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1概述

合集下载

中药知识介绍

中药知识介绍

中药知识介绍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临床应用,受到了广大人民的青睐。

本文将介绍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以及其在中医治疗和保健中的应用。

一、中药的基本概念中药,即传统中医药,是指由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制成的药物,其应用基于中医理论。

中药通常以中医的“四气五味”(寒、热、温、凉,酸、甘、苦、辛、咸)为研究依据,具有辨证施治和调理阴阳的特点。

中药可通过煎煮、研磨、浸泡、蒸馏等加工方法,去除有害物质并提取有效成分,以发挥其药理作用。

二、中药的分类方法中药按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植物药是指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制成的药物,如川芎、黄连等;动物药是指以动物的组织、器官、皮毛等制成的药物,如鹿茸、牛黄等;矿物药是指以矿石、矿砂等制成的药物,如朱砂、硫黄等。

中药还可以根据性味、功效和归经等特点进行分类。

性味指药物的性质和气味,例如寒、热、温、凉、苦、辛等;功效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和疗效,例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归经是中医理论中将药物作用于哪个经脉和脏器系统进行分类的方法。

三、中药在中医治疗和保健中的应用中药在中医治疗和保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能够根据人体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调理,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药可以通过内服、外用、吸入等方式使用。

其中,内服是最常见的方式,通过口服或煎剂的方式将中药引入人体内部,以调理脏腑功能、调整气血平衡、激活人体的自愈能力。

外用是将中药直接涂抹于患部,以起到消肿、止痛、杀菌等作用。

吸入是利用中药的挥发性成分通过呼吸道直接作用于肺部,改善呼吸系统的问题。

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经常与针灸、推拿等其他中医疗法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中药也可以与现代医学的药物相结合,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通过合理的使用和搭配,中药可以在中医治疗和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药入门基础知识

中药入门基础知识

中药入门基础知识一、中药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作用的天然药物。

中药涵盖了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物,具有独特的药理和疗效,同时也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

二、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是指产于特定地域、品质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

这些药材在种植、采收、加工、储存等环节都具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以保证其药效和质量。

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道地药材,如人参、黄芪、枸杞、丹参等。

三、四气四气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这四种药性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不同而有所区别。

寒性药物适用于热性疾病,如清热解毒;热性药物适用于寒性疾病,如温中散寒;温性药物适用于寒热夹杂或阳气不足的疾病;凉性药物适用于热毒或阴虚火旺的疾病。

四、五味五味是指中药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这五种味道与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相互关联。

酸味药物多用于收敛、固涩;苦味药物多用于泻下、燥湿;甘味药物多用于补益、和中;辛味药物多用于发散、行气;咸味药物多用于软坚、润下。

五、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中药对机体气机的影响,具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的运动特性。

升是指上升于身体上部,如升阳药;降是指下降于身体下部,如降逆药;浮是指向外发散,如解表药;沉是指向内收敛,如收敛固涩药。

六、归经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中药的归经理论主要依据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治疗作用和治疗效果来确定。

如心经药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系疾病;肝经药可治疗胁痛、目疾等肝系疾病;肺经药可治疗咳嗽、喘息等肺系疾病;脾经药可治疗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脾胃疾病;肾经药可治疗遗精、阳痿等肾虚疾病。

1中药学-总论

1中药学-总论

1、中药学——总论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生长在中国的药叫中药。

(×)
中国人用的药叫中药。

(×)
中药主要源于天然产物,但天然产物并不一定都是中药。

全世界公认化学合成药的先驱是炼丹术。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其中以植物药居多,
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五代后蜀韩保昇说:“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言本草者,草类药为最多也。

”因此,中药学也叫本草学,习惯上将中药称作“本草”。

“本草”术语出现在汉代。

草药之名始于宋代,主要是相对于国家药局专卖的“官药”而言。

后世将那些主流本草尚未记载,多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欠规范的药物成为草药。

如三七、石龙芮(野芹菜)最早就是草药,后来成为官药。

中药主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材是经产地加工后形成的原料药材;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使用的处方药品;中成药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符合相关标准的中药成方制剂或单味制剂。

民族药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

如藏药、蒙药、苗药、维药、傣药等。

民族药和中药一样,都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中药组成成分。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据统计,古代本草书载中药约3000余种,至今已有12800余种。

中药学讲义

中药学讲义

中药学讲义1. 引言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的性质、功效、用法以及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

中药学的发展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本讲义将介绍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分类、质量控制、药物性质等方面内容。

2. 中药概述2.1 中药定义中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来源为原料,通过加工制备而成,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作用的药物。

中药包括生草药、饮片、提取物等形式。

2.2 中药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中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来源分类:植物性中药(如黄芩)、动物性中草(如牛黄)、矿物性中脚(如雄黄)。

•按功效分类:清热解毒类(如连翘)、补益类(如人参)、活血化瘀类(如三七)等。

•按药性分类:寒凉类(如生地黄)、温热类(如干姜)、平和类(如黄芪)等。

2.3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外观检查:通过观察中药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气味等,判断是否符合标准。

•理化性质检测:包括溶解度、比重、旋光度等检测,用于确定中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质量指标检测:根据中药标准,对其中所含有益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确保其在一定范围内。

3. 中药性质与功效3.1 中药性味归经中药根据其性味和归经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性味:包括寒、凉、温、热、平五种性味。

•归经:根据中医理论将中药归属于不同的经络系统,以及对应的脏腑器官。

3.2 中药功效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常见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等。

•补益养生:用于调理虚弱体质、提高免疫力等。

•活血化瘀: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淤血等问题。

•祛风湿止痛:用于治疗关节炎、风湿性疾病等。

4. 中药制剂4.1 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是将中草药加工成片剂的一种制剂形式。

其优点是易于保存和服用,且成分相对稳定。

常见的中药饮片有川芎、白芍、黄连等。

4.2 中药浸膏中药浸膏是将中草药提取液浓缩而成的一种制剂形式。

中药药一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一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一知识点总结中药药一(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是中国国家药典,是中国药典委员会主持的编制的一部有关中药的权威性教材。

它对中药的命名、来源、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是中医药行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中药药一也是临床用药、药物生产、药品质量检验的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将从中药药一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药药一的分类中药药一中,中药按照其来源、性味、功能主治等不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其中包括草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不同种类。

每一类中药都有严格的规定和标准,以及详细的描述和用法用量的指导。

这有利于中医药工作者的正确应用和合理运用中药。

二、中药药一的名称规范中药药一对中药的命名也做了严格的规范。

中药的名称通常包括中文名称、拉丁学名、英文名称等,有利于中药在国内外的正确使用和交流。

对中药命名的规范有利于保障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有利于防范中药材混淆、用错等问题。

三、中药药一的性味归经中药药一对中药的性味、归经等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

性味归经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中药应用的重要依据。

中医药认为,药物的性味归经与其对人体的作用密切相关,对中医药的配伍应用和临床运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药药一对中药的性味归经作了详细的规定,有利于中药的正确应用和合理运用。

四、中药药一的功能主治中药药一对中药的功能主治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描述。

中药的功能主治是指中药对疾病的防治作用,也是中药应用的重要依据。

中药药一对中药的功能主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有利于中药在临床用药、药物研发等方面的正确应用和合理运用。

五、中药药一的用法用量中药药一对中药的用法用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用法用量是指中药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也是中药应用的重要依据。

中药药一对中药的用法用量作了详细的规定,有利于中药在临床用药、药物研发等方面的正确应用和合理运用。

中药概论知识点总结高中

中药概论知识点总结高中

中药概论知识点总结高中一、概念与起源1. 中药的概念中药是指以天然药物为主要原料,经加工制备而成,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功能的药物。

2. 中药的起源中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我国独有的药物系统。

二、中药的分类1. 中药的来源和性味中药可分为草药、动物药、矿物药和药用化学制剂。

2. 中药的药用形态中药可分为饮片、粗糅药、提取药和配置药等不同形态。

3. 中药的气味与功效中药可根据其气味和功效来划分,如麝香为芳香开窍药,朱砂为苦寒药。

三、中药的性味与归经1. 中药的性味中药的性味分为五味(辛、甘、苦、酸、咸)和性(寒、凉、温、热、平)。

2. 中药的归经中药可根据其入脏腑的特点来划分,如黄连入心、肝、胆经。

四、中药的功能作用1. 中药的功能分类中药根据其主治疾病的不同,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火药、滋阴药、理气药等。

