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_古代中国农业_相关概念辨析_郑林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古代农业要点和练习
古代中国农业一、知识要点1、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和工具是怎样发展进步的?⑴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⑵奴隶社会:金石并用,石器为主⑶春秋战国以来:铁犁牛耕⑷唐朝:曲辕犁,铁犁牛耕成熟。
2、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先后出现了哪些灌溉工具?⑴水利工程:战国李冰都江堰(长江流域)、郑国郑国渠(黄河流域)⑵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朝筒车——宋朝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哪些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很难扩大再生产。
二、单选题1.白居易诗云:“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歌反映出当时传统社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A.自给自足 B.分工明确 C.精耕细作 D.保守落后2.《尉缭子·治本》载:“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此材料体现出() A.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D.商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3.《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材料所描述的农具最早出现于()A.春秋战国 B.汉代C.唐代 D.宋代4.元代著名农学家王桢曾这样描述某类生产工具:“大可下润于千顷,高可飞流于百尺,架之则远达,穴之则潜通,世间无不救之时,地上有可兴之雨。
”材料反映出()A.人们一定程度上不再靠天吃饭 B.该工具为垦荒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C.播种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古代中国的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1 / 1。
2021年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分析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在历代的发展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影响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途径①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②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2、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4)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初步发展的条件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实业家及企业①张謇的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的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③周学熙河北唐山创办的新洋灰公司④刘懋、冯济川在山西成立的保晋矿务公司2、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原因内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外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松侵略主要表现①实业团体不断涌现②海外投资增加③新建厂矿多④新增资本多⑤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快⑥重工业有一定发展(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②官僚资本的压迫③繁重的捐税负担④美国的经济侵略⑤内战的破坏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标志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开展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 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4)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①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②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形成①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海南岛为经济特区.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1992年12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变化的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束缚.男装的变化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对抗;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表现在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着装人数增加.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讲,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服装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因为它们是一种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在变革时代,服装作为政治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识形态的规范和整合过程中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通过服装的同一性,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女装的变化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样在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饰品佩戴的特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而受西方文化影响,一些兼具实用价值的装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2)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婚俗的变化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丧礼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 民间多为旧式. 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其他风俗的改变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呈现出什么特征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壁、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与作用:在今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影响------洋快餐、流行的服饰、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中国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在这样的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①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城市较乡村显著.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的出现给城市居民增添了方便快捷的新式代步工具,也使一个新的职业阶层出现,人力车夫辛劳困苦而所得有限,收入难以维持温饱.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自行车王国.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出现于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出现于1924年的上海,解放前车少人多;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轮船与中国利权的关系它们在中国出现之时,是列强掠夺中国利权的工具,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建设进入新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工具发展特点多层次、范围广,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具体环境的影响)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①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②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远航到达美洲,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①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许多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同时市场扩大有力地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成立了一批享有特权贸易公司,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新航路的开通,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②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又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演变.