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平均数的应用》(数学上教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统计(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统计(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统计(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课本,具体是第3.3节统计(平均数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均数的求法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求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计算平均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统计表、计算器等教具,同时要求学生们提前准备好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给学生展示了一组数据,表示某班学生去年参加数学竞赛的成绩,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分。
2. 讲解概念:我简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强调了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例题讲解:我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演示了如何求平均数,让学生跟随我的步骤一起计算,并解释了每一步的含义。
4. 随堂练习:我给出了一些实际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
5. 应用拓展: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六、板书设计平均数的定义:所有数据的总和÷ 数据的个数求平均数的步骤:1. 列出所有数据2. 将数据相加,得到总和3. 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七、作业设计1. 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23, 45, 67, 892. 你的家庭每个月的用电量是多少?请计算出过去一年的平均每月用电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平均数,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单元统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第三单元统计平均数(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目标本单元学习平均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自然语言的表述方法。
•熟练运用平均数求解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教材、课件、黑板、粉笔或白板笔、PPT。
•学生:教材、作业本、笔、尺子、计算器等。
四、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的知识,了解统计的意义和方法。
2.讲授通过教案的设计和课件的播放,让学生熟练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可以使用多种方式进行讲解,例如:•通过文字、图像、动画等形式详细解释平均数概念。
•介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如将一组数相加然后再除以它们的个数。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真实含义及其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3.练习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在黑板和练习册上完成平均数相关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在实践中提高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可以通过口头讲述、书面总结等方式进行。
5.作业布置合适的作业,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评估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六、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小组合作、讲评等方式提升学生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创造力。
七、教学参考文献•《数学》教材•沪教版平衡教育电子版教材•阳光实验小学《数学》教案库。
平均数的应用(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应用(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平均数的应用》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包括:1. 平均数的定义与性质: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强调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是数据集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性质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并不一定是数据集中的原始数据,而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指标。
2. 平均数的计算应用:引导学生能够准确计算平均数,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用于展示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 学具:练习册,用于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PPT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环节:实例讲解1. 教师通过PPT展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加深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理解。
第三环节:小组讨论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
2. 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应用(第二课时)2. 正文:- 平均数的定义与性质-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沪教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3平均数的应用》word精品教案 (3)
平均数的应用(练习课)【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九册平均数练习课【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丰富的事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答简单的平均数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会解答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方法解答实际的平均数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让我们先来测一测小队队员的身高和体重。
(课件演示)问题1:你们小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分别是多少?问题2:学生讨论交流。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平均数的应用。
板书:平均数的应用二、巩固题目:(一)填空题:1.平均数=()÷()2.小丁丁期末考试三门平均分为90分,其中语文90分,英语94分,数学成绩为()分。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巧在做回家作业,前20分钟共写字600字,后30分钟平均每分钟写字20个字,小巧平均每分钟写()字。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1.服装商店第一天卖出服装560件,第二天卖出服装600件,第三天上午卖出240件,下午卖出298件,平均每天卖出多少件?正确算式是__________A、(560+600+240+298)÷4B、(560+600+240+298)÷3C、(560+600+240+298)÷22.小亚一周折千纸鹤的情况如下表:星期 1 2 3 4 5 6 7只数(只)20 16 0 17 16 24 30小亚平均每天折多少只千纸鹤?正确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A、(20+16×2+17+24+30)÷6B、(20+16+16+17+24+30)÷6C、(20+16×2+17+24+30)÷7(三)应用题:1.芭比娃娃厂今年一月份生产芭比娃娃2340个,比二月份多生产150个,三月份生产的和一月份同样多,四月份比一月份多少生产230个,这几个月平均每个月生产芭比娃娃多少个?2.明明去肯德鸡打工,前三个月的平均工资是900元,加上第4个月的工资后,他的月平均收入是950元,明明第4个月收入为多少元?三、拓展小练习:小丁丁测量了自己走10步的路程,测了4次,分别是4.5米,4.7米,4.6米,4.8米。
