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教育革新中纲计画人文社会学科学术强化创新

合集下载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新文科建设行动计划

新文科建设行动计划

新文科建设行动计划一、学科交叉融合新文科建设应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富有创新精神的文科教育体系。

二、创新能力培养新文科建设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开设创新课程、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信息技术应用新文科建设应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文科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个性化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四、全球视野拓展新文科建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文科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通过开设国际课程、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五、中华文化传承新文科建设应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中华文化精神,提升文化自信。

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开展文化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生态环境保护新文科建设应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通过开设环保课程、开展环保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七、实践基地建设新文科建设应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八、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能力培养、信息技术应用、全球视野拓展、中华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新文科建设还应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新文科建设将有力推动我国文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一览

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一览

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工作正
式启动,旨在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以下是2024年度该领域的重大项目立项一览:
1.《中华文化发展与传承研究》
该项目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机制,探索中华民族
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价值,为文化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2.《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
该项目旨在研究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探索社会治理的有效机
制和创新模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3.《人类发展与健康研究》
该项目旨在研究人类发展和健康的关系,探索人类健康的内在机制和
外在影响因素,为提升人类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4.《经贸发展与全球化研究》
该项目旨在研究经贸发展与全球化的相互关系,探讨全球化进程中的
挑战与机遇,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5.《教育发展与教育政策研究》
该项目旨在研究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模式,探索教育政策的创新与,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6.《法律与社会治理研究》
该项目旨在研究法律与社会治理的相互关系,探讨法律在社会中的作
用和价值,为构建法治社会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以上是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一览。

这些项目的开展将有助于深入研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问题,为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守正创新:新时期设计学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守正创新:新时期设计学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守正创新:新时期设计学人才培养策略研究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on Training Strategy of Design Talents in the New Era 胡劲峰 冯白帆 Hu Jinfeng Feng Baifan摘要:目前,我国的发展战略以强国为主线,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相对应的转变,高校设计学对人才培养策略亟需革新。

本文以设计学多维度融合的学科特质作为切入点,依据国家提出的“守正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本文对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梳理。

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集中讨论:首先从国家“供给侧改革”理念对人才培养新要求入手,结合“四新”理念分析了设计学人才培养的新变化。

其次从恪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入手,梳理了课程思政在设计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融合模式。

最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从树立文化自信、数据增效改良、实践培优增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对当下的人才的培养变革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以期为新时期设计学人才培养路径进行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守正创新,新时期,设计学,人才培养策略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strategy focuses on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and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has undergone a corresponding change. The university design school urgently needs to innovate the talent training strategy. This paper takes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of design scie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according to the talent training idea of "keeping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proposed by the state, it researches and sorts out the correspond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ly, starting from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alent training under the concept of "supply-side reform" in the country,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four news" to analyze the new changes in the training of design talents. Secondly, starting from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abiding by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t sorts out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training of design talents. In the end, with the core goal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orts out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and reform model from the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cultural confidence, improving data efficiency and improving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design talents in the new.Keywords:keeping upright and innovative, new era, design discipline, talent training strategy近年来,为保持和加快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速率,国务院、教育部出台了多项文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指示。

人文学科的创新发展与社会进步

人文学科的创新发展与社会进步

人文学科的创新发展与社会进步人文学科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门富有深度和思考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文学科经历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对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人文学科的创新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多元的思考方式。

传统上,人文学科多以文学、历史、哲学等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人文学科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例如,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新的伦理和道德问题,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社会的多元化呼唤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学科开始涉及更多领域,例如人工智能伦理学、环境人文学等,为社会提供了多元的思考方式和研究视角。

其次,人文学科的创新发展使得传统艺术和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保护。

人文学科的进步不仅仅在于理论的创新,还在于实践的创新。

例如,全球性的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让文化和艺术作品可以被更多人所分享和欣赏。

通过虚拟博物馆、在线课程等,人们可以在家中近距离体验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和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人文学科的研究也为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得文献和历史档案得以保存和传承,保护了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

另外,在全球化时代,人文学科的创新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人文学科的研究经常涉及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比,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不仅丰富了学科本身,也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理解和合作。

