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层地基的地震响应问题研究综述
震源机制解综述
震源机制解综述1、引言地震学是一门以观测资料为基础的研究地震的成因及其规律已成为地震预报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发展奠定了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
地震震源和地震波传播介质的各种参数在强震前的变化早就被当作地震预测的地震学前兆指标,随着地震预测的深入研究,以及我国“十五”台站数字化改造的完成,我们在进一步研究地震时空强分布特征的同时,加强对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研究,从中提取震源,我们意识到加强对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研究,从中提取震源信息,对增强地震预测的物理基础,提高地震预测的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这种运动反映在地壳上,使得地壳产生破裂,促成了断层的生成、发育和活动。
地震前后的地形变测量和地震波的观测研究等结果确认,天然构造地震是地下岩层的突然错动引起的。
发生错动的岩层可称为地震断层。
断层活动诱发了地震,地震发生又促成了断层的生成与发育,因此地震与断层有密切联系。
地壳中的断层密如织网。
实际地震断层的几何形状可能很复杂,但对多数地震,特别是小地震,作为初级近似,总体上可将地震看成是沿一个平面断层发生的突然错动引起的。
2、前人对震源机制解的研究历程地震震源处地球介质的运动方式。
通常所说的震源机制是狭义的,即专指研究构造地震的机制而言。
构造地震的机制是震源处介质的破裂和错动。
震源机制研究的内容包括,确定地震断层面的方位和岩体的错动方向,研究震源处岩体的破裂和运动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和震源所辐射的地震波之间的关系。
对地震震源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叶。
1910年提出的弹性回跳理论,首次明确表述了地震断层成因的概念。
在地震学的早期研究中,人们就已注意到P波到达时地面的初始振动有时是向上的,有时是向下的。
20世纪的10~20年代,许多地震学者在日本和欧洲的部分地区几乎同时发现,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点的台站记录,所得的P波初动方向具有四象限分布。
日本的中野广最早提出了震源的单力偶力系,第一次把断层的弹性回跳理论和P波初动的四象限分布联系起来。
地震抗震分析报告
地震抗震分析报告一、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破坏性较强的特点。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本报告旨在对建筑物进行地震抗震分析,评估其抗震能力,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二、建筑物概况该建筑物位于地震多发区,总高度为20米,共有5层。
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桩基,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
设计抗震烈度等级为8度。
三、地震动参数根据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波数据,评估了设计地震动参数。
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g,设计地震动周期为1.0s。
四、静力弹塑性分析使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建筑物进行了地震响应分析。
根据地震动参数,计算了各个结构构件的荷载,并按照非线性弹塑性分析方法对建筑物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该建筑物柱、梁等构件在地震作用下出现了较大的位移和应变。
但整体结构未发生倒塌,主要结构构件的破坏程度较轻。
五、动力弹性分析为了更加准确地评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了动力弹性分析。
采用时程分析方法,以地震波的输入为基础,模拟了地震过程中建筑物的动力响应。
分析结果表明,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产生较大的加速度和位移。
结构各部分的变形与地震波的输入相一致,未引发严重的位移不协调或局部破坏。
六、抗震评价综合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动力弹性分析的结果,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价。
根据国家规范,该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属于Ⅲ级。
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出现了较大的弹性变形,但未出现严重的破坏。
整体结构受力较为均衡,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
七、改善措施鉴于目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以下改善措施:1.加固主要结构构件,提高其抗震承载能力。
使用更高强度的混凝土和钢材,增加构件的截面尺寸,提高抗震能力。
2.加装适当的剪力墙和钢结构抗震支撑,对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
3.改善建筑物的抗震连接,采用更牢固的连接方法,提高整体受力性能。
4.定期进行抗震设备和结构的检测和维护,确保抗震设备的正常运行。
八、结论通过本次地震抗震分析,评估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建筑物的地震响应分析
建筑物的地震响应分析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一旦发生地震,建筑物的结构和性能将会受到严峻考验。
因此,对建筑物的地震响应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地震的原理、建筑物的结构和响应分析三个方面,探讨建筑物的地震响应分析。
1. 地震原理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
较大的地震通常由地壳中的构造断裂引起,释放了巨大的地震能量。
地震波的传播是地震现象的重要特征,主要包括P波、S波以及表面波。
P波是最先到达的纵波,能够沿任何方向传播,而S 波则是横波,只能沿着介质的波动传播。
表面波则沿地表传播,振幅较大。
2. 建筑物的结构建筑物的结构是指建筑物内部的柱、梁、墙等构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常见的建筑结构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桁架结构等。
框架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柱和梁, 剪力墙结构则是以剪力墙为主要结构体。
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在地震中的响应。
结构越刚性,其速度响应越大,但位移相对较小。
而灵活的结构则具有更大的位移,但速度较小。
结构的自振频率对建筑物的响应也有重要影响,因为当地震波的频率接近结构的自振频率时,结构容易发生共振,造成破坏。
3. 建筑物的地震响应分析是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定量评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力情况和变形程度。
常用的方法有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和地震反应谱分析。
静力分析是一种简化的方法,假设地震作用是静态的,并且仅仅考虑竖向荷载的作用。
这样的方法适用于低矮的建筑物,并且结构刚性较大。
动力分析是一种较为精确的分析方法,将建筑物视为质点-弹簧-阻尼器的体系,通过求解结构的运动方程,计算建筑物的响应。
此方法适用于复杂的建筑物,可以考虑动态特性和地震波的时变性。
地震反应谱分析是一种以结构的模态分析为基础的方法。
模态分析可以通过计算结构的固有频率、模态形态和振型来了解结构的特性。
根据地震波的频谱特性,可以通过与结构模态进行叠加计算,得到结构的地震响应谱。
地震响应分析的结果可以评估建筑物的性能,包括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最大位移以及结构的稳定性。