价格革命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③新航路的开辟,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美洲的作物带回欧洲,传遍世界,引起英国下层人民食谱的很大变化.欧洲的植物、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同时,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也登上历史舞台.④新航路的开辟还极大地冲击了西欧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可教会的威信,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科学探索的热枕,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此,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影响下,各文明世界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不断发展,不断前进.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1)英国殖民霸权确立过程中的几次主要战争①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②1652年至1674年,英国与荷兰之间进行了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不但丧失了海上霸权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③17世纪下半叶,英、法之间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矛盾逐渐趋尖锐.17561763年之间英国发动对法国的七年战争,夺取法国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和西班牙向西属美洲贩卖奴隶的专卖权.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签订《巴黎和约》,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并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2)殖民扩张的方式和影响①殖民扩张的方式野蛮的掠夺、屠戮和不平等贸易②殖民扩张的影响a、对殖民国家来说,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b、对殖民地来说,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3、蒸汽的力量(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对英国商品的市场需求;②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③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这是英国工业革命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2)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①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②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③173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④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发明联动蒸汽机⑤1807年,富尔敦发明汽船⑥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3)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①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革新,打破国界、洲界,超越大洋,向欧美及亚洲扩展.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使人际关系、国际交往日趋密切,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本流动,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③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④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⑤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4、走向整体的世界(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①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②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这些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①1866年,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②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3)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①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改进被贝尔发明的电话,实验电车成功,发明留声机,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1882年9月,建立纽约市珍珠街电厂,是第一座中心发电厂.②1876年,美国的贝尔发明电话机.③1893年,本茨开始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④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精选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4)垄断组织出现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②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引发了列强为重新分配世界的激烈斗争.(5)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的、局部的世界变为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②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进了关键性的一步.③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④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⑤世界一体化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各个国家与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运动,资本主义列强的矛盾和冲突加剧.点击下页查看更多高中历史必考考点。
历史必修2知识点(上).doc
必修二考点基础知识填空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考点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社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农业起源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主要是刀耕火种。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岀现青铜工具,但很少使用。
农用工具主要是木制的耒耦、石锄和石犁。
农作物主要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人们生活山频繁迁徙变为定居。
【考点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一、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变革。
西汉时期,出现了耦犁,即二牛三人。
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岀现了曲辕犁,并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二、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岀现垄作法。
西汉时,推行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形成耕耙糖技术。
三、耕作制度两汉时,是一年一熟,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制。
四、农业灌溉1.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
2.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注意图片)【考点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的形成:随着春秋战国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小农经济确立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2.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什么?①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1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1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3.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
4.小农经济的评价:积极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重要贡献。