平均数的计算3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1)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用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计算方法:求平均数时,先将所有数据相加,得到总和,然后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应用场景:平均数可以用来描述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平均身高,以及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3.教师示范:教师通过具体实例,示范如何计算平均数,并强调注意事项,如数据准确性、计算过程的完整性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平均数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将: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学会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3.掌握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严谨、细心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检查、及时改正错误的良好习惯。
3.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提高对数学美的欣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使其明白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避免以偏概全。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严谨态度和公平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2)探究题:探讨如何处理数据中的异常值,以使平均数更能反映数据的实际情况。
3.拓展作业:
(1)研究性学习:结合实际调查,如调查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收集数据并计算平均数,撰写调查报告。
(2)数学小论文:围绕平均数的应用,选择一个主题,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撰写一篇数学小论文。
4.作业要求: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的应用》说课稿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的应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是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内容是关于平均数的应用。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 教学重点•求解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4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2.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平均数的应用。
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本节课将进一步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2.2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但对于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具体的应用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3.1 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回忆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并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再次巩固概念。
3.2 提出问题以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若班级有30名学生,其中20人的体重为40公斤,另外10人的体重为50公斤,求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一家餐厅每天的客流量为80人,其中平日为60人,周末为100人,请问这家餐厅每周的平均客流量是多少?3.3 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解决上述问题。
鼓励他们在讨论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并用数学的方式解释。
3.4 小组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答案和解决思路,并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解法的优缺点以及解答是否准确。
3.5 拓展应用补充其他的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如:•某商场举行促销活动,前三天的销售额分别为100万元、120万元和150万元,求这三天的平均销售额。
•小明每天用电2小时,小红每天用电3小时,求他们一周的平均用电时间。
3.6 拓展思考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平均数的局限性。
提出问题,例如:•平均数是否能够完全代表一组数的特征?•是否存在特殊情况下,平均数的应用不太合适?3.7 归纳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自主总结平均数的应用,以及平均数的优缺点。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统计(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7)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内容:第35页——第36页教学目标:1.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
2.通过小组合作,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
3.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利用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数据的情况。
教学难点:利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算全体的情况。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景引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平均数的应用。
(出示课题)说一说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平均数=总和÷个数(板书)师:小胖想要知道教学楼一端A到另一端B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尺、绳子、…)如果用走路的方法来测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一步的长度,走了几步)二、新课探索:探究一师:什么是一步的长度?(出示图片)一步的长度可以是脚尖到脚尖的距离,一步的长度还可以是脚跟到脚跟的距离。
一步的长度叫做步幅这样量步幅可以吗?A、一大步(×)B、一小步(×)C、正常的一步(√)师: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步幅?师:姚老师的身高有1米73,她的步幅大约是0.51米。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的步幅是多少吗?找自己的好朋友互相量一量,并记录。
(学生互动)师:怎样量一步的长度比较好?(正常的或自然的一步)探究二1. 小胖量了自己的步幅,又数出自己走的步数,把步幅×步数=一共的长度,他开心地说:“我测量出了教学楼A点到B点的长度。
”但小丁丁不同意,他认为小胖这样算出的数据不够合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每步步幅的长度不一样,只走一步得到的数据不够合理,怎么办呢?(可以多走几步测出小胖平均每步的步幅。
)(1)小胖走10步的距离是4.8米,小胖平均1步走多少米?(学生计算)4.8÷10=0.48(米)说说求平均步幅的数量关系。
(总的米数÷步数=平均步幅)师:知道了小胖的平均步幅,还要知道什么条件?(步数)(2)小胖的平均步幅是0.48米,小胖从教学楼的一端A到另一端B走了84步,这座教学楼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米?(学生口答)4.8÷10×84=0.48×84=40.32(米)师:小胖觉得从A点走到B点只走了一次还是不够合理,于是他又走了3次,我们来看一看。
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组数据,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解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5.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客观公正的态度,认识到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5.小组合作任务:分组讨论,总结求解平均数的方法和技巧,并撰写一篇小组报告,内容包括: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力求解答过程简洁、清晰。
2.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积极思考,遇到问题时与同学、老师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提高拓展题:让学生结合其他统计量(如中位数、众数等),分析一组数据的特点。例如,比较班级同学身高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讨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思考题: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a.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有什么作用?
