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合集下载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是人类认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在这一发现过程中,牛顿对引力平方反比定律的发现,即所谓“开普勒命题”的证明,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它标志着牛顿成熟地掌握了动力学原理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必要前提。

牛顿在惠更斯1673年发表离心力定律之前,结合开普勒周期定律,得到了圆轨道上的平方反比关系;胡克与牛顿在1679年底至1680年初之间的通信,诱发了牛顿首次理解开普勒面积定律的物理意义,并应用几何图形法来解决开普勒命题。

也就是说,牛顿是在1680年才发现我们现在所理解意义上的引力平方反比定律。

一、圆轨道上平方反比关系的发现牛顿对动力学的研究从研究圆周运动问题已经开始的;牛顿借助他有关相撞问题的研究成果,卓有成效地从动力学角度去定量处置圆周运动中力与“运动的发生改变”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等价性将直线运动的分析结论推展至圆周运动和椭圆运动,为其有关力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同时期的惠更斯也注意到圆周运动问题,并从运动学角度对它展开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就离心力定律的辨认出而言,惠更斯跑在牛顿的前面。

牛顿是在1665或1666年写的“仿羊皮手稿”(thevelluomanuscript)中提出“(l/2)r公式”:“一个在直线上从静止开始运动的物体,其所受的力等于作用在沿半径为r的圆周、以速度v运动的同等物体的力;则在圆周上运动的物体通过距离r的时间内,直线上运动的物体将行进(1/2)r距离。

”根据牛顿的手稿,我们可以得到上述公式的推断过程:首先,牛顿得出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状态的初始条件,即同等的时间、物体和力;其次,牛顿依据已认识到的两种运动(量)之间的等价性,推断出来:直线上从恒定已经开始运动的物体,在时间r/v内获得的运动量为mv、末速度为v;最后,牛顿/得到直线上由恒定已经开始运动的物体,在时间r/v内经过的距离为:[(1/2)v]·(r/v)=(1/2)r。

万有引力定律谁发现的

万有引力定律谁发现的

万有引力定律谁发现的谁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最早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家是牛顿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

他在1665~1666年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

1679年,R·胡克在写给他的信中提出,引力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地球高处抛体的轨道为椭圆,假设地球有缝,抛体将回到原处,而不是像牛顿所设想的轨道是趋向地心的螺旋线。

牛顿没有回信,但采用了胡克的见解。

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上,他用数学方法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中,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

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宏观运动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统一。

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次飞跃。

牛顿的普适的万有引力定律表示如下:F=(G×M₁×M₂)/R²任意两个质点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

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意义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

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第一次解释了(自然界中四种相互作用之一)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在天文学上和宇宙航行计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为实际的天文观测提供了一套计算方法,可以只凭少数观测资料,就能算出长周期运行的天体运动轨道,科学史上哈雷彗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都是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取得重大成就的例子。

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开普勒第三定律等还可以计算太阳、地球等无法直接测量的天体的质量。

