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最苦与最乐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生苦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活动。这个活动将帮助学生体验责任感和成就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活动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承担责任,寻找快乐”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பைடு நூலகம்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学习《最苦与最乐》一文,使学生能够领会作者的人生哲理,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a.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b.分析文章结构,提升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通过探讨人生的苦与乐,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培养积极面对困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中关于人生苦乐的基本观点。文章认为责任未尽是人生最苦的事,而责任已尽则是人生最乐的事。(详细解释观点)。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生价值和应对生活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案例中的人物在面对责任和挑战时的不同态度,展示了这一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新课讲授中的案例分析部分,我尝试用生动的实例来阐述文章观点,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他们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但在重点难点解析时,我感觉到有些学生对文章结构分析仍然存在困难,这可能是我讲解得不够清晰,或者是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面对,传达了“苦尽甘来”的人生哲理。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启发性,适合初一学生阅读。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苦乐循环,培养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困难与挑战的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对人生有更强烈的探索。
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
因此,他们对本文的主题会有较强的共鸣,也更容易理解课文中的人生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并接受课文中的人生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课文注释及解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结合注释和解析,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课堂实录一、课堂导入师:痛苦与快乐是我们人生中永恒的话题。
古代哲学家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感悟和思考。
而梁启超对最苦与最乐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发?二、作者简介:梁启超师: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 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
1889年中举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他有一篇非常出名文章是?生:《少年中国说》三、字词检测师:字词过关,每个词读两遍。
注音:契约(qì )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解释词语: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悲天悯人:哀叹时事的艰危,同情人民的疾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四、解读文章师:因为这篇文章还没提前预习,所以我们要把文章读一遍。
这个“读”有个要求,是属于自由的放声朗读,读完就停下来。
注意是自由放声朗读,不是齐读!(学生自由读课文)师:读完课文后,请同学们思考以上这四个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
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
(PPT)思考:(1)人生什么事最苦?(2)人生什么事最乐?(3)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责任?(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全文是按照什么结构来写的?生1:92页,第三自然段,最苦指的是“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完”。
师:最乐呢?生1:93页第四自然段,“责任完了”,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好的,找到了两个问题的答案。
人生最苦的是应尽的责任未完成,最乐是尽完责任。
第三个问题有同学找到答案吗?作者梁启超是怎样看待这个责任问题的?生2:93页最后一个自然段,“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面对和努力克服,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挑战,同时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
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但是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积极面对困难的人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课堂上的朗读环节。
2.相关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环节。
3.教学PPT: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辅助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教师提问:“课文中讲述了哪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作者是如何对待这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和重要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思想。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他们在讨论“面对苦与乐”的主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见解,并提出一些独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今后,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技巧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解、示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看到作者是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普遍道理的,并尝试让学生模仿这种写作方式。
-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效果,如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使用比喻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尝试采用一些互动性更强的小游戏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最后,我觉得这节课的总结回顾环节做得还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在回顾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我决定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增加一个小测试环节,以便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最苦与最乐》教学实录
最苦与最乐教学实录前言教学是充满挑战和乐趣的工作,充满了喜怒哀乐。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遇到了许多最苦和最乐的事情。
这些经历都让我成长并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与大家分享我遇到的一些最苦和最乐的教育实录,以及对它们的反思和总结。
最苦的教学实录实录一:当学生不听课当我教授高一数学课程时,我遇到了一个非常难以控制的班级。
每次上课,学生们总是不注意听讲,玩手机,或者私下交谈。
这使我的教学效果降低很多,我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
于是,我决定寻求一些有关学生参与积极的方法。
我花了很长时间研究了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并找了一些适合自己的教育工具,如小组讨论、精讲精练等,最终在教学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改善。
实录二:当学生刻意挑战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生。
他们总是对我的教学提出质疑,甚至有些挑战我的权威。
这使我在教学上很难得到尊重和信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比如赞扬和认可学生们的观点,鼓励他们发言,以及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方式。
这让我赢得了学生们的信任和尊重,也让我的教学变得更加轻松和有效。
最乐的教学实录实录一: 当学生取得进步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最快乐的时刻就是看到我的学生取得了进步。
每当我看见那些曾经无助的学生变得充满自信和积极性,我便会感到一股强烈的喜悦。
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来到我办公室,告诉我他已经通过了数学考试,这是他第一次通过这门很难的课程。
听到这个好消息,我感到非常自豪和兴奋。
我想,这就是教学带来的快乐,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有成就感。
实录二:当学生对教师表达感激之情在一次作业批改中,我发现我的一位学生写的作业非常出色,而且非常用心。
于是,我写了一封短信给她,并表达我的欣赏和钦佩之情。
我从她那里得到了一个非常感激的回复,这让我感到了被认可和理解的快乐。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我关心他们,并且尽我所能帮助他们成长。
当学生能够感受到我的支持和鼓励时,他们会更加信任和尊重我,这对教学事业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 优质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优质课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通过讲述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事情,让学生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理解人生的真谛。
