线电缆的繁琐安装,尤其对于一些难以布线的场合非常适用,比如高速公路、铁路、建筑物外墙等。

通过将发电器件安装在地面或上方,可以直接通过电磁波将电能传输到需要的设备,实现无线供电。

2.无线充电技术: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在无线充电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发电源和接收器件,并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传输给无线充电设备,可以实现手机、电动汽车、无线耳机等设备的无线充电。

这种技术方便实用,为用户提供了更多便利。

3.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在电动汽车充电领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在停车位地面或停车库顶部安装无线充电设施,可以实现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

这种技术能够提高电动汽车的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并减少用户操作的复杂性。

4.医疗器械领域: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也较为广泛。

比如,通过将发电源和接收器件安装在医疗设备内部,可以实现对植入体、外科器械等的无线供电。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医疗设备的灵活性和便携性,并减少患者的痛苦。

尽管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在以上几个领域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解决。

首先,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在长距离传输方面仍面临着较大的能量损耗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其次,对于大功率设备来说,非接触式传输技术的效果尚不明显。

此外,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还面临着安全和环境问题的挑战,如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能源的浪费等。

总结而言,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无线供电技术,已经在一些特定领域得到了应用。

非接触式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原理分析与设计

非接触式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原理分析与设计

非接触式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原理分析与设计非接触式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原理分析与设计摘要:给出了非接触式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的基本原理,讨论了影响系统电能传输的关键因素。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对原副边进行了补偿设计,提高电能传输效率和减小供电电源的电压电流定额。

并对系统稳定性和可控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给出非接触式松耦合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

关键词:非接触式;感应电能传输;松耦合;系统设计引言接触式电能传输通过插头—插座等电连接器实现电能传输,在电能传输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

但随着用电设备对供电品质、安全性、可靠性等要求的不断提高,这一传统电能传输方法所固有的缺陷,已经使得众多应用场合不能接受接触式电能传输,迫切需要新颖的电能传输方法[1]。

在矿井、石油钻采等场合,采用接触式电能传输,因接触摩擦产生的微小电火花,就很可能引起爆炸,造成重大事故[2]。

在水下场合,接触式电能传输存在电击的潜在危险[3]。

在给移动设备供电时,一般采用滑动接触供电方式,这种方式在使用上存在诸如滑动磨损、接触火花、碳积和不安全裸露导体等缺陷[4][5]。

在给气密仪器设备内部供电时,接触式电能传输需要采用特别的连接器设计,成本高且难以确保设备的气密性[6]。

为了解决传统接触式电能传输不能被众多应用场合所接受的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新颖的电能传输方法。

于是,非接触式感应电能传输应运而生,成为当前电能传输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

本文首先给出了这种新颖电能传输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影响系统电能传输的关键因素;接着围绕着提高系统电能传输效率和减小供电电源的电压电流定额的要求,针对不同应用场合,对原副边进行了相应的补偿设计;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给出非接触式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

1非接触式感应电能传输系统非接触式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由原边电路和副边电路两大部分组成。