局限性:经营规模小,赋役沉重,十分脆弱。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考点4】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一、概况:中国古代手工业类型有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
官营发达的原因主要是官府垄断,产品主要供官府和贵族消费。
高一历史知识必修二总结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高一历史知识必修二总结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早、*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春秋战国)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2、土地制度:⑴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⑵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⑶封建社会:①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3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4、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二、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冶金⑴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⑵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2、纺织⑴中国最早发明丝织技术。
⑵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⑶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3、陶瓷业:⑴制陶业: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⑵制瓷业: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镇是瓷都------元彩瓷:青花、釉里红------明五彩、斗彩瓷------清粉彩、珐琅彩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人教版 必修二历史第一课繁盛的古代农业知识点
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一课繁盛的古代农
业知识点
本文档将介绍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一课《繁盛的古代农业》中
的知识点。
古代农业的繁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古代农业的繁盛与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密切相关。
在古代,农
民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犁、耕牛和耒耜等。
这些工具的使用
使得耕地面积扩大,土地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2. 农作物的选育和推广
古代农业的繁盛还得益于农作物的选育和推广。
古代农民通过
进行试种、选育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作物,提高了作物的
产量和品质。
其中,粟、稷、麦、黍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对古代农业
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古代农业的繁盛还离不开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古代农民修建了众多水利工程,如水渠、水库和灌溉设施等,解决了农田的灌溉和排水问题,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4. 农业技术的传播与交流
古代农业的繁盛得益于不同地区之间农业技术的传播与交流。
不同地区的农民通过交流经验、研究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同时,随着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各地农业技术得以相互借鉴,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古代农业的繁盛是多个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作物的选育和推广、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及农业技术的传播与交流等。
这些因素相互促进,推动了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繁荣。
高一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
农业与手工业的互动关系
相互依存
农业和手工业是相互依存的,农业为手工业提供原材料和市场需求,手工业则为农业提供 生产工具和服务。
相互促进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相互促进,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繁荣,而手工业的发展又反过 来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相互制约
农业和手工业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而手工业则受市 场需求和原材料供应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 入等因素的制约。
手工业对农业的反作用
促进农业生产工具改进
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如铁制农具的 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带动农产品加工和销售
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如纺织业的发展使得棉 布、丝绸等农产品得以广泛流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提供农业生产服务
手工业的发展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各种服务,如农具的修理、农产 品的运输和储存等,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垄作法、代田法 、耕耙耱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土壤肥力和作物 产量。
农作物种类的增多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作物种类不断增多, 包括粟、黍、稻、麦、豆等,这些作物的种植丰富了人们 的饮食生活。
古代手工业的特点与成就
古代中国手工业门类齐全,包括纺织、陶瓷、冶金、 造船、建筑等,这些行业为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
西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在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东汉加以改进。南北 朝时期出现了耕耙耱技术,到魏晋时期趋于完善。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 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与推广
人教版 必修二历史第一课繁荣兴盛的古代农业知识点
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一课繁荣兴盛的古
代农业知识点
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一课繁荣兴盛的古代农业知识点
古代农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的繁荣兴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一课《繁荣兴盛的古代农业》中的知识点:
1.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成就
-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农业到手工农业、畜牧农业、农工商联合农业等阶段。
- 古代农业在农田水利、农具改良、耕种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 农田水利工程
- 古代农业借助水利工程解决了农田排灌、灌溉等问题,增加了耕地面积。
- 典型的水利工程有黄河决口、灌溉渠道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供应。
3. 农具和耕作技术
- 古代农具的改良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如犁、锄、耙等工具的使用提高了耕地的效率。
- 农民的耕作技术不断进步,采用轮作、灌溉、抑草等措施,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 农业经济的繁荣
- 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经济的繁荣,农产品的丰富生产满足了人民的需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5. 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古代农业文化是农民的智慧结晶,包括农历、农民节日、农谚等。
- 农业文化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古代农业的繁荣兴盛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农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良,农业经济的繁荣以及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对中国古代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经济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知识归纳总结
