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讲解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z
z
z
m =1/2
m =1
m =2
B0
m =1
m =0
mm==0-1
m =-1/2
m = -1
m = -2
I=1/2
I=1
I=2
E2=+ μ B0 E= E2 — E1 = 2μ B0 E1=— μ B0
受限下的核运动
原子核运动=自旋+回旋 (拉摩尔进动) —自旋:绕自旋轴(感应磁场轴)旋转 —回旋:绕回旋轴(外加磁场轴)旋转 进动频率=表征不同原子核的进动情况
的能量相同。 有外加磁场(B0≠0)时,原子核自旋运动受限,表
现为:自旋取向受限(核自旋方向有特定取向),相对 外加磁场方向,只有2I+1种取向。
对氢核来说,I=1/2,只能有21/2+1=2个取向: +1/2和-1/2。也即表示H核在磁场中,自旋轴只有两种 取向:
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同,m=+1/2,磁能级较低 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m=-1/2,磁能级较高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什么叫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利用自旋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 的核自旋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吸收电 磁波谱来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与组 成的一种分析方法。
➢原子核的自旋
➢原子核能级的 分裂及其描述
一、原子核的自旋
u原子核为带正电粒子,当它的质量数和 原子序数有一个是奇数时,它就和电子一 样有自旋运动,产生磁矩。 u原子核的自旋产生小磁场,以核磁矩μ 表征,这样的核叫做磁性原子核。

核磁共振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和研究手段。它基于原子核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通过利用

核自旋在外加磁场和射频场作用下的共振吸收现象,实现对样品的结

构和性质的分析。本文将详细介绍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

一、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技术的核心是核磁共振现象。当一个样品置于磁场中时,

其核自旋将受到外加磁场的影响,导致核自旋的量子态能级发生分裂。此时,如果给样品施加一个与能级间距相符的射频波,将出现共振吸

收现象。这种共振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外加磁场与样品中核自旋的磁矩

相互作用所致。

二、共振条件

核磁共振的共振条件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ω = γB0

其中,ω表示射频波的角频率,γ是核磁矩的旋磁比,B0是外加磁

场的大小。根据这个公式可知,当外加磁场的强度发生变化时,共振

条件也会相应改变。

三、工作步骤

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加样处理:样品通常会进行处理,以提高信噪比和磁场均匀性。

处理包括稀释、混合、旋转等。

2. 形成磁场:通过磁铁产生一个强大的静态磁场,这是核磁共振实

验的基础条件。

3. 校准射频场:根据样品的特性和实验需求,校准出一个合适的射

频场。

4. 施加射频激发信号:给样品施加一个与共振频率匹配的射频激发

信号,使样品中的核自旋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5. 探测共振信号:探测样品中的共振信号,记录共振频率和共振幅度。

6.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探测到的共振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样

品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四、应用领域

核磁共振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医学等。在化学领域,核磁共振可以用于分析有机物的结构、鉴定化

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化学、物理学等领域。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科学研究和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一、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是基于原子核存在的自旋(即核自旋)的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的方法。原子核带有正电荷,因此具备自旋磁矩。当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时,这些核自旋磁矩会在磁场的作用下取向,形成所谓的“磁场取向”。不同原子核的自旋磁矩具有不同的取向状态。

二、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技术利用核自旋磁矩在外加磁场中的取向状态和跃迁行为来获取有关样品的信息。当样品处于强磁场中时,核自旋磁矩会分布在能量的不同级别上。这些不同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和跃迁频率与样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相关。

在核磁共振谱仪中,首先将样品置于一个强磁场中,使核自旋磁矩取向为平行或反平行于磁场方向。随后,通过施加一定的电磁波场,使部分核自旋磁矩发生能级的跃迁,并将吸收或发射的能量转化为电信号。利用这些电信号,我们可以获得核磁共振信号并进行分析。

三、核磁共振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诊断中有着广泛应用。例如,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可以非侵入性地观察人体内部结构。通过对核磁共振信号的探测和处理,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人