非接触电能传输实现方案综述

非接触电能传输实现方案综述

展 开对 于远 距 离 无 线 传 输 电能 的 研 究 。但 是 ,经 过 近 百 年 的 Y a s k a wa电气 公 司 于 2 0世 纪 八 十 年 代 联合 提 出来 的 , 到 了九 发 展 ,无 线 电能 传 输 的应 用 还 主 要 停 留于 军 事 领 域 。但 与 此 十 年 代 初 期 ,新 西兰 奥 克 兰 大 学 电子 电 气 工程 系 电力 电子 学 相比, 信 号 的 无线 传 输 技 术 在 几 十 年 内得 到 突 飞 猛 进 的发 展 。 研究中心 以P r o . B O y s 为 中 心 的课 题 小 组 开 始 对 其 展 开研 究 , பைடு நூலகம் 现 在 无 线通 讯 网络 几 乎 已覆 盖 世 界 的每 个 角 落 ,进 入 人 类 的 并 将 其 正 式 定名 为感 应 耦 合 电能 传 输 技 术 ( I n d u c t i v e l y C o u p - 每 个 家庭 。在 解 决 信 号 的 无 线 传输 问题 后 , 近年来, 无 线 电能 l e d P o w e r T r a n s  ̄r , 简称 I C P T ) , 即变 压 器 松 耦 合 非 接 触供 电。 传 输 问题 又重 新 得 到 世 界 科 技 工 作 者 的广 泛 关 注 。 在这之后, P r o . B o y s 及 他 所 领 导 的 课 题 小 组对 感 应 耦 合 电能 传 输 技 术 进 行 了 一系 列 的深 入 研 究 ,系 统 地探 索 了谐 振 技 术
Wi r e l e s s P o we r C o n s o r t i u m, 简 称 美国P o w e r C a s t 公 司利 用 这 一原 理 开 发 了 一款 充 电器 , 可 为 各 组 织 一 一 无 线 充 电 联 盟 ( 种 电子 产 品充 电或供 电 , 诸如手机、 MP 3随身 听 、 温 度 传感 器 、 WP C) 在 北 京 宣布 将 Qi 无 线 充 电 国 际标 准 率 先 引入 中 国。 信 助 听器 ,甚 至 汽 车 零 部件 和 医疗 仪 器 。整 个 系 统 主 要 包 含 了 息 产业 部通 信 电磁 兼 容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中 心也 加 入 该 组 织 。可 两个部件 , 称为 P o we r C a s t e r 的 发 射 器模 块 和 称 为 P o w e r H a r — 见无线充电具有很好 的市场前景,相信很快就会进入 日常生 v e s t e r 的接 收 器 模 块 , 前 者 可 插 入 在插 座 上 , 后 者 则 嵌 入 在 电 活 。本 文为 适 应 非 接 触 电池 的 发 展 奠 定 了基 础 。 子产 品 上 。该 充 电器 的微 型 高 效接 收 电路 ,可 以捕 捉 到 从墙 壁 弹 回 的无 线 电波 能 量 ,在 随 负载 作 出调 整 的 同时 保 持 稳 定 参 考 文 献 的 直流 电压 实 现 将 无 线 电波 转 化成 直流 电 ,在 约 5米 范 围 内 为 不 同 电子 装 置 的 电池 充 电。

《2024年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2024年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逐渐成为各领域研究的热点。

该系统利用非接触方式为设备提供能源,不仅具有安全、稳定、无接触等优点,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研究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及实际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二、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基本原理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主要由能量发射端和能量接收端两部分组成。

能量发射端通过电磁场、超声波或激光等非接触方式将能量传输至能量接收端,能量接收端将接收到的能量转换为电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为设备提供动力。

其中,电磁场作为能量传输的主要方式,其原理是通过磁场耦合将电能转换为磁场能,再由磁场能转换为电能。

该过程中,能量传输的效率与磁场强度、频率、传输距离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性能特点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 安全性高:非接触式供能方式避免了因接触而产生的火花、短路等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2. 稳定性好:该系统通过磁场耦合传输能量,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稳定性好。

3. 传输距离可调:通过调整磁场强度和频率,可实现不同距离的能量传输。

4. 应用范围广:该系统适用于各种小型设备、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场景。

四、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实际应用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在各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智能家居中,可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家居设备的供电等;在医疗领域,可用于植入式医疗设备的供电等;在工业领域,可用于小型机器人、无人机的供电等。

此外,该系统还可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为相关设备提供安全、稳定的能源。

五、研究展望未来,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将朝着更高效率、更远传输距离、更广泛应用等方向发展。

具体而言,研究人员将进一步优化系统结构,提高能量传输效率;探索新的能量传输方式,如激光、微波等;同时,将深入研究该系统的应用领域,拓展其应用范围。

小型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设计与实现

小型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设计与实现

小型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设计与实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

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并实现一种小型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将详细阐述这种装置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通过空间磁场或电磁波来传输能量的技术。

与传统的有线电能传输方式相比,无线电能传输具有很多优点,比如便捷性、安全性和环保性。

因此,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电动汽车、智能家居和医疗设备等。

在小型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和硬件实现。

电路设计是整个装置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功率放大电路和振荡电路的设计。

在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到放大器的增益、效率和线性度等因素,同时还需要对电路进行必要的测试和优化。