牛顿还解释了月亮和太阳的万有引力引起的潮汐现象。

他依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其他力学定律,对地球两极呈扁平形状的原因和地轴复杂的运动,也成功的做了说明。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在不断地探索天体运动的奥妙.亚里士多德曾提到过力的概念,他认为力是产生非自然运动的原因,力的作用只有在相互接触时才能传递,因此,对于遥远的天体,这个力是毫无用处的.开普勒为天体运动奥妙的揭开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却未解开天体运动的动力学之谜.1645 年法国天文学家布里阿德提出一个假设:从太阳发出的力,和离太阳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笛卡儿1644 年提出“旋涡”假说,把行星的运动归结为动力学原因.1666 年意大利的玻列利提出引力是距离的幂的某种函数.1673 年惠更斯在研究摆的运动时给出了向心加速度理论.英国的胡克已经觉察到引力和重力有同样的本质,1674 年他提出引力随离吸引中心距离而变化,1680 年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引力反比于距离的平方的假设.哈雷的伦恩从圆形轨道与开普勒定律出发,导出了作用于行星的引力与它们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当科学的接力棒传到了牛顿手中时,他便向万有引力定律的红线冲刺了.他站在前人的肩上,发挥他卓越的才能,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为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学思想和物理学方法论内容,其主要的思路与运用的物理学方法大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运用科学想象和推理,牛顿论证了行星运行都要受到一个力的作用牛顿对行星运动的研究工作首先是从研究月球开始的.牛顿想象,如果没有任何力作用于月球的话,根据牛顿当时已发现的牛顿第一定律可知,月球就应当做匀速直线运动.但月球是绕地球作圆周运动,所以月球必定要受到力的作用.牛顿当年写道:“没有这种力的作用月球不可能保持在自己的轨道上;如果这个力比轨道所需的力小,则它使月球偏离直线的程度不够;如果这个力比轨道所要求的力大,则它使月球偏离直线的程度太大,并使月球的轨道更靠近地球.”那么迫使月球绕地球旋转的力的性质是如何的呢?据说,有一次牛顿正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忽然看到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他吃了一惊,同时便陷入了沉思.当时已知苹果是受重力作用而下落的,他推想,如果苹果树长得很高,熟透了的苹果会不会落地呢?当然是会的!但如果苹果树长得象月球那么高,树上的苹果是否还会落地呢,牛顿作了合理的设想,设想这种作用力的范围要比通常所想象的还要大得多,比如说,很可能一直延伸到月球那么高,因此,这样既使苹果树长得象月球那么高,苹果仍会落地的.正是这种作用力使地球对月球施加影响.同时,从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位于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可知,各行星和卫星都是沿椭圆形路径运动(非匀速直线运动)因此,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便可推知,各行星如卫星的运动都要受到一种力的作用.二、运用类比方法,牛顿推证了行星运行所受到的力是一种连续地指向一确定中心的作用力牛顿在由地面上的苹果下落联想到天上的月球也受一种力的作用,但进而思考,月球为什么不会象树上的苹果那样落地呢?这样他又联想到物体的旋转问题:绳子的一端系着一块石头,另一端抓在我们手中,让石头作旋转运动,这时如果我们松手,石头就会沿直线轨道飞出去,这说明石头之所以作圆周运动是由于一种力拉着石头.进而类比,这块石头好比月球,而我们的手又相当于地球,手通过绳子施于石头的力又很相似于地球施于月球的作用力.牛顿接着又描述了从高山上平抛一个铅球的理想实验,他设想,从高山上铅球平抛出去,本来应当笔直的前进,可是在重力作用下,它就沿抛物线落到了地面.如果平抛速度增加,它就会落得更远一些,再增加抛出速度,则铅球可能会绕地球半圈.当抛出速度足够大时,铅球就会绕地球一圈、两圈、乃至永远绕地球作圆周运动而不落回到地面上,这说明,只要有一个指向确定中心点的力,又具有足够的初速度,则物体就可作圆周运动.把月球类比于这个铅球,则可知,月球受一个指向确定中心点的力,所以才会作圆周运动.行星也应如此.牛顿进一步在开普勒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改换问题的提法,开普勒第二定律是说:对于任何一个行星来说,它的矢径(行星到太阳的联线)在任何地点、在相等的时间内,沿轨道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这条定律也适用于月球绕地球的运行)牛顿则寻找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物体若受一指向确定中心的力的作用,物体到中心联线扫过的面积存在什么规律?牛顿从数学上证明了(证明过程从略)在这种情况下,各面积之间存在相等的关系.牛顿接着又证明了这个命题的逆命题,即在任何一曲线上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到一确定点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则物体受一指向该确定点的向心力.牛顿接着由开普勒第二定律所概括的现象推出行星或卫星受一连续的指向一确定中心的力,并且这个中心就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三、运用数学方法,牛顿推导出行星运行所受到的向心力遵从平方反比定律牛顿在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得到的存在一个连结指向一确定中心点的力作用于行星上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寻找物体在前人提出的椭圆轨道上运动时,所受的指向椭圆焦点的向心力的规律.牛顿利用了开普勒第一定律,用数学方法证明了(证明过程从略)沿所有圆锥曲线(或双曲线、抛物线、圆、椭圆等)在任何时刻的向心力必定与该物体到焦点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其数学形式为F =c/R 2即——向心力定律 式中R 是从该物体中心到椭圆焦点的距离,c 为该物体的一个常数.牛顿由开普勒第三定律进一步推知向心力平方反比定律.其数学推导为:设某一行星的质量为m ,行星的运行轨道近似圆(由于行星椭圆轨道的偏心率很小,如地球为0.0167,因而其轨道可近似看作圆)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将行星视为匀速圆周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F =ma =m ·22224)2(T mR T R R m R v ππ== 式中m —行星质量,T —行星运行周期,R —圆周轨道半径.再由开普勒第二定律.T 2= kR 3 代入上式得224kR m F π= 令k24πμ= 得 2Rm F μ= 式中μ是一个与行星无关而只与太阳的性质有关的量,称为太阳的高斯常数;m 为行星质量.由上式可知: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牛顿通过研究引力使不同大小的物体同时落地和同磁力的类比,得出引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从而把质量引进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又进一步用实验作了验证:他用摆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的结果以千分之一的准确度表明,对于各种不同的物质,万有引力与质量的比例始终是一个常数.牛顿又接着作了大胆的假设,行星受到的引力与太阳的质量有关,并用数学作了推证地球对一切物体包括太阳的引力应为2R M F μ'= μ′—地球的高斯常数,M —太阳的质量 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为2Rm F μ=,式中m —地球的质量,μ—太阳的高斯常数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有:F =F ′即2RM μ'2R m μ= G m M ='=μμ G 是一个与地球和太阳的性质都无关的恒量,所以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的数学形式为2R Mm G F = 四、运用演绎推理方法,牛顿把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推广到一切物体,得出一切物体间均存在引力的结论牛顿得到平方反比定律之后,寻求进一步的原因:符合这个定律的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它是由什么决定的?牛顿首先由月球运行情况探讨了使月球保持轨道运行的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由平方反比定律可知,月球受一指向地球的力的作用,它与月球到地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通过数学计算和实验验证,牛顿得到了月球受的向心力就是重力的结论,这样牛顿就把地面落体运动的原因和月球运行的原因归于同一了.此后,牛顿运用牛顿第三定律推知,地球对月球也有引力,地球对太阳也有吸引力.牛顿由木星卫星和木星有吸引、土星与土星卫星有吸引,行星与太阳之间有吸引力等现象出发,认为这些和月地之间的现象系“同类现象,使月球不能出离轨道的力的原因可推至于一切行星”.这样,牛顿就把天体和其运行中心之间的力都归于引力.此后,他又由土星、木星会合点附近相互间的“运动失调”以及太阳使月球的“运动失调”现象,提出行星之间和恒星与卫星之间均有引力的作用,于是才提出了万有引力的假说.这样,牛顿由研究月球、地球,以至研究行星、恒星、卫星等推出了一切物体相互间均存在引力的结论.五、运用归纳概括方法,牛顿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工作牛顿对提出的万有引力假说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牛顿由原来得出的天体运行向心力平方反比定律,得出万有引力符合平方反比关系;由引力使不同大小物体同时落地,得出引力的大小和被吸引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又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出吸引物体和被吸引物体的区分是相对的,所以引力也和吸引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从而得出引力符合221Rm m G F =.这样,牛顿就完成了万有引力的发现工作. 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为:宇宙间的任何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是沿两物体的联线方向,即21221R m m G F = G 为引力恒量(引力常数);m 1m 2 分别为两个相互吸引的物体的质量;R 12为物体m 2 与m 1 的质心间距离.六、运用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理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经过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检验后才得到普遍承认的:1.关于地球形状的测定牛顿根据他的引力理论指出,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两极方向稍扁的扁球体,后经过法国科学家的几次测量证明了牛顿的推论是正确的.牛顿这个足不出户的人正确地给出了地球的形状,这显示了牛顿理论的威力.2.地月验证由运动学公式可计算出月球的向心加速度R TR v a n 2224π== 已知R =3.84×108 米;T =2.36×106 秒 得出a n =0.27 厘米/秒2又由万有引力定律,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月球与地球间的距离约为地球半径的60 倍,因此,其加速度应是地面加速度的1/602即a =980/602 =0 27(厘米/秒2)由此可见,计算月球向心加速度,从引力定律出发得到的结果与用其它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相同,这也从一方面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3.哈雷慧星回归周期的证实。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展史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展史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展史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发现的历史。

