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沟的建造与赣州城近“千年不涝”的关系探析
赣州“福寿沟”保护及利用规划研究
赣州“福寿沟”保护及利用规划研究摘要:看一个城市是否发达,不光要看GDP、高楼大厦,还要看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下水道等;看一个城市的规划是否合理,不仅要看楼间距、绿化程度,还要看人们需要的地方,比如给排水系统。
给排水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与工农业生产的供水、排水系统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保护;排水1 “福寿沟”简介福寿沟系古代水利专家刘彝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任虔州知州时主持修建的赣州古城排水系统。
整个系统分为福沟和寿沟两大部分,其集水范围大致以文清路为界。
文清路以西,即城西北之水,流入寿沟,经西门城脚下和西门口两个“水窗”(出水口)排入章江;文清路以东,即城东南之水,流入福沟,经水窗口(俗称水叉口)、行祀庙、涌金门、北门四个“水窗”排入章江。
福寿沟主沟断面尺寸,宽0.7~1.0m,深1.7~2.0m,砖沟墙,用条石覆盖。
均井巷、姚衙前等处仍保留福寿沟的原状。
福寿沟所经之处和众多的池塘相连,其中有著名的城内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现在大多数池塘已被填塞,现存最大的有厚德路狮子塘和八境公园的李王塘。
在排水系统中,采用沟塘互联,可以增加暴雨时的调节容量,减少街道被淹没的范围和时间,又可以利用污水养鱼、种菜,是赣州市城市建设史上最早的污水综合利用工程。
2 “福寿沟”现状历经近千年的沧桑,福寿沟随着城市变迁和发展保存下来,并在发挥其排水功能。
福沟和寿沟均位于河套老城区东北区块,福沟位于该区块北端,寿沟位于南端,两沟互不连通。
寿沟始起建国路,经均井巷折向姚衙前路、方干巷北上攀高铺路,折向章贡路往东经涌金门排入贡江,干线全长约1km,寿沟断面约0.9×1.4m,沟深1.5~2m。
福沟始于文清路,经小巷南折大公路、健康路东折厚德路,往东经东壕塘排入贡江,全长约2km。
福沟断面约0.5×0.7~1.0m及0.9×1.0~2.1m,沟深1.6~2.5m。
福寿沟对现代城市排水系统的启示
福寿沟对现代城市排水系统的启示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发展中“重地上,轻地下”的盲目发展,造成许多城市内涝严重,而千年不涝的赣州古城对比鲜明。
从赣州古城的地下排水系统谈谈对现代城市排水系统的启示。
关键词福寿沟城市内涝Live ditch enlightenment to modern urban drainages systemAbstact Along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light weight on the ground, underground" of the blind development, cause a lot of urban waterlogging severity, and one thousand is not the ganzhou city of waterlogging contrast. From the underground drainage system of the ancient city of ganzhou about enlightenment to modern urban drainage system.Key words live groove Urban waterlogging一背景分析2014年入夏以来,南方多地遭受暴雨洪涝灾害,6月17日以来,江南、华南、西南等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并伴有雷电、大风、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其中,福建三明和南平、江西抚州、湖南怀化和衡阳、贵州铜仁、广西桂林等局地降雨量达300-477毫米。
期间,南方多地出现1小时雨量为40-90毫米的短时强降雨。
6月21日,赣东北地区河流水位暴涨。
连日来,江西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天气,并引发洪涝等灾害。
千年古城不涝之谜 揭秘赣州宋代福寿沟古代城市排水系统
千年古城不涝之谜揭秘赣州宋代福寿沟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当洪峰到达江西省第二大城市赣州时,遭遇的是这样一幕情景:儿童在城门口水滩里嬉戏钓鱼,买卖人在滔滔洪水边安然地做着生意。
看起来,他们丝毫没有把“洪涝”当做“灾害”。
6月21日,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甚至“没有一辆汽车泡水”。
此时,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诸多城市却惨遭水浸,有的还被市民冠上“东方威尼斯”的绰号。
一时间,效率低下、吞吐不灵的城市排水系统成了众矢之的。
这一切的不同,都源于赣州市至今发挥作用的,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
包括广东省一位城管局局长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都承认,城市排水系统做得最好的是江西赣州。
不过,他略显不服气地强调,“这个系统也是古人留下的”。
不会被淹没的城市古人留下的福寿沟呈砖拱结构,沟顶分布着铜钱状的排水孔。
据测量,现存排水孔最大处宽1米、高1.6米;最小处宽、深各0.6米,与志书上记载基本一致。
经过3小时通风换气,再穿上有点儿像孕妇装的连体雨衣,顺着2米多高的竹梯往下,终于见到了900多年前的下水道——福寿沟。
借着安全帽的灯光,前方是一条不见尽头的砖砌通道。
空气很难闻,就像那种多年未经疏浚的死水塘搅拌着垃圾的混合气息。
7月9日,市政工作人员检查福寿沟足趟着齐膝的地下水和淤泥,人只能猫着腰往前走。
好在没碰见目击者所述的“吐着信子的水蛇和成群结队的老鼠”,当然也未能如一位市政工人师傅那般幸运,她曾经在砖缝中发现了古人藏匿的金首饰。
偶尔有几块刻着同心圆或井字形的青砖,经专家鉴定,都是唐代的花纹砖。
地面上对应的这片区域是一条叫姚衙前的古巷,这里大体保留着宋代的格局,散落着历朝历代的房子。
在被问及“老城为啥不淹水”时,老人们都说,赣州是座“浮城”,而且是乌龟形,龟首在城南,龟尾在城北,所以不管江水怎样涨,赣州城都能跟着浮起来。
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明初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军师刘伯温欲破赣州城,久攻不下。