例如,跨国文学研究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促进了不同国家间文学的交流和借鉴。

另外,语言学、跨文化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

此外,人文学科的创新发展也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例如,与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的交叉研究使得人文学科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科技的关系。

从科技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科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与人类社会、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学科开始涉足科技创新的领域,研究人类在科技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教育也面临着许多革新和发展的挑战,许多学者正在寻求能支持新兴理念和科研的经济来源。

为支持中国青年学者的研究和创新,中国教育部开展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国青年学者提供经济支持,以支持他们的研究和创新活动。

该基金旨在支持对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进行有益的研究,促进良好的学术交流,增加学者在重要研究领域的投资,推动中国青年学者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发展。

明确的基金将面向中国的青年学者赋予经济支持,以解决面临的重大研究问题,帮助中国研究人员充分发挥潜力,为中国的发展作出贡献。

该基金由中国教育部拨付,专门面向中国18岁以上的青年学者。

申请人可以申请经费来支持他们的研究和创新活动,包括研究费、出版费、旅行费、研讨会及各类学术活动等费用。

基金资助的项目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社会科学领域中重要理论和现象的研究,另一方面是有关社会变迁现象的研究。

针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教育部将设立多个研究领域,例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社会心理学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的设立将为中国青年学者提供更多的科研资金,从而促进他们的研究工作取得更大进步,增加学者在重要领域的投入,推动中国青年学者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更大
的成就。

同时,这也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发展创造更多有价值的经济和社会贡献。

因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的设立将为中国教育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国学者的研究工作,为中国未来的繁荣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融合与创新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融合与创新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融合与创新发展第一章:引言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研究人类文化、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历史以及人类行为、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学科。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加强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明显,不断推动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本文将围绕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融合与创新发展这一主题,介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探讨其发展趋势以及在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学科交融的概念学科交融是指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交叉融合,产生新的研究方法、理论和实践成果的过程。

学科交融是科学研究的必然趋势,各领域之间的融合有助于整合学科研究的成果,开拓知识新领域,使科学研究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学科交融已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

例如,经济学领域中的行为经济学,融合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用行为科学的观点研究个体的行为决策,为主流经济学增加了新的视角和理论。

又如人类学与社会学的交融,它们互为补充,结合了人类文化与社会行为等多方面的研究,使得人类学研究的人类文化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得到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

第三章:学科交融的优势1、拓展了研究视角。

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理论和实践成果相互交融,不仅丰富了研究内容,而且拓展了研究领域,让学术研究更具有前瞻性。

2、提高了研究成果的质量。

学科交融可以避免某一学科领域狭隘的视野和单一的研究方法,使得研究结果更具备科学性和可靠性。

3、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不同的学科交错融合,可以为社会提供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第四章:交融学科的发展趋势1、多元化的组合。

从单一的组合学科开始,向多元化的组合方向发展。

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交融形成新的组合是必然趋势。

2、深入的交叉融合。

不同学科之间不仅仅交叉融合,而是在某一研究领域内深入交融,形成复合型学科,更加深入地研究人类思想、文化、行为、社会等方面的学科。

教育部关于新文科建设方案

教育部关于新文科建设方案

教育部关于新文科建设方案
以下是 7 条关于“教育部关于新文科建设方案”的内容:
1. 嘿,你知道吗?教育部的新文科建设方案就像是为文科领域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比如说,以前我们可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历史,现在呢,却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来重新解读历史,这多有意思呀!这难道不是一次巨大的机遇吗?
2. 哇塞,新文科建设方案呀,那可不是一般的重要!你想想看,就好比原本走在一条小路上,现在一下子拓宽成了康庄大道!像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这可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呢!
3. 教育部的新文科建设方案啊,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呀!比如说对于那些对语言感兴趣的同学,以后不再只是单纯地学习语法和词汇啦,还能结合各种文化背景来深入理解,这不是超棒的吗?
4. 瞧啊,新文科建设方案一出来,整个文科的天地都变了呀!就像本来只知道在陆地上奔跑,现在突然可以翱翔在天空了!各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不就是给我们更多探索的机会了吗?
5. 哎呀,新文科建设方案真的太令人期待了!这就好像是一场冒险之旅开启了!比如社会学,以前可能只是理论研究,现在却可以真正深入到社区去实践,这是多大的突破啊!
6. 嘿呀,你可别小看了教育部的新文科建设方案!就仿佛原本平淡无奇的画布,一下子被涂上了五彩斑斓的颜色!像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就是给我们的灵魂注入了新的活力吗?
7. 哇哦,新文科建设方案真是了不起呀!简直是为文科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文科的世界可以无比精彩,可以充满无限可能吗!我觉得这一定会推动文科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新时代视域下“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诉求与实施路径

