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22桃花源记课件 语文版
合集下载
最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桃花源记》公开课课件
自然:优美宁静 环境 社会:安乐幸福 热情好客 桃花人 民风淳朴 与世隔绝
1、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 活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宁静)
2、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其中往来种作,以武陵渔人 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 索,描绘了一个幽美 的世外桃源,表现了 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 的不满,向往自由美 好的生活,寄托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 了广大人民厌恶战争 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 动生活的愿望。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 人捕鱼为业。
陶渊明 缘溪行,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职 业。(一天)沿着溪流划船前行, 忘 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突然遇到一片桃花 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长, 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 穷其林。 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花草鲜嫩可爱,落花散乱繁多。捕 鱼人很为这里的美景惊奇。又继续前行,想走完这片桃林 [点评]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 景色。语言准确精炼,优美动听,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八个宇,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图’,富有诗的 意境。
7、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 “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 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宁静祥和的 环境,打扰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也为 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离开 桃花源 再寻 桃花源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1、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 活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宁静)
2、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其中往来种作,以武陵渔人 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 索,描绘了一个幽美 的世外桃源,表现了 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 的不满,向往自由美 好的生活,寄托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 了广大人民厌恶战争 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 动生活的愿望。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 人捕鱼为业。
陶渊明 缘溪行,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职 业。(一天)沿着溪流划船前行, 忘 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突然遇到一片桃花 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长, 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 穷其林。 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花草鲜嫩可爱,落花散乱繁多。捕 鱼人很为这里的美景惊奇。又继续前行,想走完这片桃林 [点评]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 景色。语言准确精炼,优美动听,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八个宇,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图’,富有诗的 意境。
7、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 “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 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宁静祥和的 环境,打扰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也为 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离开 桃花源 再寻 桃花源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作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桃花林美景?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 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神秘气氛, 也为下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桃花源的美好意境 ① 自然环境优美 ② 社会安定和平 ③ 百姓生活和乐
(三) 离开桃花源,探本心
学习任务:当我们徜徉在桃花源中流连忘返时,我听到这样一种 观点: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它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你同意吗?小 组探究考证,考证桃花源是否存在,不存在,证据何在?
示例1:不存在,证据:(课文中句子)既然桃花源不存在,陶公为何 虚构这样一个社会?作者当时所处的东晋社会现实是士族、地主 把持朝政,社会黑暗。作者抑郁不得志,辞官归隐,于是创造了 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时 代局限,是不能实现的。
处处志之( 名词做动词,做记号
)
未果,寻病终( 名词做动词,实现
)
3.详略得当,主题鲜明
本文开头、结尾写得极其简略,中间写得 详细具体,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作者写 此文的目的是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因而仅用 寥寥数语便点明了故事的背景和结果,而对进 入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写得 极为详细。
主旨:本文以
为线索,描绘了一
个没有
,没有
,人人
,彼
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 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渔人离开的时 候,“处处志之”,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 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 何奇幻的仙界色彩,都使人感到真实。 (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气象。 (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 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 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 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2.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双峰县走马街镇龙田中学:周玉
学习目标
• 1、知识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 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 2、能力目标: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 简洁、精 Nhomakorabea的语言特色
•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 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 的向往和追求。
初读,整体感知
要求: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朗读时想象桃林的美景,感受桃源的人情之美和 风景之美.
小小结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 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 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 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 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谢谢大家!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 相对照的。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 理想,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 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 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 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出了一定的复古 倾向,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 只是一种空想。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 映。
析读,探究课文内容
要求: 自主学习,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赏读,欣赏桃源之美,领 会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 世外桃源呢?
背景资料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 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岁时所写的 《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当时作者已隐居16年 之久,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 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 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
双峰县走马街镇龙田中学:周玉
学习目标
• 1、知识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 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 2、能力目标: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 简洁、精 Nhomakorabea的语言特色
•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 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 的向往和追求。
初读,整体感知
要求: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朗读时想象桃林的美景,感受桃源的人情之美和 风景之美.