地基抗震存在的问题
地基抗震存在的问题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人们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加入了抗震设计和施工技术。
然而,地基抗震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和解决。
一、地基抗震的概念地基抗震是指建筑物地基在地震中所承受的荷载,包括地震惯性力和地震反力。
地震惯性力是建筑物在地震中因惯性而产生的力,地震反力是建筑物地基对地震惯性力的一种反作用力。
二、地基抗震存在的问题1. 地基抗震设计不足地基抗震设计是建筑物抗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地基抗震设计存在不足的情况。
一些建筑师和工程师在设计中忽略了地基的抗震性能,导致建筑物在地震中出现了严重的破坏。
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中,一些学校的建筑物倒塌,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
这些建筑物的地基抗震设计不足,没有考虑到地震对地基的影响,导致建筑物在地震中发生了倒塌。
2. 地基抗震施工不规范地基抗震施工是保证地基抗震性能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地基抗震施工存在不规范的情况。
一些工程师和施工人员在施工中没有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导致建筑物在地震中出现了严重的破坏。
例如,2013年雅安地震中,一些建筑物的地基抗震施工不规范,没有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导致建筑物在地震中发生了严重的破坏。
3. 地基抗震监理不到位地基抗震监理是保证地基抗震性能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地基抗震监理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一些监理人员没有对地基抗震施工进行有效的监理,导致建筑物在地震中出现了严重的破坏。
例如,2010年玉树地震中,一些建筑物的地基抗震监理不到位,没有对地基抗震施工进行有效的监理,导致建筑物在地震中发生了严重的破坏。
三、解决地基抗震存在的问题1. 加强地基抗震设计加强地基抗震设计是解决地基抗震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措施。
建筑师和工程师要认真考虑地基的抗震性能,制定合理的地基抗震设计方案,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地震是一种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威胁不容忽视。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地震响应分析成为建筑工程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并介绍几种常见的分析方法。
一、地震响应分析的重要性地震作用是建筑物面临的主要外力之一,地震响应分析的目的是通过计算和分析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动力响应,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参数,以评估建筑物在地震荷载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地震响应分析对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可以指导工程师优化结构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地震响应分析还有助于评估和监测已有建筑物的结构健康状况,为维修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二、常见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1. 动力弹性法动力弹性法是一种基于线性弹性假设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它通过将地震荷载转化为等效静力荷载,然后在结构的动力特性和静力计算基础上,利用弹性力法进行计算,得到结构的动态响应。
动力弹性法具有简便、快速的优势,适用于较简单的建筑结构。
然而,由于其基于线性弹性假设,不能考虑材料非线性和结构非弹性的影响,因此在分析复杂结构时需谨慎使用。
2. 时程分析法时程分析法是一种更为精确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它通过建立结构和地震波的耦合动力方程,考虑结构的非线性特性和地震波的时变性,模拟结构在地震期间的动态响应。
时程分析法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结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的时域变化规律,对复杂的结构和地震波有较好的适应性。
然而,时程分析法的计算复杂度较高,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精确的地震波输入,因此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较为局限。
三、地震响应分析的关键技术地震响应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多个技术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技术:1. 地震波选取地震波是地震响应分析中的重要输入参数,合理选择地震波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通常根据当地地震记录和设计要求,选择相对应的地震波进行分析。
建筑物地震响应分析与设计研究
建筑物地震响应分析与设计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地震响应分析与设计成为了建筑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建筑物地震响应分析与设计的相关内容。
一、地震响应分析地震响应分析是指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和计算。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力情况,从而进行结构设计和改进。
在地震响应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等效静力法。
该方法将地震作用等效为一个等效静力,然后通过静力分析来计算建筑物的响应。
另外,还有时程分析法和频率响应分析法等。
二、地震设计地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考虑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地震设计的目标是使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结构完整性和人员安全。
在地震设计中,工程师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特性、地震波特性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三、地震设计参数地震设计参数是指在地震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一些重要参数。
其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是设计地震分组。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质和地质条件,将地震分为若干分组,然后根据分组确定相应的设计地震动参数。
除了设计地震分组,还有其他一些地震设计参数,如设计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力、设计地震位移等。
这些参数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性能要求。
四、地震设计规范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地震设计规范。
这些规范包含了建筑物地震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等内容。