写福寿沟的卬象
写福寿沟的卬象
上次河南郑州被淹,我就想到了我们的福寿沟,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城市从来没被淹过,就是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福寿沟,它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老城区地下,是赣州古城地下的大规模古代砖石排水管沟系统。
福寿沟利用地势高差,连通城内坑塘水系蓄洪,通往城墙外的水窗;以单向水窗阻挡赣江洪水,并在洪水消退时向赣江排涝。
我深深的感受到福寿沟排水的强大。
福寿沟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式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
虽经历了九百多年的风雨,仍皖好畅通,并继续作为赣州居民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
2016年8月22日,李克强总理考察福寿沟,称赞福寿沟防洪排涝,造福百姓,延寿千秋,说明中国城市地下设施营造经验值的称赞!。
中国古代城市如何防洪排涝?赣州福寿沟造福千年
7月21日,首都北京遭遇了自195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强暴雨,房山区降雨量达460毫米,整个城市及周边地区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了人员伤亡和不小的经济损失。
而半个多月前,省城石家庄也曾遭遇大雨袭击,防洪排涝工程也一度经受了严峻考验。
不只是北京和石家庄,全国许多城市在雨季都面临着如何解决防洪排涝的问题。
现在,我们把目光放到古代,看看历史上城市建设中是如何解决防洪排涝问题的,相信对今天的我们必有借鉴意义。
□杭侃作为人类聚集区域的城市,自古及今,防洪排涝一直是个重要的问题。
目前,我国共有城市622座,其中531座有防洪任务,设防标准达到50年一遇及其以上的只有93座,占总数的18%。
城市内部的防洪标准,一般只有5~10年一遇。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古人逐渐形成了一些明确的思想,来指导建造人类的聚居地,以尽量趋利避害。
在幅员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各地自然条件相差甚大,古人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建造水利设施,其中既有区域性的宏观调控,也有针对不同城市特点建造的具体工程,这些水利事业有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也有惨痛的教训需要吸取。
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留给我们今天的财富。
赣州“福寿沟”造福千年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市区外围多是200~300米的低山丘陵,全市水系呈辐射状从东、南、西三面汇聚入章、贡二水,合为赣江北流。
赣州具有典型的亚热带丘陵区湿温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丰沛,降水变率大,境内降水强度大,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4~6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的42%,春夏之交的雨季,各方河流之水汇向赣州盆地,章江和贡江的年过境水量为277.1亿立方米,经常形成洪涝灾害。
南朝萧梁时期,赣州城址经过不断的选择,最终选定在章、贡二水交汇处,在五代之前,城西北最高峰田螺岭和向东绵亘的百家岭一带建有子城,今射箭坪东北仍保存东、西宽40.3米,南北长100米,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台地。
在这块台地的南部,保存着南宋嘉定年间知军留元刚改建的军门楼,军门楼呈长方形,墙基上还有“嘉定八年”“嘉定十年”“军门楼砖”字样的宋砖。
江西赣州旧城福寿沟:活了900岁的中国下水道
其实,中国城市不仅有而且也有很好的下水道。
在江西赣州,就有一条宋代修建的下水道,它陪伴着赣州古城走到今日,用它的古老身躯,守护了古城900年,使它不受洪涝侵扰,保得了一方水土与人民的平安;在山东青岛,还有一条100年前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百年过后,青岛人仍可从中受益。
在详细了解这两个城市的两条下水道之前,我们不妨和读者说一下关于它们的一些颇值意味的东西:其一,江西赣州的下水道是凭当时的地方官刘彝的一己之力修建的,凑巧的是,此人在做官的同时也是一个水利“发烧友”,修建一条千年不朽的下水道兴许也是他的爱好所致了;其二,关于青岛下水道的产生,说来可能会令很多中国人觉得尴尬:它是德国人修的,而德国人当年强占胶州湾,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者和殖民者……所谓的命运,大抵都是诡异而令人困惑的,当人们不解于这样的困惑的时候,往往以偶然言之。
观照于这两条下水道的历史命运,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机缘的结果。
因为这种偶然的机缘,它们似乎从来没有被整个中国的城市建设史正视过,直至今日,它们终于成为真正的被错过的偶然了——不用讳言,这是非常值得可惜和可悲的。
江西赣州旧城福寿沟:活了900岁的中国下水道今年5月12日,赣州同样发生特大暴雨,24小时内降水量100毫米以上,但未给赣州市造成洪水灾难。
这完全得益于它有一套修建于900多年前北宋年间的城市排水系统。
这套城市排水系统叫“福寿沟”,典型的中国名字,它是宋代刘彝主持修建的。
依照着名称的意思,整个系统分为福沟和寿沟两大部分,福沟排城东南之水,寿沟排城西北之水。
清朝初年,福寿沟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维修,使暗渠“广二三尺,深五六尺”,人可以在沟中自由行走。
整个沟渠总长12.6公里,寿沟约1公里,福沟11.6公里,共有6个出水口,3个排入章江,3个排入贡江。
在宋朝之前,赣州城也常年饱受水患,直到北宋熙宁年间刘彝到此地任知州建成福寿沟,赣州才免受水患侵扰,直至今日。
刘彝在修建它时,其实是有很多讲究与推敲的。
赣州古城的不涝之谜
这 座 名 为赣 州 的 江 西 古城 , 是 一 座 海 拔 不 高 而且 被 务大 江 环抱 的城 市 , 为何 没 有 内涝 之 忧 ? 。 郭远 明
赣 州 古域 白不 涝之谜 勺
一
座海拔不高而且被三条
的排涝设施——福寿沟。在地势相 在看来 ,这个城市排水系统也依然
,