2. 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药效主要包括扶正祛邪、固表清热、活血化瘀等作用。

五、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用药原则包括辨证用药、配伍用药和服药禁忌等。

2. 中药的炮制和用法中药的炮制包括采收加工、研磨制成、蒸腾植物药等过程。

六、中药的药理1. 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包括对心血管、内分泌、消化、免疫等系统的生物活性作用。

2. 中药的药物毒性中药的药物毒性是指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损害机体功能、引起中毒反应的性质。

七、中药的贮藏和鉴别1. 中药的贮藏方法中药的贮藏方法包括防潮、防虫、凉爽通风、避光等。

2. 中药的鉴别方法中药的鉴别方法包括宏观鉴别和微观鉴别等。

八、中药产业的发展1. 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主要包括中药成分、药效、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2. 中药的标准化建设中药的标准化建设主要包括中药质量标准、中药制造工艺标准等方面的制定和推广。

九、中药文化的传承1. 中药的历史传承中药的历史传承主要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流派、经典和名家等方面的传承。

执业药师中药一

执业药师中药一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汉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陶弘景3新修本草唐官修;图文对照;第一部药典4.证类本草宋以前本草大成5、本草纲目古代本草最全明李时珍6、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新增药物最多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寒热温凉平二、五味:1、辛;能散;能行化湿开窍耗气伤阴2、甘;能补能缓能和腻膈碍胃2、酸;能收能固生津收敛邪气4、苦;能泄火能燥湿能坚阴伤津伐胃3、咸;能软;能泻能散6、淡;渗湿利水三;升降沉浮:辛甘淡——升浮;酸苦咸——沉降清宣肺气;利咽——升浮;清热解毒;通便——沉降升浮效用: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窃四;归经:到哪里去;选择什么路;脏腑+经络第四节:中药的配伍1、相须:相似药物+同性—夫妻增效2、相使:主+辅—异性—主仆增效2、相畏A小偷B警察小偷怕警察减毒4、相杀A小偷B警察警察抓小偷减毒3、相恶:A+B——A效用↓减效6、相反:A+B——A毒性↑增毒第五节:方剂与治法一、常用治法:八法——汉吐下请萧何温补汗吐下清消和温补二;组方原则:君药习臣药李佐助--佐制--反佐=佐药王使药大使引经--调和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第二节:中药材产地一、四大怀药:牛山菊花遍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地黄二、浙八味:菊花两百元卖金贝菊花-白芍-白术-元胡索-元玄参-麦冬-郁金-浙贝母三、道地药材:黄芪——内蒙;党参——山西;木瓜——安徽;泽泻——福建;当归——甘肃紫草——新疆薄荷——江苏枳壳——江西黄连——四川茯苓——云南第四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1、拣洗:去降泥沙杂质+非药用部分芳香气味;不用水洗2、切片:根、根茎;藤木;果实易挥发;易氧化;不切薄片---当归-川芎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糖分营养物质搓揉:----玉竹-党参-三七4、发汗回潮:——茯苓-玄参-厚朴-续断-杜仲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与木脂素—黄酮—帖类与挥发油—皂苷—强心苷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一、提取:1、浸渍法泡药酒遇热不稳定与营养物质不适用2、渗漉法:不加热3、煎煮法:挥发性和遇热不稳的不适用3、连续回流提取法:索氏提取器连续索取4、水蒸气蒸馏法:挥发性;难溶或不溶于水的4、升华法:樟木—樟脑;茶叶—咖啡因6、超临界流体提取法:二氧化碳二、分离:1.溶解度差别——分离:结晶及重结晶——溶距1~2度2、吸附性差别——极性强弱判断:水、甲醇、乙醇、丙醇;乙醚;二氯甲烷;苯;四氯化碳;石油醚水甲乙丙二路家本四十聚酰胺吸附氢键吸附筛硅胶氧化铝——属于极性吸附活性炭——属于非极性吸附3、解离程度不同——离子交换法4;溶剂比不同——萃取4、分子大小不同——凝胶过滤膜过滤5;沸点不同——分馏法三、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研究方法:1、质谱法MS——分子量2;紫外一可见光谱法UV——共轭体2、红外线IR——功能团4;核磁共振NMR——质子原子第二节:生物碱:双子叶植物中环状含氮化合物;..麻黄碱——髓部;黄柏碱——树皮一、分类:1、吡啶类:简单吡啶:槟榔碱;烟碱;胡椒碱双稠吡啶:苦参碱;氧化苦参碱2、莨菪烷类:花心浪荡;洋金花天仙子3、异喹啉类:苄基碱罂粟碱乌头碱厚朴碱;小檗碱黄连黄柏延胡索4、有机胺类:——益母水仙黄;有机胺类碱益母草碱;水仙碱;麻黄碱二、理化性质:1、性状:结晶;无色或白色;苦味小檗碱—黄色药根碱—红色;利血平—紫外灯下荧光3、溶解性:游离生物碱:亲脂性叔胺;仲胺..生物碱盐:亲水性;酰胺;季胺4、碱性:PKA值大小:季胺>脂胺>芳香>酰胺极限5、沉淀反应:鉴定试剂碘化铋钾定量试剂硅钨酸;三、含生物碱类常用中药:1、苦参-山豆根: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消肿利尿抗肿瘤2、麻黄碱:收缩血管兴奋神经舒张平滑肌3、黄连;黄柏;延胡索:小檗碱——季胺碱强抗菌抗病毒4、洋金花;天仙子:莨蓉烷类碱阿托品解痉镇痛解毒散瞳5、马钱子:土的宁番木鳖碱镇痛免疫疗风湿第三节:糖多羟基醛或酮和苷糖和非糖体化合物一、糖分类:1、单糖:葡萄糖果糖2低聚糖:麦芽糖蔗糖3多糖:淀粉二、苷分类:苷键原子分类:1氮苷:巴豆苷;2氧苷;3硫苷;萝卜苷4、碳苷:芦荟苷2、化学性质:1、苷键裂解:酸水解易难顺序:N>O>S>C显色反应:定性反应——MOLISH 反应;三.含氰苷类常用中药:1、苦杏仁桃仁郁李仁:苦李仁苷分解为苯甲醛特殊香气+氢氰酸第四节:醌类一、理化性质:蒽醌类;含酚羟基越多;酸性越强:COOH>2个β—OH>1个>2个α—OH1个2、含醌类常用中药:1、大黄;虎杖;何首乌决明子蒽醌2丹参菲醌3紫草萘醌第五节:香豆素与木脂素一、含香豆素常用中药:秦皮;前胡;补骨脂荧光法测定有光毒性二、含木脂素中药:细辛连翘无后;细辛;连翘;五味子;厚朴第六节:黄酮类一、酸碱性:有酚羟基数目判断;酸性7.4二羟基>一般酚羟基>5酚羟基二、显色反应:黄酮定性:盐酸镁粉反应;常用四氢硼钠钾反应——二氢黄酮红/紫三、含黄酮类中药:1、黄芪—黄芪苷2、葛根—葛根素3、槐花—芦丁4、陈皮—橙皮素;5、满山红—杜鹃素第七节:萜类和挥发油一、萜分类型异戊二萜法:单环单萜—薄荷脑;镇痛止痒双环单萜—冰片;发汗兴奋倍半萜:青蒿素抗疟疾二萜:穿心莲内:酯抗菌消炎环烯醚萜:含此成分易发黑;保肝利胆玄参;地黄第八节:皂苷类一,1、四环三萜A、羊毛留烷型;B达玛烷型2五环三萜:A、乌苏烷B齐墩果C、双扇豆烷三、含皂苷类中药:人参三七甘草黄芪四;含甾体皂苷类中药:麦冬、知母第九节:强心苷:C17侧链为不饱和内酯环的缁体化合物甲型强心苷:五元环乙型强心苷:六元环强心苷普遍含α一去氧糖强心苷类中药:香加皮罗布麻第十节:动物药化学成分:胆汁酸牛黄;熊胆:清热解痉麝香酮:治疗冠心病斑蝥素:抗癌水蛭素:抗凝血抗血栓第十一节:其他成分:一、有机酸:常用中药:金银花—含绿原酸—过敏反应当归—含阿魏酸—造血二、鞣质:中药五倍子除去鞣质方法1、冷热法2、石灰法3、铅盐法4、明胶法5、聚酰法:6、溶剂法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第一节:炮制的目的1、降低消除毒副作用2、改变缓和药物性能3、增强疗效;4、便于调剂制剂;5、改变增强作用部位与趋向第二节:炮制常用辅料一、液体辅料:1、酒:引药上行;活血通络;矫臭去腥2、醋:引药入肝3、盐:引药下行;入肾4、姜汁:温中入胃5、蜜:调和药性;入肺二、固体辅料:1、麦麸:两猪;只馋白术、苍术、僵蚕、积实2、河砂:金三甲;骑狗马;骨碎也不怕鸡内金、龟鳖甲、狗脊、马钱子、骨碎补3、稻米党办;党参、斑蝥4、土灶心土土炒术归山白术、当归、山药第三节:常用炮制方法: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归纳:雷公炮炙十七法一、炒法:1炒黄文/中——种子类;1、牛蒡子缓寒性;2、芥子免耗气伤阴3、王不留行中火炒至大部分爆花4、莱菔子生升熟降;5、苍耳子降低毒性2、炒焦中武1、栀子;2、山楂;A炒;消食化积;B焦:消食止泻;C炭:止血3、炒炭武/中:蒲黄炒炭用中火4、麦麸炒:用于健脾胃的药物5、米炒:健脾止泻;降低毒性6、土炒:白术A、土炒:补脾止泻B、麸炒:健脾消胀7、砂炒:A、增效:狗脊、鳖甲;B、降毒:马钱子;C、去毛:骨碎补;D、矫味;鸡内金8、滑石粉炒:水蛭9、蛤粉炒:阿胶二、炙法:1大黄:A酒大黄;上焦B熟大黄;活血C大黄炭;止血D醋大黄;消积2)当归:A酒当归;活血B土当归;补血C当归炭;止血3)白芍:A炒;养血敛阴止汗B酒;入血分;止血止痛C醋;入肝D土;入脾2、醋炙:1、引药入肝:莪术、没药、三棱、乳香我没三乳2、降低毒性;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3、蜜炙:1、黄芪A生;托毒;退肿B灸;益气补中;2、甘草:生;化痰止咳;熟;补脾和胃三、煅法:1、明煅:石膏蛤壳2、煅淬:赭石自然铜1、易于煎药2、减少副作用3清除杂质四、蒸煮燀法:营养物质;黑豆蒸首乌豆腐煮藤黄沸水焯杏仁五、其他方法:1、发酵六神曲2、发芽麦芽3、煨肉豆蔻4、水飞朱砂、雄黄5制霜巴豆六、法半夏:半夏100甘草15石灰10第五章:中药质量标准与鉴定第二节:中药鉴定内容和方法一、药材性状鉴定:1、形状:党参—狮子头;防风—蚯蚓头;海马:马头、瓦楞身、蛇尾2、断面:菊花心—黄芪甘草;朱砂点—茅苍术;星点—大黄;筋脉点—牛膝;云锦状花纹—何首乌;罗盘纹—商陆;车轮纹—防已菊花心—白芍防风3、水试:西红花—金黄色;红花—黄色秦皮—碧蓝色;葶苈子;车前子;—膨胀粘滑4、火试:海金沙—爆鸣闪光金光闪闪青黛—紫红色烟雾降香—气香流油二、安全性检测:外源性有害物及检测:1、重金属—原子吸收光谱;2、农药残留量—气相色谱;3、黄曲霉素—高效液相色普;4、二氧化硫—气相色谱三、质量评价1、纯度检查:A杂质B水分C灰分D色度E酸败度多选其中:水分测定:人参<12%红花<13%阿胶<15%灰分测定:色度测定:酸败度测定:富含油脂的仁类;种子类2、定量分析:<>全草类含叶量;穿心莲薄荷>30%;广藿香>20%第六章:中药制剂与剂型制剂: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制品剂型:药物的不同给药形式药物起效快慢:静脉>吸入>肌肉>皮下>直肠舌下>口服液>口服片>皮肤制剂包装和储藏:阴凉<20°冷处2°—10°常温10°—30°密闭:防尘密封:防潮熔封:防气遮光避光第三节:散剂内服:细粉儿科或局部:最细粉水分测定不超过9%第四节:浸出制剂水浸:汤剂醇浸:酒酊剂糖浸:膏剂一、合剂:含糖量<20%G/ML二、糖浆剂:含糖量≥45%G/ML三、酊剂含药量:含毒性酊剂100ml=10g其他酊剂:100ml=20g四、流浸膏含药量:1ml=1g;浸膏;每1ml=2-5g第五节:液体制剂:表面活性剂:1、阴离子:硫酸钠;肥皂2、阳离子:洁尔灭;3、两性离子:卵磷脂4、非离子:山梨酯、甘油酯毒性大小顺序:阳>阴>两性第六节:注射液一、分类:1、注射液:2、注射用无菌粉末3、注射用浓溶液二、热原:1、耐热性:灭菌250度加热30--45分钟破坏2、去除热原方法:高温;酸碱;吸附;离子交换;凝胶过滤;反渗透三、溶剂:单选1、制药用水种类: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灭菌注射水四;附加剂:1、抗氧剂:亚硫酸钠;2、金属络合剂:乙二胺3调节渗透压的:氯化钠;葡萄糖4、止痛剂:叔丁醇5、抑菌剂:苯酚第八节:外用膏剂膏类基质1、油性:脂类、麻油;类脂、羊毛脂;烃类、凡士林;硅酮类、硅油2、乳剂性:水包油O/W钠皂;油包水W/O钙皂3、水溶性:甲纤维素;聚乙二醇第九节:栓剂一、基质种类:1、油脂性基质:A、可可豆脂B、半合成脂肪:甘油脂2、水溶性基质:A、甘油明胶B、聚乙二醇二、质量要求:融变时限:1、脂肪性:30分钟;2、水溶性:60分钟第十节:胶囊剂一、空心胶囊:明胶+辅料:辅料种类:1、增塑剂:甘油;山梨醇2、增稠:琼脂;3、着色剂:柠檬黄;胭脂红4、遮光剂:二氧化钛;5、防腐剂:苯甲酸酯;6、增光剂:磺酸钠;7、矫味剂:香草醛二、质量要求:崩解时限:1、硬胶囊30分钟;2、软硬胶囊60分钟第十一切:丸剂一、蜜丸:1、嫩蜜—黏性较强;含水量17%—20%;2、中蜜——中等黏性;含水量14%—16%3、老蜜—黏性差:“牛眼泡”“滴水成珠”“打白丝”含水量10%以下二、质量要求:1、水分:“蜜、浓缩15%;水蜜、浓缩12%;水、浓缩9%”2、溶散时限:浓缩2小时蜜丸水蜜、水丸—1小时滴丸—30分钟;三、包衣的目的:1、增稳定:2、减刺激;3、利吸收;4、便识别第十三节:片剂:一、分类:口服口用外用缓释片:缓慢释放控释片:缓慢恒速二、辅料:A.稀释剂与吸收剂填充剂:1、淀粉2、糊精3、预胶淀粉直压4、甘露醇5、磷酸钙B润湿剂与黏合剂:1、水2、乙醇3、淀粉浆4、糖浆5、胶浆6、纤维素直压C崩解剂:1、干燥淀粉;2、淀粉钠D润滑剂:1、硬脂酸直压;2、滑石粉;3、聚乙二醇;4、硫酸镁第十五节:胶剂、膜剂一、胶剂辅料:1、冰糖:透明、硬度、矫味;2、油类:消泡;3、酒类:矫味、消泡4、明矾:去杂质、透明第十六节:药物新型给药系统:A、缓释制剂、B、控释制剂C、靶向制剂第七章:中药药理与毒理熟悉、理解、无须强记第一节:药理一、五味:1、辛:发汗、解热挥发油、生物碱、2、甘:免疫;解痉糖、苷3、酸:收敛、止泻、有机酸、鞣质4、苦:抗菌、杀虫、生物碱;苷5、咸:肿瘤;抗炎无机盐二、升降沉浮;1、升浮:味辛甘;性温热;质轻2、沉降:味酸;苦;咸;性寒凉;质厚重;3、双向趋势第二节:毒理一、不良反应:1、毒2、副3、变态4、后遗5、特异质6、依赖二、中药成分毒性:1、生物碱类:乌头碱;雷公藤碱;番木鳖碱莨菪碱心脑肝硬化2、有机酸类:马兜铃酸肾毒性3、苷类:强心苷、氰苷、皂苷、黄酮苷心肝肾4、毒蛋白:巴豆、苍耳子、蓖麻子肝心肾——内脏5、萜类、内酯类:大戟、芜花、黄药子、艾叶肝6、含重金属:砷、汞、——雄黄;朱砂肝;肾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一、属于双子叶植物但为须根系的药材是:细辛、威灵仙、龙胆、徐长卿、白薇、白前、紫菀共七种药材;均根及根茎入药二、异常构造的药材:大黄——星点牛膝——筋脉点何首乌—云锦状花纹商陆——罗盘纹鸡血藤——韧皮部和木质部层状排列成数轮偏心圆环1、细辛:北细辛、汉城细辛、华细辛三基原——前两种“辽细辛”6、黄连:黄连、三角叶黄连、云南黄连三基原——味连、雅连、云连14、柴胡:柴胡、狭叶柴胡二基原——北柴胡硬柴胡、南柴胡软柴胡26、川贝母:川贝母、甘肃贝母、六基原“松贝”“青贝”、“炉贝”、栽培品2830、莪术:蓬莪术、广西莪术、温郁金三基原——后者“温莪术”31、郁金: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蓬莪术四基原——温郁金、黄丝郁金、桂郁金、绿丝郁金、番泻叶:狭叶番泻叶、尖叶番泻叶二基原42、葶苈子:播娘蒿、独行菜二基原——南葶苈、北葶苈58、青黛:爵床科的马蓝、蓼科的蓼蓝、十字花科的菘蓝三基原60、石决明:杂色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白鲍六基原70、鹿茸:梅花鹿、马鹿——花鹿茸黄毛茸、马鹿茸青毛茸1、伞形科、菊科、芸香科、木兰科、樟科、姜科、唇形科一般含挥发油2、五加科一般含树脂道3、桔梗科一般含乳汁管五、药材和饮片性状鉴别名词术语大黄——星点何首乌——云锦花纹商陆——罗盘纹甘草、黄芪、白芍—菊花心防风——蚯蚓头菊花心防己、大血藤—车轮纹银柴胡——沙眼、珍珠盘板蓝根、桔梗——金井玉栏款冬花——火炬头茅苍术——朱砂点、起霜人参——芦头、芦碗、珍珠疙瘩党参——狮子盘头白芷——疙瘩丁松贝——怀中抱月钉角——草乌赭石——钉头黄连——过桥三七——筋条、剪口、绒根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地龙——白颈厚朴——筒朴、靴筒朴蕲蛇——翘鼻头、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乌梢蛇——剑脊牛黄——乌金衣、挂甲麝香——当门子、银皮羚羊角——血丝、骨塞、通天眼龟甲——烫板、血板川木通、大血藤——针眼鹿茸——鹿茸——大挺、门庄、、虎牙、单门莲花、、捻头、血片、蜡片、蛋黄片一根及根茎类1、根:牛膝、商陆、白芍、防己、黄芪、远志、白芷、当归、前胡、防风、紫草、黄芩、桔梗、2、根茎:狗脊、绵马贯众、黄连、升麻、川芎、白术、香附、知母、山药3、根及根茎:细辛、大黄、虎杖、威灵仙、甘草、山豆根、三七、龙胆、徐长卿、白前茜草、4、块根:何首乌、太子参、草乌、地黄、百部、天冬、麦冬、郁金5、块茎:延胡索、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白芨6、鳞茎:川贝母、浙贝母7、母根:川乌8、子根:附子二茎木类1、茎藤——川木通、鸡血藤2、茎枝——桂枝、桑枝茎枝——钩藤5、茎髓——通草、灯心草7、心材——苏木、降香8、含树脂木材——沉香三皮类1、根皮——桑白皮、牡丹皮、白鲜皮、香加皮、地骨皮2、树皮——肉桂、杜仲、黄柏、3、枝皮、干皮——秦皮4、根皮、枝皮、干皮——厚朴四花类1、花蕾——辛夷、