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地震设计规范有美国的ASCE 7、欧洲的Eurocode 8以及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
这些规范在地震设计中起到了指导作用,为工程师提供了参考依据。
五、地震响应分析与设计的挑战尽管地震响应分析与设计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地震波的不确定性。
城市地下结构抗震研究进展
然而,地下结构的抗震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地震动的复杂性 和不确定性,准确预测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仍然是一个挑战。其次,地下结构的 抗震设计标准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有地下结构的安全需求。此外,监管不足也 使得一些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存在安全隐患。
二、地下结构抗震研究展望
为了提高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未来的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地下结构抗震韧性提升措施
为提高城市地下结构的抗震韧性,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提升措施。例如, 优化地下结构的几何尺寸和材料属性,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采用新型 抗震加固技术,如钢板夹心加固、碳纤维布加固等,以增强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 开发智能减震控制系统,利用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对地震动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 降低对地下结构的破坏程度。
4、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共享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的成果和经 验,加速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的进展。
感谢观看
一、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现状
目前,地下结构的抗震研究主要集中在土-结构相互作用、地震动输入、结 构动力响应等方面。在土-结构相互作用方面,研究者们通过现场试验和数值模 拟,深入探讨了土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在地震动输入方面,研究者们通 过分析大量的地震记录,提出了更为精确的地震动输入模型。在结构动力响应方 面,研究者们利用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对地下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
3、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促进多学科融合,共同推进城市地下结构抗震 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地 下结构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震韧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 演示将介绍城市地下结构抗震韧性研究进展,包括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未来 研究方向。
3、结构类型选择:根据地震危险性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地下结构类型, 如框架结构、圆筒结构、拱形结构等。
岩土工程地震响应分析综述
岩土工程地震响应分析综述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其对建筑和桥梁等结构造成的破坏不可忽视。
在岩土工程领域,地震会引发土体液化、土体侧移及地表隆起等灾害。
因此,岩土工程地震响应分析成为了一项极具重要性的研究领域。
一、地震响应分析的研究历史地震响应分析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
当时研究人员主要关注的是建筑在地震中的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领域逐渐拓宽,包括桥梁、堤坝等水利工程领域的地震响应分析。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二、地震响应分析的研究内容1. 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响应分析的基础是地震力学和地震工程学的相关知识。
这包括地震波的特性、结构物的振动特性、动力学方程以及灾害评估等。
2. 结构物的地震响应结构物会在地震中受到强烈的振动,因此地震响应分析的重点是对结构物进行模拟计算。
其中包括结构物的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等方法。
3. 土体的地震响应土体的地震响应分析是岩土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
这包括土体的液化、动态侧向位移、地震带排水等基本问题。
对于土体的地震响应分析,需要考虑土体的流变特性、导水性质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等。
三、地震响应分析的研究方法1. 地震动力学方法地震动力学方法主要是建立结构物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来获取结构物在地震中的响应。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精确度高,能够模拟较为复杂的结构物。
但需要考虑的参数较多,且计算需要较长时间。
2. 等效线性方程法等效线性方程法采用线性化的方法来计算结构物的响应,其优点是计算简单,适用于许多结构物类型。
但其缺点是在复杂结构物模型中无法捕捉非线性效应。
3. 耦合分析法耦合分析法将结构物和土体一起建模,以形成一个全局模型。
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地反映结构体和土体之间的耦合效应,但其计算量较大。
四、地震响应分析的应用1. 地震工程建设地震响应分析为地震工程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运用该分析技术,可以对建筑物、桥梁等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预测和分析,为建筑物的设计和改进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成层地基地震响应的时频计算方法
成层地基地震响应的时频计算方法
徐新星;张季超
【期刊名称】《建筑技术》
【年(卷),期】2018(049)002
【摘要】地震波是一种包含了时间、频率、幅值三维特性的复杂信号,在进行场地地震响应计算时,忽略地震波的某一个特性会降低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假设建立数学分析模型,并借助振型正交理论和希尔伯特黄变换,推导得到充分考虑地震波时间、频率和幅值特性的成层场地地震响应时频计算方法.为评估成层场地的地震响应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总页数】4页(P159-162)
【作者】徐新星;张季超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510006,广州;广州市白云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510405,广州;广州市白云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510405,广州【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70
【相关文献】
1.成层地基在冲击荷载下的固结变形量计算方法探讨 [J], 李换香;孙治国
2.考虑地基压缩层深度的地基沉降简易计算方法 [J], 乔有梁;杨光华;王俊辉;王鹏华;张玉成
3.关于成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J], 袁凡凡;闫澍旺;孙万禾