这个过程中,许多科学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在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他主张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个观点与当时的教会传统学说相左,受到了迫害,直至被教会处死。

随后,开普勒在1596年发表了《宇宙的秘密》,他在书中假定了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体系。

伽利略在1609年出版了《星际使者》,他指出木星周围的一系列卫星绕着太阳运行,而月球表面有山川和峡谷,银河是由成千上亿颗恒星组成。

牛顿在1666年从剑桥大学回到位于英国乡村的家中,他注意到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并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

他的万有引力概念的核心——现在被称为万有引力定律——即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吸引着其他一切事物。

而且这力量的强弱与它
的质量成比例,换句话说,一个物体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强。

这个理论为后来的物理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最后,开普勒在1619年出版了《宇宙谐和论》,他提出了“开普勒三定律”中的最后
一条定律。

这些定律的提出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万有引力定律提供了数据支持。

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展史的大致过程。

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许多科学家的探索和发现,这些科学家们的贡献为我们理解宇宙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17世纪发现的,它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这个定律描述了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它是我们理解宇宙运动的基础。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他在1665年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当时他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生。

他注意到,当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时,它会落到地上。

他想知道为什么苹果会落下来,而不是飞向天空。

他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它。

牛顿的第一个想法是,地球上的物体会被吸引到地心。

他认为,这个吸引力是由地球的质量引起的。

他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他发现,如果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近,它们之间的引力就越强。

他还发现,如果两个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引力也越强。

牛顿的第二个想法是,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也是由质量引起的。

他认为,太阳的质量比地球大得多,所以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比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强得多。

他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他发现,如果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引力就越弱。

他还发现,如果两个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引力也越强。

牛顿的第三个想法是,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也会影响地球的运动。

他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转是因为太阳对地球的引力。

他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他发现,地球绕着太阳转的速度越快,它离太阳的距离就越远。

他还发现,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

牛顿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个定律描述了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它是我们理解宇宙运动的基础。

万有引力定律是一个简单而又优美的公式,它可以用来计算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这个公式是:F =G * (m1 * m2) / r^2其中,F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G是一个常数,m1和m2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它们之间的距离。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它不仅解释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引力作用,还解释了行星、卫星和彗星之间的引力作用。

它是现代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基础,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宇宙的运动。

“苹果落地”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苹果落地”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苹果落地”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经常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这种说法被广为传播.关于“苹果落地”的故事是:有一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引起牛顿的思索,苹果在空间,哪个方向都可飞去,为什么偏偏坠向地面,一定是地面和苹果的相互吸引,整个宇宙都会有引力的作用.由此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据说这是牛顿的侄女在1730年告诉法国启蒙哲学家伏尔泰的,伏尔泰借此大作文章来宣传自然科学.威廉·斯塔克雷1752年写的《牛顿传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当时斯塔克雷与牛顿正坐在花园中的苹果树下喝茶.由于苹果的下落引起了牛顿的思考(当时他头脑中正在想着引力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总是竖直落向地面?为什么不斜向运动呢?……(见《天空中的运动》杰拉尔德·霍尔顿等编)英国人很重视这个故事,过去他们常常把那株苹果树指给好奇者赏识,后来树倒了,便砍成若干块存作纪念.也有这样的说法:“公元1666年牛顿住在故乡沃尔斯索普村,当时注意力正集中在引力问题上.因见苹果坠地,引起了引力必能过空间的想法.牛顿以此为线索,考虑到‘地球吸引苹果,无论苹果树之高低如何,必皆如此’”;“我们不能到数哩以上的高度去做实验,但引力必能达到遥远的高度,是毫无疑问的”.设想苹果由百哩高处落下,受地球的引力作用,其速度逐渐增大直至到达地面为止,牛顿认为这是“显见之事”,虽然地球的“引力会因高度之增加而减小”.(见《天文学名人传》)还有这么写的:一天,牛顿在花园里想着月亮为什么会绕地球运行?恐怕是地心引力.因为很普通的事情:绳子一端系一石子,手握另一端,可使石子沿圆周转圈,此时若割断绳子,石子便会飞走.可见月亮绕地球转圈,必定受到地心引力.这引力有多大?多远的地方才不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脑中正在思索,忽听一声响,一只成熟的苹果落下来了.牛顿顿时想到:这是地心引力!苹果能从树上落下,一定也能从很高很高的空中落下.由于地心引力,它不会落到别的空间.那么月球也是一个东西,也一定受着地心引力,月球的运动和苹果落地是同样受引力作用的结果.…从上引述可见“苹果落地”的故事在许多书有记载.但是,有人认为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忽然想到了“万有引力”,这显然是错误的.牛顿正在思考“引力”问题,同时由此得到启示,或者牛顿用“苹果落地”这一常见的事实在阐明自己关于引力的想法,则是可能的.这个故事的重点,并不在于苹果落地本身,而是“可能就是使苹果落地的这种力,使月亮维持在自己的轨道上.”牛顿的贡献并不在于“发现引力”,因为伽利略试验落体和投射时,已见到东西被吸引而掉向地面;开普勒在描画行星轨道时已模糊地意识到引力的作用,在他1605年给胡瓦特的信中提到把“天体机器比做时钟装置一样”,“是由单一的十分简单的磁力来实现其各种各样运动的”(受当时出版的威廉·吉尔伯特关于磁的著作的影响,开普勒设想自太阳发出的磁力驱使行星沿轨道前进).牛顿的贡献在于将地面上的原理规律应用于宇宙,使天与地的一些力学规律实现了统一.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问世,牛顿熟知力的效果是产生加速度,如果月球受地球的引力跟苹果受到的地心引力性质相同,且吸引力随1/R2而改变.已知地面上的落体加速度g=9.8米/秒2,地心和月心的距离差不多是地球半径的60倍,那么月球受引力作用指向地球的加速度a=g/602=0.0027米/秒2.牛顿也知道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T=27(1/3)天=2.36×106秒.那么月亮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a=4πR/T2,我们将R=6400公里,T=2.36×106代入,可得a=0.0027米/秒2.两者对照,可见前面所作的“性质相同”和“平方反比”的假设是正确的.据说牛顿在1666年就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由于当时他居住在老家沃尔斯索普村(1665~1667年瘟疫席卷英国,剑桥大学被迫停学),手头缺乏资料,凭记忆将地球上每一纬度相隔的距离算作六十一哩弱,得出地球半径为3.440哩(约5.500公里),计算的结果比预定的要小(1/6),牛顿感到失望,就扔一边了.到1672年,牛顿又想到了引力问题,得知法国人皮伽耳测量计算出来的每纬度间隔是六十九哩强,算得的地球半径约是4000哩(约6340公里),以此值代入计算,结果相符合,他十分高兴.但是牛顿并不想着急于发表结果,而是抓住一个个行星埋头计算,持续了两年,并写成了《原理》第一本.他把底稿放到箱子里,又去研究别的问题了.他所以不愿付印发表,是因为他过去写了一部关于光学的著作,发表后引来了跟别人的争执,他不想再因“引力问题”招惹麻烦.幸亏天文学家、牛顿的好友哈雷1684年和胡克发生了争论,争论的问题是根据开普勒定律必有力作用于行星上,才能使行星做椭圆运动,而且应遵守平方反比定律.可是哈雷证明不了,于是就去向牛顿请教.牛顿答道:“对于这个问题我早已计算好了”,经过一点迟疑,牛顿把《原理》交给了哈雷.哈雷十分惊喜,说服了牛顿,把稿本送到皇家学会审阅.皇家学会想把它出版出来,可是不久又称经济困难不出版《原理》.牛顿告诉哈雷,《原理》计划共三本,可是怕跟胡克发生争执,准备把第三部分压下来,只出两本.哈雷立刻答复牛顿,不要因别人的妒忌而烦恼,压下第三部分的决定是悲观的无价值的.在哈雷的热情鼓励下,牛顿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写成《原理》一书,最后在1687年全部出版了.《原理》的头二本,是专门讨论物体的运动.第三本叫《天文系统》,在这本书中,牛顿把引力定律推广到整个宇宙.1798年,距离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又过了一百多年,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测定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计算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值(当时为6.71×10-8达因·厘米2/克2,1979年G的数值为6.6720×10-11牛顿·米2/千克2).。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1. 背景故事在17世纪的英国,牛顿可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才。