勾城市 ,在南方十省市游 对低洼 的老城区 ,福寿沟发挥了重 先进和科学 。整个系统分为福沟和 牛没打算放过它 。它地处 要作 用。赣州城北部完整地保留了 :寿沟两大部分 , 福沟排城 东南之水 , 6月中旬 ,暴 雨肆虐 , 部 古代的城池 ,它有中国最早的砖石 :寿沟排城西北之水 。福寿沟根据赣
遭遇内涝和 洪水 的侵害 。 墼古城没有发生明显 内涝
:废水养鱼和种植水生植物 。 、 福 寿两
一
其实 ,宋代之前 的赣州人是很 沟均通过城 墙下面 的水窗 ,将废水 城 以来 ,赣卅1 为内涝 困 是 ,福寿沟利用水位 的落 差把经过 就 扰 。 了宋代 , 到 气候 更加异 :处理 的污水排 入赣江 的入 口处 , 建 常 ,每五年就 有一次大规 :成了消涨 自然闭合的系统 :江水涨
模 的水患 。正 是在这样历 :时 自然关闭 , 江水落 时自然开启 。
叻臣 。是已经使用了千年 头疼下暴雨的。 由于三面环水 , 自建 :分别排入章江和贡 江。最 为称奇 的
史的大背景下 ,富足 的赣 :
・
这条排 水系统全长 1. 26公里 ,
州 开 始 修 建 城 墙 抵 御 人 在 清朝 初 年 曾进 行过 大规 模 的 维 1 使 广二三尺 , 深五六尺 ” , 祸, 修建福寿沟抵 御天灾 。 :修 , 暗渠“ 北 宋水利 专家刘彝 主 人可 以在沟 中自由行走 。曾有电视
赣州:一座南方城市的不涝之秘
“ 涵管是 用水泥做的管道 , 空气会进入 到水泥内
部 , 它 内部 的 钢 筋生 锈 , 后的 结 果就 是 整 个 水泥 建 让 最 筑损 毁 。 万 幼楠 说 ,“ 寿 沟用 的这些 砖石 在地下 也会 ” 福
老化甚至崩塌, 但是只要维修人员换掉坏的那几块, 一疏
0 .们『 I A 1 4 5 2 7 Y 0 I M "
理, 只能 以检查坑 井为主。 朱 小 军说 。 ”
而福 寿 沟面 临的 一个更 为严 峻的 挑 战是 , 过去 它 以 排 雨水 为主 , 水 仅是 数 量很 少 的洗 涤 生活 污 水 。 现 污 而 在的 污水 成分 复杂 , 工业污水 、 有 粪便 污 水、 生活污 水 ,
尼斯之 实, , 要 平添 出无数 海 景 景 厶 观, 令人始 料 及 。 然地 处粤 赣 边 界 的南方小 城 州 , 赣 却在 汛 期洪 涝 中, 受了一次又一次考 验, 经 一 其 不涝 之秘 到底 在 ? 何
福 寿沟的秘密
如果要简单概括福、 寿二沟的异同, 则可以用 “ 寿沟
受 城北 之 水 , 南之 水 由福沟而 出 ” 东 来形 容 。 福沟 白 门 南 开始 , 经建 国路 中段、 井巷 、 均 攀高 铺 至八 境 路, 主沟长 约1. 16 公里 , 水面积 约 2 平方公里 ; 集 . j 寿沟 自新赣 南路、 大 小新 开 路 、 西津 路至 西 门 , 主沟 长约 l 公里 , 水 面积 集
约 0 平 方公里 , 过西 门口。 . 4 通
据 赣 州 市城 建 局 退休 干 部 刘 芳 义 考证 , 寿 沟两 福 大 主沟 完 成 后 , 陆续 修 建一 些 支沟 , 又 形成 古代 赣 州城
内“ 纵横 行 曲, 条贯井 然 ” 主 次 分 明、 蓄结 合 的排 水 , 排 网络 。
千年古城不涝之谜
:; ::: 据 7 1 月 4日的 中 国 青 年 水 近 百 毫 米 ,市 区 却 没 有 出 现 明
.
:: 报》 报道 :截至 7 5 :: 月1 日报 显 内 涝 ,甚 至 “ 有一 辆 汽 车 泡 没
道 :7 4日1 N 统计 , 自7 ] 日 N1 6 " Y 1 水 ” 。而 此 时 ,离 赣 外I 远 的 广 不 以来 ,长江流域 的强降雨 过程 已经 州 、南 宁、南 昌等诸 多城 市 ,却惨 导致 江苏 、浙 江 、安徽 、福建 、江 遭水 浸 。 一时 间 ,效 率低 下 ,吞 西 、湖北 、湖 南 、重庆 、四川 、贵 吐不灵 的城市排 水 系统成 了众 矢之 州 、云 南 l省市 3 3 万 人受灾 ,因 的 。 1 21 灾死亡 18 . 1Z ,失踪4 人 。 7 不再大雨 倾城 ,但 是 ,内涝现象仍 统 。 这一切 的不 同,都 源于赣州市
官员 在此任 知 州 , 划并 修建 了赣 的水塘之 后 , 规 他发表 了一篇论文 , 题
与古 人倡 导 的因 势利 导不 同 ,
州 城区的街道 。同时根 据街道布局 为 试论水 塘在城 市建设 中的作用 今人看上去 更加崇 尚用 现代科学 的 和地 形特点 , 采取 分区排水 的原则 , 及 利用途径—— 以赣州 市为例》 。 两 条沟的走 向形 似篆体的 “ 福” 、 公里 , 占整个城市用地 的4 3 .%。 力量去 改 造大 自然 。在 赣州 , 古城
也会 出 现积 水淹 没 现在 看来都相 当先 进而科学 的城市 人 将 福 寿 沟 与 城 内 的水 塘 连 通 起 区 的一 些地 方 ,
排水系统 。” 史料记载 , 在宋 朝之前 , 赣外f 城
赣州“福寿沟”造就“不涝古城”
“落雨大,水浸街”,一首因广州亚运会而为人熟知的童谣,唱出了每逢夏秋两季许多城市难以摆脱的梦魇。
“梦境”今年依旧。
入夏以来,暴雨频频造访中国各地,所到之处,汪洋一片。
武汉、杭州、南昌、北京、长沙、成都等城市纷纷内涝。
各种调侃随之而生:到武大“游泳”,到西湖“看海”,到南昌街头“垂钓”,到北京地铁“观瀑布”……也有很多城市经受住了考验,比如江西赣州。
几次暴雨,雨量最大时降水近百毫米,赣州老城区却未现明显内涝,民众生活大体如常,井然有序。
是什么护佑着这座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赣州人多半会自豪地说:因为我们有福寿沟。
福寿沟,一套近千年前古人创设的地下排水系统,一个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活文物”。
与其配合,赣州古城的整个设计都隐含着防洪排涝的远见与巧思。
走进赣州城,探秘福寿沟,我们看到的是古人对于城市水系健康运转、保持“长寿”的良苦用心,是祖先留下的一笔无形财富。
一条沟赣州地处亚热带,降水强度大,据历史记载,最大日降雨量出现在1961年5月16日,达200.8毫米。
如城内无完善的排水排洪系统,必致暴雨后内涝之灾。
修建下水道在赣州历史悠久,但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福寿沟,约在宋代中叶。
据同治时期县志记载:“福寿二沟,昔人穿以疏城内之水,不知创自何代,或云郡守刘彝所作”。
刘彝于北宋熙宁年间出任赣州知军,他根据城市规模、街道布局、地形特点,建成了福沟和寿沟,“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则由福沟而出”,“纵横纡曲,条贯井然”,分别将水收集排放到贡江和章江。
因为两沟走向形似古篆体“福寿”二字,故而得名。
福寿沟历史上也曾荒废过。
清同治八年,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进行修复,共有6个出水口。
1953年,赣州修下水道,修复了厚德路的原福寿沟,长767.6米。
旧城区现有9个排水口,其中福寿沟水窗6个仍在使用。
至今,总长约12.6千米的福寿沟仍是旧城区的主要排水干道。
依靠福寿沟,赣州旧城区几乎每年都“雨而不涝”,这在全国众多古城中是罕见的。
连月暴雨却安然无恙!江西神秘古城屡次免遭灾祸是因为这个?