软件设计主要是指对装置的控制程序进行编写,包括对功率放大电路的控制、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等方面。

硬件实现是指在电路板和元器件的选择、布局和连接等方面进行实际操作。

在实现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电路板的布局不合理、元器件的损耗过大以及电磁干扰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优化电路板的布局、选择低损耗的元器件和增加电磁屏蔽等措施。

最终,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小型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研制。

这种小型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比如,它可以应用于无线充电领域,为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提供便捷的充电方式;还可以应用于医疗设备领域,为植入式电子设备提供持续的电能供应。

这种装置还可以应用于智能家居、工业生产和军事等领域。

它的实现不仅提高了设备的便携性和安全性,还为很多新兴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小型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设计与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种装置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

我们也期待这种装置在未来能够实现更高的能量传输效率和更广的应用范围,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2024年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2024年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非接触供能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开发。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以其独特的特点,如高效率、无接触性、安全性好等,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工业生产、医疗设备、汽车等。

本文将针对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分析其性能特点、应用场景以及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二、系统概述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是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供能方式。

系统主要由旋转发生器、电源和接收装置等部分组成。

旋转发生器通过旋转磁场产生能量,电源负责提供能量给接收装置,接收装置则将磁场中的能量转换为电力,以供设备使用。

该系统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便于安装等优点。

三、系统性能特点1. 高效性: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能够将磁场中的能量高效地转换为电力,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2. 无接触性:该系统无需与设备直接接触即可进行能量传输,避免了因接触而导致的磨损和损坏。

3. 安全性好:由于采用非接触式传输方式,减少了因触电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4. 灵活性高:该系统可应用于各种形状和大小的设备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四、应用场景分析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在工业生产中,该系统可用于驱动各种小型设备和传感器,如流水线上的检测设备、机器人等。

在医疗设备中,该系统可用于为医疗仪器提供电力,如心电图机、监护仪等。

此外,该系统还可应用于汽车领域,为车载设备提供电力支持。

五、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尽管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系统的传输效率受磁场强度和距离的影响较大,导致能量损失较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优化磁场设计、提高电源效率等措施。

其次,系统的稳定性有待提高,易受外界干扰。

针对这一问题,可采取增加屏蔽措施、优化控制系统等方式进行改进。

六、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为了验证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性能特点和应用效果,我们进行了相关实验。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供能系统在各种应用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供能方式,其具有高效、安全、稳定等优点,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应用场景及发展趋势。

二、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基本原理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实现能量的传输与转换。

该系统通过非接触的方式,利用磁场进行能量的传递,从而实现设备的旋转运动。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磁场产生:通过电源驱动的线圈产生磁场。

2. 能量传输:磁场通过空间传播,将能量传输至接收端。

3. 感应电流:接收端线圈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感应电流。

4. 旋转运动: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与系统内力矩共同作用,使设备实现旋转运动。

三、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性能特点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具有以下性能特点:1. 高效性:系统采用非接触式能量传输方式,减少能量损失,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2. 安全性:系统无直接接触,可避免因接触不良、短路等问题导致的安全隐患。

3. 稳定性:系统采用闭环控制方式,可实时监测能量传输状态,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4. 灵活性:系统适用于多种设备,可实现不同场景下的能量供应。

四、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应用场景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1. 医疗设备:如手术器械的驱动、医疗仪器的辅助等。

2. 工业自动化:如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设备的驱动与控制。

3. 智能家居:如智能门锁、智能家居设备的无线供电等。

4. 航空航天:如卫星、无人机等设备的能源供应。

五、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 高效率化:通过优化系统结构、提高材料性能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2. 微型化: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系统将逐渐向微型化方向发展,满足更多应用场景的需求。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能源的利用和传输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传输方式,其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原理、设计、应用及其潜在的研究方向。

二、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原理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主要依赖于电磁感应原理实现能量的非接触传输。