他在剑桥大学读书时,刚好赶上了那个时候的疫情,学校关门了。

他没事干,便回到家乡,哎,这一呆就是一年多。

别看这小子在家待着,没啥事,脑子里可是转得飞快。

想象一下,一个年轻人窝在果园里,树上苹果摇摇欲坠,牛顿的思维就像那苹果一样,砰的一声,掉了下来。

2. 苹果的启示2.1 意外的灵感有一天,牛顿悠闲地坐在树下,心里想着天上那些闪烁的星星和月亮。

他就想:“这些东西都在空中飞,为什么不掉下来呢?”就在这时,一颗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正好砸在了他的头上。

那一瞬间,他的脑海里就像开了个窍,灵感瞬间爆棚。

苹果掉下来,这不是在告诉我什么吗?他开始琢磨,这一定跟地球的引力有关系。

2.2 向着真理出发于是,他开始写笔记,思考苹果和月亮之间的关系。

他说:“嘿,如果苹果是因为地球的引力掉下来的,那月亮是不是也受到地球的引力影响呢?”这可是个大问题啊!牛顿把自己的想法整整琢磨了几年,真是脚踏实地,勤奋努力。

他的思路就像那流水一样,越流越清晰,越流越远。

3. 万有引力的形成3.1 理论的建立牛顿最终总结出了一条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他发现,不管是苹果、地球还是月亮,都是在一个大大的引力网里互相吸引。

他写道,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把它们拉在一起。

就好像你和你的好朋友,无论多远,总能感受到彼此的牵挂,这种情感就像是引力,让你们永远相连。

3.2 理论的传播牛顿的理论可不是藏在家里自个儿乐呵乐呵的。

他通过出版书籍,把他的发现告诉了全世界。

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本书中,他详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运动的定律,简直是天文地理的百科全书。

大家伙儿听了后,都惊呆了,纷纷对牛顿竖起大拇指,心想:“这家伙真是个天才!”4. 影响与启示4.1 科学革命的推动牛顿的发现彻底改变了科学的面貌。

万有引力定律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宇宙的运作方式,激发了无数后来的科学家去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

微分方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微分方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微分方程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01
02
03
运动学问题
在运动学问题中,微分方 程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 动规律,如匀速直线运动、 匀加速运动等。
波动问题
在波动问题中,微分方程 可以用来描述波的传播规 律,如弦振动、波动等。
热传导问题
在热传导问题中,微分方 程可以用来描述温度随时 间、空间的变化规律。
04 万有引力定律的验证和影 响
工程学
万有引力定律对工程学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建筑和机械设计中,需要考虑物体的重 量和重心位置,这需要用到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在航天工程中,万有引力定律也是非常 重要的,它决定了航天器的轨道和运动轨迹。
对未来研究和发展的启示
深入研究引力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深入研 究引力理论,探索万有引力的本质和规 律。例如,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目 前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们为 深入研究引力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 法。
实验验证
自由落地运动
通过观察自由落体的物体,可以验证万有引力定律。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 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通过测量物体落地的时间,可以计算出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从而验证万有 引力定律。
月球轨道
通过观察月球绕地球的轨道运动,也可以验证万有引力定律。月球绕地球的轨道运动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形成 了椭圆轨道。通过观测月球的运动轨迹,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和月球的运动周期,从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VS
发展航天技术
万有引力定律在航天工程中非常重要,随 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研 究天体的运动规律和探索宇宙的奥秘。例 如,探测器技术和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可 以让人们更近距离地观测天体和探索宇宙 。

牛顿发明的故事

牛顿发明的故事

牛顿发明的故事牛顿,一个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伟大科学家。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牛顿的一生都在为科学事业而奋斗,他的许多发明都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发明之一就是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始于1665年,当时牛顿还是剑桥大学的一名学生。

据说,有一天,牛顿坐在树下,看到一颗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这个简单的场景引发了他对万有引力的思考。

牛顿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而不是飞到空中?为什么地球和月球之间会存在引力?这些问题困扰了牛顿很长时间。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验,牛顿终于在1687年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他发现,地球上的物体和月球之间存在引力,这个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