连月暴雨却安然无恙!江西神秘古城屡次免遭灾祸是因为这
个?
暴雨,对这里无伤大碍;洪涝,当地百姓毫不畏惧!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这里能避开汹涌的洪水?当四周水漫金山时,这块宝地为什么还能够独善其身?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当夏季来临时,赣州地区就会暴雨倾盆,洪水四溢!传说,赣州城内有一片方圆3000平米的福地,当地人都敢下定论:只要在福地中居住,就永远不会受洪涝之灾!
1998年,特大洪水侵袭中国南方,江西成为受灾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赣州福地范围内虽受影响但没有出现明显内涝。
2009年7月3日,赣州遭受洪灾,全市共182个乡镇受灾,受灾人数高达140万,房屋倒塌3.6万间。
可是,滔天的洪水却没有肆虐这片福地,百姓们仍然有条不紊的生活着。
当地传言,赣州有神龟坐镇,才得以千年安宁!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很显然,神龟坐镇只是人们的美好祈愿,真正令赣州城千年不涝的原因是,这里有着1000多年前北宋时期修建的排水系统——福寿沟。
福寿沟共有12个排水口,它与当地的章江、贡江、赣江和城内的所有池塘都是相通的,一旦雨量大增、江水上涨,福寿沟的12个排水口就会利用江水的水力将闸门自动关闭,防止江水倒灌城区,而城里的大量雨水则会流进福寿沟进行暂时存积。
当暴雨停止,江水水位线下降时,福寿沟的里水力会将闸门冲开,从而将沟内的积水排向江里。
福寿沟从建造初期到现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福寿沟从总长度12.6公里到现在仅剩下了4.5公里,但依然保障着城内3000平米范围内的百姓不受洪涝侵害。
在和现代排水系统的双重配合下,福寿沟也在尽自己最后的力量造福着当地百姓。
破解赣州千年不涝之谜:宋代排水系统仍被使用
“ 涵管是用水泥做的管道 , 空气会进入到水泥 内部 , 让它
内部 的钢 筋生 锈 , 后 的结果 就 是 整个水 泥 建 筑损 毁 。” 幼 最 万
楠说 ,福寿沟用的这些砖石在地下也会老化甚至崩塌 ,但是 “
只 要维 修 人员换 掉 坏 的那几 块 , 疏 通就 好 了 , 就 是为 什 么 一 这 9 O 的福 寿沟 能够 沿用 至今 的原 因 。” O年
史, 它仅 限 于赣 卅老 城 区不被 淹 , f 而新 城 区一 些 地方 遇到 暴 雨 条 贯井 然 ”主次分 明 、 蓄结合 的排 水 网络 。 , 排 还 是会涨 水 的 。” 网友 这样 总结 说 。 有 功 劳完全 归结于福 寿 沟的 说法 并不准 确 。 总排 放量 的十 分 之一 。” 朱小 军表 示 , 们沿 用 了福 寿沟 的精 “ 我
L ear Om s or 镜鉴 n Fr Hit y
核心 提 示 :赣 州 的福寿 沟是 在 宋代 建
设的, 距今 已有 9 0多年 历 史 , t F7 0  ̄6 F-赣 --
州老 城 区 不被 淹 ,而新城 区一 些地 方遇 到
排 水 系 统 仍 被 使 用
福 寿 沟 虽 然 经 过 多 次 维 修 改 进 。 大 部 分 仍 保 留砖 沟墙 、 石 盖 板 但 条 的 结 构 形 式 。 现 存 的 沟 道 中 , 大 的 宽 1米 , 16米 i 在 最 深 . 最小 的 宽 、 各 深 06米 。 .