b.平均数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无法准确反映一组数据的特点?
c.如何避免平均数在数据处理中的局限性?
1.基础题:求解给定数据的平均数,巩固学生对平均数求解方法的理解。
2.提高题:包含异常数据的题目,让学生学会处理这些问题,理解平均数的局限性。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的计算》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性质和特点。
2.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价值。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反思,激发学生继续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将平均数的计算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资源分配等,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分析和讨论。
6.总结反思,提高素养:
-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梳理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继续探索数学问题的欲望。
5.数学日记:撰写一篇关于平均数学习的数学日记,内容包括你对平均数的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收获,以及你对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作业要求: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保持书写工整、清晰。
-对于拓展应用题和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同学们发挥创造力,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练习题包括以下类型:
-基础计算题:直接给出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数。
-应用题: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平均价格。
-分析题:给出数据,让学生分析平均数的代表性,以及受极端值影响的情况。
4.学会使用计算器或计算软件进行平均数的计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五年级平均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平均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案题目:五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课程目标:1. 理解什么是平均数,能够找出一组数的平均值。
2. 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理解。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示例的一组数。
2. 学生提前准备好数学练习册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有没有例子可以举出来?二、新的概念(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组数:12、15、18、22、25,请学生计算这组数的平均值。
2. 学生用算术平均值的方法计算:(12+15+18+22+25)/5=?三、小组活动(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2. 每个小组找到一组数,让其他小组成员计算这组数的平均值。
3. 学生用算术平均值的方法进行计算,并进行互相核对。
四、实际应用(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这周的数学测试成绩分别是88、92、78、85,请问他这周的平均成绩是多少?2. 学生用算术平均值的方法计算:(88+92+78+85)/4=?3. 学生讨论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找出问题中的平均数,并计算出结果。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什么是平均数?怎么计算平均数?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你觉得这个概念和计算方法容易吗?还需要再练习吗?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练习册上相关的练习题,并要求学生明天交作业。
2. 强调练习的重点是计算平均数,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请教老师。
教学延伸:1. 可以给学生出一些复杂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解答。
2. 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组数,并计算出其平均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统计(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2)
平均数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通过“我与姚明投篮比赛的情景”,学习新知。
2、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究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数据时,可以使用每组的平均数来进行比较。
3、通过试一试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并通过小游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数据。
评价目标:1.能耐心阅读。
主动理解混合着文字和表格的问题情境,并积极探究以尝试解决问题。
2.能读懂统计表中的信息并结合文字描述,清晰识别出所蕴含的“平均数应用”’问题。
3.能有效整合信息,选择相对合理高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能清晰规范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今天先让我们一起来和姚明来比赛投篮球?看谁投得更准?(1)站在同一条线上,投进一个球算2分。
比赛结束时,我投篮得了24分,姚明投篮得了18分,你们说谁投得更准?(不能比,不知道两人投得次数。
)(2)那现在我告诉大家我们投的次数,我投了20次,姚明投了10次,现在能比较出了吗?怎么比?(行了,算一下平均每次投篮得的分数。
)2、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的应用(一)。
板书:平均数的应用(一)二、探究新知:1、师:现在让我们根据刚才投篮球的知识来看一看这个题目?班级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折纸鹤比赛,小巧小组有5人,小胖小组有6人,折纸鹤情况如下:小巧小组小胖小组1.哪个小组折纸鹤折得快?学生汇报交流。
(哪个小组平均每人折的纸鹤数多,哪个小组就快。
)师:请你们就分别计算一下,两个小组平均每人折的纸鹤数2、学生小组合作解答:小巧小组小胖小组(57+56+62+58+57)÷5 (56+57+58+55+61+55)÷6=【56×5+(1+0+6+2+1)】÷5 ==56×5÷5+10÷5 ==56+2 ==58(只) =答:————————————————师:做完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和大家交流:3、①由于两个小组人数不同,折的纸鹤数也有很大差异,使用折的纸鹤数比较,或使用人数进行比较都不能很好地反映折的纸鹤的快慢情况。
平均数的计算(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计算(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平均数的计算》第二课时,旨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1. 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课时所学,检查学生对平均数定义及简单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计算方法讲解:介绍更复杂的平均数计算问题,例如带有小数的平均数计算,以及如何处理数据中的异常值。