2-1-1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2.表现:神农氏中国农业的始祖(采集经济→种植经济)原始农业商、周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生产工具石刀、石斧耒耜,石器骨器为主,少量青铜农具耕作技术刀耕火种排水、沤肥除草、治虫农作物南稻北粟粟、稻、黍、稷、麦、桑、麻3.意义✧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4.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农用动力革命,汉代逐渐普及垄作法都江堰郑国渠两汉耦犁耧车犁壁代田法一年一熟曹渠白渠龙首渠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翻车隋唐曲辕犁犁评筒车宋朝一年两熟、一年三熟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1.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制度政策(土地私有、重农政策)✧生产工具、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生产经验等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工具的进步)2.我国农业出现的变化✧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从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2.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3.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4.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5.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一家一户,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生产目的为生活和缴税✧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不利于技术革新6.评价:积极方面:✧基本生产模式,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封建王朝主要财源,中国一切文明的基础✧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方面:✧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中国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农民承受封建剥削,阶级矛盾年尖锐✧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四、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农业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内部分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蓄养业为辅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耕作技术:精耕细作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人教版 必修二历史第一课蓬勃的古代农业知识点
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一课蓬勃的古代农
业知识点
农业的起源与农业的发展
* 农业的起源:人类从狩猎采集阶段转变到农耕生活的过程。
* 农业的发展:人类逐渐掌握种植、养殖等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得以不断发展。
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生与影响
* 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生:农业的发展带动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古代农业文明。
* 古代农业文明的影响:农业文明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工具
* 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古代农民逐渐掌握了耕种、灌溉、育种等农业生产技术。
* 农业工具的发展:农业工具的不断发展和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古代农业制度与农民生活
* 古代农业制度:古代社会对土地的归属和农产品的分配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制度。
* 农民生活:农民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活,农民生活与农业制度紧密相关。
古代农业对社会的影响
* 经济影响:农业的兴盛带动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 文化影响:农业文明促进了社会的文化进步和交流。
* 人口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以上是关于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一课蓬勃的古代农业知识点的内容概述。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 必修二历史第一课繁荣的古代农业知识点
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一课繁荣的古代农
业知识点
农业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 农业是古代社会的基石,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
- 古代农业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兴起。
农业技术的进步
- 农业工具的改进:古代农民创造了各种农具,如犁、耙、锄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 农作物的改良:古代农民通过选择优质种子、改良土壤等方式,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
- 线性农业:古代一些地区采用线性农业方式,即在一块土地上连续耕种多年,提高土地利用率。
- 轮作制度:一些地区采用轮作制度,即不同季节在不同土地
上种植不同作物,减少土地疲劳和病害的发生。
农业对经济的贡献
- 农业生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促进了商品经
济的形成和发展。
- 农产品的交换与贸易,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商业活动的繁荣。
农业对社会的影响
- 农业带动了各种职业的发展,形成了农耕文明。
- 农田和农村为古代社会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和粮食来源。
以上是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一课繁荣的古代农业知识点的一些重点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0版高中历史人民必修2课件: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 的变化。 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二、精耕细作的内涵及其表现 1.内涵: (1)它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 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夏商周时期是其萌芽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 是技术形成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 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2.表现: (1)农具不断改进。①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没有犁壁, 不能翻土作垄;②西汉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③隋唐 时期曲辕犁既简便又轻巧,相当完善。 (2)耕作技术不断提高。从垄作法到代田法再到耕耙耱 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耕作制度日趋合理有效。从一年一熟制到一年三熟 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4)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改良土壤,进行适时耕种。进 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复种指数以增加产量。 (5)重视农业灌溉。各种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在历代 层出不穷。
2.农业的地位: (1)_农__耕__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 社会生产和生活。 (2)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 础上取得的。
【情境在线】观察右图,传说神农 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作”。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 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我国古代已有相当发达的农业。
6.地位和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形成中国古代文明 的基础。封建社会后期日益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重 要因素。
【情境在线】《汉书·食货志》中说:“秦……用商鞅
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 之食。”史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 提示: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人教版 必修二历史第一课昌盛的古代农业知识点
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一课昌盛的古代农
业知识点
本文档介绍了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一课《昌盛的古代农业》的
知识要点。
农业的昌盛
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昌盛的农业是古代社
会昌盛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 土地资源丰富:古代社会大部分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土地