不 涝 之 谜
根据 史 料记 载 , 寿沟 虽 然经 过 多次 维修 改进 , 福 但大 部分 仍保 留砖 沟 墙 、 石盖 板 的结构 形 式 。在 现存 的沟道 中 , 条 最大
袭。
直到 北 宋 熙宁 年 间 , 曾任 宋 朝 “ 水 丞 ” 都 的福 建 长 乐 人 刘 彝 出 任知州 , 并修 建 了城 区街 道 , 时根据 街 道 布局 和 地 规划 同
古老的市政设施——赣州“福寿沟”的防洪预涝作用
汇之 处。 所辖范 , 南阻大腆岭 与广 东北 部接壤 , 西 倚
霄L I I 1 ] J j ( I J j 湖南分 界 , 东 临武夷 山脉 与福 建 丰 } I 邻, 北拒 I
江两 i 安、 抚州卡 ¨ 交。 地 形川高中低 , 自然 形成一个缺 【 ]
朝d UF r t ' , J “ U” 形, 这 ・ 『 x : 域 今被称为 “ 赣 南” 。
总结赣州 的地 形 , 是“ 四而环 山 , 控扼 两江 ” 。 由于地形 险要 , “ 层峦 叠 , 气势 磅礴 ”, 是 代 中原通往岭 南 、 闽越 的重要 孔道 , 赣州 } 皮 认 为是 “ 南抚 百越 , 北 望 巾州” , “ 据
岭 之要会 , 扼赣 闽 粤湘之要 冲” 的战略要地 , 也是阳省通衢
不知 创 自何 代 , 或 云郡 守刘弊 所作 , 近 是 阔二 、 三尺, 深 五、 六尺 , 砌 以砖 , 覆 以石 纵 横纡 曲, 条贯 井然 、 东西南北
诸 水俱 从 涌 金 门 出 口, 注 于 江 后 因 民居 架屋 其 上 , 水道 定
失其 故 每 岁 大雨 时, 行 东北一 带. 街 衢 荡溢 , 庐舍 且潴 为
的交通便币 I J 之地 , 此设城为必然之选 。
但是赣州城 所处 江的险 要地势也给 占城带来 了闩 唆
的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威胁 。 每逢 m零 , 卜 游的赣康盆地和 j 都盆地汇集 了
群 …的 水 , 循章 、 贡两江 向赣州城 滚滚袭米 。 民㈢以 前f 『
图 1 福 寿二 沟 图 ( 图片来源 : 同治 赣州府志 ・ 卷首 )
1 福寿沟的兴 、 修 发 展 史
1 . 1 赣 州 古 城 的地 形 、 选 址 和 洪 灾威 胁
刘彝:让赣州“千年不涝”
刘彝:让赣州“千年不涝”作者:顾静怡来源:《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0年第11期每年雨季,让人最揪心的就是洪涝灾害。
然而,任凭暴雨侵袭,历史上的赣州古城却年年“雨而不涝”。
赣州的安然无恙毫无疑问是得益于北宋水利专家刘彝,是他建造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是他创造了奇迹,让这条全长12.6公里的排水系统,谱写了赣州“千年不涝”的神话。
赣州古城是一座典型的依山傍水而建的城市。
东西北三面环水,南面靠山。
它交通便利,灌溉顺畅,不过,每年一到雨季古城就变成了“水城”。
洪水倒灌入城,街道巷陌尽数被淹,连年的内涝让老百姓苦不堪言。
北宋熙宁年间,刘彝受命担任虔州(即现在的赣州)知州。
目睹了洪涝灾害给城市广大老百姓带来的损失和痛苦,作为父母官,为赣州百姓做实事成了刘彝心里最大的愿望。
刘彝字执中,生于福建淮安。
他父母去世早,自小便在艰难困苦中长大,他为人正直,勤奋好学。
考中进士后,在任都水之职时,恰逢汴京久雨不晴,汴河水大涨。
刘彝凭借自身的学识,开阳桥水门,退洪水,为百姓除却了水患。
也正是这一次,他的才能被发现了,被任命为虔州知州。
刘彝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一上任就利用自身的水利专业特长,对赣州城的排水系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他根据街道的布局和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经过反复思考和多次实地勘察,大胆而具有前瞻性地对城市排水系统重新进行了科学规划。
依照分区排水的原则,他下令在赣州城内开凿了两个排水系统。
因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字,故名“福寿沟”。
这条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设计和布局巧妙而独到。
巧借地势:科学地利用天然地形的高低之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让城市的雨水、污水排入江中,免去了使用抽水机的麻烦。
巧借水势:为了预防洪水季节江水倒灌,根据水力学原理,在排水口上方,建造了12个圆形的金属盖板,就是著名的水窗。
利用水力使闸门自动启闭——当水位高于水窗水位时,借江水之力将闸门关闭,当江水低于水窗时,借水窗内沟水之力将闸门冲开。
福寿沟千年不涝是假的
福寿沟千年不涝是假的“宋代修造的福寿沟让赣州古城千年不涝”之说,在中文世界广泛流传,大约已有十年之久。
此说的常见叙述是:一条宋朝修建的城市下水道,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仍承担着赣州近1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
有专家评价,以现在的自然降水和污水处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应付,也不会发生内涝,古人的前瞻性真令人赞叹。
①这种叙述,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福寿沟究竟是不是宋代人所修,还缺乏证据。
按流行说法,主持修筑福寿沟的,是宋神宗时代的官员刘彝。
他是一位水利专家,在赣州(当时称虔州)做官时设计建造了这条先进的城市排水系统。
但是,现存宋代史料中,并无刘彝主持修造福寿沟的相关记载。
南宋人曾敏行,著有一部笔记史料《独醒杂志》,里面记载了刘彝在赣州做地方官时的一大德政:彝守赣州,城东西濒江,每春夏水潦入城,民尝病浸,水退则人多疾死,前后太守莫能治。
彝至,乃令城门各造水窗凡十有三间,水至则闭,水退则启,启闭以时,水患遂息。
②大意是:赣州这座城市紧邻江边。
每年春夏,江水上涨后会通过排水口倒灌进城,城中百姓饱受水淹之苦,水退了之后又会有瘟疫。
之前的地方官们全都无可奈何。
刘彝来了之后,让人在城门的排水口处造了十三个“水窗”。
这种装置可以做到江水上涨的时候关闭、江水下落的时候开启。
城内的江水倒灌问题,就此得到了解决。
曾敏行出生时,距刘彝去世尚不足三十年。
曾是吉水人,吉水与赣州同属江西,且相距也不远。
他会关注到刘彝在赣州“造水窗”这桩德政,可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
他的这段记载,也很有可信度。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造水窗”,曾敏行并未提及刘彝在赣州还主持修造过“福寿沟”。
造福寿沟是一项比造水窗更费金钱和劳力的事情——同治年间仅修缮福寿沟就花了小一年的时间,用掉制钱48万。
若福寿沟确是刘彝所为,曾敏行似乎没有略过不提的道理。
换言之,赣州自建城之日起,就设有通向章江、贡江的排水口。
宋代人刘彝改造了赣州城的排水口,不等于主持修造了赣州城内的福寿沟。
赣州古代福寿沟对现代城市排水系统的启示
赣州古代福寿沟对现代城市排水系统的启示近年来,全国各个大中城市雨季“涝声一片”,内涝已经成为一些城市高速发展过中的“致命伤”。
一句“到城市去看海”已经成为人们口头上的经典调侃词,城市内涝的新闻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