4.关于成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J], 袁凡凡;闫澍旺;孙万禾
5.路堤荷载下考虑地基成层性的复合地基加固区沉降计算 [J], 赵明华;李权;刘猛;张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震加固调查情况汇报
抗震加固调查情况汇报根据上级要求,我单位对XX地区进行了抗震加固调查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一、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范围包括XX市区域内的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学校、医院等重点建筑物,共计涉及XX个建筑物。
二、调查内容。
1. 建筑物结构及材料情况,对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承重墙体、楼板、柱梁等主要构件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和记录,了解了建筑物的整体结构情况及主要材料使用情况。
2. 抗震设防状况,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进行了评估,了解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3. 隐患排查情况,对建筑物存在的裂缝、变形、松动等隐患进行了排查,分析了隐患的严重程度及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
三、调查结果。
1. 结构及材料情况,调查发现,部分建筑物存在结构设计不合理、材料使用质量低劣等问题,需要进行加固改造。
2. 抗震设防状况,部分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较低,无法满足抗震要求,需要进行相应的抗震加固。
3. 隐患排查情况,部分建筑物存在裂缝、变形等隐患,需要及时修复,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四、建议措施。
1. 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管理,确保建筑物结构和材料的安全可靠。
2. 对抗震设防等级较低的建筑物,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提高其抗震性能。
3. 对存在隐患的建筑物,及时进行修复和加固,消除安全隐患。
五、工作建议。
1.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调查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评估,制定详细的加固方案。
2. 加强对建筑物抗震加固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相关人员的抗震加固技术水平。
3. 加强对抗震加固工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加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六、总结。
通过本次抗震加固调查工作,我们对XX地区的建筑物抗震情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为下一步的抗震加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我们将继续加强相关工作,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以上为本次抗震加固调查情况汇报,如有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地基抗震存在的问题
地基抗震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抗震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出来。
地基抗震是地震防御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止地震灾害发生的重要任务。
然而,尽管我国已有大量的地基抗震项目,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尽管我国有完善的地基抗震规划,但由于是市政建设分散式管理,再加上施工违规实践不受检查,很多项目在抗震设计、施工方面存在着质量问题,而这会直接影响地基抗震的效果。
其次,有些建筑物无法按照国家规定的强度标准实施地基抗震工程,这是由于抗震规划落后或抗震施工质量不佳等所致。
此外,由于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足,有些弱覆盖地区也无法实施高品质的地基抗震工程。
同时,经费不足是影响地基抗震项目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抗震预算的不足导致当地抗震资源紧张,可行性非常有限。
此外,一些建设项目由于项目进度快,很多地基抗震勘测工作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地震设计不够完善,地震抗震效果也没能发挥到最佳状态。
最后,重视地基抗震项目必须从政府及社会支持开始。
由于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较少,因此地基抗震工程也缺乏更多的经济支持,这也是影响地基抗震项目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基抗震也必须走在抗震防御工程的最前沿。
然而,尽管我国已经有大量的地基抗震项目,但仍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如施工质量差、抗震规划落后、经费不足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重视的,从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开始,应重新审视抗震工程,提高经济投入,以达到最佳的抗震效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无论是抗震设计、施工工艺、防震工程施工还是抗震建设管理等,都应及时更新,提高能力,针对各种问题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确保抗震工程的有效性,保护社会安全。
最后,我们不光要将抗震建设做到完善,而且应该预先做好地震准备工作,提高民众对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减少地震不必要的损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抗震设施的有效性,真正实现人民安全康乐的理想。
建筑物的地震响应分析与改进
建筑物的地震响应分析与改进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给建筑物造成巨大威力和影响。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震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建筑物的地震响应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一、建筑物地震响应分析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会受到地震力的作用,导致其产生振动。
地震响应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情况。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振动特性分析:通过对建筑物的振动特性进行分析,了解其固有频率、阻尼比等参数。
这有助于评估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共振问题。
2. 动力反应分析:对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动力反应进行计算和模拟。
通过计算机仿真等手段,可以得到建筑物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参数,进而评估其结构的受力情况。
3. 破坏形态分析: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受力情况会导致不同的破坏形态,如层间错动、柱座错位等。
通过分析破坏形态,可以了解建筑物的强度和刚度不足之处。
二、建筑物地震响应改进措施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震性能,并降低地震灾害风险,以下是一些改进措施的建议:1. 结构设计改进:合理的结构设计是提高建筑物地震抗震能力最重要的因素。