系统主要由供电端和受电端两部分组成,供电端通过电磁场产生能量,受电端通过感应磁场接收能量,从而实现能量的非接触传输。

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传输效率高等优点。

三、系统设计与实现1. 供电端设计:供电端主要包括电源、电磁转换器等部分。

电源为系统提供稳定的电能,电磁转换器将电能转换为高频磁场能,为受电端提供能量。

设计时需考虑电源的稳定性、电磁转换器的转换效率等因素。

2. 受电端设计:受电端主要通过感应磁场接收能量,并转换为电能供设备使用。

设计时需考虑感应磁场的强度、接收效率等因素,以保证能量的稳定传输。

3. 系统实现:系统实现过程中需考虑各部分的协调工作,包括电源的供电、电磁转换器的转换、受电端的接收等。

同时,还需对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四、应用领域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工业领域,可用于设备的无线供电、机器人供电等;在医疗领域,可用于医疗器械的无线供电、医疗设备的能源补给等;在生活领域,可用于智能家居的能源供应、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等。

此外,该系统还可应用于军事、航空等领域,为设备的能源供应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五、潜在研究方向1. 提高传输效率:通过优化电磁转换器的设计、提高感应磁场的强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

2. 增强系统稳定性:研究如何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保证能量的稳定传输等方面的技术,以适应更复杂的应用环境。

3. 拓展应用领域:探索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如无人驾驶、物联网等,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2024年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2024年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能源的获取和利用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供应方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逐渐成为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研究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原理、设计、实现及其应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概述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的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供电端、接收端以及连接两者的磁场耦合装置组成。

在系统中,电能通过磁场进行传输,实现供电端与接收端的非接触旋转式供能。

该系统具有传输距离短、功率损失小、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原理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原理。

在供电端,通过交流电源产生交变磁场;在接收端,通过磁场耦合装置接收磁场能量并转换为电能。

通过调整供电端的电流频率和强度以及磁场耦合装置的参数,可以实现对接收端电能的控制和传输。

四、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设计及实现1. 系统设计: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需根据实际需求确定系统的性能指标,如传输功率、传输距离等。

然后,根据性能指标进行电路设计、磁场耦合装置设计以及机械结构设计等。

2. 电路设计:电路设计是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关键部分。

在设计过程中,需考虑电源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等因素,确保电路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

3. 磁场耦合装置设计:磁场耦合装置是实现能量传输的关键部件。

在设计过程中,需考虑磁场的分布、磁通量的变化等因素,确保磁场的传输效率。

4. 机械结构设计:机械结构设计是实现系统整体稳定性的关键。

在设计过程中,需考虑系统的安装、维护等因素,确保系统能够方便地安装和维护。

五、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应用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非接触式智能电能计量系统设计与实现

非接触式智能电能计量系统设计与实现

非接触式智能电能计量系统设计与实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智能电能计量系统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中。

非接触式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发展。

在家庭和商业用电中,非接触式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可以更方便、更准确地计量电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电费服务。

因此,本文将探讨非接触式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非接触式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非接触式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基于无线传感器技术,监测电器设备的用电情况,实现电量计量,具有传感器布置方便、使用安全、数据的精度高等优点。

基本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非接触测量电流:传感器通过磁场感应原理,检测电路中的电流值,并将其转化为能够被计算机读取的数字信号。

2. 检测电压:非接触式智能电能计量系统采用电容式或电感式结构,检测电路中的电压值,并转换为机器可以读懂的数字信号。

3. 计算功率:将采集的电流信号和电压信号进行处理,通过计算来得到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等参数。

4. 计量电量:得到功率后,通过对时间的积分就可以得到电能的使用量。

5. 反馈数据:将采集的数据反馈到联网的电能管理中心以便管理和分析。

二、非接触式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设计和实现1. 系统结构设计非接触式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系统结构主要分为三层: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和数据处理层。

数据采集层是生产数据的源头,主要通过无线采集电流和电压的信号;数据传输层是数据的传输通道,将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传输到数据中心;数据处理层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中心,对于不同的业务需求,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分析。

2. 硬件设计硬件部分由如下模块组成:单片机、LCD显示模块、无线模块、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电源模块、晶振。

其中,单片机是非接触式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核心控制部件,负责采集电压、电流等信号,并实现数据处理和计算。

LCD显示模块用于在系统的采集端展示当前实时电量、电费等信息,方便用户对电能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能源的利用和传输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在各个领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该系统以非接触方式为设备提供能量,既能够降低设备的磨损和能耗,又能够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原理、设计、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原理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主要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能量的传输和供给。