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
- 水利工程建设:古代社会人们通过建设灌溉系统、水利工程
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问题,提高农田的灌溉能力。
- 农业生产工具:古代社会人们运用各种农具来辅助农业生产,如犁、耕牛等。
- 农业生产技术:古代社会人们逐渐掌握了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古代农业的发展形式
- 河堤灌溉农业:在河流周围修筑堤坝,通过堤坝的控制来调节农田的水源,提高灌溉能力。
- 水利灌溉农业:通过修建水渠和水轮灌溉系统,将水源引入农田,实现农田的灌溉。
- 并行灌溉农业:即由河道和渠道并行灌溉,以适应农田灌溉需求。
- 散水灌溉农业:通过自然降水和顺流泉水等方式实现农田的灌溉。
古代农业的发展意义
古代农业的昌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 保障人口温饱:昌盛的农业能够提供充足的粮食供给,保障人口的温饱问题。
- 促进经济繁荣:农业作为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昌盛的农业能够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 促进社会进步:昌盛的农业为古代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各个方面的社会进步。
以上是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一课《昌盛的古代农业》的知识要点介绍。
总字数:165字。
必修2 “古代中国农业”相关概念辨析
【收稿日期】2013-12-02[关键词]古代农业,传统农业,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3-0050-03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农业”相关概念辨析郑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1的第一个学习主题是古代中国农业,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虽然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对这个主题的叙述方式有较大差异,但是都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如古代农业、传统农业,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等。
由于教科书的叙述比较简略,一些教师反映学生在学习时搞不清楚这些概念有什么区别。
概念不清,要准确、全面地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就比较困难。
本文对这几个概念略作梳理,供教师们参考。
农业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①“由于古代农业主要通过传承、应用生产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来发展生产,故又称为传统农业”。
②原始农业阶段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是使用木石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传统农业是以用蓄力牵引或人工操作的金属农具为标志,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基础上;现代农业阶段的生产技术和方法的特点则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基础上。
中国农业在战国时期进入传统农业阶段。
③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把农业所处的状态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型的、现代型的和过渡型的。
传统型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技术状态长期基本保持不变,农业要素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多年前就达到了特殊的长期均衡状态,继续向农民世代使用的那种类型的农业要素投资收益率低。
现代型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农民使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而且任何一种新生产要素只要是有利的,它的出现与被采用之间的时延是很短的,国家的研究机构有责任去发现并发展这些新农业要素。
向新农业要素投资的收益率高。
过渡型农业则介于前两者之间,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阶段。
人教版 必修二历史第一课进步的古代农业知识点
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一课进步的古代农
业知识点
本文档旨在介绍《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一课的内容,即进步的古代农业知识点。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逐渐从狩猎采集为主转向农业生产。
- 在亚洲,以中国的农业发展最为突出,徐福带种到日本,带
草木豆科植物及动物到新灵岛。
- 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 农业生产中,人们逐渐掌握了灌溉、秧种、耕作等技术。
- 在水稻栽培方面,农民通过改进种植技术,提高了产量。
- 科技的进步对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社会的发展
-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技术的创新,农业社会得到
了迅速发展。
- 农业生产不再是简单的个体经济,而是逐渐形成了有组织的农业社会。
- 农业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农业与社会的联系
- 古代农业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 农业的繁荣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 了解古代农业与社会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
以上是《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一课进步的古代农业知识点的概要介绍。
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3-12-02[关键词]古代农业,传统农业,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3-0050-03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农业”相关概念辨析郑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1的第一个学习主题是古代中国农业,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虽然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对这个主题的叙述方式有较大差异,但是都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如古代农业、传统农业,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等。
由于教科书的叙述比较简略,一些教师反映学生在学习时搞不清楚这些概念有什么区别。
概念不清,要准确、全面地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就比较困难。
本文对这几个概念略作梳理,供教师们参考。
农业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①“由于古代农业主要通过传承、应用生产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来发展生产,故又称为传统农业”。
②原始农业阶段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是使用木石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传统农业是以用蓄力牵引或人工操作的金属农具为标志,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基础上;现代农业阶段的生产技术和方法的特点则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基础上。
中国农业在战国时期进入传统农业阶段。
③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把农业所处的状态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型的、现代型的和过渡型的。
传统型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技术状态长期基本保持不变,农业要素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多年前就达到了特殊的长期均衡状态,继续向农民世代使用的那种类型的农业要素投资收益率低。
现代型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农民使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而且任何一种新生产要素只要是有利的,它的出现与被采用之间的时延是很短的,国家的研究机构有责任去发现并发展这些新农业要素。
向新农业要素投资的收益率高。
过渡型农业则介于前两者之间,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阶段。
④舒尔茨所说的农业所处状态,类似于农业历史发展阶段,只是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之间加了一个过渡型农业。
这种过渡型农业,相当于我国一些学者所说的近代农业。
总之,传统农业是过去曾经存在过,或现在仍地方在一些存在的一种农业状态,是与现代农业完全不同的一种农业状态。
有学者认为,应该对古代农业和传统农业在概念上加以区分:传统农业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且又系统流传下来影响至今的一种农业文化,它与古代农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传统农业来源于古代农业,是对古代农业的继承和发扬。
古代农业是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它并不包含与现在的关系和影响,而传统农业则包①也有人将现代农业划分为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两个阶段。