采用合适的结构体系,如剪力墙、框架结构等,可以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和稳定性。
另外,采用高性能材料和先进的施工技术也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抗震设备安装:在现有建筑物中,加装抗震设备是一种有效的改进措施。
例如,加装阻尼器、隔震设备和加强梁柱等,可以显著减小建筑物的地震响应。
3. 加固与修复:对老旧建筑物进行加固和修复,是提高其地震抗震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增加钢筋、混凝土包裹等方式,可以提高老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4. 应急预案制定:建立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对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包括疏散路线规划、建筑物避震区域划定、安全设备配置等方面的措施都需要考虑进去。
三、总结建筑物地震响应分析与改进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建筑物的振动特性分析、动力反应分析和破坏形态分析,可以了解其地震响应情况。
地震响应建筑结构的动力学研究
地震响应建筑结构的动力学研究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对于建筑结构来说。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震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损失,地震响应建筑结构的动力学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地震响应的基本概念,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地震响应控制等方面阐述地震响应建筑结构的动力学研究。
一、地震响应的基本概念地震响应是指一个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响应。
它是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设计地震动力学的基础。
地震响应的主要参数包括反应谱、加速度时间历程、位移时程等。
反应谱是震波在建筑结构中产生的地震波形,它反映了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响应特性。
加速度时间历程则是反映地震波形和建筑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
位移时程则是反映地震响应的位移产生过程。
二、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地震会引起建筑结构的振动,通常分为低频振动、中频振动和高频振动。
低频振动是指建筑结构的整体振动,通常由结构的固有周期决定。
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建筑结构会呈现出高幅度、低频率的振动,这使得建筑结构发生了严重的破坏。
中频振动是指建筑结构的局部振动,通常由结构的非线性效应决定。
高频振动则是指在低频振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更高频率的振动。
为了评价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通常采用反应谱来表示其地震响应的特性。
反应谱是一个三维图,横轴表示震动周期,纵轴表示加速度,深度表示分布情况。
反应谱分为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
在震动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响应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结构质量、刚度、阻尼、地震作用方向、建筑结构的变形能力等。
三、地震响应控制地震响应控制是指通过采用各种控制手段,对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控制和减弱。
常用的控制手段包括结构控制和隔震控制。
结构控制是指通过改变建筑结构的形态、材料、尺寸等措施,来控制其地震响应。
例如,在高层建筑中,一般采用减震系统或摩天大楼系统等控制措施来控制结构的地震响应。
隔震控制是指通过隔离建筑结构和地震波之间的接触,来控制结构的地震响应。
建筑物地震响应分析方法总结
建筑物地震响应分析方法总结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对建筑物的影响至关重要。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地震对建筑物的响应,工程师们发展了一系列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本文将对建筑物地震响应分析方法进行总结,包括统计方法、基于有限元理论的方法、非线性方法以及结合数值和实验的方法。
统计方法是最早被应用于地震工程中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基于地震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地震事件发生频率、震级和震源距等进行统计,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参数,例如平均加速度、设计地震参数等。
这些参数可以用于规划设计中的地震安全性评估和抗震设防标准的建立。
统计方法的优势在于其计算简单且易于理解,但也存在缺点,例如无法考虑结构的细节和动态响应信息的损失。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基于有限元理论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有限元法能够将结构划分为多个离散单元,通过建立运动方程和材料本构关系,可以准确地模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
基于有限元理论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
然而,该方法也存在计算量大、计算时间长以及对材料本构关系的准确性要求较高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描述结构的非线性行为,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方法被提出。
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方法考虑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效应,包括材料的非线性行为、连接件的滞回行为等。
这些非线性效应对结构的响应和破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结构抗震设计和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方法需要较为精确的材料和连接件的本构关系,并且计算复杂度也较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结合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的方法也被广泛采用。
这种方法在对地震响应进行分析时,既能够利用计算机模拟的优势,又能够通过实验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通过在结构上设置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同时,通过对实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可以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成层地基地震响应的时频计算方法
非线性 响应的计算方法 ;Zeng等 [】叫研究了平面剪切 析单元的受力平衡方程 ,在此基础上 ,结合边界条件
波作用下 多层成层场地的动力响应计算方法 ;Liang 以及考虑地震波时间 ~频率 一幅值特 幽拘希尔伯特黄
等 【】 对多孔弹性成层地基的动 力刚度矩阵和格林函 变换 ,得 到成 层场地地震响应 的时频 分析方法。本
Qualit y and Safry Supervision Station,510405,Guangzhou,China)