槐花、丁香、金银花、2、花——洋金花、红花3、头状花序——菊花、旋覆花4、未开放的花序——款冬花5、花粉——蒲黄6、柱头——西红花7、夏枯草——果穗8、莲须——雄蕊9、玉米须——花柱五果实、种子类1、果实:地肤子、五味子、山楂、补骨脂、巴豆、连翘、枸杞子、栀子、瓜蒌、砂仁、豆蔻、19种4、种子:苦杏仁、桃仁、决明子、酸枣仁、马钱子、牵牛子、槟榔10种2、近成熟的果实:木瓜、乌梅、吴茱萸3、未成熟的果实——枳壳5、果肉:山茱萸6、种仁:薏苡仁、肉豆蔻7、果皮:陈皮、大腹皮8、果柄:瓜蒂9、宿萼:柿蒂11、果穗:桑椹六全草类1、地上部分——鱼腥草荆芥、香薷、益母草、薄荷、穿心莲、茵陈、青蒿2、全草——紫花地丁、金钱草、半枝莲、车前草、蒲公英3、其它:麻黄——草质茎肉苁蓉——肉质茎七藻菌地衣类海藻——藻体冬虫夏草——草和幼虫复合体灵芝——子实体茯苓猪苓——菌核八动物类28种1、动物干燥整体:水蛭、全蝎、斑蝥、土鳖虫、蜈蚣等2、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地龙、蛤蚧、蕲蛇3、动物的某一部分:贝壳类:石决明、牡蛎、珍珠母、海螵蛸等脏器类:哈蟆油、鸡内金、紫河车等4、动物的生理产物;分泌物:麝香、蟾酥、熊胆排泄物:五灵脂、蚕砂、夜明砂生理产物:蝉蜕、蛇蜕、蜂蜜、5、动物的病理产物:珍珠、僵蚕、牛黄、7、桑螵蛸——卵鞘6、动物体部位的加工品:阿胶、鹿角胶、龟甲胶、血余炭等八、水试:西红花——橙黄色;直线下降;逐渐扩散;水被染成黄色;葶苈子——水浸后种皮显黏性乳香——水研为黄白色乳状液蟾酥——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九、火试冰片:点燃发生浓烟;火焰呈黄色.. 青黛:微火灼烧;有紫红色烟雾发生..海金沙:置火中燃烧;发生爆鸣声且有闪光.. 乳香:本品燃烧时显油性;冒黑烟;有香气十一、荧光反应国产沉香——绿色荧光浙贝母——亮淡绿色荧光秦皮——水提掖在自然光下显碧蓝色荧光枳壳乙醇浸出液——淡蓝色荧光黄连——折断面紫外光下显金黄色荧光;十二、各类药材要点一根及根茎类1、双子叶植物根根茎和单子叶植物根根茎横断面的不同双子叶植物根根茎单子叶植物根根茎表面常为栓皮形成层环大多明显表面常无栓皮而为表皮内皮层环较明显环内木部大于环外皮部有放射状结构环外皮层大于环内中柱无放射状结构中心常无髓有髓中央有髓无髓2、重点药材的断面①龙胆—皮部黄白色;木部色较浅;点状环列⑥泽泻—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②丹参—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导管束黄白色;放射状排列⑤巴戟天—皮部厚;紫色或淡紫色;易与木部分离;木部坚硬⑦茜草—皮部窄;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红色;导管孔多数⑧续断—木部黄褐色;导管束呈放射状排列⑨天花粉—黄色木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⑩白及—不规则扁球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数圈同心环节川木通—黄白色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其间布满导管孔科名药材名科名药材名蕨科狗脊、绵马贯众唇形科丹参、黄芩马兜铃科细辛玄参科玄参、地黄、胡黄连苋科牛膝、茜草科巴戟天、茜草蓼科大黄、虎杖、何首乌桔梗科桔梗、党参、南沙参石竹科银柴胡、太子参葫芦科天花粉毛茛科威灵仙、川乌、白芍、黄连、升麻豆科苦参、山豆根、葛根、甘草、黄芪防己科防己、北豆根菊科木香、白术、苍术、五加科人参、西洋参、红参、三七薯蓣科山药伞形科白芷、当归、羌活、前胡、川芎、防风、柴胡、北沙参百合科川贝母、浙贝母、黄精、、天冬、麦冬、知母萝藦科徐长卿、白薇、白前兰科天麻、白及4药材气味药材气味细辛气辛香;味辛辣;麻舌山豆根、黄芪有豆腥气党参有特殊香气;味微甜白芷、石菖蒲、前胡羌活、徐长卿气芳香大黄气清香;味苦黏牙;沙粒感龙胆、山豆根防己味极苦远志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天南星、三棱味麻辣南柴胡有败油气甘草味甜而特殊大血藤:断面皮部红棕色;数处向内嵌入木部;木部黄白色;有多数细孔状导管;放射状排列鸡血藤:木部红棕色;韧皮部红褐色;相间排列成数个偏心形圆环;沉香:表面可见黑色与黄白色交错的纹理钩藤:断面皮部纤维性;髓部黄白色或中空通草:银白色光泽;髓部中空或半透明的薄膜;质松软;稍有弹性石斛:切面黄白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散在的筋脉点;嚼之有粘性科部位皮孔气味牡丹皮毛茛科根皮横长皮孔气芳香味微苦而涩厚朴木兰科干皮、枝皮、根皮椭圆形皮孔气香;味辛辣微苦肉桂樟科树皮横向突起皮孔气香浓烈味甜辣杜仲杜仲科树皮斜方形皮孔气微味稍苦合欢皮豆科树皮椭圆形横向皮孔气微香;味淡;微涩稍刺舌;而后喉头有不适感黄柏芸香科树皮气微味极苦嚼之有粘性白鲜皮芸香科根皮羊膻气味微苦桑白皮:质韧;纤维性强;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扬牡丹皮: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厚朴:质坚硬;断面颗粒性;内层有油性;可见多数小亮星..发汗肉桂:外层棕色而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之间有一条黄棕色线纹白鲜皮:质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不平坦;略呈裂片状..地骨皮:香加皮体轻;质脆;断面不平坦;外层黄棕色;外表皮粗糙;易成鳞片状剥落四叶类中药侧柏叶:柏科——侧柏——枝梢及叶叶细小鳞片状;交互对生;伏贴于枝上;深绿色、大青叶:十字花科——菘蓝的叶河北基部渐狭下延至叶柄呈翼状枇杷叶:蔷薇科——枇杷的叶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叶柄短被黄色绒毛番泻叶:豆科气微弱而特异;味微苦;稍有黏性;气清香;味微辛艾叶:羽状深裂;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气清香;味苦五花类药材:辛夷:长卵形;似毛笔头;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有光泽茸毛;气芳香;味辛凉丁香:略呈研棒状;花冠圆球形;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洋金花:多皱缩成条状;花萼筒状;花冠喇叭状;柱头棒状金银花: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表面黄白色;密被短柔毛气清香;味淡;微苦款冬花:长圆棒状;连三朵;外表面被鱼鳞状苞片苞片内表面密被白色絮状茸毛;菊花:亳菊贡菊杭菊花怀菊花红花:不带子房的管状花;表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水验染成金黄色西红花:线性三分枝;暗红色气特异浸水中;水试染成黄色;无沉淀六果实种子类:①地肤子—黎科..呈扁球状五角星形;周围膜质小翅5枚②五味子—木兰科..白霜.. ③葶苈子—播娘蒿南葶苈、独行菜北葶苈、测膨胀度④蔷薇科—木瓜—安徽宣城;饮片呈类月牙儿形薄片;紫红色;苦杏仁—呈扁心形;肥厚..酸败度桃仁—呈扁长卵形;密布颗粒状突起;⑤豆科—沙苑子—略呈肾形而稍扁;嚼之有豆腥味决明子—略菱状方形或短圆柱形;补骨脂--呈肾形;略扁;表面黑色;具细微的网状皱纹⑥芸香科枳壳—江西..饮片不规则弧状条形薄片;中果皮外缘有1-2列点状油室吴茱萸—贵州..呈球形或五角状扁球形;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气芳香浓郁;⑦大戟科—巴豆..呈卵圆形;一般具三棱;灰黄色;粗糙;有纵线6条⑨伞形科—小茴香—为双悬果;分果长椭圆形背面有纵棱5条;特异香气;味微甜辛⑾木犀科--连翘---呈长卵形;稍扁;有多数突起的小斑点;两面各有一条明显的纵沟⑿马钱子—呈纽扣状圆板形;一面隆起;一面凹下;密披灰棕或灰绿色茸毛;气微;味极苦⒀旋花科---牵牛子—似橘瓣状;灰黑色;水浸后种皮呈龟裂状;黏滑感⒁枸杞子—宁夏..类纺锤形;红色或暗红色;味甜⒂栀子—茜草科;长卵圆形;红黄色;具6条翅状纵棱⒃瓜蒌—-葫芦科;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或较光滑;具焦糖气⒅薏苡仁—种仁肉豆蔻腹面有宽深纵沟槟榔---大理石样花纹七全草类药用部位:一地上部分鱼腥草、荆芥、香薷、益母草、薄荷、穿心莲、茵陈、青蒿二全草入药紫花地丁、金钱草、半枝莲、蒲公英三其他麻黄——草质茎肉苁蓉——干燥肉质茎淡竹叶——茎叶全草类概述如下★茎方形唇形科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半枝莲、香薷和穿心莲——共七种药材★茎圆柱形的---麻黄、鱼腥草、肉苁蓉、青蒿叶互生、大蓟、淡竹叶、。