系统主要由电源、发射器、接收器和负载设备等部分组成。

其中,电源为系统提供稳定的电能,发射器将电能转换为磁场能,并通过空间传播将磁场能传输至接收器。

接收器再将磁场能转换为电能,为负载设备提供能量。

三、系统设计与实现(一)系统设计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如传输距离、传输效率、稳定性、安全性等。

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电源、发射器、接收器和负载设备的选型和配置,以及系统的整体布局和结构。

(二)发射器设计发射器是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关键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系统的传输效率和稳定性。

发射器应采用高性能的电磁材料,以降低能耗和提高传输效率。

同时,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发射器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电磁辐射和热效应等问题。

(三)接收器设计接收器是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另一关键部分,其作用是将接收到的磁场能转换为电能。

接收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到转换效率、稳定性以及与负载设备的匹配性等问题。

此外,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接收器的设计和制造过程还需要遵循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

四、应用领域及案例分析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航空航天等。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应用案例:(一)智能家居领域在智能家居领域,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可以用于为智能灯具、智能门锁等设备提供能量。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范文

《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于新型能源和动力系统的需求愈发强烈。

在众多供能系统中,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因其高效、便捷和低耗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篇论文将对该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二、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基本原理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非接触方式为设备提供动力的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电源、发射器、接收器和负载四部分组成。

其中,电源为发射器提供电能,发射器将电能转化为电磁场能并传递给接收器,最后由接收器将接收到的电磁场能转换为电能供给负载使用。

三、系统设计与构成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诸多因素,包括功率传输、信号稳定性和效率等。

主要包含以下构成部分:1. 发射器:将电源提供的电能转换为强电磁场能。

它由电源模块、磁耦合模块和天线模块等部分组成。

2. 接收器:用于从强电磁场中获取能量,并将其转换为电能供给负载使用。

接收器主要由接收线圈、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等部分组成。

3. 控制系统:负责整个系统的控制与协调,包括信号的收发、功率的调节等。

四、系统应用与优势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智能家居、医疗设备、工业自动化等。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便捷性:无需物理连接即可实现能量的传输,大大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

2. 高效性: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进行能量传输,具有较高的能量传输效率。

3. 安全性:避免了因物理连接而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

4. 通用性:适用于多种设备,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五、研究进展与挑战目前,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已经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仍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克服,如能量传输距离、传输速度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抗干扰能力的增强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正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期在未来取得更大的突破。

六、结论总之,小功率非接触旋转式供能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供能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的开题报告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的开题报告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电能传输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应方式,传统的电能传输方式往往采用有线方式,即将电能通过电缆等有线方式传输至接收端。

这种方式虽然传输效率高,但存在漏电、短路等隐患,而且需要维护和更换的成本也比较高。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是指将电能通过空气等非接触方式传输至接收端,不需要直接接触到有线设备。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传输效率,还能减少维护和更换的成本,在一些环境复杂或者安装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具有优势。

因此,非接触式电能传输在家庭、工厂和公共场所等地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原理、结构和特点,分析其优缺点及应用前景,为新能源的发展和智能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1.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原理和结构,包括电源端、传输介质和接收端;2.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如在智能家居、工业机械和电动车等领域的应用;3.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如电磁波干扰、电能损耗和安全问题等;4.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验验证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同时结合实验方法验证其可行性和可靠性。

五、研究意义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是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其具有节能、环保、安全、便捷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工业机械和电动车等领域。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原理和应用,为其优化和推广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促进新能源的发展和智能化建设的进步。