新时代视域下“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诉求与实施路径

Subject construction 学科建设173摘 要: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变革新的使命,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新文科建设的践行属高等教育变革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文科建设协同新工科建设、新医科建设、新农科建设,发挥自身优势,探索新型学科建设,富有服务国家需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发展学科建设等现实意义。

在此背景下,新文科建设立足于从“守城”转向“攻城”,通过创办专门机构、打造中国特色综合性学科、鼓励新知识领域建设、解决就业难题等方式解决现实瓶颈,培育时代新人。

关键词:新文科;高等文科教育;学科交叉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产业革命进入智能时代,大数据、智能机器人、云计算等技术革命蓬勃发展,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来袭,对高等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四新建设,即新工科建设、新医科建设、新农科建设、新文科建设,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

2021年4月9日,全国有关高校和专家于济南,共商共议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共同发布《全国新文科建设年度发展报告》。

在新工科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背景下,出现较晚的新文科唯有抓住机遇、奋力拼搏,守正和创新交融,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一、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诉求与现实意义(一)服务国家需要,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大门,人民美好生活日益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取得决胜性成就,中国建设即将迈入下一里程碑阶段。

在如此形势大好的发展背景下,中国力求在大国博弈竞争中把握优势和赢得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重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关键在“人”。

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之林中大放异彩,离不开国家背后无数的人民脊梁,而高等文科教育在培养拔尖优秀人才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与作用。

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政策

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政策

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政策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政策1. 介绍新文科建设是我国教育系统近年来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面对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科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多项政策和措施,加强新文科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中国文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本文将就新文科建设的政策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

2. 政策背景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人们对文科领域的需求不断增长。

传统文科学科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新文科的建设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推动新文科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

3. 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文科人才,使其能够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需求。

新文科培养计划的制定需根据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来确定,以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和创造力。

4. 新文科建设的政策措施在新文科建设的过程中,我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以推动新文科的发展。

政府加大了对新文科学科的支持力度,提高了科研经费的投入,鼓励学者进行前沿研究。

政府还提供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鼓励新文科学术成果的创新和转化。

另外,政府还加强了新文科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文科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5. 新文科建设的成果经过多年的发展,新文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以新文科为主的学科门类得到了快速扩充,涵盖了更多领域。

另新文科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得到了提升,推动了我国文科学术研究的进步。

新文科人才队伍的培养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6. 个人观点与理解我认为,新文科建设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新文科的发展不仅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

政府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促进文科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使其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7. 总结与回顾随着新文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文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各界的积极参与为新文科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政策

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政策

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政策新文科建设政策的指导思想是推动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创新发展,提高其研究水平和学科影响力,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文科建设政策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几个重要方面的政策措施。

首先,加大对新文科学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政府将加大投入,提高新文科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

此外,还将鼓励高校在新文科领域设立专业,并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从事新文科研究和教学。

其次,深化学科交叉融合,鼓励新文科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政府将鼓励相关学科间的合作研究项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科间的交叉合作,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创新;同时,鼓励新文科学科与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应用型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科的发展和应用价值。

第三,加强新文科学科的科研支持与成果转化。

政府将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新文科学科的科研项目,提高研究机构和学者的科研经费和待遇,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科研能力。

同时,政府还将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促进新文科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地,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创新。

最后,加强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

政府将鼓励新文科学科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向国际学术前沿发展,引进国际先进的学科理念和方法。