同时,他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这个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牛顿的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他的万有引力定律不仅解释了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引力,还解释了行星运动、天体运动等现象。

这一定律成为了后来物理学发展的基石,对人类的科学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发明。

比如,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这种望远镜通过两个凸透镜的反射,可以放大目标,使人们能够观察到更远的物体。

牛顿还发明了分光镜,这种镜子可以将光线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从而揭示出光的本质。

牛顿的发明不仅在科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的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发明为人类的科学认识开辟了新的道路,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牛顿的发明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但他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牛顿的发明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追求科学的真理。

万有引力定律历史

万有引力定律历史

万有引力定律历史万有引力定律历史随着古代先哲的不断探索,人类逐渐对世界的认识逐渐深入。

当人们对物理规律有了初步了解,他们开始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特别是那些能够解释行星运动等特殊现象的原理。

这种思考最终导致了万有引力理论的诞生。

万有引力定律是一个表明所有物体间的引力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任何物质质量都产生引力,而引力的作用力是与这些物质质量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例。

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万有引力定律的历史。

1. 伽利略和探究物质落体伽利略是第一个真正研究物质落体的科学家。

他观察到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同等条件下具有相同的下落速度,进而提出了重力作用的概念。

他还通过他的实验研究,明确了质量对于物体运动的影响。

2.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开普勒是第一个真正研究行星运动的科学家。

他通过大量观测和实验,发现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三个基本规律,即质点的轨道为椭圆、在一段时间内走过面积相等的椭圆弧线速度相等、天体的运动规律与质量无关。

他的研究成果将物理学与天文学连接起来,并且推动了后续研究的发展。

3.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创始人。

他应用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并发现了所有物体间普遍存在的万有引力。

他将这些法则相结合,达到了人类物理学领域的巨大跃进。

4. 现代物理学与爱因斯坦的重力波理论爱因斯坦是第一个提出现代物理学理论并与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联系的科学家。

他发现弯曲空间和四维空间时间是与重力相关联的概念。

他提出了重力波理论,该理论被证明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之一。

他的研究促进了整个领域的发展,并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总结从古代先哲到现代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人类的研究之路始终都是一条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之路。

万有引力定律是这种探索的成果之一,它将天文学、物理学、科学歷史与人类社会结构有机地连接起来,成为现代科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历史上的重要科学发现总结

历史上的重要科学发现总结

历史上的重要科学发现总结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无数次科学探索和发现,这些重大的科学发现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对历史上一些重要的科学发现进行总结,并探讨它们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17世纪)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是三位对万有引力定律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伽利略通过实验证明了自由落体时受到的加速度是恒定的;开普勒通过观测行星运动的数据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牛顿进一步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阐明了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本质。

这一发现推动了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2. 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19世纪)法拉第和霍尔是电磁感应定律的重要贡献者。

法拉第发现变化的磁场可以诱导电流,建立了电磁感应定律;霍尔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横向电压差,提出了霍尔效应。

这一发现为电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电力工业的崛起。

3. 相对论的提出(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彻底颠覆了牛顿力学的框架。

狭义相对论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阐述了光速不变的原理;广义相对论则将引力解释为时空的弯曲。

这一理论在理论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创了现代宇宙观的新时代。

4. 量子力学的建立(20世纪)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物理学家的工作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爱因斯坦解释了光电效应;玻尔建立了氢原子模型。

量子力学的建立为理解微观世界提供了新的框架,成为支撑现代物理学和化学的重要理论。

5. DNA的结构解析(20世纪)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的合作研究揭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这一发现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推动了现代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

后续的基因工程、基因组学等领域的发展也离不开对DNA结构的深入理解。

总结起来,历史上的重要科学发现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这些发现,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自然界的规律,为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支持。

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概述

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概述

02
CATALOGUE
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01
02
03
定律一
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 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 个焦点上。
定律二
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其向 心加速度与太阳和行星之 间的距离成反比。
定律三
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其公 转周期的平方与其椭圆轨 道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抛物线轨道
当天体的速度达到逃逸速度时,未达到逃逸速度但足够大时,将 沿着双曲线轨道运动。
圆形轨道
当天体速度与中心天体的引力相当时,将沿 着圆形轨道运动。
天体运动的速度与能量
逃逸速度
指能使天体脱离中心天体引力的最小速度。
环绕速度
指天体在圆形轨道上绕中心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 速度。
万有引力定律的意义
科学革命的推动力
万有引力定律是科学革命的关键理论之一,它为天文学、宇宙学和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 础。
对其他科学的贡献
万有引力定律不仅解释了天体运动,还为物理学、数学和工程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例如 ,它被用于预测行星和卫星的运动,以及设计更有效的航天器和导航系统。
能量守恒
天体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总能量 保持守恒。
天体运动的稳定性与周期性
稳定性分析
天体在轨道运动过程中,受到万有引力 的作用,其运动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
VS
周期性运动
天体在轨道上绕中心天体做周期性运动, 周期与天体的质量、距离和速度等因素有 关。
04
CATALOGUE
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恒星演化过程与万有引力
恒星演化过程中,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恒星内部的物质会逐渐收缩,同时释放出能量,维持恒星的发光发热。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有一天,牛顿在午后走进花园休息,在一棵苹果树下坐了下来,与朋友史特克莱一起谈着物理学中的各种问题。

谈着谈着,树上的一只苹果也许是熟透了的缘故,突然落下地来,而且不偏不倚,正好落在牛顿的头上。

这时牛顿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念头,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飞,而要往地下落呢?是什么力在吸引它呢?吸引它的可能是地球。

这个力朝向地球的中心,所以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部会往地上掉。

牛顿这样推测。

"地球吸引着苹果,苹果也一定吸引着地球。

"牛顿头脑中进一步思考着。

但是,为什么只看见苹果落地,不见地球向苹果飞去呢?对于这个问题,牛顿自己给自已找到了答案。

苹果吸引地球和地球吸引苹果,引力的大小是一样的。

只是苹果很小,地球引力很容易使它运动,而地球的质量非常大,苹果对它的引力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得可怜,对它几乎不起什么作用。

