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昌江县矿区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枣核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枣核》教案萧乾滑县老店乡一初中王辉一、导入新课二:学习目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感知课文结构: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三、作者介绍萧乾:(1910-1999)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
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
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
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
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人生采访》等。
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四、整体感知,走进课文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试回答下列问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五、默读课文,理清思路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六、体悟情感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7-10小节)七、星级沙龙,合作探究1、文中美籍华人“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还感到“心中总像是缺点什么”,为什么?2、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八、、自主总结九、拓展延伸结束语:同学们,无论你从哪里走来,或你将走向哪里,你都不要忘了你是一个“炎黄子孙”,你是龙是传人,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枣核》教案 苏教版
枣核【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中详略安排的意义,学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地写人记事的方法。
2、通过课文案例和课堂写作实践的分析,明确文章详略得当能更好地表现中心意思这一重要内容。
3、树立在写作中要关注材料的详略这一意识,并能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写作中,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
【教学重点】写作中详略安排的意义。
【教学难点】课堂写作实践的完成与修改指导。
【教学设计】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写作练习之前,我们先来轻松的了解这样一个故事。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
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
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
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
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
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
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这就是我们本堂作文课要训练的目标:1、了解写作中详略安排的意义。
2、学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地写人记事的方法。
二、课文案例分析(一)详略安排的意义俗话说,红花还要绿叶扶,详写好比红花,略写好比绿叶。
要使我们的文章美起来这两者都不能缺少。
作文材料的详写与略写,都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意思的需要。
能够充分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要详写;与中心意思有关而又不能不写的材料(照顾到内容的连贯、文章结构的完整)要略写。
所以,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具体的谋篇布局的步骤是—定中心,二定选材内容,三定详写略写。
《枣核》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
《枣核》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枣核》的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枣核》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枣核》的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
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
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
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学情预估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是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二、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
《枣核》教案(3篇)
《枣核》教案(精选3篇)《枣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熟悉内容,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学习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巧设悬念的手法。
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泛读课文,理清线索。
[教学难点]了解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突破方法:选读与精读相结合。
选读课文时从大体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导拨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首古诗——《静夜思》。
(师生齐背)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师放《静夜思》画面投影,学生发言后师强调明确)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阗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远离家乡很久,经过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简介(出示文字投影,指导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认识)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熟悉课文,认字识词(放课文录音,出示投影,请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词)①蹊跷②嫣红③山坳④玛瑙⑤胡同⑥依恋⑦匀称⑧国籍⑨不约而同⑩故弄玄虚(出示词卡,检查听读效果)四、细读课文,把握内容(投影出示问题)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默读课文后回答)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
海南省昌江县矿区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枣核苏教版
枣核学习目标:1、体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情感,了解中华民族“思乡”的文化传统。
2、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学习重点: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学习课时:拟2课时学习进程: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和与本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2、积存本课的字词()嫣.()红分.()量泛.()舟枣核.()蹊跷..圣dàn()镶qiàn()感kǎi()篱ba()国jí()蹊跷: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嫣红:二、课堂探讨: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散文,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文中揭露中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2)画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分析本文的结构,列出本文的结构图。
(3)文中的美籍华人是用哪些方式来表达思乡之情的?2、阅读全文,探讨构思(1)本文篇幅不长,却尺水兴波,文中设置了那些悬念?j结合具体例子体会一下设置悬念的表达到效。
(2)用简介的语言归纳5——10段内容,说说该文段在文中什么作用?(3)本文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什么缘故却以“枣核”为题?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品味语言,学习本文运用简介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表现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点:体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精读课文,体味语言(1)本文表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全文去未显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从文中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妙在何处。
(2)体味以下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1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 ○2朋友有点不行意思....地说明说,买这座大屋子时,小孩们还上着学,现在都成家立业了。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之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千克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4或许是没前程...,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四、拓展延伸,提升能力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如此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你对如此的说法是如何看的?五、当堂检测:阅读课文第7、8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题。