同时,还将组织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声誉。

总而言之,新文科建设政策旨在促进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创新发展,为其提供支持与发展空间。

通过加大培养力度、促进交叉融合、支持科研与成果转化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等政策措施,将助力新文科建设迈入新的阶段,为我国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兰州一中教研处根据有关资料摘编新课程改革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体系,而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新课程是对旧课程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旧课程的辨证否定。

我们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

同时也要注意到新课程的缺陷,在课改中避免矫枉过正,使我们少走弯路。

一、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共经历了八次革新。

前七次的时间分别为1949-1952年、1953-1957年、1958-1965年、1966-1976年、1977-1985年、1986-1991年、1992-2000年。

七次改革的简介见下表。

前七次课程改革,虽然均有成就,但课程教材体系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依然存在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偏难偏繁、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和人文学科比重过低等问题。

针对旧课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国家于2001年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相关介绍及取得的成就??? 1.新课程改革有关政策文件2001年至2003年,教育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国家政策和文件,构建了本轮课程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

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时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语文等21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2年印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2003年,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和语文等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以及《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

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国家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2002年秋季,除上海、西藏外,全国范围内有530个省级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新课程的实验,参加实验的学生数达870余万人。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一、概述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备广博知识、深厚人文素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虽然相对较短,但其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识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

在理念层面,通识教育被赋予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多重使命。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逐步形成了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体育等在内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通识教育强调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教学方式。

在评价体系方面,通识教育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仍有待完善等。

加强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通识教育的定义与重要性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自其诞生之初便在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其核心理念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更拥有广泛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

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整体性、跨学科性和基础性,旨在通过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未来的专业学习和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单一的专业教育已不能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通识教育通过提供多元化、综合性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文科是什么意思

新文科是什么意思

新文科,基于现有传统文科的基础进行学科中各专业课程重组,形成文理交叉,即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新文科是美国希拉姆学院为了将新技术与老文科相结合而提出的概念,但该概念在美国文科的专业品质与水平上并未占先概念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或称“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

其中,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除了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基本上都可纳入“文科”范畴。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美国希拉姆学院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文科”的教育理念。

2017年10月开始,学院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对29个专业进行重组,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为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特征新文科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一些新的特征。

其一,战略性。

这是新文科的价值所在。

新文科建设要服务国家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表达能力;服务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与人们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有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2020年提出的《新文科建设宣言》英语

2020年提出的《新文科建设宣言》英语

新文科建设宣言2020年,教育部提出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旨在推动高等教育的文科发展,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新文科建设宣言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创新、协作和跨学科研究,力求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高等教育体系。

本文将就《新文科建设宣言》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其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意义和影响。

一、新文科建设宣言的核心理念1. 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培养《新文科建设宣言》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宣言提出了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的深化探讨,强调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2. 协作创新,跨学科融合宣言强调学科之间的协作创新和跨学科融合,提倡在问题解决和知识创新过程中推崇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3. 构建国际一流高等教育体系新文科建设宣言着眼于国际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鼓励学校开展国际化合作,推动国际化办学,提高学校国际化水平,增强学校国际竞争力。

这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增强高等教育的软实力。

二、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实施路径1. 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基础学科是高等教育的根基,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宣言提出加强基础学科的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通过加大基础学科的投入和改革,提高基础学科的研究水平,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

2. 推动教学改革和评价体系的创新宣言提出推动教学改革和评价体系的创新,鼓励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建设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3. 加强国际化办学国际化办学是新文科建设宣言的重要内容之一。

宣言要求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化办学,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国际化课程建设,增强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重点、难点提示一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重点、难点提示一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重点、难点提示(一)绪言一、重点提示“绪言”的重点为:本课程开设的意义、目的、内容轮廓、学习方法。

这里特别要着重了解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

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新的科学革命,社会面临空前广泛、深刻而急剧的变革。

“科教兴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战略之一,要求大力推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沟通和融合,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兼晓文理,善于综合掌握和创造性运用信息、知识的人才。