因此,地球似乎没有受到苹果的引力,人们不会看到它因为苹果的吸引而发生位移。

牛顿继续想,那么可不可以把天上的月亮看做是一个很大的苹果呢?地球对它也有一个引力,可它为什么不像苹果一样落向地球呢?月亮难道不受地球的引力吗?不对,它肯定受了地球的引力。

但是月亮在天空中做着圆周运动。

对了,它做圆周运动,这样就会产生一个离心力。

这很像下雨时你转动雨伞,水珠会向伞外做切线飞出去。

这就是离心力在起作用。

而月亮既受着地球的引力,又因为作为圆周运动而产生离心力。

两个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于是月亮既不飞走,也不掉向地球,而是悬挂在天空,绕地球运行不息。

就这样,牛顿从落在头上的一只苹果想起,一步一步深入地思考,想到了月亮、想到了太阳,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

他又进一步思考万有引力的大小,发现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

宇宙间一条普遍的规律,被一只苹果落在头上所激发,促使牛顿产生灵感的闪光,迸发出了光辉的思想火花。

7.2 万有引力定律课件-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7.2 万有引力定律课件-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相距约3.8×108 m,由此可计算出加速度a=0.002 7 m/s2;
(2)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9.8 m/s2,月球的向心加速度与地球表面重力
加速度之比为1∶3 630,而地球半径(6.4×106 m)和月球与地球间距离的比为
1∶60。这个比的平方1∶3 600与上面的加速度之比非常接近。
以上结果说明( A )
月球周期 T = 27.3天 ≈ 2.36×106 s
月地距离 r ≈ 60R=3.84×108m


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苹 =

苹果做自由落体运动:
苹 = g = 9.8m/s2
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月 =

≈ . × − /



三、月-地检验

178

2 2
2
(3.9 10 )
F2 mr1
五、练习与应用
教材第54页
4. 木星有4颗卫星是伽利略发现的,称为伽利略卫星,其中三颗卫星的周期之比为
1∶2∶4。小华同学打算根据万有引力的知识计算木卫二绕木星运动的周期,她收集到
了如下一些数据。
8
木卫二的数据:质量4.8×10 22 kg、绕木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6.7×10 m。木
F
D.
4
练3
如图所示,操场两边放着半径分别为r1、r2,质量分别为m1、m2的篮
球和足球,二者的间距为r。两球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 D )
m1m2
A.G 2
r
m1m2
B.G 2
r1
m1m2
C.G
(r1+r2)2

好奇的名人故事,简短

好奇的名人故事,简短

好奇的名人故事,简短
1.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解释了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具体来说,当两个物体之间存在质量或能量时,它们之间就会产生引力,这种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有关,牛顿的这个发现对我们的理解和解释宇宙的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推翻了地心说,揭示了太阳绕地球转的错误说法。

这个想法证明了日心说在科学界的发展,并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识。

3.贝尔发明电话
贝尔发明电话的灵感来源于一次他做聋哑人用的实验。

他发现螺旋线圈在电流流通和截止时会发出噪声,而如果将电流强度变化,模拟出人在讲话时的声波变化,电流就可以通过电传送声音。

贝尔的这一发明,为人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我们可以用电信号进行沟通。

4.伊科诺姆
伊科诺姆因为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经常去探索海滩。

一次,他和一些游客一起捡贝壳,当他们把贝壳递给导游时,他们不小心听到了外国的语言。

虽然不懂,但他们乐呵呵地递给导游一美元。

这次经历让伊科诺姆对旅行充满了兴趣,也培养了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5.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爱因斯坦因为自己的好奇心,对指南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认为自然界中存在很多我们平常无法发现的力量,这种想法为他日后的相对论奠定了基础。

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发现的

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发现的

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发现的摘要本文概括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全过程。

从牛顿用几何法证明引力平方反比定律时起,通过发现运动第二定律,证明了万有引力与质量的比例关系之后,才发现的。

牛顿从1665年至1685年,花了整整20年的漫长时间,才得出万有引力定律。

关键词:艾萨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平方反比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从牛顿用几何法证明引力平方反比定律时起,通过发现运动第二定律,证明了万有引力与质量的比例关系之后,才发现的,中间包括地月检验等验证阶段。

这个发现过程与哈累的关心、督促和帮助分不开的。

哈雷是数学家和著名的天文学家,早年毕业与牛津大学的皇后学院。

中学时代就在伦敦研究过磁针变化(1672)。

1675年从事行星和恒星的精测图表工作。

1676年11月至1678年11月去美国的圣•海伦纳(St Helena),在增补已有的南天星表之后,带回一副完整的星表目录。

1679年当选皇家学会会员。

1680年去巴黎,并在那里遇到卡西尼的天文学家,目睹了1681年彗星出现的情况,并进行观测。

1684年初,他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得出向心力必定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为了从几何上加以证明,他在1月的一个星期三,在雷恩的家中与雷恩和胡克聚会。

他们讨论了行星运动问题,如分析行星运动为什么必须考虑引力对切向运动的影响和怎样才能得出引力平方反比关系等。

这后一个问题在当时他们三个都是了解的。

但是,谈到从这个关系怎样才能推导出轨道的形状时,哈雷问胡克,胡克说他能证明,但只有别人都证明不了时他才去做。

当时,哈雷说他愿意提供价值40先令的一本书作为奖励,奖励在两个月内能得出结果的人,可是却无人能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1684年8月哈雷到剑桥去拜访牛顿。

根据史料,当时牛顿说他在5年前已经证明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找到这份手稿,在8-10月间写出了证明手稿,这就是《论运动》一文手稿。