小小结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 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 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 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 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谢谢大家!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 相对照的。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 理想,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 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 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 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出了一定的复古 倾向,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 只是一种空想。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 映。
析读,探究课文内容
要求: 自主学习,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赏读,欣赏桃源之美,领 会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 世外桃源呢?
背景资料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 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岁时所写的 《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当时作者已隐居16年 之久,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 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 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2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选全文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晋太元中(jì)n 2.缘溪行( )yuán 3.便舍船( sh)ě 4.豁然开朗( )huò 5.屋舍俨然(shè )yǎn 6.阡陌( qiān)mò 7.黄发垂髫( )tiáo 8.便要还家( yāo h)uán 9.遂与外人间隔(suì j)iàn 10.此中人语云( yù) 11.不足为外人道( wè)i 12.及郡下,诣太守( jùn )yì 13.刘子骥( j) ì
又
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
邀请
他们的 全,都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 酒饭来款待他。
停留,这里是居住 告诉 说 对,向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告辞,告别
值得 说
离开
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 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 人说啊!”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好像
就
仅仅,只 舍弃,抛开,这里是“离开”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 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开阔的样子
整齐的样子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
类
田间小路。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词类活用:
复前行, 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
词句难点
一个意动用法:异:对……感到诧异。
两个借代:黄发老人 垂髫 小孩
同义词:咸=悉=皆=并
沿着:缘溪行/便扶向路 都:悉如其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咸来问讯/ 皆叹惋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世外桃源的生活十分美好,那里有良田美池, 人们生活富足且怡然自乐。是不是桃花源外的世界 也如此?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结合社会背景,联 系课文作答。
环节二:悟读课文,剖析作者意图。 1.结合背景,了解社会。
世外桃源的生活十分美好,那里有良田美池, 人们生活富足且怡然自乐。是不是桃花源外的世界 也如此?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结合社会背景,联 系课文作答。
3.自由诵读,熟读成诵。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文章以渔人进 出桃花源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奇异的“世外桃 源”。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诵读,进一步理解桃 花源奇异之处,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 个美好的地方。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桃源 — 进入桃源— 访问桃源— 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渔人的行踪 为线索
见渔人,乃大惊( 连词,于是,就 )
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然,居然 )
(3)文言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问所从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 省略句: ①林尽水源[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林尽(于) 水源”]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新鲜 落花。一说, 美好 初开的花。 繁多的样子
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异,惊异,诧异。这 想要走到那片林子
里是对……感到诧异。 的尽头。穷,尽。 ①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 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 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 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 子的尽头。
环节二:悟读课文,剖析作者意图。 1.结合背景,了解社会。
世外桃源的生活十分美好,那里有良田美池, 人们生活富足且怡然自乐。是不是桃花源外的世界 也如此?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结合社会背景,联 系课文作答。
3.自由诵读,熟读成诵。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文章以渔人进 出桃花源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奇异的“世外桃 源”。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诵读,进一步理解桃 花源奇异之处,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 个美好的地方。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桃源 — 进入桃源— 访问桃源— 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渔人的行踪 为线索
见渔人,乃大惊( 连词,于是,就 )
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然,居然 )
(3)文言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问所从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 省略句: ①林尽水源[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林尽(于) 水源”]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新鲜 落花。一说, 美好 初开的花。 繁多的样子
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异,惊异,诧异。这 想要走到那片林子
里是对……感到诧异。 的尽头。穷,尽。 ①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 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 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 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 子的尽头。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8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疏通文章
一、疏通第4段文意。
1.请大声诵读第4段,读音和停顿要正确。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 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 复得路。
2.说说对这段文章的理解,做好笔记。
原文:
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 之。及郡下,诣太 守,说如此。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志,遂迷,不 复得路。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 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衔觞赋诗以乐 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 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 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 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 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 晨光之熹微。
诵读课文
同学们,今天所学主要内容就是这些。请再次朗读 课文,回想今天所学的知识,看看还有什么疑问,请查 阅工具书,和同学探讨,请教老师,利用网络查阅资料, 争取它们解决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 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说说对这段文章的理解,做好笔记。
原文:
南阳刘子骥,高 尚士也,闻之,欣 然规往。未果,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译文:
南阳刘子骥是个志向高 洁隐士,听说这件事后, 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 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了。 此后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 源了。
诵读课文
同学们,今天所学主要内容就是这些。请再次朗读 课文,回想今天所学的知识,看看还有什么疑问,请查 阅工具书,和同学探讨,请教老师,利用网络查阅资料, 争取它们解决掉。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 乱、黑暗,没有过上安定和 平的生活而叹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PPT课文电子课件
课文导读
CLICK
诗文作品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
文
编为《陶渊明集》
学
成
就
田园诗派创始人、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课文导读