为了造就适应科学发展主潮、具有综合性知识结构的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于1997年颁发的《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教学计划(试行)》,将必修课程分为政治理论课、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综合基础课、理科专业基础课四类。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与计算机技术、基础外语共同构成综合基础课。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开拓科学文化视野,逐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新方法,处理好初等教育中理科教育和文科教育的关系。

具体要求是:一、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概貌,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初等教育改革的关系;二、理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初步确立完整的现代科学文化观念;三、学习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初等教育中文理互补互渗、开展综合性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难点提示“绪言”强调,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把科学理解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这就是说,人类迄今为止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都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阶段性成果,而不是认识的终结;科学是一条没有尽头的后浪推前浪的长河。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这样一番话:“社会科学研究客观世界的着眼点和角度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社会的内部运动;也研究客观世界对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影响,如环境、生态、能源、资源等。

教育部新文科会议精神

教育部新文科会议精神

教育部新文科会议精神
《教育部新文科会议精神》
教育部于近日召开了一场新文科会议,旨在探讨教育领域的新发展趋势和重要政策。

会议中,教育部代表指出了当前文科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一系列的倡议和举措,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会议强调了新文科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代表表示,新文科教育应该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和才能。

同时,会议还提出了加强文科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的措施,以确保教师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

另外,会议还强调了文科教育和科技创新的结合。

教育部代表指出,文科教育应该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精神,以适应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此外,会议还强调了加强文化遗产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教育部代表表示,新文科教育应该致力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教育部新文科会议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措施,引导和激励着文科教育领域的发展。

这些精神将为未来的文科教育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支持,也将有助于推动文科教育走向更加积极和有益的方向。

高校新文科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建议

高校新文科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建议

[收稿时间]2023-05-10[基金项目]理工类高校的新文科建设发展路径研究(MS2022226)。

[作者简介]刘思远(2002—),女,北京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传播。

通信作者:何静(1989—),女,四川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实践。

June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新文科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但是目前新文科专业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文章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分析了政府政策、社会需求、学生能力与高校新文科建设资源之间的矛盾,阐明现阶段新文科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尝试从学科建设模式、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产学研合作机制、教研体系化优方案、教学资源配置方案等角度提出建议,助力新文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优化。

[关键词]新文科;教育改革;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11-0013-05新文科建设关乎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发展,是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需求,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文科人才。

新文科建设是应对国际形势、建设文化强国的需求,新文科人才应肩负传播中国声音、建立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学派的使命。

新文科建设更是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需求,应解决旧有文科体系的实用性问题,让更多优秀文化产物服务于大众精神文化需求。

高校新文科建设应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培养新时代青年人才,同时将中国特色学派的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改变当前中西学术不对称的格局,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主流体系中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1]。

一、新文科建设的现状新文科建设提出后,国内各大高校重新整合文科学科资源,目前已初见成效。

现阶段高校对于新文科建设的发力点多在于以下几点。

(一)设置复合型专业新文科是跨学科交叉概念,旨在打破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学、法学等“人为设置”的壁垒,突破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之间的界限,从不同学科视角与时俱进地研究人与社会的有机联系[2]。

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立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立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立项一、引言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育的重要性备受关注。

而人文社科课题的立项与研究在推动教育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经过调研和分析,决定立项一系列人文社科课题,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立项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

二、人文社科课题的重要性人文社科课题立项对于教育部和社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人文社科课题的研究能够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

例如,开展对教育理论的研究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对学科知识的研究能够推动学科教学的创新和改革。

其次,人文社科课题的研究能够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例如,对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教育公平的研究能够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最后,人文社科课题的研究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例如,开展对教育改革的研究能够推动教育制度的改进;对教育管理的研究能够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与效益。

三、人文社科课题的选题原则人文社科课题的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1.需求性原则选题应贴近教育实践和社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是社会上普遍关注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2.前瞻性原则选题应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能够引领教育发展的方向。

例如,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一个前沿课题,有望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3.系统性原则选题应具备系统性,能够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例如,关于素质教育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教育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4.实施性原则选题应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实践。

例如,关于教师培训的研究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和措施。

四、人文社科课题的立项流程人文社科课题的立项包括以下流程:1.选题申报与审查教育部设立专门的申报平台,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该平台提交选题申报。