枣核导学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设喻联想,化抽象感情为具体形象,是本诗的一大特色,极富感染力,请填空:
§1.把乡愁化作,表现对母亲;
§2.把乡愁化作,表现对妻子;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3.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பைடு நூலகம்拓展
延伸
聚沙成塔
.搜集古今中外表现思乡之情的诗句和名言,写在摘抄本上。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4.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究竟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5.读7-10小节,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
6.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苏教版语文八上第六课《枣核》教师导学案
《枣核》导学案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
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
《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2.思乡的诗句: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萧子显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疏通字词,成语。
蹊跷()山坳()掐指一算()小径()喏()嫣红()卵石()镶嵌()匀称()殷切:风烛残年:故弄玄虚:2.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
】3.找中心句。
【明确: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4.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枣核。
请依据它来概括全文的结构:()枣核-()枣核—()枣核—()枣核。
5.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
想一想,这种结构有什么作用?【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6.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四,探究点拨,归纳提升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枣核》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在保证教学内容全面性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 好,适当删减或增加部分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需求。
创新教学方法
可以尝试引入更多具有互动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 辩论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加强学生参与
通过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提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 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华。
期末考试成绩评价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对《枣核》相关知识的掌 握程度。
思维能力
考试中的分析、判断、归纳等题型可以评估学生 的思维能力。
表达能力
考试中的写作或简答题可以评估学生的文字表达 能力及对《枣核》相关内容的理解深度。
07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总结本次教学经验教训
01
教学内容安排
本次教学中,对《枣核》一文的背景、情节、人物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情境导入
通过描述与枣核相关的场景或故事, 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展开做好 铺垫。
问题导入
提出与枣核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 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讲解背景,理解文意
时代背景
介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
文章大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小组合作能力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是否积 极参与,与小组成员合作 完成任务,体现出团队合 作精神。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作业完成率
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完 成率是否达到要求。
作业质量
学生的作业是否整洁、规范,是否 有明显的错误或疏漏。
作业创新性
学生是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表现 出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提出自己独 特的见解和想法。
语文八年级上册《枣核》第1课时 导学案
第09课时第6课枣核【学习目标】⒈通过熟读课文,理清线索、把握结构。
⒉初步体会美籍华人的爱国情怀。
【学习过程】活动一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自由朗读课文,同时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明确生字词的读音。
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到讲台投影展示字词内容,并指出最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全班同学更正完善自己的答案。
1.按照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点的字注音。
qī qiāo()()嫣.红()殷.切()mǎ nǎo()()山坳.()殷.红()活动二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有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由此可见“枣核”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活动三合作交流。
1.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⑴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⑵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2.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⑴同学们有没有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⑵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她做了些什么?她还急切地想做什么?(读8——10段后回答)⑶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活动四探究本文的写法。
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这么几颗枣核,作者却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2.本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哪些?(提示: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 两人相见后,作者为什么不写明要枣核的原因? 为什么要在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检测反馈】1.下列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蹊.跷(xī)殷.切(yīn) 山坳.(ào) B.感慨.(kǎi) 掀.启(xuān) 枣核.(hé)C. 嫣.红(yān) 玛瑙.(lǎo) 匀称.(chēng)D.镶嵌.(qiàn) 泛.舟(fàn) 厂甸.(diàn)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并选用其中一个成语造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枣核》导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枣核》导学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枣核》导学案苏教版学习目标
1.掌握以具体事物作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事物设置悬念的写法。
2.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感情。
3.诵读赏析明白如话的散文语言中饱含的游子深情。
●重点:
1.了解作者写枣核的真正目的。
2.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复杂的感情。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同学在预习文章时做的笔记,请你帮助他补充完整。
萧乾, 蒙古族人,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
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写出了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散文、特写、随笔及译作。
主要著作、译作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2019年10月出版的《萧乾文集》收集了他的主要著作、译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蹊跷(qī)(qiāo) 嫣红(yān) 掐指(qiā) 山坳(ào)玛瑙(nǎo) 感慨(kǎi) 诞生(dàn) 踏访(tà)
拓展:请根据语境,给加点字注音。
《枣核》八年级语文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枣核》八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迷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言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朴实的叙说,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手腕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古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经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方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古代诗《月之故乡》,我们经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甚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