据相关统计数据,全国遭到严重内涝重创事件的大中城市在占三分之二以上,“内涝”已经成为人们谈雨色变的可怕词语,已经成为了城市各级领导和老百姓挥之不去的心头之痛,人们在“内涝”这个城市新生灾难面前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在江西省赣州市,虽然城市位于章江、贡江和赣江三面相围合的河套老城区,但是近年来却从来没有发生过内涝性灾难,这是什么原因,就是赣州自北宋时代以来,规划建设有一套古代比较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环保排水系统—福寿沟。
赣州古代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是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规划建设的,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极为有创造性的城市排水雨污合流制综合工程。
福寿沟工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由矩形断面,砖石砌垒,断面宽大约90公分,高180公分左右的下水道巨型暗沟和一些地面的明沟,将城市的雨水污水收集排放到贡江和章江;二是城里的清水塘、荷包塘、蕹菜塘、花园塘、铁盔塘、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几十口池塘等城市蓄水水面,这些池塘一方面增加城市暴雨时的雨水调节容量,减少街道淹没的面积和时间,另一方面利用池塘进行养鱼、淤泥种菜,形成生态环保循环链;三是建有12个防止洪水季节江水倒灌、造成城内内涝灾害的水窗,这种水窗结构由外闸门、度龙桥、内闸门和调节池四部分组成,主要是运用水力学原理,江水上涨时,利用水力将外闸门自动关闭,若水位下降到低于水窗,则借水窗内沟道之水力将内闸门冲开。
为保证窗内沟道畅通且有足够的水压力(冲力),福寿沟采取变断面,加大坡度的方法来加大水的水流速度,进入水窗的水增加流速2-3倍,水窗的坡度是4.25%,比正常下水道大4.1倍,这样就保证了水窗内的水保持强大的水压,既可以冲刷走水中的泥沙和杂物,又可以冲开外闸门,排人江中。
往地下看20米——来自赣州宋代排水工程福寿沟的启示
城 区 七 成 Biblioteka 网 是 设 计 保 守 的 前 苏 联 模
式 ,有一些城 区甚至 “ 民国年代 的排
水 管 还 在 发 挥 作 用 ”… …每 当 洪 涝 肆
虐 时 ,造 成 排 水 不 畅 , 内涝 渍 水 的 严
重 灾 情 ,给 人们 的 生 命 财 产 造 成 巨大
( 宋 时 称 虔 州 )三 面 环 水 , 曾屡 遭 北 水 患 。尤 其 是 贡江 洪 水 暴 发 时 , 江 水
形 特 点 , 建 成 了全 长 1. 公 里 的 两 个 26 排 水 干 道 系 统 ,一 举 解 决 了江 水 倒 灌
和 城 区 内 涝 的 千 年 水 患 。 因这 两 条 沟
章 江 和 贡 江 ,汀 水 高 时 自然 关 闭 ,防 止 倒 灌 , 内水 高 时 自然 开 启 , 能 够 排
或 破 坏 , 城 市 调 蓄 水 功 能 降 低 。 另
外 ,城 市化 进 程 中耕 地 被 占用 , 也 降
使 得 下水 道 开 始 变 得 不 堪 负重 , 引发 城 市 严 重 内涝 , 10 0 多个 县级 以上城 市
方 威 尼 斯 ”形 成 了 鲜 明 的 对 比 。赣 州 之 所 以 不 渍 水 , 全 靠 宋 代 造 的 福 寿
光 绪 年 间勘 测 绘 制 的 “ 寿 二 沟 图 ” 福
沟。
赣 州 市 长 ) 任 上,根 据 街 道 布 局 和 地
据 《 ,l 志 》 记 载 , 赣 州 城 赣f府 l 、
惠及 一 方 百 姓 , 人们 从此 免受 水 患 ,
官 位 相 当现 在水 利 部 副 部 长 。专 家
千年不涝古城的大功臣
千年不涝古城的大功臣作者:占任生何超郭国祥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7年第08期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曾说:“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那么,既然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为什么又会出现水有害有利的说法呢?这就得说到水涝了,江南多雨,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并不科学,所以经常会出现水淤积淹没街道和低矮地方的现象,人们戏称“看海去”“捉鱼去”,以表示对这种现象的自嘲和无奈。
但是,在江西境内,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却在这多雨的世界屹立千年,未曾遭受过一次水涝的烦扰。
这座古城就是赣州城,而福寿沟就是古城千年不涝的大功臣。
一在赣州有一个顺口溜:“喝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雨季想起建沟人,至今感谢刘知州。
”前面这句话大家都能够理解,毛主席当年带着工农红军求解放,在江西境内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红军每到一个地方都不忘帮助老百姓打井,方便当地百姓用水,所以人们都感念于毛主席对百姓的贡献。
那么这个刘知州是何许人也,能够和毛主席一样被百姓铭记,和我们今天所要讲的福寿沟有什么关系呢?众所周知,赣南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东面是武夷山,南面是南岭,西面是罗霄山,赣南水系因此从东、南、西三面发端,向赣州盆地汇合,就像是被三面围攻的军队一样,岌岌可危。
同时,出于古代军事功能的考虑,赣州古城区更是建立在章、贡两江之间,不仅发挥了在冷兵器时代的防守优势,更是成为当时章、贡两大流域物产的集散地。
但是,这样的地理位置,同样使得赣州古城成了洪涝灾害多发的地段。
据水文部门的资料,赣州章江,28年中有26年最高水位超过洪水警戒水位(99.00米),贡江28年中有25年最高水位超过洪水警戒水位(97.50米)。
在洪水季节,江水高出城市地面数米,城市内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防洪和排涝是赣州城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刘彝,是北宋时期的一个水利能人。
据记载:刘彝,字执中,福建长乐人,登进士,善于治水,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任虔州(今赣州)知州。
赣州福寿沟的启示
赣州福寿沟赣州市政工程管理处一、福寿沟的现状北宋熙宁年间,赣州郡守刘彝上任后,目睹洪涝灾害给市民带来的损失和痛苦。
他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实地踏勘,比较科学地提出根据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建成了总长12.6千米的两个排水干道系统。
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以州前大街(今文清路)为排水分界线,西北部以“寿沟”、东南部以“福沟”命名。
刘彝既从城市环保的角度,从城市地理位臵,山形地势上因势利导,把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成集城市污水雨水排放、池塘蓄水调节雨水流量、调节城市环境空气湿度,池塘停积淤泥、减少排水沟的淤积、池塘养鱼及淤泥作为有机肥料用来种菜的生态环保循环链系统;又从城市风水学的角度,把“福寿”二沟线路走向设计成古篆体之形,“纵横纡析,或伏或见”,作为赣州龟形城的龟背纹嵌在龟背上,充分地考虑了赣州城的永固,广大人民的福祗,寄托了他的美好愿望。