教材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但有时候又容易片面地看待人生。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苦与乐,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勇敢面对人生的苦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正确的人生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产生共鸣。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文章、视频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3.课堂练习: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作者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课文。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延伸出去,谈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苦与乐,以及如何看待人生的苦与乐。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生的苦与乐是并存的,我们要学会珍惜生活中的快乐,勇敢面对人生的苦难。
《最苦与最乐》教学实录.doc
/czywb/bnjs/dsdy/zkyzl/200903/57824.html《最苦与最乐》教学实录伍学明一、课题释疑理内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
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Ⅱ巴?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
(板书:未尽——责任——最苦;尽一责任——最乐。
)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
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
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旨: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确作者所传达的人生观,学会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学会运用具体事例阐述观点: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生动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提高写作能力。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主旨时,可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述,如作者如何面对困境、战胜挫折,强调乐观、积极的人生观。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可挑选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苦中求乐,乐中思进”等,让学生感受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在写作训练பைடு நூலக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技巧,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写一篇以“苦与乐”为主题的作文。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使得学生们有了更多互动和交流的机会。我发现他们在讨论中能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写作技巧。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也有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熟练,导致在实际运用中缺乏自信。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苦与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作为引导者,我尽量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从成果分享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讨论任务,但仍有少数学生显得较为被动,这可能需要我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2.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课文中的人生哲理可能较难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剖析,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可能对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运用方法不够熟悉,需要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练习等方式加强指导。
-结合实际进行写作:学生可能难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5最苦与最乐
5.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会在遇到困难时保持乐观,追求人生的“最乐”。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能力,通过分析《最苦与最乐》的内容,使学生领悟人生哲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5最苦与最乐
一、教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5最苦与最乐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主要内容包括:
1.理解课文的主旨,探讨何为人生的“最苦”与“最乐”。
2.分析课文中所列举的例子,如学习的艰辛、友情的珍贵等,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苦与乐的并存。
3.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表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和重点词汇句型的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态度。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模拟在不同困难情境下的应对方式,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的分析,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口头及书面表达,提升交际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苦与乐,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5.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关于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的阐述。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承担起责任,勇于担当。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最苦与最乐》这一课后,我认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思考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梁启超所阐述的责任感、担当精神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解课文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情境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感觉这部分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5.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探讨课文中的责任与担当,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把握梁启超在文章中表达的责任感、担当精神以及苦乐观,理解其深层含义。
-语言表达技巧:分析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以及句式结构,如对比、排比等。
-文章结构分析:掌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明确各段落的功能和联系,学习如何组织文章。
2.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与运用,提高朗读、解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
3.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主题,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形成独立见解。
4.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 最第15课《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作者背景、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作者背景: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地位与影响。
2.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艰苦”、“责任”、“快乐”等。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理解课文的基本意义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苦与乐,培养学生挑战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难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引入课文:你认为什么是最苦的事情?你认为什么是最乐的事情?请举例说明。
Step 2 阅读课文(25分钟)1. 教师放映教学课件,让学生跟读课文。
2. 分组朗读: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分组朗读。
3.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 班级活动:读一读,告诉同学们主人公经历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 小组活动:为什么说最苦和最乐是相互联系的?Step 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文理解题目。
1. 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问题。
- 主人公在家庭中遇到了哪些苦和乐?- 为什么说苦和乐是相互联系的?2. 学生尝试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写一篇文章概括。
Step 4 情感交流(10分钟)学生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苦和乐?- 你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的?- 你有什么乐观向上的心态和方法?Step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和复习,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学习内容。
- 本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节课你做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五、板书设计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家庭苦与乐相互联系让苦带来力量,让乐带来希望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阅读课文和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16部编版)教案:最苦与最乐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对比手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人生哲理的理解上,难点在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以通过讨论生活中遇到的苦乐事件,帮助学生理解。