在这个手稿中,牛顿用几何法和极限概念,证明了椭圆轨道上的引力平方反比定律。

科学家发明的小故事

科学家发明的小故事
阿基米德(约前287~约前212),古希腊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曾发现杠杆定律和阿基米德定律,终身从事物理和数学的研究。
阿基米德出生在古希腊的一个天文学家的家庭里,从小就受到全家人的宠爱。父亲为了使他早日成才,在起名字上绞尽了脑汁,经过反复选择,在他出生的第10天,取名阿基米德。希望这名字给他带来幸福,并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希腊人。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有着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的。鲁班工艺的不断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帮忙。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的其他发明
鲁班一生的发明创造很多。在《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都有所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发明的。象木工使用的曲尺(也叫矩),是鲁班创造的,所以又名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
小瓦特为搞发明创造,发愤学习科学知识。他13岁开始学习几何学;15岁读完了《物理学原理》;17岁开始当学徒工。此后,他才真正投入了蒸汽机的研制和发明,一发而不可收。
1757年瓦特到格拉斯哥大学当教学仪器修理工。那里既有完备的实验设施和各种仪器,又有许多著名学者和专家,这些都给瓦特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学校还专门为他创办了实验车间。1769年,瓦特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经过了无数次失败,终于制成了一台单动式蒸汽机,并且获得了第一台蒸汽机的专利权。1782年瓦特又研制成功一种新式双向蒸汽机,并且可以广泛地应用在各种机器上;1788年,英国政府正式授予瓦特制造蒸汽机的专利证书;从1775年到1800年,瓦特和波尔顿合办的苏霍工厂,就制造出183台蒸汽机,全用于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矿业,到了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推向了全世界,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造福于人类的发明家——瓦特永远被后人敬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现在大家公认是牛顿发现的,连小学生也知道牛顿在苹果树下休息,看见苹果落地而想到万有引力的故事。

但它的发现岂只是看见苹果落地这么简单?万有引力公式:这个公式与库仑定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G为万有引力常量,由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首先在实验室测出其大小。

在牛顿的时代,一些科学家已经有了万事万物都有引力的想法。

而且牛顿和胡克(即发明了显微镜并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结构的罗伯特虎克)曾经为了万有引力的发现优先权发生过争论,有资料表明,万有引力概念由胡克最先提出,但由于胡克在数学方面的造诣远不如牛顿,不能解释行星的椭圆轨道,而牛顿不仅提出了万有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而且圆满的解决了行星的椭圆轨道问题,万有引力的优先发现权自然归属牛顿。

正如牛顿所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万有引力发现前的准备开普勒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开普勒是德意志的天文学家,幼年患猩红热导致视力不好,后来有幸结识弟谷,一年后弟谷过世,把他一生的天文观测资料留给了开普勒。

在此基础上,开普勒经过20年的计算和整理于1609年发表了行星运动的第一、第二定律。

后来又经过十年又发表了行星运动的第三定律。

牛顿老年在回忆过去的时候有这样的话:同年(1666年)我开始把引力与月亮轨道联系起来并找出如何估计一个天体在球体内旋转时用来趋向球面的力的方法。

根据开普勒的行星周期与于他们的距离轨道中心的距离的二分之三次方成正比的规律,我得出使行星沿轨道旋转的力必然与他们离旋转中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结论。

从而把使月亮沿轨道旋转所需的力与地球表面的引力相比较发现它它们符合得很接近。

所有这些发生在1665年和1666年两个时疫年内,因为那时正是我创造发明的黄金时期,我对数学和哲学的思考比此后的任何时都候来的多。

此后惠更斯先生发表的关于离心力的思想,我猜想他在我之前就有了,最后在1676和1677之间的冬天我发现了一个命题:利用与距离成反比的离心力行星必然环绕力的中心沿椭圆轨道旋转,这中心在椭圆的下部,从这中心作出的半径所经过的面积与时间成正比……摘自《从落体到无线电波——经典物理学家和他们的发现》作者:当代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埃米里奥·赛格雷从上面的话可以知道,牛顿的平方反比律是由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得出的。

要进行计算,显然牛顿还必须有一些关于微积分和基本力学定律的概念,而力学三定律是牛顿发现的,同时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的发现了微积分,牛顿一定用了自己的发现,只是其间的顺序就不得而知了,不知为了万有引力而创立微积分,还是先创立微积分再将它用于计算万有引力,这只有牛顿自己知道,但他保持了沉默。

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权,历史的结论是:它是牛顿发现的。

万有引力的表达式为f=GMm/r2,它的建立是牛顿定律和开普勒定律的综合的结果,而牛顿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1)平方反比律的确定从理论计算得出平方反比的假设:根据开普勒轨道定律,为了简便起见,可把行星轨道看作圆形,这样,根据面积定律,行星应作匀速圆周运动,只有向心加速度a=v2/r ,其中,v是行星运行速度,r是圆形轨道的半径。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故f=mv2/r,又v=2πr/T由开普勒第三定律r3/T2=K(K是与行星无关的太阳常量,叫做开普勒常量)即1/T2=K/r3于是f=4π2mK/r2……①牛顿得到第一个重要结果:如果太阳的引力是行星运动的原因,则这种力应和r的平方成反比。

平方反比假设的验证: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广为流传。

故事大意是说,1665-1666年,牛顿从剑桥大学退职回家乡。

一天,他在花园里冥思重力的动力学问题,看到苹果偶然落地,引起他的遐想在我们能够攀登的最远距离上和最高山颠上,都未发现重力有明显的减弱,这个力必然到比通常想象的远得多的地方。

为什么不会高到月球上?如果是这样,月球的运动必定受它的影响,或许月球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保持在它的轨道上的。

设想月球处在它的轨道上的任意点A(见图),如果不受任何力,它将沿一直线AB进行,AB与轨道在A点相切。

然而实际它走的是弧线AP , 如果O是地心,则月球向O落下了距离BP=y , 令弧长AP=s=2πrt/T ,而cosθ≈1-θ2/2, θ=s/rA B则y=r(1-cosθ) ≈s2/2r =4π2r2t2/2rT2=2π2rt2/T2,在地面上一个重物下落距离的公式为 y ‘=gt 2/2由此得 y/y ’ =4π2r/gT 2 月球绕地的周期 T=27.3d ≈2.36×106 s ,2 , 地球半径R ⊙的准确数值是6400km , 曾相当精确的估算出地月距离r 为地球半径的60倍,则r=60 R ⊙ =3.84×105km 用这个数值代入,即得y/y ’ =1/3600而R 2⊙/r 2=1/3600y/y ,=a/g=ma/mg=f/mg= R 2⊙/r 2所以:f=mg R 2⊙/r 2 即: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2)与m 和M 成正比的确定①式表明力与被吸引的质量m 成正比,这件事的重要性只有牛顿才充分意识到。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f 是 M 对m 的作用,f ’是m 对M 的作用,f 与m 成正比,则同理f ’必与M 成正比 , 又 f =f ’ ,则f 必同时与m 和M 成正比。