3. 应用练习: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实践计算平均数,并学会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平均数概念。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何运用平均数来进行决策和判断。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包括简单和复杂情况下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计算方法的理解:对于带有小数的平均数计算以及异常值处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2. 实际应用:将平均数概念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下手。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用PPT展示复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讨论答案。
2. 计算方法讲解:通过PPT展示计算方法,结合板书进行详细讲解,辅以例题进行说明。
3. 应用练习: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案例分析:教师提出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板书将清晰地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步骤,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实例。
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两部分,基础练习旨在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拓展练习则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更复杂的情境中。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适应性,并根据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计算。
沪教小学数学五上《3.3平均数的应用》word教案 (4)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2.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算全体的情况。
3.用求平均数的方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实际,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1.求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2.根据要求的平均数确定按什么平均分,并能整理出要求的平均数所对应的总数和总份数。
教学用具准备:配套教与学的平台教学过程设计:一、合作探究:1.布置任务: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操场(分小组),实地用自己的步幅测教学楼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
出发前准备:提问:(1)用什么方法量呢?(小组讨论)(2)每步步幅的长度不一样,怎么量呢?(看书P35)A、先走十步,求出部分数的平均数——每步的平均步幅;B、先求从教学楼一端A到另一端B的平均步数,再根据教学楼长度=平均步幅×平均步数,求教学楼A端到B端的大概长度。
C、根据步数=总距离÷平均步幅,计算教学楼两端之间的步数。
(3)完成P35-1、2、3题○1小胖走10步的距离是4.8米,平均小胖一步走多少米?○2小胖从教学楼的一端A到另一端B走了4次,分别走了84步,82步,83步,84步。
这座教学楼的长度大约是多少?○3小胖家到学校门口相距720米,小胖从家走道学校门口大约要走多少步?2.合作实践:(1)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2)做好记录并算出结果。
[说明:布置任务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再通过合作实践,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了学生合作意识]二、汇报交流:(回教室)1.小组代表发言:(1)讲一下量的过程。
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包括: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 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提高数据处理的综合能力。
教学难点1. 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平均数与总数、个数的关系。
2. 计算平均数时的计算方法,特别是数据较大时的计算。
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数据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讲解: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3. 示例:通过PPT展示计算平均数的示例,让学生跟随示例计算,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5. 应用:通过PPT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提高数据处理的综合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板书设计1. 板书平均数2. 板书内容: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用实例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题,巩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提高数据处理的综合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例、练习和应用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部分,尤其是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平均数的应用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的应用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平均数的应用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用到“平均”,然后引出今天的主题——平均数。
2. 讲解新课:(1)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总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结果。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实例讲解: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例如:班级里有5个同学,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40cm, 145cm, 150cm, 155cm, 160cm,求他们的平均身高。
解答过程为(140+145+150+155+160)/5=148cm。
4.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尝试计算平均数,并分享自己的结果。
5. 练习巩固: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评估:1. 针对课堂上的提问和小组讨论进行观察和记录,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是否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平均数(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 沪教版
平均数(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一个数列的平均数。
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平均数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