同时,本研究还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电能传输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
Zi 为次级反映到初级的等效阻抗;L 为初级电感 L1 与附加电感 L2 之和 图 4 互感模型及等效电路
为简化分析,根据正弦等效原理,将变换器次级
整流滤波电路等效为交流电阻:
RL=
8 π2
Ro
(1)
则次级阻抗为:
Zs=jωL2+
1 jωCs+1/RL
(2)
由变压器的互感原理易得次级折算到初级的阻
高的 di/dt 和 du/dt,从而产生大量电磁干扰。 谐振软
图 3 示出设计的系统主电路拓扑结构。 电路以 开关通过在开关电路中增加很小的电感、 电容等谐
耦合器为界将电路分为发送和接收两部分。 前者包 振器件,在器件开关过程中引入谐振过程,使电压和
括:输入变压器 T,其初级接交流电网;整流滤波电 电流无重叠,并使瞬时功率降为零。 另外,由于感应
瓦特计测得。 由实验参数可见,在输入电压较低(15 V) 时, 采用谐振式逆变器即可得到很大的初级电流 (2.33 A)。 设计的罐状耦合器在频率为 56.4 kHz,气隙 为 7 mm 时,耦合系数达到了 0.415,初、次级电压传 输比达到了 77.8%,样机的整体效率达到了 56.7%。 由此证明,增大输入电压,减小高频整流模块的能量
路用于获得直流电压; 高频逆变电路用于给耦合器 耦合器漏感较大, 因此可利用串联谐振将该漏感作
初级绕组提供高频交流电流。后者包括:整流滤波电 为谐振电路中谐振电感的一部分参与谐振过程 (如
路用于将耦合器输出的交流电压变换成直流电压, 图 3 主电路拓扑所示),从而解决漏感带来的开关管
供直流负载使用; 输出显示部分用于指示电路的输 开关应力大、占空比丢失等问题,同时降低开关管的
抗为:
Zi=
ω2M2RL (ωL2)2+(1-ω2L2Cs)2RL2