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对申报课题进行评审,评估其在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价值和可行性。

2.立项决策与资金拨付根据评审结果,教育部将对符合条件的课题进行立项决策,并拨付相应的研究经费。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3.02•【文号】教高厅函〔2021〕10号•【施行日期】2021.03.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经研究,我部决定开展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工作。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内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开展。

根据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任务,我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详见附件1,以下简称《项目指南》),设新文科建设发展理念、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领域分类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色质量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6个选题领域、22个选题方向。

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

二、项目推荐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结合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按照《项目指南》相关选题要求确定项目内容,组织实施项目研究与改革实践探索。

我部鼓励多单位联合设计并实施项目,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申报,由其中一个单位牵头提出申请。

(一)推荐数量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每校可择优推荐不超过5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所属高校申报,每省(区、市)择优推荐不超过20项,每校总数不超过4项;各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可择优推荐不超过2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可推荐不超过10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人文教育革新中纲计画人文社会学科学术强化创新计画九十七年度经典研读活动课程史重要文献选读(十)2009/5/12 屏东教育大学杨智颖Charter I 八年研究被启动1930年四月二百名男女聚集在美国首都讨论美国的中等学校要如何为所有的年轻人做最好的服务,而曾经刺激小学进行改革的进步主义教育学会提出高中学校的改革。

在经过为期两天的讨论,形成了许多改善中等学校的提议,然而每个建议的陈述都会面临这个的问题,即「虽然这些都应该在高中进行,但却也不能冒着学生无法进入大学的危险」。

因为若学生无法跟随大学所规定之学科或单元的型态,便可能不被大学所接受,在此一条件下,并没有太多的学校愿意背离传统的高中课程太远,他们不愿让他们的毕业生冒着被大学拒绝的危险。

在失望之际,有人提议进步教育协会应在学校与大学之间建立一个委员会,探讨学校与大学进行良性合作的可能性,并同意让中等学校自由的尝试进行根本的重建。

委员会建立在1930年10月,进步主义学会主席邀请Burton Fowler邀请Ailin担任「高中与大学关系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共26个成员,包含活跃於华盛顿会议的成员,以及高中和大学教师、高中校长、大学院长、校长和行政官员、评监专家、教育哲学家和新闻工作者,主要任务在修正中等学校的工作,并发现移除大学入学规定的阻碍。

他们会不时聚会。

虽然在会议中,每位成员的利益和观点都能被呈现,但所有成员皆同意美国中等教育需要根据学习过程的全部知识,以及年轻人在社会中的需求,进行实验性的研究和全面性的重新检验(p.2)。

委员会中所有成员皆意识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等学校的惊人发展,他们已认知在中学中的男女学生数量已从少於一百万,增长到快接近一千万,也就是达所有高中年龄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因此各政府单开始投入大量的经费於建筑、现代化设备及教师薪水,虽然如此,美国人民的教育信念仍维持不变。

虽然这些委员会的成员分享本身参与高中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成就,包括课程的扩充、学生活动的扩展,及学校生活的改善等,但这些他们并不就此感到满足,他们仍意识到高中教育的缺失,例如在六名高中生中仅三人能从学校毕业,而仅一人能进入大学就读,也就是正式学校教育未能满足六分之五学生的需求。

学校和大学/面对事实经过委员会一年的研究,他们提出高中学校必须探索和改善的领域,同时指出美国高中教育主要有下列缺失:一、美国中等教育并未有清楚、明确与核心的目的二、学校并未让学生真诚的欣赏身为美国公民的遗产三、美国高中尚未准备好培育学生社群生活的责任四、为了让学生达到高智识的程度,高中能少去质疑这些学生的最佳能力五、学校既不清楚学生,也未明智的去引导学生。