2.计算一个数列的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1.如何应用平均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老师用黑板上的图示、照片、实物或提问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的思考,掌握平均数的定义。
2. 讲解新知识1.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数值总和与个数的比值。
2.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的步骤:(1)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2)求出所有数据之和;(3)将数据之和除以总个数,得到平均数。
例如,计算数据:1,3,5,7,9的平均数,步骤如下:(1)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得到:1,3,5,7,9;(2)求出所有数据之和:1+3+5+7+9=25;(3)将数据之和除以总个数,得到平均数:25÷5=5。
3. 练习新知识让学生完成下面的练习:1.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1,2,3,4,5。
2.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12,14,16,18,20。
3.查找学生生日的月份,求出全班的生日月份的平均数。
4. 总结新知识请学生举出实际生活常见的应用平均数的例子,并回答以下问题:1.如何知道一组数的平均水平?2.你如何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5. 课堂作业完成《沪教版五年级数学》课本第三章《平均数》第58页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例题与实践,引导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并学会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在“总结新知识”环节中,老师提出了一些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了有关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学会使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老师应该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练习和巩固。
新编五年级平均数教案
新编五年级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2) 学习平均数的应用,例如统计、计算、比较等;(3) 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技巧和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统计和计算能力;(2) 提升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认真负责、团结合作、自信自主的品质;(2) 培养学生的热爱学习、积极进取、勤奋努力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2.平均数的计算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难点1.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如何确保平均数的计算结果准确。
四、教学步骤1.导入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导入课程:(1) 通过图表等形式,比较不同数据的大小,引出平均数的概念;(2) 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如班级平均分、家庭平均消费等,引出平均数的应用;(3) 让学生自己举例,引出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直观呈现平均数的概念教师可以使用图表来直观呈现平均数的概念,如班级成绩分布表、销售量统计表等等。
3.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图表,向学生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例如:(1) 总数除以样本数;(2) 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总数。
4.练习平均数的计算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如求班级平均分、求家庭平均收入等等。
5.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平均数来解决,如班级义卖筹集善款等等。
6.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授课总结的方式,巩固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2.合作学习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共同完成练习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教育游戏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游戏等形式,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并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平均数计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平均数计算第一部分: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如下知识点:(1)理解什么是平均数,知道平均数的定义;(2)学会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意识到平均数有助于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有助于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2.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能够根据给出的数据计算出平均数。
3.教学内容:(1)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它能够反映出数据的总体水平。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例如:有10个同学的成绩分别是70、80、90、85、75、95、92、89、88、82,这10个同学的平均分是多少呢?由于有10个同学的成绩,这组数据的个数是10,而这10个同学的成绩分别是70、80、90、85、75、95、92、89、88、82,这组数据的总和是811。
根据平均数的定义,由于这组数据一共有10个同学,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可以这样计算:811÷10=81.1。
这10个同学的平均分是81.1分。
(3)平均数的用途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因为它能够反映出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例如,在学生的成绩中,如果一个班级的平均分很高,说明这个班级的学生整体水平较高;而如果一个班级的平均分很低,说明这个班级的学生整体水平较低。
4.教学方法和学时分配:(1)教学方法:讲授、实践练习(2)学时分配:1课时第二部分:反思本节课上,我们讲解了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到平均数的用途。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听讲,能够理解和掌握所讲授的知识点,在实践练习中也能够熟练地计算平均数。
但是,在本节课中,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非常薄弱,对于一些基础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的应用 沪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平均数的应用”展开,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分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学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分等。