j
ω3M2[L2+(1-ω2L2Cs)CsRL2] ω2L22+(1-ω2L2Cs)2RL2
(3)
当角频率满足 ω=1/姨L2Cs 时,初级等效阻抗为:
Zi=
M2RL L22
- jωM2 L2
(4)
电源侧输入阻抗为:
Zin=
M2RL L22
图 2 基于高频逆变的系统构成图
49
第 43 卷第 1 期 2009 年 1 月
电力电子技术 Power Electronics
Vol.43 No.1 January,2009
方案①由于高频振荡电路的输出功率很小,必 0.5 mm 的漆包线,初级绕制 15 匝,次级 16 匝。
须经高频功率放大器加以放大。 而高频功率放大器 4 功率变换部分的设计
出状态。 电路中,耦合器的初级和次级是可分离的, 开通和关断损耗,以大大减小电流高次谐波,降低铁
这与开关电源中的变压器有着本质区别。
心及线圈的涡流损耗,改善输出电流品质,对提高非
接触能量传输系统的整体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4.2 谐振元件参数的计算
针对图 3 所示的拓扑结构,其互感模型及初级
等效电路如图 4 所示。
为了减小装置体积,提高系统的功率密度,必须 要提高磁场的频率。主要有两种方案获得高频信号: ①由高频振荡电路产生高频信号, 再经过高频功率 放大产生初级输入信号,系统构成如图 1 所示;②基 于 PWM 技术, 采用高频逆变方式将直流信号逆变 成高频信号提供给初级输入,系统构成如图 2 所示。
图 1 基于高频功放的系统构成图
第 43 卷第 1 期 2009 年 1 月
电力电子技术 Power Electronics
Vol.43 No.1 January,2009
小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赵 彪, 冷志伟, 吕 良, 陈希有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4)
摘要:根据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实际应用,提出了该类系统的设计原则,并讨论了两种具体实现方案。 针对以高
入电压 15 V,直流输出电压 30.3 V,负载 60 Ω,系统 输 出 功 率 15.3 W;耦 合 器 电 压 比 77.8%,耦 合 系 数
到最好的实验效果。
0.415,整体效率 56.7%。 其中系统输入功率由 D26-W
5 样机实现及性能测试
实现了一套完整的样机,变压器为 10 W,3 路, 工 频 整 流 桥 型 号 D4SB60, 高 频 整 流 管 型 号 FR307ZG,开 关 管 型 号 IRG4PC50U, 关 联 二 极 管 型 号 FR307ZG,控制芯片型号 SG3525AN,驱动芯片型 号 IR2110710P。 在罐状铁氧体耦合器气隙为 7 mm,
+j ω2LL2Cr-ω2M2Cr-L2 ωCrL2
(5)
令上式虚部为零即发生串联谐振,求得谐振时
的电容为:
Cr=
L2 ω2(LL2-M2)
(6)
根据 ω=1/姨L2Cs 和式(6),在气隙 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 mm 时 ,
小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取 频 率 为 56.4 kHz,可 得Cs=0.187 μF,Cr=0.241 μF, 实验过程中以计算值为参考不断进行调整, 直到达
体积庞大,电路复杂,调试过程繁琐,功耗大,并且容 4.1 采用谐振软开关的必要性分析
易产生严重的高频干扰。 方案②基于 PWM 控制技
目前,全桥逆变技术主要有 PWM 硬开关和谐振
术,采用高频逆变将直流电直接逆变成高频交流电, 软开关两种技术。 PWM 硬开关在开关管开关工作时
电路的体积小、效率高,输出信号的占空比、频率等 随着频率的提高,开关损耗会变大。 而且,硬开关技
易于控制。其能量直接由电网整流后提供,系统功率 术无法避免在电路中产生高次谐波, 导致逆变回路
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 在此,根据 2.1 节所述设计原 电流中的高次谐波分量增加, 感应耦合器的铁损也
则,选用方案②的系统构成来进行样机设计。
随之增加。 开关管工作在硬开关状态时还会产生很
2.3 系统主电路拓扑结构的选择
高效率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电能; 传输 / 非接触; 感应耦合器; 功率变换
中 图 分 类 号 :TM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100X(2009)01-0049-03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ini Contactless Electrical Power Transfer System
目前,耦合器线圈主要有圆形、矩形、跑道形等 形状,采用盘状和柱状等绕制方式。矩形线圈的耦合 随水平相对位移变化的平稳性较好,而圆形线圈的 耦合随水平气隙大小变化的平稳性较好。 跑道形线 圈综合了两者的优点,但绕制、定形比较困难。 结合 所选的罐状耦合器,选用圆形线圈进行柱状绕制。
考 虑 到 集 肤 效 应 的 影 响 ,100 kHz 时 铜 导 线 的 穿透深度 △= 姨2/(ωμr μ0γ) =0.209 mm[5](ω 为角频率; γ 为常数, γ=5.8×107 (Ω·m)-1; μr 为相对磁导率; μ0 为真空中的磁导率,μ0=4π×10-7 H/m)。 线 径 至 少 为 2△,即约为 0.42 mm,所以实际采用单根导线直径为
接触式能量传输。
气隙、高效率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
2 系统设计原则及整体构成
2.1 系统的设计原则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大都采用电磁耦合原
理。 由于耦合器初、次级绕组间有一段较长的空气 隙,导致耦合系数很低,使得该技术的实际应用受到 限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系统设计必须遵循电能传 输效率高、功率密度大、电磁干扰小、系统稳定可靠、 变压器气隙可分离、成本低的原则。 2.2 系统构成
提出了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两种实现方 案。重点探讨了基于高频逆变原理的系统设计,给出 了具体的设计电路和参数,实现了一套独立的样机, 并对样机进行了性能测试。实验证明,所设计的样机 具有有体积小、功率密度大、电压传输比高和功率传 输效率高等优点。 为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实现大
基 金 项 目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教 改 重 点 项 目 (ZD04) 定 稿 日 期 :2008-09-01 作 者 简 介 :赵 彪 (1987- ), 男 , 湖 北 洪 湖 人 , 研 究 方 向 为 非
ZHAO Biao, LENG Zhi-wei, L譈 Liang, CHEN Xi-you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contactless power energy transfer system,some design considerations are proposed and two concrete plans to compose the system are discussed.In view of the system constitution based on the HF-Inverter,the design issues of each part are discussed,including electric circuit topology as well as the parameter calculations.At last,a stand-alone prototype of the contactless electrical power transfer system is completed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obtained 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design.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totype power transfer efficiency can reach to 56.7%.The setting up of the contactless electric power transfer system and correlative experiment analysis will provide a good foundation for deeper research work. Keywords:power; transmission / contactless; inductive coupler; power transformation Foundation Project:Supported by Education Reform Major Item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o.ZD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