A bstract: The earthquake wave is very complex containing tim e,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characteristics ,
层场地的地震响应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 :成层场地 ;地震 响应 ;时间频率 ;幅值
中图分类号 :TU 47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4726(2018)02—0159—04
TIM E-FREQUENCY ANALYSIS M ETHOD FOR DYNAM IC RESPONSE
反应谱计算成层场地地表反应谱的等效线性化方法 ;
选取成层场地 中单位面积的土柱进 行分析 ,将
王再荣 等 [8 对成 层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中的阻尼矩阵 土柱划分为有限数量个分析单元 ,利用波动理论推导
建模进行了讨论 ; Nimtaj等 [9 建立了一种成 层地基 得到地震波作用下每个分析单元的受力状态 ,建立分
Keyw ords: layered site; seism ic response; temporal frequency; am plitude
地震灾害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地震灾害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地震是一种极为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极大。
在地震灾害中,工程地质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它涉及到地质构造、岩土物性、地下水位等方面,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从工程地质角度分析地震灾害中的问题,并对一些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地震对工程的影响地震灾害是由地球内部动力活动所引起的,震中的振动力会传导到地表和建筑物上,对建筑物和其他设施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地震灾害中,建筑物的破坏一般由以下因素导致:首先,震动会使建筑物的结构和土壤产生变形,导致设施自身产生破坏;其次,地震还会引起地面液化,土地失稳,沉降和隆起等现象,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地震灾害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在地震灾害中,建筑物的耐震性非常重要。
其与土壤的性质及地下水的变化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岩土土层地震灾害前,岩土土层的完整性非常重要。
因为完整的岩土土层能够抵抗外部的压力和震动,从而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但是,在地震灾害中,土壤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使得岩土土层的完整性受到严重的破坏。
进一步导致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震性的下降。
b)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是灾害地区的常见问题之一。
地震会对地下水位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引发地下水位上升的情况。
当地下水位上升到一定的程度时,会对建筑物的基础产生巨大的力量压迫,进而会导致地震灾害中建筑物的破坏。
c) 建筑物基础地震灾害中的建筑物基础是建筑物稳定的关键,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
因此,在地震灾害中需要给予大量的关注。
工程地质人员应该通过对岩土土质、地震震级等因素进行检验和分析,为建筑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信息。
三、解决方法针对地震灾害中的工程地质问题,需要有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a) 加固建筑物基础在建筑物基础上做加固处理,是解决地震灾害中的建筑物稳定、耐震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
建筑物基础应该稳定且合理,并且要根据地震震级的大小进行适当加固。
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高层建筑是当代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特殊的结构特点,地震对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对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分析。
一、引言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其对高层建筑的影响往往是最为显著的。
鉴于高层建筑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巨大力学作用,对其地震响应进行准确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机理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 震感传递路径:地震波在地壳传播过程中,会通过地基、框架结构、楼板等路径传递到高层建筑的结构系统中。
2. 动力特性影响:高层建筑的固有周期、阻尼比等动力特性对地震响应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参数会直接影响结构的振动情况。
3. 弹塑性行为: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出现弹性和塑性变形,其中塑性变形会对结构产生更大的影响。
4. 结构非线性:高层建筑的结构系统存在着非线性行为,例如钢结构的屈曲等,这些非线性现象会对地震响应产生重要影响。
三、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对于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静力分析法:即利用静力平衡原理,假定地震作用与结构受力时间相比较长,结构处于静力平衡状态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刚性结构或者对地震反应较不敏感的情况。
2. 动力弹性响应分析法:该方法假设结构是线性弹性的,通过求解结构的频率和振型,利用输入地震波的振幅谱与结构的响应谱进行对比,得到结构的地震响应。
3. 时程分析法:通过数值方法对结构进行时程分析,考虑结构的非线性行为和地震波的时程特性,得到结构在地震过程中的时变响应。
四、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为了提高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抗力,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刚度控制: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减小结构的位移,在地震中减小结构的变形和应力。
2. 强度控制:通过增加结构的强度,提高其承载能力,使结构能够在地震中承受较大的力学作用。
3. 韧性设计:提高结构的韧性能力,使结构在地震中具有一定的塑性变形能力,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并减缓地震波的作用。
汶川地震后建筑物震害分析及加固技术综述
汶川地震后建筑物震害分析及加固技术综述摘要:本文介绍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波川一北川大地震中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各种典型破坏特征,包括砌体结构的开裂、倾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短柱破坏效应、剪切破坏、剪压破坏、压屈破坏、弯剪破坏、粱柱塑性铰、钢筋锚固不足破坏、混凝土酥碎破坏等。
文中分析探讨了震害的原因及吸取的教训,以及各种加固技术综述。
关键词:裂缝;抗震能力;加固方法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震害较为严重地集中在老旧民房和砌体建筑,钢筋混凝土建筑、特别是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破坏相对较少。