六、学校无法创造有效学习的条件七、委员会意识到学生的创造力很少被释放和发展八、传统的高中课程离青少年所关心的事很远九、高中课程中的传统科目失去其生命力与意义十、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在英语的使用能力不足十一、委员会很少在具代表性的高中发现工作一致性的证据十二、高中工作因为几乎欠缺一致性而显得不一致十三、高中和十年前的样貌相同而感到自满十四、教师并未准备要负起责任十五、委员会发现校长忙碌着对社区、教师和学生进行民主的领导,而很少会停下来思考,为何要做这些事?以及我们要往何处去?十六、校长和教师辛勤的工作,但通常无法对其工作结果进行全面性的评监十七、高中文凭仅意谓着学生完成其所需的学分数。

十八、学校与大学的关系彼此都不满意(p.4-11)虽然在大的城市高中学校中,有极宽广的课程是为了那些不进入大学者而设计,但父母和学生所注意的仍是大学的准备科目,大多数学生会投入这些课程,只因为它是传统而做的事,至少一些小型学校,则只能提供有限的科目,只要仍是以大学入学所需的科目为主。

因此,我们可理解大学对60%的高中学生有大的影响(p.11)。

大部分社区人判断高中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学校与否与大学站在一起,无法进入大学的学生被视为是一位失败者,学校的声望也会遭受到伤害,学生在大学中失败对学校声誉所造成的伤害,甚过於其无法进入大学者的工作适应及生活责任,也因此学校会强调大学入学准备,而忽视进入社区生活的责任(p.11)。

委员会认为许多缺失是由於学校大量成长、引入准备不足的教师,学校缺乏时间去适应新的责任,这些情况的理解并未令委员会采取立即的移除措施,直至1932年才开始寻求与300所大学合作。

学校与大学的携手合作学校与大学的合作计画提供少数具代表性的高中,从一般性的科目和进大学所需的学分数中释放出来,时间为期五年,并伴随这些班级在1936年进入大学。

在实际运作上,所有被官方所认可的学院和大学皆同意此项计画,同时仅少数大学需要高中毕业生接受大学入学考试,除了Harvard、Haverford、Princeton和Yale。

在实验期间许可这些高中生入学是基於下列规准:A:从合作高中校长的建议到毕业生的表现,包括(1)拥有极佳之进入大学所需的一般性智识(2)有明确界定,同时拥有极热衷的兴趣与目的者(3)在大学所提供的某一或某些教学领域中能成功的展现其工作能力。

B.学生学校生活和活动、兴趣之详细记录的历史,包括各类型的考试成绩,毕业生工作之质与量的证据、相关被使用的测验是要能提供大学对毕业生有更足够与完整图像,而非是一种现在所使用的方法,而特殊委员会对於这些纪录应努力做下列决定:1.何种讯息是大学进行明智选择与学生引导所需2.讯息如何被确保3.以何种型式应被记录和提供给大学合作的大学不会被迫得承认符合新要求的所有高中生,然而在实验期间可从有限的学校中接受不必经过考试,及在新要求下申请入学的学生,同时与其他学校入学者平等对待。

委员会对於高中学校的选择,决定包括私立和公立学校、大的和小的学校,但委员会主要关心的还是选择有能力的学校,这些学校能够在不满本身工作的情况下,极力去展开探索性的研究与改变。

(p.15)这些学校在1933年秋天开始他们的新工作,每一所学校发展本身的计画,同时自我决定应该在课程、组织和程序等方面进行何种改变,委员会也决定每一所学校的独立和自主性必须被保护,其发展应该仅来自每一所学校真诚的要为社区中的男女学生而服务。

委员会会尝试透过其成员、次委员会,以及在评监、记录和报告,以及课程等领域的专家中,呈现被学校寻求的可能协助,但避免去指示其思想或行动。

在此一目的下,整个民主程序已导致组织和程序之可欲的多样性。

*学校计画的自由使用1933年参与的三十所学校委员会和代表成员会持续每年会聚会在一起思考和计画,虽然每一所学校的决定有新的自主性,但他们仍会努力想从其他学校的思考和经验中获得利益。

这些学校并不会从相同的地点出发,也不会通往相同的方向,虽然很难藉此简要且正确的报导他们的目的和计画,但可确认的是有两个主要原则引导这些学校重新建构其所做的努力:一、学校的一般性生活及教学方法应该符合人类学习和生长的方式。