①式可写成: f=GMm/r 2, ……②其中G 是万有引力常量。

(3)万有引力常量的G 测定测量万有引力常量G 的数值,就要测量两个已知质量的物体间的引力。

1798年,即牛顿发表万有引力定律之后100多年,卡文迪许(H.Cavendish )做了第一个精确的测量。

他所用的是扭秤装置,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均为m 的小球固定在一根轻杆的两端,在用一根石英细丝将这两杆水平的悬挂起来,每个质量为m 的小球附近各放置一个质量为M 的大球。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当大球在位置AA 时,由于小球受到吸引力,悬杆因受到一个力矩而转动,使悬丝扭转。

引力力矩最后被悬丝的弹性恢复力矩所平衡。

悬丝扭转的角度θ可用镜尺系统来测定。

为了提高测量的灵敏度,还可以将大球放在位置BB ,向相反的方向吸引小球。

这样,两次悬杆平衡为止之间的夹角纠正打了一倍。

如果已知大球和小球的质量M,m 和他们相隔的距离,以及悬丝的扭力稀疏,就可由测得的θ来计算G 。

卡文迪许测定的万有引力常量值为G=6.754×10-11m 3/kg ·s 2.卡文迪许的实验如此精巧,在八九十年间竟无人超过它的测量精度。

万有引力常量是目前测得最不精确的一个基本物理常量,因为引力太弱,又不能屏蔽它的干扰,实验很难做。

从卡文迪许到现在已近200年,许多人用相同或不同的方法测量G 的数值,不断地改进其精度。

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1986年推荐的数值为G=6.67259(85)×10-11 m 3/kg ·s 2,不确定度为128/1000000(即万分之1.28)。

P万有引力实验演示部分一,实验现象:有一个类似碗状,但是碗壁向内拱入的圆盘。

(见图1)在圆盘上一个小球绕中心滚动。

随着时间变化,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快,到最后掉入中间的小洞。

而且越到中间小球的半径变化越缓慢(也就是说小球的轨迹在中间是最密集)。

小球的轨迹并不是正圆的,而是一种半径越来越小的圆弧。

(如果两个小球先后进入盘中则会有角位移先后追赶的现象。

)二,原理解释:1,先解释为什么用它来演示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为F=GMm/r2由此可以推知,行星势能为w= fdr= —GMm/r而实验中用重力势能来代替万有引力势能mgh= —GMm/r所以只要满足h=-GM/gr则可以用重力势能来代替万有引力势能。

-同时r表示物体间的距离。

当图示曲线绕h周旋转后便会形成实验中所用到的曲面,当曲线如图时:dh/dr=GM/gr2,cos(dh/dr)=gr2/[(GM)2+(gr2)2]1/2f=mgtan(θ)=mg dh/dr=mgGM/gr2=GMm/r2所以不论从能量还是从力的角度来讲,这个实验模型能够完全模拟演示万有引力。

2,为什么小球会越来越快由离心力f=m v2/ r=F知,动能为W=0.5mV2=0.5GMm/r,由公式可见,r 越小动能越大,自然速度会越快。

3为什么小球到中间轨迹密集这并不是一个没有能量损失的系统,在旋转的时候摩擦力做功发热耗散掉一部分能量w=∫fds, 而f的大小只与接触的压力和摩擦系数有关系,在距离为r处的摩擦力转一周做功为:w=∫fds=2πrmgµcos[arctg(dh/dr)]= 2πmµg2r3/[(GM)2+(gr2)2]1/2又:dE/dr= GMm/r2,可见在r越大的时候,势能的变化越慢,故在外圈时,变化一个小量dr后势能的变化比在内圈时小,而能耗比内圈大。

所以里边每移动一小段可供小球旋转的能量就多而小球每转一圈的能耗小,故小球在同样的一小段距离上会比外边多转几圈。

4,小球的轨迹为何是一个不断向里边缩进的圆弧如果盘面足够光滑即没有摩擦力做功则小球的轨迹会是什么样的呢A,小球在斜槽上恰好获得的动能足够在盘的边缘运动所需的动能mgh=0.5 mv2 即:F=mv2/r则小球会沿着圆盘边缘做正圆轨迹的运动B,小球在斜槽上未获得的在圆盘的边缘运动所需的动能Mgh〉0.5 mv2,F> mv2/r则小球会做正圆轨迹的运动同时径向有一个分运动(缩小半径把势能转化为动能直到满足平衡为止)到某一半径时会达到F=mv2/r在此处做正圆运动C,小球在斜槽上获得的动能超过在盘的边缘运动所需的动能Mgh<0.5 mv2,F<mv2/r体现在圆盘上的力学分析为则小球会沿着边缘飞出下面再考虑摩擦力在小球运动的过程中小球的动能在不断的损失,这就要求小球能不断的缩小半径来寻找新的平衡直到最后能量衰竭而掉入中间的小孔(就如卫星在大气层中因阻力而最终掉到大洋深处一样)。

当综合考虑时:小球的轨迹便是一个不断向里边缩进的圆5,两个小球为什么会有角度相互追赶?万有引力公式知:角速度ω=(GM/R3)1/2,则半径越小角速度越大,先后进入的两个小球的角速度总是先进入的大于后进入的,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总是前面的小球转过的角度比后面的多,因此角度差一直在增大,所以看上去总是两个小球一会儿这个在前,一会儿另一个在前,相互追逐。

万有引力的应用万有引力定律作为一个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工程等各种场合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比如航天中,航天器与天体接近时的万有引力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加速办法;宇宙物理中常常以测定天体的万有引力效应来断定天体的位置和质量;在强磁场地域,因为电磁探测的局限性,可以通过万有引力(地表一般测量其分力:重力常数,再与预算值比较)的测量计算来达到探知地下的物质密度,从而断定地下矿藏的分布或是地下墓穴的规模位置;而在另外一些领域,比如精密工业中的超圆滚球体的制造,可以将原材料放到太空去生产,因为那里有理想的受力环境(因为r的增大使得万有引力非常微弱);以研究生物在太空无重力(亦即万有引力)为对象的项目已经发展成一门高新前沿的科技,如果将蔬菜种子带到太空中,有些变异品种比地球上的品质大大提高!事实上,万有引力定律常常是理论研究的最基本的公式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