执业药师中药一专业知识

执业药师中药一专业知识

执业药师中药一专业知识涵盖广泛,是执业药师考试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下面我将从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一专业知识。

一、中药的来源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其中植物药占据主导地位。

常用的中药大多采自于山野、林间、草地等自然环境,如人参、黄芪、当归等。

动物药则包括蛇胆、熊胆、牛黄等,矿物药则包括石膏、硫磺、朱砂等。

由于中药来源广泛,因此在采集、储存和炮制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其质量和安全性。

二、性味归经性味归经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性质和部位。

性味包括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归经则是指药物作用的脏腑经络。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性味归经,因此在使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选择。

三、功效主治中药的功效主治是指药物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

同一种药物可能具有多种功效主治,如人参既可用于补气养血,也可用于安神益智。

常见的中药功效主治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尿消肿、止咳化痰等。

在使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选择,并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四、用法用量中药的用法用量是指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同一种药物可能具有不同的用法和剂量,如口服、外用、煎汤等。

在使用中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进行使用,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同时,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对药物使用的影响。

五、炮制与贮藏中药的炮制与贮藏是确保药物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炮制是指对原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以改变其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炒、炙、煅等。

贮藏则需要注意防潮、防虫、防霉等问题,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六、注意事项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遵循医生的处方和建议进行使用;其次,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最后,要注意药物的来源和质量问题,避免使用假冒伪劣药品。

同时,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中药一专业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中药一必背知识点

中药一必背知识点

中药一必背知识点
中药一必背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药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

2.诊断学: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等。

3.药物性能: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用量、禁忌等。

4.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功效、性质、来源等进行分类,如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补虚药、祛风湿药等。

5.方剂学:方剂的组成、剂型、煎煮、服用方法等。

6.中药鉴定: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成分分析等。

7.中药炮制:炮制方法、作用及目的。

8.中药制剂:制剂工艺、质量控制、制剂原理等。

9.临床应用:药物在不同疾病、证候、个体中的应用原则。

10.中医药护理:护理原则、方法、注意事项等。

11.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调护、预防等。

12.中医药法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行业标准等。

13.中医药学术流派:各学术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经典著作等。

14.中医药发展历程:中药发展史、重要事件、人物等。

15.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内涵、传播、价值观等。

以上为中药一必背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学习时需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解与应用并重。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整理归纳、制作思维导图、梳理重点知识点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做题巩固、参加模拟考试等,有助于检验学习成果,查漏补缺。