-在情感共鸣的激发上,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可以通过情景剧、小组分享等方式来尝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生活中苦与乐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生活中苦与乐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关于对比手法的分析,学生们在识别和应用上仍有待提高。在课堂上,我通过举例和讲解,试图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但从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来看,他们对此还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对比手法。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1.教学重点
-文本理解:学生需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变化,以及背后的原因,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例如,作者在艰苦环境下如何找到学习的乐趣,这种情感转变的过程及其意义。
-语言运用:学生需要掌握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和表达方式,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态度,学会在苦中求乐,这是课文传达的重要思想。
五、教学反思
在这次《最苦与最乐》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能迅速抓住作者情感变化的精髓,而有些学生则对这种情感转变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苦与乐的思考,效果不错,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学生们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并不深刻,这是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的地方。
-在分析修辞手法时,可以选取课文中典型的句子,如“最苦的是心头的那一份沉重,最乐的是心头的那一份轻松”,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对比修辞,并解释其表达效果。
-在思想教育方面,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讨论在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时,如何借鉴作者的态度和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一、教学内容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1.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了解文章主题。文段落,了解作者通过典型事例、生动描绘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4.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作者讲述自己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学习,最终取得成绩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的“最苦”与“最乐”。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但我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他们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为此,我将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更多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课堂实录今天,我参加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的课堂。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最苦与最乐》一文。
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堂课的情况。
首先,老师让我们快速阅读文章,了解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然后让我们分组进行讨论。
我和我的组员们理所当然地讨论了小乐和小文的生活和遭遇。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冷漠和残酷。
我们都为小乐感到不值,希望她能够尽快摆脱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
接下来,老师展示了一张图片,让我们与小乐沉浸在篮球场的欢乐氛围中。
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微笑着,仿佛自己也感受到了踢球的快乐。
我们理解到,尽管经历过那么多的困难和苦难,最乐也可以源源不断地激励着我们前行。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人生的苦难只是一个过程,我们应该努力寻找一些喜悦和快乐的事情,来化解焦虑和痛苦。
在随后的讨论中,我们的讨论重点是:小乐买玩具为什么感到高兴?小文对小乐这种行为态度是什么?我们的讨论变得热烈起来。
一些同学认为小乐购买笔记本电脑和篮球鞋之类的物品需要花费很多钱,而买玩具相对来说花费不多,更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小文却认为小乐在这个年龄段购买玩具是毫无意义的,应该更加关注学业和未来的发展。
我们的讨论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我们认识到,在不同的过程和阶段中,我们应该给自己善待和宽容,也要关注自己的未来发展。
最后,我们整理了对本课所学知识点的总结,发现《最苦与最乐》中有两个主要人物:小乐和小文。
在故事中,小乐经历了许多苦难,并且在最苦难的时刻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
而小文则是一个白马王子式的人物,他帮助小乐改变命运。
我们也学习了:在苦难和快乐之间我们应该平衡想法和行为,寻找经济和精神上的平衡。
在这堂课结束的时候,我认为我学到了很多。
我明白了困难和快乐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元素,当我们义无反顾地飞奔向梦想的时候,何时何地都应该能够感受到这份欢乐和凝聚力。
最后,我要感谢这堂课给我带来的全部收获和启示。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 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 课《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6课,本课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得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
文章逻辑严谨,论述深刻,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责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议论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本文中所阐述的责任意识,部分学生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责任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会分析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明白尽责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
2.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责任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联系文章观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案例素材:准备一些生活中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本文的标题《最苦与最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生的最苦?什么是人生的最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关键词句,提出自己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联系文章观点。
例如: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责任,如何尽到这些责任。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责任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履行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苦与最乐》教学实录
一、课题释疑理内容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
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
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
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
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
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吧?
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
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
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
(板书:未尽——责
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
)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
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
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
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
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
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师:这与课题有关系吗?
生16:这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深化,道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
师:通过大家对文题的审读,我们基本了解了课文内容,但是这不算读懂了课文。
真正读懂课文还得走进作者的思想,走进作者的情感,从文中读出自己的影子来。
怎么读出自己的影子来呢?比如老师读“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这句话,就想到我今天上这节课,这么多老师来听课,给了我压力,我就有了一种责任。
要是我推掉这节课,身体可能会轻松些,但是我就会担心其他老师们会怎样评价我,也许就有人说:他还是骨干教师呢!这样一种良心的不安可能就背负一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
要是今天的课同学老师都满意,我想我也会快乐好长时间。
所谓读出自己的影子,就是把自己放到文中,和作者感情共鸣,和作者思想碰撞,就是边读书边想文中所说的有没有道理。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准某一处细细品味,看是否能读出自己的影子,待会我们一起来分享。
(生活动后交流。
)
生1:“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这句话很形象。
上周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没有完成,就总是担心老师找我、罚我,害怕老师当众批评我,可谓是战战兢兢!