体组织图像,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和物理学等科学研究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通过核磁共振谱仪对物质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关于样品的化学成分、结构以及动力学信息。这为化学反应的研究和新材料的合成提供

简述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简述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简述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的物理现

象研究的技术,通过测量物质中原子核所具有的特定磁性特性来获取有关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核磁共振原理基于两个核磁共振基本概念:核自旋和自旋磁矩。核自旋是原子

核固有的量子性质,类似于地球自转,不同的原子核具有不同的核自旋。自旋磁矩是原子核在外磁场中表现出的磁性特性。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恒定的外磁场中对样品施加射频场,使原子核的

自旋磁矩发生共振。当外磁场和射频场的频率匹配时,原子核的自旋磁矩会吸收射频场的能量,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这个过程称为共振吸收。

2. 核磁共振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领域广泛应用,以下是几个常

见的应用领域:

2.1 医学领域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一

种非侵入性技术,可以用于检测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MRI利用原子核在外磁

场中的共振吸收信号,通过对这些信号的处理和重建,可生成人体组织的二维或三维影像,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2 化学领域

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 Spectroscopy)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技术,可用于研究化学物质的结构、组成和动力学性质。通过测量样品中不同核自旋磁矩吸收射频能量的差异,可以确定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团的种类和数量,帮助化学家理解和探索分子世界。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一种利用原子核旋

转产生的特殊频率信号来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方法。它是一种核磁共振

现象的应用。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具有自旋的原子核

会产生旋转进动,并与外加磁场产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特定的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可以简要描述如下:

1.原子核自旋: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这些粒子都具有自旋。当

原子核自旋不平衡时,将会引起磁性。

2.环境磁场:核磁共振实验中,通过施加一个强大的静态磁场,将样

品中的原子核自旋取向与外部磁场相互作用。这个环境磁场可以使原子核

自旋分裂成不同能级。

3.射频激励:在静态磁场的作用下,通过施加一个与原子核预选取方

向相垂直的射频脉冲,可以引起原子核自旋的共振跃迁。这个射频激励的

频率通常接近核磁共振频率。

4.共振信号:当原子核自旋跃迁匹配射频激励的频率时,原子核会吸

收能量并进入高能态。当射频脉冲结束后,原子核会返回低能态,并释放

出能量。这个过程会通过探测器检测到,并转化为共振信号。

5.谱线解析:通过测量吸收或发射的射频信号的频率和强度,可以得

到物质的谱线图。不同原子核的共振频率与化学环境相关,因此可以用来

研究物质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核磁共振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学等。例如,在化学中,核磁共振可以用来确定分子结构、分析化合物的组成、测

量化学键的长度和角度。在生物化学中,核磁共振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总之,核磁共振是一种强大的分析技术,利用原子核自旋的共振现象来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施加静态磁场和射频激励来引起原子核的共振跃迁,并测量吸收或发射的射频信号的频率和强度来获取物质的谱线图。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的特性的物理现象。它利用核自旋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磁矩矢量在频率为共振频率的射频脉冲激励下发生能量吸收或放射,这种现象被称为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可用经典物理学和量子力学来解释。经典物理学视角下,原子核带有正电荷,并绕着自身轴线旋转,形成自旋磁矩。当外加磁场施加到样品中时,磁矩会顺应磁场方向而取向。然后,通过施加射频脉冲,可以使自旋发生共振,这样能量可以从脉冲中转移到样品中。

在量子力学角度下,原子核自旋有一个量子数,通常用I来表示。自旋量子数决定了自旋磁矩的大小和方向。当原子核处于磁场中时,它可以在两个能量态之间跃迁,形成能级结构。这些能级之间的距离正好对应共振频率。

核磁共振的实验需要一个强而均匀的磁场,通常通过超导磁体来提供。样品放置在磁场中,使样品中的原子核自旋取向于磁场方向。然后,通过施加射频脉冲并改变频率,可以观察到能量的吸收和放射,进而得到核磁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分析核磁共振谱图,可以确定物质的结构、组成以及动力学性质。此外,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测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如诊断疾病和研究脑功能等。