古人留下的福寿沟呈砖拱结构,沟顶分布着铜钱状的排水孔。
据测量,现存排水孔最大处宽1米、高1.6米;最小处宽、深各0.6米。
由于历史原因,现存福寿沟仅占赣州老城区排水管网总长的不足三分之一,服务面积仅为 2.7平方公里。
福寿沟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极有创造性的城市排水雨污合流制综合工程,不仅是“宋城赣州”的一处重要文物,而且历经近千年至今仍是赣州市老城区日常排放污水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赣州中心城区城市排水的地理特点赣州自古就有被驮在乌龟背上的传说,赣州市中心城区地处章、贡两江交接处,处于丘陵地貌,属亚热带丘陵湿润季风气候区。
年均降水量为1572毫米,3~9月的平均降雨量为1273毫米,占全年的80%以上,其中3~6月份为主汛期,7~9月份为受台风影响的后汛期。
呈现降水集中,雨季涝的特征。
赣州地势较高,所谓“易涨易退山溪水”,即来得快,退得也快。
但地势高,只是自然条件的优势,这种优异的自然条件只能保证涨水时江水不会倒灌,却并不能解决城市排水的通畅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依赖于布局规划合理,设计科学的现代城市排水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寿沟的建造与赣州城近“千年不涝”的关系探析作者:谢鹏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本文对赣州及其建城历史沿革作了简介,介绍了赣州城的“龟城”形态与福寿沟的建造原因及过程,分析了福寿沟的构造特点与赣州城“千年不涝”的关系。
认为,福寿沟的建造因地制宜,设计理念尊重自然,蓄水池塘具有调蓄作用,水窗闸门借水力自动启闭,断面设计也具有清排能力,建造材料与工艺具有特殊性,从而使赣州城能历经近千年而不涝。
这对现代城市的地下排水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福寿沟排水系统;赣州城;千年不涝;关系;借鉴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愈发严重。
“根据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351个城市进行了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2008—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厘米的占74.6%,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城市占78.9%,其中有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1]让雨果那句名言“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重地上,轻地下”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这样一来就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特别是地下排水系统建设的不完善,因而就使得当前城市在应对防洪及城市内涝等问题上,显得愈发脆弱。
而堪称城市水利工程史上奇迹的赣州福寿沟,在历经近千年后仍然在发挥作用,造就了赣州城近“千年不涝”的传奇。
那么福寿沟究竟神奇在哪里,使得赣州城得以近“千年不涝”,[2]不断引来其他国内外城市关注及钦羡的目光呢?本文就此问题展开一简要的探讨。
一、赣州及其建城历史沿革(福寿沟诞生前)简介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章、贡两江汇合处,赣州之名由此而得之,市区内还有一辖区名字就叫章贡区。
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城”之称。
《水经注·赣水》中说道:“赣水出豫章南野县,西北过赣县东。
”刘澄之曰: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县治二水之间,二水合赣字,因以县名焉。
[3]其地理位置旧志书上云:“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
素称江湖枢键,岭峤咽喉。
”赣州市区四面环山,市区外围多是低山丘陵,全市水系呈辐射状从四周向中间盆地汇聚流入章、贡二水,然后章江和贡江再在市区北部八境台处汇合为赣江北流。
赣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每年春夏之交都是赣州洪涝灾害的高发期。
赣州古称虔州,于西汉初年建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自南北朝在今址设州治始,至今未曾改变。
“赣州府城,最早是东晋永和五年筑的土城,唐末刺史卢光稠乘乱起兵,割据赣南后,请当时的风水大师杨筠松为其择址建城。
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赣州府》载:赣州府城池:晋永和五年,郡守高琰建于章、贡二水间。
唐刺史卢光稠拓广其南,又东西南三面凿濠。
”[4]到了宋代,赣州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空前繁荣。
同时,城市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北宋嘉祐年间,孔子第46代孙孔宗翰以砖石筑城(而中国大部分城市以砖石修筑的城墙代替之前的土城墙要晚到明代才得以实现,足见赣州城墙在当时的坚固程度和领先地位),现在赣州的城市框架也是在宋朝形成的,市区内至今依然保留了许多宋代的历史遗迹,因此赣州又被称为“江南第一宋城”的头衔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
所以可以这么说,从唐末到宋代,赣州城址及基本城市结构布局的确定为接下来福寿沟的问世提供了用武之地。
二、赣州城的“龟城”形态与福寿沟的建造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赣州府志》记载:“(谢诏)又曰:旧志:赣州为通天龟形,十县为蛇形,号…十蛇聚龟‟”。
[5]熟悉赣州城的人应该都知道,章江和贡江在八镜台处汇合成赣江,且两临江边都筑有高于江面的城墙,城墙一方面起到排水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防洪的功效。
再者,城形如龟,像浮在江面上一样,可以减小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力。
但如前所述,由于赣州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集中。
在地形上,赣州形如一只沉睡的乌龟。
但与乌龟凸起的背部不同,赣州地形高低错落,易于积水,加上它东依贡江,西傍章江,历史上曾经屡遭水患。
且宋代之前,土墙(尤其是临贡江这一边),由于地势较低,经常会被洪水冲垮,所以两江涨水时经常威胁到城市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所以,尽管有龟形的优越的城市形态及城墙的防洪作用,但这似乎仅仅只起到了防洪的效果,一旦遇到洪水大的年份,达到防洪临界点的时候,还是会像大多数其他城市一样,面临着被淹的威胁。
因此,光有防洪还是不能彻底消除城市的洪涝问题,城市内部的降雨积水通过适当的途径排出去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只有这样兼具防洪和排涝功能,才能有效的根除城市的洪涝问题。