师:你是应尽的责任没尽到,所以苦了。
生2:读“答应人做一件事……”这段话,我深有感触。
上学期放假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约定出去好好轻松一下。
可结果父母以不安全为由怎么也不让我出来,于是我失约了。
我觉得很没面子,都怕见到这几个同学了。
师:守诚信是一种责任。
生3:我对这句话不太赞同,“人生没有苦痛,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更加重的了”。
我想要是一个人得了重病,生不如死又无法治愈,那应该比这更痛苦吧!
生4:我不赞成,生老病死的痛苦乃人生难免的事,想穿了也就无所谓了。
但是没尽责任的痛苦是人为造成的,是心理的苦,无法排解。
身体的苦只是身体疼痛罢了,那种良心的煎熬才是真苦。
师:这说明心里的苦大于身体的苦。
生5:“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我昨天晚上为了一个数学题熬夜至十二点钟了,几次都想放弃了,但是苦思冥想做完了以后,产生了一种成就感,特别快乐!
生6:“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我觉得我们学习就是尽责任。
一学期结束了,期末考试又考得好,这就是我们学生最大的快乐了。
像班上的赵俊年同学,我想他一定很快乐!
师:你说了不算,我们听听他自己怎样说。
(生笑。
)
生7:我有时也不快乐,就是作业没有做完的时候。
不过有一件事曾使我感到最快乐:今年春季开学的时候,我坐在窗边,发现玻璃破了,寒风直往教室里灌,我想可能是我在上学期放假的时候忘记了关窗,所以玻璃被风吹破应是我的责任。
随后,老师重新排了座位,我没有坐在窗边,但是看到坐在窗边的同学忍受着寒冷,心里很不是滋味。
于是第二天,我把这块玻璃补上了,看到同学们不再寒冷,我心里真的感到很快乐。
(掌声。
)
师:赵俊年是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同学,值得我们学习。
苦乐有时是相辅相成的,俗话说苦尽甘来,先苦后甜,苦中作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然乐的时候也不能忘形,否则就会乐极生悲!
三、写法探究析特点
师:通过交流,我想大家应该形成了共识,大家一起说说,最苦的事是——
生(众):未尽责任。
师:最乐的事是——
生(众):尽了责任。
师: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么大
的话题说得入情入理,让我们感同身受呢?请大家再挖掘一下课文,找一找你最喜欢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看能不能从写作上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生活动。
) 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发现。
生1:文章开头运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就像与读者促膝谈心,读起来很亲切。
师:这是设问的句式,也是一种修辞方法。
还有一种句式容易和它混淆,文中出现过吗?
生2:在最后一段里面有:“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这是用了反问,起到强调作用,意思就是不能躲。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3:文中还多处引用了古语、俗语,使文章很有说服力。
例如“如释重负”、“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就非常形象地论述了尽了责任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师:引用古语、俗语、名人语录来讲道理,就叫作道理论证;用到的这些词语、句子就叫作道理论据。
生4:第四段也用到了道理论证,论述了君子终生都在尽责任。
师:这里面还有其他论证方法吗?
生5:还有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的例子。
师:其实我们从文章的课题就能感受到这篇文章最主要的论证方法,大家发现了吗?
生6:对比论证。
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把道理讲透彻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大家还能从语言上作些发现吗?
生7:语言非常形象。
例如文章第二段开头,把那种未尽责任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就好像是写我们自己一样。
师:那你把这段读读看,要读出这种形象感来。
(生读。
)
生8:文章还有很多口语化的语言,例如“翻过来看”、“罢了”、“到底”等词,把非常严肃的话题变得很亲切,让读者容易接受。
生9:文章的语言也非常准确,例如“大抵天下事”,作者就没说所有天下事,避免了绝对化。
四、你说我说明责任
师:梁启超是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中国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中国近代文学的新局面。
他被誉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在他五十七年的人生历程中,承担着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可以说经受着苦难,也享受着快乐!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责任究竟有些什么呢?
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
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
责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实体现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
同学们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
生1:责任是一笔不苟地完成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责任是每节课上回应着老师的指导积极地思考,责任还是每一次考试考出满意的分数。
生2:责任是早晨离开家时给父母一个平安的承诺,责任是每天回到家里给父母一个感激的微笑,责任还是懂得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师:有首歌写道:“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
说句那实在话,我也有爱,常思念那个梦中的她,梦中的她。
来……既然来当兵,来……就知责任大,你不扛枪,我不扛抢,谁保卫咱妈妈谁来保卫她,谁来保卫她!\'是啊,正是这种责任才保证了社会的平安,才构建了社会的和谐。
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那么就让我们在尽责的同时感受人生的最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