总之,核磁共振是一种利用原子核的自旋磁矩在外加磁场和射频脉冲作用下发生能量吸收或放射的物理现象。基于这一现象,核磁共振技术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核磁共振原理

核磁共振原理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是强外磁场内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即1H),在特定射频(RF)脉冲作用下弛豫时间不同。

1、人体1H在强外磁场内产生纵向磁矢量和1H进动:1H在绕自身轴旋转的同时,还围绕外磁场方向做锥形运动,称为进动,进动的频率与外磁场场强呈正比。

2、发射特定的RF脉冲引起磁共振现象:向强外磁场内的人体发射特定频率的RF脉冲,1H吸收能量而发生磁共振现象。

3、停止RF脉冲后1H恢复至原有状态并产生信号:停止发射RF脉冲后,1H迅速恢复至原有的平衡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弛豫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弛豫时间。纵向磁矢量恢复的时间为纵向弛豫时间,亦称T1弛豫时间;横向磁矢量的衰减和消失时间为横向弛豫时间,亦称T2弛豫时间。

4、采集、处理MR信号并重建为MRI图像:对于反映人体组织结构T1值和T2值的MR信号经采集、编码、计算等一系列复杂处理,即可重建为MRI灰阶图像。

MRI图像上的黑白灰度对比,反映的是组织间弛豫时间的差异。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

医学诊断领域的技术。它通过对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场作用下的共振吸收现象进行研究,从而揭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非常复杂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概念来理解它的基本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原子核具有自旋这一性质。自旋是原子核固有的一个量子

性质,它类似于地球的自转,具有一个固定的角动量。当原子核处于外加磁场中时,它会产生一个磁偶极矩,这个磁偶极矩会在外加射频场的作用下发生共振吸收。这就是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之一。

其次,核磁共振的原理还涉及核磁共振现象的产生和检测。在外加磁场和射频

场的作用下,原子核会发生能级跃迁,从而产生共振吸收。这种共振吸收的能量和频率与原子核的环境有关,因此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而核磁共振信号的检测则是通过接收原子核共振吸收所产生的信号,并进行信号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到有关样品的信息。

另外,核磁共振技术还涉及核磁共振谱的解释和应用。核磁共振谱是通过测量

原子核共振吸收的能量和频率而得到的,它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和构象信息,因此在化学分析和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核磁共振谱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样品的分子结构、化学环境和动力学行为,从而为科学研究和医学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

总之,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涉及原子核的自旋性质、共振吸收现象的产生

和检测、核磁共振谱的解释和应用等方面。通过对这些基本原理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诊断,为人类健康和科学发展做出贡献。核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和进步。

简述磁共振原理

简述磁共振原理

简述磁共振原理

磁共振原理简介

磁共振是一种准确描绘原子核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工具,它被广泛应

用于医学、化学、物理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本文将简要介绍磁共振的

原理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1. 磁共振原理概述

磁共振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一种技术。核磁共振是指在外加磁场

的作用下,核自旋能级发生能量差异,导致吸收或发射辐射的现象。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1.1 磁场作用

在静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有一个固定的旋进角动量(自旋)。通

过改变外加磁场的方向和强度,可以使得某些核自旋发生能量差异,

从而产生磁共振信号。

1.2 核磁共振信号

当外加磁场发生变动时,核自旋会发出电磁信号。这些信号可以通

过适当的仪器和技术得到检测和分析,从而获得具体的核磁共振谱图。

1.3 核磁共振谱图

核磁共振谱图是通过测量核磁共振信号的频率和强度所绘制的图谱。核磁共振谱图提供了许多关于分子结构、样品纯度、化学环境等信息。

2. 医学领域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MRI)是医学领域最常见的应用之一。MRI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通过对人体组织内的水、脂肪、蛋白质等分子的核自旋进行检测和分析,生成高分辨率的影像。MRI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脑部疾病、肿瘤检测、骨骼损伤等。

3. 化学领域的应用

核磁共振谱(NMR)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分析技术。通过对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确定样品的结构、组成和纯度。NMR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环境分析等领域,为科学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重要支持。