全世界的工程抗震实践证明,除理论和实验研究外,震害经验是工程抗震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人类防御地震灾害的共同精神财富。
因此,对此次汶川地震中各类建筑和工程设施的震害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对改进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20多年来,我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发展迅速,能否经受地震考验、达到预期的抗震设防目标,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汶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建筑的震害经验,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借鉴。
一、地震基本情况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本次地震震级为里氏8.0级,震源深度33km,震中位于北纬31.0度。
东经103.4度,位于四川省汶川县。
按中国的地震区划表,汶川县为7度设防,其对应加速度峰值为35gal。
而实际根据地震局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到的成都波峰僵加速度:304.8gal,持时142.4 s。
震中地表加速度PGA=0.63G,约630gal。
由此可见,实际地震烈度远远高于设防烈度,即地震作用远远高出建筑物50年寿命期内预计可能遭遇到的地震作用。
二、震害分布情况及分析(一)砌体结构的破坏情况及分析一是墙体开裂破坏;二是墙体转角处破坏;三是楼梯间墙体的破坏;四是楼梯间墙连接处的破坏;五是楼屋盖的破坏;六是山墙破坏;七是施工质量引起的破坏。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情况及分析1、结构概念设计和结构体系问题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基本要求,即“建筑设计应符合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绩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的车致振动响应研究
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的车致振动响应研究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的车致振动响应研究一、引言地震、交通震动等外力作用会引起土体的振动响应,对地基工程稳定性和结构安全性产生影响。
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作为常见的地基类型,在车致振动响应特性上具有一定的特点。
因此,对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的车致振动响应进行深入研究,对地基工程设计和地震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二、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的特点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是指土体中上、下两层分别处于饱和和非饱和状态的土层。
饱和层具有较高的孔隙水压,导致土体刚度下降;非饱和层则具有较高的吸附力和孔隙气压。
这种成层结构使得地基的振动响应变得更加复杂。
三、车致振动对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的影响1. 饱和层的变形特性:车辆引起的振动会引发地基中孔隙水压的变化,使饱和层的固结程度发生变化,影响地基的可变形性。
此外,饱和层内的水力梯度变化将带动孔隙水上升并引起振动扩散。
2. 非饱和层的特性:非饱和层对车致振动响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吸、排水过程中。
振动作用下,非饱和土体中的孔隙气压出现变化,导致非饱和层的压力传递与变形耦合,进而影响整个地基系统的动态特性。
3. 地基的动态特性: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自身的动态特性会对车致振动响应产生影响,比如饱和层的每秒离心实体重量和非饱和层的空气阻尼特性。
这些特性决定了土体的自然频率和阻尼比,从而对车致振动响应起到控制作用。
四、车致振动响应的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研究,可以获取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的车致振动响应特性。
试验主要包括振动台试验和现场道路试验。
振动台试验通过模拟不同车速、不同土层结构等条件,以获取不同振动响应特征。
现场道路试验则通过在实地设置振动传感器,监测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振动响应,并与理论模型进行比对和分析。
五、车致振动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在实际试验基础上深入研究饱和-非饱和土成层地基的车致振动响应特性。
通过建立相应的动力模型,包括车辆荷载和土体动力特性,计算车辆通过不同土层结构时的振动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层地基的地震响应问题研究综述摘要:成层地基的地震响应问题是当前岩土工程领域的一个前沿研究课题。
根据天然地基具有的成层性特点,可将地基分为不同层。
进而分析成层地基下的地震响应。
本文对成层地基的地震响应问题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关键词:成层地基;地震响应;研究方法Review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stratified foundationAbstract: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stratified foundation research is a latest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curren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recent decades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stratified found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methods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stratified foundation.Key words: stratified foundation; seismic response; research method1. 引言地震又称地动、地震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
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
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由于地震与场地条件重要关系,使地下结构抗震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热潮,成为地震工程界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现行的抗震设计中,根据场地的类别、地震烈度和结构自振频率等因素确定地震力,然后进行抗震截面以及变形验算,以确定结构抗震的安全性。
但其在确定地震力时未合理的考虑地层构造和性质以及地基与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在抗震验算中也忽视了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实际上,大量研究表明,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作用非常复杂,它不仅仅与地震的强度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层地基的特性。
地震作用下地基与建筑的运动是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的研究就必须考虑成层地基对结构康总的影响。