古代作家、翻译家、记者。
《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以下字词吗?2、看看哪一组能精确解释以下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全体感知课文读一读、找一找:1、自在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本文的次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经过气势磅礴的严重事情去表现,本文作者却令辟蹊径,经过甚么来表现?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线索:枣核构思:设置悬念(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求1、作者的旧时同学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甚么关系?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学心中的地位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次要经过她倾诉思乡的心思活动,特别是安慰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成绩: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2、作者老友怀念家乡,除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她还做了些甚么?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现了甚么?(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思北海泛舟的情景)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七)语文活动1、海外游子还可以经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枣核》教学设计123
(全文的线索—— 枣核)
第一部分(1)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提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 个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 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 构精巧还表现在用 “枣核” 作贯穿全文的线索。 枣核, 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 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 “总布胡同”那座小 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 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 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一、学习课文: 1、 (阅读第 1 段)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 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 (阅读 2—4 段)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教材分析
《枣核》是一篇朴实而情深的访美札记,本文通过叙写一位"旧时同窗"、现在的美籍华人,异常 想念旧时院里的枣树,托"我"千里迢迢从北京为他带几颗枣核的故事,表现了广大海外华人对故 土的深切思念, 赞颂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伟大民族。 本文可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学生质疑,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第二课时,深入 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及老同窗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以及"枣核"引起设置的悬念和它与本 文思想感情的关系。
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枣核》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枣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1.3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课文与其他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分析课文中的深层主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
1.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语速。
2.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示范朗读。
3.生字词学习3.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故事情节分析4.1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理解课文主题。
第二课时1.人物分析1.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1.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2.课文主题探讨2.1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主题。
3.重点句子分析3.1学生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
3.2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4.课堂小结4.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1.课堂导入1.1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2.课文象征意义分析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3.课文与其他文学作品比较3.1教师提供其他文学作品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3.2学生分享比较阅读的成果。
4.课堂小结4.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1.课堂导入1.1教师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1.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枣核》导学案 (XX版八年级上册)
《枣核》导学案 (XX版八年级上册)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组名:_________一、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2、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的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3、感受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二、学习重点、难点1、感知课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2、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的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3、感受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三、学习新课1、写出三句表达游子思乡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积累本课的字词枣核()蹊跷()嫣()红分()量泛()舟圣dàn()镶qiàn()感kǎi()山坳()国jí()蹊跷: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嫣红:3、(1)本文是一篇散文,本文的线索是______,文中揭示中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2)围绕“枣核”,文章写了哪些事?请按下面思路在括号中填入一个适当的动词。
()枣核----()枣核----()枣核----()枣核4、浏览全文,探究构思,品味情感(1)朋友要枣核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没有直接点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来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_5、本文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全文去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从文中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情的词语和句子。
(可以在原文中画出来并作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这篇文章以“枣核”为题,好不好?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当堂检测: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
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枣核
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课题:六、枣核主备人:预习时间:上课时间:目标导航:1、学习并理解本文精巧的结构;2、感受饱含深情的语言;3、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学习方式:自学探究组内互助交流展示教学时数:一课时课文导学:展示一: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蹊跷()嫣红()倘若()山坳()掀启()镶嵌()(2)下列词语中有六个错别字,找出来并依次加以订正拾金不昧争研斗艳光怪陆离生机盎然弱不经风情不自尽风烛惨年姹紫嫣红故弄悬虚感概良深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展示二:3、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4、文中“她托在掌心”,能否把“托”换成“放”?为什么?展示三:5、第7节中“游子的心境”指________________ 第9节中,“走到‘北海’跟前”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6、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展示四:7、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几年,许多在海外学有所成的“游子”纷纷归国,或从事科研工作,或投资办厂,请针对这种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展示五:8、课堂小结:(1)本文借一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2)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借鉴?(3)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4)板书设计:枣核萧乾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寄托切切思乡之意说枣核——为解乡愁表达深深爱国之情议枣核——民族之情文章来源展示六:9、在自学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例如:“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10、欣赏《月之故乡》,结束课文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范文5篇