CLICK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
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
(31)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32)之:这。
(33)属:类。
课文赏析
CLICK
(47)要:通“邀”,邀请。 (48)咸:副词,都,全。 (49)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50)云:说。 (51)先世:祖先。
注 (52)率:率领。 (53)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 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54)邑人: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
(1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16)欲:想要。
(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
的意思。
(18)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
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19)便:于是,就。
(20)得:看到。
课文赏析
CLICK
(3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
原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
文
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
课文赏析
CLICK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
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
语文版八下第22课 桃花源记 (课件ppt)
A a
D
桃花源记
语文版 八年级下
精品
导入新知
有这样一个地方,那里与世
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劳作,家
家快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
D
陶渊明笔下美丽的桃花源。
A
a
精品
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427年):字元亮,又 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D
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A 赋家。 a
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精品
译文: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在那
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
D
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A洞口进
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仅能容得下一个人通
a
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眼前突然展现出
开阔明朗的境界。
精品
整齐的样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精品
作者简介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 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D
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A他是中 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a 隐逸诗人之
宗 ”,有《陶渊明集》。
精品
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 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D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A的散文 ;“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 ,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a。两者相互 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 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精品
字词积累
俨( yǎn)然 阡陌(qiān mò )D
A
垂髫( tiáo ) 诣( yaì )
精品
初读感知
D
桃花源记
语文版 八年级下
精品
导入新知
有这样一个地方,那里与世
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劳作,家
家快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
D
陶渊明笔下美丽的桃花源。
A
a
精品
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427年):字元亮,又 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D
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A 赋家。 a
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精品
译文: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在那
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
D
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A洞口进
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仅能容得下一个人通
a
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眼前突然展现出
开阔明朗的境界。
精品
整齐的样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精品
作者简介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 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D
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A他是中 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a 隐逸诗人之
宗 ”,有《陶渊明集》。
精品
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 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D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A的散文 ;“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 ,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a。两者相互 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 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精品
字词积累
俨( yǎn)然 阡陌(qiān mò )D
A
垂髫( tiáo ) 诣( yaì )
精品
初读感知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5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归园田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分析
他主动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寻求 这种平凡朴实的农耕生活,这就是他 的生活目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
陶渊明的"天真"
阡陌 交 通, 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其中 往来 种作, 男 女 衣着,悉 如外 人。
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 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黄发 垂髫, 并怡然 自乐。 老人和小孩, 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见渔人,
乃 大 惊,问所从来,
具 答 之。
(村人)看见渔人,(他们)于是非常惊异,问从什么地方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②便舍船,从口入 (句前省主语“渔人”)
③初极狭,才通人 (句前省主语“山洞”) ④问所从来 (应为“问之所从来”,省宾语)
⑤便要还家 (应为“便要之还家”,省宾语)
梳理文章线索 把握文章内容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离开并再寻桃花源
课文结构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 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 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 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桃花源记》PPT幻灯片
这个渔人一件一件给他们详细得说出自己所
听到的事,都感叹、惋惜。
余人各复 延 至其家,皆 出酒食。
邀请
都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
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停数日,辞 去。此中人语云:
告辞 离开
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开。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2、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经过了“林尽水源” →山有小口 →舍船从口入 → 复行 →豁然开朗的过程才进入。
关于写作背景:
本 文 写 于 公 元 421 年 , 当 时 政 治 黑 暗 , 军 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 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 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 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 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 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渔人甚 异
之。
很,非常 对……感到诧异 代词,代所见景物
渔人对所见的景物感到诧异。
复 前 行,
欲 穷 其 林。
又 向前 前行
想要 尽 代词,这
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
得 一山,
副词,就 出现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一座山,
山有小口,仿佛
若 有 光。
隐隐约约,
好像
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再寻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合作探究
1、 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为什么会“甚异之”? 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 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 “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 下发现了桃花林,而桃花林之 广之美,渔人以前未曾所见, 因此“渔人甚异之”。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 地平旷,屋舍整俨齐的然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属。形 然容 变由 得狭 开窄 阔幽 敞暗 亮突 。