中药一(70分必考点)

中药一(70分必考点)
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
生物活性
抗肿瘤
不良反应
具有 肝 、肾 毒性和 胚胎 毒性
雷公藤
生物活性
抗炎、 免疫抑制 、抗肿瘤、抗生育
不良反应
胃肠道 症状、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肾功能受损
生物碱的结构分类
结构分类
代表中药
秒杀方法/特点
双稠 哌啶类
苦参
“愁 ”眉苦脸心 里苦(苦参)
喹诺 里 西啶类
山 豆根
山(山豆根) 里
2、增强 活血 通络:当归、丹参、白芍
3、矫臭去腥
大黄
1、酒大黄:引药上行,缓和苦寒泻下
2、熟 大黄:缓和泻下,增强活血祛瘀 (黄酒 ,隔水炖或蒸)
3、醋 大黄:减弱泻下作用,消积化瘀 (醋的作用)
4、大黄炭:泻下极微,增强凉血化瘀 止血
5、清宁片:泻下极缓,适用于老年便秘、体弱及久病患者(黄酒+熟 蜜)
2、酒炙:增强了活血祛瘀作用
乳香
生品胃刺激强,醋炙后刺激性缓和,利于服用和粉碎
香附
1、醋炙香附:引药入肝经,增强疏肝止痛
2、四制香附:行气 解郁 (醋), 调经 散结(酒)(还用到生姜、食盐)
代表药物
人参、 甘草、三七、黄芪、柴胡 、商陆、合欢皮、
人参
人参皂苷Rb1: 四环三萜的达 玛烷型
甘草
主要成分: 五环三萜皂苷( 齐 墩果烷型)
生物活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活性,用于治疗 胃溃疡
柴胡
主要成分: 五环三萜皂苷( 齐 墩果烷型)
黄芪
黄芪甲苷
甾体皂苷
代表药物
麦冬 、 知母
结构特征
C-17侧链为不饱和内酯环
五倍子
鞣质
第四章 中药炮制学

中药一归纳总结

中药一归纳总结

中药一归纳总结中药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经验的总结和传承。

它对于保护人类健康、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药的分类、应用、药性以及临床价值进行归纳总结。

一、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其来源、性质和用途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分类:1.按照药材的来源:中草药:由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或者全草等制成的药物。

动物药:由动物的器官、组织或整个动物制成的药物。

矿物药:由矿物质提取制成的药物。

2.按照中药的性质:寒性中药:性寒的中药主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适用于体内有热毒的患者。

凉性中药:凉性中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适用于热毒炽盛的患者。

温性中药:温性中药主要具有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等功效,适用于阳气不足的患者。

热性中药:热性中药主要用于消肿止痛、祛风湿、散寒止泻等功效,适用于寒性疾病。

3.按照中药的用途:解表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

清热药:用于清除体内的热毒,主要治疗热性病症。

活血化瘀药: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等症状。

平肝息风药:用于治疗肝脏相关的病症,如头晕、眩晕等。

补虚药:用于调理气血、增强体质。

二、中药的应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应用,具体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中医师的判断。

以下是常见的中药应用方式:1.口服:将中药制成药丸、浓缩剂或者口服液,通过口腔进入消化系统,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2.外用:将中药研磨成粉末或者制成药膏、煎剂等形式,直接涂抹在患者的皮肤上,用于治疗创伤、皮肤病等。

三、中药的药性中药的药性主要包括寒、凉、温、热等性质。

药性的不同决定了中药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寒性中药寒性中药主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适用于体内有热毒的患者。

例如,银花、连翘等。

2.凉性中药凉性中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适用于热毒炽盛的患者。

例如,黄连、薄荷等。

3.温性中药温性中药主要具有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等功效,适用于阳气不足的患者。

中药一知识点整理

中药一知识点整理

中药一知识点整理一、中药分类:2.植物性药物可按照植物的不同部位(如根、茎、叶、花、果实等)或植物的不同种类进行分类。

3.动物性药物主要包括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如牛黄、麝香和蝎子等。

4.矿物性药物主要是从矿石或矿石经过一系列炼制工艺得到的药物,如雄黄、朱砂和硫黄等。

5.微生物性药物指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过程得到的药物,如黄连菌发酵液和青霉素等。

二、中药药性与功效:1.中药药性主要包括寒、热、温、凉和平。

不同的药性可以产生不同的药效。

2.寒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如黄连、连翘和薄荷等。

3.热药具有温中、散寒、温经的功效,如细辛、附子和干姜等。

4.温药具有补阳、温中、祛寒的功效,如人参、阿胶和肉桂等。

5.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止血、安神的功效,如生地、丝瓜络和甘草等。

6.平药具有调和阴阳、健脾益气、解表散寒的功效,如白术、黄芪和当归等。

三、中药的药用价值:1.中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高血压等。

2.中药可以提供丰富的药源,解决人们的药物需求。

例如,中药材中的植物性药材有数千种之多。

3.中药疗效稳定,副作用较小,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4.中药具有疗效持久的特点,可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五、中药的制备和应用:1.中药制备方法包括煎剂、浸膏、浸膏丸、丸剂、散剂和膏剂等。

2.中药的应用形式包括内服药、外用药、熏蒸药、泡浴药等。

3.中药的剂型有颗粒剂、丸剂、煎剂、水蜜丸、水蜜糖、注射剂、贴剂、散剂、凝胶剂等。

六、中药研究与发展:1.中药的研究包括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性、中药药效等方面。

2.中药的发展包括中药现代化、中药创新、中药国际化等方面。

3.中药研究的方法包括化学分析、动物实验、临床实验等。

七、中药的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控制包括采药、鉴别、加工、贮藏等方面。

2.中药的质量控制还包括控制药材的微生物和重金属等。

3.中药的质量控制有一系列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如中药总谱、中药指纹图谱等。

中药一知识点总结

中药一知识点总结

中药一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材的分类及特点中药药材是中医药学的基本原料,通常指植物、动物、矿物或其他天然产物,具有药用价值。

根据中药药材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1.植物药:植物药材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具有药用价值的物质,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

植物药材通常具有来源广泛、资源丰富、副作用较小的特点,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菌、抗炎等多种功效。

例如,人参、黄芪、当归、枸杞等都是常见的植物药材。

2.动物药:动物药材是指从动物中提取的具有药用价值的物质,如动物的器官、皮毛、血液等。

动物药材通常具有滋补强壮、温补血气、益肾壮阳等功效。

例如,鹿茸、人参鹿茸、地龙等都是常见的动物药材。

3.矿物药:矿物药材是指从矿石中提取的具有药用价值的物质,如硫磺、雄黄、朱砂等。

矿物药材通常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等功效。

例如,硫磺、滑石、白矾等都是常见的矿物药材。

二、中药药材的采集和贮存中药药材的采集和贮存是中药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正确的采集和贮存方法可以保证中药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1.采集:中药药材的采集通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在适当的季节采集,不同季节采集的植物药材含量和功效可能会有所不同;其次,采集时要选择植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部位;最后,采集后要及时进行处理,尽量避免日晒雨淋和潮湿。

2.贮存:中药药材的贮存通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通风干燥、阴凉干燥的地方进行贮存,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其次,贮藏容器要干燥、透气、无异味;最后,对于易变质的药材,要密封保存,并定期检查,及时更新。

三、中药制剂的配制及运用中药制剂是指利用中药药材制成的成品药品,包括丸剂、散剂、口服液、外用药膏等。

中药制剂的制备要注意药材的选择、配比、炮制以及药效的发挥。

1.药材的选择:中药制剂的药材选择要根据病情和病因进行合理选择,通常依据中医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甘、苦、辛、咸)来进行配伍。

如治疗寒性疾病,宜选用温热药材;治疗热性疾病,宜选用寒凉药材。

中药一知识点

中药一知识点

中药一知识点中药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它以采集、加工以及应用植物、动物、矿物等自然物质为基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药的相关知识点,包括中药材的分类、常见的中药材及其功效等内容。