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尤其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解决具体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材: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实例和数据。
3. 纸质材料:用于分发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并学会计算平均数。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应用2. 内容:- 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的应用实例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提高题: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分等。
3. 挑战题:探讨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分析平均数的优点和局限性。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避免机械计算。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平均数的应用(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均数的应用(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2.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阅读实际问题,理解问题中涉及的平均数的意义。
3.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平均数的应用练习。
教学过程Step 1. 复习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口算、课堂演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Step 2. 拓展教师通过阅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涉及的平均数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例如:甲、乙、丙、丁四个人的年龄分别是10岁、8岁、12岁、9岁,求他们的平均年龄。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列式计算平均数。
$$ \\frac{10+8+12+9}{4}= \\frac{39}{4} = 9.75 $$提醒学生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和保留小数的位数,给出平均年龄为9.75岁。
Step 3. 练习教师再给学生提供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1.学校400名同学参加了春游活动,所有同学的身高加起来是24000厘米,请问平均身高是多少?2.晚自习的成绩统计表上,25名同学的语文成绩分别是68、70、76、55、78、83、80、88、62、67、73、64、71、79、94、61、77、92、85、69、72、74、90、63、68,请计算平均分数。
3.某饭店一共卖出400份餐,其中糖醋排骨卖出120份,宫保鸡丁卖出100份,回锅肉卖出80份,蒜蓉蒸扇贝卖出60份,其余鸡汁折耳根等卖出总共40份,请问卖出每一种餐的平均份数是多少?教师提醒学生要先列式计算出平均数,最后再给出答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应用方法。
在练习过程中,通过多次演示、提问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练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切忌一味地模仿,通过多次练习,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应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双辽一中李小红
◆教材分析
“平均数”的应用看似简单的数学概念,但它的内涵是那么的丰富,它的应用又是那么的广泛。
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还是在科学技术中都要用到“平均数”。
因此,让学生从小了解“平均数”的基本含义以及简单的计算方法,无论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还是对学生的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学习这节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2.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算全体的情况。
3.用求平均数的方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实际,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求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2.根据要求的平均数确定按什么平均分,并能整理出要求的平均数所对应的总数和总份数。
【教学难点】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1.布置任务: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操场(分小组),实地用自己的步幅测教学楼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
出发前准备:
提问:(1)用什么方法量呢?(小组讨论)
(2)每步步幅的长度不一样,怎么量呢?(看书P35)
A、先走十步,求出部分数的平均数——每步的平均步幅;
B、先求从教学楼一端A到另一端B的平均步数,再根据教学楼长度=平均步幅×平均步数,求教学楼A端到B端的大概长度。
C、根据步数=总距离÷平均步幅,计算教学楼两端之间的步数。
(3)完成P35-1、2、3题
○1小胖走10步的距离是4.8米,平均小胖一步走多少米?
○2小胖从教学楼的一端A到另一端B走了4次,分别走了84步,82步,83步,84步。
这座教学楼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3小胖家到学校门口相距720米,小胖从家走道学校门口大约要走多少步?
2.合作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做好记录并算出结果。
[说明:布置任务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再通过合作实践,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了学生合作意识]
二、汇报交流:(回教室)
1.小组代表发言:(1)讲一下量的过程。
(2)列式计算。
(生板演)
2.归纳小结:
[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测量的结果及时得到反馈,让学生板演有利于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并且规范化。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1)小胖从箱子中取出5只梨,称出它们的重量共1784克,这五只梨平均每只重多少克?
2)7月份某一个星期中,来游乐场乘勇敢者转盘的人数分别为1257,3190,2635,1085,4263,5149,6123人,你能用以上数据估计7月份大约有多少人来游乐场乘勇敢者转盘吗?
[说明:通过适量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
四、实践运用:
小实践:(以8人小组为单位去测一测身高体重)
1.测一测你们小队队员的身高和体重,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3.你们小队男生、女生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分别是多少?与下表比较,你得到什么信息?
[
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说明:让学生自主交流,对思维方法的学习,解题步骤的掌握等作全面的回顾与总结。
达到梳理知识,反思解题思路、方法的目的。
]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