1957年墨西哥地震中,远离震中220公里的墨西哥城,许多建在软土地基上的高层建筑物遭到了严重破坏,而周期较短的老旧建筑物却安然无恙。
1985年墨西哥地震时,远离震中400多公里的墨西哥城6-15层高度范围内的建筑遭到很大的破坏。
分析者认为,由于墨西哥城软土上的地震记录,具有频带较窄的、主周期为2-5秒的频谱特征,建筑物在这个频带范围内的选择性共振造成了墨西哥城6-15层建筑物的严重破坏。
1967委内瑞拉地震中,在基岩上土层深度不到100米的区域,多层建筑遭到广泛的破坏,而冲击层厚度超过150米的区域,则较高层的建筑物破坏比较严重。
1970年在土耳其的盖迪兹地震时,结构基本周期与下卧土层的卓越周期接近的建筑物遭受了严重破坏。
1975年我国海城地震时,距震中约110公里的红阳煤矿,高大建筑物以及一些比较空旷、刚度较小的建筑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附近一些高度在10米之内的小建筑,由于内隔墙多,刚度较大,基本上无损害。
这些震害调查的例子表明了地震动、场地条件及结构物的自振特性对结构地震响应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些实例说明土与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作为土动力学与结构动力学的交叉学科,其深入研究对工程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2. 成层地基的地震响应研究成层地基的地震响应问题的研究涉及土动力学和结构动力学。
深土层上的长周期房屋的破坏程度,比建于硬土或基岩上的房屋一般要严重。
此外,最近几年获得的大量地震记录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场地的反应谱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这也说明场地条件对于地震反应分析的重要性。
土壤场地一般可以近似地看成水平成层介质。
因此,无论是为了地震震害现象的解释,工程场址的选择,或是为了在给定场地条件下结构的抗震设计,分层土自振特性的研究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结构动力学主要讨论有限体系,而土动力学主要研究的是半无限体系,并且在能量的来源和转化问题上波动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基土的振动特性与其表面的响应分析是工程实践中场地地震危险性和场地效应评价中的基本问题,也是地震小区的划分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因天然场地具有成层的特性,考虑地基土的成层非均质性,研究复杂条件下地基土层的振动特性和地基表面响应的简化分析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且具有实际意义。
2.1成层地基的地震响应研究现状场地的振动特性与地震响应分析是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评价及地震的场地效应评价和地震小区划研究中的基本问题,由于天然场地的成层性,考虑土层的成层非均质性,发展复杂条件下土层振动特性与地震响应简化分析方法是十分必要和具有实际意义的。
基于黏弹性理论的一维剪切条模型(在早期称之为剪切梁模型)能够简便地估算场地的自振特性与基岩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从而在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高玉峰等在《岩土工程学报》发表了短文“成层地基一维土层地震反应解析解”,针对成层地基,基于一维剪切条模型在时域上给出了地震动力响应的解析解答,王春玲和黄义近期在《岩土工程学报》对高玉峰等的论文进行了讨论,对文中关于定解方程的解法与解答本身的合理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同期刊出了高玉峰的答复,无论高玉峰等的原文还是王春玲与黄义的讨论及高玉峰的答复对于弄清成层地基振动特性与地震反应的简化解析解答的正确形式是非常有益的。
栾茂田曾于1992年对成层地基振动特性及地震反应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探讨,在《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发表了“非均质地基振动特性及地震反应分析”,基于Idriss和Seed提出的一维剪切梁模型,直接运用分离变量方法对基岩上的水平成层非均质地基给出了自振特性和地震动力响应的解析解答。
文中不仅考虑地基的成层性,而且对于各层土的剪切模量采用沿深度的幂函数分布以考虑剪切模量对于约束压力的非线性依赖性。
上述文章都是在时域内解决问题的,但是在时域内的求解公式复杂,虽为解析解但不易编程计算,往往还要采取一些数值算法。
而传统的传播矩阵法则是在频域内求解问题,但是在作矩阵传播的数值运算时容易产生指数溢出,并且在进行波数的傅里叶逆变换时很费时,从而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1994年,陈怀海等在《振动工程学报》上发表了“层状粘弹性地基动力柔度的高效算法”,该文不仅保持了传播矩阵的精髓,而且对指数溢出、波数积分反变换作了合理的处理,保证了计算的精度,更提高了计算的速度。
2004年,钟万姗等文中根据地基成层特点划分为不同层,并认为地基坐落在基岩上,在频率波数内将控制方程化为深度坐标z的常微分方程,然后利用精细积分法求出了地基表面的功率谱密度。
该方法表现出了更高的精度和更快的计算速度。
2006年,高强,林家浩,钟万姗再次利用精细积分法并结合扩展w一w算法,求解出了瑞利波在半无限地基下传播的振动特性。
此后,他们发表了多篇关于分层地基下波的传播问题,为工程运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最早用随机过程理论研究地震反应分析,当首推Housner,他首次提出将地震地面运动作为一平稳随机脉冲过程来模拟。
到了60年代,不少学者利用随机过程理论相继研究了地震地面运动和结构对地震的反应问题,如Barstein、Rosenblueth,我国的胡聿贤、王光远等。
从70年代到80年代,概率论(包括随机过程理论)在地震工程学和工程地震学上的应用有了长足的进展,例如建筑场址的地震危险性分析、人工地震波合成、结构抗震的安全性评价问题(动力可靠性理论)等。
2.2成层地基的地震响应研究方法对于成层场地,根据基于剪切条简化模型所建立的定解问题,学者已经表明:利用数理方程中的分离变量方法能够求解从而成功地获得封闭形式解答,这种方法是基于简化模型的精确解,对此就没有必要再采用其他的简化处理方法或采用其他的途径求解。
只有当分离变量方法无法实现时其他方法才值得推荐。
一维剪切条模型为基础,对于成层场地振动问题列出了定解方程,并通过分离变量法直接求解,给出了水平成层场地自振特性与地震动力时域响应的解析表达式,其中包括确定场地自振频率的特征方程、模态函数、位移时域响应、相对加速度与绝对加速度及剪应力的封闭形式解,这一解答是这种一维剪切条简化模型解答的精确形式,为地震动场地效应分析与地震小区划提供了基础。
通过研究发现,对于土层地震反应,只有当模型简单时,才可以得到封闭解析解或半解析解,而利用随机过程理论于土层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研究,国内甚少。
现有的,不是将土层简化成具有均匀物理力学参数的剪切梁,就是当成多质点体系或者假定模型参数随深度按一个规律变化来研究,基于改进的一维剪切梁模型,对成层土层推导了确定自振频率、振型函数、参与系数及稳态动力响应的封闭型解析表达式,首次证明了成层土层振型函数的正交性。
然后利用随机振动理论,研究了成层地基的随机地震反应。
土体与结构物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主要有解析方法和数值方法两种。
由于解析方法能够得到足够精度的解答而不受数值误差积累的影响,从Reissner提出了求解弹性半空间表面刚性圆形基础振动问题的第一个解析解之后,各种形式的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解析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已有了较大发展。
但是,这些解析方法大都是针对均质地基提出的,很少考虑实际工程中地基土一般成层分布的特性。
成层地基的动力响应对置于其中的结构物动力响应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天然场地的成层性将地基分为不同层,考虑地基位于基岩上面,在基岩处给出地震激励,用精细积分法来求解场地表面地震响应,可建立起场地底部输入地震动与地表地震响应的关系,亦可求出场地的动力刚度。
与传统的方法比较,本方法在频率波数域内求解问题,精确高效,尤其是在成层复杂地基场地下,更能显示出精细积分算法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