一、中药材的分类中药材按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材、动物药材和矿物药材三大类。

1. 植物药材:植物药材是中药材中最常见的一种。

它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个部分。

例如,黄连、当归、枸杞等都属于植物药材。

2. 动物药材:动物药材是指从动物体内提取的药材。

它可以是动物的骨头、皮肤、毛发、内脏等。

举例来说,鳖甲、熊胆、麝香都是常见的动物药材。

3. 矿物药材:矿物药材是从矿山或矿石中提取的药材。

它包括一些天然矿石、矿泉水等。

例如,雄黄、朱砂等就是矿物药材的代表。

二、常见的中药材及其功效中药中有许多常见的药材,它们具有不同的功效和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材及其功效:1. 当归:当归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药材,被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它可以调补女性的气血,缓解痛经以及调节月经。

2. 人参:人参是一种常见的滋补药材,被誉为“百草之王”。

它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力和抗疲劳能力。

3. 甘草:甘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调味剂,也是一味重要的补益药材。

它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的功效。

此外,甘草还可以用于舒缓咳嗽和咽喉痛等症状。

4. 陈皮:陈皮是一种用柑橘属植物果皮晒干而成的药材。

它有健胃消食、理气止呕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胃脘胀痛、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疾病。

5. 白术:白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健脾益气、润肠通便的功效。

它常被用来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以及慢性腹泻等症状。

以上只是中药材中的几种常见药材及其功效介绍,中药材种类繁多,每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适应症。

结语中药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知识体系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对中药材的分类和常见的中药材及其功效进行了简要介绍。

通过了解中药材的分类和功效,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药的价值和应用范围,从而更有效地运用中药进行治疗和保健。

中药一知识点归纳

中药一知识点归纳

中药一知识点归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

然而,中药的种类繁多,功效各异,要想掌握其精髓并不容易。

本文试图对中药常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帮助大家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要点。

一、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其具有的化学性质、气味、口感等特征。

中药性味可以作为判断其功能主治的基本依据。

中药归经是指其治疗的疾病和其对人体的作用部位。

中药的归经和性味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中药的归经和性味决定了它的功效作用。

二、中药的药材分类中药的药材分类是指按药材性质对中药进行分类,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植物药是指使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制作的药物,如花、叶、根、皮等;动物药是指使用动物体内的组织制作的药物,如蛇胆、羚羊角等;矿物药是指使用由矿物质组成的物质制作的药物,如雄黄、硫磺等。

三、中药的处理方法中药的处理方法是指对中药原材料进行处理,以便更好地使用。

中药的处理方法包括清洗、晒干、熏制、烤制、淀粉、发酵等。

这些方法可以使中药原材料更加纯净、易于储存和使用,并能改变其性质,提高疗效。

四、中药的煎制方法中药的煎制方法是中药制剂的重要环节。

中药煎制可以分为水煎、蒸煮、沸煎、泡制等多种方法。

选择何种煎制方法,要根据中药的性质和病情进行判断。

正确的煎制方法可以提高药效,加快疗效。

五、中药的配伍准则中药的配伍准则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药进行配伍的原则和规律。

中药的配伍准则可以通过相互促进、相互抑制、互补、缓和等方式,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

六、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的影响和调节作用。

中药的药理作用可以通过化学成分、药性、归经等因素进行解释。

中药药理作用的了解,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疾病。

七、中药的病症适应症中药的病症适应症是指中药针对不同疾病和症状的治疗效果。

不同的中药和中药组方对于不同的疾病和症状具有不同的疗效和适应症。

中药一知识点

中药一知识点

中药一知识点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上古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成为世界瞩目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介绍中药的知识点,包括中药的定义、分类、应用、质量控制和中药的发展前景等方面。

首先,中药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药材,依据中医学理论以及现代药学的规范加工制备而成的治疗药物。

与西药相比,中药具有独特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倡导个体化、综合化的治疗。

中药可以根据其来源、性味、功效等特点进行分类。

按照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等几类。

其中,植物药是中药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中药材和中草药制剂。

中药材是指直接从植物中采集的干燥或鲜活的药材,如人参、黄芪、当归等,而中草药制剂是将中药材经过加工制作成的颗粒、片剂、丸剂、汤剂等制剂形式。

中药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

中药治疗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经络学说、五行学说和中医四诊合参等理论体系。

根据中医学的思想,中药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治疗疾病的症状,而是调整整个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恢复人体的自愈能力。

在具体应用中,中药可以配伍使用,以达到协同作用和增强疗效的目的。

此外,中药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如针灸、推拿、气功等。

由于中药的药材来自于大自然,因此对中药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中药的质量控制包括中药材的质量评价、中草药制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检测等环节。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外观、性味、化学成分和药效等方面。

中草药制剂的制备工艺包括材料的选择、制剂的制作和质量控制等。

质量检测则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效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

中药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中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认同度不断提高。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药在日常保健、辅助治疗等方面的应用逐渐增加。

其次,中药在医疗领域中的地位得到了肯定。

许多临床研究证明,中药在诸多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疗效,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

中药一第一章重点总结

中药一第一章重点总结

中药一第一章重点总结
中药一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药的历史、起源以及中药的分类和鉴别方法。

本章
重点总结如下:
1. 中药的历史与起源:中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中药起源
于民间的实践经验,经过了长期的研究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经验总结。

2. 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根据来源、性味、归经、功效等进行分类。

按来源分
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按性味可分为寒凉温热、苦味甘辛等不同属性;按归经可分为心、肝、脾、肺、肾等不同经脉;按功效可分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和胃等不同作用。

3. 中药的鉴别方法:鉴别中药的方法主要有宏观鉴别和微观鉴别。

宏观鉴别包
括外观、气味、质地等方面的观察,通过比较样品的特征可以判断其是否符合标准;微观鉴别则需要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中药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微小特征。

此外,在学习中药的过程中还需要掌握一些通用的中药名和别名,并了解中药
材的药理学特性、常用的中药制剂等相关知识。

中药一第一章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对中药的基本认识,为后续的学习与应用奠
定了基础。

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本章的重点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特点、分类和鉴别方法,为进一步的中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药材 水杨梅1 概述说明

中药材 水杨梅1 概述说明

中药材水杨梅1 概述说明功能主治简介:补虚益肾,活血解毒。

治头晕目眩。

四肢无力,遗精阳痿,表虚感冒,咳嗽吐血,虚寒腹痛,月经不调,疮肿,骨折。

①《纲目》:治疔疮肿毒。

②《峨嵋药植》:治咳嗽及吐血。

...[详情见下文]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外用:捣敷患处。

【别名】:地椒,头晕药、蓝布正、路边香、卜地香、凤凰窝、换骨丹,南布正,水益母,香鸡归、老蛇骚、路边黄、乌骨鸡(《贵州草药》)。

【汉语拼音】:Shuǐ Yánɡ Méi【成份】:含水杨梅甙、挥发油、鞣质、树脂。

【加工采集】:夏、秋采收。

【药材鉴别】:性状鉴别茎呈圆柱形,有分枝。

表面灰褐色,有细纵皱纹及灰黄色类圆形皮孔。

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成片状,木部呈纤维状,黄白色。

气微味微苦。

果序由众多小蒴果密集成头状,呈圆球形,直径3-10mm,棕黄色,粗糙触手,搓揉后小蒴果很易脱落露出果序轴。

小蒴果倒圆锥开,长3-4mm,淡黄色,先端有5裂的宿萼,内有4-8枚种子。

种子棕色,外被毛,长椭圆形,两端并有狭窄的薄翅。

气微味略苦涩。

显微鉴别茎横切面:木栓层可风1-4列切向延长的石细胞环带,并具髓部,髓部细胞增厚,木化。

余与根相似。

参见水杨梅根条果实横切面:外表皮细胞长圆形,大小不一,外被非腺毛,非腺毛1-5细胞,角质层具纵皱纹理。

表皮内方为薄壁组织,可见数个小型维管束分布其中,少数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最内为2-4列石细胞,壁厚。