4. 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

磁共振也被应用于物理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许多研究中。例如,固体物理学家可以使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来研究材料中的电子结构和自旋相关现象。另外,核磁共振还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磁性、晶体结构和相变等方面。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1. 简介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和分析

技术。它基于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行为,在吸收和发射电磁波时的特定频率上表现出共振现象。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其在科学研究、医学诊断和化学分析等领域中的应用。

2. 原理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是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行为。当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

核将在两个能级之间发生能量转移,从而引起电磁辐射。这种辐射可用于探测物质的结构、组成和动力学特性。

以下是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 原子核具有自旋,常见的核磁共振实验中常使

用的是具有自旋的质子(氢原子核)。 - 在外加静态磁场下,原子核将呈现两个能级:顺磁态和正磁态。 - 通过外加射频脉冲,可以将原子核从一个能级激发到另一

个能级。 - 当原子核从高能级返回到低能级时,会以特定的频率释放能量,这也是

所谓的共振频率。

3. 应用

核磁共振在许多学科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科学研究

核磁共振是研究物质结构和动态行为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提供关于分子结构、化学键的信息,帮助科学家解决一系列的科学问题。具体应用包括: - 研究核

酸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分析和表征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 探测

物质中存在的杂质和污染物。

3.2. 医学诊断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无创性的医学影像

技术,通过利用人体组织对磁场的不同响应来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从而实现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观察。主要应用包括: - 检测和诊断肿瘤、炎症和损伤等疾病。- 观察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脏、脑部、骨骼等。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一种用于研究物

质的结构和性质的重要分析技术。它基于原子核自旋的相互作用,利用核

磁共振现象来获得关于样品的信息。本文将详细介绍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技术的基础是磁共振现象。原子核具有自旋,类似于一个小

磁铁。当处于磁场中时,原子核的自旋会在磁场的方向上进行朝上或朝下

的取向。在没有外部影响的情况下,两种取向的能量是相同的。但当外部

磁场的作用下,两种取向的能量会发生微小的差异。

核磁共振是指当处于外部磁场中的原子核受到特定频率电磁波的照射时,它会吸收电磁波的能量并发生共振现象。这个特定的频率被称为共振

频率或Larmor频率。

核磁共振实验通常使用恒定磁场(主磁场)和射频场(射频辐射)来

观察样品的反应。主磁场是核磁共振实验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它是通过

使用大型电磁体产生的一个恒定的磁场,用于将样品中的原子核取向。通

常使用的主磁场强度在几特斯拉到几十特斯拉之间。

当样品放置在主磁场中时,样品的原子核将取向与主磁场平行或反平行,形成两个能级。这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取决于原子核的自旋和主磁

场的强度。为了使原子核进入共振状态,必须应用射频场。射频辐射的频

率与共振频率相同,通过磁场中的变化来激发原子核。应用恰当的射频场

能够使原子核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

当原子核吸收或发射射频辐射时,它们会发生共振现象。这个过程需

要定向的射频辐射并满足共振条件。共振发生时,原子核的能级会发生变

化,产生一个共振信号。共振信号的频率与射频场的频率相同,而其强度

简述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简述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简述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利用原子核自旋差异

来获得原子核物理和化学信息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源于原子核固有的自旋角动量和磁性。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自旋角动量: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类似于地球自转的角动量。

•磁性:原子核具有磁性,即原子核具有磁偶极矩。

•磁场作用:当处于外加磁场中时,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会受到磁场的作用。

•共振现象:当外加的磁场与原子核的共振频率相等时,原子核会吸收或发射特定的电磁辐射。

•信号检测:借助谐振技术,可以探测到原子核吸收或发射的信号。

2. 核磁共振的应用

核磁共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

等领域。以下是核磁共振在不同领域中的主要应用:

2.1 化学分析

核磁共振谱可以提供有关化合物结构和分子动力学的宝贵信息,被广泛应用于

化学分析领域。主要应用包括:

•结构确认:通过核磁共振谱的峰值位置和相对积分强度,可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和官能团。

•质谱联用:核磁共振谱与质谱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分子量。

•动力学研究:通过核磁共振谱的弛豫时间测量,可以获得关于分子运动的信息。

2.2 物理研究

核磁共振在物理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主要包括:

•固态物理:核磁共振可以用于研究固态材料的晶格结构、磁性和电子结构。

•超导体:核磁共振可以用于研究超导体中的电子结构和磁性。

•表面科学:核磁共振可以用于研究表面吸附、表面结构和表面反应。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运用于物质

结构分析的非破坏性手段。它基于原子核具有自旋的事实,通过对核自旋

的控制和测量,获得物质分子内部原子的信息。核磁共振是现代化学、物

理和生物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物质组成分析、物质结构分析、药物研发等方面。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可以从原子核自旋和磁矩的性质、磁场以及能级

之间的相互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原子核具有自旋。自旋是一种量子力学性质,类似于旋转。原

子核自旋会产生一个内禀的磁矩,这个磁矩可以被外加磁场所感知。不同

元素的原子核拥有不同的自旋量子数和磁矩大小,从而使得它们在外加磁

场下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其次,核磁共振需要一个均匀强的磁场。外加磁场能够引起核磁矩的

定向。通常,核磁共振实验使用的磁场强度在1到20特斯拉之间,这意

味着实验室内的磁场是地球磁场的数万倍。这样的强磁场可以有效地将原

子核的自旋朝向磁场方向,使得核磁共振实验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

最后,核磁共振是基于原子核能级之间的相互作用。原子核由于自旋

的存在,存在着多个能级。在外加磁场下,这些能级会发生分裂,形成所

谓的能级塔。外加磁场与分裂的能级之间存在能级间的差异,这个差异取

决于核磁矩的大小和磁场的强弱。核磁共振实验通过利用外加射频场来干

涉原子核之间的能级跃迁,实现对核磁共振信号的探测。

核磁共振实验通常通过两个步骤来实现:激励和检测。激励步骤中,

外加射频脉冲场被用来激发核磁共振信号。这个脉冲场与原子核之间的谐

振频率相匹配,从而使得原子核执行共振吸收和辐射。在激励期间,原子核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吸收或辐射射频能量。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附件材料一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一、原子核的磁矩

核磁共振研究的对象是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原子核是由中子与质子组成。质子与中子数为偶数的核,其自旋量子数I=0,没有自旋现象。质子与中子数其中之一为奇数I≠0(质子数与中子数都为奇数的I=半整数),具有自旋现象。

I≠0的核有自旋运动,并且核带有一定的正电荷。这些电荷也围绕着自旋轴旋转,从而产生循环电流,循环电流就会产生磁场。因此凡是I≠0的原子核都会产生磁矩。I=1/2的原子核,类似于电荷均匀分布在表面的球体。而I=1或I等于1/2整数倍的原子核,电荷分布不是球形对称的,一般用原子核的电四极矩来度量原子核中电荷分布离开球形对称的程度。

二、核磁共振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磁性核(I≠0)在外加磁场(B

)中的自旋取向不是任意的,而是量子化的,共有(2I+1)种取向。可由磁量子数m表示。m=1,I=-1,...(-I+1)、-I。如下图所示:

核的自旋角动量(P)在Z轴上的投影P

z

也只能取不连续的数值。

(1)

与P

z 相应的核磁矩在Z轴上的投影为μ

z

,(2)

磁矩与磁场相互相用能为E,E=-μ

z B

(3)

(4)

由量子力学的选律可知,只有△m=±1的跃迀才是允许跃迁。所以相邻两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5)

(5)式表明,△E 与外加磁场B 0的强度有关,△E 随B 0场强的增大而增大(见图2)

在B 0中,自旋核绕其自旋轴(与磁矩μ方向一致)旋转,而自旋轴既与B 0场保持一夹角θ又绕B 0场进动,称Larmor 进动(图3),类似于陀螺在重力场中的进动。核的进