所以,福寿沟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早在唐末,卢光稠扩建虔州城,因为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上的不科学,在随后的两百年间,虔州城频繁遭受洪涝灾害。
“历史上,赣州老城区东侧的贡江、西侧的章江最高水位分别为106米、106.76米,高出城市沿河岸地区6米左右,城区内大量的积水无法排入河道”。
[6]所以刘彝来到虔州不到四年,深感不能再让洪涝困扰虔州人民了,于是在前人既有的基础上,利用虔州的龟城形态及城市天然地形高低之差的地势特点与当时街道的整体布局相结合,开始动工修建了这一轰动一时且影响至今的福寿沟城市地下排水工程。
关于此,《天启赣州府志》记载:“熙宁年间,水利专家刘彝知赣州,作福、寿二沟…阔二、三尺,深五、六尺,砌以砖,覆以石,纵横迂曲,条贯井然,东、西、南、北诸水俱从涌金门出口,注于江‟”。
[7]福寿沟的修建至今仍对赣州城的防洪排涝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功效,造福着赣州城里的人民,刘彝的治赣之绩,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为历代赣州人民所称颂!三、福寿沟的构造特点与赣州城“千年不涝”的关系1、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与在上文中提到的福寿沟的建造与赣州龟城形态及赣州城内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地势有关,巧妙的利用地形的自然坡度和自然力排水,使得城市中的雨水和污水等利用地形坡度自然排入江中。
这样一来,既没有对城区内已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破坏,同时又增强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2、蓄水池塘的调蓄作用福寿沟之所以能很好的发挥作用,还与赣州的古城水系息息相关。
福寿沟与赣州城内三大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园塘(现在市内还有以这几个池塘为名称的公交站点)等众多池塘相互联通,形成一个个活的水系。
每遇暴雨,它可调节地面水流量,减轻福寿沟的水流压力;江水倒灌时,这些池塘又成了天然的蓄水池,可谓双管齐下。
就像现在长江中下游的众多大型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对长江起到的调蓄作用一样,丰水期时吞进大量的江河水,枯水期时又把当初吞进来的水吐出,以补给江河水。
减轻洪水泛滥时对流经地区的危害,同时干旱时又能给当地提供充足的水源以缓解旱情。
3、水窗闸门借水力自动启闭虽然如上所说福寿沟巧妙利用城市自然地形的高差,每逢雨季把城市里因暴雨形成的大量积水利用自然流向的方法排入江中。
不过,一旦降水量过大,江水水位高于福寿沟出水口位置,那么将会发生江水倒灌入城的一幕。
刘彝当时或许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又根据水力学原理,在福寿沟出水口处,“作水窗十二间,视水消长而启闭之,水患顿息”。
[8]关于刘彝独创水窗,《永乐大典》中有如下记载:“唐刺史卢光稠始拓之,其南凿址为隍,三面阻水,水暴至辄灌城。
熙宁中,太守刘彝始开水仓(窗),时其启闭,以防水患”。
[9]水窗闸门做的可谓十分的巧妙,原理其实又简单明了。
利用水往低处流这一众所周知的道理,当江水水位低于福寿沟的水位时,借下水道水的力量冲开闸门流入江中;当江水水位高于福寿沟水位时,则又借江中水的力量关闭闸门,以防江水倒灌。
这样一来就使水窗很好的起到了防洪排涝的作用。
4、断面设计的清排能力——“改变断面,加大坡度”福寿沟由地下暗沟和地面明沟组成,依据地形特点和街道布局分区排水,将城市的雨水收集起来排放到江中。
或许是当时修建福寿沟的人考虑到在一次次暴雨的冲刷下肯定会带入诸多地表的淤泥及生活垃圾到沟内,时间久了难免淤塞。
因此为了保证福寿沟沟道的畅通无阻,在设计上采取了“改变断面,加大坡度”的方法,也是利用地势的高差来加强水流速度,主要是在福寿沟各沟交叉处及水窗附近采取此方法,因为这些地方最容易堵塞。
这样一来就使得福寿沟里的水随时都有着强大冲力以冲开闸门,将沟里的淤泥和杂物排入江中。
5、福寿沟建造材料与工艺的特殊性“福寿沟的沟道是砖石垒砌起来的,虽然它看起来很粗糙,但是具有可持续性,甚至算得上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绿色设计。
他取用的是桐油、黄泥、沙石(俗称三合土)和青砖、麻条石等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材料。
从现代就三合土来说,它可能包括泥沙、石头和一些人工的材料,桐油里可能还有糯米汤,将这些拢在一起后,制作出来的三合土是相当粘稠并且耐用”。
[10]现代铁质的排水管一旦遭到损坏就整个报废,铁制的下水管道因长年埋藏在地下,也容易被积水锈蚀。
而且一旦损坏,维修起来又是相当的费劲费力且费钱。
然而福寿沟的管道构造却大相径庭,当一处砖石破损,维修人员只需换上一块相同材质的好的砖块,其又可以继续发挥功效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走进福寿沟里探察时能看到不同年代的不同砖块的原因之所在了。
“此外,福寿沟的建筑材料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其具有渗水性。
福寿沟使用的天然的建筑材料,使得地表能有效吸收降雨过程中形成的积水。
而钢筋混泥土管道,是无法自然渗水的,会影响城市的可渗水性”。
[11]这也是许多城市暴雨之后容易形成城市内涝的原因之一。
除了以上几个显著特点外,还有其设计标准能满足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
其管道口径设计大且深,能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污水排放需求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福寿沟综合集成了城市污水排放、雨水疏导、河湖调剂、池沼串联等功能及特点。
当然了,设计再好的地下水利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难免会有淤塞的时候,福寿沟能够持续奏效,长时间不坏,还有赖于工人们的定期清淤和疏浚。
赣州城能历经近千年不涝,与福寿沟的以上构造特点不无关系。
使得近千年前修建的地下排水工程至今仍造福于赣州人民。
同时对研究我国古城的排水系统及现代城市的地下排水体系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四、小结赣州,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三批),被誉为“江南第一宋城”的现代化园林城市,与福寿沟的建造不无关系。
本文即从福寿沟建造的时代背景、构造特点等方面对其做一简要分析,简要的说明了福寿沟的建造与赣州城“千年不涝”之间的关系。
希望能为现代重地上轻地下的城市排水系统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1] 王炜.城市如何不再“逢雨必涝”[N].人民日报,2011-7-23(第二版).[2] 事实上,福寿沟也并没能庇佑赣州城“千年不涝”。
华南理工大学吴庆洲教授的《中国古城防洪研究》一书中在盛赞福寿沟功用的同时也指出“赣州自宋至清同治间,有记录的水患是24 次。