种子横切面呈三角形或半圆形,外被单细胞非腺毛,先端2叉或偶有3叉,并向外反卷,种皮细胞壁略增厚,微木化;胚乳及子叶薄壁细胞含众多糊粉粒。

根横切面木栓层由数列木栓细胞组成,黄棕色。

皮层劝胞数列,呈椭圆形,切向延长。

韧皮部有众多韧皮纤维束,我径向排列成行或散在,壁厚,微木化;韧皮射线明显,顶端扩展呈漏半状。

木质部宽广,导管单个散在,直径25-135μm;木纤维散在,壁厚,木化;木射线宽1-2细胞。

【炮制】:【药理作用】:抗菌:水浸剂及煎剂用试管稀释法,1:100对金黄色葡萄菌、溶血性链球菌及阴道滴虫,1:10对各种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药材资源。

正确了解中药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和应用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的定义、分类以及制剂等方面介绍中药的基础知识。

一、中药的定义中药,又称为中药材,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通过一定的采集、加工、制备等工艺制得的药品。

中药以其药性平和、疗效确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

二、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原料的不同,可分为植物性中药、动物性中药和矿物性中药三大类。

1. 植物性中药植物性中药是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位为药材,经过晒、炙、炮、煮、浸等不同的制作方法加工制成。

常见的植物性中药有黄芪、当归、枸杞、生姜等。

根据药材的性味和功效,植物性中药可以分为寒凉药、温热药、平和药等不同的药性。

2. 动物性中药动物性中药是以动物的骨骼、内脏、皮毛等部位为药材,多经过炖煮、晒干、蒸制等加工处理制成。

常见的动物性中药有麝香、牛黄、龟板、鹿茸等。

动物性中药具有温补、补肾壮阳、活血化瘀等功效。

3. 矿物性中药矿物性中药是以矿石、矿物质为药材,经过研磨、提取等加工制备而成。

常见的矿物性中药有雄黄、石膏、磁石、硫磺等。

矿物性中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治疗。

三、中药的制剂中药的制剂是指将中药材进行加工和制备后得到的药品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1. 汤剂汤剂是将中药材加工后煎煮成液体,常见的形式有煎剂、脑脊液、煎膏等。

汤剂服用时,需要将其以一定比例稀释后饮用。

2. 丸剂丸剂是将中药材加工成丸状或小球状的制剂形式,常见的有水蜜丸、浓缩丸、糖丸等。

丸剂具有服用方便、储存稳定的特点。

3. 散剂散剂是将中药材经过研磨后形成细粉末的制剂形式,常用的散剂有细末、研末和研磨后再进行浓缩成粉等。

散剂使用时,可以直接口服或者调配成汤剂使用。

4. 膏剂膏剂是将中药材加工制备成胶状或膏状的制剂形式,常见的有软膏、糊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毒性的概念
肺经:桔梗 升麻 葱白 辛夷。 大肠经:白芷 石膏。 心经:细辛 黄连。 小肠经:木通 竹叶。 脾经:升麻 苍术。 胃经:白芷 石膏 葛根。 肾经:肉桂 细辛。 膀胱经:羌活。 肝、胆经:柴胡 青皮。等。
(五)毒性
古代毒性的概念
是药物的总称,又指药物的偏性。是药物毒副作 用大小的标志。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 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药味不止五种。一般淡附于甘,涩附于酸,辛香并称。 药味和可品尝出的药物的滋味有相当一部分不一致。
五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 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二)五 味
作用
辛 味
能散 能行
解表、透疹、通经 麻黄脉 祛风邪 Nhomakorabea荆芥
活血行气、除胀止痛 川芎
消郁散结
花粉
花朵盛开时采集
果实、种子 果实成熟时采收
根、根茎 阴历二月、八月采收
树皮、根皮 植物生长旺盛时采收
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集 全年可采,不拘时间,择优采选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干燥: 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
贮藏: 干燥、低温、避光、密封、吸潮养护、 化学药剂养护等方法。
二、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 中药概述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l 二、中药的炮制:
目的、方法
ü 三、中药的性能: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四、中药的用法
配伍 用药禁忌 用药剂量与用法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一、产 地
道地药材
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 产量丰富、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苦 味
能泄 能燥
通泄——泻下积滞 清泄——清热泻火 降泄——降逆气止呕
大黄 栀子
寒湿——苦温燥湿 湿热——苦寒燥湿
苍术 黄芩
(二)五 味
(二)五 味
(二)五 味
作用 咸味
淡味 涩味 芳香
能 下 泻下通便
能软
渗湿利尿
软坚散结
涩附于酸,酸涩并称
牡蛎 芒硝
茯苓
化湿醒脾,解暑辟秽,开窍醒神
牡蛎
芒 硝
中药1概述
概述
▪ 中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应用的、具有 独特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的药物。包括植物药、 动物药、矿物药及其加工品。其中以植物药占 绝大多数,使用也最为普遍,故古代相沿把中 药称为“本草”。
▪ 中药学,古称“本草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 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 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指药物本身各自具有 的与治疗作用有关的若干特性,是中药作用的 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其内容包括:四 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前人亦 称“偏性”。
(一)四气
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平) 寒凉,程度不同,凉〈寒〈大寒。 温热,程度不同,温〈热〈大热。 寒凉药 — 属 阴 — 清 热 泻 火 、 凉 血 解 毒
茯苓
(三)升降浮沉
含义
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对人体作用有不 同的趋向性。
即对机体有向上、向下、 向外、向内 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势。
(三)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与药物气味质地轻重的关系: 温热、辛、甘——多升浮; 寒凉、酸、苦、咸——多沉降。 质轻——花叶——多升浮; 质重——根、茎、果、种子、矿石、介壳——
随之升浮。
(三)升降浮沉
3.升降浮沉的基本应用原则 --------与病位病势的关系:同病位而逆病势。
病位:在上在表——宜升浮--- 如麻黄发汗解表 在下在里——宜沉降---如大黄、芒硝攻下
病势:下陷——宜升浮---如黄芪、升麻益气升阳 上逆——宜沉降---如牡蛎、石决明平镇肝阳
(四)归 经
含义
一、炮制的目的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臭、矫味, 以便于服用。
二、中药的炮制
二、炮制的方法
修治——纯净、粉碎、切制。 水制——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 。 火制—— 炒、炙、烫、煅、煨。 水火共制——煮法、蒸法、炖法、潬法、淬法。 其他制法—— 制霜、发酵、精制、药拌、发芽。
用于阳证、热证(黄芩、黄连) 温热药 — 属 阳 — 温 阳 散 寒 、 助 阳 通 脉
用于阴证、寒证(附子、干姜)
(一)四气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 之,热者寒之”。
平性药,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作用平和, 寒、热证皆可应用,但也有偏凉、偏热 倾向,故仍称“四气”。
(二)五 味
含义
元胡
(二)五 味
(二)五 味
(二)五 味
作用 能补

能缓

能和
补益气血阴阳
缓和拘急疼痛 缓解毒性
和中 调和药性
人参山药 熟地
甘草
(二)五 味
(二)五 味
(二)五 味
作用
能收 收





能涩/敛
敛肺止咳 收敛止汗
止血止带 涩肠止泻
固精缩尿
五味子 山萸肉
(二)五 味
山茱萸
(二)五 味
作用
多沉降。 亦有特殊情况,如蔓荆子、苍耳子、番泻叶、
旋复花。 升降浮沉实际寓于四气五味之中。
(三)升降浮沉
2.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关系: 酒炒升,姜汁炒散,醋炒收敛,盐水炒下行。 升浮药——经盐制等,可↓; 沉降药——经酒制等,可↑。 升浮药与较多或作用较强的沉降药同用,可
随之下降; 沉降药与较多或作用较强的升浮药同用,可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四川——黄连、川芎、附子 江苏——薄荷、苍术

广东——砂仁、云南茯苓 河南——四大怀药(地黄、牛膝、菊花、山药)
山东——阿胶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二、采 集
植物类
采 集 时 间 动物类
矿物类
全草
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叶类 花
花蕾将放或正盛开时采集 采收未开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
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经脉或脏腑)的选择性 作用。
用现代信息科学观点来解释:由于各脏腑经络 系统的功能各异,因而对不同药物的治疗信息, 在接受和反应能力上有较大差异的结果。 归经意义
便于临床辩证用药。
归经与五味的关系
如: 辛—归肺经 甘—归脾经 酸—归肝经 苦—归心经 咸—归肾经
❖ 有些药物不仅自入某经,而且能作为向导引导他 药归入该经而发挥作用,称为引经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