动频率由(6)式决定。

核磁共振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核磁共振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核磁共振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物理、医学等领域的非破坏性分析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定的电磁波在磁场中对样品中的核磁矩进行共振激发,并通过对振幅和频率的分析得到样品的结构和性质信息。以下将详细探讨核磁共振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核磁矩在磁场中的性质,它是由核自旋和核磁矩所决定的。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核磁矩会产生合成磁矩,具有与磁场大小和方向有关的定向性。当外加的高频电磁波频率与样品内核磁矩的共振频率相同时,核磁共振现象就发生了,核磁矩转向产生的磁场变化会诱导出检测线圈上的交变电压信号,这就是核磁共振信号的来源。

二、核磁共振的应用领域

核磁共振技术已经成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和医学等领域的重要实验手段,其应用广泛,以下分别阐述。

(一)化学领域

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领域中,主要应用于分析化学与物理有机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反应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例如在有机化学中,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对物质结构进行鉴定、定量和表征。常用的核磁共振谱有质子谱、碳谱、氢谱等。

(二)生物化学领域

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化学领域中,可用于鉴定、定量和表征生物分子,如蛋白质、DNA、RNA、多糖等。利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2D-NMR),可以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构象进行研究。例如在药物开发中,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药物与蛋白质等的相互作用等。

(三)物理领域

核磁共振技术在物理领域中,可用于材料表征、凝聚态物理等

领域的研究。例如在超导体领域,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来研究超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知识介绍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知识介绍