②翟虎渠:《农业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③董恺忱、范楚玉:《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页。
④西奥多·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81~82页。
总第688期Sum No.6882014年第03期No .03,2014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进修资料一、古代农业与传统农业50含了与现在的关系和影响。
如“传统耕犁”指的是现在农村还在使用的保留古代耕犁特征的农具,而绝不是唐代或宋代制造的耕犁。
①如果用现代化史观来研究农业发展史,对古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做这样的区分是有意义的。
古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相对应,主要是用来定位农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对应,则主要是为了反映农业发展的延续性、继承性。
古代是已经过去的事情,而传统则是延续到现代的事情。
做了这样的区分,我们就可以把现代化看做是“一个传统性不断削弱和现代性不断增强的过程”。
②这样,传统农业就可以作为我们考察农业现代化的出发点,有利于我们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例如:面对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传统农业做出了哪些反应?传统农业有哪些方面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需做出改进;有哪些方面可以继承和发扬?等等。
小农经济是“以户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经济”。
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是唯一的,但却是主要的。
中国传统农业自春秋战国以来,存在过以下几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国家屯田经营、地主庄园经营、富农经营、自耕农经营、租佃农经营、寺院经营等。
③其中富农经营、自耕农经营、租佃农经营在本质上是同一种经营形式:家庭农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农经济。
家庭农场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主要靠自家劳动力来从事农业经营,但也不排除少量的雇佣劳动。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多种农业经营形式并存,但是家庭农场逐渐显示出其优越性,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形式。
这一发展趋势是由中国传统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生产必须在耕地上平面展开,而不能像工业生产那样在一个较小的空间集中作业。
因此,农业生产工作的监督很难。
而且,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很多作物的生长都需要大半年的时间。
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工作的质量无法按照统一固定的标准来检查。
各个环节质量的好坏,都要积累到最后才能表现出来,即农业收成的好坏。
解决监督难的办法就是尽量利用生产者自发的工作意愿来代替从上而下的监督工作。
在这里,家庭农场就发挥了特长,因为家庭农场靠家庭成员为劳动力骨干,具有最大最可靠的激励机制,只需最低限度的监督工作。
④因此,尽管中国古代农业多种经营形式并存,但是发展的结果是家庭农场占主导地位。
无论是官府、地主还是寺院,都把大部分土地出租给佃户耕种,而佃户则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
在家庭农场中,家庭不仅是一个生产单位,而且还是一个消费单位,更是社会组织的基本细胞,承担着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功能。
这是以家庭农场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
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马克思说,在自然经济中,“经济条件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还是在本经济单位中生产的,并直接从本经济单位的总产品中得到补偿和再生产。
此外,它还要以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为前提”。
⑤列宁也说:“在自然经济下,社会是由许许多多同类的经济单位(父权制的农民家庭、原始村社、封建领地)组成的,每个这样的单位从事各种经济工作,从采掘各种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制作得可供消费。
”⑥也就是说,在自然经济中,每个经济单位都是自给自足的,而①王星光:《传统农业的概念、对象和作用》,《中国农史》1989年第1期。
②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22页。
③郭文涛、陈仁瑞:《中国农业经济史论纲》(第三章,第九章),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④赵冈:《农业经济史论集———产权、人口与农业生产》,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⑤《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96页。
⑥《列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18页。
进修资料二、小农经济三、自然经济51要做到自给自足,必须以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为前提。
对照马克思和列宁描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并不完全是自然经济。
家庭农场的生产、生活并不是完全自给自足的,其农产品除了缴纳租赋、自用外,还需要拿出一部分到市场上出售,换取货币,以便购买自家不能生产的铁农具、食盐等生产、生活资料。
自唐朝两税法施行以后,还要用货币缴纳赋税。
到了明清时期,还要用货币交地租。
因此,古代农业中家庭农场的生产,虽然大多不以商品生产为目的,但是其产品中或多或少有一部分作为商品流向市场。
另有一部分农场,则专门从事商品生产。
可以说,古代农业中商品生产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是始终存在着商品生产和与之相应的商品市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中的商品生产就已经发展起来,尤其是在城郊园圃业、林、牧、渔业中,从事商品生产的程度较高。
另外,小农家庭如果生产有余,也将剩余的粮、布出卖。
那时的市场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市井、墟市、邑市、城市等等。
他们遍布城乡各地,形成不同层次的市场,共同构成商品交换经济的内容。
此后,农业领域内的商品生产,呈现出一种多元发展的趋势,园圃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牧业,都广泛从事商品生产。
但是由于历代政府的抑商政策和土贡政策的冲击,使我国农业领域的商品生产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只能依附于小农经济和地主田庄经济,难以独立发展。
特别是唐代以后,由于人口增加及谷物种植区域的扩大,逐渐抹平了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区域界限,制约了农业领域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分化与独立发展。
①宋元明清时期,为纺织业提供原料的棉花、麻类、蚕桑生产发展起来,形成各种经济作物的专业区、专业户。
随着各种非粮食生产专业户、城市商旅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商品粮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酿酒业的兴盛也需要大批粮食。
大量粮食进入市场流通,表明粮食商品化趋势加强,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被卷入市场经济。
因此,有学者提出,我国古代经济“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结合”。
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自给性生产居于主导地位,商品性生产处于从属地位。
在另一个历史时期,两者的地位可能持平。
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商品性生产则可能占主导地位。
当然,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整体来看,还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作者简介】郑林,男,1966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科学技术史、农业史。
【责任编辑:王雅贞】①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18页。
②方行:《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进修资料关于一堂好课标准的讨论关于一堂好课标准的讨论,曾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今天我们再次将其拿出来,还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呢?还有没有讨论的空间呢?答案是肯定的。
随着历史学、历史教育学的发展,中学历史研究者对构成历史课诸要素、历史学习目标、教学形式的认识都已发生极大变化;新课程实施十年来,教师关注的重点也由绝对的教材权威移向“用教材教”,由绝对的教师权威移向“以学生为中心”。
课程的评价体系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冠以新教材观、新学生观之名的理念在思想层面被广泛接受。
然而先进的理念是否能真正转化成为教学行为?教师和研究者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抓住学生的真实思想,使历史课与学生真正发生联系?课改十年后,我们需要回眸凝视,对过去的种种做更深入思考。
因此,“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一个历久弥新、没有定规的话题,期待诸位踊跃参与讨论,解惑、创新,为历史教学新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