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
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 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 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 之类。
情景 并怡然自乐。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于是,就。
详细
同“邀”,邀请。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
全,都
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隔绝、不通音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 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 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 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遇到,碰见。 溪水的两岸
新鲜美好 繁多的样子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落花。一说, 初开的花。
对见到的景
尽
象感到惊异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 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 ,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2.桃花源记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优美宁静)
明确: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乐幸福)
3、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对待渔人这个不速之客?这些 描写说明了什么?
乃大惊,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 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2 桃花源记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之“合作理解”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一字多义
便舍船 (舍弃)
舍
屋舍俨然 (房屋)
处处志之 (做标记)
志
寻向所志
3.古今异义词
鲜 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交 通: 古义:互相通达
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
明确: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中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慷慨大方,慷慨大方,且家家备有酒食,生活富足。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对桃花源生活感到满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 这里平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 下了伏笔。
5、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 来拜访,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遂迷”“未果”,这 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妻 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 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二、我的课堂我做主之“合作探究”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记叙的?
以 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为线索
发现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探访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并理解文中成语。 3.完成课后练习P114(四)
明确: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乐幸福)
3、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对待渔人这个不速之客?这些 描写说明了什么?
乃大惊,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 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2 桃花源记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之“合作理解”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一字多义
便舍船 (舍弃)
舍
屋舍俨然 (房屋)
处处志之 (做标记)
志
寻向所志
3.古今异义词
鲜 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交 通: 古义:互相通达
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
明确: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中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慷慨大方,慷慨大方,且家家备有酒食,生活富足。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对桃花源生活感到满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 这里平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 下了伏笔。
5、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 来拜访,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遂迷”“未果”,这 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妻 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 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二、我的课堂我做主之“合作探究”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记叙的?
以 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为线索
发现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探访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并理解文中成语。 3.完成课后练习P114(四)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件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 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 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 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陶渊明
文体知识拓展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 潜,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人。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 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 从此归隐田园。是“田园诗的鼻祖”,被称为“古今隐逸诗 人之宗”。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 《五柳先生传》等。
疏通文意
田间 交错
整齐的样子
类 小路 相通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
来来往往
可以互相听到 耕田劳作
全,都
指老人和小孩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桃源以外的世人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 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 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 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
j间ià隔n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wèi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yù
wèi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疏通文意
遇到
水流的两岸
新鲜美好 落花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
陶渊明
文体知识拓展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 潜,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人。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 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 从此归隐田园。是“田园诗的鼻祖”,被称为“古今隐逸诗 人之宗”。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 《五柳先生传》等。
疏通文意
田间 交错
整齐的样子
类 小路 相通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
来来往往
可以互相听到 耕田劳作
全,都
指老人和小孩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桃源以外的世人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 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 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 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
j间ià隔n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wèi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yù
wèi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疏通文意
遇到
水流的两岸
新鲜美好 落花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上下文,可以推知,渔人说的大概是秦
末以来的历史以及当前社会状况。这些是桃源中
人不知而世人熟知的事,如果一一写出来就显得
累赘了。桃源中人听过后,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
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
生活而叹惋。
K12课件
27
阅读导引之七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语,读yù),告诉。“语”字后面省略一个“之” 字;“语云”,告诉他。“不足为外人道也”中 的“为”字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的“为” 字、“武陵人捕鱼为业”中的“为”字,意义各 不相同,阅读时要留心加以比较。
K12课件
19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 路。
K12课件
20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 终。后遂无问津者。
K12课件
21
阅读导引之一
“忘路之远近”与“渔人甚异之”这两句中,“之” 字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芳草鲜美”中的“鲜美”,与 现代汉语中“鲜美”的含义一样吗?