将待测样品溶解或固态放置于核磁共振
磁场调整
2
仪中。
通过调整核磁共振仪的磁场强度和方向,
使样品处于稳定的共振状态。
3
数据采集
通过发送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并监听返
数据处理
4
回信号,获取样品的核磁共振数据。
利用数学算法和图像处理技术对采集的 核磁共振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核磁共振原理的三个关键要素
磁场
稳定和均匀的磁场是核磁共 振实验的基础,必须提供适 当的磁场环境。
无线பைடு நூலகம்波
利用无线电波作为能量传输 介质,激发样品核自旋的共 振现象。
信号检测
通过接收和处理样品返回的 核磁共振信号,获取样品的 结构和性质信息。
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领域
1 医学诊断
核磁共振成像广泛应用于 医学领域,可以帮助医生 观察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 的结构和功能。
2 材料科学
核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材 料的表征和研究,帮助了 解材料的性能和特性。
核磁共振技术的未来发展
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可以 期待出现更高分辨率、更快速的数据采集以及更广泛的应用。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知识介 绍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或分子核自旋的物理现象,通过外加磁场 和辅助脉冲来探测和分析样品的结构和性质。
核磁共振原理的定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四、核磁共振波谱仪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principles of nuclea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05:13:47
一、 原子核的自旋
atomic nuclear spin
若原子核存在自旋,产生核磁矩:
condi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在外磁场中,原子核能级 产生裂分,由低能级向高能 级跃迁,需要吸收能量。
能级量子化。射频振荡 线圈产生电磁波。
对于氢核,能级差: E= H0 (磁矩) 产生共振需吸收的能量:E= H0 = h 0 由拉莫进动方程:0 = 2 0 = H0 ; 共振条件: 0 = H0 / (2 )
05:13:47
共振条件
(1) 核有自旋(磁性核) (2)外磁场,能级裂分;
(3)照射频率与外磁场的比值0 / H0 = / (2 )
05:13:47
能级分布与弛豫过程
不同能级上分布的核数目可由Boltzmann 定律计算:
Ni Nj
exp
Ei E j kT
exp
E exp kT
h
kT
磁场强度2.3488 T;25C;1H的共振频率与分配比:
共振频率
2
B0
2.68108 2.3488 100.00MHz
2 3.24
Ni Nj
exp
6.626 1034 1.38066
100.00 106 1023 298
J J
s s1 K1 K
0.999984
两能级上核数目差:1.610-5;
自旋角动量:
h 2
I(I 1)
核 磁 矩: g I(I 1)
1 H 2.79270 13C 0.70216
核磁子=eh/2M c;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的核都具有磁矩,
质量数(a) 原子序数(Z) 自旋量子(I)
例子
奇数 偶数
奇或偶 偶数
1 , 3 wk.baidu.com 5 222
0
I
1 2
,1H
1
,
05:13:47
( 核磁共振现象)
两种取向不完全与外磁场平行,=54°24’ 和 125 °36’相互作用, 产生进动(拉莫进 动)进动频率 0; 角速度0;
0 = 2 0 = H0 磁旋比; H0外磁场强度;
两种进动取向不同的氢核之 间的能级差:
E= H0 (磁矩)
05:13:47
三、核磁共振条件
第十一章
一、原子核的自旋
核磁共振波谱
atomic nuclear spin 二、核磁共振现象
分析法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三、核磁共振条件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
condi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13C6 ,19F9 ,15N 7
I
3 2
,11B5
,
35
Cl17
,
I
5 2
,17
O8
12C6 ,16O8 ,32S16
偶数
奇数
1,2,3……
I 1, 2H1 ,14N 7 , I 3,10B5
05:13:47
讨论:
(1) I=0 的原子核 16 O; 12 C; 22 S等 ,无自 旋,没有磁矩,不产生共振吸收
05:13:47
z
z
z
m=1/2 m=1
m=2
H0
m=1
m=0
mm==0-1
m=-1/2 m= -1
m= -2
I=1/2 I=1
I=2
H0
P
1H
E2=+ H0 E= E2 - E1 = 2 H0 E1=- H0
05:13:47
二、 核磁共振现象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由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可获得质子所处化学环境的 信息,进一步确定化合物结构。
05:13:47
四、核磁共振波谱仪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
1.永久磁铁:提供外磁 场,要求稳定性好,均匀, 不均匀性小于六千万分之 一。扫场线圈。 2 .射频振荡器:线圈垂 直于外磁场,发射一定频 率的电磁辐射信号。 60MHz或100MHz。
应用较多。 氢核(1H): 1.409 T 共振频率 60 MHz 2.305 T 共振频率 100 MHz
磁场强度H0的单位:1高斯(GS)=10-4 T(特拉斯)
05:13:47
讨论:
在1950年,Proctor等人研究发现:质子的共振频率与其结 构(化学环境)有关。在高分辨率下,吸收峰产生化学位移 和裂分,如右图所示。
05:13:47
3 .射频信号接受器(检 测器):当质子的进动频 率与辐射频率相匹配时, 发生能级跃迁,吸收能量, 在感应线圈中产生毫伏级 信号。 4.样品管:外径5mm的 玻璃管,测量过程中旋转, 磁场作用均匀。
05:13:47
核磁共振波谱仪
05:13:47
(2) I=1 或 I >0的原子核 I=1 :2H,14N I=3/2: 11B,35Cl,79Br,81Br I=5/2:17O,127I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 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3)I=1/2的原子核 1H,13C,19F,31P
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样自 旋,有磁矩产生,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C,H也是有 机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
自旋量子数 I=1/2的原子核 (氢核),可当作电荷均匀分 布的球体,绕自旋轴转动时, 产生磁场,类似一个小磁铁。
于外磁当场置,于有外(磁场2I+H10)中种时取,向相:对 氢核(I=1/2),两种取向
(两个能级):
(1)与外磁场平行,能量低,磁量
子数m=+1/2;
(2)与外磁场相反,能量高,磁量
子数m=-1/2;
弛豫(relaxtion)——高能态的核以非辐射的方式回到低能态。
饱和(saturated)——低能态的核等于高能态的核。
05:13:47
讨论:
共振条件: 0 = H0 / (2 ) (1)对于同一种核 ,磁旋比 为定值, H0变,射频频率变。 (2)不同原子核,磁旋比 不同,产生共振的条件不同,需 要的磁场强度H0和射频频率不同。 (3) 固定H0 ,改变(扫频) ,不同原子核在不同频率处 发生共振(图)。也可固定 ,改变H0 (扫场)。扫场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