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范文5篇1.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范文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内心、语言、行动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学习并掌握设置悬念、巧妙构思的写法。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1)会用概括的语言。
(2)掌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作品理解海外游子思念故乡、依恋故土之情。
(2)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巧用陪衬的笔法,突出写作意图;了解作者巧用比较的手法,突出海外赤子身在异国他乡,心恋故土的游子心境。
2、难点重点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生听完后,交流听歌感受。
二、整体感知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2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
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
表达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
三、互动探讨(1)具体说来,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情是如何融为一体的?(2)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说枣核——为解乡愁议枣核——民族之情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
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四、品味语言(一)教师示范1、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2、“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3、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如没离题,叙写它们有什么作用?①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
2019-2020学年(秋季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枣核》授课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秋季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5《枣核》授课学案苏教版【自学指导】1,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体验饱含深情的语言和思乡之情。
2,理解本文设置悬念、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作手法,即用细小的生活材料,巧妙地表达一个富有深意的主题。
3,感悟海外华人思乡恋土的感情和爱家报国的情思,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作者介绍】萧乾(1910.1.27-1999.2.11),原名萧炳乾,蒙古族,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
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
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
出版作品43部,其中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等。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萧乾1980年访美回来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十篇系列随笔《美国点滴》中的一篇。
文章中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感情全都寄托在一颗枣核中,后花园中的美景更是他们思念故土、思念家乡的具体再现。
中美两国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籍华人才有机会回国探亲,因此在特定的背景下再审视、咀嚼本文,才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浓浓的依恋故土之情。
【正音正字】蹊跷qīqiāo故弄玄虚xuán揣chuǎi山坳ào【积累词语】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成家立业不约而同【初学课文】1,用2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找出带有“枣核”二字的句子。
(①……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②……从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③……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④近来,我老是想总部胡同院里那棵枣树……)2,为课文划分层次,写出每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第2-4段〉,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核
学习目标:
1、体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感情,了解中华民族“思乡”的文化传统。
2、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学习重点: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学习课时:拟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以及与本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2、积累本课的字词
枣核.()蹊跷
..()嫣.()红分.()量泛.()舟
圣dàn()镶qiàn()感kǎi()篱ba()国jí()
蹊跷: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嫣红:
二、课堂探究: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散文,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文中揭示中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 (2)画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分析本文的结构,列出本文的结构图。
(3)文中的美籍华人是用哪些方式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2、浏览全文,探究构思
(1)本文篇幅不长,却尺水兴波,文中设置了那些悬念?j结合具体例子体会一下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
(2)用简介的语言概括5——10段内容,说说该文段在文中什么作用?
(3)本文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为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品味语言,学习本文运用简介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表现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点: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本文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全文去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从文中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妙在何处。
(2)体味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
....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
○2朋友有点不好意思
....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
.....挑选,论公斤买下
.....,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一块块亲手
○4也许是没出息
...,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四、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五、当堂检测:
阅读课文第7、8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A.饭菜的滋味 B.兴趣C.意思 D.特色
(2)老友家后花园中反映“家乡味道”的植物是:________。
(3)老友把自己的“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缺”的是
A.家乡的温暖 B.没有家乡的枣吃
C.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 D.报效祖国,为民族尽力的机会
(5)选文中加横线一句中连用四个“想”字,具体体现
A.家乡可想的地方很多B.这些地方使她不能忘怀C.主人公思乡之“苦”
D.再现故乡形象并借以慰藉主人公的思乡情
(6)作者与“同窗”第二次谈话时,用了“感慨良深”一语加以修饰,怎样体会这一修饰语的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
A.思绪万千,难于启齿 B.发自肺腑,倾吐真情
C.欲言又止,羞于谈吐 D.感情激动,语无伦次
(7)写“同窗”“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前文和本段都有具体交代。
为什么写“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只是一语带过了呢?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读者可以想像,无须赘述。
B.设备太多,难于列举。
C.别墅花园都有了,自不必说。
D.无关紧要,说了也没有用。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