二、美国高中学校应该重新发现生存的主要理由。

(p.17)几年後,上述信念变得更为清楚且深入,学校变成是一种生活的展示,学校能够提供给年轻人的重要服务是我们所谓之民主生活方式的理解与监赏,而民主与监赏的最佳方式是落实在学校每天的生活中。

为了让每个人发展一种价值感,更完整的参与学校事务,以及引导每个人为自己而思考,三十所学校主要持下列理念进行课程实验:*实验和探究的精神应在民主下成为中等学校的特色。

*只有在深思熟虑和共同重新考量高中在社区所扮演的功能後,才能进行基本的修订。

*高中课程应处理青少年目前关心的问题,以及文化遗产中的知识、技能、理解和欣赏,这些课程应成为核心,同时为所有人而设立,无论否上大学。

*每一所学校都应该在课程中发展更大的整体性与持续性。

*每一所学校都应该认识每一位学生,同时明智的引导他们。

*委员会和学校要负起测验、记录和报告他们工作结果的责任。

*三十所学校都希望和大学之间发展友善的关系。

*质疑大学的成功是要仰赖某些科目的研究。

*学校可用不同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技能、理解和智识成熟度,以达大学程度的成就。

*学校教师和大学教授应在成熟、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一起工作。

(p.19-23)CharterII 学校选择民主的方式1932,1933和1934是一个极令人兴奋的日子,因为有三十所学校正计画和从事他们的新工作,校长、教师和学生基於冒险和探究的精神,宣示”我们令学校做它应该要做的事,同时免於外在的控制,这是国家计画的一部分,世界的目光正集中在我们身,大学信任我们,我们有很大的荣耀与责任”。

学校在不同地区开始学校代表及委员会成员的第一次会议是在1933年3月举行,包括大学校长、主任和教授,及高中学校校长和教师都参与其中,在为期两天的行程中,高中学校都期待他们能自由的进行课程实验。

高中学校回顾第一次会议,在任务进行前的准备是不足的,大部分计画是具相当大的野心,在开始时是用极为热情及概括性的语词。

一所学校提出要做两件事,一是提供学生做为个体之充分发展的机会,包括在其重要时期和成年生活。

其次是透过增加参与现在与未来情境的价值,促进社会的进步。

另一所学校提出英文工作上的计画,主要研读的文献是出自三百前参与文明化发展的人类生活,这似乎是相当大的工作,但另一所学校则提出要研读远古人类,并持续为期三年,包括我们国家的历史及国际的问题。

另一所学校更尝试提出一个更大的计画,即帮助孩子对不同文化下的文明化进行理解和欣赏,并根据生活、秩序、个人自由、团体合作和伦理标准之社会组织、生产、假设、标准,以及艺术和文学下的成就,探讨文明化的意涵。

(p.26)其他被提出的改变更具相当不同的本质,包括社交舞课程,去除个人竞争的动机,提供每位学生以下的时间分配:兴趣或能力的主要领域(40%);较小兴趣的领域(15%);身体娱乐和健康历史(20%);社会科(15%);基本技能的维持(10%)。

一些学校则计画长时间的上课节数,旨在提供较少匆忙於教室间的移动。

许多学校期待去除课程与额外课程活动间的区分。

一个学校提供给毕业生的,不在已经累积十六个学分数,而是在教师、父母和学生本身的判断,他的成长将有效在大学或职业中被提升。

一些被视为是实验学校者,则被大学同意能自由的扩充已进行的新工作。

任何熟悉美国学校背景者,都不会惊讶这三十所学校在开始时是有一些困惑,同时是抱持多元目的,许多教师在回顾早期的日子时,都觉得如某人所言:八年研究在开始之初,我们在进行工作时是相当兴奋,我们想去做每一件事,而未忽视任何事情。

但一所私立学校也指出此研究的不确定性,即它是否能持续存在,因为每年大量资金贡献的无法持续。

然而,那些最初的计画也指出,其重要的远离传统大学的准备课程(p.27)。

影响进步的各种条件许多因素限制学校参与此研究,包括学校的赞助者因为是富裕的,对生活感到满足,也因此就会具保守心态,对变动会谨慎与缓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