(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
鸡作食。
K12课件
25
阅读导引之五
作者一再描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 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要表现些什么?
表现桃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 间的友好和睦关系。
K12课件
26
阅读导引之六
这里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 中人听后为什么“皆叹惋”?
K12课件
3
K12课件
4
K12课件
5
K12课件
6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K12课件
7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K12课件
8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K12课件
9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K12课件
10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
K12课件
1
陶 渊 明 像
K12课件
2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
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世宦家庭,曾祖陶侃为东晋
大司马,封长沙郡主。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但到陶渊
明时,家道已衰落。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
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腐败,决心去职归田。长于诗文辞赋,诗多
K12课件
23
阅读导引之三
(1)“然”字是个语缀性的词,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
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 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如本段中的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本段中还“俨然”“怡然”, 下文还有“欣然”,试注意它们各自的意义。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是长寿的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K12课件
16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K12课件
17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K12课件
18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林之美的?写桃花林
之美有何作用?
作者从桃林之长、桃林之纯、草之鲜美芳香,花 之缤纷飘落,描写出桃林之美。写桃林之美有两个作 用:其一,有了桃林的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惊诧、 好奇心,他才会“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 花源。其二,有关桃林的这些描写,颇具神秘色彩, 已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从氛围 上作了铺垫。
24
阅读导引之四
古人写文章,为了使文章精炼,常常省去某些根据 语境不言自明的词语,语法书上称作“省略”。阅读文 章时要清楚它省略了什么,翻译时有的还需要补译出来。 试看下面几句话中括弧处省略了什么词语: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描绘自然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腐朽
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有时也流露出人生无常的苦闷和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其艺术特
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具有
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
著有《陶渊明集》。
{ 无论
必说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 绝境
今义:不关论系,的表 关示联条词件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K12课件
30
发现 探访 离开 再访
陶渊明
和平安宁
桃花源
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民风淳朴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境界
寄托作者政治思想,反映人民愿望
K12课件
31
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是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指小
孩。在古汉语中,不直接称某人或事物,而是借用相关的人或
事物来代替它,这种借彼代此的修辞手法,叫作“借代”。
“黄发垂髫”就是用老人和小孩头发的特征,来代替老人和小
孩的。这种修辞手法在古汉语中很常用,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这句诗中,用“帆”代船。
K12课件
前一个“之”字,当“的”讲,助词;后一个“之” 字,指渔人见到的桃林景象,代词。
“鲜美”,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是(指色彩)鲜 艳美丽;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是指食物味道好,浓。
在本文中像这样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还有几个,如 “交通”“妻子”“无论”“绝境”等,阅读中要它们 之间的区别。
K12课件
22
阅读导引之二
K12课件
28
阅读导引之八
“诣太守,说如此。”“诣 ”,到…….去。“如 此”,古今意义不同。在现代汉语中当“这样”讲, 在古汉语中当“像这样”讲。
新课讲解
K12课件
29
课堂练习──区别古今词义
{ 古义:交错相通
交通 今义:运事输业和的邮 总电称
{古义: 妻子和孩子
妻子 今义: 专指妻子
古义:不要说,更不
K12课件
11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K12课件
12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K12课件
13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K12课件
14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K12课件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